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18:30: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费心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1]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长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二、躁动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进行的。
(一)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大学生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4]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又可以看作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者的某种感情反应状态(如生气或惊喜),某种认知反应状态(如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度或评价),某种行为反应(如对某种品牌的消费),都是上述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或群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虽然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的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现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心理特征指引下的独特消费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年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与这些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由于自身广博的知识面,因而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观大方;由于个性强烈,在消费时会情绪行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虽然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但他们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就是:1、追求新奇。大学生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的社会接触、社会实践时间,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2、强调“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但大学生所讲的美感与传统美学所讲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残缺是美的,不对称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觉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选“它”没有理由。3、追逐时尚。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个性与文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第一,发展个性消费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5]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第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6]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可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第三,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对于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追求高消费,盲目追求档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样的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不必要的消费。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与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纵容,使学生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关系重大。因而,倡导适度消费,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校情、家情教育。学校与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以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的轨道。
第四,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即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知识与技能。因而,通过倡导消费文明,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消费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王宁.消费的欲望[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引合作者日报[N].1965年.
[4]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N].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版,(4):48.
关键词:心理特点;心理分析;非重点中学;高中学生;教学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9岁之间,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调查:(一)通过分组座谈:共收集到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684条。(二)无记名问卷调查:抽样对三所非重点学校高中学生发放了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其中高一310份、高而295份、高三226份,收回率100%。(三)对前来心理咨询室320人次的咨询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二、情况分析经过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反复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非重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基本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智力水平相对初中阶段进一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思维活跃,喜欢变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相当部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表现懒散。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流行时尚信息好奇心强,接受快,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方面缺乏动力和自觉性。当问到“你自习课或晚修时,多数时间在做什么?”,回答“做作业、看学习有关的书籍”占65%,有25%在“看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有10%在“玩手机、聊天、睡觉、无所事事等”;当问到“空闲时你怎么度过?”,回答“看学业有关的书”占55%,有30%在“看小说等、上网”,15%在“宿舍睡觉、聊天或无所事事”。由此可以看出,相当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很少投入到对学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中。前来咨询的学生也反映,他们的部分闲暇时间都是在看漫画、小说或闲聊中度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虽然高中生的成人感、渴望自立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心理和行为上仍然难于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一旦离开了老师的看管,家长的监督,虽然有升学考试的压力,但部分同学学习自主性差,有目标无行动,得过且过混日子。
(二)学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心理冲突明显,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有很强的上进心,但行动力不够、自信心不足。各年级无明显差异。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由于他们面临升学、社会化等课题,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更加明显,同时随自身体验的增加。当问到“你认为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回答一般或差的同学占67%,回答较强或强的同学只占33%,学生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因为他们都是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过去的不成功经历带给他们的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体验,自我评价比较消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在咨询中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老是议论我?”,对处理人际关系缺乏自信。在问到“你想提高个人素质吗?”这一问题时,有65%的人回答“想,但缺乏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然想上进,想提高个人素质,但现实中缺乏行动力。在学习中也常常出现自己理想的学习成绩与目前状况之间的差距。“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老上不去?”,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希望尽快提高,但在学习困难面前又缺乏勇气和恒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成绩的提高不如想象的那么快,就容易处于一种慢性焦虑状态,对现状的不满。有些同学甚至出现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症状。也有些同学的目标定得太高,又在现实中却缺乏行动和恒心,而不能实现,引起内心的冲突。
(三)学生的社会情感日益丰富,理智感、审美感发展日趋成熟,友谊感、道德官有了新发展。但的情绪反应强烈、不稳定,具有两极性。
对“你会经常情绪低落吗?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90%的同学回答“会”,原因有学习不好、同学关系不好、情感问题等。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情绪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闷闷不乐,一句表扬,又会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激动。他们的情绪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容易走极端,情绪高涨时像火山,情绪低落时又像冰山。取得成绩时,兴高采烈,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遇到挫折时,又会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另外,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表现出否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他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喜欢怀疑一切,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经常处于不愉快、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之中。尤其是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情况时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
(四)学生性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早恋现象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
在回答“你认为在我校学习期间谈恋爱是否适合?理由是什么?”这一调查问题时,认为合适的高一有20%,高二有31%,高三有35%,随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认为合适的理由有:早恋可以使双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进入青春期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渴爱有个异性朋友伙伴等等。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生随着身体的成长和性生理成熟,他们的性意识萌动和发展。他们正处在向往和接近异性期时期,他们对性的问题感到好奇,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对异性感兴趣,喜欢接触异性,倾向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在充满憧憬的初中阶段,没能进入重点中学,原来有意无意被暂时压抑的丰富的青春期情感得以爆发,渴望通过恋爱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三是一些学生生活学习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对是否能够考上理想大学迷茫,感觉到生活太单调,于是想找一个恋爱对象来充实空虚的心灵,寄托自己的感情;四是从众的心理,使早恋现象随着年级增加,有上升趋势。虽然一些学生进入高中时表示全力以赴认真学习,考取理想大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周围的同学谈恋爱,就会产生困惑,自然会激发恋爱意识和行为,原先的信念就动摇了,有些同学会觉得别人谈而自己不谈,别人会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没本事,产生危机感、失落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于是自己也加入到恋爱队伍只中。
三、教学的建议
(一)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以“刺激S—心理过程O—反应R”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内部心理过程O,它的实质是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心智为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人的潜能,鼓励和支持个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基础上的专断的权威。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性倾向性动力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并发出极大的学习激情,进而形成一种优势的意识倾向。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贪玩的、不自觉的、不成熟的,同时又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和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学生求知成才欲望是主流,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去激发。教学中吸引学生听课是第一,只有让学生听的课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愉快、轻松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行动,进而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相反,压抑、烦闷等消极的情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要注重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弹性地适应学生素质,完全接纳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视觉去了解有关信息,在教学手段上也要张驰有度,有人说:好的老师驾驭的课堂就象是一曲完美的乐章,有波澜起伏,也有风平浪静。每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学生注意集中时间大约20—25分钟,要适当给学生说的时间或作轻松调侃,学习时的愉快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动力。
2、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主导角色,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方法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所教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及时、适时的指导,可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醒。如,课堂讲课中哪些内容该做笔记、如何做,要随时提醒,反复强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适应高中紧张学习特点的指导。
3、教学设计个性化、人性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均有其缺点和特长,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设立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多设案例,多使用直观感性的教学语言导入主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能力感。跟据学生差异,制定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既要重视学习效果,也要体现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多表扬、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鼓励基础好的更上一层楼,让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成不骄,败不馁,及时总结、提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塑造学生的成才心理品质。
成才是要付出努力的,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非常艰巨,要学到真本领,就必须加倍努力。
成才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控制能力是成才的核心,塑造成才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可以有以下途径:
一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人生观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通过典型引路,激发学生对高目标追求的欲望。典型可包括伟大人物、班内或校内的先进人物、学校已经毕业考上大学本科的优秀学生等。组织学生学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请其中一些校友回母校作报告,以其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立志成才。有了学习的榜样以后,关键是让学生找出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及原因并制定切实的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是经受挫折,稳定心态。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学生面对挫折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坦然地经受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调控的方法,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护心理平衡,在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三)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既是班级的组织者又是班集体的成员,应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班风。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风建设的主体,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班风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教师可以开展班风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认识,统一目标;同时可以开展自评、自控的形式,让同学们自己评分,相互监督。让学生就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办法、提建议;通过民主集中的办法创建团结和睦的班集体,营造良好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正确引导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减少早恋的消极影响。
早恋现象禁而不止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对早恋问题,宜疏不宜堵。要引导异性同学间正常适度的交往。正常适度的异往有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互补,健全人格。男女生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讨论问题,可以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广泛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人格相互渗透,人格互补,人格健全,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感情体验更为丰富,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二是丰富感情。人际交往间的感情是丰富而微妙的,两性的感情特点是有差异,在异往中获得的感情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三是产生动力。由于“异性效应”,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往往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但必须教育学生要把握好异往尺度,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过早涉足早恋很可能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书育人,方法有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标一致,殊途同归。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非重点高中教师应热爱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的双重实效。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的100例肺心病患者,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54岁~82岁,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5%葡萄糖250毫升,加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缓慢静滴。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应用5%葡萄糖100毫升,加丹参冻干粉400毫克静滴。
1.3观察指标
1)左心室射血分数
2)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例
3)新房收缩期肺静血流逆向血流速度
4)心脏等容舒张时间
1.4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8年2月推荐《疾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好转:症状缓解、心功能好转、心衰降低1个分度以上;无效:症状未缓解、心衰降低不到1个分度;恶化:症状加剧、心衰加重。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消费心理 趣味性包装 设计
引言
现代心理学认为,有趣和幽默是对人们的心理的一种特殊适应,它是对心理理性的一种特殊反叛,是以突破心理定势为基础的,也是科学和艺术的智慧结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看到有趣的包装,可能会会心一笑,或拿起来仔细端详,这时有效的商品信息便在快乐、轻松、谐趣的气氛中传递,并可以有效缓解精神上的压抑情绪,排除人们对包装、广告所持的逆反心理。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趣味性表达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关键在于准确、适度地把握情趣。它有时表现为生活中某些富于喜剧性的情节场面;有时又表现为一种荒诞而新奇的视觉感觉;有时又采用超乎常态的夸张和蒙太奇手法,利用人们的想象使本来很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
1 对于趣味包装的定义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的商业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如今的消费者欣赏情趣和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包装不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就很难在市场上成功。商品包装的作用取决于视觉刺激效能的大小。因此,包装设计的趣味性很容易抓住顾客的好奇心理,易于产生购买冲动。
趣味包装首先是包装,具有一般包装的功能。除此以外,它还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和作用,如收藏、展示等。趣味包装主要是从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出发,在造型及装潢上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及巧妙的构思设计,增加包装的趣味性、亲和力和幽默感,以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同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充满趣味的、具有人性化的包装,不仅对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时候会改变产品与包装的价值比重,出现“买椟还珠”的现象,即为买包装而买产品的情况。
2 趣味包装的设计方法
(1) 仿生的设计。仿生的设计手法是表达趣味性的最佳途径,无论是草、树木、动物等,还是没有生命的山石、工业元件,设计者都能从图形上赋予它可爱的特征、精神与想法。消费者也更容易被这些图形所表述出的情感所打动,从而产生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为,其视觉形态超出常规,那么必然带来新的趣味性。
(2)包装形式的新颖。包装造型设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手段表现出来的,这些结构和表现手段构成了特定的包装造型的外在形式。有趣的包装造型会对观赏者的审美情趣的激活产生一定的诱发和心理暗示作用,并通过观赏者的习惯知觉定势和设计作品的具体的情境知觉因素之间的交叉和重合,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如“趣感效应”是心理量大而物质量小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心理效应,造型通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情趣,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运用夸张手法。夸张的手法是突出事物特性的最好手段。它是设计者有意识地将事物的某些特点、个性加以超出实际的艺术处理,鲜明地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感受,大大增强了现代包装视觉感染力。
3 趣味包装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趣味包装是在后现代语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现代主义的冷漠相对立,追求感性上的快乐。它是当今人们摆脱生活压力,追求愉悦生活的直接反映。它的发展符合目前人们的感性消费理念。“趣味”与“单调”是反义词,它机智、活泼、天真,具有自由品性和游戏精神,不拘泥于任何现状和世俗状态,表现出鲜活的活力和自由的创造力。它可以导致人们积极地与特定的品牌发生联系,从而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态度,还可能影响人们对品牌的联想。
趣味化商品包装是指包装的某一方面,包括包装的形态、功能、色彩以及包装装潢的背景和相关的故事能够吸引消费者,同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共鸣,创造快乐愉悦的审美体验。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其不同的背景、教育及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对趣味化商品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极具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产品。假使人们在认知趣味包装时,能够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发生联想,或联想到什么有趣的事,就能有一定的亲切感,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进而对产品产生好感。
结语
人们往往购买商品时凭自己的第一印象,购买动机来源于极其微妙、难以琢磨的的心理活动。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要获得物质享受,更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消费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不断地求新求变,以新颖奇特的造型设计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因此,运用趣味性设计不乏是一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教学离不开大纲,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大纲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先对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教材总结,然后结合本专业实际,拟订真正能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教学大纲。
1.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教材内容不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演示法需搜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 L.G.,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梁祖晨 王 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3,21 (2),20~23
摘 要:文章通过对90后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心理进行解读,了解了这一群体的消费现状。然后从市场营销和消费心理学两个角度,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对90后消费群体是否可以以及如何促进主题日租房企业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主题日租房 90后 市场营销 消费心理学 促进
1.前言
1.1 90后群体的消费能力现状
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青年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加,90后群体逐渐成为了一只消费生力军,中国的90后作为一个1.4亿规模的超级群体,勾勒出的消费素描已然清晰,并正在改变我们的商业形态。
90后中国青年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属于思想更为开放,个性凸显,最少保守、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潜力大的一代;是生活在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代。
根据调查显示到2016年在部分低线级城市90后(以28岁为界,将28岁以下化为泛90后)的消费占比已经达到了主导地位,在一些一线城市甚至也达到了四成。他们的市场潜力巨大,投其所好,生产或发展年轻人喜爱的产品便成了一种企业走向成功的发展道路。
1.2 90后的消费心理
90后一代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话语正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如何深刻地解读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从而把握他们的消费方向,这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0后一代是追求个性的一代,个体需求多种多样,但总体需求却较为集中。这样一来,能做到在符合90后总体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不同的个体需求的企业往往会更容易打开这个能量巨大的消费市场。
2.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19―28岁的泛90后一代年轻群体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期刊报道以及市场营销、心理学专业著作等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对校内学生分发问卷,相隔15天后对相同学生再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并对比了两次调查结果。
在繁华商业街等地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年轻群体进行了调查。
经过统计后发现90后群体现在对日租房需求较大,并对主题日租房表示期待。
2.2.3网络调查法
通过网上查阅相关材料,了解90后的消费现状以及消费心理,总结其与主题日租房发展的联系和促进作用。
3.现状与分析
3.1 日租房发展现状
3.1.1 日租房定义
日租房也叫短租房、家庭旅馆、移动公寓、日租公寓、青年旅馆、自助公寓、酒店式公寓和农家乐。与传统的星级酒店相比,酒店式公寓在硬件配套设施上毫不逊色,部分房型还配有厨房厨具等设施。
3.1.2 现阶段日租房产业发展的现状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区域,如旅游景区、车站、学校周边等出现了大量的日租房。因为是新兴行业,日租房作为新生事物,给人们带来廉价、便捷、舒适的同时,还有些方面不尽人意,需要改进。除此之外,虽然现在日租房企业数量较多且不断增加,但是样式、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多种方向发展的主题日租房。
3.2 90后消费群体与主题日租房的联系
3.2.1 主题日租房企业的发展优势
主题日租房与一般的日租房相比,最突出的区别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
优势就在于“主题”。
1.主题意味着其不再是单纯的短期出租房屋,而是变成了一种更趋向于休闲的休闲场所。
2.主题日租房意味着多种主题可以更大程度的吸引客源,能更好的打开消费市场。
3.当前主题日租房企业存在数量较少,现在开办主题日租房的竞争压力比较小,盈利的可能性较高。
3.2.2 90后群体的促进作用
前文中已经提到,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90后消费群体的能量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90后一代是追求个性的一代,个体需求多种多样,但总体需求却较为集中。这样一来,能做到在符合90后总体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不同的个体需求的企业往往会更容易打开这个能量巨大的消费市场。恰好主题日租房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行业。下面我们就从市场营销和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主题日租房是如何同90后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契合的。
1.市场营销的官方定义是在创造、沟通、传播和交换产品中,为顾客、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价值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和体系。简而言之,市场营销就是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产品进行包装以达到吸引消费者对其产品进行消费的一种销售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外界联系不断密切,社会也变得更加开放,其中网络的发展使得中国的青年能够接触到比之前几代人更多的信息,90后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深受其影响。接触的东西多了,兴趣自然也就更为广泛,这也使得这一代人对市场上消费品的要求变得千差万别,即使是对同一类商品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人在其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这就促使着着年轻人在娱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高房价的压力,90后一代不管是学生还是已经从业的人员普遍存在着缺少私人空间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日租房产业应运而生。但是单纯的日租房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众多需求,在这样的情r下日租房企业对自身产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多样的包装就很必要。
如此一来主题日租房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营销形式。日租房企业将房间布置成多种主题后,就能在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保存传统日租房的居住、聚会等作用。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好的打开90后的消费市场,为企业取得较多的利润,从而达到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目的。
2.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对于经营者来说,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可以提高经营效益的。
在我看来90后消费群体的两种消费心理对主题日租房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个就是求异心理,90后兴趣广泛,个性鲜明,主题日租房的多种主题符合这一代人的总体特点和需求,可以很大程度的吸引90后消费者。第二种就是从众心理,当在求异心理的作用下吸引了一批顾客后,剩下的消费者就很有可能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去主题日租房企业进行消费,进而使得企业扩大了消费市场。
4.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知90后消费群体确实会对主题日租房企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能产生促进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主题日租房符合90后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因此可得企业若想做大做强,就要把消费者需求放在首位,根据需求生产或改进自身产品。但是商品符合消费需求更多的作用体现在打开消费市场,若是想要能够长期占据市场就必须提升不断企业的各方各面,关注市场、诚信经营。
参考文献:
[1]宋晓荣,甘露.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理性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9)
[2]朱蕾桦.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的规范化问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1)
[3]李亚玲.关于企业经济的创新思路[J].民营科技.2013(12)
[4] 张海云.论房地产营销中的市场细分[J].价值工程. 2011(08)
广告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钟蔚雯.电影微博营销的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
[2]张传福,刘丽丽.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业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李晨宇.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创新,2013(10):18-26.
[4]李响.移动互联网手机广告营销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3.
[5]杨改霞.中国手机广告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6]薛殿中,黄卫东.4G时代手机广告如何发展[J].通信企业管理,2014(8):78-79.
[7]陈娜,鲍立泉.基于智能手机的广告策略研究[J].青年记者,2014(6):63-64.
[8]段钢,蒋杉杉.手机APP广告点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3):65-69.
[9]张茜.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10]王爱宝.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1]高坤.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应用传播及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11(05):88-89.
广告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王燊.商业银行广告营销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突破[N].建设银行报,2010-08-13.
[2]杨汉武.商业银行营销广告策略[J].企业研究,2009(9):44-47.
[3]李硕.银行营销:告别刀耕火种年代[J].数学财富,2003(9):27-29.
[4]李燕强.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的广告策略[J].经济师,2004(12).
[5]戴世洪.形形的银行新媒体营销[J].成功营销,2007(11).
[6]袁岳.中国国内银行儿科化营销现状[N].中国经营报,2002-11-11.
[7]江连锋.基层商业银行广告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银行家,2009(6):128-129.
[8]邓德胜,杨丽华.银行服务营销的特点及其营销组合扩展策略[J].经济问题,2006(8).
[9]郭晶晶,李淑芳.银行广告营销策略之思考[J].企业经济,2008(2).
广告营销论文参考文献:
[1]赤尾昌也.广告用语词典[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3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2016-6-10.
[3]江波.广告与消费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3.
[4]刘芸畅.新媒体营销+:互联网时代的娱乐营销解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33.
[5]刘沐.新媒体广告形态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19):242.
[6]百度百科.魏则西事件[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d4tQ_9ZyPBO5MFH4S-Sr8wTamLrkQ0kZqPU2wE7V7UqSSmI39Bt4bY3VHkWYBELE_CfRG1OewskNg-okECy1y9zRjZdbVU0s723M_K8jXS,2016-6-16.
关键词:本科 设计心理学 教学
一、 本科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和教学现状
设计心理学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门设计和心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又争议颇多。大多数本科院校是最近几年才刚开设本课程,甚至有的本科院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那么对于设计心理学的课程教学,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目前也尚无相关的较为普遍的、通用的教材。设计心理学领域的各位学者均以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出发,构建学科体系,提炼学科理论和知识。
自从2001年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以消费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心理学》教材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国内相继出版了6――10本相关的教材。其中工科工业设计背景的设计心理学教材主要有: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柳莎《设计心理学》、以及2012年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张凯、周莹主编的《设计心理学》等等;以认知心理学为指导的教材由邵璐、姜波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以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许邵艺编著的《设计艺术心理学》;和设计学专业的通用教材:由杨星星、宋艳菊编著的《设计心理学》。短短时间,国内多位学者撰写同一门教材的编写,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和设计者对设计中心理现象的关注,也表明了心理学研究对设计学科的建立,设计实践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设计心理学研究教材的多样性和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反映在课堂方面是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的设计心理学面临着更为含混的、无定论的现状。甚至设计艺术学本身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属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设计心理学体系和理论尚不统一的学科属性。
因此, 对设计心理学的教学, 尤其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对准确的教学定位是高校设计心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方向。由于目前在国内相关的教材较少,现已出版的一些教材或是针对性过强或是晦涩难以开展教学。针对我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特点和现状,经过仔细斟酌和考虑,我选择由许邵艺编著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设计艺术心理学》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引进其它教材的内容和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适应我校专业特色的独特的教案。
二、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课程定位
设计心理学教学是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需要,为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对设计师的深层意义上的研究和训练,毫无疑问,这种研究较为抽象和深奥,但却对设计师的发展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设计院校和企业迫切需要这样的理论。
我认为设计心理学应定义为设计学科的一门工具学科,它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帮助设计者更好地认识其设计目标人群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起到改善和辅助设计的作用,同时增强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于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必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本身中去。
三、改革设计心理学的教学思路
大学, 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的课程定位: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而不是拘泥于心理学理论本身。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思路:
1、设计心理学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剪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及自己实践教学经验总结,我把教学内容定义为通用的教材性质而非学术研究性质,并且对教材内容知识点重新的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部分。主要讲述设计心理学的概念、与设计心理相关的心理学流派、以及现代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第二章:讲解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感觉、直觉、思维、联想、情绪、情感、个性特征等;第三章:主要讲解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艺术与视知觉心理规律;第四章:讲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五章: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消费心理学”;第六章:讲解设计师的心理和设计思维。这与原参考教材有一定的出入。
2、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强调经典性和实用性
首先,设计心理学的原理教学采用“拿来主义”直接讲授。让学生直接掌握所涉及的理论精髓,而不必去搞繁琐的理论探源与论证。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和解释设计现象,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讲解。比如在讲解设计心理的现象――色彩心理的综合效果设计时,为什么在快餐店和电影院门口要设计一些不安的色彩,而在阅览室和实验室设计蓝色或冷色等宁静的色彩?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结果来证明:让一部分人呆在四面都是蓝色的冷色调房间内,另一部分人呆在四年都是红橙色的暖色调房间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里面呆一个小时出来。实验结果时在蓝色房间里的人呆了一个小时二十分钟,而在红色房间的人呆了只有不到四十分钟就出来了。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应用部分采用经典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心理学中经受检验、相对稳定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为学生在设计时理论指导实践获得必要的依据和参考。通过案例分析法,教师将设计理论,设计师、消费者、设计作品直观的显示在学生的面前,边分析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适当讲解,以获取最佳效果。让学生意识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工具学科在设计中的不可或缺作用。因此,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其实用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再次,设计心理学的实用性知识采用演示练习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繁荣”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设计现象的理论分析,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和市场调研的操作,加速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从而解决设计心理学科的学习中“知易行难”的问题,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让学生的通过市场调研和作业,使学生在设计和生活中,更深刻的理解设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设计实践,达到理论的升华。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有创造性地去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依靠上述方法外,还应根据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教学实际出发去研究。
3、增设网路时代的数字设计心理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都需要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目前的数字媒体和虚拟化设计等相关专业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和分支,已经实现了无纸化的全电脑操作,因此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数字话设计时代中,根据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增设设计心理学在数字化时代的现象解释和应用研究。着重的理论依据有: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规律,特别是色彩心理对设计的影响;情感与情绪在网络化时代的实践研究;消费心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界面和交互设计心理、用户设计心理等等。我以前曾发表的论文《WEB设计中的情感交互》也浅显的设计到了其中设计心理的情感交互研究。
小结: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从对设计现象的感知和设对计现象的原理着手,对设计实践和原理产生必要的补充。此外,设计心理学还与设计实践教学共同构建出一个为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我们相信,设计心理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莎.设计心理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 许邵艺.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