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乡镇经济论文8篇

时间:2022-04-18 13:30: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镇经济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镇经济论文

篇1

中央政府近年提出,在“十二五”时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要实现优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即反哺农业。在中央红头文件和“白皮书”的指引下,坚决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全方位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乡镇财政管理要强化收支管理,搞清楚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来龙去脉,切实保证将资金落实到有利于“三农”的政策上来,杜绝资金浪费、资金闲置等得不到资金最大价值的现象,更要将腐败贪污的思想遏制在摇篮里。另外,“以人为本”,心系百姓,扎扎实实为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是乡镇政府的首要职责和头等任务。近年来,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职能逐渐转型成为服务型政府,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财政收入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收入随着财政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收入为21715.3亿元,在其后的几年间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至2006年的38760.2亿元基本实现翻番;10年后的2012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17253.3亿元,是2003年财政总收入的5.4倍,财政总收入突飞猛进的速度影响着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加;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只有9850.0亿元,历经10年的时间,迅速上涨到2012年的61078.3亿元,增幅高达520%。虽然乡镇财政收入在近十年间拥有比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略缓于财政总收入的增长。作为基层财政收入部门,应当为财政总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二,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5.36%;随着十一五时期的到来,使得乡镇财政收入比重有所提高,2006年作为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47.22%,比2003年的比重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第一年,2011年乡镇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0.59%,超过半数;2012年又增加1.5个百分点,上升到52.09%。同时,这个比重相对于2003年来说,增长了14.84%。虽然乡镇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是在十年间的数据并不稳定,乡镇财政收入应该有更多在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2、财政支出方面

第一,乡镇财政支出随着财政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2003年财政总支出为24650.0亿元,在此后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增幅;时隔五年的时间,财政总支出实现翻番,并在2007年一跃达到49781.4亿元。财政总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稳定趋势,历经十年的时间,在2012年财政总支出达到2003年的5倍有余,实现125712.3亿元。与此同时,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为17229.9亿元,此后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80000亿元左右。自2005年起,乡镇财政支出增长的环比比率均在20%以上,2012年此比率降低到15.59%。乡镇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基本态势相同,增幅相似。第二,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渐增大。2003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9.9%;在今后的十年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始终没有低于该比值,并且,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起至2008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均在70%以上;2009年起,此比值达到80.01%,比照2003年的比值超过了10个百分点。2012年,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顶峰85.26%,是2003年所占比重的1.22倍。虽然乡镇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所增大并呈上升趋势,但是,乡镇财政的管理仍然存在问题,乡镇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

3、财政收支对比分析

从2003年至2012年十年的数据来看,除个别年份财政总收入略大于财政总支出外,财政总收入基本是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差额在9000亿元以内。这并不表明政府在财政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而是基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表现,同时这又体现了政府“赤字财政”的财政手段。但是,这个赤字在乡镇财政收支中显得有些庞大。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的乡镇财政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平均赤字水平达到22163.54亿元。尤其是2012年,乡镇财政赤字达到46110.0亿元,是同期财政收支差额的5.45倍。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转变乡镇政府财政职能

按照当下乡镇农民、乡镇经济对财政的需求,财政服务是相当不充分的。即使在很多乡镇中,财政部门已经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但是大多数人还难免存在“金饭碗”不怕丢的想法。如果要使得财政职能符合当地需求,就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政府人员观念。一方面,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引导政府行为不偏离“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将贪污的丑陋行为控制在萌芽中,或将腐败的嘴脸撕下使其真面目在媒体中曝光,同时受到广大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使政府更好的为“三农”进行服务,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更好地展现处在新时期的我国新农村的全新面貌。

2、与一、二、三产业对接,合理预算乡镇财政收支

合理预算并不等于充分估计,而是应当与乡镇经济状况相吻合。以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管理能力。第一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收相对较少;第二产业的发展日益壮大,在资金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但发展潜力有限;第三产业是新兴产业,相关利益者没有认清其发展前景与发展道路,盲目发展只能带来资源浪费。对于一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来讲,二、三产业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一定收益后,应当反哺农业,才能使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一个丰厚的物质基础,最终换来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财政管理是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乡镇财政收入是财政总收入的细胞,乡镇财政收支只有按照《预算法》《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掌控、灵活使用,才能使财政资金获得最大的效益。

3、平衡乡镇财政收支,采用适宜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如果过大,可能会给财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财政管理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其强制性受限;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低于县级财政,所管辖的税种数量少、税源范围狭隘,都会造成财政管理困境。赤字财政作为财政管理的一种手段,是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来实行的,对乡镇经济的投入加大但期初没有投资回报,一但渡过这段重点在于基建的时期,就要转换新的财政政策。如果乡镇听从党的号召、按照党指明的路线,在乡镇实施适宜的财政政策,如同产品适销对路一样,乡镇经济也在财政政策带来的效益中获利。

三、小结

篇2

一是产品创新高端化。广大企业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用新技术、新设计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上下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进一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寻找新的利润空间,避免“同质化”竞争、“价格战”现象,抢占高端市场。要立足客户需求,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设计、制作公司的技术合作,对现有产品进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调整,改进产品的结构、材质、工艺,提高产品性价比,扩大使用功能,完善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最佳的应用解决方案,抓牢固定客户。

二是设备更新智能化。实践证明,提升企业装备化水平是实现企业减员增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装备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效率、扩大产能。万石镇北海封头早在1994年就开始更新设备,冷加工封头生产线和封头坡口已经实现了全自动,生产效率提高5倍,用工人数骤减80%;九洲封头新厂区将在今年1月正式投产,将在压机上下料、X光拍片等环节使用重型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设备并在全厂区范围内配备全自动配送系统,平均1台机器可以代替3个产业工人,产能也将有较大提高,更有利于稳定质量,确保安全。装备的精准度高,没有初学者和熟练工之分,只要调好标准就可以进行精准操作和生产,大幅度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良品率;生产中的一些复杂、危险环节交由装备操作,还能有效化解安全风险,减少事故发生。从调研情况来看,万石镇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企业每年付出的工人工资普遍要占到利润的10%-20%,个别行业甚至逼近30%,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薄的企业利润使不少企业感觉不堪重负,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和长久之计就是实现装备自动化,降低用工成本;同时,用“机器换人”还可以有效避免同行业间恶意竞争、互相“挖墙脚”的行为,也是应对技术工人工资水涨船高的好办法。

三是技术革新常态化。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革新道路,不少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尝到了甜头,融泰化工与夏帆博士合作成立巨珩新材料,建设艾伦•黑格材料科技中国(宜兴)研究院,不仅在核心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一举跻身世界科技前沿,还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自身的发展难题,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广大企业要大胆出击、主动对接,千方百计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使他们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要进一步增强专利、品牌意识,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做大做强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二、合力攻坚、共克时艰

一是政府要主动作为。营造“暖冬”,不仅仅要为企业“量身”制定好的政策,关键是各项政策要“看着落实”,及时、精准、有效地为企业所用,用好用活,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政府要立足职能,强化服务,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解企业所难,确保服务到需要处,帮扶到关键点,让各项举措真正显现实效。我们将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为广大乡镇企业家提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使大家的思路更清晰、定位更精准,借它山之石,攻发展之玉;围绕企业的资金需求,我们将把举办政银企合作座谈会作为一项传统,为企业融资当好红娘、牵好红线;针对转贷难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总额2000万元的镇级转贷资金的作用,并积极协调市级平台资金,在宏观经济持续偏紧、企业资金较为紧张的严峻形势下,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困难,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健康运行;此外,我们还将分行业分层次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为企业发展体提供急需的创新资源,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二是企业要主动调整。广大乡镇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情况最了解、最清楚,要坚持立足自身,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出击、主动谋划,把企业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做稳做实,做大做强。同时,企业之间要互相配合,抱团取暖,合力化解各类制约,在这方面,万石镇华威封头、九洲封头、华源照明等企业先行先试,依靠互相信任、企业信誉,形成了抗击风险的联合体,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广大乡镇企业家树立了示范、提供了借鉴。现代乡镇企业家尤其要具备宽广的胸襟,摒弃同行必妒的落后、错误理念,相互扶持帮助,一致对外,共同闯市场,使企业团结协作成为企业界的一种优良品格、良好风尚。

篇3

(一)认识到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政策上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乡镇民营企业在促进农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该提升对于发展乡镇民营经济作用的认识,从战略角度,制定一些列的政策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镇企业实施必要的金融支持,搭建乡镇民营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土地审批,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措施,制定出符合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等等。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还应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舆论环境,形成人人谋划发展、户户积极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还要积极的制定一些优惠的措施,促使乡镇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建立企业集团,帮助企业了解和完善现代企业发展制度和人才招聘制度,引导企业向着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第三产业、环保产业等朝阳产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中小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深入的推进改革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从管理转变为服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中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这种职责不分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可能会产生钱权交易,还可能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乡镇政府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当积极的推进改革开放,一方面改革原有政策中不利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措施,给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实施投资环境的优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案,引进一批环保达标且投资数额较大的龙头民营企业,带动本地其他企业的发展。

(三)改革财政金融制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乡镇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人员少,企业发展处在初期阶段,这使得企业在银行融资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很多困难。银行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往往选择那些规模大,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进行放贷,而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乡镇民营企业往往不够重视,这无疑加大了乡镇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所以,资金也就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使其向乡镇民营企业倾斜,让它们有足够的资金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中小企业的投资担保的机构,支持乡镇民营经济的起步创业。另外要积极协调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助力中国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设计一些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获得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的小康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小康做出金融企业应有的贡献。

二、结语

篇4

1.1持续性

现代社会物质和能量的开发要有一定的节制,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代的需求,要在不危及后代人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体现了生态理念的持续性。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的构思、布局结构以及设施设置等,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实现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采取措施不断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应,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1.2循环性

实现对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使得使用过的废料可以继续通过科学的加工利用到生活当中,最后得到自行分解,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体现生态理念的循环性。生态理念的循环性使得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以及信息分解等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在自然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一个闭合的循环流,而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是单向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科学的利用和处理资源。

1.3高效性

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加大了资源的投入成本,而生态理念下的生产生活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高的资源利用率,改善资源利用和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4多样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对于环境设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提供更多选择的环境设计产品,促进多样化的消费,降低因为无节制的扩大消费而造成的环境压力,转变人们被动的消费选择方式,提供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多样化产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1.5舒适性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要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能够体现设计的审美价值和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生态理念的舒适性。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下的城镇形象设计

城镇的形象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对乡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是当代促进乡镇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体现了生态与人文的统一、现代与历史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推动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对城镇形象设计的具体启示。

2.1城镇形象设计的原则和范围

生态理念影响的城镇形象设计要充分地考虑到居民的听觉、嗅觉以及其他的感官感受,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城镇当中包含着人文要素、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要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不容易,既要考虑到整个城镇的形象,又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城镇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建筑建设,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价值体现,要不断地加强环境艺术意识,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更要受到建筑设计和规划的限制。不仅要完成城镇规划中的各种策划,而且还要弥补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城镇形象的设计水平。

2.2在城镇形象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

城镇的形象设计要对居民的综合感受进行全面的考虑,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居民的感官进行刺激,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得居民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环境艺术设计和城镇形象设计主要是在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来发掘触觉艺术、味觉艺术等感官艺术,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情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形象。城镇形象设计将审美需求、材料选择以及功能进行协调统一,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3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结构

城镇环境艺术是从不同的时空、层面、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体现城镇形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城镇的设计结构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的,要体现生态理念中整体与局部、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

3结论

篇5

第一,应当更多地关注公众对经济的信心。笔者认为,用“来得不是时候”概括汶川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比较恰当。因为,地震发生之时,正是我国经济面临国际国内经济矛盾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能源紧张、冰雪灾害、次贷危机、美元升值等。尽管我们已经有了今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的充分思想准备,但是,发生如此严重的地震灾害,还是始料未及的。因此,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已经不是地震对经济会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而是公众对经济的信心如何。忽视这一问题,就会陷入盲目的乐观之中。

第二,应当看地震会不会恶化现有的经济矛盾。如果就地震论地震,从地震发生的地区来看,可能对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地震可能会激化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一些矛盾。首当其冲的当是农副产品价格,二是会大大加重运输压力,三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某些资源的供应紧张,四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能源的紧张。毫无疑问,在能源供应上,必须优先保证灾后重建工作,在能源供应本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可能对其他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

第三,应当看会不会对其他产业、行业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中央财政今年一下子拿出了700个亿用于灾后重建,今后几年还要继续投入相等资金,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持灾区重建等等,这些资金哪儿来?除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挤出一块来之外,必然要从其他产业、行业的发展资金中挤出一些,这对其他行业、产业来说,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第四,应当看会不会激化劳动力需求矛盾。近年来,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矛盾正在暴露并日益激化。这次的汶川地震,可以说是对劳动力的一次挫伤。虽然这些地区很多在外务工的人避免了一场灾难,但是,很多在外务工者的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对他们来说,遭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其他地区还必须派遣一定的技术力量、劳动力参加灾区的重建工作,这势必带来一些地区劳动力的进一步紧张,影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篇6

论文摘要对景德镇市香榧资源的分布以及香榧经营策略进行了叙述,并从育种、苗木繁殖、嫁接等方面介绍了香榧的培育技术,以期能指导香榧的生产和经营。

1景德镇市香榧分布和优良类型

景德镇市3个乡(镇)均有香榧自然分布,有天然生长的香榧(古树)355株,其中有300年以上并且胸径在40cm以上的30株,胸径在30cm以上的有90株,生长发育良好,结实量多。这说明景德镇市具有香榧生长发育的良好立地条件和品种优质的优良类型,为今后进一步开发香榧优良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香榧优良类型的形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环境提供充分的条件。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5.47万公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和散生香榧遍布全市山区各乡(镇、村),是种植香榧得天独厚的好地方。我所近几年来应用香榧培育技术,已培育优质(播种)苗4.5万株,嫁接苗3.6万株,为景德镇市发展香榧提供了种苗基础。

2景德镇市发展香榧经营策略

2.1加强宏观指导、发扬资源优势

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对香榧发展非常重视,“香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已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市领导在考察香榧育苗培育基地时作了指示:“香榧发展市场潜力大,开发价值高,要在现有规模上,加大科技投入,把香榧作为一个产业抓,发展为全省香榧示范基地,为林业经济增长点作贡献”。政府部门要对香榧资源发展规模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预测预报,主动搞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林业部门应根据市场体系建设和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特征、栽培技术等条件,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有组织、有选择地搞好香榧培育基地的发展规划。要搞好信息流通,认清发展形势,扬长避短,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香榧培育基地,做到发展与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防止盲目发展,造成浪费。

2.2香榧经营策略

2.2.1选择优良品种。发展香榧选择品种是关键。景德镇市地区有2个优良品种:细榧、和尚榧,应尽快发展这2个优良品种。要根据香榧的生态特性,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立地布局培育基地,以目前已经确定的2个优良品种作为主要的选择繁育对象,并继续调查和发掘优良类型和单株。调查、分析香榧优良类型和单株的生长环境,以研究香榧生长发育的最佳生态环境。

2.2.2营造模式。必须将立体结构与层次经营相结合,要采取企业+农户、股分制合作经营等多种责、权、利结合又明晰的经营体制,稳步推进、持续发展香榧产业。如2004年,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以技术入股与香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股分制公司,聘请徐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为技术指导,2004~2005年播种(条播)繁苗1.5万株,平均苗高22.6cm,产苗15万株/hm2;2006年,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播种育苗技术又上了新台阶,采用洒播、叶面追肥、浇水渗药(防治小苗立枯病等其他病虫害)等技术又繁育苗木3万株,平均苗高28cm(一年生苗最高为42cm),产苗22.5万株/hm2。

2.2.3基地的选择与建设。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每片基地要相对集中连片,并有一定的面积,使基地建成后都能形成规模。要严格按工程管理强化集约经营,并建立一套由可行性报告、立项、规划设计、作业实施方案、检查和验收到建立技术档案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科学管理体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投入,做到造一片,成林一片。

2.2.4关于投资机制。发展香榧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种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制、内资、外资等多元投入相结合的发展机制。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效廉洁的审批管理程序来吸引投资者。要着力抓好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应用,防止生产大而无当,使这些环节紧密相连,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高科技和信息“高速公路”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使景德镇香榧产业化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3香榧培育技术

3.1种子采收与催芽技术

3.1.1采种。育苗用的香榧种子,一般采用细榧或和尚榧的种子,其发芽率高,出苗较整齐。种子要在生长健壮的成年母树上采收,育苗用的种子必须充分成熟,在9月下旬、10上旬当假种皮由青绿色转为黄绿色,开裂露出种子,并有少量种子开始脱落时采收。一般每4kg榧蒲可出种子1kg左右(1kg种子约420粒)。细榧的当年发芽率在92%以上,和尚榧可达85%以上。

种蒲采回后,堆放在阴凉通风处(堆厚不超过20cm,以防止发热腐烂),堆放5~7d,以利于种子与假种皮分离。当假种皮微紫色时,剥去假种皮,取出种子进行播种前处理。

3.1.2催芽。成熟种子胚胎未发育完全,须用湿沙贮藏,完成生理后熟,并达到催芽的目的。选朝南向阳地,挖15~25cm左右土坑,先铺上5cm左右的清水河沙,然后用1层(5cm厚)种子1层(3~5cm厚)湿沙(用手捏沙能成团,手松开时沙团稍经触动即散)相间层积贮藏催芽。堆高35cm左右,上层沙可厚一些,防止种子外露,并起保湿作用,天气干燥时要经常洒水,保持沙子的湿润,发芽率在92%以上。

3.1.3采穗。香榧枝条分延长枝、侧枝、结果母枝、结果枝、萌芽枝等5种。为了使嫁接苗生长有力且早实早丰,在选优基础上,应在树冠中上部选用一年生侧枝或带一年生三叉枝的二年生侧枝做接穗,具体视砧木粗度而定。穗条一般随采随用,若在阴凉处把穗条基部置于湿沙中可保存30d左右。

3.2苗木繁育技术

3.2.1砧苗培育。具体内容如下:

3.2.1.1播种。育苗的圃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水方便、pH值在5.5~6.5的沙质土壤上。10月上、中旬整地,要施足有机肥,施入腐熟栏肥15t/hm2或腐熟菜饼4.5t/hm2。东西向作高床,床宽1.2m,床面要平整,步道深浅要一致,纵向开沟条播。播前需用托布津800倍液或硫酸亚铁进行土壤消毒。一般分冬(12月至翌年1月)和春(3月上、中旬)二期播种,行距30~35cm,株距8~10cm,种子胚根向下放在播种沟内,播种量为发芽种子750~900kg/hm2,上覆1层细肥土,厚度为种子横径3倍,约1.5cm左右,上盖稻草等物,用于保湿和防止表土板结。3.2.1.2管理。主要是遮荫、浇水、除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播种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苗陆续出土。幼苗紫红色,极脆嫩,幼根肉质黄白色,分布浅。香榧苗怕日灼,揭去盖草后,要及时搭棚遮荫。荫棚高1.8m(有利于圃地和护理),透光度40%左右。香榧苗怕旱需水,尤其在盛夏要视干旱情况适时浇水。要及时松土、除草、施肥,第1年除草要用手拔,次年可轻锄浅削,以避免碰断苗木和伤动根系,肥料一般用10%左右的淡人粪尿,施2~3次。梅雨季节幼苗易发生根腐病,发现病株须拔除销毁,病株松土后用1%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可防止病情蔓延。当年生苗高15~30cm,地径0.3~0.4cm,可产苗15.0~22.5万株/hm2,留床培养2~3年后,可嫁接或定植造林。

3.2.1.3病虫害防治。香榧苗期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根腐病和叶枯病,害虫主要为蚯蚓、地老虎、蛴螬、蜘蛛和蚜虫等。发生猝倒病可用0.5∶0.5∶100或1∶1∶100倍半量和等量波尔多液喷雾进行防治,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3~5次,效果良好;发生根腐病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1∶500倍溶液进行防治,每隔5~7d防治1次,连续3次,可抑制病害扩散蔓延,但也要及时拔病株就地烧毁。发现蚯蚓、地老虎、蛴螬为害,可用呋喃丹挖条撒施于苗床上防治地下害虫,蜘蛛、蚜虫可用敌敌畏、乐果类农药喷杀防治。

3.2.2嫁接。具体内容如下:

3.2.2.1接穗采集。在12月至翌年2月,选生长健壮、结实性能好、盛产期的母树,在树冠的中上部剪取生长粗壮、顶芽饱满的一年生侧枝作接穗,要求长15cm以上、粗0.4cm以上,同时采集5%左右的优良雄树接穗,要求花期相遇、花蕾较大、单枝花蕾数多、花枝比例高、年度间变化小、花期长的优良雄株,作造林时配置的授粉雄树苗用。接穗采后要保湿,可用湿毛巾或湿苔藓包裹,长时间贮藏用湿沙露头埋藏于荫凉处,并上盖苔藓。

3.2.2.2嫁接时间与方法。苗木嫁接的时间一般为2月中旬至3月下旬。方法有挖骨皮接、劈接、切接等。常采用劈接法:当树液开始流动而皮层尚难剥离时嫁接,接穗与砧木的粗度要大致相同或接穗略小于砧木。接前略挖去苗木基部土壤,在离根颈5~8cm处截断,再在砧木横截面中央垂直下切一刀,深2.5~3.0cm;抹去接穗下端2/3的叶片,把接穗基部两侧相对各削1刀成楔形,斜面长2.5~3.0cm,与砧木下切长度相一致;用左手大拇指轻轻掰开砧木切口,对齐一边插入接穗,然后用塑料薄膜带将砧木断面和接口严密绑扎,保证接口不露白、不进水,用黄心土将接苗培成馒头状,覆没接穗2/3,只露出梢头。

3.2.2.3接后管理。嫁接后,大田育苗的仍须搭棚遮荫,到9~10月高温过去、天气凉爽后拆去荫棚,拨开培土,露出接口。接穗抽出的新梢幼嫩,过长倒伏时需用小竹竿逐株支撑扶正,基部抽出的萌蘖需及时抹去。培育2年后,嫁接苗高50cm以上,可出圃造林。

4参考文献

[1]万小金,吴晓明,程小东.香榧采穗圃营建技术[J].江西林业科技,2006(3)32-36.

[2]王向阳,修丽丽.香榧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综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2):20-22.

[3]汪兆炎,黄元照,李忠泉.黟县香榧速生丰产技术探讨[J].安徽林业科技,1997,23(3)20-21.

[4]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等.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21(4):471-474.

[5]徐石华,钱觉寿.香榧早产高产技术[J]新农村,2003,(3)10-11.

[6]徐小彪,李卫华,蔡祖国.香榧的发展前景与栽培利用[J].江西园艺,2004(6):49-50.

[7]楼枝春,潘悦优,丁立本,等.香榧丰产技术要点[J].中国林副特产,2002(3):2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