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11-07 23:1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英语专业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语专业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语现状;英语口语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011-01

一、引言

英语口语技巧和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表达能力往往能反映出以下几种英语水平,如:单词量,逻辑能力,推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所有这些方面当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一部分学习外语的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来说,由于并没有获取足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间或者是相应的课程。许多英语学习者总是抱怨,为什么自己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是却不能进行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或表达。实际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影响英语口语流畅性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因素。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口语的中的地位不容置疑。

二、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育

根据大学外语课程设置的需要和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文化语境意识。英语口语表达是全面语言能力中重要部分之一,其特殊的地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因此如何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影响英语口语表达中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Chen 和 Starosta给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能够做出有效的、适合和准确的交际行为。语言是文化的表现,语言的运用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正确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的输入将会带来成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当今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加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将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和阅读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书籍、报刊,以及上网浏览有关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分析法:对比分析、原因结果分析。

3.探究法:提出可行的方法避免非正式和不正确的英语口语表达,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现状

Lado指出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学习者总是把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考虑在其中,因此在交际过程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语言的产生。

1.文化负迁移。

一些英语学习者总是倾向把自己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久而久之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因素的干扰让学习者在焦急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2.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的缺乏。

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的缺乏是影响大学英语学习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的多少将直接导致英语学习者口语的层次。一些大学英语学习者把此归结为没有获得足够量的跨文化知识,诸如上述例子中的错误时有发生。对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而言确实是难以获得相关足够的知识量。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资源的有限,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专业类别的限制。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很难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英语,即便是认真的学习,也只是几个月或者是周期为一年的学习,为的是通过相关英语考试,考试过后又把自己的学习重点放到了自己的专业上,所以学习的英语的状态没有得到保持,所以便会很快的忘记,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可是却没有真正的掌握和储备好相关的知识,而只是应付考试罢了。

五、英语口语的提高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方面许多大学英语学习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变的越来越重要。Carl Geogers 提到真正的交际只存在于听懂的情况下。众所周知,语言在人与人的交际中的角色是无法忽视的,但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语言的特殊性和独一无二性使得交际过程并没有那么的顺利,为了减少这种不顺利情况的发生,重中之重就是让学习者获得相应的交际原则和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英语口语交际中诸多的不顺利。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和英语课时的限制,可以在选修课上增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或者是增设课外英语文化学习的分量。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一共有六种。许多的教学实验都会用一种或者集中方法结合起来,但是最基本的跨文化培训的方法便是:信息培训,文化意识培训,交际培训。信息培训是指学习者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录影带和阅读材料获得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其中又包括以下几个小的方面: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气候等等。以及生活中的学校教育、医疗设施、就业、旅游。通过学下以上相关内容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了解其他国家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学生的管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减少可预防的错误和障碍。

六、总结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表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否能够掌握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将决定英语口语表达水平的层次和质量,所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应该学习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Dengyanchang, Liuringqing.language and culture[M].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9.

[2]Mey, Jacob L. Pragmatic: An Introdu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uwenzhong.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4]Scollon, Suzann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Samovar, Larry A &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7]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与教育出版社,1989.

[8]张爱琳. 跨文化交际[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9]王振英.扎实的语言基础是学好英语的根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8.

篇2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习者 英语国家文化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20-02

一 文化对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中,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犹如血与肉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了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方面。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词。胡文仲也说过,“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学应包括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教育,以此减少今后学生在交际中碰到的文化方面的障碍。其实早在1997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原则”一章中就已指出:“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新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还将快速阅读题改为了人文知识题,或者叫文化常识题,这些都反映出了专业英语教学要求的变化,那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还应该具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将人文知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 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

尽管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都在积极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然而,由于文化教学方面研究和实践的历史还较短,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学界对于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尚无明确界定和限定。由于概念不明确而导致理论指导缺乏,因此各高校英语专业在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调整课程结构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迷茫”,以致“许多高校在这一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上仍是‘作战’,徘徊在开设人文讲座、增加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课堂等技术性策略、措施等方面的计划上,或者不加以分析和审视就盲目模仿、引入国外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而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如何设计的,其设计状况如何,评价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无从回答。

2.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文化教学还处于文化知识层

外语语言教学中对于文化教学的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外语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外语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外语语言教学中必须包含文化教学。但是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仍处于文化知识层。然而文化知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文化评价研究缺乏

虽然各高校都认识到了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对各地区、各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效果仍没有具体的检阅与分析,缺乏对于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策略的评价研究。评价研究的缺乏就导致过往研究只注重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应然价值而忽视其实然价值。

4.影响因素分析不够全面

第一,忽略学生在文化教学中“学”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不少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文化学习的惰性,收效甚微。

第二,忽略隐性课程的作用。目前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教转到学、从学习转到习得、从课内转到课外,而真正实现这些转变的前提是重视隐性课程的研究。研究表明,隐性课程通过有意无意的方式把显性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规范等内化于教育活动中。而以往研究中缺乏对英语专业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氛围、教室文化氛围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关注。

5.文化教学研究方法不够完善

以往研究更多的是将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

念来阐述分析,对它的概念、必要性及实施策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抽象的思辨陈述,缺乏基于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以及经验总结等相结合的融直观体验、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为一体的实证性研究以及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的量化研究。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教师随机、

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任意地学,文化教学处于相对混乱的纷杂局面。这势必会阻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尽快制定文化教学实施策略已变得十分重要和有必要。

以上。曾经,这所底特律的郊区学校是本区声誉最差的学校之一,现在这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事实上随着翻转教学在美国越来越盛行,世界上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翻转教学的实践。

三 翻转教学的优势及挑战

1.翻转教学的优势

以上文中的柯林顿戴尔高中为例,KNEWTON在线教育网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

翻转教学前 翻转教学后

一年级英语不及格率 50% 44%

一年级数学不及格率 19% 13%

违纪行为次数(一学期内) 736 249

由上表可看出翻转教学不但提升学生的成绩,并且也减少了学生的违纪行为。

以上是数据所表明的翻转教学的成绩,具体来说翻转教学有如下优点:(1)老师有更多时间进行一对一帮助,对所有学生展示的问题进行关注,而非个别人,建立更紧密的师生关系。(2)在课堂中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3)教师和同事、家长、学生共享资源,从而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亦可在必要时进行帮助。(4)促进学生复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合理安排时间等),并且大多学生更乐于接受视频、图像的教学,而非单一的课本。

2.翻转教学面临的质疑与应对方法

第一,有人认为,翻转教学降低了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实正好相反,由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前资料以及给予他们在家里对问题深入思考的机会,那么在课堂上他就要明确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要能使学生改变他们错误的理解和把知识应用到他们之前在家学习到的东西中。这要求教师对其所教的课程以及学生的问题非常敏感。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会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和学生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深入交流。第二,如何确保学生观看了视频。学生在家是否完成作业教师很难知道,同样在翻转教学中学生是否会观看视频也是不能确定的,为此我们可以再看一下马祖尔的方法,他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提交观看后的问题、反思和想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不看视频也可能是因为视频太枯燥无聊,因此教师就要考虑提升视频的质量。此外,翻转教学还存在适用范围的限制,其对象最好是有一定有自制力的并掌握一定知识的学生,也即对学生年龄有一定要求。但从总体上来说,翻转教学使我们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反思,利用现有的科技工具,更利于培养创新性的人,也利于教师关注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研究。

四 翻转教学对中国的启示及借鉴时应注意的事项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与科技都有了发展,电子计算机也基本在各个学校普及,有了进行翻转教学的环境。而当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这其中翻转教学也可作为一条新思路。现在中国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相继开始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在借鉴翻转教学时,我国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1)利用当下的技术使师生的翻转教学容易化。教师们要有方便的录制工具,有统一的视频平台,这样才能使教师对录制课程熟练化。学生这样才会知道他们可以从哪里得到课程资源。(2)为你的翻转教学期望而教。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翻转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反复强调使用翻转教学的优势。这也使得翻转教学在开始会不易进行,而教师要始终坚持下去。(3)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讨论。上文中的马祖尔提到学生们在“上课”前非常积极的使用一个由麻省理工提供的一个称为NB的注释工具,之后学生们在课堂积极地进行讨论,两周后他的35个学生已在文章中出现了2000多个注解,而他认为自己的加入会破坏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权威的,教师的思想和话语会限制其思考。(4)评估学生对课前任务的理解,然后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使用翻转教学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非常的敏感。教师通常会在学生观看在线视频前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任务,从而便于对学生理解课程的程度进行评价。Talbert说自己的学生使用一个叫做“披萨”的讨论平台软件,他们将自己的问题和评论发表在上面,这样Talbert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这样在课堂上他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充分有效的用上课时间。这样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因为课堂时间限制而无法提问的问题。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当堂提问的习惯或勇气,而对于现在学生而言在网上发表自己的问题则相对容易。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来评估学生进而从旁指导。(5)为翻转教学设置一个专门或者特定的目标。Millet说,当别的教授向他咨询关于翻转教学时,他会告诉教师首先要明确所教课的问题所在,没有必要去翻转整个课,而是要看翻转能为课堂带来什么好处。然后寻找可以解决教师已明确的问题的技术。(6)建立一个可以补充翻转模式的评价。翻转教学中盛行合作学习(或者说是小组合作)使得评价有了难度。为此马祖尔发明了一个云端课堂管理系统,称之为“学习催化剂”。学生在这个系统进行注册,从而便于教师对个人和小组的评价。这个系统使得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而学生可在其手机或电脑上进行个人作答。这就像是建立了一个关于教育的云端数据库。总之,我国在借鉴时势必要注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翻转,如果翻转要翻转到什么程度,而翻转时又要做出怎样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关中客.颠倒教室究竟颠倒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9

[2]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篇3

【关键词】应用;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策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逐步迈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具备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科技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不可避免接触英语文献资料。因此,能够直接及时获取专业信息,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已成为今天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然而,专业英语的教学长期处于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为此,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分析建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和策略应对分析。

一、建环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及重要性

专业英语是涉及专业领域知识的英语教学课程,是继大学英语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的教学补充,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和一定的翻译能力,并且具有撰写英语文摘的能力,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最终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专业信息的重要工具。建环专业英语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通过专业英语教学,力求使学生能熟练应用建环领域的专业英语技能,掌握相应的英语专业术语,能够读懂与专业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献,能从技术性手册中快速查找所需信息,能够阅读和翻译本专业英文原版文献资料。

二、建环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足

正确的定位教学目标,是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长期以来普遍对专业英语认识不明、重视不够。一方面,学校教学定位不明确。认为工科院校的专业英语仅仅是一种工具,学生只需要在大学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英语学习没有量化的等级考试标准,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缺乏优秀的教材,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简单陈旧,难度深浅不一,在编排结构上没有语法、特殊句型、典型表达以及翻译技巧、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很难与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环专业英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本式”教材,即专业课本的英文对照本,理论性强且缺乏新意。另一类是“文献式”教材,主要是从英文文摘、报刊和书籍等搜索来的文章片段或科普读物,难以承担传播先进知识的重要使命。

(三)教学方式沿袭“三单”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三单”模式,即教学行为的单向性、教学形式的单调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多侧重阅读+翻译的教学模式,对于实用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建筑领域内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十分薄弱;在教学方法上,以“填鸭式”为主导的方法多强调模仿、重现和机械记忆,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修完课程后学到的是“哑巴”专业英语,学生的英语思维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教授的内容局限于课本,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专业英语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专业色彩,文章的格式和风格不像大学英语教材中那么生动有趣,学生很难适应由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学习思路的转变。专业英语课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往往超前与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对英文专业文献内容的准确理解。专业英语有其特定的句型特点,长难句晦涩难懂,专业词汇纷繁复杂,容易令初学者感到困难。

三、建环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及策略分析

(一)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

1.词汇理解

建环领域的专业词汇涉及范围广,专业细化,有其独特的构词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词义精准。多用生僻词汇力求准确的表达专业方面的确切涵义,例如:hydrostatic(流体静力学的),total normal emittance(全波长法向发射率),centrifugal refrigeration units(离心式制冷机组);第二,词性中性化。专业英语词汇注重全面客观的描述事物,没有“转喻”、“转义”的文学性修辞功能;第三,复合词及缩略词较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英语构词方式采用大量复合、派生、缩略等方法,例如:trial-and-error(反复试验),air-side(空气侧),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2.句子翻译及语义表达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英语多采用正式文体的科技说明文,语句逻辑性强,信息量大,语法结构复杂,从句繁多,变化灵活,主要体现在:第一,名词化结构突出。例如: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y (阿基米德最先发现固体排水的原理);第二,广泛使用被动结构。专业英语科技文章常隐蔽主语以强调客观准确,例如:Pumps below the tower should be designed for an adequate net positive suction pressure(比冷却塔低的水泵应具有足够的净正吸入压力);第三,复杂长句较多。专业英语充分体现英语形合语言的特点,常用复杂长句表达。

(二)专业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专业英语的语言特性,建环专业英语是英语语言在建筑环境专业领域的表达,强调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逐渐向应用型转变,不仅仅是公共英语+术语词汇的简单叠加,更应注重是英语技能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四、结束语

总之,专业英语的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长专业技能的重要使命。随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国际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掌握国际通用语言,既有理论基础又能面向实际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正确认识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全面分析系统化的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策略应对,对培养国际化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114-115.

[2]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任达,张季超.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策略的商榷[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75-77.

篇4

关键词:角色转换;职业规划;职业定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96-03

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所学专业及社会需求,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行开发、实施及反馈调整的过程。我们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及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从学校到工作角色转换过程中影响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角色转换相关理论发展

1.职业发展理论的观点。马克・L.塞维凯斯从职业发展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模型,即在从学校到工作(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定位、教授、训练和预演,职业定位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教授注重培养学生在职业计划和职业探索上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和职业调整的能力;训练是帮助学生明确雇主对员工的社会期望,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角色预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

2.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的观点。约翰・D.克鲁姆博尔兹和罗杰・L.沃兴顿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是重要的。根据职业咨询学习理论(LTCC),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包括基因天赋、环境条件、学习经历和学习结果在内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这些因素都会由于学习经历而发生改变,从而为每个人孕育了一条特殊的职业道路。

3.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罗伯特・兰特、盖尔・海凯特、史帝文・布朗等人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的角度提出人们的职业选择受自我效能、期望结果、目标以及性别、民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影响。自我效能是对自己执行工作时的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来自于知识经验、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期望结果关心的是行为努力的结果;自我效能和期望结果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及职业选择是很重要的。综上所述,在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由12道题目组成,内容涵盖了职业愿望、职业规划、个性测试等方面,职业愿望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的求职意向及择业心态,职业规划主要用于了解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整体认识,个性测试主要用于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性格气质。问卷发放的范围包括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澳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在校1~4级的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6份,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6%。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最大的个人因素依次是能力占30.7%、信心占17.2%、兴趣占14.8%、学历占14.4%、性格气质占14.1%、健康占8.8%;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依次是就业形势占29.5%、经济收入占25.2%、价值观信念占17.8%、职业声望与地位占17.5%、科技经济发展占10%;从家庭情况来看,影响个人未来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父母期望占29.2%、家庭经济情况占27.3%、亲人劝告占15.9%、家庭阻力占14.2%、其他长辈支持占13.4%。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有21.3%的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未考虑或等到毕业时再说,说明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调查中还发现有41%的大学生没有将学习计划与职业目标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以及职业生涯问卷调查,中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受个人条件、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因素影响,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做出的职业选择也是有差异的。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实现个性与职业的匹配,有助于帮助他们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目标。

(一)自身因素

1.知识能力。职业学习理论提出学习对培养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工作习惯、信念、兴趣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经验是提高自我效能的主要效能来源。问卷分析显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因素中,30.7%的学生选择能力,14.4%的学生选择学历。个人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来选择职业的机会就越多,知识水平与学历往往是成正比的,而经验与工作年限有关,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工作技能越娴熟,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能把知识成功的转化为工作技能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一种职业往往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必须充分评估自己的知识、能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2.性格气质。性格有内向与外向之分,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之分。问卷分析表明14.1%的学生选择性格气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按照霍兰德的人格与职业匹配理论,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匹配类型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格类型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需要不同的职业环境,个人的性格气质与职业环境之间相互匹配,是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的基础。因此,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我人格测试,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矫正自己的个性缺陷,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帮助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中寻找到与自己人格相匹配的职业。

3.职业兴趣。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选择兴趣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影响。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如果他对某种工作产生兴趣,会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按照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人们不会选择去生产线上或到煤矿上之类的地方去做工,因为他们被迫在这样的工作中把兴趣消耗怠尽。”可见,兴趣对于克服工作学习中的困难具有重要作用。职业兴趣的培养应该从小时候开始,在欧美国家小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日活动、中学生通过参加兼职活动,来培养他们早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学校的职业辅导老师根据其表现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中国大学生在STW角色转换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职业计划进行早期的职业探索,需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将职业兴趣与职业计划及目标联系起来,会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不过,有时人们也会把自己的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等外在因素,这样他们就不得不去从事令他们毫不感兴趣的职业。

4.健康状况。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信念的效能信息来源除了性别、民族、遗传、知识经验外,还受到个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由于个人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体能也就不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节奏也在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加大,这些变化对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过劳死现象以及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健康,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加强锻炼,合理膳食,努力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5.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理论在教授中提到职业计划与探索,职业学习理论讨论了职业计划问题,社会认知理论通过目标设定技能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提高其执行力,可见,个人选择什么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与其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从事何种职业的意识和计划,它建立在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并准备从事某种职业提供了动力与方向。问卷调查显示,25.5%的学生从中学开始产生职业理想,38.2%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开始明确职业理想,21.3%的学生至今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准备等到毕业时再说,从小学时有了职业意识的占15%。个人早期的职业意识可能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随着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积累,学生的职业意识逐渐清晰化,成为明确的理想,学校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帮助学生把职业理想具体化,也就是将职业理想固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目标,为了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

(二)学校因素

职业学习理论论述了学习经历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必要作用,问卷调查也发现32%的大学生认为专业特色最重要,其次是就业指导,占19.4%,还有19.1%的学生认为学校声誉对其职业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辅导占14%、教师影响占15.5%。在中国,学生是否具有大学的学习经历,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确起到了指示器作用,而且大学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否符合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择业要求与职业规划。现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辅导课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计划、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调整以及进入职场后的组织融合、职位表现、同事关系、工作习惯与态度等密切相关。但目前中国高校的职业辅导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职业辅导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要求职业辅导老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与实践经验。据统计,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而中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人,因此,加快职业规划指导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社会因素

1.就业形势。在职业规划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关注度最高,占29.5%。据统计,中国大学毕业生2009年已超过600万,2010年将超过700万,目前累计未就业大学生约100万,学生就业压力丝毫未减,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文凭作为一种社会筛选符号本该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是如果文凭的发放超过了社会吸纳水平,就会造成文凭贬值,甚至出现教育过度性失业,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已出现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仍然“随行入市”,参加人才招聘会不足准备,漫无目的,全靠运气,结果处处碰壁,信心受挫,可见,不打无把握之仗,做好职业规划在学生的STW角色转换过程中十分重要。当然,争取社会支持,尽可能减少职业选择中的障碍,会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2.经济收入。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职业兴趣与目标之间建立联系十分必要,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把职业兴趣牺牲给像高薪、工作安全性等外在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约25.2%的大学生将经济收入作为影响其职业选择的第二大社会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夕阳产业来说,面临着生产成本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一般不愿进入这些经济收入不高的行业发展;而生产环保、节能产品的朝阳产业,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及垄断性行业相对来说经济收入较高,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目标。因此,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与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究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经济收入较高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职位。从地域分布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更发达,企业密集度更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在职业定位与选择过程中出现“孔雀东南飞”,纷纷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的重要原因。

3.职业声望。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17.5%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会考虑到职业的声望与社会地位,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在中国传统社会,职业按照“士、农、工、商”排列,官员文人社会地位最高,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社会的普遍主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评价职业社会地位的价值标准开始多元化。研究表明,现在人们通常使用教育和收入两个指标衡量职业声望,根据中国职业声望调查数据显示,教育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高于收入与职业声望的相关性。大学生在做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社会声望高的职位,如高级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其次选择的职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办事人员,可见,职业声望的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因素之一。

4.社会价值观。职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STW角色转换中对人们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问卷调查也证明社会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样存在影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与时代变革时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及网络文化的激烈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在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的意识中已经有所反映。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他们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远距离办公或在家办公,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考虑与谋划自主创业,而不是像父辈所希望的那样找个安稳的职业谋求生计。因此,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信息时代,社会文化宣传应该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敢于挑战,讲究奉献,帮助学生在人生的职业旅途中起航,实现自我价值。

(四)家庭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生能否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目标以及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将会受到包括家庭在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9.2%的学生认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期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影响最大,27.3%的学生选择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规划的第二大因素,父母受其教育、经济状况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往往希望子女进入他们喜欢或看重的行业发展,并不断地对子女施加影响,甚至代为择业。此外,还有亲人劝告、其他长辈支持等因素对处于STW角色转换中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同样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Robert W.Lent,Gail Hackett,Steven D.Brow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2]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From a Learning Theory Perspective,John D.Krumboltz,Roger L.Worthington,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3]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ark L.Savicka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June 1999/VOL.47

[4]沙其富.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5]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规划[J].北方论丛,2002,(5).

[6]赵永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7]于秀琴.浅谈职业理想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

[8]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5,(2).

篇5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动机变化特点 师范生公费教育

1.研究背景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研究动机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二是研究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联性[1]。虽然有部分学者研究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但都局限于静态研究,对于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动态研究却甚少[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3],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等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及其效果[4]。如今公费师范生政策已经实施四年,随着公费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的不断深入,人生及社会阅历的深入,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有没有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这些变化后的原因有哪些?这正是本项研究的主旨所在。本项目追踪调查不同年级公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不同特点,以此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从而对找到适合教学的干预方式,并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借鉴。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次研究选取三组处于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二、三年级的公费师范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298份。

2.2调查工具

本问卷在高一虹教授在2003年编订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5]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公费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编制而成。调查问卷采用里氏克特五级量表计分制。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版本。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动机类型分析

首先,对三个年级的学生五种动机进行差异检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报答父母和政策优惠两种动机水平上三个年级的学生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其他三种动机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哪个年级,学生们为了报答父母或是为了获得政策优惠而选择或就读师范生的动机强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和专业兴趣三种动机类型上却表现出了年级之间的不同。为了考察这种随年级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具体情况,我们对这三种动机的差异分别进行了事后检验。在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两个方面,发现大三年级学生的分值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这表明对于从事教师和学习英语的动机随年级的升高有明显的降低。

类似的,我们发现在个人发展这个维度上,显著的下降从大二就开始了,比起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早。个人发展相对职业兴趣和专业兴趣而言是更宽泛的概念,是个人对未来发展的整体期望,这种动机的下降会更加广泛地影响个体的学习情况。

3.2影响因素的调查

为了进一步考察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的原因,我们通过问卷的相关调查,分析了学生对免费师范生政策、英语教师、课程安排三方面的满意度的年级差异,希望可以看到动机变化的内在原因。对这三方面的年级差异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喜爱程度、对教学安排的满意程度和对师范生政策的满意程度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年级效应。

对这三种可能性原因的年级差异均进行了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喜爱程度方面,大三的学生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在对课程安排的满意度方面,同样高年级显著低于低年级。对政策的满意度上也发现大三年级学生是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年级的。综合来看,在这三方面影响因素上的年级差异与动机的年级差异十分类似,因此从侧面显示了这三方面可能是造成学生学习动机下降的原因。

4.讨论

4.1本项研究启发

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兴趣、个人发展、专业兴趣方面的学习动机有所下降。这表明,大学生在三年中,对于自身所学专业、自身的兴趣所在和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但是,一进入大学就必须签完十年合同,保证学完四年师范后到农村执教两年,这些政策规定让这些高中期间还没有认清自己兴趣和爱好所在的大学生难免产生“强制”而不是“吸引”的感觉[6],因此,应该加强政策后续机制的设计与完善,以确保学生有所“出路”与选择。

从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来看,根据公费师范生的访谈反馈,由于教师教育板块的课程大都放在了大三学年,部分公费师范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因此有必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把教师模块的课程有所侧重地分散到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中,让公费师范生尽早了解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理论,这也有助于其了解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热爱这个职业,愿意为其付出。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校长说:“优秀师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师范生是中国基础教育未来的希望和中坚。只要我们从‘德、才、情’这三方面去培养师范生,就能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艺术精湛、能够不断创新的优秀教师。”[7]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来看,应加强“德”和“情”的教育投入,使公费师范生真正做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这也离不开任课教师对于公费师范生情感(包括学习动机)发展的正确引导与关怀[8]。

4.2本研究的不足

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十分复杂,由于实施的限制,只针对教育部直属的三所大学进行了调研。因此结果不足以概括所有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动机变化情况。对报告结果如何提出合理的、深入的理解与建议,有待于读者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Garner,R.C.,Day,J.B.& MacIntyre,P.D.M.Integrative motivation,induced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2,(14):197-242.

[2]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下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

[3]赵格.浅谈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浙江科技大学学报,2004,16(2).

[4]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

[5]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现代外语(季刊),2003,(1):28-37.

[6]袁广林,袁鑫.我国公费师范教育制度的弊端与完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资源利用

一、教育信息化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教育信息化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人才,使学生在正式工作中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进而提升与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在此过程中应用教育信息化,能够对教学资源展开整合,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教学资源展开充分利用,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对教学中的专业术语展开讲解,利用图片或者是视频,使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尤其是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同学,通过这种图片以及视频的方式,能够对专业知识展开多方面、深层次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目前,我国针对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提升人才的技能,学生在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对人才的定义不仅仅是高学历,还需要具备高技能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够对学生展开全面的技能培养,同时还能够减少学生毕业工作之后在岗位中的适应期,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目的。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特点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将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缮制进出口单据、熟悉进出口流程以及掌握进出口法律法规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展开全面培养,无论是在实际教学还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根据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特点展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首先,国际贸易的相关人员需要确定国际贸易的内涵,知道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以及作用等,同时还要了解其他国家针对国际贸易采取的政策以及措施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国际贸易展开全面有效的认识。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对国际贸易展开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针对高职院校,其在经营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将贸易结算以及业务操作作为核心内容,对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展开培养。最后,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这也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展开审单练习、结算练习等,提升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明确自己在知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具备较强的连接性,国际贸易需要根据一定的流程展开,其中每项流程在实施过程中都具备较强的连接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通常情况下,上一个环节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则整个贸易过程都会受到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互结合

多媒体技术是教育信息化中的主要内容,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不同阶段,应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目前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大大提升了最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多媒体教室,满足教学需求,在课堂上,教室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以及教学课件的设计等方面内容,都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果。教师利用课件对知识展开全面讲解,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展开学习,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展开信息搜索、整理、分析、总结等,进而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学习课件,并在班级中向同学们展示出来,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展示的理解和应用,将多媒体技术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其中,能够保证学生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展开高职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中的模拟仿真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模拟的平台,该平台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将信息化技术、现代化技术以及仿真化技术应用在其中,并对以上技术展开集成化处理,进而对高职国际贸易展开仿真模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其中,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仿真教学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个性化教学以及些协作化教学两部分内容,个性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展开仿真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协作化教学指的是学生以及教师扮演不同的角色,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贸易交易。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进而提升最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

3.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目前在网络具备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以及学生需要对其展开充分利用,同时对课程内容展开更新和调整,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例如,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对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展开充分整合,选择具备时展特点的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具有更新速度快以及信息丰富等特点,能够帮助教师以及学生展开深入学习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开设国际贸易动态专栏,专门对目前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等知识展开讲解,如果其中涉及到专业用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当今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使其掌握针对性的知识技能,为今后学生在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打下基础。目前国际贸易的变化以及调整速度非常快,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对其展开教学,需要通过网络实时掌握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对网络资源展开充分应用,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4.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

在网络信息时代,目前的设备以及资源的数量较多,为了保证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对现有资源以及设备展开充分利用。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设备使用情况不足的现象,甚至部分院校将设备作为摆设,并没有真正将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导致设备的应用效率始终没有提升,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设备以及资源展开充分利用。例如,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案例对学生展开知识讲解,这种案例讲解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真实情况展开了解,将整个国际交易情况展示在学生面前,对其中的每个流程展开分析讲解,最终达到知识系统讲解的目的,这种方式能够将网络信息资源以及设备展开充分利用,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和网络技术,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展开研究,保证学生对知识应用质量的同时,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

5.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主要引导人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直接决定着最终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展开有效培养。在实际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软件以及硬件的应用能力,例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同时还需要具备简单的设备维护知识。如果设备或者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一定问题,则教师可以对简单故障进行解决,不能全部依靠设备管理维修人员,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软件的使用质量。另外,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式,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损耗过度等现象。例如,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其中主要包括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以及信息资源安全处理等。目前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较为丰富,教师在筛选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展开清除,保证信息资源应用的安全性。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知识,但是由于网络中存在病毒以及盗版软件等,因此部分教师不会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上传到网络中,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网络资源,需要根据教学资源展开拓展和应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避免出现多媒体资料主宰课堂的情况。

结论

篇7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c)-0163-03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1-2]。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学生通过点击具体实验,可直观了解该实验的内容、过程及其相关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虚拟实验室是未来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

1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及其研究背景

虚拟实验室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教授威廉·沃尔夫(William Wolf)于1989年首先提出的,它描述了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在这个环境里,用户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世界上分布的各种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及人力等资源。

虚拟实验室概念的提出至今仅十余年,但因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各国均在大力开发,己经取得了一些进展[3]。目前,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在发达国家己十分普及。美国作为当今的科技强国,继续保持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国外的一些大学己组建了远程虚拟实验室。德国的汉诺威大学建立了虚拟自动化工作平台;意大利帕瓦多大学建立了远程虚拟教育实验室;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了远程示波器实验和压力容器实验。

在国内,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起步较晚,但也得到了应用上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初步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利用虚拟实验仪器构建了汽车发动机检测系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工程测试实验室将其虚拟实验室成果在网上公开展示,供远程教育使用;四川联合大学基于虚拟仪器的设计思路,研制了航空电台二线综合测试仪,将八台仪器集成于一体,组成虚拟仪器系统;北方交通大学的网上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系统;中国农大的虚拟土壤-作物系统实验室。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暨南大学等一批高校也开发了一批新的虚拟仪器系统用于教学和科研。这些尝试为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经验和可供参考的模式[4]。

本文结合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构建和河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实施,探索了构建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构建方法、实施措施以及实施效果,为虚拟实验室在各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5]。

2 构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和技术性,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这是我们国家已经明确了的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实验或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或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大部分实践能力都是通过实验或实训课程得到的,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实验或实训和实习,才能具备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获得足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但是,随着学生数量和实验或实训任务量的不断增大,实验或实训设备的数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虚拟实验或实训室是改变这一现状最有效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建设使虚拟实验或实训室的构建成为可能,并赋予虚拟实验或实训室的智能化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或实训室,进行各种实验或实训练习。

有机化学实验在药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教会操作,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必要的有益补充,既能节约大量的教学经费,也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延伸。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实验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因此,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改善传统实验或实训教学条件不足的一种良好手段和一大趋势。

3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特点

虚拟实验或实训室具有传统实验或实训室无法比拟的功能特点,资源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先进性、安全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科研和教育教学中的美好应用前景[6]。

3.1 资源共享性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使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建立虚拟实验或实训室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资源共享。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网络存在,都可以通过输入给定的密码进入虚拟实验或实训室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

3.2 开放性

虚拟实验或实训室提供在线教学视频、在线实验动画演示等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模式,保证了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得到实时指导,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实训项目,也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实验系统,毫无限制地进行基本操作练习,仪器组装等,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性。

3.3 交互性

虚拟实验或实训室以现有校园网络硬件设备为基础,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学习网站为平台,仅仅通过鼠标点击或拖拽就能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的练习;通过按钮控制实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具有学习的交互性。交互性是虚拟实验室的显著特点。

3.4 先进性

虚拟实验室使用非常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置与安装,资源也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先进性。

3.5 安全性

化学实验试剂大多数具有易燃、易暴、剧毒、强腐蚀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学生高度认真,也难免因为一时疏忽致事故发生。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践空间,可以无限制地重复练习,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

4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构建

4.1 构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方法

采用Web技术,使用图形设计软件Adobe Photoshop或Fireworks或Corel DRAW或Illustrator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软件Macromedia Flash MX或Ulead GIF Animator或Image Ready或3D Max进行Flash虚拟实验动画制作,网页设计软件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或Microsoft Front Page在本地磁盘上创建站点并编辑网页,然后上传到校园网Web服务器上,供全校师生使用[3]。

4.2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思想

根据职业教育的国家整体培养目标和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树立以技能带动理论的思想,设计开发实用、交互、开放型的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因此,以基本操作实验为核心,以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实验为重点,以有机化学性质实验为补充。构建基本操作虚拟实验室、有效成分的提取虚拟实验室和有机化学性质验证实验虚拟实验室,体现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的“高交互性、高参与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4.3 构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新点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以动画为核心,通过鼠标拖拽完成实验装置的组装、仪器使用的练习;通过按钮控制,实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交互性学习,交互性、参与性和简单实用性成为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的特色。

4.4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内容

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网站设计包括:界面设计、动画设计、文字排版与网页制作。操作界面要求美观简洁、重点突出、操作便利、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分辨率,目录导航、各种按钮和主窗口位置在整体界面中的比例协调美观大方。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内容由文字材料、实验视频、虚拟实验三大模块组成:①文字材料包括化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标准、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有机化学实验讲义、有机化学实验装置组装练习;②实验视频的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提供给学生正确的操作过程,并指出基本操作需注意的关键点,使学生对于基本操作有完整的认识;③虚拟实验以Flas为主,包括基本操作虚拟实验、有效成分的提取虚拟实验和有机化学性质验证实验虚拟实验。其中,虚拟实验是虚拟实验室教学系统的重点,仪器基本操作虚拟实验,主要是以动画仿真的形式演示实验装置组装或仪器使用的基本操作过程及要点,强化感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模块主要由过滤、萃取、固液提取、热滤、抽滤、重结晶、干燥、蒸馏、减压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回流、熔点测定、沸点测定、纸色谱、柱色谱、薄层色谱基本操作单元组成。有效成分的提取虚拟实验由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演示、模拟实验、注意事项等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它是多个基本操作单元的有机组合的整体。通过提取虚拟实验的训练,能进一步加深对实验原理的再认识,强化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既是对基本操作实验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检验,亦是培养综合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模块由蒸馏实验、分馏实验、重结晶提纯实验、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八角茴香油的提取、植物色素柱层析分离等组成。

有机化学性质验证实验在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中占有相当的份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及巩固理论课的知识内容有重要的作用。该模块由醇的化学性质、醛酮化学性质、烯醇的性质、有机化合物溶解性比较组成。

4.5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学习平台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教学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与Web技术的结合,依托校园网服务器可以随时到校园网上。亦可刻录成光盘,在任何安装有光驱的计算机上脱机使用。

5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实施效果

基于校园网络的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建立,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不受时间、地点、空间、仪器、试剂、师资、经费等条件限制的自由学习模式,缓解仪器缺乏、师资不足,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的普遍矛盾,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各种实验练习。实践证明,经过虚拟实验室的训练,学生正式实验时,实验的自主性显著增强、目的更加明确,实验进度明显加快;实验一次性成功率有很大提高;仪器损坏率和试剂消耗率明显下降;实验操作熟练程度显著提高。

因此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对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6 小结

有机化学实验网络虚拟学习系统——有机化学虚拟实验室,并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动手做实验,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将其与课堂教学或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好切入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延华,桂万云.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2):94-96.

[2] 郭智敏,刘伟.基于Internet的远程虚拟实验室的研究现状和问题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61.

[3] 宋象军.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35-37.

[4] 高斌,汤楚宙.UG和VB为基的汽车发动机虚拟实验室建立[J].现代制造工程,2008,(8):84-87.

[5] 向明钧,赖日勇,曾靖,等.医学化学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与实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05-7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