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消费与安全总结8篇

时间:2022-11-29 08:45: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费与安全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费与安全总结

篇1

第一条为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行政效率,引导正确消费,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规范性文件及《**市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台府办[2004]**42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的食品安全信息是指在食品及其原料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字、数据和图像信息。

第三条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下简称“市食安委”)负责全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市食安委办公室负责全市食品安全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具体工作。

市食安委成员单位负责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相关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工作。

第四条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和工作应遵循科学、准确、及时、客观、全面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收集与报告

第六条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和各镇(场)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确定一名信息联络员负责本部门、本辖区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及报送工作。

市食安委办公室负责对收到的信息综合、整理后上报上级食安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并通报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第七条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内容与时限要求:

(一)各镇(场)、各部门制订的食品安全工作计划、重大措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及其阶段性实施情况应同时抄送市食安委办公室,并将年度食品安全工作总结于次年**月**5日前报送市食安委办公室。

(二)各镇(场)、各部门应将每月的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于次月的**0日前报送市食安委办公室。市食安委办公室应当将收集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于每月的**5日前综合通报有关部门。

各镇(场)、各部门原则上每月向市食安委办公室报送食品安全工作动态信息不得少于**条。

(三)有关部门的食品监督监测抽检的计划及结果在报告上级部门的同时或向社会之前应报送市食安委办公室。

(四)凡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在依照职责和程序调查处理的同时,应在2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市食安委办公室,并随时上报事故发展变化以及调查处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在调查处理结束后**0个工作日内提交事故查处情况的专题报告。

(五)各镇(场)、各部门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8日前将本地区、本部门上一季度的食品安全伤亡事故统计资料报送市食安委办公室。

(六)上级政府、部门规定的其他要收集和报告的信息要及时向市食安委办公室报送。

第八条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多种渠道主动向食品安全科研机构、食品行业协会及其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收集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九条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凡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或可能影响食品安全重大隐患报告的,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搪塞。

第三章分析与评估

第十条市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全市食品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各部门负责本单位食品安全信息的分析与评估工作。

第十一条食品安全信息的分析与评估工作须以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地方强制性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二条对于复杂或相互矛盾的信息的分析与评估工作,应组织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加。

第十三条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科学管理和信息队伍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评诂制度。

第四章通报与

第十四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交流的统一平台,逐步实现市食安委成员单位之间食品安全信息的互通互联。

建立全市食品安全信息库。

第十五条市食安委及其成员单位负责食品安全信息的。必要时,单位应当在信息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食品安全信息应经市食安委审核后方可。

市食安委成员单位之间应建立畅通的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渠道。

食品监督抽检信息和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应及时通报。

第**条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范围:

(一)食品安全总体趋势信息。能够对我市的食品安全总体趋势进行分析预测、预警的信息。

(二)食品安全监测评估信息。通过有计划地监测获得的反映我市食品安全现状的信息。

(三)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通过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而获得的食品安全信息。

(四)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包括食物中毒、突发食品污染事件及人畜共患病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

(五)其他应的食品安全信息。

第十七条食品安全信息的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保证准确、及时、客观、公正。信息人对的信息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市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组织重大的、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的食品安全信息,包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情况、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的食品安全状况、全市范围内食品安全警示信息以及全市食品安全现状评价等。

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部门不与其他部门交叉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

第十九条对于重大、牵涉面广的食品安全信息,经市政府批准,由市食安委组织召开新闻会,统一向社会。

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目的确定信息的形式。

有关部门应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及时将所需的信息报送市食安委办公室,由市食安委综合、协调、审核后。

第二十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众网,及时向公众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的程序。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市食安委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信息进行量化考核。

篇2

关键词: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74

1 前言

近年来,关于各类食品安全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从“苏丹红鸭蛋”、“三鹿毒奶粉”到“硫磺熏生姜”,这一件件耸人听闻的事件不断为我们的餐桌敲响警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食品安全这一问题。本次研究从一个消费者的视角,来分析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背后凸显出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并进行了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探寻。

2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主要环节

(1)农产品源头污染。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工业固废和废水的无序排放,使得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渗入土壤和饮用水中,对当地的农作物造成污染。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性。2013年5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在进行顺德市场的大米检测时,发现有6家店内的大米存在镉含量超标,经追查这些不合格大米均来自湖南省攸县。

(2)食品加工工艺落后。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食品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一些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的作坊型食品企业仍然存在,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难以遵循行业标准,甚至公然使用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现阶段,这些产品通常N往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并以其较低的价格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3)包装运输环节存在问题。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推广,现阶段许多消费者也喜欢通过网络购买食品。然而,由于包装、物流等环节存在不足之处,一些消费者在收到产品后却遇到了食品变质、发霉等问题。而由于网购食品的特殊性,往往商家不能够负责这些变质食品的退换,从而产生相关消费纠纷。

3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食品安全立法不够完善。我国众多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暴露出的其实是相关立法的缺失。虽然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对“安全标准”、“食品信息公开”、“食品召回制度”等都进行了规定,然而却没有具体的实施和操作办法,不同规则中甚至存在着互相冲突之处,使得实际实践中适用性不强。

(2)食品安全检查标准落后。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组成。而各级监管部门之间标准的不一致性,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和监管者执法都造成了困难。另外,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已经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食品行业,更无法适应食品监管的实际需要。

(3)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2013年5月9日,央视曝光了山东潍坊农户在种姜时使用“神农丹”农药的事件,而相关地区监管部门不作为的情况也引发全国愤慨。《食品安全法》虽然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质量检验检疫部门、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做了划分,但是实际中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情况仍然存在。

(4)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不全面。《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调查处理信息等。然而,现阶段相关信息公开的内容过于笼统,公开的途径也主要集中在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门户网站上,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4 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研究

(1)加快相关立法立规进程。为了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标准。未来,应进一步丰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对现有的法律文件进行整体性的梳理,对具体规则中相互冲突的地方进行协调统一,对检测的标准、处罚的力度、行政机关权限的划分等问题用统一的规则去处理。针对近年来网络食品生产企业不断涌现的情况,应提高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准入门槛。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标准落后且不协调的问题,应制定与时俱进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这其中包括,整合混乱、不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3)加大社会公众信息透明度。保证市场的公平、诚信,需要经营主体的自觉自律,需要加强行政、舆论、公众的监督,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其中,信息的客观、及时、透明,无疑会产生巨大作用。各级行政机关在监管的过程中,应将一些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产品作为市场抽检的重点,随时将检测数据和结果向社会,从而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和选择服务的客观、真实的依据。

(4)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政府监管部门应向社会公众定期公开食品安全监测报告,不定期地各类食物检测结果。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也要相互公开信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监管。详细列明并且及时有效地公开食品安全信息,能使普通市民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从而建立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

5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个人意识及利益驱动等因素,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本次研究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环节进行了分析,并从食品安全监督的角度总结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相关措施。研究认为,未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对策包括加快相关立法立规进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社会公众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等。文章对于相关部门更好地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01):43-45.

篇3

【关键词】加油站管理;存在的问题;安全与经济效益;对策

就加油站的经济效益来说,现代化的急速发展为石油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且根据资料显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现今在二线以上的城市平均一家就拥有一辆汽车,这样的发展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加油站的建设与经营,以及油价的不断攀升也为加油站的建设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高经济效益。加油站的建设有了稳固的平台,加油站的发展有了可持续的经济依靠,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未完全走入正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隐患点存在居多。因此,为更好的保证加油站的正常运行以及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结合企业时代性的发展原则,认清加油站技术层面与管理层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由于改进与严肃纠正,不断完善加油站安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且必须的,提出合理应对加油站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油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

(1)地下油罐通气管管口阻火装置安装的问题

在《加油站设计与施工规范》中明确指出:地下油罐应单独设置呼吸管,且管径不应小于五十毫米,且必须安装阻火器,管口与地面距离不应小于四米;沿建筑物的墙(柱)向上敷设的呼吸管,其管口应高于建筑物一米,与门窗的净距离不应小于三米。加油站的埋地油罐与地上油罐不同,埋地油罐内的气体空间昼夜之间的温度无明显变化,不会产生小呼吸,而大呼吸时呼吸阀对减少油品耗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只需要安装阻火器,而不需要再次安装呼吸阀,主要是为了防止外面的火源引入油管内造成事故;但地上油罐因与地下油罐安全隐患、设计原理不同,应该安装呼吸阀。地下油罐如若安装了呼吸阀,反而会增加卸油时的阻力,延长卸油时间,对加油站的整体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1]。

(2)电气设备安装与电气线路敷设的问题

加油站的电气设备安装与电气线路敷设的技术要求具有很严格的消防安全原则,但目前大部分的加油站建设施工中,很容易忽视对电气、电路的精确建造与维护。例如,加油站的的大多数工作室内的照明电路不仅不适用防爆灯具、防爆开关等等,也并未按照消防安全守则要求的走线趋向敷设电路,更不会经常性的对电路设施、电气设备、电线等等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这给加油站的日常的经营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2]。1999年8月10日,某加油站因加油机内防爆继电器安装不规范,继电器内的一根相线的绝缘皮破损,发生了严重的漏电现象,进而引燃了加油机内、地沟内的爆炸性混合气体,最终引发了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10人重伤,且加油站及毗邻的建筑物严重坍塌。这起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加油站内部电气设备安装不规范,也因员工缺乏定期检查与维护,使得电线绝缘损坏严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3)卸油空间内汽车自身静电接地装置的问题

加油站的建设中,设置防雷、防静电装置是必须的,《加油站设计与施工规范》也明确规定:卸油场地必须设置静电接地装置,且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欧姆。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油罐车在行驶过程种将产生大量静电,如若没有在卸油空间内规范化的设置汽车自身静电接地装置,使得车体自身静电无法顺利导除,那么在卸油过程中就会增加静电火花引发爆炸的可能性。例如,2000年7月31日19时左右的一起因汽车静电引发的加油站爆炸事故。一辆无证运油的三轮车在某个体加油站卸油时,因此加油站未按规定在卸油场地设置静电接地装置,车身自带的静电火花引燃了油气,导致了爆炸起火事故。大火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烧伤2人,并将二层楼房炸塌烧毁。第二,除了汽车自身存在的静电以外,油罐车在卸油时因油管未能插到罐底,而使油罐车内汽油胡乱喷溅也会产生静电火花。为避免因油管插入不到位的问题造成的事故,《小型石油库及汽车加油站设计规范》中要求:油管插入必须向下伸至罐内且距罐底20cm处方可。

(4)油罐车卸油方式不当的问题

《加油站设计与施工规范》规定:加油站的汽车油罐车在卸油时必须采用密闭卸油方式,且卸油管与油罐进油管的连接应采用快速接头。但是就目前大多数加油站油罐车的卸油方式来看,为追求快速及方便,加油站多采用敞开式与喷溅式的卸油方法。但是,这种卸油方式很容易使汽油飞溅,不仅加大了加油站油品资源的消耗,也容易因油品飞溅产生大量静电火花,加大了火灾隐患,更严重的是油气的挥发还会增加火灾的扩散程度。

(5)加油站工作人员的诸多违规行为的问题

加油站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也为加油站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笔者在这里通过查看诸多资料,总结几点比较常见的违规现象。首先,加油站工作人员在进行油品分置、输送等工作时,习惯性的在桶装或瓶装的塑料制品内灌入汽油。然而,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却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汽油在 塑料桶内流动摩擦会产生静电,塑料桶为电绝缘物不能及时将静电导除,因而会造成静电堆积。当静电压和桶内的油蒸汽达到一定值时,将会引发爆炸[3]。其次,因加油站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严重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例如,加油站的车俩加油规范中要求,欲加油的汽车必须在加油站外有序排队等候,进站加油的车俩一次仅允许一辆。但是,加油站工作人员为图方便,不遵守加油站车俩加油的规定,无论加油站内等候的欲加油车俩多少,一律开设绿灯放行,造成加油站内车辆过多,无形中为加油站的安全性能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再者,就是类似于工作人员在加油站内吸烟、用火或者消费者在其内部吸烟时,加油站工作人员没有立即组织等等危险现象的出现。

(二)管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说加油站在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是造成加油站事故的基础性因素,那么加油站在管理层面的安全问题就是这些基础性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

(1)安全管理模式的问题

普通加油站的安全管理责任是以安全总监――安全监督――安全员这种链条完成的。但现在的加油站是其上属石油公司的配置之一,石油公司在加油站安全管理中也逐渐参入进来,例如某加油站的安全管理是由其销售总经理、安全总监、上属石油公司领导与安全监督、以及区域加油站管理部门共同承担的。这样无一致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加油站的安全责任机制混乱,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加油站出现了安全事故,诸多负责人不仅无法起到权权制约的作用,反而到底由哪一方管理者对事故进行妥善处理、到底哪一方责任机制对事故进行负责却成为了难题,使得加油站安全管理负责制度十分不明确,甚至可能会出现权责逃脱等现象。

(2)安全管理责任制混乱的问题

加油站普遍施行的三级安全管理责任制,即上文中提到过的安全总监――安全监督――安全员链条机制。就其本质来说,这本是一种为明确安全责任安排的有效管理责任制度:安全总监掌控加油站所有的安全隐患与工作过程中的危险行为等,并针对这些安全点设置有序的安全监督分点流程管理,随后对加油站内部员工进行合理分配,将他们配置在不同的安全点内,以区域性扩散形式对加油站的整体安全维护进行高效保障。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结合了加油站安全特点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责任制,但是,目前的加油站安全管理责任制却因管理模式的不清晰、加油站自身管理者的权利受限严重,使得加油站的安全管理责任制繁杂混乱,不利于其日常安全管理安排的施行。

(3)内部安全意识与素质弱化的问题

加油站想要保有合理、明确、有序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要突破加油站内部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与素质弱化的问题。目前的情况就是,加油站内部人员对加油站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重大事故原因等不够了解、对加油站诸多设备的安全性能也不够明确,同时还缺乏强有力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警惕性,也没有遇到安全问题冷静面对、正确处理的专业能力,使得加油站的许多隐患性事故没有得到及时补救,进而导致了安全事故接二连三发生的恶果。

二、改善加油站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改善技术层面安全问题的措施

第一,严格要求在油站建设工程在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完善中所有设备、线路、放缓安全配置等等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为降低未来经营的安全隐患,必须配有具备专业技能的消防工作人员对加油站的施工进行审核与检测,为加油站的安全经营设置双重保险。

第二,在加油站作业操作方面:工作人员应掌握本岗位的操作技能和防火安全规定,防止油品的渗漏、溅洒;定期检查并测试加油站安全阀、呼吸阀、接地线等设备,保证其安全好用;卸油时,首先,油罐车应停止发动机转动,并且在其排气管应安装防火罩,如若碰到雷雨天气,应立即停止卸油。其次,卸油与加油不能同时进行,测量油量要在卸完油半小时后进行,以防测油尺和油液面、油罐间静电放电现象造成的火灾事故;对车辆进行加油时,严格控制油液流速,在油品没有淹没进油管口前,油的流速应控制在0.7米每秒至1米每秒内;欲加油车过多时,应合理有序的以单个车辆作业式进行加油,最好保障车内无人;加油站内应配备灭火器、灭火消防水管等安全器械,且加油站内工作人员应对其熟练操作;加油站内严禁吸烟、玩火等危险行为[4]。

(二)改善管理层面安全问题的措施

第一,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提倡石油公司建设HSE的管理模式,即Health、Safety、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主要是以HSE危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管理核心为目的,从而为油库和加油站创建高强度的安全运营空间,同时也为工作人员的的人身安全及健康状况建造一个良好的环境[5]。

第二,明确安全管理模式与监督机制。要求加油站的上属建设公司对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制度与人员安排有明确指示,最好的情况是上属公司对加油站的安全管理以监督机制的身份配合,主要管理内容与人员配置由具备专业技术的加油站内部管理者施行,也就是施行安全总监――安全监督――安全员链条机制。

第三,落实责任制。加油站的安全管理者是安全管理责任的主要负责人,并在其有效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认真完成其要求的消防安全、设备安全等摒除加油站内部安全隐患的任务。同时,笔者认为也可以配以局域性的责任制,即将加油站内部各个机能区域合理分化,配设一定的工作人员进行区域安全管理与监督。并且实行奖惩制度,在定期检测与维护中,哪一区域出现问题,视其问题程度施以惩戒,而对于完成质量高的区域则进行奖励,有效将责任落到实处。

第四,增加加油站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培训。加油站应定期为员工开设具有安全意识的技术培训与日常工作职业操守的教育。同时,也可以让专业技术过硬或者工作经验较强的内部员工以自身经历对其他员工进行培育,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员工的各方面素养。

结语:现代的社会是机器高度运转的时代,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交流与贸易流通提供了顺畅而有力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加油站必须改善自身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与管理层面的安全问题,有助于妥善保障加油站整体安全机制的健全。加强加油站的安全管理,正视加油站内部的技术及管理问题,有利于加油站在建设施工初期,以高度安全为施工宗旨,使所有电气设备的配置、电线的敷设、防爆防静电装置的安装等等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有序施工;有利于加油站将管理模式与管理责任制高度明确,使权有其明、责有其担,不断健全并规范加油站的内部管理制度,为安全管理做好坚实铺垫;有利于增强加油站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有效改善加油站的“人为性”的安全障碍,为加油站的整体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康.浅析加油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2)

[2]刘朔,宋中国.加油站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1)

[3]冷朝晖.加油站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7)

篇4

一、工作目标

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推行科学监管,提高经营环节保健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结合对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经营产品分类、日常监督等综合评价分级情况,确定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监管等级并实行差别化监管。通过“三分”监管,提高经营环节保健食品安全总体保障水平。

二、主要内容

按照产品分类、企业分级、监管分等的原则实施。产品类别按风险程度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经营企业按安全保障能力分为A、B、C三级;根据企业经营的产品分类和安全保障能力分级情况,监管分为红色(Ⅰ)、黄色(Ⅱ)、绿色(Ⅲ)三等。对于一个企业经营多种产品的,按照从严原则确定其监管等级。

(一)产品分类

产品分类的原则:

1、质量安全优先。根据该类产品近年来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频率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容易发生添加违禁物质等安全问题来确定该类产品的风险等级。

2、保持相对稳定。产品分类一般不作调整。如果该类产品经营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引发风险程度发生明显变化,应相应调整其分类。

根据上述原则,将保健食品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产品3类(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功能分类参考目录详见附件1)。

(二)企业分级

对企业分级的工作流程为:

1、全面普查建档。查清辖区内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数量、经营规模、经营品种、索证索票、进货查验等基本情况,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和信用档案,夯实企业分级的基础。

2、评估企业级别。对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等级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要素。一是现场监督检查情况(对照《市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六统一”规范化管理评分细则(试行)》进行评分〈盐食药监健〔2012〕165号〉);二是产品检验检测情况;三是行政处罚情况。结合上述三方面要素和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六统一”规范化管理、动态评价、监督公示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从高到低分将企业级别为A、B、C三级(企业分级评价方法见附件3)。

3、级别动态调整。企业分级应当与企业的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相适应。根据监督检查、检验检测、行政处罚、动态评价、监督公示等情况,每年对企业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级别进行动态调整一次(发生安全事故或产生较大影响的安全事件等特殊情况应随时调整)。企业级别调整后,监管等级也应随之做相应调整。为方便统计,对企业级别动态调整时间定为每年的12月1日。

(三)监管分等

根据产品分类、企业分级的情况,按照“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关注风险、保障安全”的原则,对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实行分等监管。将监管等级由高到低(即重点监管、一般监管、优化监管),分为红色(Ⅰ)、黄色(Ⅱ)、绿色(Ⅲ)三个等级(监管分等参考表详见附件4)。对红色(Ⅰ等)监管等级的企业实行重点监管,采取飞行检查、驻点督查、监督抽样、执法约谈、社会公示等措施,督促企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对黄色(Ⅱ等)监管等级的企业实行一般监管,采取电子检查、日常巡查等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对绿色(Ⅲ等)监管等级的企业实行优化监管,采取电子检查、适时抽查等措施,推荐为星级文明示范店,组织向社会宣传推介。

监管分等推荐的监督检查频次为:

红色(Ⅰ):高风险的C级企业、高风险的B级企业、中风险的C级企业。每年监督检查2次以上。

黄色(Ⅱ):高风险的A级企业、中风险的B级企业及低风险的C级企业。每年监督检查1-2次。

绿色(Ⅲ):中风险的A级企业、低风险的A级企业、低风险的B级企业。每两年监督检查≥1次。

对产品覆盖面大、销售渠道广的大型企业适当加大监督检查频次。

三、实施步骤

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三分”监管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试点阶段(4月至6月)。制定实施方案,以县城主城区为试点范围,以保健食品批发、专营和规模以上商场(超市)为试点单位,选择3—5家保健食品经营企业试行“三分”监管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7月至11月)。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县城主城区的保健食品批发、专营和规模以上的兼营保健食品药店、商场(超市)全面推动“三分”监管工作。加强对有关企业的现场指导,全面提高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的自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市场流通秩序。

(三)总结提高阶段(12月1日至12月20日)。对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三分”监管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工作开展的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认真查找“三分”监管工作中亮点和存在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落实完善措施,建立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三分”监管工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局成立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三分”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三分”监管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相关科(室)要加大对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等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要提高对“三分”监管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确保“三分”监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地效果。

篇5

【关键词】产品质量 运行机制 监管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起来,如何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管,成为了当前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科学的质量安全风险监管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保证产品安全的一个基础,在消除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后,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的进一步发展。 

1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情况 

从08年毒奶粉事件之后,我国才算是开展了关于产品质量问题方面的监管工作,这方面的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应用在对食品药品以及农产品领域。为了更好的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我国质检部门相继引入了风险监测制度、评估制度、风险信息分享制度等新的制度,并且先后成了针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针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内部添加剂监测实验室等的专业机构。针对工业产品的质量风险监测是从09年才开始起步的,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相关的监测部门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推进工作。目前来说针对工业产品的监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现在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产品信息的收集工作,国检总局负责收集媒体网络、电视信息、国外的报道等方面的三类信息资源,并且通过相关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沟通平台,将收集到的信息公布出去;另一个方面就是针对风险进行的监测工作,由国检中心提供相应的检测经费,组成全国各个地反管道质检机构开展针对产品质量的风险评估、风险检测工作。不过在风险的预警方面我国做的还是不够好的,预警速度相对比较缓慢[1]。 

1.2 当前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风险监管工作的定位还不够准确。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所进行的监管工作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风险控制、管理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与监督抽查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是以实际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的。现在仍有大部分的产品质量承检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定位不够清楚,对监测结果的合规性过于注重,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导致监测结果的不真实性,延误了及时向消费者提供预警信息的时机。 

第二、产品质量风险信息来源渠道还不够完善。我国质检总局曾发表过相关文件,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来源给出过解读,这些信息可以是来源于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媒体网络信息、国外的监管机构提供的信息,也可以是实验室监测结果、国内的针对产品质量数据信息。虽然信息的来源看似很多,但是它并没有考虑到来自系统之外的风险信息,比如说医疗结果产品伤害方面的信息、消费者委员会掌握的一些信息等,信息的来源还是不够全面。并且现在风险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缺乏对风险信息真实性的评估。 

第三、风险预警方面的政策依据不够全面。风险预警在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对消费者起到提前警示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相应的安全意识也是得到很大的加强,再加上公众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产品质量风险方面的信息一旦在网上曝光的话,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网络动荡,不利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所以质检相关部门在对产品质量预警方面做得非常谨慎。再加上针对预警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对风险的结果很难做到有效的利用。 

2 值得借鉴的质量监管实践 

2.1 美国针对产品安全的风险监管措施 

第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法。CPSC机构将风险评估工作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交流、风险解决。它们对风险具有以下定义:风险=暴露程度x危险,并且将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细分,划分为3个级别,将风险的发生概率分成非常低、低、中等、高以及很高5个级别。通过这一步骤及时发现风险或者违规的产品, 

第二、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针对产品风险分析、控制等方面设立完备的体系——NEISS;其次在监管流程上面,具有双向的监管特征,在风险发生前后都进行总结分析,事前预防和事后及时处理。对于发现的消费品缺陷进行及时解决。 

2.2 欧洲的非食品类产品快速预警系统 

第一、RAPEX始终都遵循着风险管理的思想,用风险评估方法来评估消费品的风险,具有一套科学的流程体系。 

第二、针对评估流程又专门有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法,用来对消费品的安全性风险进行科学性评估。通常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是诺模图法和RAPEX。 

第三、针对评估的风险,相关的系统会做出及时的交流分享,保证信息的顺畅和共享,并且欧盟利用各种渠道定期性向公众披露和更新产品安全方面的风险信息,借助市场监督机构、政府有关部门、企业进行协助和监督,确保系统的公开性,增加消费者消费信心。 

3 借鉴与启示 

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被放到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上面,每个国家建立适合自己国家国情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的监管机制能够在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的方面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这些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各国的政府部门甚至是国际组织所必须要积极承担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根据以上发达国家在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的先进的经验得出了以下启示。 

3.1 完善我国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度 

我国很多方面的制度相对发达国家来说都是比较滞后的,就目前关于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指标是较为落后的。在这种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之下,一些不法的生产上就会很容易的利用法律的空隙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来谋取暴利[2]。为了防止这种不法分子谋取暴利的情况产生,我国政府有关的部门首先一定要制定健全的产品质量安全总政策,对此可以依据发达国家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法律法规、监管机制、技术等。只有建立起相关的法律体系,才能为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监管水平提供最根本的依据。 3.2 建立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协作监管机制 

产品质量的安全风险监测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工程,所包含的工作量是比较巨大的,单单依靠特定的部门很难做到很好的监管。这就需要依靠多方机构的共同力量建立针对风险监管的协作性质的工作体系,从产品的原料采集、加工、生产、储存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风险监测,完成这些不同工序的风险监测工作需要质监和工商的监管信息、行业组织的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等等。由此可见围绕对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需要设立一个多方协作的工作体系,才能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监测的有效性。 

3.3 推动针对风险评估方面的实验室体系建设 

虽然目前来说,我国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建立了针对产品质量监管的有关体系,围绕着国家中心作为主体一直在开展的质监工作[3]。但是就算如此,在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负责质监的单位始终觉得现有的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技术是不能够满足风险监测工作需求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对于产品质量的风险管理,保证风险评估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就需要建立以国检中心作为基础的关于产品质量风险控制的实验室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技术体系的科学性,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形势进行构建。 

3.4 建立产品质量风险信息沟通平台 

产品质量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为了提升公众对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视程度,就需要建立必要的质量风险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为公众提供实时的风险信息,帮助他们第一时间的了解风险,进而可以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除了针对公众的信息沟通平台,还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在生产商、风险评估人员以及公众消费者之间进行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保证风险信息的透明性、公开性、及时性。 

4 结语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在在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着国外先进的经验,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我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本文仅仅是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机制中的几个特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深知本文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崔敏,段新芳,吕斌.我国人造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J].木材工业,2013,04:29-33. 

篇6

一、国际能源安全总体形势谨慎乐观

在世界能源供求格局中,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涉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不仅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作为政治和安全问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形势和大国战略。

1.能源是支撑世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世界能源总量相对充足但地缘分布严重失衡,客观上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隐忧。石油和天然气是多数国家的主要能源支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直接依赖廉价畅通的石油供应。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地区为90多年),而且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但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缘分布上严重失衡,80%的探明储量分布在中东、北非、欧亚和北美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近80%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国际能源署预测,2013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而多数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或微降,其中日本降幅较大,预计将达3.6%。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缘分布的严重失衡,使能源因素成为各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

2.国际油价高低互换的规律多得到体现,油价供求相对平衡。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石油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然而,尽管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增量以倍数计,对石油的需求劲头强劲,但到90年代甚至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国际石油价格却长期徘徊在10-20多美元每桶之间,石油价格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成正比例上升,反而出现大幅度下滑并长期低迷,所以说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导致油价攀升。非经济因素在本轮国际油价疯涨中起了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有限,据测算仅投机商炒作一个因素就导致油价上涨30%。考虑到国际原油储量充足,伴随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国际形势逐步稳定,国际石油价格终将回归合理价位。

3.能源问题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日益成为重大政治和安全问题,诸多内外因素搅动,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依然存在比较严峻的一面。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有所不同,产油国希望油价保持在适当高水平以利于本国经济发展,而消费国则希望以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鉴于世界石油总量相对充足,生产和消费双方的需求在常态交易状况下应可望满足。但世界经济发展强劲、地区形势动荡、大国激烈争夺、产油国政局不稳、国际投机商炒作等诸多因素及其互动,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

二、世界大国能源战略的借鉴意义

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普遍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其能源战略既有许多共性,也有各自特点。

1.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应国和供应渠道多元化,重视能源供应通道和军事力量建设。第一,各国高度重视海外能源多元化战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国,国内石油产量为3.3亿吨,而年消费量接近10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5%。1990年以前,美国石油进口中31%来自中东,16%来自中南美,11%来自加拿大。“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对能源战略做了较大调整。2006年美国从非洲和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均占22%,但从非洲实际进口量要多于中东,非洲成为美国石油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从十几年前的70%-80%,下降到50%以下,尤其是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已经从2003年的28%,下降到2010年的约15%。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宣布,未来10年将把石油进口量再减少1/3。日本年消费石油2.4亿吨,其中2亿吨要从中东进口。日本还大力投资中亚、俄罗斯和非洲。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丰富地区的原油自主开采率,由15%提高到40%。欧盟对石油的稳定需求量为年6亿吨,对外依赖度也非常高。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的44%来自俄罗斯,27%来自阿尔及利亚,挪威提供24%,而原油供应18%来自俄罗斯,28%来自中东。第二,大国的能源外交体现出各自特性。美国注重现实主义和实力基础,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给盟友欧洲和日本;美国高度重视能源维护的军事力量建设,还不断加强对重要海峡和运河的控制。日本政府以经济援助为先导以改善国家形象,企业随后跟进前往这些国家进行勘探开发;日本强调外交的中立性,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和区域对话。俄罗斯能源外交也带有平衡色彩,在继续稳定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欧洲以外的市场。

2.世界大国为获取稳定可靠而经济的能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展开竞争,甚至发动战争。在中亚,美国策划并建成从里海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到达地中海的“西线石油管道”,同时考虑从土库曼斯坦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阿拉伯海的“南线石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控制。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总统普京2002年就提出建设欧亚能源联盟,力图从资源、管道、市场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除了伊朗等少数国家外,美国基本主导着中东石油供应。俄罗斯与欧洲、与独联体国家之间也围绕油气问题而经常发生不愉快。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之间也不断围绕石油定价权而斗争,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谋求操纵国际石油价格。日本与中国、印度也存在能源竞争。日本在修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东海油气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争夺。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展开勘探和开采石油。

3.大国也注意寻求能源合作与协调,争取某种形式的共赢。1974年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曾经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该组织在建立紧急石油储备、国际合作机制方面提供指导,协调了各国行为,增强了抵御能源风险的能力。欧盟的能源合作相比之下非常成功。欧盟指定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和监管规则入手,建设统一竞争开放的能源市场,同时指定了共同的能源政策,动用集体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大大提高了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国际谈判地位。欧盟尤其注意同国际能源署的合作,在国际能源论坛同“欧佩克”保持着密切对话,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和协调也比较紧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也有正常的能源合作机制。在亚太地区,多种能源合作思路正在展开。

三、中国能源之路的得与失

中国维护海外能源安全方面经验和教训兼有,中国在发展与能源丰富国家的关系、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维护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2亿吨,为世界第9位,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5亿吨,为世界第12位。但中国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煤炭,占67%。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能源短缺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出。1995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年均增长5.25%,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大关。2011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4.7亿吨,增速虽低于近10年7.1%的平均增速,同比增长仍然达到4.5%。原油表观消费量估计在4.54亿吨,同比增长3.4%。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进口份额分别为51%和24%。伊朗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海外油气产量将可以达到2.5亿吨。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2030年还可能升至70%。该报告指出,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利于能源安全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从保证能源安全角度看,应把国际依存度保持在25%以内为宜。但中国石油国际需求相比美国仍有很大距离,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才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口水平。

2.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要总结历史经验。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曾忽视了立足国内、居安思危的指导原则,造成关键时刻被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使中国石油自给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后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3年,国际油价长期徘徊在8-22美元每桶之间,油价低廉给中国即时购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导致对及早和趁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同时忽视了立足自力更生、支撑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国际石油即时依赖非常严重。而一旦遭遇油价急速上升,石油进口局面即刻面临被动局面。战略卖家和投机商以及西方大国趁机抬高价格并大肆渲染“中国石油”。第二,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仍有需要改进之处。1994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石油低廉的有利形势,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之后更多研究人员呼吁,中国才真正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以往的能源项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较少考虑到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关系,缺乏全局性规划分析,并曾错失机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曾经急于向中国出口石油赚取资金,而中国许多公司当时并不感兴趣。而油价高位时,中国急于从俄获取石油,俄罗斯却存在戒心。

3.要认真调研以及影响油气资源的各种因素。第一,中国与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顺利发展,但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存在众多变数和牵制。美国对中国的戒心严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利就反映了这一点,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非常高但却缺乏定价权,往往成为炒作目标。第二,中国从欧亚进口石油仍面临着风险和变数。中俄能源合作经历了10多年,但近年来在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插手后,俄罗斯经常表现出变幻不定、决而不行、待价而沽的姿态。

篇7

Probeinto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

CHENWan-jin,Prof.LIUSu-xia

(SchoolofBiological&Environment,JiangsuUniversity)

YANGTao

(Jiangsuprovincialadministrationofworksafety)

Abstract: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ductionsafety.Priortotheestablishmentofsystem,thesafetyinvestmentisre-definedfirst.Accordingtodifferentfunctionsofthesafetyinvestment,itisfurthercategorizedintosevencategories,i.e.safetyengineeringinvestment,laborprotectionandoccupationalhealthinvestment,emergencyrescueinvestment,safetyeducationandtraininginvestment,routinesafetymanagementinvestment,insuranceinvestmentandaccidentinvestment.Accordingtodifferentcategoriesofsafetyinvestment,thestructureofthe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isre-designed,andeachindexcorrespondstoitsowncontent.Thenewsystemiscomposedof7categoriesandalltogether34indexes.Eachindexiswelldefined,anditsmetrologicalunitandcalculationmethodarealsoprovided.

Keywords:SafetyProductionsafetySafetyinvestmentStatisticalindex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安全健康有保障、对生命价值、生命质量高度重视的“安全小康”的社会。

在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一条被称作是“事故法则”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任何的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的,做到先期的预防投入是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经济关系为5:1。所以,事前投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但是企业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投入,毕竟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用于消除和控制事故的资源更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安全投入方案的优化以及合理安全投入方向的确定等,就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搜集安全投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全面、系统、多方位地对安全投入的投向、投入力度、合理性等进行研究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安全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行安全投入。

2构建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是反映安全投入状况数量特征的概念,包括指标名称、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3个要素。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就是按照安全投入统计内在的客观联系,把从各方面反映安全投入的指标有机的组合起来,表现为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关系,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安全投入的现状及其规律。因此,在建立时,除了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目的性和可比性这些基本原则外,还应恪守安全生产管理决策、实用性、需要与可能性、各指标之间衔接与配套等几条原则。

2.1满足安全生产管理决策需要的原则

2.1.1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需要

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个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现有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并广泛应用起来的,只有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变化才能满足当前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需要。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及时准确地得到统计数据支持。而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统计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实用。

2.1.2满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安全管理的需要

在建立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时,必须方便主管部门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获取安全生产信息,满足其进行宏观决策的需要。

2.2实用性原则

新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要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用于指导安全生产。

2.3需要与可能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制定和监督规划、编制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但同时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来源和获取的难易程度,必须将对信息的需要和数据获取的可能性结合起来考虑。

2.4各指标之间衔接、配套,与其他指标相容的原则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全局考虑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各统计指标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说明总体,才能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和业务三者统一起来,要求三种核算指标的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等都尽可能统一起来。

3安全投入分析

考虑到现有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从安全投入功能分析的角度来建立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

3.1安全投入

安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效益活动”[1]。除如上所述要进行安全投入,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效益最大化原则之外,同时还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的原则,坚持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即在进行安全投入时注重进行预防性投入而不是事故发生后的事后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企业为达到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而将一定资源投放到安全领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总称。既指安全投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又可以是投入到安全活动中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2]。

3.2安全投入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安全投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投入功能对安全投入进行分类,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安全投入的产出,了解安全投入的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对安全投入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

按照投入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安全投入分为安全工程项目投入、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应急救援投入、安全宣传教育投入、日常安全管理投入、保险投入和事故投入七大部分。因为所投入的物力和财力均能够较方便地用金钱的方式表示出来,所以又可以将每一类投入划分为金钱投入、人员投入与时间投入。

有的金钱投入在投入后,其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周期,如安全工程项目的投入,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在其生命周期内不需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需很少的维护费用,称之为连续性金钱投入。

(1)安全工程项目投入。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和职工健康,针对特定危险以及职业危害而进行的工程项目的费用。如危险源整改资金、职业卫生工程资金、具有潜在危险的工艺、设施的改造资金。

(2)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指为了保障生产过程中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而投入的防护用品以及职工保健的费用。包括劳动防护用品(如劳动服装、安全帽、安全手套、防护眼罩等)费用、职工体检费用、职业病预防费用、消暑饮料费用。

(3)应急救援投入。指企业为了有效控制突发事故而预先计划的应急救援系统的费用。包括应急救援设施(如消防用具)费用,应急救援组织办公费用,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费用,参与应急救援及演练人数、时间长度。

(4)安全宣传教育投入。指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包括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上岗培训、安全知识讲座等)的费用(教材费、讲课费等)、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活动费用,参与安全会议以及安全活动的人数、时间长度。

(5)日常安全管理投入。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投入。包括安全员(兼职和专职)人数、安全员的工资、津贴和办公支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建立及运行维护费用。

(6)关于保险投入。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是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挂钩的,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来调整保险费率。而在国内,保险费的确定基本上与企业的危险等级和安全生产状况不发生联系,所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不到促进作用。但考虑到企业保险费率的调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将企业财产保险、车辆保险、工伤保险作为企业的安全投入。

(7)事故投入。是指在突发事故发生后,企业为了控制事故扩散、减少损失、处理事故而不得不进行的花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①事故处理活动费用;

②对伤亡职工的救治与赔偿费用;

③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用;

④事故发生导致企业停产的损失;

⑤企业价值损失和时间上的投入。

企业价值损失指企业信誉的降低、形象的破坏,是一种负投入,是对前期用于提高企业形象、信誉的投入的损失。时间上的投入包括处理事故花费的工时、员工转岗或培训新员工的工时损失。

4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应反映上述各项投入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

4.1反映安全工程项目投入的指标

(1)百万产值安全工程项目资金(万元/百万元),n为安全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

(2)安全工程项目保养维护费(元/年)。

4.2反映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的指标

(1)(元/人.年),n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年限;

(2)人均保健费=(元/人.年),其中,保健费=体检费+职业病预防费+消暑饮料费。

4.3反映应急救援投入的指标

(1)应急救援设施资产占固定资产比例=(%);

(2)应急救援办公费用比例=(%);

(3)应急救援受训人员比例=(%);

(4)人均应急救援受训时间=(小时/人.年)。

4.4反映安全宣传教育投入的指标

(1)安全教育设施费(元/年);

(2)人均安全教育活动费=(元/人.年);

(3)安全教育普及率=(%);

(4)安全教育包括三级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岗位培训等;

(5)安全活动普及率=(%);

(6)人均安全活动时间=(小时/人.年);

4.5反映日常安全管理投入的指标

(1)安全员配备率=(%);

(2)安全员办公费用比重=(%);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费(元);

(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费(元/年)。

4.6反映保险投入的指标

(1)人均工伤保险费=(元/人.年);

(2)百万产值财产保险费=(%);

(3)车均车辆保险费=(元/车.年)。

4.7反映事故投入的指标

(1)事故经济损失=事故处理费+伤亡职工救治与赔偿费+停产损失+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元/年);

(2)百万产值事故经济损失率=(元/百万元);

(3)事故受媒体的关注度:市内,省内,国内,国际;

(4)工时损失率=(%)。

4.8综合性安全生产投入指标

4.8.1宏观综合性指标

(1)安全资金投入合格率=(%),注:这里的安全资金指安全投入中除去事故投入,其他各项投入中的资金投入,下同;

(2)安全员配备合格率=(%);

(3)安全时间投入合格率=(%);

(4)国民产值安全资金指数=(%);

(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比例=(%);

(6)工时损失合格率=(%);

(7)事故经济损失合格率=(%)。

4.8.2微观综合性指标

(1)安全周期性资金投入强度=(元/百万元.人);

(2)安全连续性资金投入强度=(元/百万元.人);

(3)安全时间投入强度=(小时/人);

(4)安全总投入:分为两部分,事前投入指数和事后投入指数。两者的计算类似,可以归结为:

安全总投入=安全周期性资金投入×w周+安全连续性资金投入×w连+安全时间投入×J时间×w时间+人员投入×J人员×w人员。

式中,w周、w连、w时间、w人员——各部分投入的安全生产贡献因子;

J时间(元/小时),J人员(元/人)——将时间和人员投入用金钱来表示的转换系数。

5总结 安全投入与其他投入一样,也会产生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产生社会效益。尽管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条例等都提出了企业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投入来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职工的安全健康。但对应该投入多少,如何合理地进行投入使企业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管理者得不到任何答案,结果就助长了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认为投入与不投入、多投入与少投入一样,尤其是对于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投入不合理已成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3]。

笔者通过对安全投入的重新定义以及根据投入所发挥的功能对安全投入分类,能达到以下目的:

(1)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安全投入以及安全投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依据安全投入类别重新设计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既方便于统计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对安全投入的合理性、投入方向进行全面地科学分析,从而为指导企业优化安全投入提供科学依据。“”版权所有

(3)对于进行总体分析时,时间投入、人员投入与资金投入的统一转化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大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具体的比例因子。

参考文献

[1]武喜尊.论安全与经济效益[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77~78

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分析把握当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推动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行动目标

总的目标是突出抓好源头治理、标准化生产、追溯跟踪、依法惩处、舆论宣传,逐步建立健全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目标是以查处投入品违法违规使用为重点环节,以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为重点领域,集中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化学物质行为,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用药和农资生产、经营行为。

三、重点内容

(一)开展农业生产环节用药检查

1、检查农作物特别是蔬菜、水果等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行为。检查蔬菜、水果等种植环节使用禁限用农药,重点检查县城、温水、保太等3地的蔬菜种植,武台、地方、天宝等5个镇(社区)的黄桃、苹果、山楂等水果。主要检查是否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限用农药,包括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和克百威、氧乐果、甲拌磷、水胺硫磷等高毒限用农药,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治理。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及时通报监测结果,督促搞好整改。(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2、检查畜禽养殖、收购贩运、屠宰加工等环节。养殖环节:加强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等禁用兽药和苏丹红等化学物质的用药监管。重点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区、户养殖档案建立情况、兽药使用记录、合理规范使用兽药、严格遵守兽药休药期规定等内容进行检查。严厉查处使用人用药品、原料药、违禁药物等违法违规行为。收购贩运环节:加强对收购贩运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的监管,检查所收购运输动禽的各种证明检查材料和贩运信息记录等,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报已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收购贩运企业(户)的信息,严格查验过往运载动物及其产品的车辆。屠宰环节:会同流通局等部门打击私屠滥宰行为,检查生猪屠宰点的生猪进场查验制度建立情况和“瘦肉精”自检情况,屠宰企业“瘦肉精”检测合格记录凭证;加大对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力度;经确证含有“瘦肉精”的动物或动物产品,会同流通部门监督屠宰企业实施无害化处理,涉案线索及时移交公安机关。(牵头单位: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流通局、公安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3、检查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强化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管。继续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和运输许可申请、审核、审批制度,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严厉查处违规收购运输生鲜乳的行为;完善生鲜乳收购站日常检查、分片驻站、不定期巡查、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按照《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生鲜乳收购站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机械设备、检测手段、操作规范和人员素质等进行现场检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大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奶畜养殖与生鲜乳生产收购环节监督抽检、异地抽检、进货查验、从重处罚、生鲜乳收购站信用档案及“黑名单”通报等5项制度。结合奶牛良种补贴、生鲜乳收购站机械设备购置补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项目,积极引导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奶牛场卫生规范》《生乳》国标等培训工作,提高从业者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牵头单位: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工商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4、突出抓好水产养殖用药检查。以水产苗种、渔用药物、渔用饲料、化肥等渔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为重点内容;以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为重点对象;以我县内的大中型水库网箱养殖和铜石、温水鲟鱼养殖使用饲料和渔药量较大的生产区域为重点区域,重点查处水产品养殖过程使用氯霉素、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福尔马林、己烯雌酚、环丙沙星、磺胺类、红霉素等禁限用药物行为;检查水产养殖企业建立生产记录、生产档案、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检查药品和饲料库是否存有违禁药品和饲料。(牵头单位:水利局;责任单位: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检查

1、开展兽药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禁用兽药。规范兽药经营行为。对无兽药GSP证和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兽药经营者进行彻底清理,严厉打击销售假劣违禁抗菌药物的违法行为,坚决杜绝人用抗菌药物流入兽药市场,不断规范兽药经营秩序,提高全县兽药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开展兽药饲料打假专项治理。开展拉网式大检查,着重监控有多次违法行为记录的经营户,会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兽药、饲料、种畜禽行为。督促企业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对有质量问题或者存在较大缺陷的产品要一律停止销售,已销售的要追回。(牵头单位: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工商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2、开展饲料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三聚氰胺、“蛋白精”等违禁化学物质。开展饲料环节整治。组织开展饲料经营门店大检查,督促建立健全购销台账,严禁销售“三无”饲料产品和拆包、分装饲料;加大“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力度,做好新公布违禁添加物监测,督促饲料企业建立药物添加安全自控制度,依法查处饲料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不按规定标注休药期的违规行为,严厉查处饲料生产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以及添加未经批准药物饲料添加剂的行为。(牵头单位: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工商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3、开展农药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禁用农药。以禁用农药为重点,开展农药专项检查。重点对乡、村农药经营门店销售甲胺磷等五种高毒农药开展市场巡查。在依法查处五种高毒农药的同时,及时追根溯源,彻底查明源头和流向,确保五种高毒农药退出流通领域;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查。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抽查工作,依法公开抽检结果。对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使用的农药产品,开展农药非标明成份抽查;开展农业投入品标签抽查。重点抽查毒性标志、毒性等级标注、使用范围扩大到非适宜作物、有效成份中文通用名等。(牵头单位:农业局;责任单位:工商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三)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企业的执法检查

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检查的重点:一是市场准入制度是否建立健全;二是有否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没有设立的,有无委托其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三是有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农产品销售企业检查的重点,是对其销售的农产品有否建立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有否及时处置。(责任单位:农业局、工商局)

(四)开展认证产品专项检查

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的监督管理。重点检查认证农产品的资质、产地认定条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加强产地监测和对进入市场销售认证产品资质的确认,强化对获证“三品”的检查和监管工作,保证“三品”产品质量,维护“三品”的品牌形象。(责任单位:畜牧兽医局、农业局、水利局)

(五)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合理使用为重点,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针对靶标病虫推荐替代技术和农药,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把好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采前自检、产地准出和生产档案四个环节,建立农业生产档案,增强法律意识。使用农业投入品应当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化学物质。加强对执法人员和从事农业投入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经营意识。(责任单位:畜牧兽医局、农业局、水利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

(六)强化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工作

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加大追查追溯工作力度,严禁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继续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管理,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责任单位:畜牧兽医局、农业局、水利局、工商局)

四、实施步骤

(一)部署阶段。各镇(街道、管委会)、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本方案,成立组织机构,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签订责任书,全面动员迅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二)实施阶段。各镇(街道、管委会)、各相关单位按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实措施,组织开展大检查和集中整治,期间县政府将派出督查组对各级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三)总结阶段。各镇(街道、管委会)各相关单位对专项行动情况进行总结,县政府组织人员对整治成果进行检查验收,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措施。

五、行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各镇(街道、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专项整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要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专门人员靠上集中做好整治。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工作责任,提出具体措施,逐级落实整治任务。

(二)突出重点,集中整治。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整治重点,针对当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多发和易反复的突出问题,开展区域性集中治理整顿,严打恶意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做到事实没有查清的不放过,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相关责任人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