时间:2023-01-31 07:40: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学校;育德树人;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要把育德树人落到实处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育德树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育德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树人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育德树人既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制度等的影响。
(二)知、信、行协调统一中育德树人
人生行动与人的认识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行动决定人的认识态度,人的认识态度影响人生行动。在育德树人过程中要提高人的认识态度的导向和人生行动的规范的协调统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情意识,周全细致地了解中职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爱好兴致、疑问困惑,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具体而实际的表现。
(三)有效的教育系统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育信息等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要素都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二、要着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
(一)更新观念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注重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制定与职业能力教育相协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规范教育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二)课堂中培育职业精神
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修炼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把握职业精神的本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要义。
(三)示范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是职业精神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摸索、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人际关系和谐,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三、要做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一)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德育有效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是中职德育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从四个层面切入:明白就业目的;建立爱厂如家的理念;把握职业规范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讨现代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在各种活动中渗入生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试职业心理,帮助他们强化巩固健康的感情体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变化和职业选择,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作者:赵生山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科任教师 德育 补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有其特殊的一面。从学历看,他们大多数是中考失利的高中“淘汰生”,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自制力不强;从年龄看,他们刚从少年走向青年,心理较脆弱,自尊又自弃,自大又不自信,情绪易波动,偏激易冲动,个性强。在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常犯纪律、厌学、精神萎靡不振,等等。正因为这些原因,中职生的教育难度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一些教育者常常为此而放弃教育的职责,放任自流,致使学生更加自暴自弃,更加容易走上歧路,所以更加需要加强德育。于是,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更加难做。再加上一般学校普遍存在的科任教师只管教学不管教育的不正常现象,中职学校科任教师更是德育的“甩手掌柜”,上完课拍拍屁股走路的情况更是普遍,因为职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文化成绩不重视,学校的教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因为这样的恶性循环而陷入僵局。
基于以上种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在德育中是理所当然的主力军,但任何时候,一个班级的德育工作,仅仅靠班主任是难以做圆满的,科任教师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更加应该积极“补位”,不仅教好学科知识,而且利用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既要主动处理随机发生的学生问题事件,更要密切关注班级里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班主任没有考虑到的或者力度不够的德育工作,及时地、主动地予以弥补,把德育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
一、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科任老师虽然不是班主任,但也是教师,既然是教师,就有育人的职责,对学生不管不顾,反而有损自己的形象,相反,承担起教师应有的责任,赢得尊重,树立威信,也会得到教育双方双赢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以自己高水平、高质量的课让学生信服,则其实是最有效的一种德育。而在这其中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让学生得到尊重,激发学习热情,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给予及时肯定表扬,对学生的缺点宽容而不纵容,换取学生心理上亲近,感情上融洽。科任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这也是德育的一条通用而有效的途径。有个中职学校的老教师被她的一个学生在网络上骂“老巫婆”,因为这个学生的期末成绩考了不及格。当同事跟这个老教师说了以后,这个老师只是笑了笑,自嘲了一句:“我本来就老了,称我老巫婆也行!”而旁边的同事又嚷嚷:“让这个学生总评不及格,让他尝尝补考的滋味。”这个老师又淡淡地笑了笑:“那我要来看看的,他的平时成绩高不高,我有作业和测验的。”后来的总评结果是,这个学生不用补考。后来,经过班主任的教育,这个学生被这个老师实事求是的为人精神折服,老师没有因为他考不及格送他及格,也没有因为他骂老师而给他“穿小鞋”,这样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二、借助学科优势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学校跟一般学校一样有基础学科,这些基础学科中有大量德育元素,科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除了一般的基础学科之外,中职学校还有许多专业学科,可以说跟学生今后的职业紧密相连,这是它的优势所在,所以,科任教师更应该利用这一点优化所任班级的德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专业学科更加如此,因为专业学科把国、家和学生本身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科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及社会现实状况,确定好每节课的德育目标,并贯穿于教学中,就能给学生的“思想发育”提供充足养分。比如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视唱是基本功,1、2、3、4、5、6、7,简单的音阶排列之中就蕴含无穷的人生哲理,人生的循序渐进,简单与繁复的辩证,全音和半音的规律与变化……如果音乐老师能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巧妙而饶有趣味地进行“人”育,那么应该说这样的德育不仅“无痕无迹”,而且深入灵魂。
三、主动处理随机发生的问题事件
中职学生层次不一,心态又相对消极,不要说课后,即使在课上,问题事件也层出不穷,加上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可能有所收敛,在科任老师的课上更可能肆无忌惮,如果科任老师不能主动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则不仅自己的威信会受到威胁,最主要的是学生会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教室里乱丢纸屑,不擦黑板,上课随便讲话,等等,恶性事件愈演愈烈,使学校德育受到更大挑战。比如说,现在中职学生在课上用手机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如果科任老师熟视无睹、视而不见,那么这个科任老师的课基本会名存实亡了。相反,如果科任老师能够主动严厉处理,有时候用一下“杀一儆百”的方法,还是比较管用的。有个音乐教师,在弹钢琴的时候见一男生用手机,便停下钢琴弹奏,要求这位男生把手机交上来。他重申第一堂音乐课就教导给他们做大写的“人”的道理。可是这个男生非常不讲理,拒绝上交,音乐教师说,要上课先做人,如果一个学生连做人都不会,那么怎么教他上课都是白搭。这个男生在全班同学的眼光“威逼”下,只好上交手机,但他是扔到教师钢琴上的,结果斜面的钢琴板没有挡得住手机,手机摔坏了,这个学生因为无礼而让自己蒙受了损失,得到了教训。这样一个意外事件,后来惊动了班主任,在班主任进一步的思想教育下,这个学生认识了错误,全班学生也再也不敢在这位科任老师课上玩手机,最主要的是面对这样一位科任老师,学生也知道了严格是对他们的负责,放纵是对他们的危害。
四、严抓教学常规工作
前面说过,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具体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上,特别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就常常表现为上课不听课,课后不做作业,成绩几乎次次不及格。同样,如何科任教师听之任之,让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认为反正是“差生”,最终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也无所谓,那么,这样的教师是极其不合格的。虽然说抓成绩的确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但班主任对于林林总总的课目,除了抓学风这个总端点之外,确实做不到像“千手观音”那样面面俱到的,所以,对于学科的学风整顿和学法指导,科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有的教师做得就比较好。上课,整顿上课常规,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作业让课代表次次登记,对不能及时交作业的学生个别对待,询问原因,不想做的思想疏导,不会做的个别辅导,让学生提高成绩提高自信也自然提高了学习兴趣。
面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如果学校德育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能够真正“全员德育”,将各种教育、教学力量协调成为一个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德育合力,进而形成有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场”,那么中职学校的德育将从困境中慢慢走出,中职学生也将不再成为另类。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崔承志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
高校教师多重角色为师为友为育全世界的教师都一样,把教书最神圣的境界定为育人,育人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一名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高校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种,除了“为师”“为友”还要“为育”。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为师”之道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至今任作为引领教学的一个理念。现代教育学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作为一名高校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为师”这一角色的内涵。高校的任课教师是一线教育者,传授知识、培育品德是任课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可以说,高校任课教师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练好“内功”。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树立威信,教育好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研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除了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即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才会出现师高才能弟子强。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大就信服和尊敬你,而是因为你的学识丰厚和品德优良而值得学生去敬重。任课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这样才会发挥“为师”的作用。
有人说,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一生。一名合格的高校任课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名“师者”的角色,还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学校压力:考试太多,对某些科目没有兴趣等;家庭压力:如父母期望太高、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良等;自我压力:期望太高、对自我不满意等;同伴压力:同伴竞争、同伴的社会比较、异往受挫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学生就会出现“焦虑”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作为一线教育者,应及时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书信交流、电话交谈、网络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危机,减负面压力。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和学生们心与心交流,把自己当成学生们的朋友,耐心去倾听她们的心声,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内心苦闷和烦恼的机会,必要时,任课教师可以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为学生现身说法,收效往往会大过理性的开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指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般刻板,也不再是“猫鼠关系”般紧张对立,而是多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老师敬重、爱戴,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其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知识、道德、情感、个性品质和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评估的。
高校任课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在学校里,辅导员主要承担者教育管理学生的重任,而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应该是“高水平,低文化”的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任课教师的行为处处起着“以身立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一线教师作为和学生长期交往并受到学生信任的人,我们的道德风范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比如,上课必须提前10分钟到教室,把桌面上的粉笔头都放到粉笔盒里,把废纸扔到楼道的垃圾桶里,上课期间不接打手机,等等,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任课教师,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还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爱平.教师的人际关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6.
进步。
关键词:短式网球;场地器材;课程计划
短式网球运动起源于70年代后期的瑞典,以后在欧美各国流行甚广。短式网球具有网球运动的全部内涵,非常适于儿童学习并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它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柔韧性、协调性、感受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并能避免因让儿童练习正规网球所产生的困难和错误。
一、场地器材不难
1.球拍和球
目前,市场上适合短式网球的球拍很多,甚至有短式网球专用拍子,价格从30多元到100元不等,刚开始使用30元的就很不错了,我校在教学中使用三个规格的球拍,采购价格分别为35元、70元和110元,共计200副,使用两年来基本没有损耗。短式网球使用的网球有两种,一种是海绵球,它重量极轻,适合于9岁以下的儿童使用,这可在1~3年级趣味性的推广。
2.关于场地
短式网球场标准球场长13.4米,宽6.1米(这恰好是一个标准羽毛球场地的大小),网柱高是0.85米,网长7米,球网中央高度是0.8米,网柱之间的距离是7米,场地面质不限,可以使用沙土、沥青、木板、塑胶等,地表平整即可。端线至挡网不少于4米,场地之间的间隔2米,端线后挡网3.5米高,侧挡网2米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挡网和端线的要求并不需要那么严格,通常一个羽毛球场地就是一个短式网球场地,一个篮球场可以摆四个短式网球场地,甚至用石灰粉和不干胶带在地上一画,球网一摆就是一片短式网球场地,非常方便。
二、网球教学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教师全员学习网球知识
要想落实网球教学,教师是关键,学校制订了每个老师必须掌握网球技能的规定,学校聘请专业校园网球机构教练到学校教
学,把学习网球技能、网球理论知识作为学校教研活动很重要的内容。通过理论教研、上课教师间的比赛、空余时间的自学,我校教师很快摸索出了一套很好的短式网球教学方法,体育老师的网球技能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成都市同类网球老师的比赛中名列
前茅。
2.网球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计划、纳入课表
目前,我校建立了一套“8+2”的教学模式,用20%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学校校本课程短式网球的教学,每两周至少有一次体育课为网球教学。学校制订了详细的年段计划、学年计划和课时计划,分年级制订出因地制宜的网球教学目标,并编写完成网球校本教材,严格按照计划和目标落实课堂教学。
3.将网球项目纳入学期考试计划
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成果怎么样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每学期除了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测试外,学校还有专门的技能考试。
作为校本课程网球的比例在考试成绩的评定中占有学期考试40%以上,1~6年级每学期网球考试考什么内容在校本课程中明确规定。当然这个考试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许多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达到合格标准,但考试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给老师的上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和保底要求,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为了考试合格而刻苦练习的情景。
4.开展各种主题教育,营造校园网球文化
开创性与创新性是我校短式网球开展的最大特点。在学校教学内容上将短式网球与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做到不仅教授网球技能,还把网球文化、网球艺术、网球写作、网球绘画、网球摄影、网球雕塑、网球礼仪、网球心理学、网球营养学、校园网球文化艺术表演等融入其中。这些特点更好地将网球技能教育、网球趣味性教育和儿童的生理身心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一种网球文化――校园短式网球文化。
5.开展好校园网球活动,形成氛围
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趣味网球比赛,投球入框、运球接力、百发百中等项目学生参与面广、兴趣高昂。每学年一次团体挑战赛、一次个人挑战赛,这些比赛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每学期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开展一次全校性的网球文化艺术比赛,绘画、摄影、写作、雕塑、网球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一系列的比赛,学校1600多名学生几乎都得到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学校形成了浓烈的网球氛围。每次比赛学校付出的或许是一张张小奖状,但孩子们从组织、准备、比赛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并由衷地爱上网球这项运动。
我校开展短式网球两年多来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成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如体育老师各种训练和比赛组织得不到工作体现的问题,场地器材常年的损耗和维护经费投入的问题,社会模式推广和公立学校严格制度规定的问题。希望能和各位同行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米,龟已前进10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龟又前进1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龟又前进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一题多变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ABC当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如果∠BAC=40°,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5(03).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66-02
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其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内容较为复杂、深奥且缺乏趣味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十分痛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也常常会感觉吃力。但尽管是这样,教师仍旧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目前,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初中数学课堂中都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与其收获的教学质量不成正比,这样的情况不但阻碍了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师的付出同收获成正比。其次,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课改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必须要在满足学生与教师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追求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所使用的时间、精力等,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教师必须要全面转变教学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会对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先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不再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杜绝传统的教学思想,即,依靠制度与权力来管理学生,强制学生学习,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各个类型的业务培训、实践活动,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要改变那种“任教时间成等于教学质量高的思想”,要打破这种守旧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工作,并要依据所获得观察结果调整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即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其内容既要包含教学内容,又要包含对课堂教学的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判。备课工作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就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的时候,要对结合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制作一些大小一致的等边三角形,并将其用胶带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多面体。这样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既是数学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2.3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衡量教学活动的是否有效地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并要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紧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并要以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为基础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业完成程度进行衡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爱必须要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要理清教材同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要依照这种差异性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数学时,普遍感到“头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同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便于学生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数学学习。
2.4全面革新教学评价机制。
良好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具有极强的激励性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看清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其还必须要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基于学生一定的指导,使其能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指导学生改正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构建:首先,要全方位的衡量学生。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往往侧重于“成绩”,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因此,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真实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其次,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个人主观情绪,否则就会使评价失去公正性,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具有学生最可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学生,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并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全面的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国平. 浅谈数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
[2]吴文军.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情境创设[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0)
[3]张会富. 选择有效学习材料,创设高效数学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07)
关键词:小学科学 人文精神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素质教育,重视人文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问题的背景
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是科技的滥用或使用不当也给人类造成危害,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人的精神文化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科技的发展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取向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是长期以来偏重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现代人从系列的社会问题开始反思,发现科技的进步需要人文理性的指引,呼唤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发展。呼唤人文精神在现代技术时代的回归,以人文的理性引导现代科技的教育、应用。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界定
科学教育是指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和全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科学知识,开发其智力的教育。科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传播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增加人们有关自然的知识,从而提高人们认识、理解、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人们从事科学知识生产的能力,培养新的科学人才。
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也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理想与人文关怀,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简言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极为丰富,不同的国家地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诠释,具有民族特点、国家特色。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目标要构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体系。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指向。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可以从这些方面认识:对真理的追求精神,即包括求真求实、勇于批判、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尚的情操,即对他人、自然、社会、环境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意识等。
四、小学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探索
新课标强调了科学学科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教师应在整个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人文精神的培养:
1.发挥教材优势,落实人文教育
新的科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结合教材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的实践探索。
(1)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本身也蕴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动物、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后,教材安排了“我们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自己,讨论我们与动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交流后揭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唯一有语言、能思考的动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植物、动物,我们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归根到底来源与动植物,从而意识到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要与动物植物友好相处,不过度砍伐,不滥捕滥杀动物,不破坏它们的家。教学时还可以引用人类乱砍滥伐森林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要学会珍爱生命,要与动物、植物、自然和谐相处。
(2)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
现在我们使用的科学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教材中常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生活等的图片资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三年级教材封面中的磁浮列车、地动仪、宇航员太空身影,教材中有大量的科学史内容,一方面反映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史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另一方面就是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理解近代科学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特别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认识科学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例如:三年级上册《纸》一课中造纸术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古代的造纸过程4幅图片,现代的造纸厂图片一幅。教学时,造纸术的进步学生很容易发现,教师适当补充现代造纸的一些资料,让学生认识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就是人文教育,要引导认识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个讨论:出示现代造纸厂的工作流程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现代造纸需要那些原料?造纸厂不停的生产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造纸要用许多的木材、竹等资源,要保护资源,要节约用纸。造纸厂要排放大量的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出示造纸厂任意排放污水污染周围水土的图片,让学生看到触目惊心的后果,认识到科技带来的影响,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我是厂长,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交流观点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科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艰辛,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坚持执著等品质。如:珍妮・古德尔,从26岁到68岁深入坦桑尼亚原始森林,与黑猩猩做朋友,观察研究黑猩猩,终于发现黑猩猩见面时会拥抱,安慰对方时轻拍后背。她这种执著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的故事令人感动;她善待黑猩猩的行为会在学生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重视教材中的美育功能,提高学生真善美的情操
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材中含有美学内容。如:三年级在认识自然世界的花草树木后,教材安排欣赏家乡美的活动,用图画、诗歌、赞美自然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
科学教材中又有哲学的内容,能对学生进行朴素的唯物主义教育。如:民间天狗吃月亮不吉利之说,扫把星出现是祸害的说法,流星陨落意味着人的死亡之说,都能在科学学习中找到科学的答案,并能寓唯物主义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
2.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在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及态度,转变教学行为方式,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式,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教师要转变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
在科学课中常常有小组探究活动,学生要共同完成观察、发现、探究、交流、归纳等认识活动。例如: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第一步,要确定研究方案、同一小组的每个学生都会谈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会一边听一边思考议论这方法好不好,通过讨论交流最后会形成小组的研究方案。第二步开始研究,组内每人各有任务,一起完成实验操作,共同观察。在小组观察过程中,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引起大家注意,又可能引起新的思考,最后在交流、讨论中在获得知识。在这样的互相合作、探究的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内心的体验得到了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也得到培养;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培养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也敢于在组内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乐于交流与合作。这样,课堂不仅能学到学科知识,更能养育人性;学科教学,最终才会使赋予人文指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三维教学目标的一同实现。
(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教材突出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教材内容以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具有探究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富有启发性、趣味性。
新课程强调的是在探究中发现、获取知识,在亲历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情。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安排好各种教学情景和有意义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自己搜集资料,开展实验与调查;自己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或假设;自己写探究报告,并表达与交流。也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个完整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鼓励并要求多做几次实验,再观察现象,分析原因,直到获得正确结果,教育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同时学生也能从实验中体验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3)在课外活动中整合科学与人文精神
加强课外探究实践活动是对课堂的延伸与发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或分组合作动手实践以及在与社会、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方法,陶冶性情,达到人文精神教育与学科科学教育的自然整合。
科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学校实际情况,增加学生课后的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科学与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自然、爱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对此忽视。我在上完《水的观察》一课,布置学生观察校园的用水情况,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有些同学洗手水开得很大,浪费很多;有几个水龙头未拧紧,水一滴接一滴地漏;同学蒸饭洗米时水开得大,水溅出来,还把米冲走;还有几个水龙头坏了,水不停地漏。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时,增强责任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引导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还布置一些课本以外的接触社会的“动手实践”活动。认识了水的特征后,布置看看我们周围的水活动。带领学生到印染厂附近的小溪里去观察水,学生看到的水颜色是黄褐的、还有股难闻的气味,找出水变臭的原因,分析污染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水资源状况,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让学生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这样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身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弘扬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