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睡眠质量8篇

时间:2022-08-15 07:39: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睡眠质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睡眠质量

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 睡眠质量; 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36-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高等学校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2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778名;同期在某工科类专业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1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642份,其中男生1038名,女生604名。

二、结果与分析

在1642名工科学生中,PSQI总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间障碍最高,其次为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有3.84%的学生常因睡眠障碍而使用催眠药物。而在2368名医学类学生中,总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学生(x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指标外,医学类学生的PSQI总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三、讨论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33.19%的医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用同一判定标准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方面均比工科类学生差,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也均比工科类学生严重。提示医学院校大学生总体睡眠状况不如工科学生。这是因为医学专业相对工科而言,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对睡眠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工科专业课程实践课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到工厂车间见习,从而由于紧张的学习引起的大脑疲劳可得到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虽然医学生对睡眠知识的认识、保健意识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 记忆内容多,有的学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问题或记忆知识,长期的紧张学习而导致睡眠的质量问题。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学校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就寝管理,改善住宿条件和环境,同时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确处理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睡眠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对睡眠问题较严重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四、具体对策建议

1.加强身体锻炼。身体锻炼能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产生适度的运动疲劳。体质的增强能提高人体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增强能引起睡眠质量的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根据以往的研究:焦虑、抑郁、生活事件应激都是预测睡眠质量的可靠指标,锻炼可以使得这些指标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而使睡眠质量得以提高。

2.改善睡眠环境。开灯睡觉不仅是一种能源浪费,而且影响睡眠质量。人体生物节律,包括生物钟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天黑睡觉”是人类生活常规。如果破坏这常规,夜间开灯睡觉,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睡觉,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功能,包括正常的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甚至使人体的心跳、脉搏、血压异常,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睡觉尽量要在黑暗的环境下。

3.培养睡眠习惯。

开始每2~3天就提前5分钟起床。一个星期后,你就可以提前15分钟起床了;一个月后,你就可以提前1小时起床了,希望更早的起床,你可以慢慢地通过每周提前5分钟,坚持二、三个月。习惯培养后,你仍然需要坚持这个作息规律,按时睡觉,这样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睡眠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375-378

篇2

关键词:医学生;睡眠质量;PSQI

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Word Sleep Day)",这一活动引起了人们对睡眠问题的极大关注。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当前医学生已超过千万,并且逐年上升,是以后国家卫生事业建设的主导力量,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目前由于医学院的扩招,就业体制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大,学业的繁忙,医学生睡眠质量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运用睡眠质量自评量表(PSQI)对泸医学生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当前医学生的睡眠状况,分析其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开展当前高校医学生的心理工作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泸州医学院中抽取6个专业(包括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处理,将大一和大二年级视为低年级,大三和大五年级视为高年级(大四外出实习,故其不在调查范围内);把临床医学专业视为大专业,其他五个专业视为小专业。分别选取年级、专业和性别作为三个变量,从而进行PSQI的相关分析。2013年3~6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变量的各层用PQSI睡眠质量调查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总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其中低年级和高年级各占150份,男生和女生各占150份,大专业和小专业分别占200和100份,各调查成员在同一天同时分别到寝室进行调查,当场回收问卷298份(回收率99.8%),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97.6%)。

1.2研究工具 用刘贤臣等译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该量表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包括: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睡眠持续性、 习惯性睡眠效率、使用药物睡眠和白天功能紊乱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分的总和为PSQI总分,其总分分值介于0~21之间,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1个月的睡眠质量。以PSQI得分≥8分判断为睡眠质量有问题,

1.3用Excel和SPSS为统计工具,对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使用药物睡眠和白天功能紊乱这五个因子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而对睡眠持续性和习惯性睡眠效率则用χ2检验。

2结果

2.1医学生总体睡眠质量情况分析 参与本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试的医学生总均分为 4.63±2.092 。其中PSQI总分低于4分,即睡眠质量好的共有151例,占总体的53.36%。PSQI总分在5~8分,即睡眠质量良好的共有121例,占总体的42.76%。PSQI总分大于8分,即睡眠质量差的共有11例,占总体的3.88%。

2.2睡眠质量各因子的权重分析 利用各因子得分在总体睡眠质量中平均分值的大小来确定其在总体睡眠质量中权重,以了解睡眠质量中的7个因子在本次调查中的主次,其结果按权重大小排序为:睡眠潜伏期占PSQI总分的25.65%,均分为1.19±0.955;睡眠紊乱占PSQI总分的23.05%,均分为1.07±0.428;主观睡眠质量占PSQI总分的20.76%,均分为0.96±0.643;白天功能紊乱占PSQI总分的17.25%,均分为0.80±0.656;睡眠持续性占PSQI总分的7.72%,均分为0.36±0.48;习惯性睡眠效率占PSQI总分的3.51%,均分为0.16±0.37;使用药物睡眠占PSQI总分的2.06%,均分为0.10±0.423。

2.3不同变量医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分析

2.3.1不同性别睡眠质量分析 男生的PSQI总均分为4.44±2.166,女生的PSQI总均分为4.82±2.006,男、女总体睡眠质量差异无显著意义(t=-1.520,P>0.05),但在睡眠潜伏期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

2.3.2不同年级睡眠质量的分析 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总体睡眠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3,P>0.05),但在主观睡眠质量上低年级得分明显高于高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P

2.3.3不同专业睡眠质量的分析 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在总体和其他影响睡眠质量因素上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4性别、年级、专业维度分析 对性别、年级、专业在睡眠持续性和习惯性睡眠效率这两个因子上,用χ2检验得知,仅年级在睡眠持续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4,P

3讨论

本研究发现,调查中泸医学生的PSQI总分均数为4.63±2.09,与 Buysse[1]等人的研究结果比,高于一般人群水平(2.67±1.70),可见医学生比一般人群睡眠质量差。这可能与泸医学生学业繁忙,学习氛围浓,学习压力大;医学院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医院学位要求高,考研趋势化;日趋严峻的医患关系,心理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经单因素分析,在因子"睡眠潜伏期"中,男生的睡眠潜伏期比女生的短,这与冯廷虎[2]的研究相符,这可能与女生天生情感细腻和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有关;在因子"主观睡眠质量"中,低年级比高年级好,这可能与低年级还未意识到就业压力,以及高年级课程较低年级繁重有关;在因子"白天功能紊乱"中,低年级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的白天功能紊乱更明显,在因子"睡眠持续性"中,高年级比低年级好,这可能是由于低年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没有高年级强,自我调节能力没有高年级好。

此外,本次调查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88%,在张林[3]的调查中,睡眠障碍率为18.20%,在张敬华[4]的调查中,睡眠障碍率为29%,显然本次结果与他们结果存在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医学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同,课程安排有差异;或者是不同医学院校对心理辅导重视度不同,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呈高度相关且呈正相关[5];又或者是不同个体对睡眠的认知不同,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与不科学的睡眠认知相关[6]。

总之,医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扰,本研究显示,医学生睡眠质量不容乐观,国家相关部门和学校应给予足够重视,采取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Buysse DJ ,Reynolds CF,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J].Psychiatric Research,1989,28(3):193-213.

[2]冯廷虎,黄国虹.医学生睡眠质量的现状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11).

[3]张林,王琳.东北某高校313名大学生睡眠障碍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6.

[4]张敬华,杨宇轩.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NORTHWEST MED.EDU.Jun.2013,21(3).

篇3

关键词: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40-03

大学生面临来自于学习、就业、家庭、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的情绪紧张、心理负荷过重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倪杰等的研究发现,38.6%的大学生存在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日间功能障碍和入睡时间延长;王连发等的研究发现,失眠的大学生群体几个明显的特征:睡眠质量差、睡眠不足以及缺乏失眠的心理应对和调节机制是大学生失眠的主要问题;潘敬菊等调查发现:大学生中38.3%睡眠时间为7-8h以上,12.1%睡眠不足6h,大学生PSQI平均得分4.89±2.39分,1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较差;Chien-MingYang等对台湾1922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44.0%的学生经历了睡眠相关问题,如睡眠不足、失眠等;Veldi等调查的413名医学生显示29%的学生睡眠质量极好,40%睡眠质量好,24%睡眠质量中等,6%睡眠质量差,1%睡眠质量极差,睡眠质量与学习成绩、娱乐活动、生活环境等有关。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失眠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系统的人类睡眠剥夺实验揭示:睡眠剥夺会引起一些心理学的变化,认知减退和行为错误,然而在有些研究中,在36-40小时睡眠剥夺之前,认知性能测试的结果不一致[7]。研究发现,睡眠不仅可以使个体的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而且与个体的情绪、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同时,睡眠问题也会引起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发生。可见,大学生睡眠问题不容乐观,并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随机调查了200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的睡眠质量与健康状况,比较睡眠障碍大学生与睡眠正常大学生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睡眠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的200名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等文献,了解我国及全国其它高校关于学生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为论文设计、调研和撰写研究报告奠定基础。

(2)访谈法

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就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访谈部分在校学生及老师,获得第一手资料。

(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订问卷(问卷见附件)从赣南师范学院11个学院中随机选取2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80份,回收率90%,剔除无效问卷 11份,有效问卷共 169份,其中文旅学院43份,物电学院43份,政法学院42份,外国语学院4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4.5%。

(4)数理统计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

1、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相关问题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全球睡眠调查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45.2的车祸与失眠不足有关;50%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

2、睡眠质量的重要体现

俗话说:“健康是福,睡眠是金,真正的健康是从睡眠开始的。”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标准时间一般为7-8小时,保持者寿命长,睡眠时间减少寿命也缩短(但个体差异很大)。一个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但必须喝水;不喝水,可以活7天;但是不睡觉,只能活5天,足以说明睡眠比喝水吃饭还重要。

3、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前提保障

人们经常把睡眠问题与年长者联系在一起,但睡眠问题向青年群体蔓延却是不争的事实。各种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经常性的作息不规律和失眠导致体质变差,容易感冒,有时还会头晕、耳鸣。睡眠不足和其他睡眠障碍对于身体的危害早已不是新闻。城市亚健康人口增多、白领电脑工程精英猝死、疲劳驾驶引发的车祸等事件不断证明着睡眠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众问题。高校学生的这种生活习惯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若持续时间长了,会对他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的睡眠节律可能会被打破。这对人的机体免疫力和器官都会造成危害,带来免疫力和康复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此外,还有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后果。

三、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质量现状

1、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睡眠时间

表1:在校学生入睡时间 N=169(人)

睡觉时间 频率 有效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20: 00—22;00 9 5.3 5.3

篇4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睡眠质量的好与坏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在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S大学成立“早睡早起小组”,希望以此探究小组工作方法在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中的作用,并为促进大学生提高睡眠质量贡献力量。

1 小组背景

笔者首先在本班同学中展开了“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初步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得到访谈个案15个。其中,平均入睡时间在10点左右的有1人,11点左右的有5人,12点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时间在6点左右的有1人,7点左右的有3人,8点左右的6人,9点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质量极差,常常会被杂乱声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梦现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觉感觉不踏实,处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状态”,有6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态比较满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这项简单的调查虽然只在一个班级内部进行,但却是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缩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事实,因而笔者借由本学期的小组工作课程,开展了“早睡早起小组”,希望可以对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2 小组活动计划与过程

2.1 活动目标

2.1.1 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找到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帮助改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水平,以改善亚健康的身体素质。

表1

2.1.2 具体目标

①帮助成员在小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探求个人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环境,改变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2.2 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应用小组

(2)聚会次数:5次

(3)活动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时间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小组活动室

(6)计划招募人数: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楼、H楼门口、各个寝室楼下张贴海报

(2)于人口密集处发放宣传单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针对特殊情况工作员可亲自要求招募对象参加

2.4 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2.5 活动过程(如表2)

3 评估与总结

表3

小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活动,每节活动约为60-90分钟。工作者1人,组员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节活动SM缺席、第四节活动PXQ缺席,其他三节均是全勤。小组活动一直在小组活动室开展,10位成员围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组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小组成员的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认真填写了小组反馈表,具体评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组过程评析

3.1.1 小组早期(第一节)

小组的开始阶段是小组生命的重要时段。第一节活动中,组员的任务是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的、建立共同目标和规范、分享表层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组活动,各位组员在开始的阶段比较陌生和拘谨,比较被动。但是随着热身游戏的开展,各位组员消除了隔阂,打破先前比较拘谨的氛围,变得放松起来,组员之间也互相认识,逐渐加深了解。成员有被动的参与小组活动渐渐的变为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3.1.2 小组形成期(第二节)

第二节活动的目的是确定小组规范,了解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经过了一次的小组活动,在本次的小组活动中,虽然气氛没有非常的活跃,每个人都主动参与进来,但是一些平日比较外向的,比较的小组成员已经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一些平日比较内向的小组成员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之下,也有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倾向。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多。

3.1.3 小组工作期(第三、四节)

小组进入这个阶段,凝聚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组员对小组产生了依恋,形成了轻松、快乐、温馨的活动氛围。

在第三节活动中,工作者做一项关于小组成员睡眠情况的调查,并进行了逐一分析和讨论,强调了音乐疗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过第四节活动的反馈来看,改善睡眠环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动中,组员分享了关于食物影响睡眠的小知识,并请来“饮食营养与健康”小组组长WML同学担任嘉宾,为小组成员讲述饮食不正确对睡眠乃至身体健康的影响,小组成员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识,最后大家一起跟随视频做睡眠操。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互动,情景剧表演为部分。

3.1.4 小组结束期(第五节)

第五节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离别的伤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组员的活动情绪。在临近结束阶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动中,组员们纷纷表达了对小组活动的浓厚兴趣和依恋之情,表达了关于小组主题内容的收获,并认真填写了小组活动反馈表。由此,组员与工作者之间以及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转化为社会关系。

3.2 小组反馈

根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目标基本实现。

如表3数据显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较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认识自己睡眠状况、改善自身睡眠质量以及表达自我、挖掘自身潜力、面对未来发展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可见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3 成功与不足

在对小组记录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一是,组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组员睡眠一直保持有规律,SWL同学晚睡情况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组员,LH同学晚睡的情况有所改善,DY和WJH为同寝室友,彼此又互相监督,睡眠环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也有相应改善;三位研一的组员,其中PXQ和JYY为同寝室友,彼此监督、提醒,LP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组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组员普遍对小组的形式及内容感到有兴趣,在每次的小组意见反馈中,组员们一致认为小组的活动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响睡眠质量的小知识,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状况。

但是,本次小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帮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组前期(第一次活动)组员拘禁、不想说话,对工作者有抵触心理。对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地采用游戏来缓解紧张气氛。

(2)组员参与游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失落。对这些工作者要及时组织反馈。(3)沟通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组员介于年级和学习时间等的差异而不愿意与其他年级的组员沟通,这样的情况,工作者应该对讨论作充分的调动。

4 结论

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通过调节音乐、光线等外部环境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通过调节饮食与适量增加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质量;通过闹钟设定、生物钟调节等方式,可以改进大学生“起床难”的问题。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组内成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时身体状况也得到相应改善,成员对小组参与小组的效果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学校小组工作活动的设计[J].社会工作,2010,5.

[3]刘崇俊,仇丽,郭治谦.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篇5

关键词:健身操; 睡眠质量; 焦虑; 抑郁;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f2007)02-0060-03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睡眠质量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许多现代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有调查结果表明:13.9%~28.6%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1-4]。为了考察身体锻炼与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绪是否存在关系,什么样的身体锻炼方式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及情绪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加健身操锻炼前后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进行比较研究,为大学生参加锻炼以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在校3年级且平时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中随机选取72名,男、女各36名,平均年龄男为(21.07±1.10)岁,女为(20.87±1.40)岁,所有实验者均为自愿参加,身体健康,无生理性疾病。

1.2研究方法

(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问卷评价睡眠质量量表[4-5]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该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参与计分的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即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评定期限为锻炼前和锻炼后最近1个月的时间。

(2)焦虑(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评量表[5]。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是由典型的焦虑、抑郁各20项症状组成,量表采用4级评分,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周左右的实际情况,在所列出的20项症状后选择“很少有”、“有时有”、“大部分时间有”、“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中的一个答案。每项回答分1~4个等级,得分以等级为准,所得粗分查表换算成量表分,得分越高,提示焦虑或抑郁越重。40分以下为正常;40―55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55~65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65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或抑郁。评定期限为锻炼前和锻炼后。

(3)自制对睡眠认识评价量表。该量表由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晨醒后感、睡眠是乐趣5个因子组成,每个题目供被试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出“短、好、充足、同意”,“中等、一般、不足、不同意”和“长、差、很不足、很不同意”的选择,然后计算每项所选人数百分比。评定期限为锻炼前和锻炼后。

(4)锻炼时间和负荷量。男、女研究对象各分成两组,每组各18名。每组每周参加3次锻炼(隔天1次),总计锻炼18周,每次练习45~60 min,中等强度(锻炼中心率保持在130~150次/min)。

(5)锻炼方式。健身操由准备活动(10 min,进行慢跑和柔韧练习)、基本部分(包括头部运动、肩部运动、上肢运动、踢腿运动、胸部运动、体转运动、体侧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进行腰腹肌和下肢力量练习)和放松活动(10 min)3大基本部分构成,全套动作练习方式多样,练习部位广泛,对人体头、颈、肩、臂、胸、腹、腰、臀、大小腿等各部位均有相应的锻炼,有音乐伴奏。每次从专业教师选编、自编的10套健身操中随机选用。

将锻炼前后的调查资料、所有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和百分比(%)表示,进行t检验和u检验。

2研究结果

(1)由表1可以看出,在匹兹堡量表7个成分中的睡眠质量与锻炼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与锻炼前比较:1)P

(2)参加健身操锻炼前、后的SAS(焦虑)与SDS(抑郁)结果比较显示,锻炼前SAS值为41.6±7.2,SDS值为43.3±9.4;锻炼后SAS值为35.4±6.9,SDS值为34.9±7.7,可见健身操锻炼后大学生的SAS、SDS分值均小于锻炼前,经t检验SDS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油表2可以看出,入睡时间长的人数从35.6%下降到21.7%.睡眠质量好的人数从29.4%上升到52.8%,睡眠时间充足的人数从21.6%上升到33.7%,晨醒后感好的人数从30.3%上升到58.1%,同意睡眠是乐趣的人数从51.4%上升到67.2%。锻炼前、后比较,5个因子中差异都有非常显著性(P

3讨论

健身操运动,英文原名为Aerobics,意为“有氧运动”、“健身健美操”。它的特点是以身体训练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以健美为目标的体育活动,健身操练习者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完成各种跳跃、转体、扭摆、波动等动作,在整个练习过程中一直保持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可以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这项运动对场地要求不高且四季都能开展。正是由于此运动项目简单、易行,容易坚持、容易推广,本研究选择健身操作为身体锻炼的手段,这对推广及后续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睡眠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心理过程,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睡眠是指复发的惰性和不反应状态,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

并使白合成增加,有利于记忆的储存。每个人都需要正常健康的睡眠,正常的睡眠时间和节律与人体生理及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是反映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6]。

每个人需要的睡眠量是不同的,但睡眠的构成是相同的,先经历浅睡眠,然后是深睡眠,最后是异相睡眠或叫多梦睡眠。一个周期结束时,睡眠者要么醒来,要么进入睡眠的另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准确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恒定的,终生保持稳定。然而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睡眠障碍,一般表现为失眠,如入睡困难,夜间多次觉醒,觉醒以后入睡都很困难,以及早醒等,但也有睡眠过多的情况。夜间的睡眠质量与白天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来说是密切相关的。失眠会出现烦躁症状,对其环境丧失兴趣,心悸和视觉障碍f眼睛发痒、烧灼感、出现幻觉等),对疼痛的敏感性升高,会有精神混乱,回答问题常常词不达意,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健忘。一个晚上的失眠除了有疲劳的感觉,还会有其他的异常表现,如第二天的整体表现差,精神运动(如反应时间)和心理运动(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均降低。失眠症的常见表现还有白天昏昏欲睡,不能集中精力,会严重影响学习质量[7]。

大学生尤其需要良好的睡眠,他们还处于身心发育时期,良好的睡眠是他们有充沛精力学习的保证,但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学生出现睡眠障碍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使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给他们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8]。睡眠质量较差的大学生有更多消极体验,存在认知偏见,过分关注消极信息,不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惟恐自己不能被他人接纳,进一步强化了消极自我概念,损害了睡眠,严重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导致休学和退学[9]。因此,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和睡眠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重视、改善大学生睡眠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表明,平时不锻炼的大学生在进行了有规律的中等强度健身操锻炼后,无论在入睡时间、睡眠质量、晨醒后感觉、睡眠时间及睡眠是一种乐趣等方面,其自我感觉均好于不参加锻炼前(P

篇6

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一定联系,而这样的联系可能是通过某种中介变量起到的,而这样对于中介变量还在探讨之中。

关键词:人际关系;睡眠质量;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睡眠是恢复精力的过程,人类的一生中约有近1/3 的时间在睡觉。睡眠是人类的基本行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睡眠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人们的突出问题之一。

1大学生睡眠质量

1.1大学生睡眠质量概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同时面临来自学习、就业、家庭、社会变迁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的紧张、焦虑造成大学生睡眠质量逐渐下降。

1.2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睡眠的因素有很多:①性别,刘贤臣等(1997)对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男女有睡眠质量的人数分别为 18.1%和 13.03%,男生显著多于女生;[1]②焦虑、抑郁等情

绪与心理因素,心理健康与睡眠呈正相关,刘建安等(2004)对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显著正相关,且SCL-90 总

均分能独立预测 PSQI 得分。即说明心理越健康,睡眠质量越高。[2]③ 人格倾向因素,个性深刻影响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睡眠质量。刘建安等研究发现 PSQI 总均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中 E 量

表得分显著负相关,即外向倾向越明显,睡眠质量越高;与 N 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即情绪越稳定,睡眠质量越高;④考试、就业等生活压力事件,生活应激事件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进而影响睡眠质

量。刘建安等(2004)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事件对PSQ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说明学习压力越大,睡眠质量越低。[3]

1.3睡眠不足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危害

对于大学生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可影响身体的舒适、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失眠长期睡眠质量不好可能影响大学生身体、情绪和精神状态

以及家庭、学业和社会关系等。

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睡眠质量

2.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概况

上海《文汇报》报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杀事件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占27.8%,人际关系紧张已取代恋爱失败成为上海高校自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人给宿舍人际关系下一个明确的

操作性定义,庄国波和唐平秋(1999)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4]杨荣(2005

)指出: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在宿舍里交感互动中形成的心理关系。本研究比较认同杨荣的定义,将宿舍人际关系定义为:学生在校期间与室友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直接的心理

联系。[5]

2.2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以往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都对宿舍人际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毛小玲等(2005)认为在宿舍人际关系性别比较中,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异。女生在人际冲突和扰他性

上得分略低于男生,在人际和谐和亲融性上略高于男生;[6]杨荣 (2005)的研究表明:男生中表现较多的一些不良行为或卫生习惯对男生的宿舍人际交往影响较大;另外“性格内向”、“害羞”、“擅

用他人物品”等因素对男生的影响也较女生大。[5]陈青萍(200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有年级差异,一年级问题最多,二、三年级次之,四年级最少;[7]许传新(2005)的研究表明,来自

城市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要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最高的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的大学生,其次是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中上等的大学生,而自评经济状况处于下等的大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质量最低。[8]

3 中介变量的研究

3.1中介变量的提出

Ahlfeldt 等认为,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行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绩效,甚至有利于促进学风的形成。[10]目前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已经非常多,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随之衍生出了学

习投入这一概念。

3.2中间变量:学习投入

Kuh 等认为,学习投入指“学生在教育目标活动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及在支配有效的教育实践中付出的努力”;方来坛,时勘等(2008)将学习投入做如下定义: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

相关的、持久的、积极的、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9]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心理积极面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乐观主义、抗逆力、意义感和创造

力等积极的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发展,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张信勇等(2008)参照 Schaufeli关于投入的定义,将学习投入定义为“当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持续

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时,即是学习投入”。[10]根据以上对学习投入的各种定义,笔者将学习投入定义为: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持久的、积极乐观的、有自律性的、充满情感和专

注的、自我肯定和认同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主要以住校为主,寝室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的高低。马洪林(2005)在对 1128 名以学生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发现36.61%的学生认为寝室不安静,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睡眠。[11]另外,由于

大学生日间学习生活压力大、大学集体宿舍部分同学喜欢夜聊,也导致了睡眠质量低下(白瑞等,2006 年);[12]张娟研究发现人际关系、身体状况与睡眠质量有负相关,不良习惯与睡眠质量有正相关

。[13]

4未来研究方向希冀

由总结可以发现,以往研究大多针对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没有具体到宿舍人际关系,而有关学习投入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少之又少,所以之后的研究便可以就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大学

生睡眠质量情况及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学习投入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学习投入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贤臣,唐茂芹,胡蕾.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

[2]刘贤臣,唐茂琴,胡蕾.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8):2.

[3]刘建安.临床医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1.

[4]庄国波.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6.

[5]杨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以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为分析案[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

[6]毛小玲.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J].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

[7]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

[8]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4):1.

[9]方来坛,时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6.

[10]张信勇,卞小华,徐光兴.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及其与应激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

[11]马洪林.1128 名医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6.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睡眠质量

抑郁是一种复合的负性情绪体验,它被定义为一种弥漫性的不快乐感。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1]。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2]。睡眠是有机体周期性静息的生理现象,它同觉醒一样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一种主动而复杂的生理状态。良好的睡眠不仅使大脑皮层细胞的能量得到补充,使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新的平衡,而且能消除疲劳,为接受新的信息作生理上的准备,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改善精神运动及心理运动状况。抑郁和焦虑情绪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且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心理障碍之一。根据张智勇、罗珊红的研究结果得出,从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发展表现上看,一年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年级学生的得分。由此可见,抑郁、焦虑心理在大学新生中也大面积的存在。而任何躯体的或精神的因素均可造成睡眠障碍,可表现为睡眠的量、质和时序的变化或在睡眠中出现异常的发作性事件。关于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很多,但多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等为评价工具,而应用SCL-90对大学新生进行测评,分析焦虑抑郁因子与睡眠因子的相关性的却未曾报道[3-5]。本研究以贵阳中医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大学新生抑郁、焦虑程度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阳中医学院2012级大一新生共2081人。其中男生907名(43.58%),女生596名(56.42%),平均年龄为(19.45±1.39)岁。

1.2工具

SCL-90量表共有90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与饮食情况等10个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各因子所表现的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的方法。用1~5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较重、严重5个程度,并计算总分、阳性项目数及10个因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心理问题越严重。量表中任一因子平均得分≥2时,表明被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平均得分≥3表示该症状“较严重”,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

1.3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进行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经过一致性检验,在进行量表测评前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最后统一收回问卷。总共发放量表2128份,收回有效问卷2081份,占总人数的96.16%。

1.4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 SCL-90抑郁、焦虑与睡眠因子的得分结果见表1。

由表二可知:受试者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86,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531(P

3讨论

据WHO和美国Michingan大学流行病学调查,焦虑、抑郁的共病率达50%,C. Lindsay Devane报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虑症状。国内报道抑郁症出现焦虑症状67.5%,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0%[6-9]。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抑郁情绪的大一新生往往伴有焦虑情绪,且二者与睡眠质量也有关系。大一新生性格还不是很稳定,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走入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需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良,独立生活能力差,以及恋爱受挫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应激易导致大一新生的情绪消沉、紧张不安等情绪障碍。这些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较差,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青少年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且有助于防止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另有研究表明,偶尔的睡眠不足常会令人精神不济、心情变差,因为人体缺乏睡眠时,会使压力激素增加,经常失眠的人罹患重度抑郁症的几率比睡眠良好的人高出4-5倍,而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伴有焦虑情绪。因此,消除大一新生不良情绪的产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睡眠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加强体育锻炼,定期的心理讲座与辅导,独立性的培养,社交能力训练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显得必不可少。而对造成大学新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评价,从而针对性更强地采取干预对策,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本文只是对抑郁、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不能阐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睡眠障碍引发抑郁、焦虑情绪,还是抑郁、焦虑情绪引起睡眠障碍,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0.

[2]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08-308.

[3]成义仁,马恩轩,主编.精神病学.第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社,1995:441-442.

[4]王玲,叶明志,温盛霖,等.某医科大学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04-205.

[5]张胜男,田迎春,安力彬.本科护生睡眠障碍与焦虑症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18-919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7]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

[8]Devane CL, Chiao E, Franklin M, et al .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Statu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with Depression, Am J ManagCare.2005, 11(12suppl):344-353.

[9]季建林,徐美勤.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1):9-11.

篇8

关键词: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大学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在某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1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51份,有效率95.5%。其中男生502人(47.8%),女生549人(52.2%);年龄为18-26岁,平均年龄为(20.64±1.41)岁。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1]评价睡眠质量,自拟睡眠质量相关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睡眠质量调查。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PSQI 平均得分(6.43±2.76),1051名学生中有睡眠质量问题人数为355名(33.78%);男生、女生有睡眠质量问题的各位157名(31.3%),198名(36.1%);男、女生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101>0.05)。

2.2 不同性别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男生PSQI平均得分为(6.31±2.76)分,女生PSQI平均得分为(6.55±2.77)分。男女生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4,p=0.161>0.05)。

2.3 不同年级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PSQI总分差异有显著性(F=10.33,p

2.4 不同专业睡眠质量PSQI得分差异分析

不同专业学生PSQ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19,p=0.045)。其中不同专业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得分(p=0.012)、“睡眠效率”得分(p=0.001)及“日间功能障碍”得分(p

2.5 相关因素与PSQI总分简单相关分析

自制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相关因素与PSQI总分作相关分析。其中PSQI总分与身体情况、饮食规律、睡眠环境等因素呈负相关;PSQI总分与饮食过饥过饱、喝咖啡频率、运动频率、学业情况、精神压力等因素呈正相关。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3.78%的大学生有睡眠问题,稍高于其他研究结果(19.3%~28.6%)[2-4];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身体状况、睡眠环境、学习考试等压力。结果显示男女生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近年来国内一些其他作者调查结论一致[4]。不同年级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差异,与国内有些报道一致[5]。三大专业整体睡眠情况差异性不明显,与国内一些研究[6,7]结果相反。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压力、身体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8]。表明学习压力大、身体状况不佳、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就越差。可见睡眠质量的高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这个高智商群体应该尤为重视,睡眠质量的高低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就更为密切,我们应当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将会促进其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6(2).

[2] 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 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 470-471.

[3] 蒋怀滨,林良章,赵春梅. 福州地区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睡眠状况调查及其干预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 1201-1202.

[4] 郑天生,郑园园,毛广运等. 温州市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睡眠认知情况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0,23(11): 84-86.

[5] 王小丹,高允锁,郭敏. 551名医学本科生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 771-773.

[6] 韦成全. 医学院校与工科院校大学生睡眠状况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9,30(11):1027-102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