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心理咨询师论文8篇

时间:2022-08-24 19:54: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咨询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咨询师论文

篇1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必须是公开的出版物,也要精选出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篇2

各有关考生:

为了做好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企业培训师(一级、二级)、电子商务师(二级)、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项目管理师(一级)职业综合评审工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办法

心理咨询师二级、营销师二级综合评审通过论文写作和口头答辩的方式对考生进行考核。考生须在考前提交论文,然后参加统一的评审。

(一)心理咨询师论文格式

心理咨询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案例报告以及个人分析报告(或研究报告)两篇文章压缩成一个“.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统一鉴定考核方案和综合评审办法的通知》(劳社厅函〔2004〕424号)文件中附件4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撰写时请将论文封面的身份证号改为准考证号。

(二)营销师论文格式

营销师论文统一采用Microsoft Word电子文档格式,无须上交纸质论文。请将论文压缩成“.rar”文件,压缩文件名为准考证号和姓名,上传到“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报名系统中。

上传的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关于印发营销师职业全国统一鉴定试点考核办法的通知》(劳社鉴发〔2003〕15号)中附件2的要求撰写(该文件在网站bjrbj.gov.cn/zyjd公告栏中的“全国统考”中可以查询)。

(三)提交方式

考生在报名系统中使用自己注册的身份号码及密码登录,按照要求上传论文。如果因考生本人原因论文上传出错导致无法参加评审的,由考生自己负责。

(四)口头答辩时间及地点

心理咨询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2016年上半年

4月14日-4月19日

5月29日、6月4日、6月5日

2016年下半年

10月19日—10月24日

12月3日、12月4日、12月10日

营销师二级

论文上传起止时间

答辩日期

4月14日-4月19日

6月5日

具体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二、企业培训师综合评审方法

(一)企业培训师一级综合评审以撰写论文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参加统一答辩。

(二)企业培训师二级综合评审以专题作答的形式进行考评,答题方式为口头答辩。考生须按照规定时间(另行通知)到指定地点参加统一评审,评审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三、职业指导人员综合评审方法

职业指导人员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职业指导人员二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五份),参加统一答辩。

根据2016年《关于开展职业指导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职业指导人员一级、二级论文题目如下:

(一)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二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3、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4、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5、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7、职业指导典型案例撰写;

8、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二)高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人员一级)论文题目(以下任选一题):

1、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2、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3、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4、试论如何做好特殊群体(如残疾人、退役运动员等)的职业指导;

5、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6、试论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7、试论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

8、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9、试论如何做好互联网形式下的职业指导;

10、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推介。

四、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方法

项目管理师一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五、电子商务师二级综合评审方法

电子商务师二级综合评审采取论文撰写和书面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评。考生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提交纸质论文(一式三份),答辩时间及地点我们将以短信和报名网站公告两种方式另行通知,请考生注意查询。

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 心理咨询师 职业枯竭

近三十年来,职业枯竭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所关注的重点课题,其研究涉及组织行为的各个领域。我国对职业枯竭研究多集中于医疗和教育领域,其中对教师职业枯竭的研究较多,而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长期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其工作热情,导致职业枯竭。

一、“职业枯竭”的内涵

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枯竭的概念,即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确定了职业枯竭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的态度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把人当做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并不再付出努力。这一职业枯竭的三维模型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并且被证明为具有跨文化、跨行业的适用性。我国学者在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职业枯竭现象,国内职业枯竭问题研究专家许燕教授认为,职业枯竭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可称为心理枯竭。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与工作任务重的矛盾。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其中专职心理咨询师主要包括学校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人数极少。这部分教师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但他们除了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繁重的工作很容易令他们身心疲惫,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而兼职心理咨询师主要由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组成,兼任心理咨询工作会让他们更加疲惫不堪,出现情感枯竭和非人性化行为。

另外,随着大学生对心理问题认识的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敢于主动预约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心理咨询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日益凸显。通过对北京、武汉、西安的2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2个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占29.4%,有3~4个的占47.1%,配备了5个以上的高校只有5.9%,有17.6%的高校甚至没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访谈中,有不少咨询师谈到一般每天要咨询4个甚至更多的个案。长此以往,咨询师将会感到身心能量耗尽,工作动机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现冷漠、失去活力、睡眠障碍等症状。

2.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与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咨询的高期待的矛盾。近年来,大学生患心理障碍与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校园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笔者所在的高校连续四年对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状况逐年渐差,2008级新生中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为13.2%,而2009级的比例已达16.52%。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在无形中给高校心理咨询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咨询师害怕恶性事件的发生,他们在接待有自杀倾向或具有攻击性的学生时极度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处理不好而产生严重后果。心理咨询师长期处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很容易因工作过于投入而导致身心倦怠。

3.高标准的专业要求与缺乏专业支持的矛盾。心理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专业要求较高,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心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各种心理咨询的技巧。咨询师要有效地开展工作,避免职业枯竭,就需要更好地依靠团队的力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所获得专业帮助与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许多学校没有划拨经费用于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访谈中,许多咨询师表示,专业培训的机会太少,而专业的心理督导更是从未接受过。心理咨询师长期得不到专业支持,很容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枯竭。

4.心理咨询师的高付出和低回报的矛盾。心理咨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然而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回报却较低。首先,经济回报较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兼职教师和心理辅导或咨询人员,按学校有关规定计算工作量或给予报酬。”但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所获得的报酬很低,与其实际付出不成比例。访谈中发现,有些学校将咨询师的一切咨询工作都算在行政工作量里,不再额外计报酬,而有些学校则规定咨询半天计20元报酬。其次,精神回报不足。有些心理咨询师因咨询效果不明显,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第三,对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难。许多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考评和职称认定上均不成熟,导致很多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意向不明确,犹豫不决的态度必将影响他们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焦躁不安。

(二)主观原因

1.专业成长不够,专业知识不足。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积极的咨询态度,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掌握良好的会谈技巧、影响和干预技术等。而这些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间短,缺乏工作经验,虽然他们大多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背景,但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咨询训练,因此,很难有效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师在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寝食难安;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不够,在咨询中,不仅不能处理别人的问题,反而让自己卷入其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威胁。

2.具有易感的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表明,职业枯竭和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较高,Fontana和Abouserie用艾森克模型研究发现,在神经质、内向性格方面得高分的往往是心理枯竭的高发人群;Mil和Huebner用大五模型研究发现,神经质、内向性格和枯竭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相关。这说明具有内向、忧郁、焦虑、情绪反应强烈、孤独、冷漠、迟钝、倔强、低自尊等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更易产生职业枯竭。内向的人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往往不善于向他人求助,精神压力逐渐增大,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倦怠;情绪不稳的人常常会因为工作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致身心疲惫;自尊水平低的人容易在工作中体验到无能感,从而产生倦怠。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经常接触负面情绪,如果他们具有这些人格特征,很少向他人倾诉宣泄,长期压抑焦虑,就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平衡,最终导致情感枯竭。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格特征方面的某些易感因素可能是导致其产生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③。

3.自我期望过高。许多心理咨询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调整心理状态,然而过高的助人情结往往会导致挫败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些心理咨询师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地设置自我期望值,他们往往希望自己能解决来访者的所有问题,一旦遇到挫折或咨询失败,就十分沮丧。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枯竭的对策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枯竭对咨询师个体、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一旦咨询师陷入职业倦怠,他的消极心态会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不仅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客观环境和咨询师个人两个方面寻求应对策略。

(一)环境和组织对策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因此,高校应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出现职业枯竭的情况。

1.以规章制度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学校需要有关工作制度化,保障心理咨询师的权益。完善心理咨询师休假制度,学校应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既要保证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效率,又要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心理咨询师工作评价制度和职称晋升制度,让他们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并且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加心理咨询师编制,缩小师生比,适度减少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量。

2.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高校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用于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另一方面,用于改善工作条件。学校要布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各种心理咨询设备,为心理咨询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大量的研究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国外研究发现,来自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王芳、许燕的研究表明,校领导、同事、家人、学生、家长、朋友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对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学院—心理中心、学工部—校领导”四级心理干预机制,由各方共同承担心理健康工作,减轻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建立心理督导机制,加强团队建设,使心理咨询师在专业知识和情感上得到团队成员和专家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对策

1.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和人格修炼。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锻炼。只有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觉察并理解来访者的需求、矛盾、期待、困惑和痛苦,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咨询师要提升自我觉察能力,要准确把握自己的需要、能力、感受和状态、工作动机等,从而有效解决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健康的人性观、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正确处理咨询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体制改革的浪潮下,各行各业竞争加剧,市场对人才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首当其冲承担起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健康的心理保障是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前提,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心理各方面需求激增,在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时代的高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往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使市场复杂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方式,从而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队伍现状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体系才形成了一定的雏形。具体经历了80年代的初期,教育者们才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期,在各个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环节,但对其职能缺乏清晰的划分,随后体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率先在上海、湖南等地方启动。形式主要以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构建学生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但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差、奖惩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进程,缺乏专业的、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咨询师的发展更是显得滞后于国外很多,2001年8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随后的2002年4月,才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截止至2003年4月11日仅仅只有50余家申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试点工作。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尚有47.6万的缺口,而目前全国取得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人员在这一数字之下,可见整个社会心理咨询师尚属稀缺,高职院校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的路程更为漫长。

与国内的情况相反,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历史渊源深刻,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就以社区服务站、学校心理治疗门诊等形式相继出现。发展倒80年代初期,其教育的重点仍在问题学生身上,到80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面向全体学生。近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蓬勃发展,掀起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革命热潮,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也大力支持,随之在投入经费上大幅增加,就70年代以来的教育资金投入就高达17亿美元。在此环境下各高校纷纷建立健全相应体系,并形成了专业、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其心理咨询师职业在社会具有普遍性,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对成熟完善的,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资源为构建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提供资源保障。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深。片面的认识,导致只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培养工作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素质的功能。各方面的配备不全,使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专业素养较差。多数难以深刻理解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从而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育计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动力。

(三)学校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导致高职学生对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强。多将其视为副科,不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件羞耻的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

三、高职院校建设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理想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应该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和当务之急。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资源为目的的,人才资源的好坏关系着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才能力的培养要求从单一的技术能力导向复合的多功能性人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服务社会的基础条件。高职学生只有将自己置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之下,才能在社会的多元影响下保持清醒的头脑。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发掘其心理潜能,促使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并成为具备复合素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大都处于18-21、22岁的青年初期,是心理和生理成熟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观念的转变、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大,对其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冲击,无论从情感上、交际上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前提下,如何调节心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良好的就业导向的需要。在竞争日益加大的社会环境下,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有利于其人际交往,择业就业,顺应社会,体现社会价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多能力培养的前提,还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必须。高效的心理咨询师在缓解这一系列问题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学生交往困惑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考作为唯一的能力风向标,将高职院校的学生推向自卑的境界由于城乡差异,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社会之间形成隔阂,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能及时的寻找出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采取鼓励、沟通的方式促进学生走出封闭,建立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

(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面对社会竞争心理压力加剧,容易出现抑郁、厌学等情况。建立一支高效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在学生社会价值的正确导向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有益活动,促进学生走出抑郁。 转贴于

(三)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影响,从学校到家庭对其的期望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学校成绩不理想加剧其心理情绪控制失调,出现厌世情绪,此时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开展有益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其走出阴影,维持良好的班级动态。

四、构建高效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多部门协调进行的,学校上到党政部门,下到学校师生都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工作的首位,并入教育改革的方针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工作,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是配备专业、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二)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学校设立一个单独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组成包括学校的各个部门,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制改革、教学计划制定等工作,具体起着部署、策划和推进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起着核心领导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良好教育氛围。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化的保障,将学校各部门,乃至社会各界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来才能从多方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上,可以从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多领域上入手,能保障心理咨询师队伍的深化建设。

五、加强高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据以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教育方法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加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加强交流和监督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甚高,因此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才能保障这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地讲,首先要制定单独的监督机构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定、审核,监督教师的教育工作和学校的部署工作,同时制定严格的心理教育资格认证程序,避免形式化。就我国当前对心理咨询师认证来看,同世界的领先水平差异较大,信服性低,只有加强程序的严谨性,才能纠正人们的态度,从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构建师资队伍时,应尽量避免使用非专业的人员担任主要工作,并进行在岗和岗前培训,实行培训考核制度,将师资队伍层次化,根据职能细致分工,定期整改,促进经验交流保障队伍的优越性。

(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上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教师匮乏、专业教育能力低下,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的美国相比相差较远。培养专业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对在岗教师进行在岗培训,适时的信息更新,有利于整改教育计划。

(三)加强观察及解决问题的技巧训练。在加强专业素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心理教师的多方位能力培养,要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除了掌握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实践外,还必须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分析,掌握心理教育规律。对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培训,只有构建多方位的能力才能保障其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训:

1.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掌握,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成长历程进行研究,预设成长中心理问题的出现,拟出预解决方案。

2.加强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对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矛盾进行全面的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思想极端化发展。

3.注重心理预测训练培养教师具有能运用一定的辅助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的能力,并能对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

篇5

1、日本教育心理学情况简述

20世纪初,日本就开始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1916年成立儿童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心理学受施太伦(L.W.Stern)、桑代克(E.Lee.Thorndike)、布勒(C.M.Bühler)等人的影响,发展了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性格学。战后,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如波多野完治主编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大系》;依田新编的《教育心理学》;中野佐三编的《教育心理学事典》;田中宽一主编的《实验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教育发展心理学丛书。在日本心理学书籍中,教育心理学书籍最多。90年代以来,吉田章宏(1991)和伊藤隆二(1996)等教育心理学名家也多次呼吁要注重日本本土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1959年成立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是仅次于日本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学会,1994年统计会员达4500人。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刊发《教育心理学研究》季刊至今。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视。日本几乎所有师范学院都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一些大学设特殊教育系,授与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国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学会,学员约有1000人,并出版会刊《日本特殊教育杂志》。为心身缺陷者专门设计了各种心理测验,如日本设计的盲人智力测验不仅用之于日本,也在美国使用。日本文部省从1995年开始以流动性的方式向各省的一些小、中学以及高中派遣教育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有关心理咨询工作。不少中小学校也开设了(或正在设置)专门的教育心理咨询室,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排忧解难,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的顺利发展。

2、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

(1)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着发展、学习、人格适应与教育评价四大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大。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年会有关学术论文的分类大致有九个方面,具体是原理与方法、发展心理、教育与人格心理、教育社会心理、教学心理、学习心理、教育测评、教育临床心理、心理障碍与教育。其中研究学术论文数量排名前三名的依次是发展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和学习心理。日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有关法则性研究与个别性研究、实验研究与相关研究等问题上。所谓法则性研究,即是超越事物的个体特殊性而追求其共性以及一般规律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征是力求客观地、自然地反映事物,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多采用实验法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个别性研究则注重于探求事物之间的个体特殊性和差别性,因此常运用相关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事物的特定性质。数据显示,对于身体运动、感知、言语、情感表现、人格、社会行为等领域的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居多。其次是观察、调查方法的运用。

(2)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积极表现。一是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日本教育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本教育心理学注重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教科学习以及知识、理解等认知操作的内部心理机制。如光田、谷口等人(1992)的研究表明:在文章理解的过程中,插入提问和具体事例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和回忆。言语表现的研究集中在作文、造句和书写等方面。此外,积极开展有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策略指导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日本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针对学校教育中,诸如旷学、欺负同学、学业不振、早恋以及自杀等“学校身心疲劳”一直有增无减的现象,从学校心理学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临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神藤等人(1996)用因素分析法对欺负弱小同学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抽取出欺负行为正当化、缺乏正义感以及支持欺负行为等主因子,并发现这些因子与“学校身心疲劳”现象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日本教育心理学在学习与教学方面的研究的特点还有在认知心理机制基础上还导入发展的变量;增强学生学习个别性差异与教学策略针对性的研究;打破传统学习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研究工作等。

(3)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消极表现。一是欧美化倾向严重,在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的方法技术方面全盘追随欧美,就是在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上也相从甚紧。二是日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用及效果不大。三是日本教育心理学有关教育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导致有关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存在混乱现象。

3、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的思考

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学校等工作领域内的心理教育辅导专家。对于学校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评估、咨询、辅导等。其具备针对于儿童、教师、学校等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从事心理教育辅导公益性活动等,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其从业资格。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活跃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等教育机构。此外还有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所等教育机构,或受教育委员会的委托,从事相关咨询工作等。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采用学会联合的资格认定制度。其认定组织机构由5个联合学会和4个合作学会构成。5个联合学会分别是: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发展障碍学会、日本发展心理学会、LD学会。4个合作学会是日本学校心理学会、日本应用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生徒(学生)指导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学会。这一资格认定工作从1997年开始,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为止获得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候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人数达到5800人。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认定相当的严格。申请条件根据不同的背景人群可分为5大类。主要针对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各类幼儿及中小学从业教师、教育研究所等教育机构人员、大学及研究生院的学校教育心理任课教师及实习指导人员、国外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人员。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及其运行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本政府支持力度大。如日本政府对于儿童心理支援工作非常重视,注重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别支援教育;支持全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大会的召开等,学者们关注障碍儿童特别支援教育工作的研究;二是专业人员的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学校心理学士的申报条件高。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获取,在研究生院修完7门课程: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学生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此外,根据申报条件的不同,要求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实习经验1—5年不等。在大学或研究生院担任学校心理学相关课程或实习的指导者,要求必须发表关于学校心理学的论文5篇以上;三是专业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严格。如规定修完7门课程,但没有实习经验的人员,可以申请学校心理咨询师候补资格,同时在通过资格考试后,还要在5年内要提交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才能成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有效期限为5年,满4年要求更新。此外,相关的认定机构每年进行资格审查;四是公益性的预防教育(人格)活动开展情况好,如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课程研究室从2003年在中小学中开展公益性的预防教育。

二、日本教育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发展启示的思考

1、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开展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性。

2、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国际化、多元化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扩大对心理学研究国际化,避免片面的追随欧美。加强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争取更有力的多方支持。在突破传统理论,使相关学术研究更多元化。

3、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加强心理的预防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更接地气,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校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预防教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支援、疏导、咨询等服务工作。

篇6

心理咨询师一年考两次。分别为5月和11月。笔试一般是第三个周六上午。2015年11月是21日考试。考理论和技能。考二级需要做论文答辩或其他考核。各地略不同。时间也不同。一般在笔试之后。报名在3月和9月。然后需要资格审核,才能拿到准考证。具体时间见各地人保部门的通知。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来自全国28个单位的5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分别对所在学校的半工半读具体模式、办学经验等作做了汇报和交流。此次会议共提交课题研究论文46篇,其中已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三篇。各子课题组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已进入结题准备阶段。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清华在线主办“08GCT招生说明会”在京召开

6月28日,由清华在线联手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重点GCT招生院校举办的,“以院校有限的人力达到最广泛的传达!以考生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全面的信息!”为主题的“08GCT招生说明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08版《GCT考前辅导教程》主编罗保华老师,就2008年考试趋势历年考试难易点分析,结合考生们关心的其它学习问题给予详细解答,打消了很多学生对长时间没有经历学习考试的焦虑与困惑。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老师就本次活动评价说:“GCT考试是在职人士取得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对新报考的人员给予正确指引避免出现错误与遗憾!”

参会的准备报考GCT考试的张女士说“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了,很多知识都忘记了,很担心自己考不上,通过这次对这么多学校的对比以及教材编者的说明,感觉到自己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选择学校报考!

和谐德育论坛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召开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教科所和谐德育总课题组、全国高职院校校本教材总编委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和谐德育论坛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在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新疆农业职业学院、冀中职业学院等近30家职业院校的书记、院长及就业指导处、科研处等校中层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是推进和谐德育体系构建进程,探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编写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教材。据介绍,目前正在编写中的高等职业院校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教材共3册,分别为《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教材,该套教材将坚持科学性、针对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编写,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针对高职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遵循高职大学生成长规律,体现素质教育,促进高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和谐成长,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体系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二要根据高职大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在编写过程中,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理解、遵守;四要从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力求适应高职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近日,“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 新闻会在京召开,标志着中国第一套科学严谨、真正本土化的现代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研发成功。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指导鉴定部门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领导、华夏心理教育中心负责人及师资代表,华夏心理分支机构和优秀学员代表出席了本次新闻会。会上介绍了“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及研发历程、体系中的执业能力培训课程,并正式宣布启动“百名心理咨询师助学成长计划”。

作为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指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惟一技术支持单位”,华夏心理从2000年起便致力研发中国心理咨询界的“微软式标准体系”,8年来吸收国际标准体系的精髓,结合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现状,从多年的培训经验中,在业内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不断摸索、论证、总结,终于构建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华夏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

5.12汶川大地震后,华夏心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积极开展各项心灵救助活动。震后重建心灵是一个长期工作,华夏心理启动“中国心理咨询师人才储备计划”,并于6月开展以灾区为主普及全国范围的大型助学活动,致力培养更多的心理人才。

“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幕式在京举行

6月21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闻会和开幕式。

篇8

关键词:学生;心理咨询认知;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是心理咨询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心理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特点,尤其是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行为趋向,才能提高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部分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是认为自己的心理不够健康,他们需要调整与改善。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与认识,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的、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对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从五指山市琼台大学、毛道乡毛道中学、毛道小学等学校随机抽取了113名学生进行匿名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乡镇居民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调查》。为使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回收后,经过录入整理后,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1、学生心中心理咨询的含义

对于“您认为什么是心理咨询?”学生回答的情况是:寻求建议和忠告(58.8%),找一个知心朋友(25.3%),找一个精神寄托(18.8%),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47.1%),苦恼时找专业人员聊一聊(50.0%),其他(1.8%);当问及“你接触过哪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报道、影视作品等?”学生回答的情况是:20人(17.7%)专业性的、43人(38.1%)科普性的、51人(45.1%)趣味娱乐性的,29人(25.7%)没有看过。

2、心理咨询能够提供的帮助

对于“你觉得心理咨询在那些方面提供的帮助比较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86人(76.1%)个性发展及自我认识、23人(20.4%)职场规划、21人(18.8%)婚恋家庭、31人(27.6%)亲子及青春期叛逆、33人(29.4%)人格分裂等精神疾病。

3、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对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

在本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是否会去心理咨询的问题上,表现出“知”与“行”的矛盾,也表现出行动时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尽管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但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有27.6%①,同时有31.2%的想去但未去成,另有41.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

4、是否完成义务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咨询理解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相比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来讲,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理解度,支持度更高,更能理解心理咨询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作用。

(二)学生对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态度

1、学生用于解决日常心理困扰的方法

对于“当你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困扰时,你是怎样处理的?”的回答中,81人(71.7%)自我调节,如运动,外出散步等等、52人(46.1%)找熟人倾诉、18人(15.9%)找第三方机构咨询,如心理咨询师、20人(17.8%)顺其自然。

2、如何看待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

当问及“你是怎样看待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人?”时,52人(46.0%)正常现象、54人(47.9%)会积极开导帮助、50人(44.0%)告诉别人此人有心理问题、11人(9.8%)悄悄远离。

3、是否完成义务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咨询态度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3可知:相比之下,完成义务教育的比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更为透彻,但不论是完成还是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对象及具体内容的认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三)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情况

如表4所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很多且心理问题的种类也很多,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相比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在心理咨询的求助行为有所发展。

三、结论

(一)“知”与“行”相互矛盾

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虽然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行为上却是消极、回避的,“知”与“行”相互矛盾。有关研究显示[1-3],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对象排序第一位的是“同学或朋友”,第二位是“自己”、“父母”和“家人”,第三位是“亲人”或“恋人”,第四和第五位是“老师”、“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学生选择求助对象是以与自己的亲近程度和有无私人关系为依据的,所以学生希望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像朋友”、“像家人”。

(二)原因分析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知行不一,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心理咨询功能的认知差异较大。有的注重心理咨询的治疗功能,有的注重心理咨询的发展功能,两者的差异使得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内涵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产生了混乱。二是对心理咨询的问题和行为存在错误的认知。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时更注重的是“障碍”的治疗,其次才是人生“发展”的辅导。认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不是“有问题”就是“精神病”。所以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压力”和“怀疑咨询效果”具有“合理”性。三是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同度较低。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认为这些机构形同虚设。四、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要求差异性较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概念不清,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的概念不清。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的要求差异性较大,对咨询师角色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理想化色彩。不同性别学生对咨询师的要求也有不同,女生选择同性和中年咨询师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更愿意选择异性。

(三)前景预测

中国的自杀死亡者样本中有心理卫生问题者占63.0%,但仅有7.0%的自杀者生前曾寻求过精神卫生专业帮助。[4]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学生走出心理冲突、改善认知结构,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咨询模式是所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对心理咨询表现出犹豫和徘徊的心理,学生中尚有相当比例的人有接受咨询的潜在可能性,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前景广阔。

(四)解决方法

相当多学生把心理咨询首先定位在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能还认识不足。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这一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的相关的基本信息关注不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给予重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以及学校心理教育中心相关信息的宣传。此外,相比于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更高,更准确,更全面,但不论是完成还是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对象及具体内容的认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大部分的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上却是消极的,还存在许多误区,所以有关教育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同学们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程度②,同时也要积极宣传与普及心理学知识。(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心理学系)

注释:

①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9期),2011年第11-12期总第1412页.

② 应用研究・社会心理科学(第26卷总第129期),2011年第11-12期总第1414页.

参考文献:

[1] 李华香,钟向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青年探索,2006,5(5).

[2] 李建明.认知及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心理求助的影响研究[R].中国人民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