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4 21:1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韩寒与方舟子事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方韩大战再起硝烟
方韩大战由年初持续至今,大家均已“审美疲劳”,以致于到后来,只剩下方舟子自己每天在微博上自娱自乐,唠叨不休。恰在此时,网爆173cm体长的韩寒或只有165cm左右,这一下子戳到了方舟子的兴奋点了,在他的推波助澜之下,方韩大战又开始硝烟四起。
一边是方舟子对韩寒身高的质疑,一边是韩寒说什么也不站出来“自证”身高,这就使得韩寒的身高竟然成了本季度最大的悬疑。于是为了测量韩寒的身高,各路网友怪招频出:以网上能找到的韩寒照片为依据,运用各种方法测量。
方法一:明星互为参照法
韩寒曾与多位名人明星合影,如潘晓婷、范冰冰、黄晓明等等,于是依据各名人明星网上的身高资料,对比估算。其中引用最多的一张照片,是韩寒与潘晓婷的合照,从照片来看,韩寒比网上公开身高160cm的潘晓婷高不了多少。
不过这照片本身有问题,潘晓婷靠前,韩寒偏后,位置不在水平线上;其次同次活动中多张照片,整体感觉上韩寒显然高不少,单取一张照片很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从潘晓婷教韩寒打台球的组图中可以感受到(f1.sports.省略/s2009/8275/s263992256/)。
方法二:参照物实测法
根据韩寒在松江二中一面墙下面的留影,竟然有网友实地去测量以验证。
方法三:各种模型法
通过数学建模、三维建模、建筑模型等等方法,尽可能排除由三维空间转换成平面照片后而形成的误差,以求得最接近真实的数据。不过大部分方法看似严谨,基本上却是以搞笑为主,似是而非,不可尽信。
小编说:真心认为,对身高的质疑毫无意义,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些虚荣心,虚报点身高完全可以理解,方舟子揪住这一点不放,感觉很无聊。
在这一无聊的事件背后,谁才是最大的赢家?肯定是新浪微博了,得到了持续的社会关注。其次,韩寒和方舟子两个也不吃亏,从他们嗖嗖往上疯长的粉丝数即可窥见一斑。最终吃亏的,是我们这些围观者,娱乐一时,却浪费了许多时间做正经事。散了,散了吧!
【时尚流行】
网友甄嬛体造句很欢乐
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观众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被里面“古色古香”的台词所倾倒。剧中人物对话文艺腔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从容大方。细细品味这古诗风韵之余,引起网友的效仿,并将这种文体称为甄嬛体,极具喜感。
句式举例
1.言必称“本宫”;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
2.流传的甄嬛体还需一个反转─“说人话”。
3.短语、短句:若是……想必是极好的,但……倒也不负……
4.还有经常使用……(叠词)的。
学习版
方才在精练上看到一道数学题,出法极是诡异,私心想着若是这题让你来做,定可增加公式熟练度,对你的数学必是极好的。说人话:这道题我不会做。
4S版
刚刚才充过电,不到半个时辰就没了,害得本宫错过Boss召见,不是本宫没充够时间,是这4S自个儿不争气,以前Nokia伺候本宫多年,尽管模样儿墩厚老实,但也没出过什么差错儿,都怪本宫听信她人所言换成这4S,中看不中用,一副狐媚相儿!
【名人博语】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针对一些或者身边的或者公共的事件发表一些看法,而这些言论一旦涉及到被评论者的名誉,则会引来麻烦。比如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最后引起争讼。作为旁观者,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在评论中如何区分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若干问题的解答》对于如何判断侵权有如下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该司法解释其实与国外通常做法一样,将言论分为两类:事实与意见。事实,是指事情的实际情况,事实陈述是对存在的事情的叙述。意见,是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相较于前者,更为主观。但实务中如何区分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方舟子说,“韩寒在1997年写了《三重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略)”,这是关于事实的陈述,但随后他评论说:“这段文字写得很烂”,那后者就是一个意见表达。
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意见?影响个人名誉的主要是传播了虚假事实,因为这样会造成多数人的错误认知,而使其受到偏见。但如果是根据事实发表意见,则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因为司法只能判断事实真假而不能判断意见对错。司法必须区分事实和价值判断,前者是否存在可以得到证实,而后者则不然,不能说负面的价值判断就是诽谤。
事实的真假,是用证据去证明的。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过程中,方应该举出证据,这些证据包括韩寒写的书、接受的访谈,以及相关人的证言。就像国学考据一样,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本身也是证据调查的方法之一。
在分析的过程中,作出判断和推断,应该属于意见表达的自由。对意见表达的特别保护源于言论自由理念。其限制条件,只在于评论者不能侮辱他人的人格,也不能捏造事实进行诽谤式的评论。
按照美国式的标准,在“确实恶意”的情况下,评论者是构成诽谤的,这实际上以严格的认定诽谤标准更大限度地保证了评论的自由。尤其是对于公众人物的评价,对言论更是宽容。英美法的诽谤法,有一项重要的抗辩事由是“公允评论”,即言论是针对某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实而发表的意见,这种意见只要是通常人都可能具有的,即使是夸张的、片面的甚至偏激的,也不构成诽谤。
关键词 网络用户 网络公共空间 身份认同
一、引言
“方韩大战”的开端:2012年1月15日网友麦田发表文章质疑韩寒存在写作团队,韩寒则立言悬赏2000万寻找捉刀之人,随后麦田迅即公开道歉偃旗息鼓,韩寒也接受道歉。接下来方舟子接棒麦田,“方韩大战”拉开序幕。
一方是青年偶像,一方是打假斗士,各自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一开始的巅峰对决旋即变成了大开大合悬念迭出的大兵团作战。
本文无意判断争论双方孰是孰非,但此次网络公共事件中,它的几个典型之处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1.网络用户是如何参与公共事务且建构身份认同,分列站队的?
2.如何建构一个健康、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研究主要是采用了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二、理论框架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当代人文、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学家看来,人的认同依照内外大致可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
三、网络用户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
(一)公共话题出现
网络时代,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将你的私人领域瞬间带入公共生活,方便地参与公共事务。在“方韩大战”中,开始是由方舟子在新浪微博里有关韩寒可能涉嫌的文字,两人拥趸千万,话题性十足,所以这两人在网络空间的单打独斗必将演化为两个群体的大兵团作战。
(二)图像和符号进入网络用户生活
在网络公共事件出现以后,网络用户知道这件事情无非是主动搜寻或“被”传播,只要是在“方韩大战”的时间段里,稍微关注一下公共事件,都会被这样的一条信息辐射到。转发或评论,网络用户就已经参与到这一事件中来,参与的形式就进一步的暴露了个人的身份特征,在接下来的生产性过程中,自我解读也正式开始。
(三)网络用户生产文本、自我表达
研究发现在参与到这次“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中,“迷群”和“小规模生产者”居多,其中又以“崇拜者”为最,他们多是韩寒博客的固定阅读人群,积极的参与对内容的解读和分析,具有较强的诠释能力,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撰写成文本,放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好分享、交换意见。
(四)观展和表演,个人身份认同形成
具体到这次“方韩大战”的网络用户,一些用户坚信韩寒不可能有,这是基于他们多年对偶像身份的认同,在一部分人眼里,韩寒代表着独立、青春、批判,而内化到个人,则希望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特征,通过对偶像的肯定,获得被认同的肯定,进而肯定自我形象。于是这样的网络用户身份认同形成。
网络同时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他律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各种笔仗,各种立场的争论,呈现出格调不高的状态,而参与公共讨论的网络用户表现的水准也是良莠不齐。
四、成熟、理性的“网络公共空间”建设
健康理性的网络空间依赖信息公开,信息的公开首是提高网络用户更多参与公共事务传播和讨论的途径,目前的论坛、博客、微博等都有助于网民的主动参与。网络用户也需要提高信息分析与解读的能力,提高信息和传播的能力,网络用户在完成了信息的搜集和解读的时候,往往转换角色成为信息的者,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只有网络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双向合作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健康理性的公共空间。
五、结论
通过这次对“方韩大战”个案的分析,可以瞥见网络用户群体身份认同建构的一隅,他们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解读他人建构自身。在中国,还缺乏一种理性讨论的氛围,受众常常迷失在人云亦云中。如何让围观走向思考,走到一个理性的公共讨论阶段,而不是随意的发泄和看热闹,如何培养网络用户把健康、成熟的公共讨论变成一种习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静恩英,杨励轩. 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考察――以BBS论坛为例[J].新闻界,2007(01).
[2]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政治学研究,2011(04).
关键词:微博 博客 轻博客 新浪
博客诞生于上世纪9。年代末期,在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诞生于2006年3月,2009年8月,新浪微博推出,开启了中文互联网的微博时代。
无论从名字本身,还是从产品起源来看,都可以认为微博是对博客的简化与升级。简化是指每条微博的字数被限制在140个字。升级则是指微博增加了关注机制,使微博用户之间建立了联系;微博具有转发功能,使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因为简化,微博降低了用户信息的门槛,吸引了更多人使用微博。因为升级,微博关注的存在增加了用户黏性,获得更长的用户停留时间;微博转发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吸引了更多人利用微博获取信息。
微博对博客产生很大冲击,但并非纯负面影响
当微博流行起来之后,之前习惯于在博客上随意短文字的网友,有了微博就不经常使用博客内容。这导致了备大博客网站用户的减少,尤其是没有推荐页面资源的独立博客网站。门户网站的博客因为具有对博客内容的推荐页面,因此渴望获得推荐的们仍然坚持在门户上写博客。并且,独立博客网站始终没有获得盈利,而门户网站的博客能够分享门户已有的广告客户资源,产生广告收入。一方面,博客中国、博窖大巴、牛博等纷纷倒闭;另一方面,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却得到延续,博窖成为门户的标准配置。
如果进一步讨论新浪博客,有各种数据(如表所示)可以说明,在新浪微博繁荣发展的同时,新浪博客并没有衰落。新浪博客的每日访问用户数,仍然处于增长阶段,只是增长率比微博兴起之前变慢了。
微博与博客对新浪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在2012年最热门的互联网论战“方韩之争”中,能明显看到这种关系。
2012年初韩寒被方舟子质疑,这场引发备方名人参与、全体网友热议的论战主战场在新浪微博。但是微博受字数昕限,论战备方长篇大论大都是通过博客,再将博客转成长微博图片贴到微博止。在此次事件中,方舟子了超过50篇的博客,韩寒也了10余篇博客,双方的支持者的博文更不计其数。在新浪博客中以“韩寒方舟子”为关键字搜索,可以找到近5万篇文章。
打个比方,“方韩之争”中微博如同大炮,而博客如同炮弹,微博将博客内容快速广泛的传播,将信息送到每个网友的面前。在前博客时代,论坛上的网友可以讨论各种问题,但是并没有基于个人的相关文章积累。同样在微博时代,微博网友可以讨论各种问题,但是140个字的碎片也无法形成足够的内容积累和沉淀,而博客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微博时代,中文博客的几条可能出路
若将眼光放眼到整个互联网,全球访问量最高的15个网站中,有两家博客Blogspot和WordPress,只有一家微博Twitter。“博客已死”的言论似乎只存在于中文互联网,国外热门博客的生存发展模式能带给中文博客一些借鉴经验。
1.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模式
《赫芬顿邮报》由美国政界名流及评论家阿里安娜·赫芬顿在2005年创办,是美国当前影响力最大的政治新闻类博客。无论是检讨审视小布什的伊战政策、还是预测、点评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以及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入探讨等,此网站为公共议题讨论奠定了理性、深度且具有多元化声音的基调。
大量的名人博客,对公共事件发表具有独特视角、深入分析的文章,吸引了众多用户访问该网站,每天独立访问量达2500万。2011年3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了网站《赫芬顿邮报》。
《赫芬顿邮报》模式就是专业作者博客模式。微博兴起,大浪淘沙,将不能写长文章的博客用户全都过滤掉,最终能够坚持下来的博客作者一定是能写深度长内容的优秀写作者。将这批写作者聚集起来,细分到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吸引特定的访问用户,赢得专业领域的广告客户,从而解决博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Tumblr模式
Tumblr成立于2007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轻博客网站,也是轻博客网站的始祖,在全球网站访问量排名中占据第23位。雅虎公司董事会2013年S月19日决定,以11亿美元收购Tumblr。
很多人认为轻博客是一种介于传统博客和微博之间的全新媒体形态,既注重表达,又注重社交,还有各种个性化设置。其实轻博客就是在博客的产品层面上升级,为博客增加了关注、转发功能、“赞”按钮等。
Tumblr模式就是将博客产品升级,以适应微博时代,使博客用户之间建立联系,使博文也能通过转发得到传播。目前,无论是新浪博客,还是网易博客,均己增加了博窖关注和博文转载功能。
3.WordPress模式
wordPress起初是一款个人博客系统,并逐步演化成一款内容管理系统软件,用户可以在支持PHP和MySQL数据库的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博客。目前使用WordPress平台的站点占全球网站的10%。而WordPress网站的每月独立访问用户数则达到3亿。
(韩寒 作家,赛车手)
7月6日,韩寒主编的《独唱团》正式上市,比原定的时间推迟了近一年,其间历尽波折。《独唱团》虽自称“双月刊”,但目前是采用书号出版,意味着每期都要重新送审。韩寒说,会继续申请编辑组稿自更大的“刊号”。
《独唱团》是一本文艺杂志,创刊号发表了周云蓬、罗永浩、林少华、蔡康永等34位作者的新作,包括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该书一上市即成为卓越亚马逊的销售冠军,首批付梓印刷的50万册被订购一空。
唐骏,被方舟子质疑学历真伪
(唐骏 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有“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被质疑学历造假。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在网上连续发二十多条微博,对唐骏在其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中所说的论文、学历乃至一些专利发明提出疑问。唐骏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后留学日本、美国,1994年加入微软公司,2004年,唐骏出任盛大网络公司总裁,2008年加盟新华都集团。他多次获得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中华十大英才管理人物、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中国十大IT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最有价值职业经理人等殊荣。
阿迪力・高空生存60天
(阿迪力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新疆达瓦孜艺术的第六代传人、有“高空王子”之称的阿迪力结束了在鸟巢顶部60天的生存试验,借助一根威亚飞降地面。由此,他也创造了高空走钢丝表演198小时23分钟的纪录,并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颁发的纪录证书。
“达瓦孜”是维吾尔语,意指“高空走大绳”,是维吾尔族传统民间杂技表演艺术,危险性极高。阿迪力曾5次成功打破世界纪录,他说:“只要有鹰飞过的地方,架根钢丝,我就能过。”
贾宏声:害了他?
(贾宏声 演员)
7月5日,贾宏声在北京自己的家中坠楼身亡,年仅43岁,警方初步排除了他杀的可能。贾宏声出生于戏剧世家,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89年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上世纪90年代初主演了一批为人熟知的电影,成为那时的偶像级人物。他的主要电影作品有《银蛇谋杀案》、《北京你早》、《周末情人》、《黑雪》、《极度寒冷》、《苏州河》等。
贾宏声是国内首位主动向公众承认自己吸毒的艺人,2001年,他与导演张杨合作,根据自己真实的吸毒经历拍摄了电影《昨天》。
萝扎・奥通巴耶娃:任重道远
(萝扎・奥通巴耶娃 吉尔吉斯斯坦过渡时期总统)
7月3日,奥通巴耶娃在比什凯克宣誓就任过渡时期总统,成为中亚地区首位女总统。奥通巴耶娃现年60岁,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哲学系,历任吉尔吉斯斯坦驻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大使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部长。
今年4月7日比什凯克发生骚乱,反对派随后成立临时政府,奥通巴耶娃担任临时政府总理,她在此间表现出了自己的执政能力,让人刮目相看。5月19日,临时政府通过法令,委任奥通巴耶娃兼任过渡时期总统,她的任期至2011年12月31日。
卡伊拉・马特尔:“光头美人”
(卡伊拉・马特尔 美国特拉华州选美冠军)
今年21岁的卡伊拉自幼患有斑秃(俗称鬼剃头),虽然没有满头秀发,但她并不感到自卑,在不久前举行的美国特拉华州选美大赛中,她获得了“2010年特拉华州小姐”的桂冠。她的胜出挑战了选美惯例,在大赛的初始阶段,她曾一度成为争议人物。最终,她用自己的优雅消除了所有质疑。她在一档电视谈话节目中说:“参加选美大赛是我从小到大做出的最好决定之一。”
伍斯勒:CNN之父离世
“我在小学的时候,雀巢咖啡进入中国。那一年是1989年,这个红杯里的咖啡不仅是一种饮料,更代表了一种西方文化与精神。我当时一年的压岁钱也就二三十块钱,想去尝尝。可当时很奇怪,雀巢咖啡竟然是在我家附近的文具店里卖?!我进去就能看到有黑的白的两种,黑的要三十多块,太贵了。白的便宜,我就买了白的……所以你们该知道了,我第一次喝的咖啡其实是咖啡伴侣。”韩寒开场白如此自嘲,却也带领在座每一位来宾回想起自己和雀巢红杯的相识与相见。
韩寒这次受邀担任雀巢咖啡内地品牌代言人。也许,今后这红色杯中物不再仅仅是 “味道好极了”的时尚代名词,更是激发“敢性”精神的灵感之源。
BQ:你在什么状况下会喝咖啡?
H:我一般在半夜写作时喝咖啡,也就是一杯。巴尔扎克一喝就是四十杯,我做不到。我喝咖啡是为了不睡觉,但不是为了睡不好。还有就是赛车时,特别是拉力赛,我会在行驶路段之间用它提神。
BQ:你和雀巢咖啡间有何故事?
H:在中国,像我们这个岁数的城市青年,谁没喝过雀巢咖啡?只是,像我这样一开始没有喝成咖啡,却把一整罐咖啡伴侣喝完的恐怕不多(笑)。
BQ:现在的你名字前有很多title,我想知道从小到大,你写过简历吗?
H:我觉得人生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不写简历,无需用简历向别人介绍自己来为自己赢取机会机遇。和我相关出版物上的简历都是别人写的,我从没写过自荐信。
BQ:而立之年的你,真的敢于活出敢性吗?
H:对我而言,真的有许多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我不敢参加摩托比赛,比如我恐高。好在那些真正放在心里的事情、姑娘,我都做到了敢作敢为。
遭遇打击型面试官形象代言人:万峰
传说中的上海滩四大悲剧中,其中一幕即——拿起电话听到电话那头传来万峰的怒斥声,作为节目主持人的万峰,以其在节目中“不打击死人不舒服斯基”的风格而红遍网络,而在面试中,也不乏一些以“打击”为乐的面试官,或考验求职者的承受能力,或面试风格使然,总有那么一两个问题让你周身不适,遇到打击型面试官,你该怎么办呢?
分歧点:
有些面试官在面对求职者时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因为我是“官”,而你有求于我;因为我握有好工作,而你失业;因为我们公司是世界500强,你却不是名校名专业……求职者满怀信心去面试,却可能连话都没说两句,就连遭打击——“学历太低”、“能力不够”、“自不量力”。求职者可能抱着我是来面试,不是来受辱的而奋起反抗,殊不知也许现在对你的打击是测试你未来抗压能力的预演,如果连这点职责都受不了,一个工作也许就此跟你“say goodbye”。
应对方法:
面对打击型面试官,首先要保持时时刻刻的“满血状态”。求职者频频被打击,依然能够做到不卑不亢,勇于面对,保持自己的步调介绍自己的经历、工作、优势,足以表现自己的抗压能力。其次要判断这个所谓的“打击”是试练还是挑衅,原则上来说这个并不好判断,但人都有一个底线,当求职者认为面试官的“打击”已经上升到自己“人身攻击”或超过自己底线时,那么请大胆的离开,哪怕你此刻忍受了,通过了,入职了,你能一直 hold住该企业的“打击”文化?
遭遇“跨界型”面试官形象代言人:张绍刚
今年春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王菲走音,而是李云迪跨界和王力宏火花四溅、激情四射的合作,由此可见“跨界”的魅力。“跨界”跨得成功,让人难忘又仰慕,如“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朋克怪杰”英国小提琴家奈吉尔•肯尼迪。“跨界”也有失败的例子——如演戏生硬的去唱歌、唱歌跑调的去主持,所谓“影视歌主持”多栖发展,却没一样拿得出手的小明星。在面试时,你也会遇到“跨界型”面试官,而且这种情况不在少数——通常来说,面试的第一轮就会遇上可能不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经验的HR的“摸底”。如同刘俐俐还未被BOSS团全面考察时,就先被“不专业”的张绍刚定下了“全面不合适”的基调——还没亮出武器就被排除在考场之外,会不会让你很胸闷?分歧点:在一场“跨界”面试中,面试官可能会觉得求职者表达能力有问题,而求职者可能会认为面试官缺乏常识——彼此误会连连、问题越描越黑,再加上不适当的肢体语言、语调神态,很可能会落得一拍两散的不愉快结局。比如,HR让求职者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目前的工作,求职者为了给HR留下美好的第一好印象,尽挑冷僻、深奥的知识点讲,被HR追问时,又摆出一副“你怎么这么不专业、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自然会被淘汰掉。要知道,HR考察的不是你在专业领域有多牛,HR第一面考察的多是你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待人接物的能力、亲和力等等软性技能。
应对方法:
面试官提问不专业,遇到这种情况,你会针锋相对回击吗?根据文秘站发起的调查显示,10.64%的网友表示会正面回击。在初面阶段,即使遇到一心要表明自己权威的“跨界型”面试官,也不建议作正面回击,片刻的示弱是为了赢得后续的机会。对面试官的“不专业”提问,作为求职者,首先,不要深入地进行专业性阐述和探讨,而是简洁扼要地回答问题;其次,在需要补充的地方,可以深入浅出地举例解释;再次,保持仪态,微微颔首、多多微笑,不要轻易做皱眉、摇头、耸肩的否定性动作,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记住,应聘中,展示自己的“卖点”只是一部分,掌握公司的“买点”才更重要。因为一时的气愤和逞强,从而失去后续的表现机会,不成熟、不理智,得不偿失。作为求职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赢得工作机会。所以,请不妨拿出你的职业风范来,充分表现出自己的风度修养和自制力。
遭遇质疑型面试官形象代言人:方舟子
最近,“80后”作家韩寒的“门”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以打假闻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连番质疑韩寒及其作品是“”、“包装”、“水军”的产物,而韩寒在被步步紧逼后最终决定上诉法庭讨回名誉。在面试,特别是压力面试中,应聘者有时也会遇到“方舟子式”的质疑型面试官——你每次的回答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提问的话柄,面试官据此不断施压,严重打击求职者的自信和反驳的勇气,借此来测试应聘者的抗压能力。
分歧点:
在一场充满质疑的面试中,双方的分歧点可能是接二连三、无处不在的。比如,面试官一个问题都没有问,上来就说“你的着装和表情反映的都是消极的信号,你怎么证明自己是个积极的人”,你是不是开始郁闷了?又如,一段让你尤为自豪的工作经历被面试官怀疑是子虚乌有的,反而面试官对你的缺点和失败经历“兴趣浓厚”,你是否倍感委屈?如果面试官继续质疑你的开价是漫天要价,进而质疑你的工作动机,你是否有赌气走人的冲动?在你“心潮澎湃”之际,面试官最后还冷冷地让你提“最后一问”,你是不是想直接破口大骂了呢?
对新闻媒体来说,“报道失衡”是非常有杀伤力的批评。报道失衡,偏听偏信,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而客观、公正是一切社会公共事务、当然包括新闻传播事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不客观公正就是“政治不正确”,不客观公正的报道违反了最基本的新闻伦理,甚至有欺诈之嫌。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这是足以砸人饭碗的严重指控。
民众是国家的主人,对任何重大的社会事件,民众要充分知情,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这对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至关重要。而民众对公共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靠新闻媒体传达的,所以把多元、多面、甚至互相冲突的意见,都客观公正地向社会传达是媒体的基本责任。
中国人曾深受“宣传”之苦。宣传就是故意只向人们传达一种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对事实进行选择、包装甚至歪曲,以达到控制受众的目的。
所以近年来,许多有新闻理想的媒体对公正、客观,特别是平衡报道的原则非常重视,爱搞争鸣式的报道、对子式的组稿,以显示不偏不倚,全面客观、忠于新闻伦理,并美其名曰“提供平台”、“价值中立”等。
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存在很多误区。如今的社会已远非“两报一刊”的时代。当年“两报一刊”几乎垄断了全国人民的信息供给,它们如果失衡报道,民众只能偏听偏信。
而如今,社会高度复杂,信息量极其巨大,任何媒体传达给民众的信息都如江河之一瓢,全面、平衡的信息供给靠的是整个传媒界的工作,而非某一报、某一刊、某一网站。
许多人基于对当年“两报一刊”的一些印象、意见,而要求当代市场化的某某报刊四平八稳,事事全面均衡报道,这就是刻舟求剑了。
而且,如果报刊都这样要求自己,尽量放弃自己的价值判断,把自己变成一个单纯的信息平台,其后果就是媒体本身丧失个性、同质化,以及整个社会思想观念丧失深度、平庸化。如民国时代的报刊,多是观点鲜明、个性十足的,如此百舸争流,百家争鸣,才有了堪称“文艺复兴”的民国文化。
媒体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仅仅作为一个各种信息、观点的平台,这其实是新闻业粗放阶段的表现。
随着整个社会智识水平的提高,有观点、有立场、有深度的媒体就会相应兴起。比如在门户网站十余年的大发展之后,网易就不再仅仅甘于做一个大型新闻超市,而是提出要做“有态度的门户网站”。
《南方周末》的《差生韩寒》系列报道,毋庸讳言,带有“挺韩”的意思。根据我们上面的说明,任何一家媒体,尤其是市场化、民间性的媒体,持有这样的观点,都不能说其违反了新闻伦理。
《南方周末》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它应该对具体的社会事件作出自己的判断、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没有中立的义务。
而且,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差生韩寒》系列文章其内容主要是再现那个进入公共领域之前的韩寒,即对他2008年以前读高中、北漂等成长经历的描述。这段经历恰恰是多年来媒体界几乎从未涉足的地方。可以说本文恰恰补足了媒体界报道韩寒的缺失,使之“平衡”了,更全面了。
指责此文没有采访方舟子等“倒韩派”,因而是“失衡报道”,其实是无的放矢,因为这些人并不是韩寒高中生活、北漂生活的见证人,就本文内容来说本无采访之必要。
本文内容的真实性当然是可以质疑的,记者有没有杜撰?是不是还有持完全相反意见的韩寒同学没有采访到?等等。如果有媒体继续前往调查、核实,当然是读者之福。至于“太感性”、“知音体”等指控,只要事实准确,即使有这方面的问题,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