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8篇

时间:2022-06-11 19:05: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音乐研修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

篇1

校本研修这一新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的推广,为历史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一

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我着重从德育出发,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研修工作落到实处,在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

一、良好的师德,是自我教育完善的需要。

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记得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刻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能够把握新课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精神,特别对新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做了学习和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活动,提高了自己备课和讲课教学水平。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带给我的学生是一种音乐学习的轻松,明朗而高效的节奏感,严肃而活泼的氛围,重学法指导,重合作意识的培养,重情感交流。在新课标下,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趋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音乐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我坚信,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适应了我的授课模式以后,渐渐地从对我的课堂发生兴趣转向对音乐学习感兴趣。我是发自内心地感动于这种良性的循环。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能够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实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爱是教师美丽的语言,我们教师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去爱学生,影响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用先进的理念、恰当的方法带给学生鲜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现代社会有用之才。我愿用这一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在知识的海洋里播种与收获。愿我们的生命在收获与播种的海洋里飞溅出璀璨的花朵。

校本研修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随着基础刻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厩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3)再度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学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课,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总结、提升(执教老师谈过程中的体会,骨干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作总结提升,并对主题研究作动态调整)。

篇2

外引资源,

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1.引进市级名校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借助“城乡一体化”项目,引进朝阳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学校建成后,与朝阳实验小学为一个法人,实施一体化管理。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并辐射全区所有小学,提升了区域内整体办学质量。

加入名校教育集团。加入名校教育集团同样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密云区第三小学加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实验二小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学习实验二小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经验等。目前,密云区第三小学在课程改革方面已经走在区域小学的前列,“三动”课堂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名校办分校。名校办分校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密云区通过名校办分校项目,引进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建立密云分校。目前,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已经完成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校在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活动、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连续八年被评为区级教学先进单位和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学校骨干教师数量逐年增加。

友好合作校。积极推动“城乡牵手友好合作校”工作,各小学根据校本特色积极与市区名校自主联手,形成友好合作关系,借助市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目前,有14所小学分别与15所市域内的名校或特色学校手拉手,定期开展活动,拓宽学校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

2.引进专业的教科研力量,探索教师成长新机制

密云区分别于2014年、2016年引进“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和“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以“专家引领+自主研修”为基本形式,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

一是建构多样的研修模式。依托区级名师工作站和校级基地校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采取“1+6+15+N”的研修模式,密云总站―带动6所研修基地校―带动分布在6所基地校的15位市区级骨干教师―带动全区所有小学教师;“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采取“1+4+16+N”的模式开展研修,即张立军老师―带动本区4位骨干教师(进入张立军课例研究小组)―带动分布在各校的16位核心成员―带动全区所有语文教师。基层基地学校采用课题引领、专家指导、课堂实践、研讨交流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工作站辐射到全区所有小学教师,让教师们均能在研修中有所获得。

二是创新研修方式。采取跨学科研修、跨省市研修、跨区研修、跨学段研修等方式,在研修中开展同课异构、阶梯课研修、双师同堂等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三是开展主题实践研究。“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以“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为主题开展课例研究,“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以“低年级体验式阅读研究”和“中高年级资源整合阅读研究”为主题,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四是定期观摩展示。从2015年起,每学期开展“学科展示周”活动,展示两个工作站的研究成果及密云区课改成果。

3.引进专业社会力量,涵养学生艺术素养

密云区积极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帮助中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美育工作。密云区四所小学分别与中国合唱协会、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签约。社会力量发挥优势,助推学校美育特色发展。

开设特色美育校本课程,扩大普惠。发挥协会专业优势,为每个对接学校开设一门特色美育课程。目前已发展到一至三年级,惠及四所学校66个教学班,直接受益学生2667人,占四校学生总数的50%。巨各庄小学的合唱、一小和二小的音乐欣赏、三小的舞蹈一年级校本教材均已完成编印。

社团活动点面结合,凸显特色。发挥各协会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合唱、管乐、舞蹈等优势项目的同时,陆续增加了行进管乐以及京剧、川剧变脸、皮影等非遗项目,师资包括国内外各专业领域知名专家、非遗传人、高校研究生等专业人士。目前,三个协会派出专业教师54人,支持35个社团,受益学生1561人。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水平显著提升。

着力提升教师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结合学校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管乐、舞蹈、合唱培训和交流。

学校文化品质整体提升。知名音乐家为学校创作校歌,舞协、合唱协会聘请国内著名词曲作家为学校进行校歌创作。此外,学校在校徽设计、校园电视台建设以及舞蹈特色课间操编创、辅导方面也得到了高水平资源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了学校文化品质的整体提升。

搭建高层次的学习、展示和交流平台。中国合唱协会促成了中德青少年合唱交流活动,辐射7所学校,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巨各f小学合唱团参加了中国合唱协会成立30周年专场演出;中国人民军乐团、中国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先后走进密云,等等。

内部联动,

让每一所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城乡教育共同体”建构密云教育发展新生态

“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一所城内较大规模优质资源校与城内、农村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形成团体,在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课题研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系列活动,本着“理念共享、资源共用、管理共融、团队共生”的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落脚学生实际获得。

培训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共同商讨培训主题,共享专家资源,既解决了山区学校规模小不利于开展培训的难题,又节约了培训成本,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培训研讨氛围,本校教师在与其他兄弟学校教师的互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课程建设融通。2015年,北京市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一年级开设了区级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依据各自实际,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共同设计、实施课程,共享教育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三所山区小学(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和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共同构建“走进传统文化――京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所学校前期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研究;共同聘请专家为学生做京剧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共同到资源单位――密云大剧院欣赏京剧,并进行相关艺术实践(如化妆、演唱展示)。

教学研究互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内学校教师各有差异,互相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共同磨课、研课,共同提高;定期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基于同一主题,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共同问题。

学生素养提升。“城乡教育共同体”内的学校之间定期开展学生游学活动,城内学生体验山区住宿生活,提升生活实践能力;山区学生观摩城内学校,体验城内小学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游学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观摩展示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从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定期开展观摩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直播课堂”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在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教育新常态,实践互联网+教育,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享受密云区优质教育资源,密云区教育委员会中学教育科联手教师研修学院、信息中心,共同推出“直播课堂”项目。自2016年1月28日启动以来,在中教科、教师研修学院、信息中心的通力合作下,在全区中学干部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直播课堂”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直播课堂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形式,收看人群涵盖了学生、家长及教师。初一至高二年级每周六上午及寒暑假期间收看直播,并在直播中设置签到环节,督促学生按时、认真收看。高三年级由于本身学习任务较重,采取录播形式,学期初集中录制讲课内容,高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与需求,在网络平台选择课程,收看录播内容。直播课堂的课程内容丰富,根据学生的需求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学科讲座,主讲人均为区级骨干教师,讲座内容紧跟学校教学进度,选择难度较大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第二类为指导类课程,在特定时间,面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开学第一周,由教师研修学院心理研修员为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类为政策解读类课程,如针对初一、高一学生及家长,进行中考、高考政策解读,让学生及家长了解中高考变化,明确目标与方向,针对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让学生及家长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

为更好地推动“直播课堂”工作,区教委采取“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各部门职责清晰,分工合作。技术部门负责学校、教师、学生账号设置及技术支持,并每周进行直播课堂在线数据统计。行政部门(中教科)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制定方案、监督落实、协调推进,直播安排,每周反馈,每学期进行评比表彰。研修学院负责精选直播教师,研讨直播内容、课件、习题;研修员组织本学科教师按时收看直播,并指导教师如何将日常教学与直播课堂相结合。学校主w落实,每周通过家校平台等渠道,按时通知直播内容;对上网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自习课等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回放。

“PDCA”管理环节。PLAN:计划先行。学期初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确定每周直播科目、教师、主题。DO:落实各种环节。每周四,中教科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本周直播内容;学校通过家校互动平台、短信、微信等形式通知家长;直播时,中教科、信息中心、技术公司全程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CHECK:检查跟进。每次直播课堂结束前,设置检测环节,周一,学校教师根据直播课堂内容进行拓展与检测,中教科通报上一周直播课堂各校、各年级收视率。ACTION:反思改进。每学期,教委在学期中期组织召开“直播课堂推进会”,对阶段性收看情况进行总结,在学期末组织召开“直播课堂表彰会”。

篇3

一、培训目标

1.围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效备课,以“单元备课”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全员网络研修,使教师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厘清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系统地掌握备课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和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掌握快乐工作的方法,加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

二、培训对象

(一)网络研修对象

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约23000人。

(二)骨干集中培训对象

本次全员培训的市和县(区)项目管理者、班级辅导员,研修指导专家(以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

三、培训学科与内容

(一)培训学科

1.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小学科学。

2.初中和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3.幼儿园:五大领域、保教技能。

4.非任课教师的校(园)长和上述学科外的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可自主选择一个学科参加培训学习。

(二)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内容共25学时,分三个阶段完成。

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任务,教师需要学习课程、参加活动、提交作业,同时进行拓展性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阶段任务简介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作业设计

第一阶段 通识课程 (1周5学时)

1. 解读项目方案,装饰社区个人空间; 2. 进入教师工作坊和研修社区报到,找朋友,加入研修团队; 3. 学习“平台操作指南”; 4. 学习通识课程。幸福课堂建设基本要领; 幸福班级建设基本要领。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当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怎样?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

第二阶段 单元备课 (2周16学时)

1. 学习关于备课策略的专家讲座; 2. 接受学科单元备课专题指导; 3.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学科备课策略综述; 如何根据学生认知、个性特点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情分析的策略及工具 教学目标与检测设计;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 教案与学案; 单元备课专题指导课; 学科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备课策略和实施策略;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评析。设计研讨活动,主题为: 你在备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该话题讨论。任选其一完成作业。 1.梳理单元教学重难点 2.提交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3.提交一节课的学案

第三阶段 案例观摩 (1周4学时)

1. 单元备课过程视频案例观摩、分析、研讨; 2. 参加研修活动,提交作业。此部分课程由镇江优秀的教师、教研员与研修网联合开发。 从备学生、备内容、备方法、备条件、备资源、备技术、备教案等方面出发,站在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展现备课过程。 课程开发时以视频和文本为素材,经过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程。以供教师观摩和研讨。就某个备课过程中好与不好的环节进行评点。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与思考镇江同行同一单元的单元备课,修改完成第二阶段的作业

说明:本表中的研讨活动及作业设计为样例。为了使学员对研讨活动和作业更感兴趣,将在项目实施前组织学科带头人论证和修订。第三阶段的课程,由镇江市教育局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开发方案另拟。

四、培训策略

1.针对性

本次培训主题聚焦单元备课能力提升,以本地使用教材第一、二单元为载体,研修任务、课程及活动均紧紧围绕备课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部分课程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与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开发,增强针对性。

2.任务驱动

本次培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员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递进式研修任务,参训学员可依照任务流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

3.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本次培训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密切联系起来,校本研修的主题与网络研修保持一致,校本研修的成果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呈现。

五、时间安排

本次培训自20xx年8月中旬开始,9月底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事项 备注

7月上中旬召开各县市区人事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人事秘书会议,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月15日前填报、审核学员信息表信息填报方法详见附件

编班,配备辅导员管理员

8月12日前召开项目启动暨骨干集中培训会议时间、地点和参训对象另行通知

8月15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对各班级项目骨干的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参训对象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学员登录培训平台,核对个人基本信息,熟悉操作流程并进行学习预热;班级辅导员组织学员上线预热,创建本班QQ群并引导学员加入,建设班级沟通渠道。具体内容详见中国教师研修网“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页

8月15日-9月15日学员在线观看课程,参与互动交流,撰写研修作业; 研修指导专家和班级辅导员在线辅导、答疑。

其中9月1日-9月15日学员结合远程学习所获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交作业。 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教师研讨及实践,提炼研修成果。

市项目办对各县(市)区进行项目中期调研评估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9月25日前做好项目总结评优工作;抽查参训人员,组织集中闭卷考试具体要求和办法另行通知

9月30日前召开项目总结表彰会议具体时间、地点、对象另行通知

六、培训形式

1.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远程培训平台,以网络课程资源为载体,以网络研修指导为支撑,建立网络学习班级,配备班级辅导教师,组织参训学员有效进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远程培训。

2.通过“观看视频课程-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等流程,将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同步融入网络研修的整个过程。

3.中国教师研修网将根据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开展研讨活动,促进学习中的深层次、多角度反思,增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意识,培养学员在网络环境下自主研修的习惯。

七、考核评价

本次研修将从参与度、贡献度、影响力等纬度,对参与本次研修的不同群体(学员、研修指导者)进行相应的考核。

1.学员考核

本次研修学员的考核分为任务学习与拓展学习两项。

任务学习为必做项,占比80%,考核内容为课程学习、提交作业及研讨活动。

拓展学习为选做项,占比20%,考核教师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互动交流与协作学习等行为,如上传资源、评论留言等。(评分规则另发)

2.班级辅导员考核

对班级辅导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本人的工作情况得分,占比50%,二是本网络班级学员的平均得分,占比50%。(评分规则另发)

3.颁发证书

学员培训成绩合格者,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合格证书。

4.评优

为检查网络学习效果,培训结束后市教育局将适时从参训人员中按地区选取3%(2%为市教育局任抽,1%由辖市区推荐)人员统一组织集中闭卷书面考试。各地区参考人员的考核平均分数作为检查考核各地培训成效和20xx年镇江市教师发展先进校评选的主要依据,教师个人培训情况纳入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审的范围。

网络研修项目评优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核与激励相结合原则,从多个纬度进行评定。具体评优奖励办法由镇江市教育局另行颁布。各类评优的荣誉证书由镇江市教育局颁发。

八、培训管理

(一)建立20xx年镇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领导组

组长:z

副组长:zz

组员:zz

(二)领导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课程专家团和技术保障组

1.项目管理办公室

主任:z

副主任:z

成员:zz

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和运行管理。

2.课程专家团

课程专家团由市教研室为主建立的核心指导组及其下设的学科专家组组成,统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的研修指导工作。组长:朱春晓,副组长:谭庆仁。

3.技术保障组

项目技术保障组由市电教馆统筹组建,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平台、网络维护以及其他学习设备、设施的保障工作。组长:汪翀,副组长:陈肸。

(三)各辖市(区)同步建立对应机构,并报市项目办公室备案。

(四)以辖市(区)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班级

1.各辖市(区)统一以学科为单位建立网络学习班级,原则上每100人编为1个班(大学科的尾数班原则上不少于50人),每个班配备1名辅导教师。每个网络学习班级可以学校或辅导区为单位设立若干学习小组并配备1名组长协助班级辅导教师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学科,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1个网络学习班。

篇4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

篇5

关键词: 细节 体验 打造 生成

细节决定成败,卓越就是成功。课堂教学更要注意细节。精彩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

一、做好自己的细节

备课即“备自己”,这句经典的话出自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之口,仔细分析,确实如此。一部音乐作品最先要备的是自己。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有多深,准备的教材有多充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如我在执教《鳟鱼钢琴五重奏》一节内容时,认为应该让孩子从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方法,并且对作品中塑造音乐形象的认知,还有对作品表达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刻理解作品的寓意入手。因此创设情境:你喜欢钓鱼吗?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是多么美好的事,但可恶的人还是不择手段地捕鱼。试问:①请同学们想想可恶的渔夫在捕鱼时音乐形象应该是怎样的?②小鱼四处逃窜时用怎样的音量和节奏比较合适?③整首音乐你觉得可以用几种伴奏音型?这些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发表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再感受音乐,学生似乎已经陶醉在音乐中,使整堂课整首歌学得有效而有诗意。因此,深究教材,抓住教材音乐特性,善于寻找不同教料的切合点,把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教材分析和处理之中,将成为备课的重中之重。

二、教材的细节

在2012年暑假教育研修中,特级教师李存老师曾提出,课堂中会出现一些和你预设的情境或者答案不相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虽然他讲的笑话让我们大笑不止,但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音乐教学中,很多结论并不是现成的,因为孩子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会有各种思路和想法。我在设计《鸭子拌嘴》一课时,通过小鸭子出发游玩、小鸭子玩耍、小鸭子打架拌嘴、鸭妈妈劝解、鸭妈妈带领小鸭们回家等情境的表现,通过聆听、讨论音乐的变化,让学生明白音乐旋律随着速度、情节、音色等变化达到不同效果,课即将结束时,老师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

1.“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同样的音乐,如果速度不一样,听上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2.“我知道同样音乐旋律通过速度变化可以表达不同故事情节”;

4.“我明白同学间玩耍时要团结友爱,不打架”;

5.“我觉得妈妈带领小鸭子出去玩耍是很幸福的事情”……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知道很多生活中的音乐是变化多样的,如踏步时要踩着拍子前进能使队伍更整齐,明白生活的一些常识和亲情的进一步体验等。更重要的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小感受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

三、课堂生成的细节

研修课中,刘德昌老师指出,教师要搞好教学,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他曾讲到上课时小花猫饿了的例子,我们认为小猫饿了没有力气了,所以音乐速度要放慢,但孩子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小猫饿了会不停地叫,所以要快。这样的意外往往令人措手不及,打乱整体的思路,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是令我很头疼的事件。记得一次,我在三年级讲授反复跳跃记号的时候,刚刚出世反复跳跃记号要开始讲授其作用时,突然一个非常熟悉的声音冒了出来,“噢!就是一房子和二房子!”此时,很多同学嘀咕起来,把眼光都投向这个同学,而他却跷起二郎腿,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以前我会批评他多嘴,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学习新课标以后,我没有这么做,而是走到他身边,说:“呦!你真聪明,还没学过你就知道了?那么下面请你当一回小老师,给大家解释一下反复跳跃记号好不好?”这样,这位同学被我推上了讲台,他还像模像样地为大家解释反复跳跃记号。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时不时还举手问几句。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直接停下来训斥,也许会坐端正闭嘴不说话,但他的心还是不会收回,还会对音乐课甚至对我都产生反感。我认为,作为一名出色的音乐教师并不容易,需要平时学习与积累。就像教育家叶澜指出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可能发现意外通道和美丽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打造有效课堂,从有效细节研究入手,精心设计细节,真心体验细节,慧心发现细节,用心处理细节,在对细节的不断打磨中,让课堂得到有效提升,打造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篇6

一、组建工作室

(1)组建工作室的目的:每个幼儿园都存在教育教学的优势或薄弱领域,也存在着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园开设了语言、音乐、数学、科学四个领域教学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研究,达到互助发展的目的。

(2)教学长的选择与职责:由本园领域教学特长教师担任工作室教学长。工作室教学长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工作室成员把握领域教学目标策略,解决实际教学困难;结合每月“亮课”、汇报活动等开展交流研讨。

(3)组员的招募与职责:采用自主申报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或薄弱领域参与某工作室研究。五年内青年教师必须申报,作为新教师入门培训。工作室成员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认真参加工作室各项学习、交流、观摩、展示活动,努力把握领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期末进行教学汇报和经验总结。

二、形成学习团队

1.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

我园为营建工作室学习氛围,在校园网“读书生活”栏目中设立了“我思我行”栏目,分别有三个子栏目:数学、音乐、语言,作为三个工作室的交流平台,并进行有效管理,每月安排“导读员”,以实现工作室成员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思辨的目的。

(1)信息交流:我们鼓励教师信息交流,推荐好书、好的学前教育网站,便于大家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并请他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案例等及时推荐到“读书生活”栏目,开放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信息。

(2)经验分享:我们要求教师在“读书生活”栏目中分享自身的点滴实践经验和感悟,经验在分享中不断放大,体现出教师实践的价值。

(3)教学思辨:网上“读书生活”栏目营建了自由开放的思辨空间,工作室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展开讨论。如音乐工作室的老师在歌唱教学活动后,在教学长的带领下就如何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见解。

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促使教师有效利用零星时间;拓宽了互助时空,为教师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教育博客空间的利用

学习加反思,才是“行动教育”。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我们注重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每位工作室成员在个人博客空间中记录教学反思、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长带领大家互动点评,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互动。月末由“博客管理员”将优秀博文推荐到网站“优秀博文”栏目,让全体教师分享。

三、落实研修过程

(1)课例为载体。工作室成员每月一“亮课”,一学期一展示。各工作室成员围绕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亮课”和展示。为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地成长,教学长们根据老师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一阶段、一主题地落实小领域研究,如音乐工作室将歌唱活动、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分开来研究,让教师自选研究子领域。而语言工作室则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先进行诗歌教学实践,之后又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在对教学活动的思考、设计、优化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经历实践过程才能习得实践知识。

(2)实践反思。每次“亮课”、汇报课以后的研讨大家都要全程参与。上课的老师要对课堂实践进行剖析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找问题、求答案,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自身的再学习来获得发展。

(3)专业引领。每学期通过“名师引路”等活动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就“儿童诗”教学作讲座和教学示范;邀请徐苗朗老师作生活数学的讲座;邀请南师大唐淑、张慧和等教授来园指导等。工作室成员开展“我请专家来听课”活动,专家的零距离把脉使大家的领域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4)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机会毕竟难得,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同伴互助的作用非常大。工作室教学长是我园的“专家”,她们在某个教学领域有特长,在指导教师方面有经验,能定期给工作室成员提供理论信息,充分了解每个成员的长处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检验工作室成效

(1)对自身的促进。工作室中的实践和反思行动助推了教师对某个教学领域的思考,落点小,有成效。通过对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有效探究,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将此领域的研究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教学之中,达成自身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同伴的激励。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大家在积极的团队氛围中相互学习、鼓励、帮助,共同提高。

(3)对他人的示范。工作室定期面向全园公开展示汇报,将实践经验与全园教师分享,达到更广泛的“教师教教师”的目的。

篇7

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范文1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音乐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更是离不开音乐,幼儿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幼儿园音乐活动都是一个难点,如何上好一节音乐活动呢?在8月29日我们非常难得有机会去听音乐教学法。这套儿童之家教材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又结合了国外三大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兹、匈牙利的柯达依、德国的奥尔夫,进行编排的一套教材,戴老师让我们感受了这套教材的欢快及培训幼儿这种能力。下面是我的感受。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在选择教材时,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还可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三、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其次,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

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范文2身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一直希望在我的教学中能让孩子不再畏惧数学,而且从心里喜欢它。有幸看了邱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感受非常深刻。现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一、尝试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尝试练习,所以教学过程中便具有基本训练题、准备题与尝试题的进行。“温故知新”便是尝试教学法的主要精神之一。学生从复习旧知识的活动中,其认知结构再度获得同化或顺应,也增强儿童的信心。进而利用既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教师所提出的尝试题。

基本训练题与准备题的呈现方式,视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常用的方法有快问快答法、分组游戏竞赛、前置性测验及小组搜集资料报告等,这些都是学生较乐意进行的活动。

二、尝试题的设计,攸关于整个尝试活动的流畅性,多以发散型的多元思考题型呈现,且与课本的例题相似,让儿童藉以自学课本,操作学具及共同讨论,来尝试解决问题。尝试题的呈现方式可采用多元化,例如角色扮演、模拟问题情境、自由联想、列举法等。尝试题为整个尝试活动的灵魂,它深深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为唯有全神贯注,才能寻找解决尝试题的线索。因此,在设计尝试题时,教师更要多多费心,特别要注意能够激发儿童好奇的内驱力,许多概念及策略,便能水到渠成,建构于儿童的认知结构中。

三、指导儿童自学课本乃是尝试教学的特色。学生期待教师会提出何种尝试题,然后在尝试题的引导下,学生自学课本,获取课本中有关解决尝试题的信息,形成假设,再与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共识,教师请儿童上台发表,若有不足之处,可请别组组员补充。此时,他组组员可提出质疑,亦可加以补充说明。教师在活动中不要急于评价,让儿童尽情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或儿童整理归纳重点。

按上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儿童的学习动机相当旺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儿童除了从课本得到解题的策略之外,更能从分组讨论中得到更多的解题的方法。

四、使用尝试教学法会使概念很清晰地深植于儿童心中,但“精熟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时,往往可配合课本与习作的题目来进行,或口答问答,或形成性评量等等。

应用尝试教学法后,可以发现儿童的“学习迁移”能力增强,常能举一反三,不需要教师题题讲解,可节省时间,多让儿童板演或共同订正。通过合作学习,大家都能彼此互相帮助,使程度不一的儿童,都能渐趋靠近,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成效。

有些人曾怀疑,在现有教材及紧张的教学进度下,为何费时地实施尝试教学法呢?我认为学生有了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自己学习,反而能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我想不管哪种教学法都不能死板地单独使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有配合创造性、多元化的教学设计,才能培养出高创造力的学生。尝试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兼具认知、情意、技能的良好的数学教学模式,值得大家试一试。

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心得体会范文3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我深感这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良机。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认真研读了《学习手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等手册和书籍,各册数学教材,上网、读书,写体会,制作课件、数学知识树,开展了三课活动,同课异构、同步研讨等活动。在三课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参加了讲课,说课,评课活动,并认真写下讲课心得或教学反思。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组内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探究、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下面总结一下本次学习活动中的体会: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通过研修学习,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感到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向专业化方面发展。

我深刻地认识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匮乏,而要开展教学实践,没有深厚的教学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犹如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所以以后应养成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善于总结,注重积累结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的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我们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要想驾驭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我要以这次教材研修为契机,继续加强自身的学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信息,认真向课程专家和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

二、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教材研修的学习和听取同行们优秀的示范课使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先的传统学习模式,更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这使我对以往在教学中的困惑豁然开朗,教学思路灵活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为了图热闹,活动多而淡化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等。在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我上的《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就体现了这些要求,我觉得无论是课的设计理念还是课堂的教学方式,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跨越。当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以高质量的课堂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完善自我。

三、反思不足,努力改进:

通过教材研修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同时,我也重新审视自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贫乏、浅陋,也看清了过去的自己: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缺乏终身学习意识,工作中容易被世俗观念束缚,惰性大,缺少有价值的尝试探索;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1、借助教材研修的平台,多学习、多交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教学和时代的挑战。

2、积极改革课堂教学,认真备课、上课,合理设计教案、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3、在今后的工作之余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篇8

一、课程设计应是专业化和个性发展的融合

研修培训面对着个性鲜明的教师,所以,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对学员进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对教师语文专业作针对性分析,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就缺乏实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以专家讲座为主要板块,把宏观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作为研修课程核心,不顾“语文”的特性,内容空洞而枯燥;有的虽以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训开展研修,但如“蜻蜓点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顾学员的个性,理论和实践成了“两张皮”,学员在研修培训时叫苦连天。

此处的“专业化”,指“语文”的“专业化”,其实质是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全面提升语文教师读、写、听、说、用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收集和筛选信息能力。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专业化应是研修课程设计的主线。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准确定位语文专业内涵,体现对语文专业化内涵的理解,把一线名师和一线教师对接,如设置课程模块有:“语文教育史漫谈”“名师心路历程”“教材研究探寻”“语文小专题研究路径”等等,充分利用语文专业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边语文名师较高的哲学境界、广阔的视野,促进教师思考和感悟。笔者在具体的培训中,通过语文名师进课堂,在具体课例中感受名师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学个性化研究”“写作教学本位回归”“古诗教学本真”等具有语文专业化实质的研修课程,由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专业化内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由于参加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者教龄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们同时承担了繁琐工作,研修学习的质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师要进一步成为骨干教师,还需要系统吸纳学科前沿知识。为此,还应增加“儿童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漫画、绘本与网络时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西方母语教材解读”等专题,增强语文课程时代性内涵,加强教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

也有的语文研修课程的设计,虽然也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主干,3年一轮的培训以语文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设计的讲座和课例分析为核心,看似满足学员在教学实践中的需求,在部分学员评价中获得好评,但没有满足语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需求。语文研修课程设计还要充分研究教师个性化教学行动,以教师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研究中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语文课程设计,切实落实教学行为跟进和全过程反思,融合教师语文的个性发展。

作为全程培训设计,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师个性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对于他们暂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深层次需要的内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训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学员在学习中逐渐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如一些骨干教师,可在设计“同课异构”“与名师同行”等研修主题中,充当主角和专题发言人,给他们提供提前研修的机会,并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语文教学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学员难度大的语文教学设计及更有理论深度的语文教学反思小论文。而对专业意识较被动、教学积淀较薄弱的教师,可在设计“教材研读”“语文的观课和评课”等研修主题中,多给他们提供发言、讨论的机会,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他们解答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要求他们完成小学语文教学法有关的知识梳理的小论文。

设计语文研修课程模式,应立足于调动教师自我反省意识、研究的态度和及时的经验总结,如在语文研修设计时,把“集中研修”和“在岗研修”相结合,如“学员献课及研讨”“与名师同课异构”等,专家和名师一线引领,和名师、专家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全程跟进。让教师建立理性思考,用语文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生动、鲜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学习,正切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让教师参与到真实情景中学习,形成有效培训。当真正形成了独立的研究意识和反省思维时,教师才能成为骨干教师。跨学科语文课程研修课程设计,将使教师体会到生命质量与教师职业发展是多赢的,并力图丰富教师职业和生活情感,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语文教师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思维,将有益于面对鲜活的学生和来自各阶层的家长,在解读教材、分析问题方面就可以高瞻远瞩、收放自如,面对日益综合化的课程时”,[1]就“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程设计应为教师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服务

语文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实现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但是,现在的一些课程设计未曾顾及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只是从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层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需求不够了解,缺乏对教师身心发展的分析,没有对学员进行“量身打造”,忽视了语文教师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只是设计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缺失对教师职业情感、职业内涵和价值观的研修,没有关注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作为独立成长的个体,课程设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本身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有研究认为“单一的教师职业发展,势必人为隔离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使教师陷入双面人格的冲突中”。[2]可见研修培训应为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服务,其内核还应以教师身心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

如设计“教师课例反思研究”课程模块,并设置完整而科学的“跟岗研修”制度,让一线名师引领,师徒结对。基于基本观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培养学员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教师的研究意识”,[3]如设计课程“语文教师小专题研究”“语文校本专题研究”等,梳理教学实践中的兴趣点或困惑点,进行小切口专题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明确其在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及职业发展水平,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发展心态。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面力求宽,内容尽量丰富。如心理学类,“语文教师心理调试与幸福生活”,艺术类“书画艺术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口语艺术和社交礼仪”“人际交往和理财技巧”,适当增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专题,拓展教师视野,满足教师身心发展和谐需求。

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应成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主线,通过与名师“同课异构”实践和研究,名师的教学风格渐渐渗透、滋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复制。这样站在名师肩头,语文骨干教师的素养会渐渐提高。同时,设计研修课程应以经验总结和反思研究为核心。如:设计研修模块“教育名著解读与欣赏”“教育电影赏析和反思”等,学员共同阅读古今中外经典教育名著,共同观赏电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等,通过研讨书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教学的细节,通过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画面,从另一个角度,打通教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的通道,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如电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有了教师的点拨,重建信心,找寻到阅读的兴趣。有试听冲击,有画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讨,并从中反思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将让教师的身心滋养在名著、音乐、美术和多元视角、多元文化中。

三、课程设计应为教师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台

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制度的建设及评价体系形成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操作层面缺乏一定的引领和规范,处于自发、自为实践中,缺乏课程研究和开发自主性,整个研修过程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何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关注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研究和成果提炼。

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缺乏专业性操作指南,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虽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虽体现出一定的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尚未形成系列专业化操作体系,没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比如,有的研修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学员在研修期间的实践和反思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和交流,学员平时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与研修如何对接,如何及时整理和资源共享,尚处于混沌状态。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台,应是语文研修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发挥参与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

语文研修课程设计应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为主线,课程设计的专题如“精彩瞬间”“我读童书”“聊书吧”“书画赏析”“音乐涤荡”“语文教学细节回放”等等,激发教师进入交流平台,分享和共创鲜活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见证教师的成长,记录他们教育行动中的足迹。语文研修培训课程设计还应“关注教师理智行为、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现有生活方式的选择”,[4]发挥共享平台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由于参培教师个体呈现出差异性,有一些教师,热爱教学事业、热爱学生,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特别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论知识,他们初步把握了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动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5]同伴互助的课程设计平台,形成培训学员“精英团队”,通过长期而有专题的互动交流,将起到双赢的效果,也会为教师成为学者型名师做好储备。

研修培训课程设计,应搭建高效有层次的交流平台,分层次设计交流和共享的主题,从初级的“会话沙龙―每周一书”,到中级的“习作探寻博客”,再到高级的“语文的知和行(电子图书)”等,用同伴互助、导师引领方式,让教师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这种方式,比集中的理论讲解,更易被教师理解和吸收。设计研修专题,可从初级的群聊话题“语文课外阅读”“面对网络阅读”“我看娱乐文化”等,到较复杂专题呈现如“名师教学风格启示”“教师下水习作赏析”等。还可汇集、整理、出版参研教师的随笔或文章,把语文教学方法和研究,渗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使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还应在平台交流和共享中,设置讨论专题,加强纵向的理念引领,如“名师教学风格解读”“教师职业规划”“儿童绘本阅读研究”“语文与网络语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参培教师以其原有的文化积累和教育教学经验,去填充、确定研修课程设计中的空白点和定点,从而丰富和延伸语文研修课程内涵和空间。同时,与名师同行的教师常态性的教学实践,将形成语文学科发展共同体。

虽然在课程设计方案中出现了“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培训方式,课程设计也千姿百态,但语文研修课程设计,针对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参与式?”“语文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互动式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从学生层面去评价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效果,需要持续实践和跟进研究,寻求切实有效、科学的操作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张进宝,宋媛.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8).

[2]苏尚峰,张景斌.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J].教师教育研究,2011(3):23-3.

[3]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4]邓睿,王健.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现实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1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