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02:34: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级会计课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级会计学课程相对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而言知识容量并不大,知识点的发散性也不是很强,主要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是教好这门课程并不容易,老师上课时面对的是没有任何财务基础的学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原本就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这就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前充分备课,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教学方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一种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小组讨论为主要上课形式,课后进行总结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教师水平、教学场地、授课人数、学生自觉性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完全按照PBL教学法安排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会有很大困难,但这种教学方法启发我们必须将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图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思考,得出相关问题的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针对初级会计学课程不同的知识内容,教师上课时应当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情境式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案例,创设能使学生置身其中的情境。如在讲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时,设置案例:小明大学毕业时不想打篮球、不想当明星,也不想当作家,他和好朋友小星合开了一家餐厅叫明星餐厅(学校食堂的名字),开餐厅需要资金25万元,小明和小星各投资10万元,然后又向好朋友借了5万元,这样,餐厅的资产就有了25万元,其中负债5万元,还有20万元为所有者权益,是小明和小星两位投资者在企业享有的权益,这三项要素构成了一个基本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右边表示资金的来源渠道,等式的左边表示资金的占用形式。通过案例,学生可以迅速将案例内容与书本知识点相对应,理解三要素的含义。接下来单独讲解每项时,可以继续沿用刚才的案例,在讲解资产要素时,让同学说一说学校的食堂都有哪些资产,不同资产在食堂的经营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进而分析资产的三个特征及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进行分类的意义。在讲解负债时,重点分析债权人和所有者在餐厅经营过程中享有的权益上的差异,以及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别。在讲解所有者权益时,假设明星餐厅经营了1年,餐厅资产变成了35万元,问一问学生此时负债为多少,所有者权益又是多少,从而让学生理解,所有者权益包括投资者投入的本金,还包括利润沉淀在企业中的部分,然后进一步讲解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较轻松地逾越学习障碍,更多地参与课堂。
二、举例分析法
初级会计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都非常抽象,对第一次接触财务知识的同学来说很难理解,直接讲解书本定义不如举例说明更加形象。例如,在讲解复式记账法原理时,要让学生明白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的区别,首先向学生解释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在单式记账法下,通常只登记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金额及债权债务的结算金额,一般不登记实物的收付金额。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然后举例如下:
1.现金150元支付办公费。
单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150。
复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150,“管理费用”+150。
2.销售产品600元,收现金500元,其余购买人暂欠。
单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500,“应收账款”+100。
复式记账法下记“库存现金”+500,“应收账款”+100,“主营业务收入”+600。
3.产品生产领用原材料800元。
单式记账法下不记账。
复式记账法下记“生产成本”+800,“原材料”-800。
接下来问一问学生月末实现收入多少?发生费用多少?形成利润多少?资产总额多少?其内部结构怎么样?同学们很容易明白单式记账法无法为我们提供管理所需的详细信息,进而系统总结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三、图示分析法
在复式记账法的应用这一章中,利润的形成与分配业务的核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整个过程连贯性强,步骤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最好以板书形式将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的分配过程及最终分配结果以“T”型图加箭头的方式进行演示,并为每一个损益类账户赋值,一边画图一边将对应的业务处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标注序号,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损益类账户如何结转到“本年利润”,形成利润总额,然后如何根据利润总额计算所得税,如何结转所得税产生净利润。接下来将整个利润分配过程通过图示和举例方法进行讲解。
四、比较分析法
在讲解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时,库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各不相同,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要对比分析为何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长款要计入“营业外收入”,而短款却计入“管理费用”,同样为何固定资产的盘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核算,而盘亏却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再如在讲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相关知识点时,一边比较,一边讲解不同账务处理程序,更有利于学生体会不用账务处理程序的差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唯一的不同在于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其他账务处理步骤是完全相同的,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体会到每一种账务处理程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摄取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玮,张丽英.PBL模式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06-107.
[2]韩清.“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学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0(6):113-114.
关键字:高职 会计教学 会计考证 融合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考证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基本前提条件和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取得“毕业证”这一学历证明外,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必须的,因而很多高职学院都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双证书”,即专科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高职学院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一个资格证、上岗证,但是从会计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步入会计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都会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及会计职业证书的考试,由于在校大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只有资格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虽然理论上讲可以不参加初级直接考中级,但是由于专科毕业生毕业5年后才能参加中级职称的考试,中间要间隔5年的时间,间隔时间过长,5年期间很可能会丧失一些对职称有要求的工作机会,因而能够在大学期间取得初级会计职称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的关系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如此重要,那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学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考试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达到那个能力,因而必要的措施就是将会计考证与会计教学有机融合,一方面将会计考证的相关知识融入、渗透到日常的会计教学中以提高会计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巩固、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过程。因而以考试为导向,以考试促进教学,教考相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证书双赢的效果。
三、实现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融合相关措施
(一)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会计职业证书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职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实施都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引来贯彻实施的,鉴于会计职业证书对会计从业及未来发展重要性,因而建议高职学院应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明确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性的指引,教师教学目的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楚了,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将会计考证的知识融入相关的课程
纵观高职会计考证的内容其实都在会计相关课程中是有体现的,并不是日常会计教学之外的内容,所以将会计考证的内容融入日常会计教学并不需要很多教学内容的调整,只不过是要参考参照相关考试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有人会说高职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吗?如果以考试为导向,那岂不是培养出的学生是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吗?这不是与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吗?其实这一问题毋庸担忧,由于目前的考试大多是理论考试,因而影响的只会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实践教学是丝毫不会受到影响的。因此会计考证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有: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关内容的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3科,《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本来就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而且一般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是要求教师在这些课程教学时兼顾考试中可能考到的重点问题就行了,平时理论练习题可以参照考试相关的模拟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需要自学该门课程,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建议没有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应该开设,还有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最好是考试所用的软件。
2、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内容的融合: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是《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两科,《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涉及到的科目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但主要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占到考试分数的80%以上,所以在这2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有必要借鉴、参考《初级会计实务》的考试内容。《初级经济法》主要考核的是《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的内容,所以在这2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初级经济法》考试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3、其他会计考证内容的融合。由于部分学生参加会计工作后由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很有可能会参加比如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为了给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我们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注意这些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在《税收实务》课程中关注注册税务师《税法Ⅰ》、《税法Ⅱ》或者注册会计师《税法》的考试内容;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参考注册税务师《税收相关法律》或者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的考试教材;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借鉴中级会计师《中级财务管理》或者注册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的相关内容。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于要在会计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融入会计考证的内容,那么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就更高,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达到既保证会计教学的目的又能助学生会计考证一臂之力的要求就显得极为重要,我认为要提高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从教师自身和高职学院两方面结合进行: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证融合;资格考试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财务人员社会需求调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无论是从政府还是社会层面都表明,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能力的体现。因此,大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都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必考证书,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初级会计考试,以利于更好就业。但是,由于近年来会计类资格考试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初次通过率比较低,初级考试通过率更低,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通过长期实践,本文认为“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升会计从业考试、初级考试通过率方面效果较好。
一、目前会计职业证书考试的现状
会计类考试主要有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资格考试等,鉴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需要,学生考试主要集中在从业资格考试,部分学生会参加初级考试。近几年来,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考试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部采用无纸化考试,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珠算)三科联考,每科60分钟;初级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时间为2小时,《经济法基础》科目考试时间为1.5小时,全部科目合格才能获取证书。很多考生对于无纸化考试不习惯,对考试大纲内容不熟悉等导致通过率比较低。据统计,无纸化考试形式刚实施时,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足20%(包含社会人员在内),初级考试通过率不足10%。近年来,随着“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会计职业证书考试,围绕“考证”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学生获证率有所提高,笔者认为“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大有帮助。
二、课证融合中的“课”与“证”的关系
一般认为,课证融合中的“课”是指课程,课程是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目标服务的;“证”即指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职业标准,是要从事相关职业的最基本要求。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教育的“高等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课”要高于“证”,课证融合只能是融“证”入“课”,以“课”为主,将职业技能理论考核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职业技能操作考核内容与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相结合,其专业教学计划涵盖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学历教育要求,根据能力、知识、素质要求,进行课程整合,使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职业考证的内容、要求和时间相一致,使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课证融合”的融合方式
(一)课程融合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单独的课程训练的可能是某项技能或某些知识点,系统化的课程则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培养的需要,因此,课程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序化,形成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必须按照职业发展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系统整合,将职业考证需求融入其中,一般而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包含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会计、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基础课或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专业中重要课程,也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中级会计考试科目相符,基本能满足考证需要。在课程开设时间的选择上,尽量安排在职业考试之前。在课时安排上应加大考证课程的课时数。
2.课程内容整合
按照“课高于证”的原则,课程内容主要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照顾考证需要,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整合,以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对原本不在课程标准但属于考试大纲的内容应纳入课程标准,对属于考纲的内容应该提升其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强化。3.课程考核方式职业教育中课程考核已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会计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形式已经无纸化,题型固定,因此,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考试环境和考试方式,在与考证相关的课程考核中应尽量采用无纸化考试,题型和考点等尽量与考证贴近。目前多数院校都已配备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会类实训教学软件,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另外,由于专业课程的衔接原因,有些课程开设时间与考证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如果学生在课程考试之前已经获取执业资格证书的可以免考相关课程或获取相应学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融合
课堂改革主要是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课内教学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全面把握本课程的内容,还应该认真分析梳理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纲、考题,总结考试规律,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多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技能点的训练,要加大实训的力度。此外,会计专业的教学基本上已经实现信息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课外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为此,学校应该统筹协调教学、管理、后勤保障部门等多方面力量,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积极性。教师应该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促使学生走出寝室,走进教室、图书馆、实训室;后勤保障部门要加大学生职业资格考证软件、硬件的投入力度,购置考证训练平台,开辟考证的课外专用练习场地。另外,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考证进展状况,对于考证通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考虑组织免费培训学习班,进行重点突破。
(三)课本融合
课本改革主要是教材的开发和选用,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考试科目的要求,课本选用上尽量选用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课证融合”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己或联合其他院校开发“课证融合”教材,教材开发内容要涵盖考纲的全部内容;编排体例上要与考纲贴近;在章节内容设计上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和考试的重难点,在涉及到的考点内容上要列举考题例题;配备适度的课后练习。另外,教材不是孤立的,应该是立体的,所开发的教材应该建立相应的课程网站或慕课平台,将教材的配套资源上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作者:宋建军 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文涛,王学明.“课证融合”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
当前,人们提出以“做学教合一”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人才模式的具体化,是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近年来,相关职业教育专家将“做学教合一”进一步阐释为“‘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其别强调“做”字,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1]而职业教育有众多的专业及课程,不同专业实施“做学教合一”有具体的特点与要求。在此,我们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技能课程――初级会计实务为例,按照还原论、整体论思想深入探讨“做学教合一”的内涵,开展“做学教合一”,以期实现“真做”“真学”“真教”的有机统一、紧密衔接。
一、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的内涵
“做学教合一”从字面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做”“学”“教”三个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但关键要实现“合”。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把握“合”的原由、“合”的内容、“合”的时机、“合”的方式、“合”的成效。实践中,由于“做”“学”“教”三者的实施主体和指向客体紧密联系,因此我们要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做学教合一”内涵。
从静态来看,“做”的内涵包括:为什么做、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做的结果。学生要主动做,教师是指导做。“学”的内涵包括:为什么学、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如何学、学的结果。学生要善于学,教师是引导学。“教”的内涵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间教、如何教、教的结果。学生要融入教,教师是相机教。
从动态来看,我们一是可以从“做”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哪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就能掌握的内容。后“做”的目的,是用实践的“做”印证、深化、加深理解理论知识。二是从“学”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学”的目的,让学生了解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看看到底能学会多少。后“学”的目的,可以引领学生针对不会“做”的部分,再自主“学”,在教师引导下“学”,达到复习、巩固、提升的效果。三是从“教”的目的确定教学内容,先“教”的目的,对于学生尚未涉猎的专业领域知识,先“教”是非常必要的。后“教”的目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无法自主学习掌握的内容,充分发挥“教”的作用,或者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进行提炼式“教”、拓展式“教”。[2]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开展“做学教合一”教学探索,“做”是核心,“学”是必须,“教”是必然,达成时机先后、场合左右、内容深浅恰如其分。这也对“做学教合一”提出更高的要求,考验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职业教育的“做学教合一”,学生“做”“学”的重要性高于“教”,体现在“做”“学”的分量与目的上;“教”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做”“学”的引导与保障上。人们可以更为深入地开展实践,实现“做”“学”“教”因时、因人、因地的恰当合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有效作用。
二、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的建构
(一)“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的基本思路
目前,《初级会计实务》教材的结构是按照会计要素与核算事项编排的,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到会计报表、产品成本核算、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这种编排形式是典型的按照会计实务知识体系排序,不利于学生按照会计岗位学习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因此,根据对用人单位会计岗位设置的调研分析和会计专业中职生未来就业时可能性较高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我们拟按照会计工作岗位,重构课程框架体系,以会计工作岗位知识与能力需求的中心,整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重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同时明确7个会计工作岗位具体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培养要求。
(二)“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
1.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课程教学标准,结合教材主体内容,明晰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两门科目之一,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而且考试大纲动态调整,目前已经公布了2017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主动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准确把握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同时,我们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如存货核算中原材料账务处理,首先要区分实际成本、计划成本两种核算方法,然后掌握账务处理使用的会计科目,再设计三种典型的业务(款付料到同时、款先付料后到、料先到款后付)进行原材料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还有付款方式的变化(现金、银行存款、应付票据等)。只有准确把握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我们才能科学设计“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内容,?x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2.教学过程设计策略。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进行互动,从而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目的性强,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展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师生共进的过程。教是在学生已学基础上的教,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学是在教师的教指导下的学。教学过程一般围绕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结构、学习心理过程、学习环境资源等差异而精心设计。[4]“做学教合一”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要突出“做”“学”“教”的典型特点,即“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围绕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优化组合,衔接连贯,递进教学步骤,实现教学目标。如存货核算中原材料账务处理,既要以典型业务的账务处理为基础,适度引入原材料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适度引入原材料采购成本的计量范围、计量方法等内容,进一步对接会计实际工作业务内容,突显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管理实际内容对接,增强“做学教合一”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内涵。
三、职业教育“做?W教合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活动。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建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设计,包含了比较多的教师个人主观判断,正如当前比较推崇的“同课异构”课堂方式,比较、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在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中,人们对加强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具体专业、具体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如何对接,需要任教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禀赋特点、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进行判断选择,同时还受到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的优化,存在比较大的操作空间。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判断如何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人们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做学教合一”,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优化始终在路上,始终在进行中,没有终点。
2.优化教学环节,达成课堂预期目标。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性比较强,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实现共进的过程。通过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性格、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因此,“做学教合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具有优化的空间和优化的需要。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原材料核算业务,可以对原材料按照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分别进行采购、领用、结存的核算,设计教学环节;也可以对原材料按照采购、领用、结存的连续步骤,分别介绍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设计教学环节。实践中,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进行选择。如果教师选择不当,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优化教学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组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是以班级教学为基础,探究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现场教学、开放课堂、个别化教学等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不断优化。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开展“做学教合一”教学,一般选择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组织形式,教师在事先设计的基础上,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分组形式,既要考虑按学生的学习基础平均分组,也要考虑男女生的组合问题,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如果实际的分组形式不适应教学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
4.优化教学激励,浓郁课堂教学氛围。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需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选择恰当的激励时间。心理学理论认为,任何好的行为要固定下来必须及时给予激励,没有激励的行为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做”的结果和“学”的结果,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而教师要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行为,必须及时进行激励。但激励的时机、方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主动优化,努力打造浓郁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氛围良性循环发展,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中,面对众多的知识点、技能点学习,每位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显然,这是动态的过程,教师不能漠视任何类型的学生,需要采取动态化的激励方式。
(二)“做学教合一”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评价内容,提高评价针对性。“做学教合一”教学评价要适应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特征,体现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的统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许多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经常缺课、少课,认为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有些单位至今仍没有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本系统本单位整体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有的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予准假。
2.对会计继续教育定位有偏差。现在的会计继续教育被简单地定位于岗位定向培训,实际操作中主要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制度、会计准则的培训上。
3.会计人员的格局和机制不够完善。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主要以财政部门为主导,财政主持教育计划、教学组织、考核等项工作。但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度、用人单位参与度、会计人员参培率存在不足。同时,会计人员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大多数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在智力投资上,领导只重视对业务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的投入,而对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的提高重视甚少。
4.会计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我们的会计继续教育几乎都是中、初级会计人员的大集会,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大集会;同样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大有“公平教育”之势。但是这样根本不可能使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初级会计人员认为学习困难,而中级会计人员则认为内容简单,不能使继续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二、今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是关键。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只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时间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才能有实现保证。对于广大会计人员来说,应深入领会知识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树立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将继续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需求,要有意识地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习惯。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诚信丧失,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之事时有发生。不能坚持原则,为违法乱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些问题都表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会计诚信,已是当务之急。
3.建立“财会网”,积极推行网络继续教育模式。目前缺少一个专门为财会人员服务的会计网站,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性强的权威网站,利用网络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会计行业管理职能,及时会计管理有关法规、政策,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会计管理工作的空间。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教学课件,进行网上专业考试,取得继续教育合格成绩,实现会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计划。
关键词:财务会计;现状;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1日
财务会计类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属于主干课程,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在整合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财务会计手工单项实训和财务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四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工学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主体内容和分析方法,为学生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的确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布局涉及到的会计六大要素涵盖的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方法为课程主线,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业务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采用教、学、做三者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岗位业务处理能力,教学与考证相结合,并为学好后续专业主干课程打好基础。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良好职业道德。该课程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加深对所学会计知识的理解,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
1、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瞄准会计职业岗位证书,以“课证融合”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职业资格证与专业课程考核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学历教育中。为此,一方面在教材的选用上,选用初级、中级会计资格的会计实务考试用书作为主要的辅助教材,并以构成财务报表的会计要素核算为工作任务的授课单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把会计岗位实训模块融入到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组织教学,既使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又使学生获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得以衔接。
2、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职教方法,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和多种辅助手段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完成工作任务。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教材的理论体系,以每个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以岗位调查和素质、知识、能力的分析为依托,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财务会计实训》的课程中,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工资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主管等多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进行,使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按顺序进行,使会计岗位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综合性得以体现;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配套,并相互验证其结果;校内模拟实训与记账公司真账实训相交替,以模拟的一个工业企业某个时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学生以一个会计人员的身份,使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按规范化的会计核算要求,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财务报告等完成一个会计循环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校内校外零距离,使学生得到全真的会计业务锻炼,在校内就能积累职场经验。改革原来的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与能力目标考核相结合。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将基础知识考核与实训操作考核相结合,以实训操作考核为主。
3、师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带到教学中来,为专业教学提供丰厚的知识积淀,使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和顶岗培训,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对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专人负责培养,要求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几门课,一方面增强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准备教案。以上各项措施为青中年教师在业务上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也增加了青中年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大学,2008.5.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六节课,个别学校一周四节,一个学期上完。学院硬件条件好的院校,六节课的课时里面,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院校,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六节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个别院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还有“往来账”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势在必行,社会上这方面的考证非常多,但几乎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该课程。
(二)课程实训、实习力度不够
会计电算化课程需要有较多的实训环节,对整个会计操作通过电脑来掌握知识重点、难点,而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师资是难以满足该实训操作的。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教学效果欠佳。会计电算化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教师既掌握会计知识、管理知识,又要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师有的原来是学会计专业的,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较为熟练,但计算机知识水平有限,对数据库的管理、网络管理、电算化系统的维护等方面经常力不从心,有的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电算化系统的管理、维护、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较为得心应手,但会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二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训基地校外几乎没有,校内的实训也只是做题,与真实的情境相差甚远,仿真度太低,所以用人单位往往倾向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苦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就业难,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学系统与外界脱节的关系。
(三)课程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
会计证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学生在校期间,要取得会计证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课程。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另外,各院校之所以开设一些专业扩展课,也是从学生个性出发,方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生考证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二、构建课程设计和实践新思路
(一)建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方式开展,并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分别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观摩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做到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统一。采用模块分段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整体的把握。教师以一个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以及会计凭证在各个岗位传递程序作为讲解对象,把理论内容分类成模块形式,把每一模块所对应的实际操作讲解清楚,边讲边操作,使学生弄通弄懂。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在旁边辅导,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和规律,让学生熟练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实际操作。最后进行综合实训,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职能岗位等。在进行实训时,学生可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所完成的会计资料,在指定的财务软件环境下重新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操作实训。
(二)完善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
1.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征,应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实验室配备相关电脑软硬件,购买正版财务软件用于学生的实训操作。针对本课程,确立电算化主管岗位、会计岗位、出纳岗位、系统操作岗位、审核记账岗位、电算审查岗位、系统维护岗位等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按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要求,确定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两者并重,加强学生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感受财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处理的流程,比较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异同,遇到困难可以向带自己的企业师傅或指导老师请教。巩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熟练职业技能。企业在和学生接触中提出企业用人需求,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不断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让企业能较快找到合适的人才。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对电算化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经常交流经验,使培训收到实效。一是培训内容既要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又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的新思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会计电算化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对不同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三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会计核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商品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电算化教师要定期深入软件生产公司,接受前沿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及时掌握专业软件的发展动态与内在体系结构。四是专业教师应深入实际,考察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各个单位的实际应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师资队伍建设除了要加强培训外,电算化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电算化相关教材和论文。配合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该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让教材能更贴近学生,使该门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总之,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备先进通用的财务软件,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的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2]赵晓煜.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
[3]赵海兰.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实务》教学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4]刘照军.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管友桥.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11.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玲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8]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培养 会计法律人才 高级会计人才
一、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市场经济下,各行业、各领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已建立了会计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在校教育制度和领军(后备)人才培养等制度,形成了国家支持、社会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全面的、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会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素养提高。形成了企业内部会计培训班、针对各类资格证书的会计培训辅导机构、各高校会计本科教育以及高校和研究所的会计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等多种会计人才培养途径。
尽管我国会计人才的队伍再不断的壮大,但是会计行业却面临着”就业难与用人荒”同时存在的尴尬局面。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会计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通常根据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资格认证、职位状况将会计人才分为初、中、高级三等。举例来说,这里所讨论的初级人才是指核算会计,出纳等。中级人才的职能有比如说负责一些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编制等。高级会计人才主要指高级会计师CFO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师、总会计师、高级财务分析师、会计师事务所的高层从业人员合伙人以及高级经理等。目前初级会计人员过多,缺少高级会计人才,导致在出纳、会计等基础性岗位激烈竞争,而中高级会计则供给不足。二会计人才能力结构不合理。我国各办学单位会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不明显,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方向课,而依据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去向和会计工作技能要求设置的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开设比例不足够,忽视实务能力的培养。三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法律对于指导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财会领域,一系列的行业规范、法律法规指导着具体业务的运行,内在的要求会计人员精通相关法律法规。而我国会计人才的法律知识欠缺,导致实务中出现种种问题,不仅体现在不能很好的指导企业的财务良性发展,甚至导致企业面临诉讼的风险,给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声誉造成了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会计与法律交叉学科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的思考
(一)核心竞争力会计的构想
现在会计人员已经由传统的以简单簿记为主的核算会计,转变成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关键。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会计人才,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会计人才培养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主要是针对由国外引入的MPACC会计专业硕士产生的一种讨论。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二结果导向的会计人才,要求先确立培养的使命和愿景。根据所在环境建立符合使命愿景的培养目标,鼓励多样化目标的特色培养,培养过程围绕设定的战略和目标开展,同时以学生成就显示的培养效果又会反馈决定培养战略和目标的确定。三市场导向的会计人才,关注市场的需求和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特点来培养所需的会计人才。四IFAC的提出的关于会计培养之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其2001年5月的《职业会计师的预备及工作以能力为基础的方法征求意见稿》中对目前的会计人员能力的研究方法做了专门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IFAC认为功能分析法考虑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可以通过分析会计人员的角色与任务来观察这些结果;能力要素法考虑会计人员的投入,从投入的角度列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等。IFAC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则建议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既考虑会计人才的能力投入又注重其工作后果,提出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应将会计课程的设置与工作需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分析工作角色职业团体可向后推导这些角色的能力与知识,从而可以使教育培训系统了解特定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设置会计课程时根据实务中的新要求决定如何修订课程模块和结构 ,使知识和能力可持续地保持相关性。
总结一下,其实这些理念关键就是培养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应用型还是结果导向还是市场导向都是对于核心竞争力识别的一个方式或者说渠道,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会计高级人才。
(二)关于法务会计的启示
法务会计是司法会计的一种,是指由独立执业的法务会计师,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运用会计、审计及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纠纷及欺诈行为进行调查、审核、估算、分析和鉴定等,据以提出法律鉴定或为法庭审理作证的特定专业服务活动。而作者有感于此,认为可以把这个思路运用于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培养中去,但是不同于法务会计的是目的,不是为了司法服务,而是以培养满足社会特定需求的高级会计人才,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不同,二者在培养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不偏重于法庭或者司法技巧,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会计的职能而运用法律。
(三)小结
作为核心竞争力会计的一个思路,作者结合自己法学和会计学的学历背景提出会计与法律交叉学科核心竞争力会计人才的构想,作为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创新。本文主要基于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展开讨论,培养具有会计与法律胜任能力的核心竞争力会计。
三、培养会计与法律人才的必要性
(一)拓宽法律与会计职业的界限
现代社会,各学科知识交叉结合,各类别工作都越来越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全球经济下最依赖的两个职业:律师和会计师也是如此,这两个职业支撑着当今世界的经济运行秩序和市场游戏规则,同时,律师、会计师也必须接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随着会计和法律交叉现象的增加,单纯律师和会计师都不能胜任交叉领域的工作。社会对于单一定位的法律与会计工作者是供大于求的,会计与法律工作的职业产生了界限,需要寻找路径突破,才能获得好的发展。
(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求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会计活动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对于法律的遵守与执行。由于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涉及会计和法律两方面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法律视野的会计人才,需要我国会计进行改革实现其服务市场经济的目标。
(三)我国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的重要一环,是依法治国、依法理财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体现在会计工作上就是要依法理财,要根据法律的要求,管理会计工作、规范会计行为。不同于英美法系的各国,普遍认为我国的法律渊源是大陆法系,以制定法成文法为特点。我国的会计准则等规范也不同于美国的会计准则由民间团体制定,是由国家为主体制定的。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的定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概念就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为中心,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企业会计制度》等组成的体系。而广义的概念还包括了证券法、公司法、税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所有涉及到企业会计相关问题的法律。从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广义的定位上就可以看出,会计工作中涉及相当多的关于法律的部分,需要会计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法律素养。
(四)法律在会计实务中的需要
会计工作者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并不是限于需要知法不犯法的一般层面上,而是在实务中,某种程度上,法律会作为会计工作的依据。比如关于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部分就与知识产权法密切相关、会计中的涉税处理与税法不可分割。还有现实中财会领域面临的一些诉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明法律的重要性,有一些诉讼纠纷是可以通过对于法律的精通与研究来避免的,减少因诉讼对企业的经济以及声誉的损害。会计与法律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从事相关领域会计工作者了解并掌握本行业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应该成为胜任工作的前提条件。
四、培养模式展望
本文对于会计法律人才的定位为高级会计人才,不是流于泛泛而谈,法律会计人才不是懂法条的会计,也不是看的懂会计科目的律师,而是将两门学科的知识能够很好的融会贯通的高级会计人才。
(一)大学培养主体
会计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高级会计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以掌握会计知识为主的会计初级与中级人才,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学具有着先天的优势。大学的学科资源丰富、师资优良、学风浓厚、研究探索能力强,这些对于会计法律人才的培养很关键,尤其是在初始的探索阶段。但是基于现有体制下,会计与法律学科独立的现状,涉及是开展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还是增加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或者类别、师资解决、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制定等等难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加以解决。
(二)专业资格认证
专业资格认证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不仅是对相关人才能力的一个认可与鉴定,还可以促进人员的学习,尤其是针对没有相关教育背景的人员的学习与职业准入具有积极作用。会计行业中现有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师等资格认证就取得了好的成绩。我们知道美国针对法务会计推出的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IFAC)资格认证就是起到了针对这一新兴领域的资格鉴定以及辅助学习的功能。那么,就可以大胆设想,也针对会计法律人才推出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制度。这可以作为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中介。具体怎么办还需要包括国家财政司牵头,社会、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办学主体各方参与探索。本文大胆提出一个过渡时期的设想就是:CPA+司考+一个综合的评定=会计法律人才。
五、结论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已经成为不可逆的潮流,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想真正达到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就要改革会计教育,使会计教育先行,这是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将会计学科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本文的研究是关注于具有法律胜任能力的会计核心竞争力高级人才。由于作者是具有法学、会计学背景,所以在对核心竞争力会计培养的研究方面主要是研究会计法律人才的问题,但是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培养方面还可以进行其他交叉学科的研究,比如发挥工科背景优势的工业企业的高级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毕金星.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l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