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12:06: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校外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 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 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
论文摘要:幼教是开发幼儿潜能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它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集体化的学习环境。相关研究早已证明,宝宝出生时,智力已达成人的25%,六个月左右便发展到成人的50%, 当幼儿到3岁时,已有了成人80%智力,这就意味着:宝宝三岁的智力、体能、个性等已经定型80%以上。在幼教这一“适合的环境”下,对幼儿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健全的人格、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就幼教的重要性做了相应的探讨。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会给未来更高级的教育打下基础,所以良好的幼儿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趋势,故而,在人生的前几年里,是学习获得新知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幼儿智力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成长都将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大脑发育的这一最佳时期,我们应该根据科学的指导,去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条件,而不是等孩子到了正式上学年龄才去考虑这一问题,到那时学习的敏感期已过,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一、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很多人误解了幼儿教师的职责,有不少人认为,幼儿教师所行使的是保姆的职责,只要幼儿在学校里不出安全事故,同时,又能确保他们的孩子能在学校吃好、不生病就达到幼教的职责了。殊不知,其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并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容易。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当家长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是因为他们信任你,相信你能教好他的孩子,如果他的孩子在幼儿园什么都没学到的话,那些家长还会信任你吗?依稀还记得,曾经有一段简短而又意味深长的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当他把孩子亲手交给老师后,便对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把我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交给你了”,老师一听,很是诧异,故而便疑惑不解的问到,“最宝贵的东西?你没给我什么啊?”那个人回答说:“孩子是我这一生中最珍贵的宝贝,我现在不是已经把他交给你了吗?”从这段意味深长的谈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她不仅要把孩子保护好,不让他们受到一点点的伤痛,还要时刻负责他们的身心发展,幼儿教师有责任让每一个接受幼教的孩子,学到应有的东西。正如对话中的主人公所讲的那样,因为他们把孩子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年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对此负责,就应该倾尽全力,一丝不苟的为幼教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活力。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的指出了:“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美国幼儿教育学家埃里克森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6 岁以前是人生观、价值观、语言、思维、习惯、品质等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可见,6岁以前的时光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的规律,即将他们出生时候的潜力定义为100分,如果一出生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则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但是若从5岁开始对他们实施教育,他们只能获得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实施教育,他们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了。所以,幼教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是幼儿身心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人认为,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他人说好,就是“好”,他人说“坏”,就是“坏”。如果我们在这段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并加以引导,将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现代科学证明,决定一个人聪明才智的是脑神经元与神经突触的数量,神经元数量由先天决定,不可改变,但神经突触的数量在0-6岁间还有一个发育过程。幼儿教育阶段,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活动,刺激神经突触发育与增长,打好生理基础。
人的潜能是多元而又巨大的,绝大多数人的潜能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从而错失了最佳期。我们都已知道,一个人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在幼儿阶段。有些家长把幼教的价值放在对某一两项技能的追求方面,如此,必然会影响幼儿多元潜能的开发。幼教的责任,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的潜能焕发出光芒,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幼儿时期是大脑发展的快速时期。在他们智力迅速发展的这一时期,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幼儿时期是习惯形成的重要期
有句谚语说到: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对他们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将会是他们成功走向社会的一块坚实的基石。习惯是在长期而又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也只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为孩子奠定一生的幸福。
三、结论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幼儿教育为幼儿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幼儿教育阶段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事业不仅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且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到幼教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把幼教事业做好,才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所助益,才能更加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昆映.开展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云南教育,2006,5:47.
[2] 陈晓芳.理想幼教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我国媒体和公众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应试教育模式注重背诵记忆和教条式的思维,阻碍了创新文化的形成。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进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鉴于小学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作文写作往往不会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因此我们可以着重研究以作文教学为抓手,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对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应该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出不同见解,找到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思考过程。具体来讲,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逆向思维,这是一种辩证思维,是指善于从反面来认识事物,因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老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在作文中突破传统思维,提出不同于主流观点的见解。特别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逆向思维是突破学术瓶颈的重要思维方式,很多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都与研究人员的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有重要关联。
2.发散思维,这是一种善于使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思维,例如能够使用历史课程的知识来解读语文课程中的人物。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他们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便能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对一些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3.逻辑思维,这是利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小学生在作文中通过对《半夜鸡叫》《闪闪红星》等文章中的地主人物角色进行归纳,认识到地主阶级的一些特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
4.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一些学生善于利用感性的认知来分析事物,例如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来看待问题,又如通过对一些事物、作品的独特感受来认识问题等等,教育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特殊性,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
二、小学作文课程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没有标准答案,能给予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对文字能力、思维模式的培训很全面,又非常贴近生活,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平台。
1.语言与思维具有密切关系
人类为思维的活动其实就是将一项事物转化为语言,然后进行整合加工,最终输出的结果。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必须媒介,作文教学则是关于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很多老师都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特别是文科方面的成绩通常都不错。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语言文字学习作为基础,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当然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平台。
2.作文教学有助于丰富阅读量
作文教学的一大优势在于更够不局限于学科的限制,作文的内容可以十分丰富,通常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议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典故并用来作为论据,又如说明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对某一些科学自然知识有所认识,再如散文的撰写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文字作品并发展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兼顾的。
因此作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们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当学生不断积累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在思维模式上就更有可能产生质的变化,为构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3.作文教学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写作的特点就是主观性较强,不要求严密的数理分析,更不要求得出唯一结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读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最终提出的观点也可以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作文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本来就比较活泼,他们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想,只要文字优良、思路通顺、观点鲜明,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和老师的表扬。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得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必担心“标准答案”带来的限制,可以更加自如的体会和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写作。
综上所述,作文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好小学作文这一教学平台,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相对弹性的教学标准来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在制定具体培养方案时,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较为直观、通俗、包容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论
小学作文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平台,我们必须善用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利用通俗、易懂、直观、有趣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和思考兴趣。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更加重视文章的立意,并且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作文题目、叙事角度、写作体裁等内容,综合搭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作文教学内容。只要能够在作文教学中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成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刘生,创造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79
[2]卞平、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18
[3]何克抗,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10
关键词 就业 创业教育 素质型大学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除了学历不高的人群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就业难问题,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来看,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2010年新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500多万,加上之前近900万未就业人员,我国城市等待就业的总人数超过了2400万,而我国 GDP的增加速度却只保持在8%左右,企业能吸纳的人员仅仅只有约1200万人,城市就业供需的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所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2012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又达680万人,创历年来的新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2010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为:争取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70%左右,年底时争取整体就业率能基本达到80%以上。这个数字相对保守,但还是从另一面展现了当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中的难度。大学生的就业率实质上是每年在递减,尤其是近几年,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和我国就业体制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检验中败下阵来,寻求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1 依据和背景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之后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都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应对就业难题的基本工作方针。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政策要支持和 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就业,用创业教育来带动就业。增强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增加就业后稳定性,“全党都要关爱年轻人、多关心年轻人、多关爱年轻人,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多鼓励年轻人健康成长,多支持年轻人投入到创业中去”。根据报告精神地方政府和高校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近年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在不断增加。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在校生的5%左右,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所占的比重则更大。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空前地高涨,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却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在此种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开展创业的教育就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重视。
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意愿这就是创业教育要做的,也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创业教育对于更多地培养出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让我国能更快地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的理念是指导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今的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更倾向于锻炼学生的创业方面的技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创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型与升级,只有指导创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发展,才能走出当前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些困境,使我国创业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技能型创业教育,另一种是素质型创业教育。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理念总体来看是技能型创业教育,这一指导理念本身存在一些盲目性和功利性,不利于我国创业教育长足发展。素质型创业教育是与技能型创业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企业家的精神与素质,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素质。即为素质型创业教育,我们可以概括为是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
那么,创业教育的理念应如何重新定位呢?技能型创业教育有哪些局限? 技能型的创业教育和素质型创业教育有什么不同呢?素质型创业教育要如何实现呢?这种教育方式能给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本研究主张的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就是想理清这些问题,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2 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全球化脚步的加快,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原来更多看中的专业对口转变为更加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也需要高等院校也调整出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模式埋头教学,而是需要和企业对视,时刻关注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多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又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既能缓解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速发展。所以,本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1 理论意义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和关注。本论文试图借鉴国外和我国已有研究在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而拓宽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
2.2 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高校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愿望和责任。研究我国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还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创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主动调整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趋近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开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和体现,素质型创业教育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国民综合素质、创建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所谓素质型创业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是一种提升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教育现状出发,借鉴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志远,吕一军,邹良影.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7] 谢安邦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彭行荣.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 罗天虎.创业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0] 张喜梅,吕雅文.大学生创业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探究 》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最为突出的是城乡教师队伍、教育投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发展差异,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有必要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拟定针对性较强的改进方案。接下来,本文将对公平视域下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平视域;中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
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乎着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就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学前教育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总体上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较低,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为了改善这种局势,缩小城乡学前教育之间的差异,实现两者均衡、健康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建设,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环境,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
一、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差异分析
(一)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首先,从教师入职门槛来看,城市幼儿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对教师普遍没有太多的学历要求。因此,一般而言,城市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比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要高。同时,从入职以后的情况来看,城市幼儿园比较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考核,教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往往会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学习;反观农村幼儿园,很少会对教师的职称提出明确要求,尽管部分教师会重视自我提升,但由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师缺乏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由于城市幼儿教师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高,加上能够通过再学习和深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的教学实力便更强。所以,城市幼儿园有着庞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就很少接受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加上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机会进行深造,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城乡学前教育存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差异。
(二)教育投资方面的差异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幼儿园的教育资金也较充足,能够为学前教育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幼儿园拥有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方面的教育资源)较丰富,而且也具有持续改善和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能力,使得幼儿园可以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更新体育、娱乐设施,保证幼儿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待遇[1]。但在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幼儿园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匮乏,无法以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基础建设,教学设施设备等也无法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加上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因此难以充分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率都远不如城市幼儿园。可以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两者在教育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对学前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
在我国,城乡学前教育机会的差异较显著,集中体现为城乡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差异较大。在城市,幼儿园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教学设备和体育、娱乐设施都较齐全,环境也较好,因而幼儿园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多数幼儿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内容和计划,能够有效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反观农村幼儿园,不仅幼儿园数量较少、规模较小,能够获得学前教育机会的幼儿不到50%,而且大部分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不够完善,教学环境也较差,因而幼儿园的质量普遍不高,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得不到保证。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起点比城市要低得多,两者在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较悬殊的差异。
(四)教育质量方面的差异
首先,城市幼儿比农村幼儿的入学准备更充足。有研究证实,如果幼儿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高,幼儿在进幼儿园之前的数学准备、语言准备和学习品质等都更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学习方式和语言能力也相对更高。很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更低。因此,和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所做的入学准备要差一些。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前农村幼儿园的入园率越来越高,但幼儿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接受能力无法达到城市幼儿的水平。所以,农村幼儿比城市幼儿的学习质量要差。其次,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合理运用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自身引导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因此,城乡在学前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基于公平视域下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一)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第一,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对教师队伍进行科学规划。为此,不仅要相应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同时在选拔教师的时候,要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进行整体考核,以确保所选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教学能力。第二,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对教师业务水平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参加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管理实践方面的培训,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对实践中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行实操训练,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2]。在结束课程培训后,要及时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以确保幼儿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果,促使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前教育专家、学者来幼儿园进行讲座,使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
(二)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扶持。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拟定有关政策,增加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要求,优化农村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和教学环境,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整体质量,为农村幼儿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3]。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园的办学压力,确保农村幼儿园可以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来完善教育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促使幼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再者,由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政府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重视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水平,有必要加强城乡地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使农村幼儿园能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从城市同行那里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资源。城市幼儿园可以定时定期派遣幼儿教师去农村地区进行讲学,农村幼儿园也可以定时输送幼儿教师去城市进行学习,加强城市和农村幼教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使农村幼儿教师更加直接地通过业务培训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一方面,城市幼儿教师可以在对农村幼儿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农村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情况,自己也获得更多的教育体验;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能够在城市幼儿教师的引领下,学习城市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城市幼儿教师共同探讨优化农村幼儿教学的具体措施[4]。这对改进农村学前教育策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异有较好的帮助。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提高城乡学前教育的水平,实现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应当正视这种发展差距,一方面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便有效地缓解农村幼儿园办学压力,并适当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准入门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应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水仙.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探究[J].新校园(阅读),2015,09:164.
[2]杨帆.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28-130.
[关键词]人文素质 专业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崔玉江(1978- ),男,河南许昌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和高职课程改革;周叶芹(1964- ),女,浙江嵊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分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统计和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20-02
一、前言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适应当今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各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同时高职教育年限短、时间紧,传统的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方式实施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基础条件较差,人文知识学习积极性低,人文底蕴弱,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初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2009年度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指出,可持续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原则: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可持续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
2.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要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培养素质全面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适应职业生活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而专业技术教学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素质。因为专业课本身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动大量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阅历和威信、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育,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素质全面的人才。
三、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
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财政与金融是一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组成员通过吸收高职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融入人文素质元素,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成效显著的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
1.更新教学理念:引入能力本位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将人文素质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政与金融相关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财政金融知识基础,而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
2.重组教学内容:增加人文知识的学习。财政与金融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引入一些历史、哲学、文艺知识相关的代表人物、经典理论和热点事件,拉近学生与宏观、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的距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一是增加相关历史故事、趣闻和背景等内容,激发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人文知识的不足很大程度在于兴趣。受近来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传统的人文知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趣味性不够。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趣闻和背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财政和金融基础知识内容时,可以回顾财政和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理解财政与金融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强调其历史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二是讲述代表人物的传奇经历,认识人文知识学习的价值。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发挥后发优势,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在讲股票投资时,可以多讲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的传奇故事,总结归纳成长规律,对于规避风险、抓住投资机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是剖析热点事件深层背景,反思人文精神。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热点事件,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分析,一方面将专业知识渗透其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反思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人文精神源头。如在分析金融危机时,除了可以从房地产市场的衰退,经济下滑、金融衍生品风险和金融监管缺失金融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可以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揭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贪婪、恐惧、无知等人性弱点,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反思。
3.创新教学设计:训练学生掌握人文方法。一是采用“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的教学模式,设计理论教学。第一步,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物价上涨、房地产泡沫、失业、贫富分化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讲授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到热点问题的分析中,避免孤立、枯燥的教授;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展开分析与讨论;第四步,点拨分析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并深化热点问题所涉及概念、原理及规律,加深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五步,鼓励并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视频,一方面可以形成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热点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训项目,实施实践教学。鉴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偏好实践的学习特点,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授模式,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训项目,如对于财政职能部分的教学可以安排讨论类实训:首先,将学生4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其次,让小组结合所学财政知识,依据相关资料,分析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着重分析财政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再次,制作幻灯片,准备发言稿,分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发言;最后,分析点评,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讲评、打分。设计和安排分组讨论类、社会调研类、热点辩论类等实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调研、书面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分析判断、辩证思维、口头和书面表达等各项人文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精神。
4.改革课程考核:突出人文素质考核。一是考核结构上突出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学和掌握新知识学习方法、独立思考问题、与教师和同学间沟通情况等人文素质表现,以平时的综合表现做整体评价,确定课程平时成绩。
二是考核内容上突出能力考核。通过考勤考查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学习能力;通过热点财经新闻点评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判断、书面表达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发言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实训考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调研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期末考核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考核,应知考核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型的方式,考核学生对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应会考核以辨析、计算、材料分析和小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财政金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院校有责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靠培养,素质靠养成。只有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要倡导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情趣,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和熏陶学生,充分依托专业教育的优势,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2]李秋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09(10).
[3]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N].中国教育报 2009-04-06.
[4]魏俊玲,卢春艳,周军.浅谈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论文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一)习得—学习假说
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
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2]
(三)情感过滤假说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四)自然顺序假说
该假说中强调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而且这种顺序与学习者的背景情况没有关系,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的顺序是一样的。
(五)输入假说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必须先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够学习语言,这一理论同时还强调,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因此它关注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当语言的输入超出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就很难理解输入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就是没有价值的。[4] 二、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的详细介绍
(一)输入假说的原则
1.语言输入的i+1原则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习得者所接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这样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水平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技术,且习得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这种内容和技巧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的i+1原则,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的是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材料。[5]这个原则就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者需要从一个低级阶段过渡到该机阶段,其语言输入的资料中需要包括下一阶段的新内容,这样才更容易接受,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到语言的结构技能。
2.语言输入的此时此地原则
此时此刻原则是指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语言的习得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产生,才能够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而产生习得的效果,这就是此时此地原则。
3.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原则
输入假说的前提是,语言的输入必须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者充分的接收到大量的语言信息。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而产生的,因此习得者必须要懂得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材料一定要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6]对于复杂的材料,习得者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结构上,忽略了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就丧失了语言输入的本意,所以说,语言的输入一定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4.正确处理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过程只能够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语言,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校正与检测,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只有通过习得才能够真正实现输入的语言耳朵灵活运用,因此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获得信息的习得方法和自觉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有效的结合,来保证语言输入的成功性和有效性。
5.实现语言输入三个阶段的合理过渡
在语言输入的初级阶段,学习者还未具备一定的使用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应该着重锻炼其听力能力,以此来刺激听觉器官,掌握大量熟悉词汇,再根据这些词汇理解输入的内容;在第二个阶段,克拉申认为是“早期语言表达阶段”,要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的是语言的表达需要与能力相适应,[7]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激励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比形式结构更重要;最后阶段就是语言的显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巩固,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完成语言出入的全过程。
(二)输入假说的特点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倘若学习者接触的语言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且自己不理解的内容,那么就不会对此产生兴趣,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习得者来说是浪费时间,因此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可理解的内容,实现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2.非语法程序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将习得与学习紧密结合,因此说以习得为目的的教学中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局限的,非语法程序安排更适合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教学。
3.关联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要想使语言的习得有效果,内容的选取需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并且对此产生兴趣。根据资料显示,越是学习者未接触的内容,就会越感兴趣,因此说抓住这一方面来考虑,将关联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现语言的输入。
4.广泛的输入量
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i+1原则阐述的。目前情况下,我国外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学习者要想掌握语言知识,单单学习语言形式、结构和词汇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运用,广泛的阅读和课外活动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i的比例,通过广泛的语言输入量来达到语言输入的目的,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目标。[8]
(三)输入假说存在问题
1.过分夸大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不能揭示出其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受到语言情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如学习知识的准确度、学习能力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够判断语言输入是否能够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因此说输入假说过分的夸大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不能明确揭示出其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知识的过程。
2.忽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交流,但是输入假说中过分地强调了语言输入的作用,认为其是获取知识的决定力量,却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这是该假说的一个缺陷。
3.简化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第二语言的学习毕竟不等同于母语的学习,受到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具备母语学习的优势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而输入假说中,却简化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将语言的习得与学习孤立开来,这样就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输入假说为重点进行论述
(一)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两种方式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方法。[9]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习得的作用,这方面的缺陷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更好的习得环境来弥补不足。同时要正确认识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在内容系统化、知识完整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习恰当的结合,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合理运用,既重视形式教学,又不忽视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情感过滤假说的应用
情感过滤假说中强调过,对于语言的接受效果会受到学习情感如焦急心态等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多鼓励学生,进行肯定教学、愉快教学,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减少学生情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情感过滤假说中同时强调了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英语交流的乐趣,只是每天在枯燥的阅读中度过,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过滤,产生不良的效果。[10]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论是在听力、口语还是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英语带来的乐趣,都能够感受到英语世界中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情感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三)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运用
1.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是要保证语言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由于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选取恰当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对于老师的备课要求就提高了,老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还要熟知这段内容的背景,以方便语言知识的输出,同时老师还要讲现在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保证知识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保证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很难将语言学会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利用网络上的语言知识增加教学资源。英美报刊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报刊中涉及到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有社会评论等热点问题,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3.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在下面记录,学到的都是书面知识,单调而枯燥,而对口语的练习却相对缺乏,这样的哑巴式英语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效果,为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放映英美的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的英语发音等,运用这些方法将听说读写四方面完美综合,才是语言输入需要达到的目标。
4.语言学习者要不断地进行假设与创新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学习者要学会运用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会假设和创新,是语言的输入能够更具有价值。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根据所学的内容不断的假设,然后再根据知识的积累打破原来的假设设置新的假设,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使语言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5.注重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活动是维系教学最终成败的核心因素,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内容不能够完全按照i+1的模式进行,还需要包括i、i+2、i+3、i-1等内容,力求输入的自然,适应多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11]
6.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外语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因此说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具有足够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触新思维模式和新交流模式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可理解的内容,还需要创造一种语言输出的环境,这样在输入和输出的循环中使学生学到知识。
7.尽量克服输入假说的缺陷
输入假说中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这个缺陷,在输入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促进语言输入的顺利完成。[12]同时老师应该避免输入假说中对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简化,完善语言学习过程,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结束语:
二语习得理论中所强调的习得——学习理论、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等理论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者恰当结合,为学生提供可读性和易懂性的输入信息,降低情感过滤的影响,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妍. 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 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0期
[2]曹静. 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海外英语,2010年第09期
[3]于彪. 二语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何庆华. 二语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战线,2010年第S2期
[5]俞伟丽. 从二语习得理论探讨现代综合英语教学 科技资讯,2009年第25期
[6]马艳莹,郑玉琪. 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现代英语教学 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9期
[7]戴明忠.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第2期
[8]杨旗.输入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术界,2010年第05期
[9]王景辉.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分析 语文学刊,2006年07期
[10]杨臻.浅谈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第04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青年教师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现有青年教师9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比例60%以上[1]。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知名媒体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性报道,学界采取多种抽样调查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综合媒体的调查性报道和学界的研究现状,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问题。
一、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与生存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在逐步增长的同时,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这份调查涉及全国84所高校教师,超过13万个样本。相对于这样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高校教师现有收入非常缺乏竞争力。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由于生活压力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研究表明,对生活的满意度方面,青年教师在收入水平方面认为比较满意的为11.11%,认为非常满意的为0,认为不太满意的和非常不满意的共有48.89%[2]。不仅如此,高校青年教师还存在收入分化现象,学术地位高职称高的青年教师与低职称的青年教师之间差距在不断拉大;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收入也存在差距,自然科学学科专业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收入一般比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教师收入高。其原因在于:各高校相继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教师的收入与职称、工龄、教学科研工作量等指标挂钩。获取同级别项目课题,自然科学研究经费及其学校奖励配套远大于人文社会科学等。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课题组在对北京市高校引进人才“就职原因”的调查发现,引进人才选择高校工作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研究条件”“教师地位”“发展空间”,而在十几个选项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工资收入”,由此可见教师群体最不看重的是经济收入。但耐人寻味的是,在对“离职原因”的调查中,“收入太低”又成为高校教师离职的第一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矛盾的结论,高校教师最不满意的是收入,但最不看重的也是收入。有学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青年教师疲于奔命,从而大大降低了生活满意感,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准,最终也会妨碍到学生的成长发展[3]。
二、住房困难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的希冀,今天仍在搅动着人们的生活。青年教师存在“受教育年限长、无积蓄、收入低、处于婚育期”等特点,造成一方面急需购房安家,一方面却无力购买商品房的尴尬局面。而高校实行十多年的住房改革后,也已没有福利房源可供给青年教师。为稳定教师队伍、方便教师生活工作,大多高校提供了单身宿舍或临时周转房。然而由于没有后续解决办法,临时周转房难以流转,出现了青年教师想改善居住条件无法改善,学校想腾空周转房难以腾空流转的局面[4]。商品房价过高、周转房“租”而不转。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房购买和租住条件,而昂贵的商品房又无力购买,高校青年教师成为真正处在社会的“夹心层”[5]。这一现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尤为突出。有学者对北京市18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显示,32%的教师烦恼的是住房条件差,更有48.8%的教师认为自己最烦恼的事情就是买不起房子[6]!2014年前后,共青团北京市委课题组,对在京普通高等学校中35周岁以下的26781名专任教师、行政以及教辅人员(不包括后勤和校办产业等机构中的工勤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住房困难是青年教师们面临的最主要困难,60.0%的受访者表示房租和房贷是最大的开支项目[7]。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例,当地高校很多普通青年教师住筒子楼(大部分是学生宿舍改造的)。不少青年教师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房子里,加上父母来照顾年幼的子女,连个备课的地方都找不到[5]。为每天的柴米油盐奔波的青年教师,面对飞升的房价只能“望房兴叹”。有的青年教师因为住房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严重者乃至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这一现象还不少。
三、工作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失谐
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处于弱势地位,事业刚刚起步,工作一项都不能落伍,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压力源主要包括职称评定难度大、经济收入相对偏低、住房问题和没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低职称教师身上反映更加明显[8]。职称评定难度大是造成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山大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高校把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与申请课题的数量、档次、出版的专著等“量化指标”进行直接挂钩。众所周知,青年教师没有什么话语权,承担高校大部分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疲于应付学校各部门的任务和各种考核指标,自己用于独立科研的时间根本就“不够用”。即便有一些时间,尽管曾经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在工作、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是普通青年教师要独立争取到高级别科研项目十分困难。高校学术资源分配的行政化、官僚化,使拥有关系资本、权力资本、学术资本的教授很容易拿到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同时,依托于掌握丰富资源的“学术权威”有社会关系的,或者与权力者走得很近的青年教师很容易获得科研项目和发展机遇,进而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提升平台,优势资源向这些“优势”青年教师累积,使其变得“越来越好”,而那些只甘于科研或教学、不擅长搞关系、缺乏相关资源的普通青年教师,则很难获得机会和空间,只能在资源获取的链条之中“穷者愈穷”,只能在各种竞争激烈的项目课题中力争上游。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7]。在人际交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也面临头痛的问题:人际关系失谐。高校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对象最多的是学生。平时的教学任务较重,遇上双休日、节假日,除了腾出时间陪伴家人外,基本上都耗在写论文或者做课题上,参加社交活动很少,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机会也不多。在社交朋友圈上,基本上是以同学和同事为主,这两个群体维系着青年教师的关系纽带。此外,部分青年教师或因为个性突出,自尊心较强,不愿依附和屈从人;或因为情商不佳,接人待物较为刻板,不善应酬等因素,这些是造成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失谐的重要原因。
四、职业认同状况
高校教师群体有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他们的职业认同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很关心自己的劳动和尊严能否获得社会的肯定、理解和支持。在职业满意度上,对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的主观评价是正面的。但是,有很多青年教师在归属感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对自己的工作归属感不够强,对学校的管理认同度不高[9]。其原因与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没有关涉。有研究表明,专业兴趣与发展、职业爱好、经济收入、社会认同等,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其中专业发展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工作压力越小,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就越高;个体对压力的承受力越强,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学习交流、深造的机会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读书学习时间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职称晋升越快,工作满意度越高。至于社会普遍比较关注的住房问题如租房或购房,住房的面积等,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影响并不显著,但青年教师对住房的满意度则与工作满意度明显相关[10]。从总体上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认同度和幸福指数随职称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助教幸福感最低,他们最满意的是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最不满意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程度,这反映出他们目前所处的状况与奋斗目标的差距。讲师最不满意的是物质生活条件,其满意度是各类人群中最低的。研究表明,对物质生活条件最为关注的是31-40岁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这说明31-40岁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压力最大。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本身的社会声望的认可度较高,反映他们不满足自己工作生活现状,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当个人价值与期望目标相冲突时,有的教师的价值天平开始发生倾斜,乃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有研究者指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但是职业倦怠处于中等严重程度。年龄越大,职称越高,承担的工作量越大,感受的工作压力就更大,更容易疲惫,在工作中也可能采取消极、冷漠的态度[11]。
五、结语
从上面综述的情况可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属于高等学校的弱势人群,面临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压力。青年教师因入职时薪酬低、职称低,为减轻生活压力而千方百计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生财之道,无疑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未来的成长潜力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者认为,应该正视青年教师改善生存状态的诉求,关心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社会等方面要多措并举,不仅要创造关爱他们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更要从收入分配、学术评价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拓宽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从容面对生活。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发达地区、省会中心城市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较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的高校青年教师研究较少;对重点大学青年教师关注得多,对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关注得少;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群体的青年教师生存状态问题的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等。这些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作者:慧 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牛角.中国有90万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三低[N].新文化报,2016-01-11(3).
[2]杨萍.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J].三峡论坛,2014(2):134.
[3]李军松.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地区高校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131.
[4]王洪龙.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安置问题探析———以烟台等中等城市高校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3):58.
[5]周锦安.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探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185-186.
[6]彭晓月.北京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与激励效果调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5.
[7]诸葛亚寒.高校“青椒”坐冷板凳担大事业[N].中国青年报,2015-05-11(5).
[8]程接力.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的校本研究———基于北京某“985工程”大学社科院系的调查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3(3):75.
[9]徐晓明,刘静,边超.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状态、发展状况及利益诉求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