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06:45: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我评估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流程;策略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CSA)是1987年由加拿大海湾公司(Gulf Canada)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评估方法。其工作方式逐渐在全球得到推广应用。特别
是COSO报告的公布,《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的颁布,都使得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得到有效发展。而在我国,2006年7月1日,内部审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
—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2008年,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
施,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执行。2010年4月26日,五部委又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两大规范的颁布实施,正式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纳入
到了法规的管辖范围内。要求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
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一、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工作流程
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工作流程,是企业顺利、有效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的基础。一般流程包括六步:制定计划-人员沟通-确定方法-展开评估-解答疑问-编制
报告。具体工作如下:
1、制订评估计划。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计划,计划包括:评估主题、评估内容、采用的方法及形式
、参与人、评估时间及地点等。这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顺利达成目标的首要步骤。
2、进行人员沟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前,本着服务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的目的,与相关经营管理人员就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内容及程序进
行充分地事先沟通和交流,以便下一步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同时获得更多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确定评估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评估方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上步沟通的结果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
我评估法》里面明确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企业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员工素质等灵活选用适当的评估方法,主要方法包括:专题讨论会法、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分析法。
”每种方法都有利弊,如何选择,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需要。
4、展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通知或者召开启动会等形式,由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启动展开此项工作。企业各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
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评估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情况,评估内部控制的风险水平,风险水平越高,则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低,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
计划和方法,自我查找和评估内部控制的缺失或缺陷,明确下一步需要改进和完善的业务内容。
5、解答评估过程中的疑问。展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时,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组织和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各部门管理层及相关员工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工作开展中的难
点和疑点问题,全面进行收集整理,并一一进行解答,使得评估工作能够有效地持续进行。
6、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审计人员在完成收集企业各部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的结果后,要对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内容、程序、方法和结果等进行全面总
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完成编写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二、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发展策略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管理层不重视,评估工作流于形势;评估对象不明确,参与者积极性
不高;评估方法选择不合理,评估效果不好;评估本身成本高,收益周期长等等。
1、建立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体系
由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以岗位的职责和操作规范为中心,明确内控评估的标准、程序、范围、
评估方法、手段、组织方式等内容,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推荐内控体系建设的局面。
2、注重企业文化,适当引进先进的评估方法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在国外已经发展了20多种,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我国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时,不能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要充分结合企
业自身经营发展实际和特色,建立实用性较强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真正做到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目的。例如:“引导会依法”,虽然是一种先
进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但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内部审计人员与员工之间还缺少有效沟通机制,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因此无法应用该种方法。
3、考虑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此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方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设计和
运行应有重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部门和环节应实施强有力的控制;另一方面,要在执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所耗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平衡。(作者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争祥.试论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J].经营管理者.2010,15.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形式;方法
要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明确关键控制点,客观评价内部控制状况,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一种好的方法。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定义及特点
一、定义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ssessment,简称CSA)是指由内部审计人员召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及员工直接参与考察和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恰当性的过程,其目的是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特点
1.有效进行“软控制”的评价
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甄别现存信息沟通过程的成功之处与潜在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表现出对“软控制”的强大评价效力。
2.提升控制环境
一般操作人员通过参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提高了控制意识,激发他们认真设计和执行控制程序,做到了全员评价、全员控制,实现了内部控制的质的飞跃。
3.使内部审计更具效率与效果
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把审计人员从对立者、 监督者转换为企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使审计工作深入到组织的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提出的改进建议更具成效可行。
三、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形式与方法
1.主方法-专题研讨会法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组织专题研讨会。指审计人员把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评估小组,解答他们就内部控制的过程提出的问题,共同进行研讨及评估,达成共识,然后根据评估和集体讨论来提出改进建议出具评价报告,并由管理者实施。
(1)采用专题研讨会法的四种形式:
①以完成目标为基础:强调实现业务目标的最好途径。
②以评估风险为基础:强调列举实现目标的各种风险。
③以加强控制为基础:强调现有控制措施的运作情况。
④以改善过程为基础,强调所挑选的、作为过程链组成因素的活动。
(2)专题研讨会法的应用程序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以下步骤进行:计划――沟通――研讨评估――结果反馈。
自我评估法的应用首先要制订详细的计划,包括:评估的目标、内容、参与的人员、召集自我评估的地点、时间等等。在审计过程中采取自我评估法时,评估的目标和内容应当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的需要加以确定。然后根据自我评估的目标、内容,结合组织行业特性、组织文化、管理风格、员工素质等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参与的对象,并选择适当时间及地点做出完整的控制自我评估计划。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开始之前,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与参与评估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于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目的、内容及程序。
组织者按照计划召集相关管理人员召开专题讨论会,进行评估。并组织好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内部审计组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那么主持人、协调人及记录人就应当由内部审计人员担任。如果管理层自行组织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应当凭借其在控制方面的知识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方面的熟练技能协助其开展,并根据管理层需要承担相应职责。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结束后的反馈是很重要的一项程序,记录人员应当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以及评估结论等记录于工作底稿中。根据这些汇总的意见,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改进措施,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及时反馈给参与内部控制评估的相关管理人员,以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
2.其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管理分析法。
(1)问卷调查法
是指在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向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收集意见的一种方法。相比专题讨论会法,调查问卷能在节约时间和成本的基础上收集到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意见等相关有用信息。
为确保该方法的效果,采用调查问卷法时同样也需要进行事先的计划、沟通以及事后的反馈。事先计划的关键在于调查问卷的设计,要确保其科学合理性。
(2)管理分析法
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就内部控制的特定方面或过程向相关管理人员收集信息,并将之与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分析、评价的方法。在应用管理分析法时,主要由审计人员采取访谈、询问等方式向相关人员获取与内部控制评估有关的信息,然后将此类信息与审计人员通过查阅书面资料等方式得到的信息合并,进行综合判断分析。这种方式介于日常的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题研讨会法之间,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成功的自我评估要求大量的策划、组织、宣传、总结以及一些后续的实施工作等,这样更有利于研讨会的顺利进行。
2.选择合适的与会者
如果不能合理地选择与会者,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成效将大打折扣。就会影响对控制风险和控制环境的理解,进而影响重要控制的改善。
3.选择合格的引导者
一名合格的引导者,不仅需要全面深刻地了解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现状,而且还要具有突出的审计能力和知识背景,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4.追踪风险的改进措施
研讨的参与者对识别的风险不仅能够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引导者要对完成情况进行追踪,以保证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后续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 自我评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112-0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承担着科研的重要任务,构成了知识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校发展经费的增多,办学形式和内容日益复杂,高校腐败现象频频发生。高校资金能否得到有效运用,内部审计人员是否能完整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已成为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已在国内外企业开始运用,但尚未在高校内广泛开展。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单位和业务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等方面作了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根据该《规范》,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方法的相关内容。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概述
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指由高校负责人或内部审计人员等执行内部控制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是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途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保证高校顺利发展。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新型的审计方法,企业运用该方法的时间较早。加拿大海湾公司于1987年首次创立了自我评估法,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由部门经理组织实施,各部门员工参与,审计部门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经过比较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比其他审计方法更为有效,海湾公司总结出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推动了内部控制的发展。200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被国际公认为会计、审计最佳方法之一。2006年7月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确立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在审计工作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高校中的作用
由高校专门机构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防止高校腐败蔓延的关键手段。
(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我国大部分高校是由国家投资设立的公立学校,经营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存在资产闲置、铺张浪费等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具体表现为:对外投资时对投资项目内容和风险等情况掌握不全面,致使投资出现亏损;个人以专家招待费名义进行公款消费;高校住宿楼、操场频繁翻修,基建规模过大,重复性工作多;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流失等。自2010年9月1日起我国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高校信息公开。将“三公经费”透明化,接受教职工、学生和群众的监督,促进高校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最需要的方面。
高校未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目前,高校主要通过两方面实施内部管理:一方面是学校职能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监督;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对学校资产、经费等相关工作的审计和监督。高校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增强了高校对资产和经费使用情况的自我审查和考核及对问题的自我发现和改正的能力,有利于高校经费使用的透明化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利于实现高校的发展和管理目标
1.有利于及时发现与目标的差距
根据国家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考核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找出实际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促进高校的发展。
2.有利于规范内部管理工作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可以发现内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解决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时可以区分日常审计和重点难点审计,将自我评估报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高校每位教职工都息息相关,它可以使各职能部门树立内部控制意识,激发教职工认真工作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校腐败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中腐败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在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资料、图书教材、办公设备等大宗物资的采购中,信息不透明。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内容绝大多数停留在高校财务、基建等,尚未全面开展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更未根据高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对自我评估提出有关要求,所以没有对内部控制形成有效监督,也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应由高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牵头、各部门教职工参与,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遏制腐败的蔓延。在高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可以建立预防为先、惩防并举的有效机制,防范和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法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实施的自我评价,主要是评价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建立健全,能否促进高校办学目标和特定业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评价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合法和有效。
(一)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否能够促进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实现高校的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也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需要时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评价其是否有利于实现高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目标、高校的整体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比较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的不同,找出差距和偏差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加以改正,促进高校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控制是否有利于实现专业事项的管理目标
高校除了基本的教学和科研,还承担某些专业事项,高校会定期举办重大教学考试,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人高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高校还承担着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的责任;高校还定期举办大型校庆活动;由于高校涉及范围广,可能还涉及重大诉讼及仲裁事项等。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专业事项的内部控制要求,实现其管理目标,完善高校的职能。
(三)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合法性
高校在办学、科研、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项目应符合国家法定规定,具体内容有:教学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考试考务的管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申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学费、培训费收费标准及定价程序的制定;高校内部教学资料、实验用品的定价等。高校自我评估时应考评这些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选取的标准是否适当并且符合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适当的、合法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
(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高校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业务决策机制、授权审批制度、定期报告制度、风险预警机制、风险损失责任追究制度、风险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考核以上制度是否规范建立,并且有效和恰当地运行。只有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才能促进高校制度的建立健全,保证高校顺利发展。
(五)内部控制存在严重风险或缺陷的业务环节
内部控制中存在严重风险、重大缺陷的重点业务环节,应作为高校自我评估的重点,这些业务环节主要有:基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学校对外重大投资、融资;实验设备、教学教材等重大资产和物资采购;举办重大考试;本科生、研究生招生等。
四、高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组织机构和保障
(一)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领导高校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
为使内部控制工作更加有效、快速地进行,高校应设立内部控制委员会,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组织高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目标、实施效率等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评估报告,总结内部控制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内部控制委员会应由校领导、计财处、人事处、审计处、基本建设处、教务处、纪检委、各院系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其成员由这些部门人员组成。内部控制委员会还应下设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评估的相关事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二)高校各职能部门是主体,对本部门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估
高校各职能部门作为执行工作的主体,对自身的工作情况更为了解,评价本部门内部控制情况时更准确和贴切,通过平时的工作也能快速、有效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本部门内部控制人员通过分析自身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并改正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审计部门是主要监督部门,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整体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作出评价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每季度每学期抽查、每年定期检查内部控制情况,加强高校内部控制,防范高校风险。同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制度的建设和内部账务情况进行审查,并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使高校内部控制报告更加公正和客观。
五、高校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CSA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选取和配备优秀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负责人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负责人是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在整个评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负责人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技巧。目前,与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全面,企业CSA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逐步实施,高校还尚未全面推广,也未在高校中要求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具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资质。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应尽快建立健全CSA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二)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
取得内部控制职业资格说明自我评估人员具有内部控制评估的能力,但还应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高校的发展变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人员应进一步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内容及沟通协调技巧等。
(三)优化评估程序与内容,权衡评估成本与效益
高校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时,设置的评估程序要既合理又简单,既符合评估的全面性又具有系统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重要方式是发放调查问卷。设置调查问卷时要有针对性,一方面要充分、全面、恰当地掌握评估内容和信息,另一方面要降低和控制评估成本,实现评估成本和评估效益的最佳组合。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应及时公开
高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并形成自我评估报告,其中的年度报告应作为财务报告的一部分,与财务报告一并报送给上级财务部门和教育部门。高校召开年度教职工会议时,也应将内部控制报告相关信息向广大教职工公开,使其更加了解高校运行和发展情况。高校各个部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应及时公开,通过评估结果明确高校内部控制情况,部门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和成长,齐心协力为高校的发展而奋斗。
(五)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结果与业绩考核相结合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如果你无法评价,你就无法管理。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同时结合高校各部门的自我评估,得出的相关结论可以作为个人和部门业绩考核的一项评价指标,从而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财政部门还可以通过考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结果,确定财政拨付给高校的专项资金款金额、相关财政款项以及拨付方式。高校定期或不定期考核部门和个人业绩时,也可以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作为考核要素之一。
(六)保持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高校的工作是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因此,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应至少每学期或每年开展一次。有特殊事项时,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情况进行不定期评估。然而,高校内部的组织形式和办学特点有所差别,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采用恰当的自我评估方法,对高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内部控制相关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将高校内部审计评价和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使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保持持续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是单位内部自发的自我评估运营程序,把高校审计部门由外而内的审计转化为各部门人员进行的自我评估。目前,我国高校经费和开支的有效管理日益重要,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消除过去的“形式主义”思想,真正发挥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作用,防范风险,加强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实践,旨在加强高校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并且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中,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能在内部控制的保障下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笑卿.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55-58.
一、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
为全面分析重要研究主题,并保持研究的可比性,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研究进行了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为保持数据集的可比性,国内文献数据集来自CNKI,国外文献数据集来自W0S(ISIWebOfSci¬ence)。CNKI检索条件为:(1)来源:期刊、学位论文;(2)检索词:研究生培养或研究生教育;(3)检索方式:题名检索;(4)检索时问段:2000-2011年。W0S检索条件为:(1)来源:所有;(2)检索词:“p0stgraduateeducation”or“Postgraduateeducation”or“graduateeducation”;(3)检索方式:Title;(4)检索时间段:2000-2011年。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研究主题。共词分析是基于词对共同出现的情况对文献集研究主题进行分析的一种计量方法。两个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说明其关联越强。本文采用共词分析的方法对文献关键词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共词分析结果对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后文中括号内的词代表的是文献集中所出现的关键词。
(二)国内外研究生教育主题分析
1.国内研究主题分析
本文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对国内研究生教育文献(即CNKI数据集)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国内研究主题主要是围绕研究生、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展开,但内容上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从整体来说,可以将国内研究生教育研究分为以下几类:(1)涉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如其中存有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研究生教育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如关键词“影响因素”、“导师”、“课程体系”等;3)质量观研究,如“质量观”、“质量保证”等;(4)规模与质量关系研究,如“扩招”、“大众化”等;5)质量管理制度研究,如“措施”、“激励机制”、“制度建设”等;6)评估方法与管理工具研究,如“过程管理”、“ISO9000”、“质量评估”等。从研究类型来看,国内研究生教育研究涉及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教育研究(“在职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医学专业”、“工程硕文献(即WOS数据集)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一些,而且从具体研究主题来看,与国内不同,国外研究生教育更多地与“Education”出现在一起,而非“研究生”。这可能是因为国内外对研究生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的出发点不同。
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共词分析结果还表明,从整体来看,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与更广泛教育相关的研究,如关键词“伦理”、“教学”、“方法”等;(2)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研究,如“研究伦理”、“研究”、“跨学科教育”等;(3)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其他教育形式研究,如“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终生学习”、“erlearning”等;(4)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如“自我评估”、“教育指标”等。从研究类型来看,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对医学领域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较多。此外,还有针对不同地区的研究(“欧洲”、“英国”)。
3.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比较
从上述研究领域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研究侧重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管理措施和工具研究,而国外则比较侧重于研究生教育不同方面、不同教育形式和评价研究。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1)国内外不同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不同的质量控制策略和质量观,使各自的关注点不同;(2)国内外的研究生教育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因而对问题的关注也有所不同。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国外研究中“自我评估”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突出的,而在国内的研究中大多都是评估研究(外部评估)。这一点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国内外对比研究中得以体现。在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自我评估被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仍以政府主导评价为主。
二、质量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研究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生教育研究是以质量为中心的,而国外的研究却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分析国外的研究现状,对比关于质量的研究内容,本文选择了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国外高等教育类期刊(如表1所示)作为数据来源,检索了这些刊物自2000年以来的题录数据并通过共词分析展示其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期刊数据集中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可以了解2000年以来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限于本文研究目的,本文仅对质量研究部分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分析。基于期刊数据集的共词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研究是以评价为核心的。如对研究生的“能力”评价、对研究生教育的“教育评价”、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证”、基于“灰色系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等。
为了说明国内外研究主题差异,本文也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对国内研究中以“质量”为中心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主题分析。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词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外评价研究不同,虽然也有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如“质量评估”但国内研究更关注相关要素的研究,如“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招生”、“教育管理”等。虽然国内研究中也有基于质量管理的研究,如“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标准”等,但相对较少。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是在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是各校围绕着使教育能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实施、检查、审核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将质量保障与质量管理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原因就是外部质量审查(ExternalQualityScrutiny)的出现,外部质量审查包括质量审计(QualityAudit)和质量评估(QualityAssessment)。当质量评估与资助联系到一起时,高等教育机构就开始制定内部机制以维持或提高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都开始转向来自工商领域的思想以建立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因为该领域通过引入基于质量保障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系统,已经成功地解决了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面质量管理JSO9000标准。以及企业流程再造等在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虽然有针对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质量管理研究,但更多的是针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利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其实质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即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进行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等各项与质量有关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施TQM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将流程再造思想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也就是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流程的再造,其目的是减少教育管理成本,提高流程灵活性,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尽管质量保障系统以及ISO9000标准在许多机构得以应用,但相关调查却表明虽然这些机构也都认为质量保障过程是非常有用的,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却无法对其效果进行测度。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持续改进中得到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应通过管理评审、自我评价、内部审核数据分析等自我完善机制,不断寻求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对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研究却相对较少,而国外对自我评估的研究却已有积累,如欧盟面向自我评估文化培养的质量标准[17]、可持续自我评估、高等教育自我评估等。2008年欧盟理事会(CouncilofEurope)和认证与质量保障委员会(CAQA)共同主办了关于高等教育机构自我评估的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高等教育机构自我评估的相关概念与方法。
产生自我评估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如外部认证或评估、机构本身进行的评估循环、战略规划、变革需求等。自我评估包括机构自我评估、部门自我评估、院系自我评估、课程/计划自我评估等。高等教育系统目前开始关注机构的自我评估。在欧盟高等教育区的调研也发现了这种趋势:成熟的质量系统从培养计划评估,转向了机构审计与评估。
四、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特点
通过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仅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关注的重点,而且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生教育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国外对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多是围绕评估与认证展开的,而国内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在国内外研究中,表现出相类似的研究主题,即关注全面质量管理以及ISO9000族标准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但国内研究多是理论或框架研究,而国外则多以案例研究为主,而且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国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对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研究中,国际上特别关注自我评估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注重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而且还广泛利用各种评估系统。但与此相比,国内对此问题的关注比较零散,对自我评价工具或指标的研究较少,而且高校自我评估没有得到广泛重视。
综上所述,从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来看,一方面工商领域的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了研究生教育之中,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但多为理论分析或应用框架研究;另一方面即使从国外研究来看,实施质量管理的效果是很难加以测度的。从国内研究生教育评估来看,高校自我评估的缺乏,使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系统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而且自我评估的缺乏在客观上也影响了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五、结论
1科普项目评估的性质和类型
1.1科普项目评估的概念和特点科普项目评估是评估者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或己完成的科普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及持续性进行的判断及评价,一般涉及项目的需求、设计、实施、影响和结果和效率或效果等五个评估维度。与作为经济建设投资主体项目投资决策基本依据的“评估”不同,科普项目评估具有如下特点。(1)非营利性。经济建设项目投资评估是以成本———效益为核心、以增加利润为目标的,而科普项目具有社会公共项目共同的特点:非营利性和追求社会效益。(2)学习性。科普项目评估不仅仅是对项目的相关性、绩效和成功度的简单评价,而要通过评估活动进行学习,获取知识与经验。通过评估过程习得的知识更具有权威性,从中所获取的经验更适合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因此,学习加责任就等于科普项目评估。(3)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国传统的缺乏系统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工作总结不同,科普项目评估采用社会学研究办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规范、科学和有目的的评定活动。(4)目的性。它是对特定目标下的一组科普任务进行评估,是为了取得特定科普成果而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1.2科普项目评估类型
1.2.1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按照时间顺序,科普项目评估可以分为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预评估或前评估,是指科普项目计划开始实施前进行的评估,实际上是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即针对项目的需求、科普对象知识度等背景的评估。预评估的结果一方面可帮助决定项目如何实施;另一方面预评估数据可作为项目完成后进行前后对比的基准线。形成性评估或中期评估,是指在项目开始后到完成前之间的任何一个时点进行的评估,目的在于检查项目的设计或者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变更及其影响,诊断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寻求对策和出路。它通常是动态过程,着重于对比设计目标,找到问题加以修正,避免对低效科普项目的盲目投入。总结性评估或后评估,是在项目结束后,根据原目标和实际实施情况的比较而进行的全面系统评估,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估找出项目的优点与缺失,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提供经验教训。
1.2.2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与参与式评估根据评估者的来源,科普项目评估又可分为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和参与式评估。自我评估即项目实施者进行的内部自我评估,优点首先在于评估者是项目实施机构的成员,对组织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较了解,对科普项目实施整个过程较熟悉,对试验区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风俗习惯较了解。其次自我评估的成本较低,在项目实施的每一阶段都可以进行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自我评估的结果和建议容易在执行过程中得以实现。因为评估者本人就是项目的执行人,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自我评估的局限在于:由于评估者是项目实施机构的内部成员,因此评估结果往往缺乏客观公正性。而且,即使自我评估很客观,社会公众也不容易相信其评估结果。专家评估可以弥补自我评估的不足。专家评估是指项目的实施机构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的评估,往往较为客观公正,并且更易于被公众所接受;专家的专业评估知识也可以增进评估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且专家评估往往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效率较高。但专家评估也有缺陷:首先,专家评估的成本较高,因此也不可能在项目执行的每一阶段进行,更不可能对每一项目都进行专家评估;其次,专家往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工作,但对实施的整个过程、运行机制和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并不清楚;最后,专家评估的结果和建议不容易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得到真正落实。可见,自我评估的长处正是专家评估的短处,而自我评估的短处正是专家评估的长处。参与式评估是吸收受评对象(科普项目执行者)和项目受益者(科普对象)参与评估实施过程的评估。它要求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受益者参与评估的领域、评估指标的选择、设计数据收集策略、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结果、将评估的信息用于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其优点在于突破了以往评估者完全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出现在评估对象面前,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评估者手里,受评对象只有被动地接受评估,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的情况。通过鼓励项目受益者或目标群体的直接参与,充分调动项目受益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评估的质量。与自我评估或专家评估相比,参与式评估能较好地避免为评估而评估的做法,能够取得预期的评估效果。科普项目选择何种评估类型,取决于评估的目的和具体情况,我们提倡采用参与式评估。
2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我国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建设的关键是确立指标体系,即用什么标准衡量项目成败,用什么尺度评价项目绩效,从哪些角度描述项目的基本情况。
2.1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科普评估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目标化。科普项目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科技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投入主体为激发、指导、控制、监督和调节科普活动,总是要为其设定一定方向、计划预期结果、规定预定目标,并使之成为科普项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既定目标构建科普评估指标体系可避免问题复杂化,减少有限的科普资源投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确定每个单项指标也应考虑其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它反映的某个特定项目类型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其涵义和口径范围。
(2)科学性。指标体系总体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的质量。设计指标体系应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科普项目的多样性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定性方法对于客观地把握和描述科普项目是不可缺少的,也更符合科普项目的特性。而适当运用定量指标,又无疑能提高评估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具体评估实践中,应当遵循“定性—定量—定性”的规程,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正确揭示现象的本质。
(3)系统性。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内部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罗列。因此,设计指标体系应尽量考虑指标的有机联系,才能综合而全面地认识其内在规律。
(4)可比性。评估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比较判别优劣。所以,在构建评估指标框架时应尽量注意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尽量选择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的评估指标。当可比性缺乏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评估类型,如自我评估和外部专家评估结合;预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结合;相对评估和绝对评估结合;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结合等,以创造相对可比性。
(5)全面性和效用性相统一。全面性要求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科普项目全貌,以保证由此得出的评估结果能全面准确反映科普项目的状况及绩效。与一般评估不同,科普项目评估除要考察目标实现情况,还必须重视项目背景评估及与评估相关人员的需要和意图,尤其是科普项目实施对象的意见。在科普项目这种非正式教育中,实施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往往与实施对象是否具有来源于兴趣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相关,因此,科普项目实施对象的意见可能是评估活动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当然重视评估框架的全面性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包罗。“大而全”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增加数据收集成本,还会由于关键性因素与一般性因素、体现价值的因素与不体现价值的因素之间相互干扰,影响评估的敏感性和区分度。因此,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还应重视其效用性,尽可能抓住关键性因素,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应采用一个主要指标作为类指标来反映意义相似的指标,并视具体情况筛选存在高度相关关系的差异性指标。
(6)导向性和可行性相统一。导向性要求所设置的评估指标发挥引导和标杆的作用,能为实施科普项目和提高科普组织能力指明方向,激励科普人员和机构朝着追求卓越的目标努力。可行性要求符合科普项目的特性,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现实问题,避免一味量化,罗列毫无意义的公式和数。
2.2构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建设起步阶段,设立统一的项目评估指标易于操作,便于实施。但科普项目类型丰富多彩,为其增加了难度。通过对国外科普项目评估实例的比较综合分析,我们以投入、产出、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五项指标作为科普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的基本内容。(1)投入指标。即项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指标。例如科技周所投入的资金、参加主办单位、工作人员数等。(2)产出指标。即通过项目的投入直接导致的成果。如科技周设立了多少活动点、参观活动的人数与人次,编写了多少科技周活动宣传材料等。(3)效果指标。即科普项目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要求评估人员在制定评估计划时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了解该科普项目的设计目标:一是认知,即项目设计者试图通过该项目向科普对象传达哪些科学知识和理念;二是情感,即项目设计者期望项目实施使科普对象对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发生什么改变;三是动作技能,就是设计者希望科普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人和科学之间的互动。(4)满意度指标。一个科普项目呈现给目标群体的不仅包括所传达的科学概念、科学思想,还包括传达采用的形式和手段,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目标群体获得的科普体验。(5)影响力指标。科普项目的长期影响是各项指标中最难以测度的,因为这往往是潜移默化、不断积累,且由多因素造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评估测度长期影响。
3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的实施机制
3.1科普项目评估实施的方法实施科普项目评估的焦点和难点都是如何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而其途径是由科普项目评估指标框架的五项指标决定的。(1)衡量认知目标的达到程度,主要考察科普对象通过参加科普项目到底学到了什么,不仅包括了解科普对象事实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其获得的探究和解释科学现象时所需的高层次科学思维能力有无进步。事实学习涉及项目所传播的科学概念,可从以下几类问题中获得数据:科普对象是否知道项目设计者试图传达哪些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他们认为该项目的主题是什么?认为该项目传播的知识点有哪些?也可就项目的知识点直接提问。考察科普对象获得的科学思维能力则相对困难,需要综合使用多种评估手段,精心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释问题而非简单重复科学概念的问题。如考察儿童对重力和空气动力学有关概念时,评估人员可设计如下访谈问题:A.当你骑自行车时,为什么下坡容易上坡难?(可圈选多个正确答案)a)因为向上困难,向下容易;b)由于重力的作用;c)因为在高处时难于做事;d)因为坡是斜的;e)因为地球拉着你;f)因为下坡时风更大。B.解释你如何能更快地骑车下坡。a)俯身以减小空气阻力;b)弄湿地面,使道路光滑;c)更快踩车;d)换档;e)直立,以便风推前进;f)使身体重心偏向自行车一侧。评估人员还围绕四个问题设计了访谈结合动手型活动,考察儿童探究和解释科学概念的能力:A.材料/弹跳,提供材质不同的球,演示其弹性不同;B.陀螺/潜望镜;C.动物分类,提供一套动物卡片,基于动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动物分成纲、目和科;D.地球科学,准备一个地球仪,告诉他们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地球,以弄清楚有关地震、河流、水循环、湿地以及地球季节、气候、大气和海洋学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让儿童模仿科普电视表演和说明,询问孩子们是否知道有关事情的情况,调查孩子们运用的基本概念哪些来自科普活动。(2)衡量情感目标的达到程度,可以用两种办法间接获得通常无法直接调查科普对象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变化的数据:一是请科普对象自我评价,联系生活经验谈论参加该科普项目的收获,或者让他们选择愿意从事的各种科学类或非科学类的活动,选择他们喜爱的书籍或电视节目,从中获取他们对科学的态度变化的信息;二是请科普对象周围的人来评价他们在这方面的变化,这特别适用于评估儿童科普项目,父母和老师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衡量动作技能目标的达到程度,重点放在研究科普对象的行为,观察了解科普对象在项目中完成了哪些交互活动。如在有互动展品的科普展览类项目中,考察:展品是否易于操作,参观者能让该展品按设计者设想的那样工作吗?如果存在不同途径去探索或用不同部件,参观者能发现并能正确操作吗?参观者对展品的使用是否突破了既定的使用方法?(4)衡量满意度目标的达到程度,可请科普对象从内容、形式和手段几方面评价项目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美感,了解他们最喜欢该项目的哪个方面或哪一部分,原因如何;如有工作人员,可评价其服务情况。(5)衡量影响力目标的达到程度较难,可借鉴英国Beta技术公司对英国工程委员会“妇女进入科学与工程”(WISE)项目的评估:通过向100名参加过WISE活动、现己进入大学理工科深造或已从事科技工作的女性进行口头问卷调查,了解WISE项目是否影响她们后来的求学和职业选择。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是相对于外部评估而言的,是指由大学或大学所属基层单位自行组织的评估。美国高校普遍认为,“大学须依靠自己的手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或称自我检查)”,“没有自我评估,提高大学水平和进一步充实大学的努力,也就失去了具体性和实践性[1]。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工作,有益于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并为校际比较提供参考信息,使学校能迅速地自我调整、完善,进而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经检索发现: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自我评估指标体系)亟待完善,文章就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价工作进行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一、自评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及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对评估对象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评估对象的总体性认识转化为对客体局部性认识的过程。自评指标体系是开展自评活动的内容,指标体系的构成直接影响到整个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从事医学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人才为目标,强调对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文章从其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入手,依据导向性[3]、整体客观性[3]、科学性[4]、可比可测性[3]和可操作性[3]五个原则构建和规划自我评估指标体系。
二、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和原则,首先,认真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家、地方和教育界有关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在总结和借鉴以往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成果(北京邮电大学翟蓉硕士学位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自我评估系统的研究》、《山东省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学位中心《2008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山东大学等高校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初步拟定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对山东大学医学院基础和临床研究生、药学院研究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博士导师、博士研究生填写的2008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获得的结果对自我评估指标的相关内容调整修改;再次,组织5名研究生教育经验丰富,科研突出,且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导师(来自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基础和临床专业)对第二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见附表,其中标“*”者为国内传统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所缺乏的指标,定性指标已标示,未标示者为定量指标)。
三、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诠释
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分为2-5个二级指标,总数13个,在此基础上将各二级指标具体细化为44个单项评价点即三级指标,附表所示。
1.导师队伍综合状况。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该一级指标包括导师队伍职称结构、科研项目与经费等4个二级指标,含16个单项评价点,占全部单项指标的36.4%,能够真实地体现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各高校导师遴选对职称、学历学位、科研项目及经费、等条件做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对导师的质量要求,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对这样的要求具有多侧面的客观体现。
2.研究生综合状况。该项包括5个二级指标:研究生招生情况、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等,由此衍生出15个单项测评点,占全部单项指标的34.1%。其中招生情况力在体现培养单位招收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规模和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力在反映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强调外语水平是前期调研和专家讨论的结果,它对优化培养过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尤为重要;研究生获奖或是其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研究生留学等国际交流活动能拓宽学生及导师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声誉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体现。
3.科研条件。该一级指标包括科研基础和学科所属大学图书馆2个二级指标,含有5个三级指标,用以检测学科点的培养条件和实力。我院导师和博士生填写的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问卷显示科研条件是影响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二重要因素(第一因素为导师),该项指标能够体现研究生所处学科环境和学术氛围。
4.培养质量管理状况。该项用教学管理与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制度2个二级指标测量,由此衍生出8个单项评价点,属于定性指标的范畴,用以考察学校或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建设情况。研究教育管理环节复杂,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工作对保障培养质量、科学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有重要意义。
四、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1.注重学科特色,突出学位类型。该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的设定上体现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要求,宏观上具有统一性,而具体到各评价点则充分体现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其信息易于收集整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自评学校或学科无论规模大小,都可根据实际需要即时进行测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发展方向。
2.突出质量与效益。质量与效益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在自我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目标要求和发展趋势,在重视规模指标的同时,更加重视效益指标,利用平均数、人均数、百分比等评价因素体现效益,例如:导师科研项目与经费、等评估点,使评估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公正性、合理性及导向性。
3.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估指标不能完全量化[5]。本自我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以定量评估为主的方法(定量指标占70%,定性指标占30%),定量指标数据和定性指标资料易于获得,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笔者就此问题对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所用的调查策略源自The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Inventory(Source:O'MaIley & Chamot(1990),Oxford(i990),Rost & Ross(1991),Vandergrift(1992).)。根据频率与重要性成正比原则,核心策略意味着这些策略将以高频率的形式出现于听力理解过程之中,因此,笔者对调查资料进行了频率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社交策略只有澄清策略一项,其频数为2,均值为0.06,出现为6.2%,缺失为93.8%,标准差为0.246。
频率指某特定现象在特定间歇时间内发生的次数或一系列实验中偶然现象次数与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的次数的比率,它是某一现象内部所特有的稳定的规律。高频率策略指策略运用过程中,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策略。根据频率与重要性成正比原则,高频率策略往往是比较重要的策略,这些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反复出现,成为听力理解策略的核心策略。核心策略指某项学习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影响学习效果最为明显的学习策略。本文将从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听力策略的核心策略。
1 元认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
元认知策略体现在对听力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对自我学习的评估、对听力策略或技能的选择以及对资源的理想分配上。该策略包括:自我评估、自我监控和事先计划。数据1显示的运用频率在50%以上的策略有两项,即:自我评估(均值:0.66,策略出现:65.6%)和自我监控策略(均值:0.53,策略出现:53.0%);而事先计划的运用频率则低于50%,表明其不属于高频率策略。因此,元认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当属自我评估与自我监控两项。
自我评估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检查听者注意力的集中情况或评估听者的策略使用情况;而自我监控则表现为在进行听力理解活动时监测、检验或纠正听者的听力理解情况。二者作为核心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调查发现: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频繁的陈述着"I couldn't catch…,but then I felt it unnecessary…",以此形式来检查并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或以"but now Itn sure it's…because…"的形式来监测、纠正自己的听力理解情况。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学生的注意力会偶尔出现中断现象,即学生的元认知核心策略表现出非连续性和监控无力,使其不能很好的理解听力材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听力理解过程中核心策略运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元认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使其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整个听力理解过程做出合理的评估与监控,从而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2 认知策略中的核心率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是学习者为了更有效地识别、理解、保持和提取信息而采取的策略。该策略主要表现为小结、拓展、推测、利用图像、翻译和反馈等具体策略。数据2显示均值和策略出现的百分比都大于50%的高频率策略有三项――小结(0.75、75%)、拓展(0.72、71.9%)、推测(0.69、68.8%);而利用图像、翻译、反馈、回退判断、问题识别、重复、肢体语言、分组分类八项策略的出现百分比的频率虽然有高有低,但都在50%以下;至于认知策略中其余的五项,其均值和策略出现的百分比均为零,更不属于高频率策略。因此,认知策略中的核心策略当属小结、拓展和推测三项。
小结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对听过的内容以口头或只是在大脑中做一个小结,如:调查时学生有这样的自陈"…there should be a relation between…",这说明学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不时地在大脑中对已接受信息进行小规模的总结,以期能巩固其所接受的信息;而拓展策略则表现为学生通过激活与听力材料有关的原有知识来帮助其理解听力材料,如:学生在听到"…the dragon in China…"时便做了如下称述"I know dragon stands for power,…er…,especially emperor%power in Chi-na..."。这表明学生试图利用已有的与听力材料有关的知识来帮助其进行理解。
尼克尔(Nichol)和麦克法伦-迪克(Macfarlane-Dick,2004)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七项反馈原则,用来帮助学习者进行自我调控。有效反馈原则可以:
帮助解释什么是好的学习表现(目标、标准、期望值);促进学习者自我反省、自我评估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状况信息;鼓励与教师、同学的学习对话;鼓励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豪感;有利于学习者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成绩;有利于教师制定新的教学任务。
二、技术支持评估在七项有效反馈原则中的应用
原则一:有效反馈原则可以帮助解释什么是好的学习表现(目标、标准、期望值)。学生要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学习进程首先要清楚地理解达成学习目标的标准是什么(Sadler,1989;Black & Wiliam,1998)。在学术背景下,理解学习的目标意味着,学生头脑中的任务目标与老师设定的目标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自我调控的标准是由学生头脑中的标准确立的而不是由老师来确立的。然而,大量研究证明,老师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评估标准并不完全吻合。
在网上学习环境中,解释任务要求(标准、目标等)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发表不同等级成绩的评估标准。然而,很多研究证明书面文件很难清楚列出评估标准。复杂的学习任务,其标准很难清晰的说明,而且老师更多地认为应当是默认的、无法表达的(Yorke,2003),因此,需要可以补充网上学习标准的策略。其中一种策略是提供网上讨论区,鼓励学生对评估任务及标准进行提问和讨论(Palloff & Pratt,2005)。
原则二:促进学习者自我反省、自我评估的发展。学生发展自我调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为其提供机会实践对自己学习各方面的调控(Pintrich,1995)。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监测自己的学习意图与实际学习表现之间的距离了,这种监测是学生有意识学习的一种副产品。然而,为了系统地建立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老师需要创造出更多有组织的机会使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和进行式监控。自我评估任务与其他一些可以鼓励学生对自我学习进步的反思的活动都是很好的方法。
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学生可以辨别出能够应用于实践的评估标准以及相对于那些标准对自我学习做出自我评价的能力(Boud,1986,2000)。因此以上提到的原则一已被看作是有效实施原则二的先决条件。网络环境为自我评估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与工具,其中最常用的是在网上创作并监控网络客观测试题,学生可以用来监测自己对某一话题或领域的理解(Bull & McKenna,2004)。参加网上测试的学生通常会得到一个总分或自动生成的评价作为他们理解程度的反馈。尽管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调控,它有一定的局限。网上评估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学生通过模拟进行互动,这种形式比客观测试更紧密地联系着学生的自我调控观念。在模拟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迅速、动态的得到自己行为的反馈(Thomas & Milligan,2004)这种反馈对学生来讲更加清楚,其与具体目标和标准的联系也更加透明。
原则三: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状况信息。研究表明,老师不仅在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自我改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在为学生提供外部反馈中,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反馈来检查自己内在的学习目标及评估标准,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及时提高不足之处。实际上,老师的反馈可以证实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可以对大量的学生进行反馈。丹顿(Denton,2001)创作出一种电子反馈系统帮助老师对学生作出反馈报告。这些报告包括综合评论、标准评论(针对于具体问题)和个人评论(针对于个人)。标准评论体现了这一系统的省时性,另外,电子稿要比老师的手写评论清晰可辨。网上反馈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研究证明究竟是哪一种反馈意见最有效。多数的研究关心的是反馈要及时、要针对高水平学习、不能带有审判式的语气。
原则四:鼓励与教师、同学的学习对话。如果外部反馈是用来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那么,学生必须理解、消化最终能够使用它来评价自己学习的结果,否则很难看出,它如何成为改正行为的基础。但是,有研究表明,学生并不理解所看到的反馈,因此很难应用它进行有效地改正。对外部反馈的理解的一种方法是使反馈成为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由于目前班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老师只有使用网络电子设备才有可能实现与学生的对话。支持传统反馈方式的同时,电子反馈可以创造出新型的对话与评估方式(MacDonald,2003)。网上会议和公告栏,可以使老师轻松组织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这种不同步网上讨论有两大特点,一是讨论以书面形式进行,二是前后的讨论有时间差。这样学生可以在发言前认真思索组织语言,这是课堂讨论无法做到的(Lea,2001)。另外,这种形式可以记录下来每位同学的讨论,使其永久保存,成为可以反复利用的资源。
原则五:鼓励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自豪感。动机、自豪感和自我调控是紧密相连的。网上评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Grebenik & Rust,2002;Bostock,2004)。首先,学生们使用网上客观测试题时,可以私下自我评估而不需要与其他同学比较,这一点与另外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那些研究结果证明,如果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提高而不是与其他同学竞争、比较上的话,他们的动力极强。另外,学生可以多次进行网络测试,研究证明这一点可以极大增强学生的动机:学生可以多次测试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水平(Grebenik & Rust,2002;Bostock,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