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01-14 12:16: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篇1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他们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情境教学.激发探究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如果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计划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面对课堂教学,也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小学生天动、好展示,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些适合学生表演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海底世界》一课着重描写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课前笔者耐心地制作了课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把声音和图画巧妙地组织起来,通过声音与图像的融合,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在课堂上,他们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笔者提问:“你觉得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实,创设课堂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教师能下功夫在教学中主动、适宜地创设一些灵活有趣、得体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就能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在课堂上教师依靠教材和黑板,主要在讲台上进行教学,虽然说这样也可以向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知识,是学生投入其中,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媒体相比,差之甚远。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综合运用起来,创设多种感官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图像、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以提高课堂实效。例如,笔者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迷惑不解。于是,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把这一情境展示给学生,把有声的图像播放给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合情合理地进行判断与推测,受伤的大雁悲惨的叫声,听到拉弓后的振翅欲飞以及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他们深切地感受了“惊弓之鸟”处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多读课外读物,拓宽知识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名诗名句都为我们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并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例如,在教室里设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阅读;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做读书笔记,积极交流读书感受。长此以往,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也一定会有显著提高。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知识的积累。

六、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很普遍,教师总是借“问答法”来设计教学,这不仅使课堂教学呆板单一,缺少生机和活力,也会使学生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以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培养,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以读代讲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而教材又是和口语基本一致的现代汉语。大部分“讲”“问”是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的,应该让位给学生读。“以读代讲”应是阅读教学之本。一般来说,“以读代讲”的课堂教学结构形成了“三读”的模式:一读感知内容,二读品词赏句,三读积累语言。特级教师于永正教《惊弓之鸟》就是以“三步读”的方式完成的:初读,读正确、流利,并感知课文大致写了什么样的一件事;精读,边读边想象人物神情及语气,并辅以必要的提问与讲解,以便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入课文境界;赏读,在分角色读的基础上,加上动作及表情,以演助读,要求学生把理解了的内容和想象到的情景表现出来。

二、以述促读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本上学过的主要语句,把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复述,既是读、说的训练,也是理解的训练。它是以记忆和理解为基础的,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所读课文的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出来。长期进行复述训练,将有助于学生积累词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锻炼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同时训练记忆能力,发展思维的想象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复述的方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不管其形式怎样,用复述法促进阅读一般按照初读――复述――评述的步骤进行。如一位教师执教《新型玻璃》时,先要求学生从“名称”“特点”“用途”三方面填表。接着要求学生或以第一人称复述,或用对话方式复述,或把两种新型玻璃放在一起复述。然后师生以正确、全面、新颖为标准加以评点。如此由理解而复述,再由复述而加深理解,既避免了许多繁琐的问题,也训练了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以听促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把“听”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听话辨别力、听话辨断力、听话概括力、听话组合力等。

笔者在小学执教《赵州桥》一文时,让学生听读第二节,读时故意省去“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中的词语,省去“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句话中的“还”字。然后设问:“老师读的与书上写的有几处不同?改动了行不行?”听辨之后,学生分析出:两个“拱形”的关键词,作为“大桥洞”“小桥洞”的修饰语不能少,它阐明了赵州桥精妙的设计和独特的结构;省去了“顶上的”一词就不能说清楚四个小桥洞的方位;“还”字省去了就不能反映河水在平时和发大水时流过桥洞的实际情形了。从以上教学过程看,这种听辨训练能突出讲读的重点,具有思维的导向作用,也免去了许多设问,而且在听辨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并迅速作出判断、评价和表达,能力得到了综合的培养。

四、以写促读

篇3

一、朗读方法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是感情朗读的前提,理解感受越深刻,越能读出感情来

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引导应该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感知。一般来说,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者借助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读写结合训练等都是促进课文内容理解感受的好方法。

2.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朗读指导

比如执教《去年的树》时,在读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时,一个女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语气那样的着急,那样的迫切。当时马上反问学生:“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这么快?”或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大树和鸟儿是一对好朋友,大树不见了,小鸟很着急,而且小鸟还答应过大树给它唱歌呢!”这样,朗读指导就得到了很好的归位。而后面的两处鸟儿焦急的问话,可以全部一起展示,把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内心世界释放在学生面前。同时,老师可以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样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3.要重视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通过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应该注意加强个别朗读指导。齐读、分角色读只能够起到营造气氛、促进课文理解的作用,因为有部分学生在齐读中是滥竽充数的。在个别朗读中,容易发现问题,才会使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4.重视朗读的层次性

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和老师的引导应该有层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情感上有一个升华,如听一位名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导入之后,让学生大声读三遍课文,前两遍把字音读准,第三遍对照注释读,然后多媒体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再读。在学生理解文意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这样学生的朗读会一次比一次好,一天比一天强,一年比一年棒。

以上谈了朗读方法的指导,而朗读评价则更应该受到重视。

二、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老师、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老师的评价语必须做到有效,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点拨、组织管理等作用,能够针对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示范,这样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教师要丰富对学生朗读指导方面的评价语,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怎样评价才有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翻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在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中,没有哪一个目标能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样被反复强调。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而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就并非易事。所谓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朗读中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简言之,读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有感情的朗读! 那么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要针对这三方面,做到有针对性。如,“你今天读的真好,没加字,也没漏字。”又如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有个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自信的更羸”,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评价,时间长了,生生评价自然就能落到实处。

篇4

基层语文教师经常会看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诸如:错别字连篇,写字经常多一画或少一笔,即便教师经常提醒依然经常搞混形近、音近的字;朗读时增字或减字,不按原文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阅读……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存在阅读困难的表现。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困难的发生率在5%~10%之间。

阅读困难的学生学业成绩也不尽人意,常会被教师和家长认为是态度不端正或不够聪明。但研究显示,阅读困难与学习态度和智力无明显因果关系。对阅读困难认识的缺乏,导致错误的应对方式,破坏了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学习兴趣等,让原有的问题复杂化、严重化。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以消减阅读困难的发生率。

一、个别化辅导策略的探索

阅读困难的学生一般难以很好地适应语文课的大班教学,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的熏陶都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长此以往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个别化教育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性化的预习作业

在同一课堂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阅读困难的学生却常常“跟不上节奏”。所以,课前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而且还能提升课堂上的自我效能感,建立信心。

如男生X,一看书就坐立不安,很难静下心来预习,既然“看”和“读”对于他而言较为困难,我们就给他设计了“听”的任务。预习新课文时,无阅读困难的学生需要读三遍课文,而X则需要至少听两遍课文,再读两遍课文。同时,我们设计了“课前预学单”,如在学习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时,我们给他设计了这样一份预学单(见表1,其中打星号的为选做题)。

通过“课前预习单”的介入,学生更快也更有信心地融入课堂。因为有了底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久而久之会逐渐缩短与其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之间的差距。

(二)多感官阅读法的使用

多感官学习法是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用手去触摸,用眼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活跃起来,可以弥补阅读困难学生某些认知能力的不足。

如男生Y有一定的汉字解码困难,在认读记个别生字时显得特别费力。以教学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生字“舞”为例,我们先让他先仔细观察这个字(视觉),然后听它的发音(听觉),接着临摹(触觉),最后书写(动觉)。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舞”这个字的模样便慢慢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再如在教学《翠鸟》第一段时,先让男生Y自由读“它的羽毛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然后,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翠鸟的底稿,让他根据第一段的介绍,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再让个案介绍一下自己上好色的翠鸟。采用这样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他较为轻松地掌握了第一段的内容。

(三)有选择的课堂参与

在对阅读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的同时,我们在大班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地给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课堂参与机会,如口语交际、看图说话、情景表演等。毕竟,部分阅读困难学生在口语表达等能力上并不存在那么明显的落后,甚至是擅长的,而这些能力也是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提升的,同时这个过程也会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寻找到一些在语文课堂上的存在感。

如女生C是个有点任性却极爱表演的孩子,根据她的特点,我们在课文《陶罐与铁罐》分角色朗读时,让她来朗读铁罐的话。她虽然读起来不那么流畅,但是那语调和气势,可把那个骄傲自满、咄咄逼人的铁罐兄弟模仿得淋漓尽致,大家都不禁为她鼓起了掌,她脸上也扬起了自豪的笑容。这些来自外界的真诚赞扬和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对于在语文学习中常常受挫的阅读困难孩子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四)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根据阅读困难学生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在字词识别层面,可尝试以下途径:巧用字理教学、激趣形象识字等。如我们在教学课文《惊弓之鸟》中的生字“雁”时,采用字理分析: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再如课文《燕子》中的生字“尖”的教学:由小、大两个部分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同时出示相应图片。

在阅读理解层面,以记叙文体课文为例,我们尝试用故事结构教学,即用视觉图方式呈现故事中的重要元素,个案可随时掌握故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学习记叙文《爬天都峰》时,我们给了个案这张故事结构图(见图1),让其在自由读课文的同时,结合图说一说故事的各个要素。针对阅读困难学生认知上的特点,这样视觉化的图示显得结构清晰、生动有趣。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故事结构教学能有效提升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重述和写作能力等。

二、辅导策略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在对阅读困难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润物无声,注意干预隐蔽性

正如其他许多名词的提出,“阅读困难”提出是为了给定一个统一明确的标识,让教师可以集中资源去更系统地认识该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应对策略,但绝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

(二)积极关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一定能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对阅读困难学生优点的肯定往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三)有的放矢,针对特点定策略

我们在辅导过程中,要根据阅读困难学生的认知、行为、情绪等特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如有的个案只在汉字解码层面存在困难,不识字,但如果读给他听却能较好理解;有的还伴随着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厌学等问题。

(四)循序渐进,设置阶段性目标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情感调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56-01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好的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科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儿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只有激励孩子,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才能把他们内在的情感调动起来。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平等交流之外,更为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教师训练学生语言的高超艺术中。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词不达意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自成高格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语言训练的兴趣

语文学科是一个包容无数美的百花园,它与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教师在处理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时,更是应该利用这美,创设情境,注重美育,提高学生语言训练的兴趣。其实,高超的语言训练,不仅表现了美,歌颂了美,而且本身也体现了美。如对古诗《暮江吟》的教学设计是:先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孩子凝神细听,接受那种宁静、幽美的扭转的感染;然后,让孩子们微微闭眼,边听接受配乐朗读边遐想江南美景,努力进入诗歌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又给孩子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并当堂把读得特别有感情的小朋友的朗读录下来,放给同学听,再组织评议。就这样,通过听、读、评,在培养感受美的能力的同时,进行了语言训练。在这样的课里,所见的常是这种活的语言训练,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或比较,或触发,或鉴赏,总是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取体味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使学生进入一种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

1、激活思维,增强学生语言训练的深度

曾记得王燕骅老师谈起他的语言训练艺术,总会反复强调“语言艺术无一不依赖于思维”这一观点。我认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语言训练的基础。敏锐地启动并不断地加速学生的思维运转,正是语言训练艺术的魅力所在。如教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临结束时让学生写盆金桔。引导观察之后便让学生展开“看着一盆金桔,有什么想法?”的课堂讨论。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说:“看着这盆黄澄澄的金桔,我真想摘一个吃吃。”接着发言的学生便都从“吃”这一点上去考虑了。于是,教师引导改变思维方向:“谁能谈一点吃以外的别的什么想法吗?课堂出现沉默,静待学生的思路峰回路转。片刻之后,学生活跃起来,发言此起彼伏,但思维角度又从“吃”金桔转到了“画”金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换角度,学生的思考便更上层楼……就这样,语言训练随着思维浪潮的汹涌而显得气象万千;课,在教师娴熟的调遣下,犹如一股闪着七色彩虹的流泉,奔涌向前,令人目不暇接。

2、巧施方法,提升娴熟语言训练的效率

教无定法,但不是没有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巧施方法,进行恰当的点拨或指导,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语言训练的方法很多,笔者在这里提两种常见且效果显著的方法。

(1)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

著名教师左友仁曾这样说过:“语文课堂训练的重要方法应当是语言的转换训练。”我的心头一闪,便把“语言转换”这四个字定格在脑海里,并一直在思考关于“语言转换”的定义、特征和课堂操作等问题。如,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换成学生的个性语言:把情节分析转换成研究语言,把语言积累转换成读写能力等。在这样的语文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语言转换”训练落到实处。

在教学《惊弓之鸟》这篇文章,我一反重在理解故事情节,领会课文主旨的做法,设计了以语言转换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案。我单刀直入,直奔重点,在引导学生读议,搞清大雁因惊吓而掉下来的经过的基础上,板书提示“‘嘣’害怕往上飞伤口裂开掉下来”的大雁飞行曲线图,然后要学生凭借板书,以“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几步作语言转换叙述。如,(1)“受过箭伤的大雁,因为听到‘嘣’的一声,以为箭又向它射来了,所以它非常害怕”(2)“因为它非常害怕,所以就拼命往上飞”,……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由因导果的句式后,教师再拿出“那是因为”的卡片,要求学生由果溯因,作逆向的转换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先果后因的句式。

像这类“语言转换”训练,在教师的语文课里,常有因文而异、富有创意的设计。

(2)注重在训练过程中实施学法指导

主张“在训练过程中实施学法指导”,更是巧妙地融训练与学法指导为一体,即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把训练的着力点落在指导学法上,就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而成为语言训练的重要特色。

篇6

关键词:生活化资源;筛选;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56-01

“生活化”应该如何界定呢?查阅了很多资料,笔者觉得如下概念界定最全面。生活化: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从何筛选生活化资源并合理利用它们呢?本文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资源的筛选途径及合理利用。

一、筛选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资源途径

1.教科书中生活化资源

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新课程背景下编写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科书新增了与生活联系的相关栏目如“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 “与社会的联系”、“相关信息”、“小资料”、“学科交叉”、“知识链接”、“旁栏思考题”等栏目,此外,有些章节后面设置有 “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话”、“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课外读。这些栏目涉及: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这么多的内容为教师利用教材,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基础。

2、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可以是教师(本人的或者和同事交流所获得的)的生活经验,更应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是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所以平时要和学生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相关的生活经历、所知和所思(如课堂上,学生会问抽搐和抽筋的区别),并适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3、期刊

笔者较关注的期刊:《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和《中学生物教学》等生物学教学期刊杂志,这些杂志主要针对中学生物教学设置了国内外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优秀教学设计及疑难问题探讨等栏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4、网络资源

网络通畅,便于查找资料。笔者通常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进一步丰富生活化资源:(1)通常用的搜索引擎有baidu、Google。(2)通过中国知网查看硕士论文等。

5、电视节目和新闻

平时笔者会关注新闻,特别是cctv新闻和cctv10。每次收看到与生物学有关的新闻,就会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如最近大家十分关注的埃博拉病毒,我们可以将它与免疫学进行联系。

二、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活化资源很多,但课堂的容量有限,所以我们要进行选择并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来开展。

1、课本生活化栏目相当多,部分的内容教师也相当重视,如“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但对于章节后面的课外读栏目重视不够,最多让学生课外阅读而已。考虑到课时的有限,教师对教材中生活化进行合理的筛选是有必要的。但笔者认为“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这栏目在课堂上应尝试使用。生物学教学应介绍相关的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而且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其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

2、“创设教学生活化情境”在多篇的期刊论文中,笔者对这个内容不陌生,因它被提及很多。生活经验引入,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谚语、诗歌、成语等设置生活化情景。如:在教学中适当应用谚语:在讲能量流动的特点时用“一山不容二虎”,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分析;在教学中应用诗歌:在讲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时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分析信息的种类;在教学中应用成语:在讲神经调节时,用“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来分析反射的类型。这些生活化情景,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启发学生的思维且能实现学科间的联系。

3、生物生活化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课堂讲述外,还可以有如下几种课外形式,使生物课堂教学得以课外延伸。

(1)开展辩论赛。如: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考虑生物教学课时太少,可以尝试和语文学科合作开展辩论赛。

(2)让学生收集资源,教师进行汇总、编辑成课外读张贴于学习园地,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关于艾滋病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艾滋病的产生原因、症状、传播途径、有效的预防方案及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五方面分组着手收集资源,而后教师汇总、编辑成课外读。

(3)设计课外活动,如:制作生态瓶。学以致用,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总之,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生活化教学比灌输教学更具开放性、参与性和实践性。高中生物必修3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实现高中生物的人文教育价值;有助于实现高中生物的生命教育价值。所以积累生活化资源和采取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实践 和谐 课堂

当前,在演绎、言说新课程语言的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弊端,一种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一种是新瓶无酒,有汤无药。前者是对新课程的歪曲,后者表现为对新课程的无作为,而这都源于没有建立新的相应的教学方式、生活形态。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力图通过记录教师课堂教学场景和案例的剖析研讨,分析课程从独立存在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经验的历程,追寻符合《课标》理念的有效教学行为,氤氲和谐、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氛围,以期收获新课程的精彩。

一、目标与过程――共存期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如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该如何实施语文教学呢?对这两个问题的预期,就是学习目标和过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目标即想达到的境界或目的;过程即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由此,教师应读透文本,预制目标,提升课堂对话品质。笔者试以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登山》两次实践案例进行阐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方向――教学目标的问题,尝试一根据目标采用线型结构设计,表面上看,教学设计流畅,突出对语句的朗读体会、揣摩和品读,但 “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尝试一教学环节虽环环紧扣,但显得机械,缺少应有的情趣和生命力。

尝试二围绕教学目标采用问题梳理来引导,在教学流程中突出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借助课件探究小路的危险,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山路之险;二是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列宁第一次是怎么走过这条小路”和“第二次为什么还走小路”为话题展开辩论,同时借“写”把列宁“毅然”走过的情景写具体,落实“借助课文重点句子,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悟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理解、学习表达统一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王雷英)。

由此,我们可以说: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将使课堂的过程显得更为充分,同时课堂应该是目标与过程相互依存的落脚点,是实现语文情趣与扎实双赢的大舞台。

二、预设与生成――共栖绿洲

“凡事预则立,”预设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效落实的保障。《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预设要关注生命体,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做不止一种的预设,而这恰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显成效的学习时刻”(盖耶)。笔者以《惊弓之鸟》两则教例进行分析。

在A教师构思的教学预设中,突出的是如何使教学环节组合得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然而,严密设计的结果是学生急匆匆地跟着老师跑,几乎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空,生成也就没有了时空。在B教师的教学预设中,体现的是如何让“教”更好地适应“学”的需要,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以简约的导入,以认识更羸为主线生发,留足随机生成的时空,体现预设流程和生成需要。在学习“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中,教师紧扣“能手”的意思,在追问“能手”的“过程中”落实认识能手的“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感悟人文内涵,又要感悟语言规律”的要求。从某个角度讲,充分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从来就不是对立的。

三、本体与“综合”――共性合作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等语言的描述,道出了语文学科责无旁贷的任务是学习语言,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科普选文,在教学这类选文时,教师挖掘科普性文章综合性特点的同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凸现个性阅读,构建“潜心会文,积极语言实践”的“学习主题”。如果教学为突出“综合”仅体现科学情意目标,忽视语言实践,不仅是教学上的一种缺憾,而且也是对语文教材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新型玻璃》介绍几种新型玻璃,文中“也许……不是……而是”、“即使……仍然”等字里行间显现的各种形象和情感,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动、准确的语言,体悟情、理的好载体。故此笔者以共性整合的观点进行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和朗读课文,理解企图、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2)对描写新型玻璃的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培养做生活的有心人。

2.教学流程:

(1)联系生活导入――有境。

(2)熟读文本感知――有效。

①读正确:自由读课文,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语划出来,并试着解决它。

②读流利:自由练读,同桌互助,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语与同桌交流,并试着解决它。

③读中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介绍的这些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特点?

相机落实:词句:企图也许……不是……而是

安然无恙藕断丝连即使……仍然(这种写法叫新旧对比)

却 尽管……还是消除

④读中“解”:这些新型玻璃解决了普通玻璃存在哪些问题?

人们发现玻璃 _____,发明了_____,把它用_____。

(3)情节冲突再现――有法

(4)课后设计拓展――有度

语文课程不仅是文本的课程,还依赖教师对学科本体教学资源敏锐的发现、整合和运用,更是一种“共性体验的课程”。

四、形式与“指向”――共情磁场

“课堂是一个多层面动态生成的师生交往场”,进行语文实践离不开双向互动的语言。因此,在课堂这一师生智慧演绎场中,教师对课堂信息指令理解、把握和处理,不但直接显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教学基本功,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效。现以《亡羊补牢》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师导入:请同学再读课文,找一找意思深刻的句子,小组讨论你对那句话最有感受?

以下是笔者聆听学生小组讨论的课堂记录:

小组长说:你想出来了没有?快点说。

生1:我们先分段读,2个人一起读。

生2插嘴:要读得生动。

生3:为什么要读得生动?

生2:表情“怏怏”,跑到组长后面。

小组自由读;

小组反馈读:

生4:读。

组员齐纠错:“结结实实”读错了;“牢”读错了……

小组讨论:

生5:这篇按照总写;

生6插嘴:真笨,按照总分总顺序写的。

生7:这两段读起来好象一样的。

这样5分钟自主合作学习的场景结束了。但我们应该思考:“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老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此教学片段整整5分钟,教师期望将个体的学习体验转换为大家的学习资源。但我们发现,学生的讨论不着边际,效率低下不言而喻。故此,有必要指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指令指向的有效性需要进行适当的规范与训练。因为,有了形式的保障,指向的节奏才会合拍,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生产”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爱才有可能。

五、“经营”与“熏陶”――共筑“家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样家园似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经营和教学环境的熏陶。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来说明这种生命涌动和成长的课堂构建。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改成一首诗)

师:到处都是血迹,从头到脚,这就是父亲。当你想到这些时,你就会问自己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

生:他挖到瓦砾时,手会被扎破。

生:到处都是小孩的尸体。

师: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想什么?

生: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

师:他会怎样?

生:浑身冰凉。

生:浑身发抖。

师:对,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你会怎样读?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很好,我听到你们有感觉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师: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生:是爱的力量。

师:讲得好,还有吗?

生:是他对儿子讲的一句话。

师:什么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首诗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

卢老师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关键的画面,营造故事发生的情境。通过引导语(“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追问语(“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想什么?”)、烘托语和学生的想象共同经营课堂基调,打造“学习共同体”的熏陶氛围,引导孩子进一步审视“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处境,补充了文本的空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解决学生生活实际与课文相距较远的困难。父亲的高大形象逐渐由学生的眼中,自然过渡到脑中,继而镌刻在学生的心中。

摇摆者,顾左盼右,非此即彼。在新名词不断冲击我们眼球的时候,茫然或迷失语文的自我;和谐者,配合适当、协调,追寻生态。当我们热闹地讨论语文的性质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辩地关注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化行动,锤炼教学“节点”的有效性,营造适当、协调的课堂双边互动,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迈向扎实、朴实、真实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61-02

小学语文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保持着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视角,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的重要体现。为此,教育工作应实现思想上的进步,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不足和劣势,应利用现代化的观点,提倡以生为本,烘托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过度重视理论知识。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学生吸收的内容有限,学习的兴趣不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未与现代化社会相互融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讲解方式上依旧保持着传统,认为灌输理论知识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1]。另外,教师对课堂的主宰能力强,当提出一个问题时,给予小学生思考或探究的时间很少,未等小学生回答就进行解答,还要求小学生要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是教学理念落后的重要体现。

2.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发挥好其引导性作用即可,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要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却与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是采用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很少,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要求记忆或背诵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教学存在滞后性。现阶段的课程教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若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教师资源和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很高[3]。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短缺的现象,一名教师要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学不具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外,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也有待考量,部分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性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致使师生之间会产生障碍,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氛围,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小学生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1.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春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当然,教育也不例外。为了追随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多媒体式教学,能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来展示相应的图片、文本、视频,也可借助其庞大的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可将本节课语文知识点和文章结构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4]。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小学生来猜谜语,“红房子,麻帐子,里面有个白胖子”,让小学生打一食物,引出“花生”。然后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小松鼠找花生采用动画呈现出来,并辅以儿歌,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课程评价模式,提倡形成性评价。课程教学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评价方式来伴随,只有通过不断的评价与考核,才能激发小学生前进的动力,以评价的结果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和优化,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其评价方式更具合理性和人性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末对学生整个学习的表现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将最终成绩作为评价结果[5]。该评价方式缺乏合理性,评价过于极端,缺乏人性化。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应对评价模式进行完善,实现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语文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成绩等做出的评价,是对学生行为的持续性观察,评价方式可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并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优化和调节自身,将其应用到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正确之选。

3.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待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他人行为或语言的驱使,很容易得到满足,选择适合小学生兴趣和特点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具高效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应通过创设情境式教学来开展,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情境演绎,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另外,创设情境式教学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在欢乐的氛围中可实现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从中获取有益的观点和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运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迎合了小学生的欣赏视角,是教学模式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再对“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成语进行情境的演绎,可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小故事的含义。

4.提倡趣味性教学,体现“以生为本”。实现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充分遵循教学的原则,以生为本,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选用适合该年龄段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趣味性教学无疑成为最佳选择。趣味性教学模式旨在对教学氛围、环境的烘托,营造轻松、和谐、幽默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娱乐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学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争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自由发挥,并排有趣的情景剧,会大大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实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参与情境演绎的同时,有利于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5.实现小组合作帮教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困生与优等生,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实现其与优等生的共同进步是教师应当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对语文学困生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帮教的模式进行学习,全面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困生与优等生进行交叉分组,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动、帮扶作用,在学习中实现结对帮教,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到二名优等生以及一名学困生,让优等生带动和帮助学困生,不仅在课堂讨论中,在课堂练习、作业完成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利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也有助于实现优等生的进一步提高,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困生实现良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葡萄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的第23段进行合作学习,并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小组成员放声朗读课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学生向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请教;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给其他小伙伴朗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提问给优等生,由优等生帮助解决,在与优等生的交流、互动中,使学困生能够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在优等生的熏陶下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6.加强语文教学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认知水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教师是那样真真切切看到了他们好奇的目光,渴求了解自己生活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迫切心情。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教师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教学过程“变苦为乐”。

总之,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摒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必要性。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关注的话题,以此为着手点,提倡多媒体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元件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助;提倡形成性评价,彰显评价机制的人性化;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宁.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4,(11):194.

[2]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8.

[3]黄素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3,(7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