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12:28: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的颁布实施,对开创学校艺术教育新局面,促进学校美育发展和满足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医学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证实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启迪智慧、健全人格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就目前医学院校的发展状况来看,艺术教育的开展还缺乏深度和广度,真正意义的融入专业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实施过程与对策
1.明确艺术教育理念,开展普及工作
(1)根据艺术教育的总目标,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在学校各个环节和形式上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一个“以美促德,以美益智”的艺术教育环境。同时,明确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机会,避免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狭隘化,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2)完成课程设置:根据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教务部门的支持下,将艺术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作品欣赏等理论课程和摄影、书法、乐器演奏、国标舞等实践课程。首先把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感悟世界的美、人生的美。其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和技巧,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艺术修养。
(3)开辟课外艺术活动场所:课外艺术活动既能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又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办了乐队、舞蹈、摄影、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室,使学生每周有两次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艺术实践。
2.深化艺术教育,提高艺术教育层次
(1)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艺术课程除了要学习艺术知识和技巧本身,学生更要通过背景、文化,把握艺术所表述的本质和艺术的精神。所以,安排教学内容时,有目的地选择优秀的艺术欣赏作品,合理拟订审美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提高审美高度和层次。
(2)明确科研方向:科研的目的是带动教学的发展,所以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不能只重视艺术理论的研究,要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心理、情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研究,大力挖掘教师潜力,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以取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
(3)在艺术实践中检验艺术教育成果:在课外艺术实践中以各类艺术节做契机,充分发挥社团作用,成立合唱队、舞蹈队、摄影、书画协会,积极参加各级大型文艺演出与国家、省、市的艺术展演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人格得到升华。
3.促进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
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乃至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因素,只有拓宽艺术教育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1)专业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融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医学院校的课程应将审美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医学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的审美课程中。如开设音乐疗法、医学美术、形体仪态技能训练等。在艺术与医学结合的教学实际中,强化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审美水平的提高。
(2)挖掘教师艺术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各个专业教师艺术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审美水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定期开办艺术讲座和艺术技能培训班,开发教师的艺术潜质,使他们在教学中以美学的观点、审美的眼光培养学生。
(3)校园艺术环境的建设:指校园的物质文化设施,如校园内部景观设计、建筑物内部的装饰设计等,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它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学习风气,还可以反映学校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无意识接触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滋润和思维的启迪,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三、取得的效果与分析
1.健康人格的提升:艺术教育实践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欣赏课中凭借优秀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广泛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启迪。这情感和意识上的触动往往是构成人的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有了美好性格,学生就会以对美好事物无比热爱、对丑恶事物无比憎恶的审美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人生、事业、亲友、同志等。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审美的环境中和亲身的实践中去感悟艺术作品所反映、描写、刻画和塑造的人物的高尚境界,看到生活美与艺术美标准的差距,从而对优秀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产生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审美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还是艺术环境的熏陶,都是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美的事物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提高敏锐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在美的品位与感悟中得到愉悦和理性的启迪。另外,艺术活动中师生间能保持畅通的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和理解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激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
3.应用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富有创造性
四、结论与建议
1.艺术教育的实践使学生对美拥有了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情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和净化,促进了人格的完美。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提高审美而完善个人文化的品格教育。因此,它的教育是广泛的,不能只局限在艺术文化范畴,而应进一步融合于艺术教育,与其他几方面教育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促进艺术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领导应制订政策,在教职工或学生考核中必须与艺术教育相联系,从而引起学校各个方面的重视。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是丰富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探寻者,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和教学规律,运用高超的技艺、丰富的艺术、健康的内容,来激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小筠《清华大学的美育课程与教学》,《美育通讯》2002.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41-01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亟待发掘的情感世界,而“情”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金钥匙。可以说,“情” 给语文课堂赋予了新的内涵,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让师生情感行走在语文天地间,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一、让点化渲染成为推波助澜的媒介
语言既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工具和载体,又是文章的血肉。语言的“点化”如同中国画之“渲染”技法,能激绪,创设情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叶圣陶先生曾言:“……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开头就勾勒出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纤夫》的画面。在教学时,可这样导入课文,课件展示《纤夫》挂图后,并做深情的渲染:这篇课文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地方,前苏联的伏尔加河畔。在很多年以前,船上还没有安上蒸汽机,在没有风或者顶风的时候,因为不能前行,只有靠岸上的人背着纤绳向前拽行。这背纤的人就是纤夫。船行几十里,几百里,船夫就日夜不停地一步一步地沿着河岸背几十里,几百里,就这样长年累月的背呀,背呀……读这篇课文,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曲,接着哼几句沉重的号子,动情的语言渲染和低沉的曲调,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让合理想象成为渐入情境的捷径
叶老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实,他所强调的就是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就能把已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或创造种种新形象。
运用合理的想象可以激活语言刺激,加深阅读印象。教学中,只有善于在有限的课堂内展开无限的想象,那么学生才会因为身临其境最终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当然,想象的类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首先强调的是“遵路入境”,抓住课文的描写,诱导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如上《草原》一文对草原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首先要学生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轻轻流人云际”等短语,想象草原辽阔的特点,对草原获得整体印象;然后,提示学生根据“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的绿毯”中的“绿”、“绿色渲染”、“翠流”等词句,想象草原无边的绿色;接下,诱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四面都有小丘”,因而“并不茫茫”、“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以突出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想象。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辽阔与美丽。教者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情绪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让理解感悟成为启迪心智的钥匙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审美称作“充满敏感的观照”。在阅读观照中深刻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内核,才能获得审美,情感愉悦。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教者要独具慧眼,在关键处,层层启发,披文以入境;在疑难处,启疑导思,化难为易;于无疑难处生疑,化平谈为神奇。
小语教材《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一首曲子,还要再弹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疑点,也是一个难点,人们多采用“激动”说和“知音”说,参考书上就说“他在此遇到了知音,很激动,因而弹了一首又一首。”说贝多芬激动,倒是事实,诚如文中所言,那位盲姑娘不仅酷爱音乐,而且还蛮在行;说他是因为遇到了知音,由此激动而想再弹一首,理解未免肤浅甚至谬误了。教师在此激疑设问:“贝多芬再弹一首是由于遇到知音吗?”必会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其实,贝多芬的乐曲、演奏享誉世界,知音可谓多矣,何至于在此遇到知音而激动呢?我们应该抓住“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句话来理解。贝多芬从姑娘的神态和语言中感到,这位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也看到她“爱听”自己的演奏,为使盲姑娘得到最大的满足,他便想为她再弹一首,以满足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的强烈愿望。你看,这样理解,不就使学生感受到同贝多芬的真实情感、美好心灵了吗?
四、让朗读表演成为激感的催化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谛。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含义。朗读能整体把握课文,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词、句子进行品味与琢磨,于不知不觉中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如《桂林山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幅凝固的画,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所激荡起来的情感。一位特级教师就是通过师生精彩的朗读完成的,效果出奇的好。教者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初步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体会,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的山水。为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教者还展示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情境,学生心中的美感渐渐被激发起来。中间,还通过精彩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的美景之中。为了使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并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者还可做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词加以强调,同时注意读准这些词后缀的语气词的音变。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从这个高度看,“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最深层的意义正是呼唤对人的价值的重视。教育,不是要改造人,而是要使人成为按他的本性应该成为的样子;教育教学活动,说到底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用饱含喜怒哀乐的激情,去点燃学生心中的诗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当然,情的运用是否恰当,则要看能否将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起来。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2]卢树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中国教育报,2001,09-13.
(一)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能够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在充分再现语言所描绘的山水之美的基础上,可把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引入课堂,并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作解说词。这样一来,同学们就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他们心旷神怡,领略了山水的自然美。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了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二)数学教学中的艺术美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利用艺术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乐学、爱学,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如,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充满情趣美的数学游戏,有“夺红旗”、“小动物找家家”、“动物餐厅”、“小邮递员”、“数学医院”等。这些数学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美、学习乐的氛围中提高了计算能力。此外,教师还编写了大量的数学歌谣、顺口溜、儿歌等,为数学教学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三)音乐、美术中的艺术美
音乐、美术中的艺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作品,激发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国外的优秀作品,扩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和表现艺术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美妙的方法、形象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来向学生展示艺术美,让学生感受艺术美、欣赏艺术美、理解艺术美,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把教学过程变成艺术审美的过程,就一定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美所带来的愉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
二、兴趣活动,创造艺术美
艺术教育兴趣活动是现代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我校开设的兴趣活动项目内容广泛,贴近生活,不仅体现了兴趣活动课的情趣性、知识性、创造性特点,而且还为兴趣活动课教学的实施、提高和发展架设了桥梁。
(一)遍地开花式的兴趣培训活动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兴趣培训活动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学生班级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计算机、编导、剪纸、无土栽培、柔力球操、合唱团、田径等10余个社团活动,实现了个个有兴趣,人人有活动的兴趣培训。此外,我校还将兴趣活动嵌入学校教学计划,将其在课堂上落实,营造了积极、健康、进取的校园艺术氛围。同时,我校还开发了《植物探秘》《书韵留香》《乐在炫舞》《七色神笔》《快乐在e》《HappyABC》等多元特色的选修课程,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需求,锻炼了师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师生的素质。
(二)满园春色式的培训活动
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持续发展,是兴趣的保持和发展。学校以“冠音乐团管乐队”为载体,将一些拥有艺术技能特长,又爱好艺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提高式培训。这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艺术需要,又有利于稳定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我校的“冠音乐团管乐队”成立于2007年12月,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冠音琴行的支持下,该乐队已小有名气。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管乐队的成员每天早晚都坚持训练。每周,冠音琴行的专业老师都会来校作两次辅导。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区艺术节展演中,管乐队一直都摘得桂冠。电视台也播出过冠音乐团管乐队的精彩演出。该乐队还频频走向校外,在庆典慰问演出、街道居委宣传、艺术节展示中斩露头角。
(三)一支独秀式的兴趣培训活动
这是在学校艺术培养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学生选送到校外的专业培训活动,它是对学校所开设的艺术兴趣培养活动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学校积极将有艺术特长发展潜力的学生推荐给一些专业艺术团队,让他们参加学习和培训,为其日后的成长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三、社会活动,展示艺术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一、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热爱学生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应是学生学习上合作的伙伴,应是“蹲下来”倾听孩子们心声的朋友。因此,要想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转变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按教育规律对待学生,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一视同仁地尊重和热爱学生。学生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教师都应给予明确的指导,给予耐心的帮助,绝不能对学生有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更不能对学生采取冷落、歧视和抛弃的态度。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走向事物的反面,收不到积极的教育效果。青少年学生从各方面看终究是不成熟的,有缺点或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青年少年学生缺点错误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是应该的。但是做到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实事求是,以诚待之,以理晓之,让受批评者觉得教师是善意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一定要注意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切不可简单粗暴。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多发现学生闪光点,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原则。教师必须放下板起的面孔,多给学生一份真诚的微笑,多为学生留下一片绿叶。微笑不但可以美化自我形象,也能唤起学生的好感,燃起他们的希望与热情之光,催促他们奋起。
二、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更要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说:“能培养独创性的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学习、探索,将会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愿望。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创设情境是触发创新灵感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实物演示、表演、音乐渲染、图像再现等途径,而运用最广、最直接的是语言渲染,表述情景。其次,使用变式复述,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调动起思维的变通性,完成对内容的创新复述。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真正融入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倾其真情进入情境,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触发了创新灵感的学生,必然能够陈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此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有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对音乐、动画图形等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教师们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等特点,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让学生从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的关系中发挥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
首先,教师必须重视导入性点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这种创设情境式的导入,发挥了点拨功能。其次,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了解梗概,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再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教师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教师要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语)的本领,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恰当运用续写迁移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 语文 美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7
1 概述
美育,简而言之,就是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就是情感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中常用的材料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教材中蕴含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审美属性,使其独具感性特质,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 现状及分析
2.1 教学目标偏重知识性积累
美育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国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只重知识传授,忽略了育人的大目标。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填鸭式的教育,视“字、词、句、段、篇、章”的教学任务为唯一目标,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这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很难从整体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蕴藏的美感,阻碍了其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
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束缚了语文美育教学的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抱着课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忽视了学生才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就算学生们记住了种种关于美的“精辟”分析,也很难受到美的熏陶。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的教学气氛,完全扼杀了学生自我思考及再创造的能力。
2.3 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位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又怎么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结构,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创造欲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其自身的美学修养。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偏重智育,现在的新语文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开始呼吁美育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激发审美情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创造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从而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愉悦之感,这种愉悦之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一起“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激起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心理沟通艺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如在教《落花生》一课的时候,笔者手里拿几颗花生展示给学生看,讲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对花生有个主观印象,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然后再开始教学,使其在强烈的审美期待中学完课文,为学好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吟诵,品味语言美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精心选编的佳作,很多读起来琅琅上口,顺畅协调,富有音乐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吟诵来审视文章的美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美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品味文字作品,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3.3 想象,感受意境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创造形象时常常会有大量的留白,供人想象,因而完全把握作品中的形象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如学习《海燕》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进而感受文章饱含的意境美。
3.4 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达美
语文课文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美和意境美上,还体现在形象美和结构美上。这些美感,只有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其主动想象,小学生才能在这种感召下如临其境,顺利融入作品角色,找到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小学生的审美心理,将他们视为审美主体,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使其置身与美的熏陶中,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来。如学习《望月》一文时,教师可设计生动的旁白,“此刻,月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继续望月”。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主动去想象月光洒在身上的情境,感悟那朦胧月色之美。
4 结论
小学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来。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充分研究学生的审美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爱美的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领略美、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2):89-91.
[2]孙达宏.让美育在阅读教学中延伸[J].考试周刊,2008,(49):36.
[3]刘铸,仲利亚.对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的几点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93-94.
[4]钱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途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艺术教育的教化作用和道德规范作用;在我国,也早在商朝时期就很重视礼乐教育,故有“殷人以乐造士,其学为瞽宗”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艺术教育,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反而越来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很多乡村中小学只重视主科教学,忽视艺术教育或者根本取消艺术教育。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并加强关注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正推广和实施。我国的教育先驱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他的意思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这一观点说明了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建议“把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以艺术的灵感来激发科学的想象力”,这些都表明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农村人口居多的我国,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人们常说:“言传身教。”可见,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不断提升语言的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小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文明性
小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健康、文明,切忌辱骂性的语言。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中,更要展现中国语言的智慧。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切忌一切粗俗、低级的污秽语。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优美、文雅、语气要和蔼亲切,语调要悦耳、和谐,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感情共鸣,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和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健康、文明的心灵世界。例如,两个学生因犯了春困,一天早上,他们决定旷课。老师把他们抓回来,并没有直接体罚、谩骂,而是说:“你们错过了一场考试,现在我就让你们现场考。你们分开坐,每人拿出一张白纸。第一个问题是:‘公鸡什么时候忘记了打鸣?”’两个学生低着头,羞愧不已。老师用这种既文明又幽默的语言教诲了两个学生。从那以后,两个学生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
二、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准确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才会是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譬如,有些教师在对知识点的阐述时不够明确,仅围绕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形象,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叙述,学法指导不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模糊。还有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杂音很多,语言不简洁连贯,如“嗯”、“哦”、“啊”等语气词过多,学生听起来就会很吃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幽默、含蓄、富于启发性。语文课堂上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启发其实就是我们课堂中的提示。启发性的语言,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亮前进的方向;启发性的语言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的时候,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启发性语言又好比一支号角,在你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准确的引导学生,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授《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和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其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们这样启发他们:“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豪吹哪兀俊本过这样小小的启发,孩子们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也很快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动溢表”,从而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语言的感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去认可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变得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也很机械。小孩子喜欢得到赞扬。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一个肯定,一个表扬。那如果老师只是在他回答完问题后“嗯”一声,或“请坐下”来敷衍了事,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和动力。在下一个问题中他就不会那么主动去思考、去回答。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语文教师要运用语言艺术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又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用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使语文充分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所以,小学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王慧君.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6)
[2]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常丽艳.才智.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