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德育渗透总结8篇

时间:2022-02-12 17:53: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9-01

现今,道德理性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弱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道德教育便在当代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地理作为中学必修科目,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要首先将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现今,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即单纯地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充分利用到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优势,也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开展生活调查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从生活入手来开展生活调查,借以来引导学生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细节,并让学生们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所在、寻找问题原因,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能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实际当中,进而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1]如:当地理教师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侯,教师可以开展“家用塑料薄膜带来的危害”这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可知,每个家庭每日平均废弃的塑料袋是6个的话,那么莫里青乡人口大约为1.7万人,平均一家三口,这样莫里青乡大约有六千个家庭,则每日就废弃了至少3万个塑料薄膜袋。这样,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调查、计算,联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便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些生活细节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活调查后,地理教师进一步带动学生们思考:白色污染是环境的主要杀手之一,身边的白色污染随着我国的人口增多与人们的大量频繁使用日益严重,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仅需要国家相关的制约与众多的宣传,而是应从本质上抓起,从学生们日常行动做起,学生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程,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区域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影响,如,不同区域的气候对人们的服饰带来了影响,不同区域的地形为人们的交通带来了影响,不同地区的作物为人们的食品带来了影响等。[2]这些区域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其本身有着重要的地理原理及其背景,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我国“南北区域对人类活动影响”内容教学的时侯,地理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学生通过搜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不同,在进行总结后,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依次汇报与总结,在总结中要让各组代表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原理及其地理背景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观察指导、点评,进行课后总结。

三、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感染学生内在心灵。如在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时侯,教师在课前搜索一些名胜古迹素材,利用电脑将这些内容做成PPT的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枯燥乏味的课堂难以让学生们提起对地理的兴趣。[3]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适时适量,把握时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并运用图表、数据等手段,进行一些定量分析,通过各国一些数值的对比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的形式是难以获得准确判断的,如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志、生活态度与道德行为等,这些行为评估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地理评估学习成绩,不仅仅需要将理论考试为定量测定,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内在的评估考核。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理论分数来进行衡量,综合评价更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由此而评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学生成绩。

五、结论

本文通过开展生活调查,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这四点,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教学互联,提高学生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家清.论地理新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05(9):10.

篇2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包含了许多的领域,它多姿多彩,能够展现出各式各样的情感。地理课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使学生能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了解我国基本的国情,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尊重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初步形成全球意识;第三,加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多元化渗透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篇3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包含了许多的领域,它多姿多彩,能够展现出各式各样的情感。地理课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使学生能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了解我国基本的国情,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尊重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初步形成全球意识;第三,加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多元化渗透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利用现有的地理知识和发现的规律,并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培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思想,这样既能够满足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满足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虽然某个工厂的区位非常不合理,但是它仍然存在,这是工业惯性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对其进行讲解,如石家庄的某制药厂;在对学生讲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例来进行讲解,如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等方式。通过讲解身边的这些具体实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的学风。

篇4

一、有心

就是说,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时时留心,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地理教学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训练地理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有德

地理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人——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我们的高中地理教材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它本身就是一本国情教材。再加上如今的地理课程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更使得地理成为一个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阵地。唤起学生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是地理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想一点,确定正确、合理的思想教育目标。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家乡的决心和责任感。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三、有识

即有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地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的范围特别广,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语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于美学、考古学、民俗风情等,都是中学地理教师解决地理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工具性知识。它们可以帮助理解地理学的概念,分析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总结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异同点等。

四、有能

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地理、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乏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然,除课堂教学外,地理教师还肩负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去读“无字书”的能力。即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实验测定、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地理老师的整体素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有”之中,相对而言,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地理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地理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高考大棒重压下的地理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地理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一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所以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扎实地理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篇5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完美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时事政治,及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在讲青藏地区的时候,引用新闻拉萨的“3.14”暴力事件,此事件造成了无辜群众伤亡,其后在甘南和四川阿坝地区又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事件。整个事件让全中国无比震惊。分子的行径令人发指,举动令人愤怒。结合历史,对比世界其他政局动荡的地区。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结合教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在“太阳系成员”一节的教学中,采用了录像教学法,向学生们展示宇宙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各个成员,那浩瀚空荡的宇宙、千姿百态的星球,当学生沉浸在美丽星空中时,及时介绍有人类生存的一个星球――地球,再结合厄尔尼诺现象,全球变暖等现象,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和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环境观。 三、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设置有引导性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 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领导者,你将如何解决本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环境问题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其利弊关系,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同时,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建设祖国、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四、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位地理教师,要擅于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在地理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促进了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

篇6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 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 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 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 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篇7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载体。所以,老师一定要全面、深入、充分地理解教材,准确掌握教材中包含的教育元素,重视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特点,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道德的渗透。

比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个人物进行了解,尽管木兰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人,她热爱亲人、勤劳善良、报效国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习其在生活中的品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德育素质。

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德育元素也是深藏不露的。如将其人为地进行肢解,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现,在德育渗透方面的效果就会比较浅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避免采取一味讲解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一些德育元素,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合理运用听说读写,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要听老师范读,自己还要进行反复的朗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可以充分理解文章当中存在的一些信息,如关键词、中心语句等,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予以理解。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全面落实德育渗透。

比如,在学习鲁迅《故乡》一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可以勇敢地面对。

三、总结

篇8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需要。同样可以看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能够让学生在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时候能够反过来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众所周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学生从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学得到相应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又能够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当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后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也能够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现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住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重要性所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这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认真的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猎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最好的一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找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够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首要材料进行使用。

比如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上面,就可以找到这些材料来进行使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描绘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就掌握住这些内容,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国土面积的幅员辽阔,以及人文地理的多样性。

特别是那些能够描绘出我国的美丽景色的内容,如《西湖》一文中对于西湖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的景色的描述,让同学们感受到西湖美丽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对于西湖美景的向往,让小学生认识到西湖是我国名胜古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增强这种对于国家景观的自豪感的教育。还有就是对于《长城和运河》这样的文章的描述,更能够有效的促进和提升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德育方面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正可谓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始,应该是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开始的,作为语文教师而言,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有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的责任,教师要挖掘出日常的教材中那些能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的优秀材料,让这些材料能够深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

比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坚持的力量,让他们明白成功往往来自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将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完善好,才能够使得自身的成长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深入的挖掘才能够找出来,同样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够开展起来。

三、总结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