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环境心理学8篇

时间:2022-07-13 19:24: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心理学

篇1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篇2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指一定空间内的客观人数。密度大并非总是不愉快的,而拥挤却总是令人不快的。

社会心理学家对拥挤提出各种解释。感觉超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过多刺激下会体验到感觉超负荷,人的感觉负荷量有个别差异;密度-强化理论认为,高密度可强化社会行为,不管行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观众观看幽默电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数多;失控理论认为,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

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他感到他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他的拥挤感会下降。一般说来,拥挤不一定造成消极结果,这与一系列其他条件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诸如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家庭、学校、监狱等种种拥挤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住房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新晨

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米,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米,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米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篇3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2.3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篇4

关键词:博物馆、心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声音、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已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且是展示各地历史文化,与人们对话交流的特色的空间。与商业建筑等不同,博物馆展示设计需要突出其精神的内涵,要强调其文化、历史厚重感、及人们认知交流。人们的心理行为已经对博物馆建筑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环境心理学就是是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 研究符合人们的愿望、要求的空间、环境, 并与其相适应地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善或创造。它在建

人们在博物馆中的主要活动为参观、研究、交流、信息、休息。而博物馆则以丰富的空间、灯光、色彩变化来引起人么各种心理活动。博物馆观众的参观需要、兴趣和参观动机、态度,观众参观流线,观众的休息交流区域都对博物馆的建筑心理设计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博物馆空间、材料、光与色彩及声音的设计与人们心理相结合,达到人与建筑相和谐。

空间

博物馆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也许是为了一件展品、也许是为了解当地的历史、也许是为了其独特的建筑造型空间。不同的形状、高低大小空间会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影响,一个适合的建筑空间可突出其展品的特色及当地地域建筑空间特点。如:直线方形空间给人熟悉、稳重之感,而流线、三角形空间可给人动态变化的感觉。而高大、宏伟的空间则给人严肃的感觉。

博物馆为公共建筑,其功能较为复杂,因此展室之间的交通空间流线需清晰且由明确指向性,使得人们一目了然,较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展品上。由于需要定时更换部分不同类型展品,其展示空间需具有灵活变化的特点,如三角形、圆形可使人产生吩咐的想象力。

博物馆建筑主要功能是提供给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场所,因此博物馆建筑需具有当地的地域特色,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吸引人们的目光,给人们认知熟悉的感觉,使人们产生共鸣。

前厅与中心庭院之间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为最高建筑,为交流休憩及主要连接空间,在其主要轴线上,体现出中央大厅在整个建筑群体中的重要作用。连接大厅的为两侧的通高廊道,直线布置,指向性明显,连接展区及其他交流空间。其主要连廊主要为为格栅天窗形式,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同时具有指向性,且使严肃平静的交通空间增添了一丝活泼的气氛。

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大量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构成。其最特别的就是几何形态的屋顶,它在形式上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斜坡屋顶,其坡度与周围建筑一致,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大展厅顶部采光问题。其展览空间高度较高,侧墙开窗较少,营造了庄严的氛围,使人们主要实现集中在展品上。

博物馆建筑空间需要区分主次大小,要体现出重点空间,给人深刻个性的感觉。

从检票区到达中心八角大厅前,要经过一条低矮灰暗的走道,到达大厅是才能使人敢打宏大与明亮,使人逗留,这采用了古代传统建筑格局欲扬先抑的手法,使人对博物馆空间感受更深刻。

材料

材料的感受主要可分为视觉与触觉,他们决定了人们对展览空间构成的形态、色彩肌理等心理感受。不同的空间形态表现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不同材料可体现人们心理对空间的重点、明暗、主次、冷暖变化等感受。材质可体现不同的个性与人们对其的心理感受。如木、石、竹等自然材给人熟悉亲近之感,使人感到和谐与温暖。而钢、混凝土等人造材料缺乏变化、则给人冰冷严肃之感。

此外材料的透明度质感则是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花纹图案、颜色、光泽、透明性等给人的感受,如软硬、轻重、粗犷、冷暖等感觉。

博物馆建筑应采用当地独特的材料,使当地观众产生熟悉感,也更具特性。且不宜使用花纹图案过多的材料,以免干扰观众视线与心理感受。博物馆也不宜大量使用透明材料,防止影响展品,且防止混淆观众的视线重点,影响感受。

苏州博物馆主要为白墙与灰色花岗石为主要材料,与当地传统民居粉墙黛瓦的灰白色调相呼应;灰色花岗岩屋顶,与相邻拙政园屋顶向和谐,与周围环境向融合,而玻璃窗与用木材料纹理处理过的钢格栅,在体现建筑的理性、机械的同时,同时继承传统,给人传统的感性、江浙地区独特的柔和之感。

光与色彩

光的明暗、方向与 色彩的明暗、冷暖变化也给博物馆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感受。色彩较鲜艳、明亮的空间,主要用于公共交流、及交通空间。给人带来活泼、明快、放松的感受。而展示空间则应该色彩较为灰暗、朴素,其室内色调不应对展品产生影响,也不应过于鲜艳抢夺人们视线重点,应给人严肃的感觉。

苏州博物馆展厅主要运用黑白灰三种色调,室内较为灰暗,用合适照度的灯光主要照亮展品,突出重点,使人视线集中在展品上。将人们视线从一个展品自然的转向下一个展品。

在展厅中的木佛塔展品,在其正上方天花板出用灯光制造出十字阴影效果以隐喻在古代这座佛塔在塔的十字梁中央被人们发现。以还原传统,给人历史感。

多个庭院种满翠绿的竹子,给严肃、历史气息浓厚的建筑带来一丝现代感与生机。

声音

声音也能影响人们的感官体验。人的声音、自然的声音也能成为建筑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苏州博物馆东侧,室内有一处水池,其水从墙壁高处倾泻而下,形成水流声,使人在连廊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模仿苏州园林的手法,引导人们到达此处交通节点,同时给宁静的建筑一丝生机与活力。

通过光、色彩、材料等,突出特点,使观众印象深刻。将展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有逻辑分隔,且突出空间特色与重点主次,并运用光线与色彩与空间主次划分、展品布置突出、流线导向性等方面结合起来,且运用不同的材料的颜色、肌理、透明度突出视觉造型与给人的感受,使人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贝幸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

篇5

[关键词] 校园绿化 环境心理学

校园绿化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的外化体现。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市环境艺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校对校园绿化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校园绿化是联系校内各功能区的必要手段,对增强和发挥校园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环境品质、营造人文氛围、改善景观时空分布格局等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校园绿化的含义

校园绿化创造的是物质环境,但它带给人的则是一种精神享受。这种综合性的自然艺术在其一年四季有规律的生长中“给人一种在绿色中孕育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感觉”,使人处在这种生动逼真的自然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大自然乐趣和世外桃源般的情趣,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激发师生员工的思维意识和努力工作、学习的激情,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1]。

2 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它把人类的行为(包括经验和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它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2]。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某高校绿化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与其周围的物质、精神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在校园绿化设计中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在物质空间中的活动及人对环境的反应,将有助于设计出真正人性化的校园绿化空间环境。

3.1 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校园绿化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知觉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知觉。人通过环境知觉来感受和评价园林绿化景观。

3.1.1 视觉方面

通过构造形体变化、色彩变换、季相变化等来满足校园人的审美需要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

(1) 形体变化。校园内绿化植物的形体各异,单株植物方面,有罗汉松的广卵形、马尾松和侧柏的圆锥形、油松的伞形、水杉的塔形、红叶李的的长圆形、合欢的扁球形等;丛植、群植植物方面通过有效设计形成自然的流线型、长方形、圆形及特殊字型等各色造型,丰富校园视觉美感及空间知觉,让人在游览校园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疲劳感,相反地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疲劳,愉悦心情。

(2) 色彩变换。校园内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色调,在此背景下还掺有红、黄、白、紫、蓝等色调,丰富整个校园的视觉美感。绿地反射的光线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而且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树木繁盛的校园绿色空间,可减轻和消除眼睛的疲劳,尤其适合于用眼较多的脑力劳动者(如老师及学生);此外绿色象征春天,青春,欢快,活力,理想与希望,能给人以宁静安全,休闲、平和的感觉,因此,它具有平衡人类心境的作用,是易于被接受的色彩。以绿色为底是该高校文化特色生动的展现。红色属于暖色调,视觉刺激强,使人感觉活跃、热烈、富于朝气,又使人感觉到发达、向上,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和火焰。“求知路”上间隔行植的碧桃,使人产生一种生命感、跳动感,加之“桃李满天下”的这种特殊象征意义,不仅给生活其中的校园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提升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品味。同时红色也具有色彩的收缩感,如在次级道路上以羊蹄甲为行道树,使空间显得喧闹而有缩小感。白色是冷色与暖色之间的过度色,其明度高,色彩明亮,给人以纯洁、干净、明快、简洁的感觉。在植物造景中,白色花卉对园林色彩的调和起到重要作用,园林景色多喜好明快、开朗。校园内常在硬质建筑氛围中配置含白色花的树种,如楼群附近种植广玉兰、桂花等,可以使环境的色调明快起来而不显得单调枯燥。

(3) 季相变化。“春花、夏荫、秋实、冬干”是植物景观观赏的季相主题。

“春花”的花色和花香成为了观赏的重点,除了红色系列的木棉、扶桑、红花羊蹄甲、桃花、山茶等,还有黄色系列的含笑、夜合、银桦、蒲桃、麻楝;白色系列的菜豆树、小蜡、鸡蛋果、山茶、桃及蓝色系列的蓝花楹、南洋楹;紫色系列的苦楝、醋浆草等花色较为丰富。而含笑、玉兰、桃树、麻楝这些都属于香花植物,它们给校园增添了淡淡花香色彩,沁人心脾,心情舒畅愉快。

“夏荫”:校园内罗汉松、广玉兰、樟树、棕榈、垂柳、芒果、朴树、合欢、凤凰木、木棉等植物均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在炎炎夏日下,为广大校园人提供了良好的庇荫场所。

“秋实”:校园内枸橘、柚子、枣树、葡萄、番木瓜、石榴、莲雾、人心果、柿、菜豆树等植物均在秋季结果,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挂满枝头的硕果能够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步行期间能够充分感受到收获的希望,给予人努力奋斗的信心。

“冬干”:常绿树种四季常绿充满生机,落叶树种却能应时而变,在冬天褪去满身的绿装,优美的干形和树姿是这个季节的主题,当前校园内所采用的落叶树种有近17种,包括木棉、垂柳、榆树、朴树、桑树、构树、苦楝、悬铃木等等。

3.1.2 听觉方面

校园内栽植的樟树、木棉、侧柏等鸟嗜植物能够引诱白头翁、斑鸠等鸟类,这种鸟声环境能不断提高校园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促进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这不仅实现了校园绿化的育人功能,也美化了校园生态环境。

3.1.3 嗅觉方面

在坚持绿色植物造景的前提下,还选择了一些无毒、无刺、无污染、无刺激性气味的树种,如在校门口栽植的桩景榕树由于处于校园主干道,且相对校门口的公路干道也较近,能有效发挥其抗有害气体和二氧化硫的功能,在改善净化校园空气环境的同时由于榕树属福州的乡土树种,在此栽植符合校园绿化中“适地适树”的设计原则,有利于植株的成长;类似的设计还有校园内道路两侧的行道树芒果、布置于“求知路”上的垂柳等。此外还选择有香化、净化功能,富于季节变化的树种,它们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学习疲劳、紧张、焦虑情绪,能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观音湖内种植荷花,既与湖环境统一协调又由于其香味令人心情平和,整体看来制造出宁静休养的空间环境。 类似的芳香植物还有樟树、橄榄、广玉兰、桂花等。

3.2 领域性

领域有三个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领域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从领域感这角度,校园通过构建富有园林韵味的绿化特色,在绿化的背景上通过校训标语、名言警句等,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文化内涵、办学类型及办学特色,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

3.3 私密性

私密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即人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人们在静坐或聊天时,喜欢停留在视野开阔而本身又不引人注目和影响交通的地方,如湖心岛内通过植物配置以及景观小品设置等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减少环境的通透性,创造出完整而明确限定的私密空间。

3.4 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这些信息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3]。一个容易辨认的环境应有明显的路径、明确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

在校园绿化过程中,植物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与路径、节点、区域、标志、边界等环境意象的形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植物本身可以作为主景构成标志、节点或区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这几大要素的配景或辅助部分,帮助形成结构更为清楚、层次更为分明的环境意象。

3.4.1 路径――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

路径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无论弯曲还是笔直都应该是畅通顺达、有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如在园林山庄的自然道路上种植桫椤这种保护植物,能有效强调顶点位置,也强化道路的走向效果。在道路两侧布置一定空间序列的植物能够围绕和连接不同的功能场地,在两侧有空间序列的植物的暗示下行进,让人感到安全。

3.4.2 边界――清楚的植物景观意象

园林中的边界不仅是指可分隔园林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而且还包括园林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界线。校园内一般采用方形、球形灌木有机散置,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既起到空间界定作用,又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流,实现空间的转换。

3.4.3 标志――象征性的植物景观意象

标志是一种特征显著、易于发现的定向参照物。如园林山庄内的桫椤,是一种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古树,它形成了校园内特有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也形成了较好的视觉导向作用。

3.4.4 景观节点――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意象

节点是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意象,它的重要特征是集中。出入校园的这条道路是划分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其两侧树种的形姿美丽、有较强的观赏性,植物配置集中简洁,视野通畅,给人明朗、兴奋的入口意象。而在校园内外的这个节点处,设置了一株富有乡土气息的榕树,对于游人来说则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在游览结束后由于对入口原来的方位、配置、四周环境已形成熟悉感,而不再生疏,易于心理认同并感到安全。这种安全感的出口体验过程也有利于他们对游园全程的总结与回味。

3.4.5 区域――统一而又和谐的植物景观意象

区域主要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占有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如种植区,草坪区等。校园内区域的类型很多,与之对应的植物景观意象也就丰富多样。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设计都应遵循统一而又和谐的原则。以湖心岛为例,岛内主要种植垂柳、紫薇、山茶花、蒲葵,加之周边的水环境使得小岛更富有诗情画意,是广大校园人及游人休闲静谧的理想去处。校园西区放眼望去一片开阔的景象,这里是校园试验田的聚集区,它既软化了周边硬质的教学楼环境,也很好地体现了校园文化气息,让人油然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

4 结语

通过榕城某高校绿化现状的心理效应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在校园绿化过程中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校园精神与文化内涵,这不仅满足学校的发展和广大教职学工对校园绿化的新要求,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加优美、洁净的教育办学环境。在进行校园绿化设计时充分考虑校园环境的心理效应及校园人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其进行景观合理配置,将使高校校园绿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但同时,榕城某高校绿化设计作为个案,也难免会存在不足。在教工宿舍楼的绿化空间较小,一般为常绿乔木,而缺乏运动休闲绿地,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职工及其家属活动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运动场的绿化方面,大多只在场外栽植高大乔木,夏季运动员庇荫休息不便。这些设计使总体稍显失色。

参考文献

[1] 梁颖仪,刘管平.环境心理学与校园绿化设计[J]. 广东园林,2006(6):16-17.

篇6

关键词:餐厅环境心理学设计

Abstract: the restaurant's atmosphere and popularity, and the restaurant's interior design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interior desig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is to take the customer demand environment psychology. McDonald's success, in addition to itself food popular,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s a McDonald's restaurant design b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a McDonald's restaurant and a phys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light, the illicit close sex, color and the sounds of the four aspect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restauran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interior design.

Keywords: dining-room environment psychology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设计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世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心理及以此指导室内设计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就对自然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这里所说的室内环境就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所有环境元素,其构成有: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围合元素,比如天花、地板、墙壁等;设备家居元素,比如家具、灯具、五金、装饰物等;空间气氛元素,比如灯光、色彩、温度等。这些给人以各种综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时这些刺激又在大脑中由感觉转化为感情,从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光照

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是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而高照明条件下会显得空间更加公共,喧闹。由于麦当劳餐厅的服务对象比较广,从小孩到情侣到老年人都有,因此它的光照在适中条件下最为合适。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麦当劳餐厅都是自然采光和灯光采光结合,达到较为温馨却不至于浪漫的光照效果。

二、领域性与私密性

领域性与私密性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领域性与私密性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领域性与私密性可以是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麦当劳餐厅在设计中和众多餐厅一样,都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即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

对于大多数人喜欢在靠近墙的位置就餐现象的解释主要有如下两个个方面: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就这一点来说,麦当劳餐厅中有些设计是没有考虑的。例如很多麦当劳餐厅都有在餐厅中部位置的长条形桌,或在尽端都有通向商场或其它公共空间的侧门,坐在这样的地方就餐时,身边会常常经过其他人,这就会使得私密性大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优先选择这类座位的原因。

三、色彩

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环境布置中若不加考虑,会给人得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环境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同样大小的房间,浅绿色得显然要比深绿色的感觉更大,更宽敞。

麦当劳餐厅的定位是活泼与现代,并不是高贵典雅或是另类,因此在颜色的赋予上虽然每处的麦当劳餐厅不同,但却保持着相似的风格。例如都会倾向于橙色黄色或是赭色,给人温暖的空间保护感,或是点缀些浅绿色来体现出更大的空间感。

四、声音

噪音对餐厅的用餐质量起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餐厅里人流过多,噪音繁杂,相信用餐质量会大大降低。

就人对声音的感受效果而言,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一般比较和谐悦耳的声音,称为乐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

当你走进大部分麦当劳餐厅时,都会听到柔和的音乐,会使人的心情从刚公共空间里的浮躁不安缓变得进入用餐空间的柔缓安逸。这些音乐有的是耳熟能详的麦当劳官方音乐,也有的是人们熟悉的柔和曲目,既能降低麦当劳餐厅里人员嘈杂的不安感,又能令人有种熟悉的味道,使得用餐心情大为提升。

通过分析环境心理学在麦当劳餐厅的设计过程中的运用,我们应该体会到在任何类型的建筑中,都应将环境的重要性和人的相应需求感融入设计,才能使得建筑的空间感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1).

[2] 俞国良 王青兰 杨治良.  环境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07)

[3] Francis T McAndrew.  环境心理学. 五南出版社. 民84

篇7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篇8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