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20:1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心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大学期间,学校和系里都举办过关于就业求职类的讲座,老师们陆续讲了一些大学毕业后面临的问题以及心理状态变化。当时感觉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大三了,即将面临实习和毕业就业,对我们大多数学生来说,就业已成为一件必须考虑的事情。但是,习惯了十几年校园生活的我们。就业,我们准备好了吗?
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我们是人生情绪波动期,一直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我们,并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有着老师与家长的帮助,多多少少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准确。如果我们在就业时面临求职的失败,就会产生心理自卑和落差感,更会有少数学生在面临失败会走上极端的道路。所以,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就业环境,真正地了解自己,在求职过程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未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个友好、没有战争的年代,各个国家和人才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人口多,所以一份工作有成千上百的人来竞争也是真实的现状。竞争这个词语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每个人的人生中,从小学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高低的竞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好成绩,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到了大学期间,评选各种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相对来说,我们只是对学习的竞争意识较深刻,对就业竞争意识并没有系统和真正地认识。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里的障碍问题
1.盲目从众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你认真读过事业佼佼者的故事,你会明白他们往往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能够独具慧眼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能够捕捉到很多的成功机会。在毕业生身上,三五成群的朋友,往往容易形成在找工作的时候随大流,即盲目从众。我们应该真正问问自己:我是适合自己创业还是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也许多年后由稳定工作的人往往羡慕创业人士,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创业,也许我更有潜力呢等等这一系列的疑问。
2.好高骛远
有的毕业生出去找工作,看看自己一厚摞的奖状和荣誉,心想我肯定能找一个薪酬高的工作。这种自认为高人一头,傲慢无礼的就业心理是不正确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人也会有缺点,尤其是这种骄傲自满的同学,过高地评估自己,结果常常是一无所有,不能真正地领略成功的快乐。
3.过度自卑
有些同学自认为大学里成绩平平、长相平平、家境一般等等,在找工作前心理过于觉得比别人矮一截,生怕别的同学嘲笑自己。这样的心理在求职遭拒后会容易产生生活无望,对不起父母的感受或者原来自己这么差的想法,往往有的学生会走向极端,严重的会选择提前结束自己的人生,放弃了原本灿烂的人生。
4.相互攀比
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会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总是询问别人的就业取向是什么,把过多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对自身的评价上,而是过多想着别人的计划,然后自己和别人攀比薪水的高低。
5.注重物质
“我一定要找个月薪八千的工作,我一定要找个年薪三十万的工作”等等这种话语,往往充斥在一些注重金钱的同学的脑海里。可是这些注重薪水高低的学生只重视找一个薪水高的工作,却没有考虑过自己到底能为公司带来多大效益的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
1.社会客观原因
目前,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市场上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每年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供不应求的结构问题突出。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的制度,人口多往往会导致企业岗位的饱和,一旦达到饱和状态,就像人吃饭吃饱了一样,无法再吸收过多的人才数量。另外,企业需要的人才也要达到他们的招牌条件,就会对毕业生进行筛选,也许一共有20人来应聘,可能真正符合企业条件的只有一个两个,所以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是我们无法避免并且应该正面面对的实际问题。
2.自身实际原因
大学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不仅要去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实际工作,正确认识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真实能力。把这些都了解明白后,就会有一个良好的择业状态,不会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上了十几年学的我们,早已在心里习惯和熟悉这种简单的学习生活,吃饭、睡觉、学习和娱乐是生活的全部,却还没有把工作当成未来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养活自己的饭碗。这种悠闲的生活当然与真正地工作状态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意识里没有工作的概念,这也是我们在就业前容易产生的疑虑和困惑,这些自身的疑虑如果不尽快清除的话,会影响到我们的就业过程。
四、大学生就业前心理准备的措施
俗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古代的国家,需要通过战斗来争夺自己的领地。一个有能力、懂防护的兵会在战场上厮杀无数。用这个来比喻我们大学生也不为过,我们正处在人生中最灿烂、最年轻的时期,有理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一些美好憧憬和幻想,但是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想的过于美好,现实给我们的答案却是残酷和无情的。
1.树立就业目标
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是经营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参考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的自我分析,经常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反省,不要过高看待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合适位置。仔细想想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和能力水平等。二是认识就业形势,就是通过查阅资料看看自己的专业和理想在社会上提供的岗位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想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否符合,如果不合适,自己应该通过什么措施去弥补差距,求职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如何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自己的就业目标,就比较接近实际要求,提前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2.充满自信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尽管出身、性格、国籍、语言、环境、思想等各种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事业的追求都充满了必胜的信息和等待成功的耐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独立自主
学生时代的我们,有同学、家长还有老师的照顾,过得顺风顺水,一有什么事情就依赖询问他人,这样在就业中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对事情决定优柔寡断。所以在就业前,必须提前学会独立自强。没有父母和同学的工作中,学会自己做正确的决定,好好的工作和潜心学习。只有消除依赖他人的心理,变得独立自强才能适应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
4.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在求职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一时的挫折并不代表我们永远失败,我认为大家应该把挫折视为成功的基础,对暂时的失败并不是意味着淘汰,相反能使失败者振作起来,面对挫折,正确的态度是有“越说我不行,我越要做到成功”的勇气,反省自己为什么会遇到挫折,我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把挫折看做是磨练我们生活的意志力、看清自己的机会。
5.不断提高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的更新越来越快。对我们学生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些需要专业上的硬性证件的要求,也会在求职过程中体现出来。
就业就是把我们在学校学得的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要有一颗脚踏实地和求真务实的心,还有一个虚心学习的能力,在事业上离追求成功的时日将指日可待。
【关键词】就业;心理探讨;解决措施
1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直接导致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形”结构性失衡。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过剩”假象。另外,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会发现: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很大。“跳槽”更是成了这一代人的家常便饭,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大学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
2 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就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心理取向问题,我们对学校机电一体化等七个专业近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态度;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要求等等。从中分析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有以下几方面:
2.1 就业去向: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学生们心中理想的就业去向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占到了73%,其次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占到了13%,而愿意到乡村、边远地区就业发展的只各占2.3%。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丰厚的报酬,但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过剩而边远地区人才缺乏的现象。
在对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就业单位的选项中,有30.8%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只有13%;而我们在大学生招聘会上随机进行的企业调查中,78%是民营企业,只有1%的为国有企业,这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
2.2 择业取向:在对学生向往的行业调查中,机械加工业占到26%;其它所占比率较大的是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所占比率为18.6%;想从事商贸业的占到18%;其次是IT与通讯业;金融、证与保险业,两大类各占10%的比率;想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学生占到8%;旅游交通民航业占到5.8%;房地产业比率为4.7%;医药食品业为1.2%;择业观念:就关于学生择业观念的调查,想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只占5.8%;想先就业,后择业的占到85%;另外,学生们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比率占到了70%。就我们调查和了解知道,学生们大多是考虑的如何从企业多学点东西,并且94%认为有选择第二专业的必要。一旦时机成熟,就离开原单位自己干或者跳槽另谋高就。想着认真踏实工作,为企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几乎没有,这导致了企业用工流动性大和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长此以往,工业产品和人才都很难出精品。
2.3 困惑因素:就求职中学生感到困扰的问题调查来看,42%的学生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是他们在求职中难题的学生占13.4%;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占13%;认为来自社会的信息量少的学生占11%;觉得自己求职方法技巧欠缺的占8%;觉着自己的优势在求职时难以发挥的学生占6.3%;认为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的占4.7%;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的学生只占1.7%。
3 确立新的择业观念,引入新的就业理念
“就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完全的责任和义务来,是人生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让我们的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角色的转型,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1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
我们调查了解到,尽管企业职工流动性很大,但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人员还是相对固定的,因为企业老板想要留住这一部分人,给他们支付的工资也很可观。所以学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我们的学生想要进入企业并且有好的长远发展,就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
3.2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毕竟有限,而且设备更新也不及时,要想让培养的学生能与时共进,技术全面,学校应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这样既可解决企业的招工难问题,也可解决学生的实训与社会脱节问题,真正地做到校企双赢。
3.3 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把握不准尺度,自我定位不准,因此就很难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职业。为转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学生一入校开始,就从专业设置入手,所开课程多数进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再结合平日的思想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
我们的教育,就是应该让学生走出误区,端正认识,摆正位置,脚踏实地的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看到,我们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享受着别人的劳动,我们又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呢?要知道感恩,要懂得回报于社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应对今后复杂的工作和多变的环境。一种优良品质的培养,一个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们以往教育过程中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而传播的一些奋斗+成功的例子,可能已不适应现代就业市场,因此各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能培养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和企业招工人员交谈中发现,其实企业更重视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他们认为毕业生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是很容易培养的,而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是他们最看重的。
3.4 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万,比2009年增加90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往后的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9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68%,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一)焦虑心理。
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这些数字无一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更为直接的是引起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择业大学生神经的紧张。多数大学生都会担心十二载寒窗苦读加之四年的刻苦学习是否能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份发挥自己特长、专业对口的岗位,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确,会否有更好的工作与自己失之交臂等等。特别对于临近毕业还无着落、不能明晰自己是否要考研究生,或者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焦虑心理更为严重。这样的心理如枷锁一样,沉重地将学子栲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致使学子心情沉重、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自卑或自负心理。
此两种心理均是不能正确的对自我进行认知界定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细较二者之别――自卑为过低地评价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心,导致行为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而自负心理则是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而失去自知之明,自我心理定位过高,好高骛远。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落差,一旦未能如愿,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三)茫然心理。
由于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同,对环境认知不够准确,大学应届毕业生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经历多年的寒窗苦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事实上,这种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是十分普遍的。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职位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哪些工作,导致关键时刻抓不住机会,错失良机。
(四)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
这是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常见的一种心理。众多的工作岗位中,绝大多数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岗位,而那些高薪、稳定的工作是少数人才可竞聘成功的。然而,有些毕业生抱着“你能我也能”的心理,寻求岗位相当的职位不得,看到别人工作理想时痛苦又不甘心。这就不免出现一些小人之举,违反竞争道德的不良行为。大学生就业一般是初次就业,在此过程中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互相攀比,整个求职路俨然变成一场纯粹的攀比闹剧。
(五)依赖心理。
不乏有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和竞聘受挫时,曲解“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言。择业时不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而是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人情就业,例如依赖学校、教师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关系就业,缺乏独立竞争意识。更有等待用人单位主动邀请,以致错失良机者。
(六)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热门职业,缺乏理性思考,忽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特点的分析。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缺乏对就业信息主动搜集和动态分析的判断,导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及价值观等没有明确的认识,最终导致自己就业意识非常模糊,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一些狭窄的范围里,不顾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盲目从众。
(七)冷漠与怯懦。
一部分大学生因择业时受到几次挫败而失去信心甚而看扁自己,对于以后的用人单位不积极。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异常的小心谨慎,恰恰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展示出来。
二、就业择业不稳定心理产生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变革,人们不断构建自己新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价值导向多元化、就业制度和就业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客观因素。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也同样存在多元化导向,更加注重功利性。因此她们在择业时可能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就业地区和社会地位。
就业结构不平衡性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影响体现在学科和区域上。大学生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世殊时异,毕业时可能已成为就业亮红牌的专业甚而成为“冷门”,由此造成学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成为就业路上的阻碍。而毕业后,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毕业生还是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工作,这也造成了毕业生待业,给其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
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高校的扩招使毕业生逐年递增,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造成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这是异常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户籍问题、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平性不够等等,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育因素。
专业及学科设置不合理,造成毕业生与市场供需脱节。部分高校在面临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致使岗位供给数量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期望这一情况时,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新形势、新情况来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师资结构、水平和学校的资源配置跟不上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毕业生到了市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产生诸多不稳定心理因素。
择业指导的不充分。目前许多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细致,就业指导雷同,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客观上给就业生求职时带来不便,导致部分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准确自我定位、茫然失措。
心理辅导滞后。自2005年1月,由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一些高校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心理辅导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明显滞后于学生择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他们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较高的个人抱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事业上作出一番成就,但是很多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各个方面与社会要求能力的不相适应,他们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准备过于简单,择业材料准备不充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在我国,父母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心理。父母的职业选择观、其对于子女专业的关注乃至父母的社会地位、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本人产生的一些影响都是其产生矛盾心理的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冲突,因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的排除困扰,更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颗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本身都要重视择业心理健康的培养,共同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一)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市场信息的滞后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于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开展,为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并继续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成长完善。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认识职业,自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高等学校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要讲一些道理,还要用事实来说明此道理。比如: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作为的先进事迹,同时邀请他们返校为毕业生作报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创业观。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观念,到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自身应树立起敢于竞争、立足发展、勇于创新、乐于创业及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及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等。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要正视问题,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就业竞争如何激烈,大学生必须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找准兴趣点,将日常学习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保证在就业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甚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应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引发学校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就谈不上和谐校园的建设,其不和谐因素势必迅速向社会蔓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和谐与不稳定。同时,社会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校园建设,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研究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和谐构建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家庭、社会也责无旁贷,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博、花茜《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的探析》南京农业大学(2009)[J].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毕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当今毕业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受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密不可分,如就业期望的高低会影响其对地域、行业和岗位的选择,意志品质的优劣会影响其克服就业困难、承受就业挫折的能力等。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盲目自信与自卑怯懦并存
在求职过程中,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具备很多竞争优势,如学校牌子好、专业需求旺,学习成绩优秀等,因而盲目自信,就业期望值很高,结果往往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进而思想情绪上产生激烈的波动,以致严重影响就业自信心。有的毕业生因为学校名气不大、专业需求弱,学习成绩不佳等,认为自己没有特殊的技能,总担心自己在应聘时竞争不过他人,这种由自我消极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暗示导致他们没有竞争的勇气。有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大学四年一直很努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可是在应聘时由于紧张,或对岗位不熟悉而发挥失常,便觉得自己缺乏竞争力,接受不了失败的事实,从而产生害怕应聘的心理。
(二)积极乐观与消极悲观并存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净增19万。今年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但由于我国经济仍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非常关注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就业政策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机遇,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比较积极、乐观,认为找一份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关键是求职时间长短问题、工作岗位性质问题等。但不容忽视的是,相当部分大学生喜欢夸大就业环境的不利之处,如家庭背景不够好,学历歧视、性别歧视普遍存在等,认为要找一份工作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不敢想象自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在经历一次次求职失败后,这种消极、悲观、失望的情绪日益增强,慢慢地丧失了求职的激情和前进的动力。
(三)独立自我与依赖从众并存
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后,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就业能力等方面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比较正确地评价自己,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凸显。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圈主要是学校,社会关系仅限于同学、朋友、老师等有限的人群,当面对就业这样的人生大事时,尤其是就业目标、岗位的选择上,往往会产生依赖家人、朋友、老师帮助的心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期望理想和现实可行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更有甚者连独自参加应聘的勇气都没有,每次面试都要父母或同学陪同前往。还有相当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盲目性,而没有考虑所做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如看到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创业能挣钱,自己也想创业。
(四)渴望竞争与求稳求安并存
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日益市场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公开、平等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大学生意识到要就业就必须竞争,也渴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谋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为求职成功者。同时,很多毕业生看到当前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意味着个人要承担就业失败、创业失败的风险。他们认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有安全感,因而把就业目标都聚集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稳定工作上。
二、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优化的策略
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来看,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进行就业心理优化,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操作可行性。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环境和技术两方面来优化其就业心理,能开发和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使其获得坚强必胜的信念、合理有效的目标途径、现实而灵活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韧性,使其在求职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一)环境优化策略
环境优化策略指的是从大学生所处的就业环境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来对其就业心理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资本水平。1.国家政府层面应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加大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能够激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实现个人梦想和家庭梦想的机会,是培育其积极心理资本的沃土;加大就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不仅能吸引优秀的大学生主动去基层、中小企业就业,解决基层、中小企业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难题,而且能让已在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生看到希望,更加努力地工作,进一步促进基层、中小企业的发展。2.社会层面用人单位应给毕业生提供宽容开放的竞争机会,媒体应注重客观宣传和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可以考虑那些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岗位,放开条件让应聘者公平竞争。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在报道时要做到不夸大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而应将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客观化,多报道一些能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内容,比如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应聘的注意事项、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毕业生的就业恐惧心理,而且有利于他们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他们顺利就业。3.学校层面应加强就业技能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和管理,及时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困惑。高校要“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工作针对性,提高就业指导效果”[5]。在做好就业技能指导的同时,要为他们就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比如宣传国家就业政策,收集、筛选、就业信息,反馈就业动态,组织开展求职活动,档案材料的送交等。4.家庭层面应帮助孩子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主动积极与孩子沟通,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对于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是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必然要经历的一关。在就业过程中的笔试、面试、上岗等环节,他们自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压力感,这时来自家庭的支持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内心渴望成功与现实选择有限,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其次是从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从挫折中爬起来继续前行,同时对孩子的一些过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家长应适时合理地干预或制止。5.同辈群体层面应形成相互竞争和相互支持的氛围。同辈群体是“由社会地位相当、年龄相仿,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并有较多互动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6],它有着自己的群体亚文化,直接影响着该群体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交往时间、空间和频率的原因,他们与同辈群体的交流远远多于与父母和教师的交流。因此,其影响也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同辈群体成员经常性地交流招聘信息、职业价值观、求职技巧等,形成一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的氛围,这种求职互助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促成该群体成员求职成功。
(二)技术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调试 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基本内涵分析
心理调试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论出,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作用分析
心理调试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试教育,十分必要。
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四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的策略。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关键词:心理脱贫;贫困大学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极大的组成元素,他们由于家庭生活比较窘迫而导致经济上的贫困,然而目前来看贫困学生不仅仅是在经济上贫困,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的心理自卑也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择业观,也就是所谓“心理贫困”,文章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策略方案,以此推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水平得以稳步提升。
一、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重要意义
从长远角度分析,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直是教育的重点所在,这不仅关系到个人与家庭,更重要的是关乎到贫困阶层心态。因而必须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予以充分的重视,尤其是要帮助他们消除“心理贫困”,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逐步强大,而且具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前提下,必须要进行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之中,面对就业时需要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除此之外,心理脱贫还能促使大学生整体素养得以改善,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循循诱导,从而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在面对就业时具有良好的心态,组织他们参与到不同集体活动中来,以提升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困大学生“心理脱贫”可以促进就业
(一)政策给予支持
正因为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心理上的弊端,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心理脱贫”的循循诱导,并且帮助贫困学生树立就业的信心。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就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稳定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素养,针对贫困应届高中生,或是初中生给予经济上的补贴,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因势利导。针对贫困家庭中接受中职教育的,政府必须提供相应的生活费与交通费补贴。而针对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就业一直是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将其纳入扶贫计划之中,制定扶贫政策,通过扶贫任务的推行促使他们的就业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还可以开辟相应的就业岗位,给予相应创业资金服务,从而为贫困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构建勤工助学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贫困的导火索还是由经济状况引起的,因而还是需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的重视,只有解决经济问题才能真正让他们消除心理贫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彰显人性化的理念,设立相应的勤工俭学岗位,这样贫困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到报酬,由此能够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境。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出台相关的优化政策,比如延长学生还贷期限,这样就能让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通过这样的形式就可以让学生能够主动的摆脱经济困境,由此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救助的形式减弱他们的心理自卑,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从根本上摆脱心理脱贫,把握就业时机,实现顺利就业。
(三)完善高校心理教育
高校教育过程中还需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人的情绪主要受人的思想支配的,不良情绪对学生的身心有着极大影响,所以对贫困大学生来说需要从内心上消除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高校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案,首先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内心状态,然后根据于此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予以适当的心理辅导,由此让他们能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清就业形式,了解社会需求,调整社会需求,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贫困大学生能够从内心上转变观念。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能够让他们消除不良的情绪,从而强化他们自我调节能力,并且能够在择业受挫的前提下还能正确面对就业形式,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高校在就业职业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有效的参考,让他们能够正确选择就业,从而摆脱心理贫困。
三、结语
总体来说,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脱贫,让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这其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自卑不良情绪。本文中重点论述了当前心理脱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一卓,赵贵臣,仲晨星.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J].理论观察,2016(09):147-148.
[2]李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06.
[3]靳燕.浅议“心理脱贫”与贫困大学生就业[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84-86.
由于高等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毕业生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毕业生也在成倍的增长,替代性就业的局面也开始出现。这无疑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许多负面影响。
1 大学生就业一般心理问题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有的同学大学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也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
2 心理剖析与对策
2.1 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相对于社会求职人员来说,大学生群体工作热情高,激情饱满,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其职位需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具备某些专业特长,思路开阔,善于与人合作的大学生。所以要想有份好工作,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准备,明确职业目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技能。增强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培养人际技能技巧,积极寻求基业工作机会[2]。
2.2 敢于竞争
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说话,就开始想像负面的结果,就会怯场。我们应该自信一点,但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但是,我们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不要不好意思,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开不了口、过分谦虚。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握手后又告别,最终没有得到。
2.3 善于竞争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4 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挫折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2.5 期望值要适度,不要奢谈专业对口
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适当降低期望值,先求职,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关键词:就业心理 积极 心态
我们接触过许多面临就业的同学,当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时,大多的同学都和我们当初上大学时对就业感触一样――迷茫。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很多官方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对职业需求不清楚、职业期望过高、职业攀比心理、急功近利心理、怀才不遇的心理、职业准备不足等等,种种现象都说明就业难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可谁又能面面俱到解释自己对不确定未来的迷茫呢?
通过对就业心理的一些思考,我们发现很多人试图去全面分析各种心理,总是希望能全面分析各种心理存在的问题,但往往想说明一个问题,面面俱到似乎又面面不到。
从中小学高度被管理的学习生活模式过来的他们,开始适应大学生活,逐渐习惯了简单而枯燥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他们开始感受未来未知的压力、就业的不确定性才是产生迷茫的根本原因。他们渐渐失去了像考大学那样有明确方向的生活方式,即将依靠自己面对世界的现实使他们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长期存在便形成了焦虑感,逐渐进入一种不想学习、不想尝试做烦累的事情的心理状态。他们只有依靠谈恋爱、玩游戏、看小说、看影视剧调剂枯燥的生活,特别是一些不喜欢自己专业,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更容易进入这种负面循环的心理状态。过度的焦虑会使大学生的精神负担加重,对就业产生畏惧感,不敢正视就业这一问题,不想就业,打乱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找工作之前,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你的就业心理准备好了吗?
把这种不良的情绪化解或转化为动力,可以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在我们看来,积极的心态是改变一切的第一步。
给自己贴上积极的标签。现代大学生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么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散发青春活力的心灵世界?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积极心理学。
积极的心态是需要积累和培养的,比如在找工作过程中,要坚信自己能找到喜欢的工作,能与好朋友共同完成自己的心愿,学习上达到自己设定的一个小小的目标,学会在生活中找到积极快乐的因素,并养成习惯。这样的人更喜欢与别人交朋友,而不是独处,平时主动接触生人,愿意给他人帮助,更具有利他主义精神,更关心周围的人,较少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品质是需要积极培养的,很多有负面情绪的同学平时不注意这些,但这对就业前期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具备这些积极心态的同学将更快、更情愿、更容易融入到就业初期的过渡阶段。
多数同学对“积极”有着理解上的偏差。他们认为积极就是将来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取得了显赫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以社会精英,如著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为范例。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其实是同学们具备的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如过去,大家认为节约、高尚、谦卑、沉默是积极品质,而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则更注重创新、自主、主动和外向。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应更多培养对现代人要求的心态,这对其今后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十分重要。
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下面我们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我们理解的积极的方法。
一、认识自己、找到优势
首先,很多同学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按父母、老师安排的方式去学习、生活,一旦进入大学,很多事情需要由自己安排,难免会有些不适应,一些同学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平、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着模糊的了解。
其次,要学会找到自己的长处。你也许可能解不出多样的数学难题,或记不住诸多的外文单词,但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的专长,能知人善任、排难解忧。有高超的组织能力,也许你理化差一些,但写一些小文章是能手,也许你连一张简单的设计图都设计不好,但有着一副动人的歌喉,也许……所以做人要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如何能够扬长避短,认准目标,利用自己的长处把一件事情或一门学问刻苦认真地做下去,达到极佳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
二、树立目标、积极完成
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谈到自己刚毕业时说,当他的第一个公司董事长萨尔洛夫将军问他想找份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工种时,他回答说“随便哪份工作都行”,只见将军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视着他,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
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山田本一举获得世界冠军。有很多人为此质疑。两年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他再次获得冠军。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有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的人才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是次要因素。对于这样的好成绩,在接受采访中他这样说:“每次比赛前,我都事先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二个标志是银行,第三个标志是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很快的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心里又想着第二个标志,以同样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跑完了。”山田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将最终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在每一个小目标中以最饱满的激情和动力来完成,从而达到最后的胜利。
三、修正自己、习惯成真
从修正自己的想法开始,不要想“我真的好累”,而要想“忙了一天,现在心情真轻松”;不要想“他们怎么不想呢”,而要想“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办”;不要想“为什么偏偏又是我”,而要想“考验我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要想“这样的环境太糟糕啦”,而要想“我要会照顾好自己,一切尽在掌握”。不要总是抱怨,而要试着去赞扬周围好的事物。
改掉你不好的习惯,连续一个月每天试着改掉一项坏习惯,并在一周结束时反省一下成果。还可以找你最好的朋友或室友监督、帮助你。一位同学准备晚上7点去上自习,但他平时并没有晚自习的习惯,于是当他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出去和同学聊天,自我感觉学不进去了,打算回宿舍看书,但宿舍里人多,并且还有电脑,不一会儿又觉得困了,决定明天再学吧,但心里还有些自责和内疚,觉得一晚上就这么浪费了,形成负面情绪,认为现在的自己总是学不进去。
这样的现象很常见,你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想这样的问题。有了不好的习惯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改变它。养成一个好习惯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练成。同学们只要试着明天在教室里比今天多坐一会儿,少玩一会儿手机,提高一点点学习效率,其实你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你会发现让自己“学进去”并非难事,只是你的心理想象方法不对而已。我们不需要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只需要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改进一点点,并不断问自己,你是否做到了战胜昨天的自己,养成积极改变的习惯,将帮助你适应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
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四、学会宽容、赞美自己
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是周围最优秀的那一个。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作家塞利格曼在《真正的快乐》中讲,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还能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有着自己幸福的标准,他们以家人、好朋友为中心,甚至有时比较傻,不介意别人对他们的讽刺、挖苦、不平等对待,不论别人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考什么样的成绩,只要自己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其他的不是特别在意。一个同学在聊天时经常说起她的家人、她的好朋友,即使周围有人对她不理解、不尊重,但她仍然生活得很开心。心理学家皮特森认为,宽容与快乐紧紧相连,是所有美德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拿破仑・希尔曾这样说:“自我欣赏或自我赞美,其本质正是对自我成功的一种最直接的暗示。如果一个奋斗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他就会像得到神助一般,必将取得成功。”
能常常赞美自己的人,实质上正是敢于向命运宣告:“我是不可战胜的!”这种对自我的赞美,你要成为赞美你自己的第一个人!你可以面对别人不屑的眼神,可以直面刻薄的挑剔,甚至可以接受无端的指责,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心中给自己一个位置,你要承认自己,赞美自己。
其实,渴望得到人们赏识和赞美的岂止只是学生!激励和赞美,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都是点燃自己信心的火种。正是一颗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灵魂中的种子,最后在现实生活中结出无数颗展示生命之美的果实。所以,赞美自己可以增强自信,取得成功。
五、体会生活、学会思考
当同学们来到学校的时候,难免有些同学会存在攀比心理,把家庭条件、谁有没有钱看得很重要。但每个人实际比较的都是父母给予的钱,并不是自己挣来的钱。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钱和钱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钱,是工资挣来的,还是买彩票赢来的,或者路上捡来的,对于消费感觉来说,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这证明了人在金钱面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观的,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钱,但在消费者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尽然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钱,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与有钱没钱相关性很小,我们建议同学们试着在业余时间或假期挣点钱,钱多钱少无所谓,除去减轻家里负担不说,关键是学会用自己挣的钱,找到自立的幸福感。当面对一份收入不高的工作时,也学会了一种坦然接受的心态。
思维方式包括文化知识、价值观念、思考方法和情感等诸多因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事业成败与否,与他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心理学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思维方式对心理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借助积极的情绪常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捕捉、培养自己产生激情的思维方式。善于利用这样的激情,提高做事的兴趣和效率。例如终于做出一道题,一会儿就能和好友打球、吃好东西等有利情绪或奖励自己的方式,使之成为完成事情的推动力,从而做到干劲倍增,思维活跃,坚持不懈,最终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