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文精神论文8篇

时间:2022-10-05 21:11: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精神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精神论文

篇1

(一)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

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因素。目前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的新特点是能够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对培养情感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学习,进而使健康向上的人格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并且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传授人文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活跃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这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自主地对学习交流的同学进行选择,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活力

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使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许多研究与应用均表明,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进行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等,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学工作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学工作者作为课堂主体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愿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进而享受自主的学习过程,搞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课堂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使教学效率有所增强。

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观点主要是学生不具备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需要教学工作者尽可能多地灌输相关知识才能有所改进。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当代高中生潜能的挖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学工作者需要用科学合理的观念来衡量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

二、结语

篇2

1.1症结之一: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1.1.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以人为本”的办院宗旨。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医院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医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市场逐步放开。但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中国公立医院日常运营收入中政府直接投入的比重大约在8%,[7]导致医院开始面临竞争的挑战和生存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优先考虑创收,出现了以医谋利的现象,把工作重心放在谋求业务拓展、追求经济效益上来。医疗设备越来越高端、药物使用越来越高档、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对科室个人的经济考核指标越来越具体,使得医疗服务逐渐呈现商品化趋势。这种片面追求利益的做法,舍弃了医院的公益性质,背离了医学宗旨,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1.1.2“以院为本”的管理思维,忽视医学人文服务。方便医方的流程设置。医院流程是指就医群体进入就医地点开始到完成全部诊疗内容的路径顺序,应本着既合乎人的情感需求又满足医疗过程的理性需要的原则。[8]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院流程设置从医院的现有条件和方便医方出发,提高了医院建筑的利用率,但缺乏整体的统筹和相互衔接,局部流量超负荷,造成滞留堵塞,效率低下。病人到医院就诊,咨询、挂号、收费、检查、取药环节众多,一些科室分布不合理,标识不清楚,消耗了病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有关资料显示,病人就医时间、等候时间平均值达到2.51小时和1.60小时。[5]而真正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分钟。忽视医学附加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到医院就诊已不仅仅是满足于治好病。病人对服务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从单纯的治愈疾病、追求技术型医疗服务为主逐渐走向寻求就医感受、注重医院所提供的人文性医疗服务,对就医环境的关注达到13%。[5]也就是说,医院除了治病救人的核心服务,还必须提供人性化的附加服务。但是,目前医院对医学附加服务普遍重视不够。在医院外观设计上,大部分追求现代化建筑特色和气派,布局和环境首先考虑满足医疗本身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以医院管理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为主,欠缺从病人角度的思考;硬件建设上,投入多以仪器设备等技术硬件为主,服务硬件相对滞后。审视当前医院的就医环境,大部分医院病房嘈杂拥挤,进院停车难,电梯拥挤不堪,住院伙食口味差,缺少等候的休息场所,家属陪护没去处……这些极具人性化的医学附加服务的欠缺,使得医学人文精神无法体现。过分强调医方的自我保护。首先,各项检查、手术、药物使用等虽然都实行告知制度,但实施过程却是“同意”有余而“知情”不足,签字走过场,而对于知情同意的真正效果不去考量;其次,采取自卫性医疗来规避风险。由于我国的医疗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加上医患关系趋于恶化,医生不愿意也不敢承担救治的风险,但求诊治的“无过”,却忽视了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后,在医疗纠纷、医疗事故以及投诉的接待处理上有“护短现象”。虽然大部分医院有专门的接待职能部门,但真正出现医疗纠纷后,往往从维护医院的声誉和袒护医生的角度出发,缺乏公正的态度和坦率的沟通,投诉渠道不畅通,相关信息不公开,处理环节多、过程繁,故意推诿,想方设法开脱免责。凡此种种,病人的权利和利益往往受到侵犯。

1.2症结之二:医务人员人文底蕴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底蕴,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不可能充分展现“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

1.2.1人文服务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对人文重视不够,进入临床后医务人员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人文培训,导致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人文教育背景,人文素质不高,缺乏提供人文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大型医院每个医生门诊接待量大于40人/日,远高于平均4.5人/日的全国水平。[9]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在短期内完成基本医疗服务已经相当紧张,更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详尽的告知。由此,医学人文精神无从体现。

1.2.2医患感情淡漠,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医生认为病人是“求”医,不屑于与患者“套近乎”,态度冷漠,语言生硬,对病人缺乏应有的尊重,无法与患者感情同步。甚至有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出现问题,工作作风散漫,责任心差,在病人面前随意乱言,收受“红包”,为追求医药回扣、开单提成而小病大医、过度医疗等等。

2强化医院人文管理、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几点思考

由于忽略了“人”具有社会、心理和生理这三重属性,导致医疗服务中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管理不到位。而医院人文管理正是把“人”作为医院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解除患者病痛,安抚患者心灵;另一方面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人文情怀,提升服务质量。可以说,通过在医院实践中的人文管理来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精神,能实现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三者利益的平衡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医患和谐的新高度。

2.1构建全程式的人文教育体系为病人的最大利益服务是医学的职业责任,而不是个人选择。我们应从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入手,及早确立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点,并且使人文教育贯穿于医护人员的职业生涯全过程,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评价及奖惩机制。

2.2重塑立体式的人文服务体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需树立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观念,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构建立体式人文服务体系。一是保证核心服务体系,如医疗、护理、医技等业务流程;二是核心性能的增强体系,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三是不可或缺的支持体系,如财务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在这三个体系中全方位融入人文因素,实行人文管理,将会是医院实现差异化战略管理、保持市场领先的有效保证。

篇3

1.1过度依赖高新医疗器械

高新医疗器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给医学诊断带来了极高的准确性,同时也让一部分临床医护者过分依赖,甚至是钟情医疗器械。患者来医院就医时,大多数医生习惯于听完患者的相关陈述,就开出一系列检测单,然后根据各种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来诊疗疾病,从而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把患者看作是“肉体物质”,当作机器零件来修复,不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相互有机的整体,其结果造成了医患纠纷。这种现象有悖于中医人文精神思想和现代医学伦理思想,所以必须加以制止。

1.2关爱精神淡化

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后的今天,部分医院难免会出现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利益动力势必制衡道德动力。具体表现为部分医疗服务部门利用高科技来追求高利润,部分临床医护者也乐此不疲,充当赚钱载体。原本单纯的医患关系被物化、异化了,导致医患纠纷的增多,医学信誉的降低。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治疗又逐渐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中国传统的、对患者的最基本的仁爱之心被利益的阴影所遮障。这与中医人文关怀精神要求是相违背的,所以必须加以遏止。

1.3创新意识淡薄

随着人类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导致就医患者增多,加大了临床医护者的工作量,加之医院的既定制度,有一些医护者面对众多的患者只重视工作效率性而不愿创新;只遵循现有的规范,而不愿向权威挑战。思想保守,造成不愿为创新而冒险的现状。而创新是医学科学工作的灵魂,医学临床上的许多未知在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必须增强医护者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临床工作发展的需要。

1.4社会责任感欠缺

中医中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就是对医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解读。它有三层涵义:促进社会公正;恢复人的饱满精神;保护健康、治愈病症。然而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少数医护者不能把自己和国家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是关注个人命运,不再潜心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只是追求个人利益,甚至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公开或暗示收受和索要患者的钱物,这种现状有悖于“悬壶济世”的使命,所以必须加以制止。

2新时期临床医护者中医人文精神自觉性培养路径

自觉性是一个人经常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随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正确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的能力。自觉性也就是意志的自律性。新时期中医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界定:一是临床医护者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决不单纯依赖医学技术,而是为了病人选择费用低、疗效高的办法;二是在患者面前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绝不谋求半点私利;三是有自己的坚定职业信仰,时刻遵守医护者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2.1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提升医护者中医人文精神自觉性

2.1.1创造良好的中医人文精神氛围。成立中医人文精神监督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领导,各科主任、护士长、职能科室等中层干部积极参与。根据院里的统一部署要求医护者将中医人文精神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环节中,并要求他们不单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中医人文精神的执行者,而且是监督者,以逐渐形成自觉维护医护者自身良好形象,贴心关爱病人的习惯。并时刻能用实现患者康复为目的行为准则来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全院内真正形成一种善待病人为荣,怠慢病人为耻的风气。

2.1.2坚持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养成良好的中医人文精神自觉性。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中心。首先是要求医护者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其次是激励医护者根据临床需要不断掌握医学新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再次是要求医护者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临床工作中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用“大医精诚”的理念去营造友好的医患关系氛围,以此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2在医院继续教育中融入中医人文精神教育

2.2.1继续教育工作者博览古籍。目前除中医院外,其它医院的医护者大多毕业于非中医药类的医学院校,他们在大学就读期间主修的医学课程基本是西医,所以难免有脱离母体中医文化的倾向。这给传播中国特有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带来很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局面给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博览中医古籍,认真研读、整理,挖掘其精髓,并以电子屏幕、微博、网络教学、专题系列讲座等渠道传输给医护者。让医护者从耳濡目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到:医护者的根本任务是“仁爱救人”,就是要以精湛的医术作为载体来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怀抱仁爱、关爱之心。同时也能让医护者从中认识到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最基本思想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

2.2.2引导医护者阅读精典。中医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及发展的载体,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有的放矢地帮助和引导医护者阅读中医文化的古籍,尤其是要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害杂病论》等经典内容能够熟读成诵。让医护者从中深刻领会: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是中医的最突出的特点;中医主要是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观来认识健康,治疗疾病,并把它作为“辨证论治”“治未病”“预防保健”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这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处处蕴涵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它要求医护者要以患者的安危为至高无上的天职,在医疗工作中要怀抱一颗仁爱之心,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中医传统医德的内涵就是让医学领域充满真情和关爱。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2.3强化医护者与患者交流能力

篇4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精神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篇5

民间工艺美术能够不断的流传和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所以,想要深入的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研究,首先就是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始入手。通过对人文精神的了解能够真正认识民间工艺美术,并对蕴含的优秀成分进行保护。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大部分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人们实际生活的影子,民间工艺美术的各种作品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又高于实际,充分地体现了人们对于思想的一种深刻寄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正是因为人们拥有一种精神的信仰才使得民间工艺美术中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期盼,他们相信那些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都可以通过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畅想抒发人们内心的感情。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信仰。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民间工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并通过各种物质形态进一步表现出来,具备一定的实物基础,这也是不同于其他美术作品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大部分源于古代具有明显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需求。精神基础实际上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只有这些民间工艺美术能够先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人们才会更加重视它并开始更美满的精神追求。所以民间工艺美术体现了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不断激励,才有效地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这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人文精神。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民间工艺美术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中深刻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灵感都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发,在古代,人类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从古代就深刻的意识到了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的不断发展并促进人类繁衍生息,所以大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都蕴含了大量来自于大自然的元素,表达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望。

二、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人文精神鉴赏

人文性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美术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定位为人文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更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我国学校美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教育,本身属于人文形态的范畴,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术课程人文性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美术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二)在美术课堂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其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要特色,从课本外观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渴望,这种设计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价值——在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从结构上看,采取单元组课、专题呈现、多元交叉、循环递进的方式构成课本结构。这就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具体的课题中,都有明显的标识。“学习提示”、“作业要求”、“活动建议”,“相关链接”以及“学业评估”等栏目的设计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与尊重。新版的教材无论从设计样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对文化情境创设、涵养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术鉴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鉴赏课,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生成、发展人文精神,那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达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标呢?

(一)教师要做适应性调整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铸就自身的人文精神、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师角色。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根本,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高素质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转变角色

师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启迪思想,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努力摈弃权威习惯,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二)用人文的方法引领学生鉴赏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巧妙启发、创设情境等手段,引起主体积极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活动,这种方法因其处处以尊重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因此称之为人文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解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采取人文的方法,正是因为它强调了体验,强调体验就意味着让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

(三)在引导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核心,具体到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就是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以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概念。人的个性发展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的带有遗传性质的生理发展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并由此把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理想模式;其次,在美术鉴赏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会因人文精神而生彩,人文精神更会因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获得了栖身之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才能让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中高扬。

参考文献

1、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7期

篇7

地理教材对人文意识的挖掘和渗透不够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与人文精神有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此外,发掘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渗透。而在现实中这方面做的不足: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还停留在表面;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渗透培养意识较弱。如以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时代变化4000年前远古时代2200年前战国时期1100年前唐代1840年前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现今覆盖率<60%46%33%17%8.6%12.51%16.55%资料来源:中国木业资源。我国森林总面积世界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第119位;我国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但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人均计算人均蓄积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我国的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引起大量土地沙化、荒漠化,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森林的减少对我国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的影响。这样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3]。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空前提高,世界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也由和谐到不断地恶化,大自然在赋予我们生命、给于我们资源的同时却得不到我们应有的尊重和呵护。大自然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在给人类敲警钟,森林资源、水资源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不断增多,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也是道德伦理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将中学地理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地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归宿点。

三、小结

篇8

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现代社会,对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单表现为文化素质的培养,更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诸多教育家以及学者都提出过相关理论,表明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既是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通俗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明事理”。从最新推出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可以看出,现阶段语文教学需要满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面要求。要想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首先要注重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反映为人类普遍的一种自我关怀,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文化,具有人文、人本、人道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

首先是直接的作用,指的是高中的语文教学,能够直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大到宇宙、人类、祖国,小到师生情、亲子情、友情和思乡情,不仅包含基本是非道德观和善恶标准,还有“天下大同”的倡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等等,几乎包含了所有的道德准则。教师在教学课堂上,通过教授课文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三观倾向,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与此同时,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利用语言的渲染为学生的人文精建设神树立榜样。其次是间接的作用,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间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里指的间接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通过对个别因素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通过教师的课堂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判断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等,这些能力看似与人文素养毫无关联,但恰恰是人文素养形成的必要前提。最后是系统全面的作用,综上所述,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具体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一方面,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接受到多方面的人文精神的综合教育,这种综合作用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意义所在。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一)充分发掘教材人文精神因素。现阶段,我国高中使用的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改的标准而编写,在选材方面,有意偏向能够体现人文内涵的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将文章读懂吃透。语文教材就好比一眼源源不断的汪泉,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理念、优秀人文情感、树立正确的三观。譬如,学密的《陈情表》这篇文言文,通过对君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告,恳求辞官退隐,照顾老母,这就告诉了学生们要对父母孝顺,对国家忠诚。高中语文的教学,是让学生感受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心灵洗礼过程。

(二)用课堂互动营造人文氛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突破教材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互动,使学生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展开交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置情景游戏,通过对课文的情境再现,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与情怀。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延伸课外读物,为学生普及介绍更多反映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譬如,《卖炭翁》当中,作者将人文精神提高到了普世情怀,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教导学生在面对弱势群体时要给予充分的同情与关心,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使学生以大爱面对世界。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