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早期教育8篇

时间:2022-11-17 08:42: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早期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期教育

篇1

英文名称:Early Educa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教育报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017

国内刊号:32-1099/G4

邮发代号:28-10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教授在他的书中说,那些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神童”而不惜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学校式灌输教育的家长,只能把孩子推向畸形发展的通道,影响孩子们健康个性的发展。当前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带有强制性色彩,这样不仅无助于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反而还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心里负担。

目前儿童早期教育的不妥之处不是对儿童进行教育本身,而是一种教育的盲目性,即不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追随社会潮流,人学我亦学。这样的结果,不但可能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而且还可能诱发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为遏制超前教育,教育部2012年10月15日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下面,我来谈谈学前儿童早期教育要注意的几点:

1、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

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玩。著名德育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应该让孩子在玩中寻乐、玩中认知。”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也呼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那么,今天的父母做到了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了吗?应该说有的父母有,但绝大部分没有。由于“望子成才”心切,在他们的观念里,反对孩子游戏,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就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呀?”有一次,有个家长问我:“老师,我看见有些幼儿园已经开始教写字了,为什么你们没教我的孩子写字呢?”于是,就有家长说在我们幼儿园里孩子学不到东西。在他们的眼里,学写字、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我国知名教授胡江南指出的事例“由于逼子成才终酿成悲剧痛失爱子”告诉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身为父母,别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忘记了“以人为本”。其实,游戏对幼儿来说,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2、不要过度地约束孩子。

从婴儿呱呱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并且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吸收无限的知识。好奇就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而父母,就是担心这“万一”,才会有了诸多的约束、干涉等。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了;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等一切锐利的东西,原因是太危险了;当孩子对某种小虫感兴趣时,兴致勃勃地看,却引来家长这样的一句话:“这有什么好看的,回去看看书还好一点,快走吧。”其实,这一切都是大人们为了避免麻烦,方便管制。可是,这样的约束使孩子智力的发展禁锢了,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了,孩子的个性也束缚了。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自信心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要想让孩子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就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她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也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

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赏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后来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殂代庖。

4、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这样,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倾听子女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其成长和进步。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篇3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具;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菲斯泰戈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内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蒙台梭利博士毕生从事儿童教育事业,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蒙台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二是提供充分的教具。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幼儿园提供给孩子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其内在潜能。蒙台梭利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具(包括自然的,人文的等等),以诱发孩子自我学习的乐趣。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取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心理生理上的需要。

三是“不教而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准备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四是把握敏感期的学习。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也就是所谓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教学法强调掌握儿童的“敏感期”,而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五是教师居于协助,引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的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要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开动脑筋,挖掘自身潜力。

六是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其作用是最为重要的。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摇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从0岁开始是人的智能开发和训练的最佳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孩子年龄越小,开发智力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剥夺了孩子这一最佳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对孩子的发展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第二,注重敏感期的教育。

幼儿发展的不同方面有其特殊的敏感期,如语言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工作的敏感期等。处于敏感期的幼儿会对某些信息特别敏感,而对其他信息无动于衷。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幼儿敏感期,针对幼儿所处敏感期的特点,采取适时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三,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持续性

儿童是持续发展中的个体,这种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发展的每一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都与前一阶段不同,前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

第四,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蒙台梭利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的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次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有准备的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持续性发展。这个“环境”应该干净,整洁,漂亮,应该适应孩子的个性差异,存在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各类“工作材料”。它们能吸引孩子动手去触摸,自由挑选并工作,使孩子自动地乐在其中,接受教育。

蒙台梭利博士称之为的“工作材料”,后人称之为“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是蒙台梭利博士教育观和儿童观的具体表现。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儿童可以借由外在的刺激来激发其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当儿童处于各种敏感期时,相应的刺激效果会更为明显。据此,蒙台梭利博士设计制作了各种工作材料,将各种刺激点蕴含其中。它们让孩子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它们被视为孩子成长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媒介”。因此,孩子的“工作材料”是蒙台梭利教育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孩子发展的重要工具。

蒙台梭利教具使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更为系统,形象,但是它的功能常常被误解:“这些教具是用来培训儿童的各种技巧。”实际上,蒙台梭利博士设计教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进行相应知识的传授,而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和适应环境。

蒙台梭利教具并不注重外在的教育功能,而是尝试通过教具的“错误控制”来帮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它们提供的刺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专注力,这就是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专注是教育的关键”。

事实上,蒙台梭利博士一再强调的“专注”二字,就是我们今天常提到的“用心”或“认真”。用心工作与吃苦耐劳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蒙台梭利教具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制作的许多延伸教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国度都被广泛使用,是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设计是以儿童的生命成长需要为中心,兼具发展智能和完善人格的目的。它符合人类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认知产生的发展规律,具体地讲,就是符合人的心智发展的规律。

通过教具操作,孩子的肌体功能得以协调,各种感官的敏锐度得到增强,专注力和意志力获得巩固和强化。这也体现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工作。”因此,蒙台梭利教具具有独立性,错误控制,秩序性,适合儿童操作,美观大方,间接预备性,独立操作性等等特点。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和了解,抓住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现如今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重要,而我国也在大力支持早教育,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指的是3-6岁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而0-3岁则是早期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0-3岁的早期教育并没有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可以说,0-3岁时热的一个起始阶段,该阶段诗人大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幼儿在成长中意识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学者曾经就说过,3岁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我国也向来流行着一句古话,即3岁看大,7岁至老。从这就可以充分看出,对孩子实行0-3岁的早期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必须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可容缓的一项重要工程。该阶段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关键的时候,同时也是实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重视0-3岁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一、对孩子实行教育应当趁早

真正的教育应当孩子出生时就开始,0-3岁的幼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实行早期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丰富而有效地刺激,实行早期教育对孩子后期的学习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搂抱、对视、对话、微笑、抚摸等方式实行教育,在孩子生命开始的阶段就经历信任、鼓励与爱就会成为孩子大脑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过去,曾经有一位夫人来请教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先生,询问对孩子实行教育应当什么时候最好。达尔文问这位夫人:您的孩子多大?这位夫人回答,才两岁半。达尔文惋惜的说:夫人,您已经迟了2年半。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中,达尔文也是世界第一个为自己孩子记日记的人,他一直都认为对孩子实行教育应当从一出生就开始。随后又有不少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甚至是第四天,就已经晚了好几天。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幼儿时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此阶段习惯、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需要相应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将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以充分说明,早期教育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是我国关注幼儿教育应当从出生开始实行,国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说明早期教育应当始于出生。幼儿接受过早教育,在其后期生活与工作方面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而这也正说明了实行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防止潜能递减

有外国学在研究早期教育的时候就曾经指出,儿童与生俱来就已经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这种潜能会遵循一定的递减法则,如果在早期阶段没有进行理想的教育,那孩子的潜能就会逐渐递减。在此基础上,随后不断有研究人员对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说明,普遍都认为如果不对孩子实行早期教育,将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潜能递减。在此方面学者经过大量的时间与说明都目的就是为证明重视早期教育可以避免孩子潜能递减。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以前就说过:只要是人所需要的习惯、态度与倾向等,大多都应在6岁半以前的教育培养完成[2]。从这就可以充分说明,不仅仅是国外,我国也对此进行了行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在有力证重视早期教育其实就是防止孩子潜能会随着相应的递减法则出现递减。而要想彻底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家长就需要特别注意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实行教育,通常都认为越早越好,进而可以更好地将孩子治理开发出来,并且取得效果就会越明显,孩子在后期做什么的成功几率相对而言都会大一些。作为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错过了0-3岁的早期教育,也就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进而孩子各方面的潜能会出现一定的限制性,即使孩子有较为明显的天赋,但是也很难在后天的教育中获得发展。

三、早期教育有助于开发潜力

篇5

【关键词】早期教育指南安全教育家园共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科学、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是我们所有成人特别是家长和幼儿发展从业者的追求,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并思考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不容置疑,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其他的一切存在的前提,而健康作为生命存在的保证也就成为其他各方面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品格,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提高生活的质量。其实这些和我们常说的行为习惯养成休戚相关,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后继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第三是贡献,即服务于社会。社会服务项目何止是“三百六十行”,了解各行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荣辱观和服务的意识,成为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是才能,即才学、才华、才艺、才干。最不足挂齿的是出身、性别、长相、身高……

但是,纵观我们当前的早期教育现象,本末倒置者比比皆是: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重规范轻道德;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近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作为幼儿发展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指导幼儿的发展?我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启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像一枚指南针,给我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指引了方向。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是正确使用《指南》的前提。

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有重大影响。对待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念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解、态度就会不同,教育方式和指导方法也会不同,给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截然不同。因此,使用《指南》做好幼儿早期教育,必须首先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正确地把握《指南》的标准与教育建议的内涵。

二、《指南》和《纲要》不同。

《纲要》是制定《指南》的依据。它比较宏观地指导和规范着幼教机构的保育和教育。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指出了应该教什么、各领域中“教”的重点是什么,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等。《指南》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地反映了幼儿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各领域中“学”的重点是什么、需达到什么基本水平、成人应当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等方面,比较微观地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比《纲要》更详细的教育标准和建议,它是对《纲要》的细化、具体化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正确的了解认识了早期教育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中有“法”可依。

三、《指南》各部分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

在《指南》中,为了清楚地表述各领域幼儿应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指标而将六个领域和每个领域的标准分别列出,但这绝不意味着各领域是彼此分割的。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把《指南》把幼儿各领域的学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强调夸大任何一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教育。

四、《指南》是幼儿发展的“路标”,而不是简单评价幼儿的“标尺”。

幼儿的发展具有累积效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如此。因此,不应当用突击训练的方法强化幼儿练习,从而达到《指南》的指标。幼儿有自身发展的敏感期,会出现某段时间发展较快,而某段时间发展缓慢的现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宜以统一标准评价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效果。 鉴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所有3~6岁幼儿按照统一的时间达到同样的目标。即使同一个幼儿,其各领域的发展也不一定同步。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的具体发展状况给予适宜的指导,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避免以盲目的比较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五、根据环境的不同需要灵活地使用《指南》。

在幼儿园,《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在《指南》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幼儿,记录有关信息,并运用相关指标分析和评价幼儿发展的状况;以便教师制订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教育活动,灵活地融入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创设活动区、投放活动材料,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评价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在家庭中,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参考《指南》的相应内容,对孩子进行观察,特别是注意那些过去忽视的方面,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参考《指南》相应的活动建议,了解关于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机会帮助孩子学习;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六、强调安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拐带、溺水、交通安全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大家的关注重点,希望幼儿能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 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4-5岁的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

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

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 等求救电话。

5 -6 岁的孩子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七、强调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指南》强调“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家庭是孩

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孩子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依靠在家养成,因此,《指南》详细指出“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 ~ 12 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 小时左右;”“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要多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挑食;”“ -4 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 分钟,4 - 5 岁不超过20 分钟,5 -6 岁不超过30 分钟。建议孩子看电视要离电视3 米远,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穿脱衣物、鞋袜、扣纽扣、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物品,帮助家人打扫卫生、择菜叶,做面食等。”“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如在超市购物时,幼儿懂得要排队付款,要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他人是如何与营业员交流沟通的,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现鲜活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必然的, 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人的责任。学前儿童正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

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措。岂不知孩子的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今天,良好的早期教育的重要问题不是成人对孩子的期

望是赢是输,而是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只有真正做到尊敬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

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4 月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

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3]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

话》2010. 12. 01。

篇6

关于早教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认为不宜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而应任其自然发展,不应过多干涉,不必过多干预,不必过早将幼儿处置于一种人为的教育环境中,否则将剥夺他们自由成长的机会,抑制幼儿先天潜能的发挥。有些人甚至认为我国教育导致了个性的毁灭,因此他们坚决反对过早对孩子进行教育,认为应该放任自流,毫无限度地让孩子自然成长。与前一种观点相反,有些人则认为,孩子还太小,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选择,因此需要家长的帮助,培养;天才是培养出来的,必须从小就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孩子的潜力。因此在我国特别是在城镇中就有那么一种现象: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特别是那些自己的愿望未达成的父母从小就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严格的专门训练,可谓用尽心思。然而他们常常是不顾及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地给孩子加压,这就让幼儿过早地体验了学习的重荷,而被动地接受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另外,还有一种父母是既不故意对孩子采用无限度的任其自然而达放任自流的养育方式,也不采用直接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实际上可以说他们根本就没在意幼儿的早期教育,潜能开发问题,这是一种及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类父母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今农村人口外流,很多农民为了摆脱单一的生活方式,为了发家致富而南上北下,成为了打工族,于是现在农村除了老的就是小的,这种情况的极不利于幼儿成长的。总之,从心理和社会方面,从老人和小孩方面来讲,这种环境是极不利于幼儿成长的,如今农村的现状需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二、幼儿潜力开发的重要性

出现以上种种误区是有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人们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幼儿早期潜力开发的重要性,幼儿早教的科学性还没有得到普及。另外,不少专家指责过分早教的不是也影响了不少父母。很多父母面对早期教育,面对早期幼儿智力开发时是很盲从的,他们不知道该听哪一方,因为他们自身还不了解早教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早教的方法。为此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早期教育,早期潜力开发的重大意义,为父母进行早期幼儿潜力开发提供依据。首先,从生理学中找依据。有关研究发现,大脑大一个动态的“创造物”,脑组建和分化成各种信息处理的敏感期是早教发展的关键期。意大利籍著名的医生和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月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幼儿会对某种特定技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学习能力。若能够在各敏感期内给予相应的刺激学习则幼儿能很快的获得该种能力。其次,从脑的可塑性来讲。人脑的结构不是生来就定型的,而是在早期接受各种刺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大脑的性能。人的智力差异本质是大脑的差异,而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教育的差异,因此,进行学前儿童教育是提高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对出生正常的而言,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极大潜力,只要抓准时机,重视早期教育的投入,其潜能就会充分的表现出来。由于婴儿在生长发育期大脑的可塑性强,使得成为可能,但是过了敏感期其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所以脑潜能的开发越早越好。再次,从0—3岁这段潜意识学习期的特点来看。这段时期是婴幼儿无意识状态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段完全未受成人影响之前是他学习的最完整的时期,他的需求,他的欲望和潜力回在一种预备环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只要你稍微关注一下你身边的幼儿你就可发现,有些幼儿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当他哭闹或是不开心时,只要打开收音机,随着音符的飘舞,小孩马上可以安静下来。所以只要我们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人为”地而又不过多加干涉地布置一种预备环境,我们就能在自然环境中发掘幼儿的各种潜力,从而为今后的教育方向提供依据。由此可见,3岁以前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发展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期,婴儿的发展是一维的,不可逆的,所以年轻的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早期培育问题。

篇7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经典的口号几乎令所有年轻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前就提前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胎教、早教……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家长们可谓胶尽脑汁、想尽办法。

作为母亲,我也和众多的家长们一样,对闹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如今,闹已过了三周岁生日,在对闹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能和各位家长一起学习、探讨。

一、发展幼儿语言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人的智力核心——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发展幼儿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早期教育的成败。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发展幼儿的语言,主要通过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和孩子的语言交流,把增加孩子词汇量和提高孩子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作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一般孩子到3岁时词汇量已达1000左右,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加速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也喜欢和成人交谈,喜欢听别人讲的简短童话、故事、儿歌,并能记住它们的内容。

闹对故事的兴趣已经持续了很久,几乎每天临睡前都会要求我给她讲故事,有时甚至一个晚上要讲好几个小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尽管讲得口干舌燥,但我还是很乐意。通过讲故事,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提高了闹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且教会了闹很多的学问和知识,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还可以参照故事的内容随时提出一些小问题,答对了就及时夸奖,既能够让闹有很好的互动,提高她听故事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闹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近的一段时间,常常会发现闹在自言自语,有时是拿着本书前言不搭后语地讲故事,也有时是边玩边说一些她自己才懂的话。在网上查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自言自语这种说话的形式会出现在3岁左右的孩子身上,这就是孩子利用语言来调节自己行为的开始。有心的妈妈不妨留意一下,您的孩子是否有时会一边玩一边一个人大声不停地说话,这是他正在运用语言的自我调节功能呢!不过这个阶段孩子说的话中存在的语病还不少,虽然开始使用一些复杂的修饰语,但言语表达仍是情境性,家长们可千万不要嘲笑他们,以免打击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二、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幼儿期也称“游戏期”,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最有效途径。

游戏能使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显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视觉敏感度增大,记忆力提高。游戏可推动幼儿积极的认知活动,并尝试解决问题。

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健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运动不仅能促进孩子身体各器官的发育和肢体动作协调,也让孩子很容易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避免厌烦和疲劳等负性情绪。通过运动不但增强了孩子的体质,而且在和同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还能让孩子学习到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以及勇敢、冒险精神。

别担心没有游戏的场地或者缺乏更多的玩具,只要有心,你会发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你和孩子游戏的天堂。

在闹的小班课程里有分享阅读的课程。对书里那些短句组成的故事,闹虽然会读,但因为年龄太小的关系,并不是很有兴趣反复阅读。但我却在这套教材里发现了宝贝,那就是为家长准备的针对每一单元的课外指导,那里经常会有一些和课程密切相关的手工或是小游戏。比如那次教的是《村居》一课,说的是有关阳春三月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我和闹按照手册上教的方法,找了一个塑料袋,然后画上喜欢的图案,用一根包装带把塑料袋的两根拉手扎紧,让闹迎着风向快速地跑。看着灌满了风的塑料袋在闹的牵引下随风舞动,闹比上次爸爸带她去海滨公园放真正的风筝还要高兴。

闹从小就是个不安份的小家伙,从不好好走路,不是跑就是跳,就连走楼梯也很少一级一级地走。针对她爱动和大胆的特点,有时人行道旁有花坛,我就把她抱到高高的花坛边缘,让她两个脚一前一后沿着花坛边缘慢慢地前进,教她两臂张开以保持平衡。当然,我在一旁随时准备保护,安全还是最重要的。

起初她对这个游戏很新奇,兴奋地让我抱了上去,但没走两步,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就急着要我抱她下来。我笑着鼓励她,要专注于地面,同时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告诉她这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哪怕是向前多迈进了一步,我也兴奋得大声夸奖她,并且亲自示范给她看,让她知道只要小心,这样做并不危险。而且在结束游戏的时候,不是一把把她抱下来,而是拉着她的一只手,鼓励她自己跳下来,让她体验冒险成功的快乐。就这样,没过多久,闹就能轻松地独立走完整个花坛的路程,而且,在一些不是特别高的地方,闹甚至不用我的帮助就能一跃而下。

相对户外运动,亲子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更小,在家里也能开展。

以水为例,就算是再普通不过的洗澡水,夏天有夏天的玩法,冬天有冬天的玩法,不同的玩法可以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唯一相同的就是孩子的快乐。

冬天的时候,每逢洗澡,就会在闹的澡盆里放上一些小玩具:一把小水枪、几个空甁、一个乒乓球、一个稍大一些的皮球、一块圆圆的小石子,就能让枯燥的洗澡时间变得轻松而又有趣。把水在几个空甁间倒来倒去是闹的最爱,通过这些,我可以有意识地引导闹去感受水在不同载体中的体积变化,也可以启发她为什么再大的球在水里都只会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下去,而再小的石子也只会沉下去却无法浮到水面上,让她初步体会水的浮力和重力。

现在正值夏季,不用担心洗澡时间过长会让孩子冻着,所以,就在不久前,为闹洗澡的时候,替她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用一个韧性够强的塑料袋,在里面灌满温水,把袋子扎紧,然后游戏就可以开始了。我给了闹一根牙签,让她随意地在袋子上扎几个小洞,然后教她用力挤压小洞的周围。当一根根水柱随着闹的用力四处喷射的时候,闹的笑声充盈了整个卫浴空间。游戏不仅让闹体会了玩水的乐趣,还让闹知道了喷泉的形成是由于压力的作用。一个小小的游戏可以玩上很久,当袋子里的水少得不够喷射而出了,我引导闹脱下鞋子光脚踩在还剩一部分水的袋子上,让她的小脚去感觉随着压力的不同柔软载体形状的相应变化,相信一定会给闹留下很深的触觉感受。

游戏,不仅锻炼了闹的胆识,给了闹无穷的欢乐,更让闹变得更聪明更活泼。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想要提升你们在孩子心目中的魅力值吗?那就尽情地和你的孩子一起玩吧!你的孩子一定会更加喜欢你的!

三、促进幼儿左右脑均衡发展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

人们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由右脑的感觉输入,到左脑的思考整理,左脑再将整理的结果反馈给右脑,引导右脑发挥观察力及想像力,不断吸收更多、更实用的信息,然后左脑再进行推理、思考。如此不断反复,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加强幼儿的左右脑开发,使其均衡发展,是幼儿智力提高的根源。

目前市面上针对幼儿左右脑开发的书非常多,程度深浅都按年龄段划分,可供家长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广。我很青睐于这一类的书本,对于里面的题目基本上都是以直观图形的方式,题型也很广泛,有找影子的连线题、有判断类别的分析题、有影像记忆题等等,类似于闹幼儿园里的杰利卡教材,从语言、演算、辨别、分析、推理和观察、认识、协调、思维、记忆等多个方面,采取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快乐教育方式,将各个年龄段儿童需要掌握的知识融入到游戏、绘画、讲述等练习中,从而达到全面均衡地开发幼儿左右脑的目的。象闹这样好动、经常耐心不够的孩子,一拿起这样的书,却可以专心地做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常常是我反过来劝她好几次才会停下来,可见其受闹欢迎的程度。

如果您家里的小宝宝正在学习数字,那么有一种数字连线的书本非常适合。它按照难易程度分类,简单的可以选择1-10个数字连线、较难的有1-20个数字连线甚至1-50的数字连线。要求孩子按数字的顺序依次连线,完成后是一种动物或是物品的图象。这时它又变成了一本涂画书,可以让孩子自由地用喜欢的颜色去装点它,可谓一书两用。这套书很能够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轻轻松松地认识了数字。

闹在十七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背诵1-10个数字,但却从未教她认识这10个数字。自从发现了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回来送给了闹。闹对此据然挺感兴趣的,没过多久就认识了这些数字。为了巩固这几个数字在闹脑海里的印象,每当闹想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我就要求闹自己按号码,我在一边慢慢地念出电话号码。当然,起初的时候,我会放慢念的速度,等闹准确地按下前一个数字后再念下一个数字,避免闹因为觉得无法完成而泄气。

还有一类是走迷宫的书,也是我和闹所衷爱的。复杂的迷宫会引起幼儿想要积极挑战的意志,达到目标后会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尤其是立体的迷宫可培养眼睛对看不到的空间进行推测和预测的能力,有助于空间知觉的发展。

当然,不管是做游戏还是玩玩具或是看书,家长们千万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便是孩子感兴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不要轻易叱责孩子,多一些启发和鼓励,和他一同体会克服某个困难的全过程,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会让孩子从此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这一点上我就有深切的体会。大家都知道,拼图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认知性游戏,对孩子的感知力、注意力、观察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作用。在闹二岁左右,我就为闹准备了一套米老鼠图案的木质拼图,一共只有大小不同的七块,形状也只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

最初的时候,闹很喜欢,拿起来敲敲打打,我也不强迫她拼,觉得反正年龄还小。到了快三岁时,我开始教闹拼图。很奇怪闹学别的东西总是又快又好,但对这个拼图总是拼不好,简简单单的七块木头,闹照着样图也无法完成,常常是今天教会了,过几天又忘了。不仅如此,闹还经常不认真,拼着拼着就拿木块造起了“高楼大厦”,在我的训斥下才会重新苦着脸拼起了图。而我也是越教越没了耐心,教着教着就不由自主地大声批评,令闹很受打击。

这样几次以后,闹再也不愿玩这套拼图,甚至对其他所有的拼图玩具都没有了兴趣。是我的操之过急和粗暴态度扼杀了闹学习拼图的积极性,也让我自己对拼图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篇8

【关键词】早期教育;游戏;游戏的功能;实践误区;文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05-05

游戏与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内涵肯定不会被混淆。然而,在早期教育中,当论及教学方法的时候,特别是要让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时候,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却往往让教师感到十分困惑。是应当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还是模糊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理论界与实践界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早期教育中,传统做法是游戏与教学彼此分离,两者并列实施,结果导致了在游戏之外的教学太过于小学化。现在,提倡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两者互为联系,却又出现了游戏太过于功利化的问题,以致许多人开始思考“这到底是不是游戏”。本文的写作意图是试图厘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一、从游戏的发展功能到游戏的教育功能

游戏是游戏者自由意志的体现,这是由游戏的非功利性特征决定的。这一观点源自对游戏的生物学意义的解释。席勒认为,游戏是高等动物的本能,是机体在满足维持生存的需要后,对剩余精力的消耗。〔1〕由于消耗的是多余精力,所以游戏摆脱了功利性目的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的,实现了娱乐功能。对游戏者来说,自由带来了表现与创造的动力和机会,因为自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即游戏者可获得自控感和胜任感。具体说来,游戏是意愿的表达――是游戏者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游戏是自我的表现――是游戏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游戏是内在潜力的外化――是游戏者对自己本质力量的欣赏。因此,对游戏者来说,游戏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通常而言,幼儿不必为维持生存而消耗过多精力,因此其总体精力是过剩的,而对多余精力的自由释放恰恰能促进正在生长中的幼儿的发展。研究者由此对游戏作出了发展心理学意义的解释。沛西能认为,与传统的蒸汽火车要把从煤中获取的大于拉动列车所需要的蒸汽在车站白白放掉不同,幼儿在游戏中所消耗的精力就像是用多余的蒸汽来改进机车功能本身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这是一种能不断自我发展的生长潜力,比如会逐渐提高幼儿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帮助幼儿建立起道德的和社会的自我等。〔2〕

现代心理学家往往从游戏的自由本质出发,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幼儿的发展。一是把游戏看成是现实的对立面,游戏是假的,非正式的,玩玩而已,不必当真。这种自由使游戏者可以在游戏中宣泄现实中的负面情绪,补偿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游戏具有极强的情感发展价值。二是把游戏看成是工作的对立面,认为游戏注重过程而不在乎结果,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不必为实现外在的目的而承担责任。这种自由使游戏者在游戏中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变着花样地来做同一件事情,从而促进了游戏者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所以游戏有极强的认知发展价值。发展心理学家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密切关系概括为并非互为排斥的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及游戏导致发展。〔3〕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游戏反映了发展,而游戏中大量的重复表明,幼儿已经获得的发展将在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巩固。而维果茨基则认为,幼儿在游戏中不会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行为水平,总是会以略高于往常行为水平的方式进行游戏,所以游戏会促进幼儿发展。他认为游戏中幼儿会出现大量的尝试就证明了这一点。

游戏具有巩固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这恰与教育所追求的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所以游戏便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进而衍生出对游戏的教育学意义的解释。教育学者认为,游戏与教育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为游戏中隐藏着教育的契机,另一方面表现为游戏能够成为教育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教育政策制定者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作为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依据这样的理念,衍生出的一种实践做法是对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进行具有教育意义的干预,另一种实践做法是专门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教学性游戏。这样的理念和做法本无可非议,但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却与此大相径庭。游戏一旦成为教育者手中的工具,试图去实现它的教育功能时,就被赋予了功利目的,游戏的本体意义就被异化了,因为当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来玩以及和谁一起玩必须符合教育的目的性时,游戏者的自由意志就被大大削弱了。

二、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当教师试图把游戏的发展功能转化为游戏的教育功能时,游戏便进入了误区。

误区1:把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和认知发展价值对立起来。精神分析学派和认知发展学派是分别从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来阐述游戏的发展价值的,他们各自强调的是游戏的一种发展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选择其中的一种理论作为依据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有的教师认同游戏的情感价值,则对幼儿游戏不作任何干预;有的教师认同游戏的认知价值,则往往会以教育的认知目标干预幼儿的自主游戏,使游戏变成教学。

我曾听一位教授讲过这么一个例子。

在美国的一个幼儿园,孩子们正在自发地进行各种活动,其中有个小女孩正在用紫色的蜡笔给画纸上的橘子涂颜色。一位来访的中国教师提醒正在带班的美国教师:“孩子给橘子涂色用错了颜色。”而美国教师却回答说:“她在游戏。”可是中国教师又说:“在游戏中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颜色,这正是机会呀!”

这个案例中的两位教师,对游戏的发展意义的看法是对立的。美国教师的看法是:既然是游戏,那就随孩子去吧,只要孩子高兴。中国教师的看法是:即便是游戏,也承载着教育的功能。或许,中国的教师在投放蜡笔、画纸等游戏材料时,已经附加了正确使用颜色、颜色不能涂到轮廓线之外等行为目标。殊不知,游戏附加了外在目的,丧失的正是游戏者的自由意志,游戏也就不能被称为“游戏”了。当然,“随孩子去”的无所作为也不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机会的初衷,因为既然教育利用了游戏,那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理解幼儿游戏行为带来的发展信息,为幼儿提供顺应其游戏需要的生成式回应。当然,这是一种指导游戏的技巧。

误区2:把作为教学手段的游戏等同于具有游戏形式的教学。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但幼儿园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机构,因此开展教学活动也是必需的。游戏与教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于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逻辑就成了“基本”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言下之意正是让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然而,这一改革理念在事实上却导致幼儿园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游戏。举例如下。

小鱼找朋友:幼儿身配小鱼胸饰,有的小鱼身上写着计算题,有的小鱼身上写着数字答案。幼儿相互找能与自身算式答案配对的小鱼。教师作为钓鱼人,专钓那些计算有错误的小鱼。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计算。

小兔采蘑菇:一群幼儿头戴小兔头饰,手挎篮子,跟随一位头戴兔妈妈头饰的教师,依次走过羊肠小路,走过独木桥,跨过小沟,来到草地上采摘蘑菇,再原路返回。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走、钻、跳、跨等动作。

三只蝴蝶:幼儿扮演蝴蝶,在教师的导演下,反复练习《三只蝴蝶》故事中的角色语言和动作。活动目的是让幼儿练习复述书面语。

以上这些被教师称为“游戏”的活动,徒有游戏的形式,却没有体现游戏者的自由意志,即虽然创设了情境、配备了头饰或胸饰等,但幼儿的行为却是被动的。我们认为,如果将这类披着游戏外衣的教学活动看作是“游戏”,那幼儿在幼儿园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就很难得到充分的保证了。此外,这类徒有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表现价值大多大于发展价值,以练习为主而很难有新的挑战,因为新授的内容很难被游戏化。其实,上述活动完全可以通过个别化的自由游戏来实现其练习功能。

误区3:把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理解为游戏材料要实现多重教学目标。自从引进了区角活动后,为不同的区角投放材料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考量材料的多功能性则成为教师投放材料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体现出材料的多功能性,教师们伤透了脑筋。每投放一种材料,教师都要竭尽所能地开发出这种材料的多种玩法,即所谓的玩法一、玩法二、玩法三……但问题是这些玩法并不是幼儿自发创造的,而是由教师规定的操作方法,每种玩法都承载着实现一种教学目标的任务,导致的结果是区角中的游戏变成了作业。

某活动区有一堆粗细、高矮不同的纸筒,被教师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彩纸包了起来。纸筒上贴着各种数字,上下两边一边贴着各种物品的照片,一边贴着几何图形。活动区另配有四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套圈。玩法一是“排排队”,即按纸筒高低、粗细等排序。玩法二是“拼梅花”,即按纸筒上物品的功能和纸筒颜色分类。玩法三是“摆造型”,即按纸筒上的数字符号进行计算。玩法四是“造高楼”,即按纸筒上的数字大小排序垒高。玩法五是“套圈”,即将纸筒按颜色和大小相匹配。所有幼儿刚接触这套材料时,都随心所欲地玩起了自己的花样,而教师则不断纠正幼儿的玩法,将自己的设计意图传递给幼儿,要求幼儿按照教师预设的玩法玩。很快,教师开始为幼儿不再主动选择这套材料而烦恼。

事实上,我们倡导游戏材料的多功能性,主要是指同一种材料能够使幼儿自主地变换各种花样玩。幼儿每一种自发的玩法,客观上都是其发展水平的体现。他们对每一种新玩法的尝试,客观上都是一种对自我发展的挑战。然而,从上述案例来看,幼儿园大多是由教师而不是幼儿来对游戏材料进行多种教育功能的开发的。这是一个按教学目标将材料高度结构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材料玩法加以限制的过程。用教育性取代可玩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玩具变成了教具,游戏变成了作业。上述案例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用材料控制了幼儿的玩法,而不是让幼儿自主控制材料创造玩法。当然,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玩法本来也属正当,但问题出在教师对材料的许多玩法限制得并无意义,因为教师在自制材料上所附加的大多数教学目标,幼儿通过使用非结构化材料进行自由游戏同样可以实现。

三、游戏的本体功能与手段功能

看来,对游戏的一切误解,都缘于对游戏的教育功能的解读。在早期教育视野中,游戏一旦与教学相联系,便被演绎出“游戏化教学”“教学游戏”“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三种不同的解读。我们认为,正是在认识上对这三种解读的混淆,才导致了幼儿园游戏的误区,即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游戏化教学”,用“游戏化教学”取代“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可见,有必要明确辨析这三个概念。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所说的“游戏”与幼儿所说的“玩”,常常并不对等?例如,教师组织的游戏刚结束,幼儿就问,“老师,现在我们可以玩了吗”;教师宣称所在幼儿园实施的课程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可该园幼儿却说“在幼儿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教师在自制游戏材料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的区角,幼儿往往越不愿意去玩……对此,幼儿的回答是,“游戏要听老师的,玩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幼儿喜欢“玩”,而不喜欢“游戏”。事实上,我们在理论上界定的“游戏”正是幼儿所说的“玩”。对幼儿而言,“玩”只是一种娱乐。而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称为“游戏”的这个概念,其实常常是在娱乐和教学两个不同的范畴里使用的。当教师在教学范畴里使用“游戏”概念时,往往其教育性大于娱乐性,用幼儿的话来说,就是“不好玩”了。我们知道,娱乐性正是游戏的本体功能。如果教师一定要把降低了娱乐性的这种活动叫作“游戏”,那幼儿只能把“游戏”与“玩”区分开来,因为实际上这种“游戏”徒有游戏形式,本质上是游戏化的教学。

游戏化教学的本质内涵是教学,它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活动过程受制于教师的直接指导或者材料的操作规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即活动的预期结果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由于这种活动在设计上融入了情景、假想、装扮、猜谜等生动有趣的游戏元素,在开展过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和鼓励探索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游戏化的教学。

教学游戏是为教学设计的游戏,其中心词是游戏。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一种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具有娱乐功能的活动,其次才是指向内隐的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只是作为幼儿可能获得的经验隐蔽在活动中。隐蔽在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师投放的材料也会不同。以玩水为例。是想让幼儿获得沉浮的经验,还是获得空气压力的经验,或是获得水流动力的经验,教师投放在水中的材料是不同的。这些材料的投放虽然取决于教学目标,但玩法是幼儿自主创造的,活动是低结构化的,不过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这种游戏可以作为正式教学的预先经验准备,也可以作为正式教学之后的经验练习。

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则完全是幼儿自发的,是幼儿想怎样玩就怎样玩的一种非结构化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运动游戏等。娱乐是这类活动的目的,幼儿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具有不确定性。之所以将这类游戏称为是教育背景中的游戏,是为了区别于幼儿园之外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因为这里的游戏尽管也是幼儿发起并由幼儿自己控制的,但游戏的空间、时间和材料都是在幼儿园课程的总体框架下设定的,游戏是在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关注之下进行的。

可见,教学游戏和教育背景下的幼儿自主游戏鲜明地体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教学游戏和游戏化教学则体现了游戏的手段功能。如果说游戏化教学是降低了娱乐功能的教学,而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主游戏是体现了娱乐功能的游戏,那么教学游戏就是游戏与教学的高度融合,是游戏的娱乐功能和手段功能的最佳结合。

四、对游戏与教学关系解读的文化分析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实际上是借鉴了欧美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但我国幼儿园落实这一理念的现实却是:在农村幼儿园,游戏就是课间休息,最多再加上专门设计的“游戏课”;在城市幼儿园,只有徒具游戏形式的集体教学,加上演变成作业的区角游戏,再加上必须按教师要求进行的户外体育锻炼和生活常规活动,留给幼儿进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少。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不用倡导,幼儿园就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在我国,如此倡导,却很难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究其原因或许还在于文化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里,一贯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游戏的自由体现的正是差异性,所以他们认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每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得经验,至于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并不需要加以追究。在我国,人们潜意识里认同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而现在却要求教育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充其量只能是“寓教于乐”,而这在现实中却导致了“寓教而不乐”的结果。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且东西方国家正在相互借鉴彼此的教育观念。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不再满足于“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无为态度了,提出了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开放地面对游戏中的各种冲突和不可预知的学习特性,提倡通过观察、倾听和记录,捕捉幼儿游戏中的一个个“学习故事”,揭示幼儿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和自发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4〕可见,西方早期教育开始从对游戏的放任自流,转向关注游戏中的学习。而我国则提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的是改变传统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和学科化倾向,所做的事情则是用游戏的方式来改造以往的教学方式,或用教学目标来规范游戏,让教学游戏化。西方的做法是要在游戏中发现学习的元素,而我国的做法是要在教学中体现游戏的元素。虽然两者都在向中间靠拢,但仍然是两条平行而难以重合的线。归根结底,这是由东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差异造成的。因为游戏本身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所以游戏即学习。这原本是由西方人提出并被其证实了的。而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有“教”才有“学”,因此“教学”被合为一个概念。游戏要成为学习,那必须寓教于其中。殊不知,用“寓教于乐”来解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一定会进入种种误区。因为“乐”即游戏,“寓教于乐”就是在游戏中教,把教学放在游戏中进行,这种游戏与教学的结合显然是要追求教学效果的,教师会更多的按照教学目标对游戏加以指导。

我们认为,“寓教于乐”的原则很重要,但它更适宜于“以教学为基本活动”的中小学教育。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育,或许应站在保障游戏的立场上,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提出“寓学于乐”,且后者更为重要。这一字之差,意义大为不同。“寓教于乐”是从成人的教学立场出发,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趣味化的环境和活动;“寓学于乐”则是从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教师无需刻意设计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只需将各种可能的学习元素渗透在幼儿的游戏环境中,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相信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大量自发性的无意学习,尽管这种学习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每个幼儿所得到的发展也是不同的,但却是重要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为有意义的教学寻找依据。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要“寓教于乐”,更要“寓学于乐”。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140.

〔2〕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1-82.

〔3〕约翰逊,等.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爱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

〔4〕零点方案,等.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朱家雄,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

Play in Perspectiv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Hua Aihua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