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预备发言稿8篇

时间:2022-04-21 08:39: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预备发言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备发言稿

篇1

关键词:产业集群;专业设置;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29―03

产业集群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中,一些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合。

产业集群是目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也是中国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出发,结合河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找出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与其不协调之处,得出河北省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

(一)高职教育为产业集群提供劳动力,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定人力与物态的集聚,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就不可能形成高质量的产业集群。知识性与技能型人才是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力量,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实现产业集群的条件。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最为密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知识与技能型人才,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产业集群使人力资源得到转移,反馈给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又反馈给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劳动力资源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为产业集群提供丰富的人才与知识,否则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所需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产业集群的全面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趋势,其自身应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来调整和改革,准确定位其在产业集群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许多的职业岗位群,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力。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顺应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合理布局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层次、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这样才能进一步融入到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去。

二、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内环首都北京和北方商业中心天津,东临渤海,并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近些年来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河北省共有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近300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23个,占全省民营经济收入总量的40%以上,为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辛集皮革、白沟箱包、清河羊绒、安国中药材、高阳纺织、河间电线电缆、安平丝网等。曹妃甸临港工业区曾被国家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迅速,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秦皇岛旅游产业集群越来越得到各地的认可,成为促进秦皇岛经济发展的开路者。廊坊高新技术产业群得益于依赖北京和天津的区位优势,发展势头良好。石家庄医药与服装纺织集群、沧州化工集群、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打造了河北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链条日趋完备,随着区域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必然吸引周边的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的聚集。一批龙头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产业集群中起着带头作用,吸引越来越多附近的企业,并建立与其他产业集群的联系,逐步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集群内通过技术、人力等交流促使企业不断改进,集群间通过产品、信息的交流促使集群不断更新,从而使集群内产品向其他集群甚至国外销售。

三、产业集群下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院校区域布局与产业集群分布不匹配

产业集群的发展依托于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力与技术的支持,产业集群具有区域性的特征,高职院校的布局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集群的需求。截至2013年,河北省共有高职院校58所,其中石家庄就占据了22所,保定、廊坊6所,唐山5所,承德4所,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3所,衡水2所,张家口只有1所。可见,河北省的高职院校分布极其不均匀,石家庄一个城市就占据了38%,而有些城市只有两三所,张家口甚至只有1所。由于历史、区域等综合因素,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不合理,很难和区域的产业集群发生密切的关联。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要想适应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合理布局院校分布。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集群需求不适应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从集群的产业结构出发,考虑到区域内产业集群的专业结构。而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做足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区域地方产业集群的结合并不是十分紧密,针对本地区产业集群的也很少。到2013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400多个专业中,大多数院校重点集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流、商务英语等热门专业。其中50%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也有40%的院校开设,这些专业设置现象基本雷同。并没有结合附近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的需求进行实际的科学调研与论证。这样对学生的培养难以突出特色,专业基本雷同,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对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岗位的相关专业没有及时地在学校体现,有些新型专业甚至没有开设,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岗位群的要求。

(三)培养层次结构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协调

到2013年,河北省拥有高职院校在校生约为55万,招生人数19万,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招生总数的59.6%、54.2%,可见,河北省高职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区域产业集群中,既有高新技术企业,也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其按照产业集群需求来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河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的产业升级使得劳动力和自然资源逐步地被替代,对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强,岗位的技术层次向高层次转移,客观上要求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河北省高职院校许多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层次只是停留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较低,在办学层次上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

(四)学生整体的素质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岗位要求

河北省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之上,很难培养出产业集群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河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比例的54.27%,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比例也仅为67.6l%,这与国家要求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要达到90%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一些本科生、硕士生在毕业时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在企业实践工作的经验。同时,河北省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其互动只是停留在个别的校企合作阶段,多数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的时间比较短且比较分散,没有进行有效的长时间合作。

四、基于河北省产业集群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调整产业集群空间分布,优化高职院校分布

河北省政府以及其相关部门在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导向与调节作用。在划分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考虑到人才的供应、技术的支持、科研的保障等因素,进而支持高职院校的对应设立。要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重心向产业集群靠拢,可以通过设立分校、联合办学、设立产学研合作中心等方式建办学延伸到产业集群所在地区。鼓励各个产业集群之间的高职院校发挥特色、合理分工,准确把握现有实力,发挥自身实力。将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到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保证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洽关系,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

(二)根据产业集群所需,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

河北省高职教育其专业设置于调整的总体方向必须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人才要求,大力培养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营销、管理、物流人才。要根据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变化,开设那些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根据产业集群中新兴的企业,优先发展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高职院校专业的优化要考虑产业集群对某一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在对地区产业集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市场调研,预测其在日后的发展趋势,努力把专业的设置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强化与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避免盲目地重复开设专业,并且积极地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推动区域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提高办学层次,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

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一些新兴的企业,而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这就要求河北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熟练的技术,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创新水平。可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以专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已经不能够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提升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建立由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共同组成,与普通教育并行且又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

(四)优化教师师资结构,构建双师型教师

优化教师师资结构是指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资历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要在引进一些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基础上,鼓励其到产业集群进行实践,完善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鼓励定岗轮训,使其在产业集群中合理地流动,在已有的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些有资历的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骨干作为聘任教师,将企事业的经验以及岗位需求在教课时灌输给学生。

(五)建立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互动共赢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共享资源,实现双方的互动共赢,让高职院校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和企业内生产、加工、销售等实现共享,为校企双方信息沟通服务。高职院校依托于产业集群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他们之间的资源共享,以达到其互动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戚莹莹.浅析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J].读写与杂志,2013(5):46.

[2]张玲,杨鹏起.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6-20.

[3]冯志林,石光.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5):19-20.

[4]李冰.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J].现代企业,2009(1):43-44.

[5]贲鸿雁,赵洁琼.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河北省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企业导报,2013(20):108-109.

[6]沈会超,何晶.产业集群背景下辽宁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1):3-5.

[7]李双力.产业集群下重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6):3-5.

[8]吕洪霞.基于产业集群背景的浙江高职教育发展构想[J].职教论坛,2010(33):32-36.

篇2

【关键词】 吉林地区 玉米收获机 制约 因素 对策

1.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

1.1机具问题 机具价格超过了农民的购买能力。玉米收获机械一年只能作业20天左右,经济效益低;玉米收获机的适用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故障率高和许多技术参数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玉米收获机与不同的主机之间缺乏一套装配标准,致使安装困难、繁琐,甚至对拖拉机某些连接部件造成损坏。生产企业对零件通用性考虑不够,工作部件和零配件的互换性低,多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机制不健全,既降低了农机作业效率,又影响了用户的购机热情。

1.2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 玉米机械收获起步晚,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市场发展缓慢,发育不成熟。另外,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低。

1.3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的影响 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不同,不利于规模化作业,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收费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1.4收获习惯和自然条件影响 吉林市玉米为一年一作,如果天气好、立秋晚,农民习惯让玉米在地里风干,以减少收获后的晾晒压力。这样玉米穗会下垂、秸秆变黄、韧性增强,玉米收获时掉穗损失较大,秸秆粉碎也比较困难,而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客观上给玉米机收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1.5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影响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目的在于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仍然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玉米机械化发展的反作用力,抑制了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这是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建议与对策

2.1完善玉米机械收获体系 要加快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熟化定型,尽快优化机具各部件的技术参数,实现产品定型,加大研究,使机械可靠性、适用性得到稳步提高;加大改造工艺工装的力度,实现机械生产与装配的标准化,在保证收获机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模式,实行社会化服务。要以农机大户为跨区作业主体,依托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提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在标准化建设、售后服务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加大玉米收获机标准化建设,解决生产、装配、维修方面的问题,减轻和避免技术转移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收获机械发挥最大作用。

2.2加大宣传推广和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在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培训、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搞好玉米收获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注意培养大户,增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3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政策上积极引导,经济上给予奖励,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各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以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技术创造条件。

2.4建立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体系 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制度,大力推广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新品种,鼓励农民实行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玉米种植模式的改进、规范和统一,以适应机械作业的要求,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机、农艺相协调、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实现农艺制度和农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经过十余年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12年我省已有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批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试点遴选的院校和国家第一批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我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已超过接受本、专科高等教育的人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涉及管理、财经、计算机、体育、艺术、医药等领域;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专职教师中,据有博士学历的占总教师人数的5%,据有硕士学历的达到了29%,“双师型”教师达到了71%。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7个,办学实力雄厚,在形成院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我省职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人才的培育力量。我省的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难题,不断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院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集团化办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真实实习基地的同时,也给在职教师提供了开展科研的场所,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获益匪浅,我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此得到了极大发展。

二、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政策导向错位。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及任用提拔方面不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获得同等的待遇。以招考公务员为例,所设职位的学历要求起点几乎为大学本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明确不招收专科毕业生甚至拒绝专接本的本科毕业生。长此以往,造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产生偏误,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偏低,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第二、招生制度的问题。目前的录取程序,高职高专院校位于专科二批,也就是最后一个批次,其直接影响是能够录取到的学生高考分数很低,并且与“三本”院校竞争生源。这种录取方式不仅在生源质量上对高职院校有很大影响,而且极大的影响了考生及家长高等职业院校的看法。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河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但是师资水平,教师相关的职业技能教学经验却并没有随着学校的升格而提高。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省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教师进修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这一问题就会去企业、工厂寻求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但是,这些兼职教师虽然操作经验丰富,但是讲不出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

第四、专业建设缺乏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系统性研究论证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岗位的工作任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定位不准,与示范性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是有中专升格而来的,其中很多院校仍然沿用以前学校的老专业。

三、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所以做为高职院校首要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才。当今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开设的课程,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技能较强、具备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直面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源问题,一个是就业问题。一般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这使得我们难以预测学生毕业时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和把握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的数量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匹配。此外,及时感知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以此做为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的依据。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培养教师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且要为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此外,高职院校招聘老师不能仅仅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是211、985院校,而是要选择工程师范或是综合师范中已取得“双师”证的毕业生,河北省毗邻北京、天津,我们要利用地域优势从这些集聚教师培养基地的高校选择适合的毕业生来我省高职院校就业,为我省高职院校注入新鲜血液。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在突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特色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源、专业配套设施、就业需要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实际所需,使专业课程能够做到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要实际,学生能学有所用,在配套课程实践环节能够落到实处。我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不断树立学校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

篇4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智能集抄设备防雷措施及效果,找出智能集抄系统的防雷薄弱点,进而提出了针对集抄系统的防雷思路与方案,将集抄系统防雷工作划分内外区域防雷,强雷区和弱雷区防雷,信号接口和电源接口防雷等多级防护方式,通过集合式防雷设备的合理配置,实现智能集抄系统的高精、高效防雷。

关键词:集抄系统;防雷;多级防护;集合式防雷设备

一、引言

随着智能集抄设备的不断发展、设备投资费用不断增加,电网对智能集抄业务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智能集抄的的安全性、可靠性@得越来越重要,智能集抄设备属于微电子的弱电设备,其耐过电压冲击的能力很弱,而由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地线侵入的雷电冲击波强度却很大[1]。通过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引入的雷电感应冲击大电流,足以使许多微电子设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并危及人身安全,造成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会导致局部电网的瘫痪,重要数据丢失,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雷电造成的智能集抄设备损坏、数据丢失和工作瘫痪将是灾难性的。即使雷电流强度不足以打坏设备,频繁的雷电冲击也会大大的缩短电子设备的寿命。智能集抄遭受雷击损坏已成为影响电网业务正常开展、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智能集抄设备防雷现状

2.1雷击集抄系统危害方式

2.1.1雷击电力线对集抄系统的危害

由于集抄设备与电力线相连,而电力线暴露于户外,容易遭受雷电直接袭击,因此雷电由电力线入侵电子设备是雷击危害集抄系统的主要方式:

1)雷电远点袭击电力线,从发电线引入智能集抄系统;

2)雷电近点电力线的侵入,所谓雷电近点袭击电力线,实际上是雷电袭击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的保护问题;

3)错相位雷害,即一个高能量雷打在一条电源线上,而另一个低能量雷打在另一条电源上,线线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压差,侵入设备。

因此,堵死雷电由电力线入侵电子设备,应该从远点雷击、近点雷击和错相位雷击三种雷击现象入手,实施全方位的保护,才能在发生雷击时,有效的保护设备。

2.1.2雷电侵入集抄设备的方式

不论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到达智能集抄设备都可归纳为从以下4个部位侵入的雷电浪涌:

1)外壳端口。可以把集抄系统系统视为一个整体的外壳,如传感器、传输线、信号中继、现场仪表、DCS系统等,它们都有可能完全暴露在环境中受到直接雷击,造成设备损坏。

2)信号线端口。为实现集抄信号与控制中心的连接,连接部位,如过程控制系统的信号交接端的总配线架、数据传输网的终端、微波设备到天线的馈线口等等,那么这些从外界接收信号或发射信号出去的接口都有可能受到雷电浪涌冲击。

3)电源端口。分布最广泛也最容易感应或传导雷电浪涌的部位,从配电箱到电源插座这些电源端口可以处在任何位置。

4)接地端口。在雷电发生时接地端口有可能受到地电位反击、地电位升高影响,或者由于接地不良、接地不当使地阻过大达不到参考电位要求使设备损坏。

综上所述,智能集抄系统的防雷,除做好雷电直击电力线造成的集抄系统损坏工作外,还要重点考虑四个关键的端口的防雷措施,如图1。

2.2集抄系统防雷措施现状

目前,用于配电线路的集抄电表,因设备内部有大量的微电子元器件,其耐雷水平远远低于配网线路自身的耐雷水平,一旦遭受雷击,元器件损坏极其严重,并可导致线路系统性跳闸,存在极大的雷击风险。

一般集抄电表的防雷,是通过在电源、信号采集端口进行SPD过电压防护实现的,对于较小雷电的感应雷,具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但由于没有良好的较大功率雷电能量处理通道,一但较强的雷电侵入,集抄电表将被雷电击穿,并导致线路跳闸[2]。

三、智能集抄一体化高精度集合防雷设备

3.1集合防雷设备的研究思路

3.1.1集抄系统集合防雷设备研究思路

针对上述集抄系统防雷措施现状,集抄电表防雷措施仅对电源端口和信号端口进行SPD过电压防护,对于较大功率的雷电侵入,包括SPD及集抄电表都将被击穿。对于外部电力线雷击防护方案中,通常没有考虑集抄系统附近电力输电线路重点防直击雷措施,而是从输电线路其他方面进行考量,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因此,集抄系统的防雷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外部和内部分开进行,并未系统地进行综合设计,防雷效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集抄系统集合防雷设备采用“疏”、“堵”相结合的方式,用多层次的防雷电系统升级已有防雷系统,通过直击防护、系统部署、多层设防、加强接地的措施,并扎实做好外壳、信号、电源、接地四个重点端口的雷电防护,进行多级防雷设计,将集抄系统雷击危害概率降到最低。

3.1.2集抄系统集合防雷设备设计方案

设置一个专用的防雷组合设备,用于隔离线路与集抄电表之间的雷电侵入冲击。集抄电表的采集、控制等信号及电源端口,全部经过防雷组合设备才能与外界连接,确保雷电侵入冲击大幅度降低,有效保护集抄电表。

通过内外双重的防雷方案,解决集抄设备难以解决不同功率雷电袭击的防护问题,不能功率大小的雷电都能防护,同时,不会因集抄设备的雷击损坏导致线路跳闸。

通过内外分级的系统雷电防护措施,解决集抄电表中微电子设备的过电压设备与线路设备绝缘水平差异大的问题,有效保护集抄电表中微电子设备。

3.2集合防雷设备的研究内容

3.2.1系统部署及直击雷防护的研究

首先要对输电线路进行运行情况、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雷电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查找系统的薄弱环节,确定防雷重点位置、区域及对既有防雷系统的再防护重点。

对于集抄系统外部电力线防雷方案的研究,应按照输电线路防雷方案进行研究并规划。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集抄系统外部电力线附近三基杆塔周围环境和雷击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雷击数据,找出雷击输电线路薄弱点,进行重点防护。通过增设避雷线、网、带等常规防雷措施,加强雷击防护强度[3]。

2)由于雷电直击外部电力线对集抄系统的危害主要是通过雷电沿电力线传输进入集抄系统并损坏设备。因此,为防止雷电击中电力线并传入集抄系统,采用新型避雷针和避雷器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新型避雷针架设塔头,保护杆塔附近电力线不受雷电直击,通过新型避雷针引接至杆塔,通过新型避雷针降低雷电冲击和杆塔接地将雷电流泄放入大地。同时,避雷器进一步防止雷击杆塔远端电力线,在雷电流传入集抄系统前泄放入大地。

通过集抄系统外部防雷措施,避免了大功率雷电进入集抄系统,突破系统内部弱电防雷保护。

3.2.2多级防雷设计的研究

在智能集抄系统、设备的外壳、信号、电源、接地四个防雷薄弱端口,进行有效的多级防雷设计。

经系统外防强过电流装置处理后的信号送入系统内防雷装置,首先经电源/信号变换模块进行电压/信号转换,然后通过箱内防雷装置,确保雷击过电压在信号防雷设备的过电压承受范围以内,如图2。

3.2.3防雷接地设计

雷电流引入大地,由于大地电阻的存在,雷电电荷不能快速全部的与大地电荷中和,必然引起局部地电位升高,交流配电地和直流逻辑地将这种高电位引入机房,UPS输出、输入端被击穿,智能集抄设备断口被击穿。这种反击电压少则数千伏,多则数万伏,直接烧坏用电器的绝缘部分。

通过良好的,与原有电力主系统接地一体化的接地设计,将最大程度提供雷击后的能量泄放通道。

3.3集合防雷设备的应用特点

通过上文对集抄系统产生过电压的不同途径分析,会出现多种有害效应,需要给予综合防护。要在智能集抄系统设备上统一安装防雷设备,以便于提高整体抗雷击和过电压的防护能力。

集合防雷设备可广泛地安装于10kV配电网,是一种专门针对10kV配网集抄电表的组合式防雷设备,是防止雷电波侵入集抄电表,防止集抄电表电子元器件损坏甚至造成线路跳闸的新型防雷设备。通过设置箱外大功率防护,首先对大功率雷电冲击进行处理,然后经过箱内功能性和电源、防雷模块的分工雷电防护,现配网集抄设备全方位、全功率雷电防护。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一种针对集抄系统的防雷装置,采用多级防雷设计,从大功率雷电冲击到感应雷电冲击实现集抄系统全方位雷电防护。集抄系统遭受雷击损坏,大多是通过电力线传输进入系统,本文采用的组合式防雷设备,从雷击电力线开始就进行有针对的雷电防护,从源头着手,多级防护,实现将雷电危害阻隔在集抄系统外。

参考文献

[1]刘振华,韩冬梅,关亚丽.智能表及集抄终端防雷击措施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4(21):246.

[2]梁波,邱继超,张拥军.低压集抄系统的防雷击抗干扰措施[J].电世界,2015(4):198-199.

篇5

在2006年的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各高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教育方案等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将从阳光体育的目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一、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阳光体育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运动兴趣、体育意识、锻炼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应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高校体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真正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深入人心。落实到体育课教学中:首先,体育教育者应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思想,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体育健康理念的传播、体育参与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将体育生活化作为追求健康和幸福人生目标的必要途径,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爱好,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参与的技能和习惯。

(二)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单项俱乐部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更好地组织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普通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使其能够掌握几项体育项目锻炼的方法,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堂教学以单项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开设多个体育项目的单项体育俱乐部课,使学生能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场地、器材有保障,应以传授和学习运动技术技能、健身方法为主,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单项运动技术技能和健身方法,充分利用单项俱乐部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2-3项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更新课外活动内容体系,使课外活动成为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活动课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是高校学生巩固、检验知识并通过实践提高体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促使学生积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实施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由学生自己凭兴趣爱好随意参与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与管理,有些高校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真正参加课外锻炼的只是少数学生,特别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应统一组织和管理,参与对象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或竞赛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体验,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每天参与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阳光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考核《纲要》

篇6

关键词:现状;发展方向;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河北省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

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河北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4.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地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经营,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市场信息搜查、整理和分析之上。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的,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等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前提下,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但每年的假期与课余空闲时间,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及时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有管理、经济、工程、广告等完全可以和体育联姻的学科,但是高校体育部并未将其优势转化成经济收入,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

河北省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5)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校企之间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6)优化配置,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体育产业应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达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的双赢的结果,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2]刘宗伟.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65.

[3]许定珍.对发展我国地方高校体育产业政策问题的理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5):19-21.

篇7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因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发展高职教育规划和指导其结构调整时,一定要分析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各产业的技术创新情况、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就业人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设备等。这些都是确定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布局等的依据。

关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世后,对我国企业竞争有利的行业,如纺织业及与其相关的服装制造业、制鞋业、玩具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物业管理产业、建筑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对我国企业竞争不利的行业,如农业、汽车制造、机械及仪表、电子、金融、保险、电信等,则要分两种情况来分析,如果这一行业的产品还是在中国制造或实现,如:金融、保险、电信等,那么对人才的需求大部分仍将增加,如果这一行业的产品不是在中国制造或实现,那么高级人才将会流失,一般人才将会过剩。对我国特有的行业(如丝绸业、中医药业、陶瓷石刻业等),则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对于一些入世后可能被淘汰的行业,如部分手工制造业,人才的过剩将不可避免。

关于专业设置,要“宽办窄用”,提高灵活性、预见性。正是由于入世后的岗位多变性,职教专业设置也应该提高灵活性、预见性,体现宽窄并举,且以拓宽为主的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只能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群设置“广谱”专业。为了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对多变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真正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职业学校应当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学校应当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对需求变化小的长线主干专业,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对需求数量少、变化快的短线专业,尽可能采用在相近大专业下开设的办法解决,既稳定主干专业,也兼顾其他专业。

针对教师需求的变化,应实行教师外聘为主的管理方式。入世后,为了能快速反映国际最新的技术、工艺、标准等,高职院校应率先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和先进专业知识的教师,以及从各部门各行业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题或兼职教师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学到当今社会所需的最新知识,以补充从专职教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他们还可以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独到的看法,有利于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到高职教育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1.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

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必将进一步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因而,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层次的迫切性会不断增加。但河北省的高职教育目前仍被限制在大学专科层次,这不是一种正常现象。西方国家如美国本科大学承担了技术本科、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英国的继续教育学院、多科技术学院也设置学位课程,法国设在大学的高级技术学院培养的也有技术本科毕业生。

从现实分析,当前河北省确已存在着对大学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技术本科的专业设置将对应于当前经济活动中最活跃、贡献率较高的产业,如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技术管理业等,并进行适时调整。

总之,为了适应入世后应用型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趋势,也为技术型人才提供继续学习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河北省的高职教育应该积极进行试点、规划和发展从专科到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同时也要谨防操之过急、一哄而上现象的发生。

2.高职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加入WTO后,我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做到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应按照地域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中职布局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撤并、调整,强强联合,组建规模大、标准高,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对暂时不符合条件但有发展前途的中职学校,政府可适当降低门槛,在政策上倾斜,积极主动扶持他们申办高职。

但是在扩大办学和招生规模时,不能简单化,一定要做到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并且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做起。惟有如此,高职教育规模才能继续扩大。如果不能保证高职教育质量,不仅会影响到社会效益,而且这些高职院校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高职体系中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规模会不断扩大,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纳入高职教育的规划之中,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非学历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与当今国际潮流同步。入世后,专业技术证书的作用必将提高,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也必将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入世后,非学历教育的规模必将迅速扩大,水平必将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应发挥理论知识相对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在这方面为我省工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4.正确处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面向市场办学的关系

在发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办学,把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与向发达地区或中、西部地区输送人才(这对调整社会人才构成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仍然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也是其政治功能。除此之外,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差,人们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也不愿意将子女送去学农,如果我们的高职学校只考虑生源和经济效益,放弃农业类专业,就会不利于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村的稳定。为了让高职院校坚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省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转移农业人口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并为其毕业生回乡创业创造条件。

三、突出高职特色,明确就业方向,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确定“应需而建”的思路,做到“常需专业相对稳定,常需人才保证供给;急需专业随时增加,急需人才加速培养”。高职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职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和“高等性”,从而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收集和选择信息、知识的能力,在规划和决策中运用这些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合作、适应和实践操作能力等。

篇8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雨花台区相关科技园区、街道及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提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5月28日(周二)下午2:30

三、调研地点

区委党校五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

2、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请区发改局、谷科技人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分别邀请1-2家企业代表;

3、区委党校相关人员。

五、调研议程

1、请相关企业代表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2、请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3、区委党校领导发言。

区委党校     

2019年5月28日

“双创背景下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调研座谈会调研提纲

(仅供参考)

(一)当前国内及南京市部分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案例?

1、兄弟城市(县区)科技园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软件谷、高新区及相关街道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请提供相关发图表和数据)

3、您认为营造双创氛围为对促进我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二)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您认为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困难或制约瓶颈?(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5、您认为存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三)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6、您认为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重点说明)

7、您认为政府、企业在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请分别说明)

(四)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8、您认为政府部门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整合资源,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手段,在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请分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