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20:07: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高尚,使现代人拥有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的心胸,有悲天悯人、恻隐同情的情怀,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超脱,有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品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二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人文素养不直接体现为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对看不见的事物想像与感受的能力、对精神财富的储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与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胡教授的观点,全面、准确地界定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王利芬说得更简洁,她说:“跟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打交道,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会小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会构成一种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的一个基石。”
三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
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周国平说:“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哪三样呢?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展开来说,人文精神就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
四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教育 相互渗透
一、引言
传统的语文教育对学习知识的要求非常死板而且严格,使得语文成了一个选拔书呆子的工具,致使语文不仅难以教出高素质人才,反而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语文教育方式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拾起人文性这一工具,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这样才能给学生独特的思维想象空间,才能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缺乏人文教育
语文是“基础工具”的特点写进了建国以来的历次教学大纲,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当然,语文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人们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根本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把原本充满人性美,最具人文内涵,最具生活情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几十年来,固定模式的知识系统,死板的解题技巧充塞着教师和学生的头脑,导致了抽象、概括、提炼、分解的训练占据着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学突出的不是语文学科应有的形象思维,反而强调的是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也就忽视了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的介入,我们看重的是所谓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提高,重视知识的记忆,重语法修辞、逻辑等理性内容,重视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写作技术的训练,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加上近一、二十年来应试教育的兴起,我们的语文教育距离人文教育的道路越来越远。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必须每天面对浩如烟海的训练资料以及刁钻古怪的各种考试试卷,这些不仅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而且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头脑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意识将严重匮乏,而且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得到情感和心灵的升华。这些做法恰恰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以及健康的审美态度的人文教育背道而驰。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育,这样就误解了教育的本质。孔子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文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让他们懂得自己去探求知识,然后学以致用。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是最具有头脑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国家需要的正是这种人才。
三、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育离不开文本,而任何优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育不是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所表达出的深刻哲理。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育同样具有人文价值。语文教育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作用,同样内在地蕴涵着人文价值。因为教育本质上是人文的,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具有人文精神。失掉了人性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教出的学生大都是死读书、没有活力与创造性的学生。丧失人文价值的原因有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对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淡忘,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抛弃,教师素质也制约着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和传播。那么,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转移为个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素养的培养。通过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法、完善教育评价等,来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
所以说,人文教育和语文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兼容性和互补性,是有差别的统一。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要求人们注重人的整体素质发展,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能力、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整体协调发展。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和发展,最终将决定人的塑造和提升,进而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二者的融合,是语文教育日趋完善的表现。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社会活动,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要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素质与人文性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前的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人文精神重构为目的。通过沟通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深入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价值,教育学生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注重人与历史、世界的关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地对待语文教育。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兼容的教育,也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如何使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成为一个整体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关注心灵的提升。语文教学,本应该是一个充满情感与乐趣的过程。而在现代教育模式下,教师不得不快速地讲授文本内容,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校的教学业绩相当出色,但是学生却苦不堪言。机械性地接收老师上课讲的知识,长期下来会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下降,以及情感的淡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扮演的应当是一个指向帆的角色。他们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情感的基调,引导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的交流活动。语文教育如果只从客观层面去把握学生,那么教出的学生将会是被物化了的学生。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多去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在授课时抓住学生所感兴趣的,才能让学生在一个充满情感与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成长求知,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使语文教学更具人性化,更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二)全面评价学生,注重教育过程。语文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评价。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以及以后学习的状况。一个好的评价,是老师对学生的认可,这样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使自己更加完美。相反,一个差的评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或许会给他们带来厌学甚至不再爱学习的后果。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教学的同时,要学会掌握评价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了解自己不足的同时也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这才是教学评价的真正目的。
此外,语文教学是一个过程教育,而不是只为了单一地拿出什么样的教育成果。教师如果在课堂教育的时候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那么学生最后学到的也只有死板的文本知识,而那些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学生将很难体会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索求知,让他们体验求知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只为教学而教学,机械性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育一定是个可悲而且失败的教育。
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在学习上取得新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催化人文之情。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自我、解读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不仅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们的写作灵感,大都源于我们平凡的生活。要写出有质量,富有情感的文章,并不是一件难事。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其内心的情感一定也会很丰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教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给他们布置一些简单而富有乐趣的社会体验作业,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不仅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升华。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自然能够把学习搞好。这比死板的课堂教育所教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时代人文气息。
另一个写作的灵感就是来源于阅读。叶圣陶曾说过:“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同学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工夫。”阅读量多,写起文章来,自然能信手拈来。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而且阅读对于学生语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计划里,没有让学生阅读这个条目,那这个教学计划就是不完美的。
五、结语
任何事物都有其灵魂所在,语文教育作为我们最基本的教育,也有着其灵魂所在,它的灵魂就是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与人文融合,只有把语文教育与人文结合,才能够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深度,也更能彰显语文教育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人文素质教育融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语
参考文献
[1]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4(10).
[2]张胜勇.反思与建构――20世纪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3]康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导向.河东学刊.
[3]潘美明.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文学教育, 2007.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素质;精神
语文教学的历史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有论语、诗经等旷世名作。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课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方积极探索的刻不容缓的职教主题之一。本文就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深入讨论。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盛行,而随之而来的语文教育水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中等职业的学校为了
谋求发展,吸纳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标准上不断地降低要求,致使许多入学后的中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的程度非常的低,这样盲目地自主招生后的结果往往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中等职业学
校偏重于学生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职业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中仍然是素质不高。中职教育的对象主要由高中录取完的线下生(初中毕业生)构成,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明显下降,主要体现为社会情感的日益枯竭,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失,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科基础教育学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基础的语文学
科中学会怎样做人,人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
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最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美好,追究求积极向上的东西,充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语文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欣赏生活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是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用真善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人生,感受到家庭、社会、亲人的温暖,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生活的真谛,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社会。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融会贯通,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上概念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达到心灵的净化。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
教学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能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教学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存在,而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要求中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
适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方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相互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现实的结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
态。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锻炼,得到升华,生活品位和道德修养都将得以提高。
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将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参考文献:
[1]曾衍文.EGP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的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诚然,我们语文教育有其自己鲜明的人文性特征的,它一方面是语文内在的教育,因为它是人类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再看它的另一方面又是人文教育。语文知识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思维教育等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别人、珍视生命、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其人文素质,发展其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在语文活动课中的因材施教余地更大。它可以让广大的学生找到合适自己学习语文的活动,有特长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找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标志,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到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让他们对学生更有信心。通过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更多的兴趣,也全面地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诗歌朗诵、办报、刊物、演课本剧、采访、调查等均可。在《画蛇添足》《秃鹰之死》等文章教学时,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中锻炼了全面的语文能力。
二、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当这样的语言回荡在耳边时,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简・爱赫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的人格美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美。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言,受到文学的熏陶,以养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资源来培养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客观的教材,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美。如鲁迅在危难之际仍关系进步青年阿累;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的痴迷。顽强的意志、不慕虚荣、甘于宁静、淡泊名利的品格;凡・高为艺术倾注的狂热激情、忘我追求等一系列事迹。
三、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专业人士对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李镇宇曾提出“有灵魂的教育”,他将之解释为: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即认为人必须超出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即从小我成为本体世界之大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的较好阐述。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育应是美好记忆的传输,它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站在这一个世纪的台阶上,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中国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该是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时候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带着忧患意识身体力行。
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如今在全国推广的语文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等同于政治普及读物,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而新教材强调选文的作品属性,淡化其应用性、政策阐释性。像全套书中文学作品约占60%,其中初二全是文学作品。第三册甚至一口气选录了32首古今中外的诗歌。学生第一次正式有了文学欣赏的权利,而教师也第一次正式有了从文学角度讲解课文的权利。”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解析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
2.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对语文学科作用的最新、最高的认识。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加强人文性渗透。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必将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熏陶。
关键词:语文;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思考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
新教材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重视积累、感悟的熏陶,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一个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教师的课堂,其吸引力可以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具有趣味,充满人性之美,能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就必须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自修中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材逐步改革之中所选的篇目越来越重视文采,充满艺术魅力,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甚至冷漠对学生的文采培养。否则“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大量阅读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材外的名著精选,见多识广,“润物无声”,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获得丰富的心灵体验,铸成审美的心灵。
二、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是以激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兴趣盎然,对学习、对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教师要掌握儿童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渗透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冶情,在活动中陶情,在交流中动情,在整个学习中付诸真情,学生的情感会在一种乐学的情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升华。对于语文这门具有丰富知识和情感的学科来说,老师丰富的情感能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教师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多少东西,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体验,把我们作品当中的情感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毕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体会、体验根本不是我们教师所能预料得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不只是一个优秀的听众,也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优秀的读者自然会赏析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老师的情感能传递作品中真善美的信息,引导学生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确立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
苏霍母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要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弘扬学生主体,以生为本,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还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前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向书本的提出挑战,敢于对权威说“不”,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教师作为设计者,不是为自己设计,而是为学生设计。设计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地位。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四、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它并非孤芳自赏,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在语言文字、文学之外还蕴涵着深厚的历史、艺术、民俗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体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体验的课堂,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师绝不能目光只局限于语文学科,要树立“大语文”观,如学习课文《悯农》,作为古诗教学来讲,首先是要字词句的落实,理清文章的思路。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爱惜粮食”这种节约思想。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内容,通过合作分析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甚至得出爱惜粮食,利国利民,是对劳动者的尊重等课文以外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看法。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能总结文章主旨,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标要求的人文教育,也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这一课文中蕴涵的充分的人文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
关键词:学制差异;医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比较研究
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教育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医学与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在医学中的价值[1]。现阶段,医学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逐渐被重视,学科教育和师资队伍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仍然无法针对在校医学生设定统一的人文教育大纲和人文教育目标,其根源是我国医学教育多种学制并存的问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目前现存三、五、六、七、八年等五种学制[2],其中三年制医学类教育还存在专科和中专两种学历培养层次差异[3]。医学教育学制差异的表象背后是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各地区对医学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但居民对医疗带来的健康需求以及与医疗相关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因素却不存在明显差异,更不会因医护人员接受教育层次差异而存在职业道德差异。
一、医学教育的学制差异与社会需求
不同层次学制的医学教育相对应的是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与此对应的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力资源承载的差异。人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地区经济对医药卫生事业投入和居民的医药需求支付能力却存在较大差别,这种社会经济支付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区域的卫生人力资源承载。通过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和承载力把握,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层次差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存在。医学教育本应当是精英式的教育,在招生、培养和社会定位上都应当是遵从于精英化的职业目标[4]。现实的人才需求的层次差异是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并存的现实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对不同层次医学毕业生执业能力存有差异的包容性,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执业能力却不存在差异化要求。因此,即使在差异化、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有着几近相似的培养目的———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医生。相近的目的,不同的学制和教育理念,这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应正视学制差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因而,针对不同学制下医学生选择合适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二、教育者对学生培养目标心理定位的影响
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培养对象的心理定位最为直观的体现,也是制定相应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的核心依据。不同学制医学教育之间最为表象的差异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差异,这种定位是社会对医学高等教育要求的具体化实现。如协和八年制临床医学培养目标是“具有满足21世纪医学科技竞争和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较大的发展潜力,足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同期的厦门医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从事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执业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在总体目标的差异性影响下,医学教育呈现的状态是专科层次为“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长学制则是“本科强化型”课程体系,缺乏结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影响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短学制医学教育中尤为明显。教育者对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心理定位也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在长学制高层次医学生培养中教育者会强化人文教育,而短学制低层次医学生培养中教育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人文教育。众多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显示出:长学制的医学生培养目标中包含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系统的临床知识”,短学制则仅仅包含执业能力的要求,未涉及到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学制差异下教育者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要求也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源动力。
三、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认知的影响
培养目标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心理定位的外化体现,医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也影响着医学人文教育。学制不同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认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的趋势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并非完全相对应。根据文献数据分析,短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素质认知水平整体偏低,学生对医学的认知流于职业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等外在形式,对医学的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本质认识存在严重不足[5];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整体上医学的本质和医生的职业道德认同程度较高,超过三分之二医学生选择学医的价值取向是因医学本身的社会价值,而非外在动因[6];长学制的医学专业学生对自我职业道德认知水平则低于五年制本科、高于短学制专科学生,呈现居中的态势,对自我职业道德的倾向性选择中,近半数的选择呈现的是多元化趋势[7]。相较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所呈现的结果差别,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得出短学制的医学生对专业认同更倾向于作为社会生存的技能,未能将医学视为与生命休戚相关的学科;五年制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社会接受度高,更容易将专业作为人生的理想和事业发展的基石,自我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较高;长学制医学生的自主思想较重,在专业认同的基础上更在意自我的发展和成就,自我职业道德认识水平居中。不同学制的差异化职业道德自我认知需要在教育中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教育培养方式。
四、修业年限差异对课程设置体系的影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医学生在校修业实践中实践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0%,部分长学制占比高达50%。医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安排通常包含有基础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四种课程体系构建成为医学教育的主体部分,但学制不同,四种课程体系所占比重和学时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如前文所述,是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为目标。学制的长短并未对毕业生是否能从事临床工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学校教育承担的基础任务是相同的。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有着统一的要求,各个层次的医学教育变化的依据主要为根据理论课修业年限和临床实践教学年限的时间分配而施行具体的课程体系和难易程度规划。总的来说,中短学制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时间分配一般为12个月或以下,长学制的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通常在24-42个月不等。短学制医学教育受修业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课程配置仅仅是满足专业教育基本要求,部分院校根据自身能力开设医学人文类选修课程[8];五年制的本科教育在基础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实现有方向性的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教育模式[9];长学制则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培养计划,以及依靠师资力量增加或增设部分相关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其中综合类院校中,可供医学生选择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更为丰富。学制差异与教育层次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主动学习积极性的落差,让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五、学制差异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思考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价值教育的核心所在,是教育医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施展自身高超医技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推动医学生自身素质建设的必由路径。基于不同学制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所呈现出的特征主要为:
1.医学人文教育在不同学制下的变化并无思想观念的变化。从三年制到八年制的各种层次医学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但是这种重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呈现出较为粗放的以课程多少和课程深度衡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投入。固然课程多少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标志之一,却不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医学人文教育应当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关于治病救人的信念和正确认识医学与人的价值观。虽然随着学制的增长,课程体系也变得更为充实,但仍未有效的将医学人文教育定义为一种价值教育。
2.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并未与投入呈现出正相关。学制差异带来的不仅仅是医学专业技术的能力差异,同时也存在医学价值教育的不足和对如何做好医生的方法论的学习不足。长学制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效果也是目前医学人文教育应当深入思考的。医学作为与人类生命休戚相关的科学,其从业人员也应当具有善待生命的仁爱之心。这要求现代医生培养体系中要训练学生的不仅是临床的技能,还包含有如何做好医生的价值观念。短学制医学教育中存在学生先天认识不足和后天培养投入有限的问题,不仅是依靠人文教育投入增多就可以实现效果转变的,而应当从最基本的价值教育方法中去改变。长学制医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反映出单纯依靠投入不能解决问题,对医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更需要观念的改变。
3.医学人文教育需要观念思路、课程体系与学生情况相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务人员的重要途径,有着工业社会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是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产业化之后的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不同学制的存在是高等医学教育向社会经济发展不足的妥协,高等医学教育却并未因为这种妥协而降低对健康服务的追求。任何层次的医学教育在宏观上都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习训练体系,力求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成为造福一方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即无论何种学制医学教育都应将人文价值作为教育的目标,这是不同学制之间医学人文教育的共性,而特性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应采取区别的方式方法达到培养目标。医学人文教育在不同学制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并不具有现实可复制性,推进人文教育是实现基于医学人文价值和生命健康追求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在不同学制中应当借鉴的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核心精神,各个层次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当结合学生的特性推进人文教育。
作者:叶子辉 蔡胜 单位:杭州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足立智孝.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8-13.
[2]陶骏贤,施长春.我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培养方式现状及改革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33-35.
[3]季晓辉,王锦帆.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4]曾益新.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1-3.
[5]吕广石.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10-13.
[6]薛蕾.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医学院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7]郭佳,赵欣,万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11):1357-1361.
目前人文教育总的思路是把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局限于工具,片面追求人文知识的灌输,教育活动停留在认知层次,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重视学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知识的内化,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存在“有人文知识无人文素养”等突出问题。本文就学生人文精神价值、现状以及教育对策等进行探讨。
一、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价值
1 系统传承优秀文化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2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
科学技术创造的丰富的物质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渐渐形成科学至上的价值取向。事实上转基因生物、克隆技术、核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危机。著名科学家乔治·萨顿指出:“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不能生活得更美好。”这句话是科技不可替代人文的最好诠释。要使学生懂得科学真正地造福于人类,就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人道、人性、人格为知识意向、价值取向。要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健全人格、实现社会价值,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只能解决“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而不能解决“该不该”的问题。要着力解决学生“该不该做”的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3 全面提升精神境界的现实需要
科学的内容是人认识外物,人文的内容是人认识自身。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的精神境界既是幸福人生的重要指标,也是人类和谐发展的必要元素。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可能失去生命的乐趣,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没有人文关怀的生活,将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与社会的疏离、与生命的疏离,最终丧失生存的意义。人文教育旨在帮助受者提升人文精神,学会享受人文和关怀他人,它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让学生用人性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从而,全面提升其精神境界。
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 重视人文知识传授,忽视人文行为养成
学校及教师都十分注重传授人文知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较理想,但这些人文知识没有内化为人文素养。部分学生表面文质彬彬,内心价值取向扭曲,道德水准低下。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不以为然,反而视为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情感体验、生理要求,而忽视男女双方团结友爱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网络上污言秽语,随心所欲,无视道德底线;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有过损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现象。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制作假成绩单,伪造假荣誉证书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对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奉行实用主义的原则,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一些学生偏向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很少主动接触哲学、历史、经济、文艺、文学等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这些现象的产生,虽然是多种因素促成,但学校忽视人文活动的有序推进,难辞其咎。
2 重视人文氛围营造,忽视人文活动推进
人们对环境育人已形成共识。大多数学校重视人文氛围的营造。黑板报、广播台、宣传窗、文化墙、字画横幅、温馨提示等一应俱全。校园人文氛围虽表面热闹繁华,但泛政治化和应景性倾向比较普遍和突出,缺少个性特色,导致人文教育形式与人文教育内容部分脱节。究其原因,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文活动开展和行为的养成。调查显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有86.5%的学校未组织学生欣赏,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去参观、讨论、体验、表演。其实人文行为的养成是人文知识内化的过程。它“通过知识讲授与问题解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与能动解决问题相结合等方法,将人文知识的基本要素变异为学生在内心认同基础上的精神和心理组成”,从而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3 重视人文艺术再现,忽视人文心理体验
学校搭建各种活动平台,热哀人文艺术再现活动,以艺辅德活动呈蓬勃发展之势态。如举办人文讲座,开设艺术辅导班、艺术周、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磨难教育、人文艺术会演等等,就连人文艺术雕塑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屹立在校园。这些人文艺术再现活动,对培植学生的人文形态或多或少都有帮助。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实施这些人文艺术教育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人文心理体验,过分地强调艺术性和功利性,导致人文艺术活动失去其育人的目的。如军训l,其目的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能力。可是多数学校只重视再现部队英武壮观的艺术场面,只是强调学生该怎么做,甚至把学生交给教官。从不组织学生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漠视学生人文心理体验。
三、改进学生人文教育对策研究
1 更新观念,创新人文教育机制
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有高的科学素质不一定有高的人文素质,但要有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有高的科学素质。人文知识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范畴,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
第一,健全人文教育的保障机制。首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总结,结合专业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其次,组织力量,编辑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知识教材。教材应该最大限度涵盖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完善人文教育的制约机制。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课程、教师人文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复杂的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一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水平进行指导和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
学生人文素质的考核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人文素质报告评价落在实处。
第三,建立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一是课堂激励。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学生的人文学习动机和创造动机,将“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做事”的教育之中。二是氛围激励。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三是活动激励。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四是社团激励。通过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 以人为本,优化人文知识网络
人文教育以引导人内心精神世界和价值意义为目标,为人提供关于人类精神、情感、理想、价值与信仰方面的知识与理论,鼓励人进行精神探索,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唤醒人的理性与良知,充盈人的美好情感,塑造人的完美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层次。因此,一定要树立人本意识,坚持以人性的理解为重,以人格的尊重为旨,以人品的升华为本,遵循人文精神养成和人文知识传授“合二为一”的培养理念,教育学生“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的提高以人文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的观念和理念。如运用科学史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倡竞争合作。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学会做人,提供科学欣赏,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高雅情趣。有计划组织学生阅读哲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等人文读物,使学生“用书清心,用情育德,用评导行”,让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上自《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先秦作品,下至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作品包括在内。使他们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人文阅读还要注重现实生活中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发展的热点、焦点、重点、难点等社会科技问题,优化学生人文知识网络。
3 实践感悟,提升人文精神层次
人文教育包括知识传授、行为养成和内心体验等几个方面。人文知识的接受只是必备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之间的中介是“实践”,是“行”。只有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历练、积淀,并抓住活动过程中的教化、评价和感受这些重点,才能将活动效果升华为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