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17:54: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健康教育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年刚开学,我们班来了一个新生,胖胖的,很帅气的一个男生。可过了两周,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了该男生玩自己的生殖器,我很惊讶,也很担心,这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一、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
第一步,我把他的家长请到了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一切正常。第二步,访查了他要好的几位同学,得知该生近段时间爱上网,会不会是在网上看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呢?
二、和学生谈心
将该生叫到办公室很诚恳地和他谈心。他很害怕,也很羞涩,一直将头埋得很深,不敢看我。从他的表情上,我看出了他的自尊,看出了他强烈的道德意识,简单地询问后,我告诉他说:“要做一个健康的人就要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发育。网络像一把双刃剑,能帮人,也能伤人,关键是看你如何正确使用……”一席话,让该生认识到了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对身心健康发展的危害。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与生物老师沟通,特意上一堂人体结构与性的生理课,让他明白这是人生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没什么丢人的,不用有心理负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四、教给学生正确调整的方法
先调整生活方式,要求他在校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课外活动;在家多做家务,多看一些有益的书籍;再调整学习方式,要求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让他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充实,不空虚,这样,心态自然也就调整好了。身体健康了,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五、老师也应正确对待
要懂得尊重学生,不随意传播,以免伤及学生自尊;不能因此而歧视该生,应在感情上多与学生沟通,多与该生谈心,在学习多鼓励和支持他,在生活上多帮助他,帮他树立自信心,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我的,老师是喜欢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我能做得很好。”给予学生希望,切忌一棒子打死。
过了两周,我发觉该生活泼多了,学习也认真多了。一些坏毛病也改了。再次找该生谈心,他开朗地笑了。从他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他的进步,看到了他心理的健康。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生命安全教育 健康第一
一、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从1996年起,国家把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2007年国务院又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大模块。要求学校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课程中逐渐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班、团、校会、专题讲座、参观和实战演练等形式,多方位、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的知识,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保障生命安全的方法和技能。《体育与健康》的新课程标准中把“健康第一”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把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知识、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等”。[1]然而,当我们看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有5335名学生因来不及逃生或不会自救而最终遇难;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潭市育才中学学生下楼梯时,一同学跌倒,结果酿制了8人死亡,26人受伤的惨剧;2010年11月29日,悲惨的一幕再次上演,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也是因为一位同学下楼梯摔倒,导致近百名学生受伤。如此灾难一次次发生,令我们深感痛心,感叹生命的脆弱,但又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学校会一再发生这种灾难?学生的应急逃生技能为何如此低下?他们的生命安全意识为何如此淡薄?
一幕幕悲剧发生的背后必然会有各种层面的原因,从体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是日常教育教学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背离。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秉承传统的生物观理念,强调“增强体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学生缺乏实践性的操练,或者仅仅强调了运动本身安全常识,没有涉及应对突发灾害时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一旦遇到突发危急情况,就仍然无法正确应对,最终导致许多本可以避免的惨剧。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安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针对遭遇突发性、灾害性事件时所需要的应急和应变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护与安全防卫能力,从而避免人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安全防范知识,而且要进行安全防范技能的实际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就是人的动态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回归生命本源体验。生命安全教育就应该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以生命的视角审视体育教育,达成人的生命的本源回归,体育教育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最具体的体育实践创造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魅力,使生命通过体育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2]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把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通过学校体育独有的优势,在教学中践行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需要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或出台相关文件,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育中,尝试构建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变零散的被动式的安全防范教育为系统的全方位的生命安全教育。同时,学校要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考核和体育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中,奖励在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较好的教师,树立先进,榜样示范,不断推行生命安全教育。其次,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通过黑板报、专题宣讲、校园广播(电台)、知识竞赛、主题运动会等形式,向师生们宣传生命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得生命安全教育入耳、入心,成为师生生命的一种自觉。
(二)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水平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和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例如,请公安民警给学生作安全防范及自我保护方面的讲座,请消防队员给学生讲解火灾预防知识和进行火灾现场自救演练,请医院的医生给学生讲解食品安全知识、疾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救治,等等。从而把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助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提升从业技能。
教师是第一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学的许多体育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转岗而来的,有的教师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但是由于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生命安全教育,因此,当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对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再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新兴门类,还没有明确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导致体育教师在践行生命安全教育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为此,对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课堂教学规范、运动技能的掌握上,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内容、目标、评价措施等,也可以编写或开发相关教材资源,使得体育教师有章可循。
(四)加强学生自觉性教育,促进自我学习。
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安全知识,形成生命安全意识与心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则必然会导致学生不配合。毫无疑问,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教育的理想效果将不可能达到。因此,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就成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建立起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觉的学习行动。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一种生命教育的载体,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体育教育回归生命本源的应然。只有体育教师真正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生命安全教育,才能真正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摘 要 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品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特挑选西南两个城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初步了解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与局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体质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 马鞍山市 六安市 中小学生
健康是人类面向21世纪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健康观的责任。健康不是没有病,而是身心全面健康的状态,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灵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质健康教育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小学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我国有近三亿在校生,由于该人群具有身心、智能力发育、群体生活、变异性、可塑性大等特点,决定了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该人群的体质健康教育,不仅为其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体质健康教育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不间断,但连续四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却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学校体育的调查也发现: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很低,“知行冲突”在高年级学生中十分普遍。面对此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以新的视角来构筑适应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采用PPS法抽选学校样本,在学校样本中按PPS方法抽取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两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大课题的结题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中小学14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70名、小学70名),90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50名、小学450名)。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向山区中小学16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80名、小学80名),96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80名、小学48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120份,回收2076份,回收率96.07%, 其中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率94.83%。
2.专家访谈法:与部分体育专家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座谈,了解其观点和态度。
3.数理统计法: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10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与工资收入情况
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工资水平较文化教师低。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中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27%,大专学历占22.73%;小学:本科以上学历占36.36%,大专学历占54.55%,中专学历占9.09%。收入情况基本同学历、年龄成正比,体育教师的收入较文化课教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文化课教师补课待遇高,而体育教师课外训练和活动课的待遇低、有的学校还没有;其次,是基本课时的奖金系数比文化课教师低。
(二)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普遍认为学生体质与遗传和学校教育有关(遗传占70.25%、学校教育占68.63),普遍认为生活习惯、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生活习惯占97.73%、安全意识占90.91%),普遍认为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效(很有效占54.55%、有效占38.64%)。这说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们对体育课在其中的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普遍看法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重要(占81.82%),而实际上很多做法却自相矛盾。如:学习负担过重(占53.30%),活动空间小(占43.18%),健身场地不完备(网球场4.51%、羽毛球场40.90%、乒乓球台86.36%、排球场59.09%),对健康知识的宣传缺乏(宣传的占18.18%)。
(三)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体质健康教育重要(82.5%),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95.00%)、安全意识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87.5%),大多数关注体质健康知识(83.50%),他们的体质健康知识大多来自电视和报纸(电视71.67%,报纸37.5%)。这说明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但认识大多来自传媒,而非体育与健康课。
2.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学生大多数认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83.30%),也有13.30%的学生认为看不出效果。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从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活动时间少(53.30%认为过重),学校体育锻炼设施不健全(67.50%),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48.50%)。
(四)社会各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
问卷显示,父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76.7%,母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83.3%,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情况非常关注。媒体也对此作了大量报道。经常看健康教育电视节目的占26.67%,认为有效的占81.5%;看健康教育杂志的学生占62.4%,认为有效的占80.32%;听健康教育广播的学生占26.5%,认为有效的占35.2%。但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更少。调查中有86.7%的学生反映社区不组织活动,即使有组织的,间隔时间也较长(一个月一次5%),组织的内容大多数是成人和老人活动的项目,忽视了社会生力军――学生。以上说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也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未做出实际行动。
(五)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现状
1.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频数
体质健康活动频数是指学生每周参加体质健康活动的次数,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质健康活动3次或3次以上的达53.10%,这高于1996年通报的我国体育人口31.4%的比例,说明两市中、小学生有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男生为64.23%,女生为39.94%),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2.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的时间
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较短,每天活动不足1小时的占76.65%。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校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挤占课余时间进行补课是一种客观现象。
三、结论
1.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工资待遇较文化课教师低,从而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的流失。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自相矛盾。
3.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苦于学习压力,除了体育课外,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体质健康教育知识多数来源于电视和杂志。
4.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方面起促进作用,但力量有限。
5.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体质健康教育都很关注,但却未很好地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光靠学校体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只有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两市中、小学生每天的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短,运动量不足,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7.两市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滞后。
8.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多年来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会极大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学校体育对体质健康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建议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
1.加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举措。因此,可建立与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加强理论研究。
2.抓好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教材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讲授、学生活动的对象与客体,它是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虽是近年编写的,但不是很全面。随着影视与多媒体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应将影视与多媒体等电子教材建设作为重点。
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融为一体,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在师范大学的体育系或体育与健康学院等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鼓励在岗的体育教师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尽快担负起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三是对承担健康教育的现任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在岗培训,以提高授课质量。
(二)对学校领导层来说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特别是社会地位的平等,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2.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体质健康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
3.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社区的活动空间和新型的器材资源、家庭的亲情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有效弥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不足;
4.对学生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加强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可定期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培养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5.发挥学校优势,定期向社区派遣教练员,组织健康活动的开展,解决社区体质健康教育的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6.利用学校的社会功能,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调动各方面力量介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
7.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学生体质健康活动的场地和空间。
(三)对学校教师来说
1.对文化课教师来说
(1)不能只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协作精神,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教育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以文化课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
(2)狠抓课堂质量,让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还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2.对体育教师来说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体质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2)“以学生为本”,注重健康知识的人文价值,用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传达人文关怀。
(3)对各种健康知识和实用技能综合改造,强调生活化和可操作性。
(4)精选方法,以少且受益深为标准。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追求实用、有效,达到“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的效果,否则容易务广而荒。
(5)从兴趣入手,培养习惯。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对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习惯成自然,体育锻炼一旦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能与我们相伴终身。
(四)对学校学生来说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多种渠道获取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知识;
2.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帮助教师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3.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分数第一的“束缚”中跳出来。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2]秦椿林.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庞元宁等.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体育科学.2000(1).
[4]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6]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
[7]潘建芬,唐东辉.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卢元.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课堂氛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加强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学习能力。(4)有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1)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总结、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案例讨论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也要及时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1)确定案例类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挫折的承受与应对、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1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精选和制作3-4则案例。(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个主要心理问题,这个主要心理问题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解决的方法有心理学原理依据且多种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选择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涵心理学知识的经典事件,也可选择校内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典型例子。(3)设计与组织教学。第一,选择讨论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采用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心理知识,获得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结合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冲动。(4)组建讨论小组。一个班级一般组建5-6个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10人以内,一般以5-7人为宜。在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成员间要合理搭配,避免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还要确保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小组领导者可记录并总结好小组成员的观点,为小组在班级中讨论发言做充分准备。(5)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度适中,还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参考文献、为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问题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个人准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和参考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材料。
(二)课堂实施步骤。(1)呈现教学案例。按照选择的教学传媒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重温教学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也可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难以程度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领导者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等多种方式,讨论对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其中的心理学知识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每个人和每个小组都会对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这样就会形成许多问题,这就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3)讨论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在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适的方案。确定方案后需要讨论什么时候实施计划,如何付诸行动等。(4)总结、评价与反馈。第一,教师要分析、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明确重点。第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赏识表扬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师要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调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案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一要应尽量选取5年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个事件既要反映大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心理问题,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第三,案例的难度适中。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近年来,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效果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然而大多数中学在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实施方面,仍然显得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重技术和素质的教学,轻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其优势在于既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上有着独特的力量。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是不同的,但这种潜在的影响力常常由于主客观原因而被体育教师们忽视。根据现代的健康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构成健康的主体,且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身体的健康。因此,中学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盐城市中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尚存在较大的缺失,表现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向着科学化迈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分析
2.1 身体素质发展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遭冷遇
学校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人不仅可以获得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知识,而且可以让自己的身体和心智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都应当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然而在盐城市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影响,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大多沿袭了过去的做法。虽然推行了以追求身心并进的体育新课程标准,可是教师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执行上仍不尽人意。大多数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及体育课运动的负荷和强度对身体的影响,而对于体育课中或其他时间里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或视若罔闻,或轻描淡写。对体育运动项目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在体育课的组织,尤其是集体练习的设计与组织中,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不够。导致体育教学重身体发展轻心理品质培养的原因在于:(1)体育教师心理知识的欠缺;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则又是非常抽象的学问。虽然体育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的期间修完了体育心理学课程并取得合格,但这并不等于他就能胜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当心理问题成为社会普遍问题的今天,他们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很难成功解释各类复杂的心理现象和问题,更不用说去疏导那些问题学生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大城市,中小学引进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已经是正常的事情了,但在盐城的各级中学尚未出现此类情况。)体育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自然力不从心。(2)体育教师教学理念难以转变;说到体育,很多人马上会想到跑多快、跳多高,总以为跑得快、跳得高便是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这种想法在盐城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身上依然尽显。所以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习惯性地以追求技能达标和素质达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的任务,从而忽视体育课上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3)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把握不够,对项目中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每一个运动项目在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中,其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在体操运动中,需要练习者细心体会身体的感觉,并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方可成功克服困难,完成动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感知、思维、果断和勇敢等心理活动过程和品质的培养大为有益,但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在语言和动作的诱导、动作难易程度的排列等方面能够做出充分而有效的安排。
2.2 违背心理发展规律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学生心理问题的真正解决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和态度,即便是同一事物和现象,反映在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身上,形成的对该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态度、情感也不一样。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认识的偏颇,因此,解决心理问题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引导和疏导为先。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或现象,摒弃主观臆断的思维方法,才能获得对事物或现象的正确认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认识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最后,要引导学生认识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都是客观存在的,帮助学生树立应激的世界观。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既省时又省力的息事宁人的传统问题解决方法,这样的处理方式,表面上化解矛盾,解决了问题,其实早已成为更大的心理问题的隐患。
体育教学是一个独特的教育活动,其独特性在于言传与身教的高度统一,在于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然而,盐城地区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问题处理方式粗暴,重结果而不重疏导的简单教育方式正在延续和蔓延。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第一,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知识。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心理学更是高深莫测的科学。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深谙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而且还需要洞悉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善于正确分析社会的各种问题现象。尽管该地区的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学历结构,但这并不能掩盖由于近年来的师资生源质量下降所引起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下降的事实。第二,体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在下降。从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在经济发展浪潮的冲击下和在越来越腐败的社会风气中逐渐被侵蚀。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尽心尽责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为名所动,为利所撼,表现为工作得过且过,对课堂教育教学缺乏深入地研究。
2.3 有名无实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所谓有名无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注重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忽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亦即看起来有,实质上无的状态。在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普遍偏向于学生的身体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导致盐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显得慌乱,紧张,难以自拔。当前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表现有:第一,随着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改革,体育教师在教学计划上安排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具体的体育课堂上仍然以身体练习为主,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行为,致使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方面出现偏颇,在面对困难时自信心不足、胆怯等不良心理现象频频出现;第二,当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体育教师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只满足于化解矛盾,强制性要求学生的现象较多,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品的提高并无实质效果,致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建立和提高方面效果较差。
导致上述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老师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不认真。由于体育教师的工资,发展前景等因素,以及一些不良的体育工作作风的蔓延,致使盐城市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对待工作态度不认真,自由散漫,在工作中不能尽心尽责对学生负责,表现得得过且过。第二,由于盐城市经济还不够发达,体育教育投入水平较低,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即使有部分认真负责的体育教师想利用组织体育实践活动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没有这个条件来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第三,体育教师剖析教材的能力不够,无法有效地把握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心理品质影响的特征因素,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采取了主动回避或敷衍的态度,从而降低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2.4 说教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
在盐城市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简单的说教,强制要求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忽视了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去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品。造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说教轻实践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第一,说教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省时省力无风险。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以通过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为主,以说服引导为辅的综合教育形式,这是体育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点,是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盐城市大多数中学,班级人数多,学生个性特出,客观上组织实践活动的难度较大,加上体育课意外事件对教育教师的负面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组织方法设计上从简从易,以避风险,这就使得教材中的运动项目的心理影响因素在学生身心发展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每每遇到学生心理问题爆发时,大多数体育教师喜欢选择说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第二,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影响。体育课心理健康教育当融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需要体育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时代特征和青少年成长需要,选择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勇敢、意志、宽容和合作意识等心理品质的运动项目,合理安排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盐城市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喜欢采用放羊式教学,平时轻松惯了,不愿意消耗这么大的精力去完成这个过程。
2.5 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心理影响特征缺乏了解,身心发展脱节
什么样的运动项目需要学生什么样的心理品质,反过来讲通过这个项目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这个方面特殊的品质。理论上讲,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品质,例如篮球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品质,田径运动中的长跑项目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解、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等。但如果这些项目在教学中组织不当,则会使其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力大为下降,甚至缺失。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师对不同项目的心理影响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脱节,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全面综合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第一,理论水平低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把握的不够清楚,不能很好的挖掘教材中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致使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缺少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第二,教学态度不够端正,教学环节脱节或缺失,上课随意性较强。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设计老套,缺乏创新,体育教育教学手段都只停留在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第三,各自为阵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提高对教材的认识,教学设计更趋于合理。
3 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改革教学模式,加大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
改革盐城市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彻底根除盐城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思想,借鉴学习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比较好的地区,制定符合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体育教育是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根据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标准,严于利己,为人师表。刻苦钻研体育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和强化完善自己的体育技能。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真确的参加体育课程,融入到集体中去,使得学生不管是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
3.2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引导和体验,使他们心理活动协调统一
教育性是学校方方面面教育工作的统一属性,因此,体育教学中应该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面的推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分布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传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学生如何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物事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教育方面的空白,所以学校必须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付出实际行动,做到实处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教育
3.3 提高体育教师心理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发展
首先,建立一支以教师为骨干,特别是培育一班工作负责,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指导这支队伍进行日常工作。其次,体育教师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张贴与心理健康知识有关的文章,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心理健康教学,让学生对心里健康教育有所了解。最后,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通过问卷和谈话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对档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学生存在的早期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干预,尽快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因材施教。
3.4 多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了解中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通过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符合学生各方面心理品质形成的计划。例如:第一,加强动机和目的性的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第二,建立严格的纪律制度,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体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时候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是主要渠道,但课内与课外要有基结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多参加团队活动、兴趣小组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评价提高自己,还能使内向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中学生学会宽容、理解他人,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
3.5 重视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做好备学生、备教案、备教学的各个环节等[3]。在上体育课之前体育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品质特点、个性及行为习惯有所了解,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与差异性,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对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同时,体育教师也应当要做到不备教案不上课,做到不上一节没有准备的课,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生命过程,体育教师课前应当深入挖掘、研究教材,充分掌握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手段,充实自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体育课堂中,要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不足,了解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然后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教育。
参考文献:
[1] 高国勋.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10,4:157―158
[2] 盛红镭.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7,09:141-142
[3] 陈洁.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才智,2011,(30):268-269
[4] 谭光勇.略论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J].科教导刊,2012,2:210-211
[5] 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大学生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J].体育学刊,2000,(2):90-101
[6] 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2):82-84
[7] 赵洪涛、闫磊磊.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9,14(3):53-55
[8] 柯建华. 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23(4):440-444
一、以人为本,厚德立校,厚德为师,厚德树人
1. 厚德立校,金梧桐引来金凤凰
建立科学民主管理机制。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方针,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规范办学、校务公开政策,持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从工作到生活给予人文关怀,开创出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学校名师荟萃,声名远播。金梧桐引来金凤凰。2011年10月作为全区唯一一所入围学校,容山中学凭借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荣获顺德区委、区政府主办第三届“顺德金梧桐奖”。近年来,学校举办了三次校庆,每次校庆都取得巨大成功,无论是参加庆典的校友人数、还是感恩母校捐资助学的数额都非常令人满意。
2. 厚德为师,不用扬鞭自奋蹄
廉政文化进校园。2008年我校被顺德区确定为“廉政文化进校园”唯一的一所试点学校。大力倡导廉政文化,促使广大师生树立“崇廉憎腐”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廉洁自律氛围。2012年、2013年师生参加反腐倡廉辩论赛等活动均勇夺冠军。2015年被评为“佛山市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采取集体学习,交流学习与个案研究以及组织课题研究等措施,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3. 厚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人文环境育人。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绿化配套、人文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做到了历史积淀与现代气息的和谐统一,人文气息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一致。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橱窗说话,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及学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学校因环境优美被评为容桂十景之一、顺德区花园式学校。
以心理健康教育树人。早在1996年,学校就建立了心理辅导站,2001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为广东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008年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工作现场会在容山中学成功举办。全体教师获得了国家心理健康教育B证,144位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健康教育A证。学校实施全心育心举措,把心理课开到每个年级每个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并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4月学校通过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审。
二、以发展为纲,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多元课程,践行多元发展
1. 厚植书院文化,培养儒雅型人才
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师生,整体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内涵博雅、举止优雅、气质高雅、谈吐文雅的现代公民,其实质是教会孩子树德立人。凝聚独特的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承华夏传统、纳四海文明、育创新人才。弘扬优秀的儒雅智慧的国学精髓。倡导文明礼仪、强调仁爱群体,倡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弘扬尊师重教、感恩回报的传统美德。
2. 打造活力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内涵发展。先后组织教师到北师大、华东师大,山西新绛中学、重庆凤鸣山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学校培训学习,着力打造活力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表达,集体备课,充分研讨,教师个人第二次备课,编写教案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互助、共同提高。以学科建成为重点,引领师生高位多元发展。历史科组创建的《中学历史教学网》以理论高端、实用性强成为了全国著名网站,历史科组获得了省级先进科组称号。语文科组创办的掬漪文学社荣获了顺德区示范文学社称号,评为省优国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