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01:11: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组态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PLC 一体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40
以任务为导向,结合企业工程案例设计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做、练”四位一体,重在过程技能考核的一体化教学探索对于破解当前高职教育过于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意义。本文结合我院正在进行的“PLC与组态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探讨,课程采用师生在一体化实训室围绕不同项目的任务边教、边学、边做、边练来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好地融入实践技能操作,能很快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1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相脱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同时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考试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知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集于一体,或是以项目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学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成效。
2 教学实施五个一体化
我院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改革,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高职国培省培,学习国家示范性院校的做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选派教师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培训,将学习到的先进做法应用于日常教学考核中,具体体现在“五个一体化”,即教材、场地、师资、教学安排与教学手段、学生考核等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教材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的教材选取很关键,本课程组教师每年深入企业实践,掌握大量一线实际工程案例,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编写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学院自动化类一体化系列教材之《PLC与组态技术》。教材共由五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引出若干个学习任务,按照由易入难,通过任务提出、知识点链接、任务解决方案、任务实施等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硬件接线、软件编程、组态界面等环节,每一个任务的实施都能够有效地服务该项目的理论知识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步步开展教学,学中做、做中学,充分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2.2 场地一体化
经过近年来学院支持建设了PLC一体化实训室,目前实训室共有25个工位的一体化实训设备和配套电脑,同时具有多媒体课件、各种模型挂件等教学设备,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要求,形象直观的教学环境,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师资一体化
目前承担该课程教学全部为双师型教师,3人具有高职国培经验以及取得中国澳大利亚合作办学TAFE认证学习,同时全部教师每年参加暑期下厂实践的天数都不少于20天,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兼具,为开展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师资基础。
2.4 教学安排与教学手段一体化
本课程首先在电气自动化专业试点,课程每周6课时,为了方便一体化教学,拟安排在同一天进行一体化教学,每天进行任务完成情况验收并考核,或者安排4+2模式,即4节连上,另外2节安排另一天进行验收并考核,最后安排一周作为综合技能考核,比例分别占60%和40%。表1为每个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内容:
其他自动化类的专业也可以根据此安排稍作调整,后续将开展其他专业班级的“PLC与组态技术”的一体化教学。
2.5 学生考核一体化
课程的总体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各个学生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价,根据控制要求完成硬件软件设计、组态界面以及操作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每个任务结束均对团队和个人评分,填入考核表,同r给予指导意见并总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核表如表2所示。
以上过程考核(含考勤)占60%,期末综合技能考核40%,老师在期末考核中,以卷面形式出若干个不同的设计题,学生考试现场随机抽取,每个学生独立工位,通过在卷面答题,硬件分配和接线图作图,并通过实训室的设备台接线,PLC程序烧写、组态界面设计等调试,完成题目的整体设计,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现场评分,填入考核表,最终各项相加作为学生此课程的考核成绩。
3 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优点
3.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课程全部集中在PLC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每个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自己动手完成每一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更感兴趣去研究讨论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也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在课外,我们也有逐步开放实训室供学生自主学习,调试,学生的学习成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2 教师师资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一体化教学探索中,教师需通过不断调研周边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人才素质的要求,探索改革新的教学模式,也要不断的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实践科研能力,在“PLC与组态技术”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编写一体化教材、构建课程培养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等环节,个人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学生考核更全面更客观
一体化教学的考核打破了传统考试的重理论轻能力、形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重视实践考核,突出职教特色。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科学地评判学生,把课程期末综合考核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4 结束语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是逐步摸索逐步完善,今后还需要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多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课程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1] 彭小平,凌双明.PLC应用技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展望,2015.25(28).
关键词 :高职;自动化专业;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05-03
自动化工程领域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对实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对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控制装置与系统”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对工程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实训装置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的内涵和背景
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工程化改革方向成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选择。“工程化”意味着在审视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用工程实践活动的本质和特点来对其进行衡量、要求和评价;课程目标的转向是工程的而不是学科的,课程内容的转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课程次序的转向是多维的而不是单向的。我院自动化工程系对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解析职业岗位(群)的能力结构,基于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实训装置,构建任务型学习情境,目的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如图1所示)。
目前,我院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是重庆高职院校唯一设置且具有石油化工行业背景的宽口径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单元耦合、工程实训、系统构建”为特色。实训基地于2008年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确定为全国示范实训基地,并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2年高职院校市级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学院精品专业。
“单元耦合”指横向概括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传感检测与系统”、“控制装置与系统”、“执行驱动与系统”之间“开环”、“闭环”结构的关联,纵向概括了国家化工仪表维修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层次的关系;“工程实训”是依据工程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和技能重新整合序化,构建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系统构建”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真实职业活动从应用设计、系统配置、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到工程管理等完整的项目内容,解析职业岗位能力要素并全部融入工程训练,按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递进关系展开实训教学,以实训装置为载体促进人才培养。
工程化综合实训装置设计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国内自动化相关专业教学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针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缺乏所需的教学环境。工程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实训装置的合理架构和科学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应用型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标准的要求,“控制装置与系统”课程应该达到高级工标准的工程训练目标,能对串级、比值、均匀、分程、选择、前馈等复杂控制系统进行维护,对智能仪表进行参数设置和维护,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各类卡件进行维护。配套实训装置主要涉及智能调节器和DCS控制装置的控制规律、控制原理、调试方法,以及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工程整定、系统投运等专业知识;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设计、系统组态、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基本技能,从简单控制到复杂控制的构建,注重工程意识、工程观念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满足职业岗位、工程实训、工程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需求。
基于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的实训内容 实训装置基于职业能力的需要,以单体仪表操作为基础,以控制系统构建为目标,以信号耦合为纽带,实施真实职业活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围绕石油化工行业典型的流体传送、传热设备、精馏塔、反应器等设备的控制方案确定合适的对象,按功能划分为“(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DCS控制系统的构建、(综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等三个板块,如图2所示。具体要求如下:(1)(常规)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技术服务型公司仪表施工技术岗位。功能描述:实现仪表选型、仪表安装、管线连接、参数配置、运行调试等职业岗位能力的技能训练,并完成控制系统的构建。(2)DCS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国内外的生产型企业DCS控制技术岗位。功能描述:实现常规控制组态、自定义组态控制方案组态(含功能块图/梯形图/顺控图/ST语言)等多种方法的组态,还包括管线敷设、调试运行等内容,完成控制系统的构建。(3)(综合)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定位于企事业单位化工仪表维修技师、高级技师、安装调试工程师、仪表控制工程师、DCS控制工程师等自动化应用技术岗位。功能描述:能根据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仪表或装置,构建控制系统,实现控制方案;能完成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包括控制方案设计、仪表选型、图纸绘制、系统组态等)、仪表工程施工(包括仪表、仪表柜、操作台、配电箱的安装,线槽桥架、信号对点、试车、交工和验收等),实现工程观念、综合技能、应用创新、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基于工程实训的需要,解决自动化装置在教学和工程应用的差异性 工程实训要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由积木式系统集成、安装调试等内容实现课程目标。通过多方调研,研究自动化装置在实训教学和工程应用的差异。企业自动化技术人员要完成安装、布线、调试、运行、维护等完整的仪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很多是由单体仪表的校验和拆装直接过渡到系统的组态和调试;因为实训装置无法承载反复拆装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需求,缺乏仪表安装训练;因为没有单体仪表组建系统的综合布线经历,挂件式综合实训装置的接线让很多学生到企业就束手无策,缺乏完整能力的训练;因为不同的企业单位采用着不同国家、不同厂商、不同系列、不同型号的自动化仪表及装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校缺乏共性能力的培养。对策之一,自主设计连接模块,既可满足拆装训练,完善仪表保护措施,又能使仪表承载高频率线路拆装的需求。对策之二,仪表控制系统的构建,将变送器、显示器、报警器、记录仪、调节器、执行器、安全栅、电源等智能仪表及附属装置,按照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排列任务顺序,有针对性地依次融入实训任务,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线槽桥架的管线敷设,侧重于硬件组态,强化参数整定的技巧。对策之三,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找共性,研究仪表的输入输出特性,为了快速掌握新仪表的应用技巧,总结归纳了“四步法”:第1步,获取铭牌信息,分析名称、作用、型号;第2步,完成管线连接,分析电源、输入、输出;第3步,进行参数设置,分析类型、范围、零点等主要参数;第4步,根据信号关系排查故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工程差异性问题。综合实训装置以控制系统构建为目标,根据工艺要求积木式系统集成,敢于实现仪表施工技术的训练,填补仪表拆装、综合布线等教学真空环节,实施从应用设计到工程验收完整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基于工程创新的需要,建立真实情景化实训环境,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训装置集工程教学训练和工程创新应用为一体,构建真实情景的职业环境,开展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液位控制系统的构建”实训项目为例,源自重庆某化工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中分别控制进水阀和出水阀的两个液位控制系统,以企业图片还原真实场景,以工艺要求提出控制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完成系统的构建。实训内容以任务驱动的生动性、兴趣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地方满足不同的应用需要,相同的工艺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设备,可激活工程意识、升华工程观念、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应用创新能力。
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实现实训功能多样化,满足教、学、研、训、赛需求 工程化实训装置离不开企业专业的参与,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课程,还要将全国技能大赛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融入实训。既能满足“仪表维修工”、“化工自动化”等全国技能大赛的项目训练,又能满足“自动化仪表应用”等校级竞赛的需求,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学生服务,满足教学需求;为教师服务,满足科研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还应该为社会服务,满足企业员工培训需求,依托高校的人才、知识、实训设备等方面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训功能需要梯次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不同专业、不同深度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达到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综合功能要求。
在综合实训装置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在遵循实训基地架构统一设计思路的前提下,结合专业自身特色,联合企业共同设计,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工程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改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效果。而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完成配套教材等问题,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玖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120-122.
[2]叶树玲,毛锡峰.高校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价值工程,2010(14):193-194.
[3]王令其,左建民,汪木兰.大工程观与应用型工科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9(2):130-132.
[4]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42-45.
[5]袁琦,黄建清.工程化综合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26-127.
[6]徐克维,朱小萍.探索高职高专学生工程实训的新模式[J].科技信息,2011(3):17-24.
[7]薄翠梅,张广明,李俊.基于兴趣驱动与问题探索的自动化工程实践教学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0(4):14-16.
[8]吴迎年,李邓化,苏中,曹荣敏.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9-10.
[9]程丽平,李保银.以培养技能型自动化人才为导向的实训室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39-140.
[10]张文涛.我和西门子SMATIC实验室——构建自动化技术一体化教学实训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27):266-270.
[关键词]PBL教学法;专业综合实践;多元考核
[DOI]10.13939/ki.zgsc.2015.41.165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需求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结合沈阳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七学期集中安排了4周的专业综合实践课,通过该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因其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应用时,有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和实践教学环境等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融合PBL的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
PBL的实施需要更合理化的课程整合和设置,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引导式训练。在融合PBL的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以单片机、PLC两种控制方式应用为核心,包括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和智能仪表设计与开发两个部分,每个部分设计了10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即项目案例)。通过“问题”,将相关专业知识串联融合,同时将各案例间进行组合,学生又可完成多个功能、结构不同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调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把各个分散的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下表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部分的项目。
2 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进行“问题”的设置
PBL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2]。在设置“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实践条件,学生的能力,注意“问题”与学生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问题”要遵从综合性、可用性、可验证性等原则。
“问题”的具体内容包括“问题”题目和具体要求,如PLC实训项目中包括硬件选型、配置,利用AUTOCAD绘制电气控制电路,编写梯形图,组态界面设计等,单片机实训项目中包括电子器件选型,硬件电路搭建,利用Protel99se绘制电子线路图,使用CCS进行程序编制与调试等,都应在“问题”中做出具体的规定。
例如,问题10:“四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实训案例中要求采用上位机组态王模拟1台4层电梯本体,组态王既要模拟出上图中电梯的轿箱位置信号、呼梯信号、门机信号、故障信号等电梯输入信号,还要与下位机PLC采用RS232串口通信,根据PLC 的逻辑输出,采用动画形式模拟出电梯的运行过程。系统设计开发工作主要包括上位机电梯组态画面的设计、进行PLC的选型和I /O点接口定义、利用STEP7进行下位机程序的调试,利用ATUOCAD绘制电气控制电路图。
3 PBL教学法的实施
PBL教学法的实施大致分为问题提出、资料查阅、任务实施和总结反思4个主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3~4名学生自由组合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所布置的问题[3]。小组成员分析讨论,明确问题的研究方向,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根据问题的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寻求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各负其责逐渐攻克问题的各个环节,最后再汇总分析,给出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述,同时对其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
专业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实训室应该充分和深刻的调查研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项目安排、教学模式以及本行业、企业的技术和发展趋势。严格执行实训室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要考虑学生的安全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设备损坏。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部分,设备上选择了市场应用广泛的西门子S7-200系列PLC、西门子MM440变频器和组态王软件,搭建了PLC变频调速实训装置和电工技能实训考核装置。智能仪表设计与开发部分选择了在各高校都积极推广的美国TI公司的16位MSP430单片机,采用Protel99se进行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设计。
同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科研与教学水平高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研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测控研发平台,可进行节能与新能源开发领域的热源监控系统开发,该平台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型研究与实验的条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也促进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5 实施多元考核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传统评价体系书面考试是唯一的方法,很难满足PBL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评价需求。PBL考核除了以知识为主的卷面考试外,在PBL教学评价中,还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呈现学习资料范围、学生发言对其他小组成员影响力等因素以及学生对学习问题的分析、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案的取舍等学生的个体行为[3]。在学业评价中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分值等来强化教学评价,促进被评者接近教学目标。当然,PBL教学评价方法的客观性、规范性以及多元性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通过PBL教学法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强本专业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运红丽,王丽君.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论文关键词:模拟变电所;运动监控系统;微机保护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教学用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结构、功能、特点、实践项目。使用表明,该基地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完善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的综合功能。由于采用最新的远程监控技术,该变电所可作为目前铁路牵引变电所技术改造的参考。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目前西南地区铁路已完全实现电气化,全区拥有牵引变电所200多座,其中大都为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技术水平落后。而我校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建成,对其技术改造具有借鉴的意义,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
4结束语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教学用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结构、功能、特点、实践项目。使用表明,该基地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完善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的综合功能。由于采用最新的远程监控技术,该变电所可作为目前铁路牵引变电所技术改造的参考。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目前西南地区铁路已完全实现电气化,全区拥有牵引变电所200多座,其中大都为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技术水平落后。而我校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建成,对其技术改造具有借鉴的意义,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的教学用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结构、功能、特点、实践项目。使用表明,该基地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完善的教学、培训和科研的综合功能。由于采用最新的远程监控技术,该变电所可作为目前铁路牵引变电所技术改造的参考。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转贴于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3)目前西南地区铁路已完全实现电气化,全区拥有牵引变电所200多座,其中大都为上世纪70~80年代所建,技术水平落后。而我校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的建成,对其技术改造具有借鉴的意义,在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示范的作用。
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企业需求教学设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是当前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设备,生产在第一线的技术型职工都需要具备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懂得如何切实地将其使用到实践中去。要想能够迅速的在毕业期间能够进入到对应的工作岗位,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切实运用进去,就有必要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入手,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实现现有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因此,积极探究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一、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以企业需求的视角去审视《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具体体现,其要求能够实现教育实训与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的融合,保证学生学习到的技术都是可以被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的。之所以会倡导基于企业需求,去实现《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是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一,考量企业需求,实现现有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造,可以使得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更加贴近产业,企业和岗位需求,这对于促进实训教育质量和效益提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在实训课程教学的时候,将企业的需求纳入其中,可以更加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性,从而使得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其三,实现课程体系的企业需求改革,可以使得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技术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进而使得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实训课程中去,这对于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来讲,是很有意义的。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策略
1.当前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现状
通过对于当前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情况的调查来看,其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来讲,主要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连基本的程序指令都难以理解,更难以切实的使用到实际的编程中去,自然难以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而教学教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考量;其二,程序调试和运行操作经验不足,对应的设备缺乏,难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研究和实践;其三,课程体系内容针对性不强,并没有将当前企业的需求考量进去,实训设计的目标不明确,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如果上述提及到的实训教学问题长期存在,势必会给予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企业需求的《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教学设计,将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并且使得校企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促进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来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积极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项目驱动教学法
针对于当前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基本概念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到运用指令去进行编程的问题,可以积极将项目驱动教学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简单来讲,就是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若干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项目,以实际的教学案例为背景,引导学生去慢慢理解各个指令的意义,进而循序渐进的进入到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去,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抢答器控制为例,其项目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定时器指令和优先程序;其二,启动和自锁程序的设计;其三,设计4人优先抢答程序;其四,数码管数字显示程序设计;其五,抢答器声音程序设计;其六,抢答器项目的综合调试和运行。
(2)仿真软件教学法
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的关键性步骤在于程序的反复调试和运行,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调试和运行经验的话,学生对于程序的操作往往还停留在理论的状态,是难以有效找到自身程序编写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进而就会影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这就使得实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应的设备不足,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切实地使用对应的设备去进行操作。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仿真软件来模拟程序,一般情况下倡导使用2.1版本的软件,其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与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情况比较类似,处于这样的模拟环境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更好地了解PLC和变频器相关的知识,并且实现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当然,在部分仿真软件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时候,还可以将远程监控技术使用其中,以保证实际模拟教学环境的营造。
(3)分组合作教学法
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完成相应数量实践项目之后,会开展一定时期的PLC和变频器的综合训练,主要是以物料传统分连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实现将理论向实践生产中的转化。为了能够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保持一致,一般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配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任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对应的引导和启发,并且以进行通电调试的方式实现检查,要求小组的各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晋升和解决问题能力。其实在实际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也是会以分组的方式,并且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以保证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分组合作教学法的确可以在实际PLC和变频器的课程设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企业需求去实现PLC和变频器技能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构,不仅仅可以改变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还可以使职业教育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和进步。无数的教学实践表明,以这样的课程体系去开展教学工作,并且由此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其往往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生产需求,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参与到对应的工作岗位上,而这就是职业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冬,冯乔.PLC实训项目的组态开发与设计[J].信息技术, 2012,(01).
[2]李奎.基于组态软件的PLC实训系统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 2012,(03).
[3]甘梓坚.PLC控制技术在一体化实训教学中的探讨[J].职业,2012,(11).
Abstract: Through a specific teaching cas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Study-Do"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uses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关键词: PLC;变频器;组态;“教学做”一体化
Key words: PLC;configuration;frequency converter;"Teach-Study-Do"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41-02
0 引言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PLC技术、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三门课程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本选题能够将三门课程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学生具备对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本选题以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THPFSF-3A型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综合实训装置”为教学平台,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培训及国家职业标准考核大纲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对《PLC技术》《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等课程的综合运用,培养社会紧需的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本选题设置了三个子任务,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以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创设不同情境引导教学,讨论促进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
1 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1.1 任务引领,项目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这三门课程有更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本课题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借鉴自动化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将可编程序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师的实际工作流程运用与教学当中,突破传统技能训练中准备、示范、模仿、总结的四步教学模式,以“雪花啤酒生产线自动控制”项目为学习载体,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了5个任务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
1.2 情境创设,引导探究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不同,创设正常情境、出错情境和意外情境,增加学习的难度和项目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探究更高层次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协同合作,互相学习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从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学法基础。
2 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课题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企业生产车间的控制项目为任务驱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任务的设置上,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增加任务的难度和复杂度,通过“实验”――“模拟”――“联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①教学方法:本选题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大的组织者和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②教学手段:结合本选题的特点,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多媒体与板书结合、实物操作、课程网站平台等。通过播放啤酒生产线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啤酒生产工艺,明确控制要求;在知识点的讲解上采用多媒体讲授,更直观,有吸引力;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问题采用板书讲解;模拟调试时需要学生对实物进行线路连接的操作;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平台对查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与授课的内容,通过网站完成理论知识点的作业,如有疑问的话还可以留言。
③教学过程:播放啤酒生产线的视频,使学生了解PLC、触摸屏、变频器在啤酒生产自动控制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清楚对于啤酒生产车间的控制主要是对电机转速的控制。按照上述五个任务依次进行,并在课堂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针对难点及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学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完成任务要求。
基本的教学实施过程采用的是西门子S7-200系列PLC、Smart 700彩色触摸屏、西门子M420变频器和一台三相交流电动机。在设置的拓展任务中采用的是“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室”的分拣单元,给学生创造实际工厂的运行环境。
3 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完全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呼应,分技能考核、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三部分完成。其一,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有效衔接,包含知识点的理解、项目实施的过程资料、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见表1)。这一项占总成绩的50%;其二,自我评价,考察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知能力的评价,占20%;其三,同学评价,考察团队的配合能力和值得同学学习的优点,占30%。本评价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4 结论
本课题从高职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阐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有效地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很快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严希清,陈红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王芹.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