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8篇

时间:2022-10-17 17:49: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一.广涉艺术领域,提高艺术修养

京剧博大精深,无论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脸谱,还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走、生旦净末丑,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鞭子握在手就是骑马急行,一幅车轮画就是坐轿闲游,一个服饰就是一种身份,眉间一画就是一种性格。一脉相承,百花齐放,流派粉呈,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听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对一出戏能说明剧情,对唱法能指出流派及特点,对人物能知道性格,对脸谱能讲清含义,对动作能说明技巧,对演技能看出优良中差,能说出功夫体现在哪里,那么你的京剧艺术修养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学习文史知识,弥补自身空白

京剧剧目中的历史剧,涉及春秋到明清各朝。它们大多出自文学和史学作品,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甚至是较大的距离;但通过欣赏这些剧目,仍然能够了解一定的历史信息,了解一些历史的人物、事件、故事、典故,了解一些文学作品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史知识不足的缺陷,在欣赏京剧的轻松闲暇中一举多得。例如京剧《将相和》,出自《史记》。《史记》既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不朽的史学作品。在欣赏京剧《将相和》时,就能够知道廉颇、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了解到他们的思想性格,学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典故,知道“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等历史事件。既欣赏了艺术,又愉悦了身心,又间接的读了《史记》的一部分内容。

三.积累教学资料,服务课堂教学

京剧的唱词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是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精华。表达精炼,表意准确,语句优美,韵律和谐,使用了所有的文学手段,具备了一切的文章学规则,应合了语言学的一切要求。因此它能为语文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能在课堂教学需要时,信手拈来,贴切自如。

1、它讲究押韵,韵脚自然,韵律和谐,是消极修辞的范例。

例如: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度鹊桥。(《锁鳞囊》)

2、它调动了极多的修辞格,是积极修辞的范例。

例如:①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对偶)(《春闺梦》)

②世世代代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比喻)(《红灯记》)

③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东升。(借代)(《贵妃醉酒》)

3、它行文流畅,讲究过渡照应,叙事详略得当,结构严谨,是文章的范例。例如《哭灵牌》中一大唱段:

①白枪白盔白旗号,孤王领兵把仇报,二弟啊三弟啊,孤的好兄弟——

②请过了灵牌怀中抱,

③二弟啊——,当年桃园结义好,胜似一奶和同胞,不幸徐州失散了,万般无奈暂归曹,曹操待你的恩情好,上马金银也曾赠你大红袍,美女十名你不要,挂印封金辞奸操,匹马单刀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前把蔡阳的首级枭,可恨孙权设计谋,害孤二弟归阴曹。

④哭罢二弟把三弟叫,

⑤三弟啊——,当年曾把董卓讨,兄弟们阵前逞英豪,虎牢关曾把吕布的发冠挑,长坂坡前喝断了大桥,可恨范疆张达贼强盗,害孤三弟投吴了。

⑥锦绣山河孤不要,一心一意把仇报,灭却东吴恨方消。

第③、⑤段仅一百五十字,把《三国演义》中涉及到关羽、张飞的内容,明白无遗地叙述出来了,可谓精炼概述、详略得当的典范;②、④两个自然段是过渡段,简洁自然;①、⑥两段首尾呼应,与②③④⑤段构成“总—分—总”关系,结构严谨,主题明确。

篇2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阅读模式 阅读实践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和实际学情,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浓郁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文本之中,通过多角度、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阅读体验与感悟,深化文本的深刻内涵研读,熏陶阅读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建构高效的阅读模式。

一、运用场景导读,引发阅读情感

教师要根据文本阅读教学目标,针对文本阅读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把文本内容转化成再现内涵场景,或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研读文本的活动场景,引发学生深入进行品读文本语句,体验、感悟、探究文本知识。在音画或对话场景中,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相互融合、共鸣,激发学生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激发和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自主地进入阅读探究活动中,感知文本的知识内涵,培养阅读文本的个性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在家中做一次盲人体验。新课伊始,教师提出:“昨天你们做了一次盲人体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一片恐惧、处于黑暗之中。”教师导读:“下面我们走入安静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安静却从不恐惧黑暗,能够运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和她触摸春天吧。”接着,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在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盛开着颜色鲜艳的花儿的花园里,盲童安静穿梭于花丛中,用她的双手轻轻地拢住一只蝴蝶……“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这个盲童安静抓住呢?是她的灵性引导她拢住蝴蝶的吗?”画面伴随着解说,深切地感染学生的阅读情感,相信学生此时的阅读情感与作者给予文本中的情感是相互共鸣的:在绚丽多彩的春天里,盲童安静无法用常人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却是用她的全部身心,感受到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内容时,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运用个人朗读、全班朗读、默读、激情朗读等方法,使学生在朗读文本语句的过程中,在紧扣文本重点词句、片段研读活动中,自然站在盲童安静的角度上,与盲童安静运用独特的方式感受和触摸春天的气息,品味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学生有了与文本相互共鸣的阅读情感,理解了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文本情感,进一步体会了盲童安静热爱生活,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二、研读文本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立足于课程理念,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构特点和思想内涵,紧扣文本的重点词句,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研读中推敲与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意蕴,从而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更加灵动地感悟文本人物的形象,学到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透过文本语言的描述,体会到文本作者的胸中意、脑中像,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促使学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阅读情感,以更加贴切的表达方式,较为娴熟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内涵。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时,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教师提出:“同学们认真品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达这种窃读滋味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些语句列举在屏幕上:①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②急匆匆地赶;③总算挤到里边来了;④急切地寻找;⑤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⑥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⑦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在相互交流研读过程中,学生初步理解了这些描述文中主人公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到了窃读时那种的辛苦、累,那种害怕、提心吊胆,那种饥饿的窃读滋味,也表达出了快乐的窃读滋味。同时,也从文中主人公读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感受到了一种窃读的快乐。从以上一系列语句感悟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在窃读过程中虽苦犹甜,通过窃读汲取了许多知识,所以这种窃读是十分快乐的。教师出示文末语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研读之后,深切地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窃读了那么多的书,获取了很多知识,才使她具有成熟、开阔的眼界,让她逐渐成长起来。通过文本语句的研读,学生相互对话,品味文本的深刻内涵,促使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有利于阅读情感获得深化体验。

三、开展阅读实践,提升情感体验

篇3

《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一个神奇的木偶人。他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不听父母的话,独自离开家,结果遇许多倒霉的事。经过许多波折后a,他终于明白了父亲是多么爱他,为此,他努力读书。但匹诺曹还是禁不住诱惑,跟一帮同学来到一个不用上的国家——玩儿国。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多么幸福,结果却变成为一头头小?子。匹诺曹变成?子后,被别人卖来卖去,差一点被淹死。幸好她的小仙女妈妈救了他,让他又重新变成木偶。经过这么多事,匹诺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做错的事,从此努力干活,认真读书,最后变成了真正的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从小木偶的故事中,我读懂了知错改错是多么的重要呀!小木偶就是因为懂得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记得有一次,我把表哥最喜欢的玩具车——“闪电”给玩坏了,我多么后悔自己的不小心,多么当心表哥的责骂,多么希望玩具车还能够"完璧归赵”!当表哥回来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他。没想到,表哥却微笑地说:“诚实,就比是个玩具车——‘闪电’还要好,希望你都继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听了,一蹦一跳地走开去玩了。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勇敢的承认错误,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才得到原谅。

其实不止是我们,伟人小时候也有犯错。列宁小时候到姑妈家,把姑妈家的花瓶打碎了;华成顿用斧子吧花园里爸爸最喜欢的樱桃树砍掉了……然而,他们也都用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所以最后他们还是成为伟大的人物。

一本薄薄的《木偶奇遇记》却让我明白

篇4

    文章都是由字句组合成篇的,而字句在文章中却有轻重主次之分。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艺概·经义概)。这些“为主”的关键性字句,或是表现主旨的致力点,或是情景双关的纽结,或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或是作品意脉的焦点。总之,通过它们可以窥视中心,提携全文。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忌等量齐观平均使用精力。若启发学生以“为主”的字句为突破口,锲入进去,深入发展,生发开来,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内蕴和艺术特色,探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示出沉着而飞动、简要而丰富的教学风采。现辑录几例,以现一斑。

    一、锲入人物的性格

    课文景阳冈讲的是武松打虎的事,其主题是赞扬武松智勇双全。那凶恶的大虫进攻武松使用的是“一扑”、“一掀”和“一剪”。而武松对付的办法均是“一闪”。这“一闪”两字,“看似寻常最奇崛”,因为一般人独自于山冈丛林之中遇见大虫,恐怕早就魂飞魄散,浑身哆嗦,即使有点拳脚功夫此时也使唤不灵,而武松在这生死关头,不但镇定自若,而且表现了绝顶的轻功。“闪”者,如影之一过无踪,如光之一现即灭。前面冠以“一”字,说明一步到位,干脆,利落,准确,不必再加挪动,正如那书法家下笔则点如瓜子捺如刀,无需填填补补。同时武松三次以“一闪”对付大虫的三招,让它“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后相机进攻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如同两军对垒必到敌方“三鼓”“彼竭我盈”之际才发令进攻。———别看这“一闪”两字极普通,由此锲入,结合上下文,分析却有板有眼,揭示了丰厚的内涵。至此,我问那些听得入神的学生:“‘一闪’两字表现了武松哪些性格特征?”学生兴致勃勃,发言此起彼伏,最后归结为三:非凡的胆量、精湛的武功和正确的策略。

    在武松进攻的阶段,他那“一跳”是制胜的关键,当大虫咆哮着再度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正好让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妆,一按按将下来,然后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打死大虫。很清楚,武松的这“一跳”,跳远了不能就势揪住大虫的顶花皮,跳近了则会葬身虎口———“为什么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呢?”在这节骨眼上,我有意打住,用一提问促使学生钩前连后,主动分析,讲出答案:原来这与大虫头次扑过来武松留心观察分不开,当时虽是以“一闪”护身,却不是消极防御,防御中注意了虎扑的起止距离,作好了进攻的思想准备。“一闪”和“一跳”是描写主人公的“为主”的字词,因此,由此锲入进去,能引导学生由行动到心灵完成一种逐步深化的认识,使一个智勇双全、胆大心细的古代英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地活跃在学生脑海之中。

    这样分析人物性格,突出了常见常用的字词,使它们展示出气敛神藏、义深意远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能改变学生重华丽辞藻轻常用字词的偏见。

    二、锲入作品的底蕴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已串讲完了前面两个故事。在这个当口儿,我小结了一下:

    “在‘完璧归赵’中相如一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于赵,就设法取回和氏璧暗中送回赵国,后来还廷斥秦国二十余君,然后请就汤镬之刑。在‘渑池相会’中,相如面对拒绝击缶的秦王,置生死于度外,扬言‘以颈血溅大王’,终于迫使秦王就范。在这两个故事中,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使得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换句话说,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学生议论纷纷:

    “显示人生的价值!”

    “爱国!”

    “憎恨秦王!”

    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一反常态,未加点评,更未作结,留下了这一悬念,却去串讲第三个故事“将相交欢”。在分析中突出了相如忍让回避不与廉颇争列的可贵言行,板书了相如向门客交心的直接引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并问学生:“相如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把什么放在首位?”

    “国家利益!”学生齐答。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表现了相如的‘伸’,那么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了相如的‘屈’,两者好似相反,实质是一致的。你们说怎样理解这‘一致’呢?”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学生:“哦,老师,我知道了,相如能伸能屈都是为了捍卫赵国。”

    “爱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只有爱国精神才能使他大智大勇大忍让!”

    “廉颇能负荆请罪也是被相如的爱国之情感动!”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地赞扬了两位主人公的爱国之情。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三个故事都突出了“国”字,其内容如次:

    完璧归赵,出使不辱国;

    渑池相会,相君不辱国;

    将相交欢,团结卫赵国。

    在这段教学中,是否启发学生以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直接引语进行锲入,效果大相径庭。不锲入,它仅能解释蔺相如不与廉颇争高下的原因;锲入开来,则显出文章“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的匠心,使爱国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辐射学生的心灵。

    三、锲入诗歌的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串讲完了。我表情朗读琵琶女自我介绍身世那段,读到“绕船明月江水寒”一句时,板书了个大“寒”字,并启发学生:“优秀的诗歌写景总是与感情密切融合,创造出深远而统一的艺术意境。从这一认识出发,你们思考一下,在琵琶行中,环境景象的特征‘寒’与琵琶女的衷情有何相通之处?与白居易、众听客的心态有何一致之点?请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写一段话,然后读给大家听。”

    十分钟后就有十个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语段,现择其认识深刻、文字畅达的两段抄录于后:

    “诗中的‘寒’字,一方面反映了环境景象的特点,因为秋夜气温下降,江边更是寒气袭人;另一方面还透露了琵琶女那昔盛今衰、暮境凄凉所形成的心境。当她年轻貌美之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些阔公子不惜财帛,尽力抬举捧场,琵琶女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的放纵生活;而一旦年长色衰,则‘门前冷落鞍马席,只得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以至江边孤守空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不令人心寒?”

    “不仅如此,两位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在诗中虽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但终归达成感情共鸣而使读者的神思聚集于一点。可不是,那琵琶女动手弹奏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声暂歇稍停,就‘别有幽愁暗恨生’;而同病相怜的诗人呢,平日则‘往往取酒还独倾’,送客舟中也‘醉不成欢惨将别’,听演奏竟叹息连声,青衫湿透,还有那满座听众的掩面抽泣,这些散见于全篇的叹息、怨恨、愤懑、悲戚都是由心寒演变激化而成的,与寒江秋月的外景形成了韵致翩跹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

    我见火候已到,小结如下:“根据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寒’字虽为一普通形容词,却十分出色地凝聚了感情,描绘了景象,揭示了题旨,渲染了气氛。一身数任,四通八达。诗歌的意境创造把‘寒’字推向了制高点,为它确立了全篇独尊的艺术地位,它也就无往而不适地解释着一切,笼罩着一切。因此,我们从通体出发感受全诗,一个‘寒’字可以了得。”

    至此,不由学生不惊诧这篇把两人心灵共振倾吐得酣畅淋漓、委曲动人的千古佳作竟能如此高度集中,从而真正领悟到白居易穷究人情、体察物理、融铸汇合和高度提炼的艺术功力,真正钦佩诗人“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创造统一意境的独到运思。

    四、锲入作者的心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接近尾声。我问:“‘孤帆远影碧空警一句只提到了‘远影’,难道李白目送孟浩然只看见孤帆的‘远影’么?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

    学生:“老师刚讲过,远去的小船在诗人眼中是由近及远,由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诗人既看见孤帆的‘近影’,也看见‘不远不近之影’,当然还看见‘远影’。”

    我问:“那为什么不把三者全写出来呢?”

    学生:“诗只四句,写不了。”

    “全写出来就嗦了,要剪裁。”

    “全写出来就没有想头了,没有余味了。只提‘远影’,正是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我又问:“‘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有一‘见’字,主语当然是李白。小船已消失了,他只看见浩瀚的江流奔向天际,你能想像出诗人的位置和神态吗?”

    学生:“伫立黄鹤楼。”“临江极目远望。”

    我再追问:“诗人为什么还伫立黄鹤楼,临江远望呢?”

    学生:“感情深。”

    “舍不得。”

    “依依惜别。”

篇5

文章都是由字句组合成篇的,而字句在文章中却有轻重主次之分。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艺概·经义概)。这些“为主”的关键性字句,或是表现主旨的致力点,或是情景双关的纽结,或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或是作品意脉的焦点。总之,通过它们可以窥视中心,提携全文。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忌等量齐观平均使用精力。若启发学生以“为主”的字句为突破口,锲入进去,深入发展,生发开来,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内蕴和艺术特色,探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示出沉着而飞动、简要而丰富的教学风采。现辑录几例,以现一斑。

一、锲入人物的性格

课文景阳冈讲的是武松打虎的事,其主题是赞扬武松智勇双全。那凶恶的大虫进攻武松使用的是“一扑”、“一掀”和“一剪”。而武松对付的办法均是“一闪”。这“一闪”两字,“看似寻常最奇崛”,因为一般人独自于山冈丛林之中遇见大虫,恐怕早就魂飞魄散,浑身哆嗦,即使有点拳脚功夫此时也使唤不灵,而武松在这生死关头,不但镇定自若,而且表现了绝顶的轻功。“闪”者,如影之一过无踪,如光之一现即灭。前面冠以“一”字,说明一步到位,干脆,利落,准确,不必再加挪动,正如那书法家下笔则点如瓜子捺如刀,无需填填补补。同时武松三次以“一闪”对付大虫的三招,让它“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后相机进攻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如同两军对垒必到敌方“三鼓”“彼竭我盈”之际才发令进攻。———别看这“一闪”两字极普通,由此锲入,结合上下文,分析却有板有眼,揭示了丰厚的内涵。至此,我问那些听得入神的学生:“‘一闪’两字表现了武松哪些性格特征?”学生兴致勃勃,发言此起彼伏,最后归结为三:非凡的胆量、精湛的武功和正确的策略。

在武松进攻的阶段,他那“一跳”是制胜的关键,当大虫咆哮着再度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正好让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妆,一按按将下来,然后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打死大虫。很清楚,武松的这“一跳”,跳远了不能就势揪住大虫的顶花皮,跳近了则会葬身虎口———“为什么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呢?”在这节骨眼上,我有意打住,用一提问促使学生钩前连后,主动分析,讲出答案:原来这与大虫头次扑过来武松留心观察分不开,当时虽是以“一闪”护身,却不是消极防御,防御中注意了虎扑的起止距离,作好了进攻的思想准备。“一闪”和“一跳”是描写主人公的“为主”的字词,因此,由此锲入进去,能引导学生由行动到心灵完成一种逐步深化的认识,使一个智勇双全、胆大心细的古代英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地活跃在学生脑海之中。

这样分析人物性格,突出了常见常用的字词,使它们展示出气敛神藏、义深意远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能改变学生重华丽辞藻轻常用字词的偏见。

二、锲入作品的底蕴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已串讲完了前面两个故事。在这个当口儿,我小结了一下:

“在‘完璧归赵’中相如一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于赵,就设法取回和氏璧暗中送回赵国,后来还廷斥秦国二十余君,然后请就汤镬之刑。在‘渑池相会’中,相如面对拒绝击缶的秦王,置生死于度外,扬言‘以颈血溅大王’,终于迫使秦王就范。在这两个故事中,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使得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换句话说,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学生议论纷纷:

“显示人生的价值!”

“爱国!”

“憎恨秦王!”

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一反常态,未加点评,更未作结,留下了这一悬念,却去串讲第三个故事“将相交欢”。在分析中突出了相如忍让回避不与廉颇争列的可贵言行,板书了相如向门客交心的直接引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并问学生:“相如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把什么放在首位?”

“国家利益!”学生齐答。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表现了相如的‘伸’,那么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了相如的‘屈’,两者好似相反,实质是一致的。你们说怎样理解这‘一致’呢?”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学生:“哦,老师,我知道了,相如能伸能屈都是为了捍卫赵国。”

“爱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只有爱国精神才能使他大智大勇大忍让!”

“廉颇能负荆请罪也是被相如的爱国之情感动!”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地赞扬了两位主人公的爱国之情。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三个故事都突出了“国”字,其内容如次:

完璧归赵,出使不辱国;

渑池相会,相君不辱国;

将相交欢,团结卫赵国。

在这段教学中,是否启发学生以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直接引语进行锲入,效果大相径庭。不锲入,它仅能解释蔺相如不与廉颇争高下的原因;锲入开来,则显出文章“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的匠心,使爱国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辐射学生的心灵。

三、锲入诗歌的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串讲完了。我表情朗读琵琶女自我介绍身世那段,读到“绕船明月江水寒”一句时,板书了个大“寒”字,并启发学生:“优秀的诗歌写景总是与感情密切融合,创造出深远而统一的艺术意境。从这一认识出发,你们思考一下,在琵琶行中,环境景象的特征‘寒’与琵琶女的衷情有何相通之处?与白居易、众听客的心态有何一致之点?请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写一段话,然后读给大家听。”

十分钟后就有十个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语段,现择其认识深刻、文字畅达的两段抄录于后:

“诗中的‘寒’字,一方面反映了环境景象的特点,因为秋夜气温下降,江边更是寒气袭人;另一方面还透露了琵琶女那昔盛今衰、暮境凄凉所形成的心境。当她年轻貌美之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些阔公子不惜财帛,尽力抬举捧场,琵琶女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的放纵生活;而一旦年长色衰,则‘门前冷落鞍马席,只得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以至江边孤守空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不令人心寒?”

“不仅如此,两位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在诗中虽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但终归达成感情共鸣而使读者的神思聚集于一点。可不是,那琵琶女动手弹奏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声暂歇稍停,就‘别有幽愁暗恨生’;而同病相怜的诗人呢,平日则‘往往取酒还独倾’,送客舟中也‘醉不成欢惨将别’,听演奏竟叹息连声,青衫湿透,还有那满座听众的掩面抽泣,这些散见于全篇的叹息、怨恨、愤懑、悲戚都是由心寒演变激化而成的,与寒江秋月的外景形成了韵致翩跹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

我见火候已到,小结如下:“根据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寒’字虽为一普通形容词,却十分出色地凝聚了感情,描绘了景象,揭示了题旨,渲染了气氛。一身数任,四通八达。诗歌的意境创造把‘寒’字推向了制高点,为它确立了全篇独尊的艺术地位,它也就无往而不适地解释着一切,笼罩着一切。因此,我们从通体出发感受全诗,一个‘寒’字可以了得。”

至此,不由学生不惊诧这篇把两人心灵共振倾吐得酣畅淋漓、委曲动人的千古佳作竟能如此高度集中,从而真正领悟到白居易穷究人情、体察物理、融铸汇合和高度提炼的艺术功力,真正钦佩诗人“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创造统一意境的独到运思。

四、锲入作者的心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接近尾声。我问:“‘孤帆远影碧空警一句只提到了‘远影’,难道李白目送孟浩然只看见孤帆的‘远影’么?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

学生:“老师刚讲过,远去的小船在诗人眼中是由近及远,由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诗人既看见孤帆的‘近影’,也看见‘不远不近之影’,当然还看见‘远影’。”

我问:“那为什么不把三者全写出来呢?”

学生:“诗只四句,写不了。”

“全写出来就嗦了,要剪裁。”

“全写出来就没有想头了,没有余味了。只提‘远影’,正是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我又问:“‘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有一‘见’字,主语当然是李白。小船已消失了,他只看见浩瀚的江流奔向天际,你能想像出诗人的位置和神态吗?”

学生:“伫立黄鹤楼。”“临江极目远望。”

我再追问:“诗人为什么还伫立黄鹤楼,临江远望呢?”

学生:“感情深。”

“舍不得。”

“依依惜别。”

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实际应用

问题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后出现的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它被广泛的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遍历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问题教学法的效用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是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理念无法突破传统课堂提问的桎梏,无法摆脱自身的瓶颈,用创新的思维来看待课堂。本文试着从以下三方面阐述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

一、调动课堂的活跃的气氛,并且积极鼓励初中生提出问题

教师平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走下讲台,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中去,从中启发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懂得语文是一个一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学科,在课堂上只要大家勇于思考、积极发言,并且敢于质疑,就是正确并值得表扬的。同时教师要明白初中生在这个生理的发展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兴趣广泛,具备冒险精神,同时初中生思维活跃,具体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以及创造欲。教师要尤其注重利用初中生这个特点,积极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向教科书,不敢向权威质疑的心里,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说错的心里不好意思的心里困境。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一文时,课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或许班里就有人质疑:“怎么那个时候没人有打扰他呢?怎么那个时候的绿树成荫呢?”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叫云雀是天子呢?”等等,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要表扬这些学生的敢于质疑的能力,说明他们心思缜密,勇于探究,再引导学生追问这个时代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

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做恰当合理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因为合理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进而产生好奇心。甚至可以通过环环相扣,像解连环锁一样,但是每个问题的侧重点都不同,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完璧归赵》这篇文章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环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赵国和秦国的势力对比怎么样”?并且接着这个问题:“蔺相如是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你能从中看出蔺相如什么品质?”最后在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最后和赵国的命运如何,最后秦国有没有得到和氏璧。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让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去朗诵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前面的问题是后面问题的铺垫,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延伸。但是这几个问题的主要考查点不一样,首先是训练了学生寻找知识点进行归纳的能力,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整个课堂都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由老师为主导转换为学生为主导,充分体现的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当课堂上遇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大的问题时,学生既没有相对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又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模板,学生会感觉叼着块大肉,但是无从下口,此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应该积极发挥老师的作用,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比如通过相关资料,角色扮演还原课文的内容情节,一对一回答等等诸如此类。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掌握好了课堂上课的节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我组成小组,发挥团队精神,积极带动大家一起融入到这个课堂中来,锻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在问题不断学习进步。比如,在学习《完璧归赵》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教师问大家提出有效的问题留给大家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这个表演中哪个表演最为惊险?秦王先要看和氏璧的原因是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了啥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问题尤其是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心里感受和精神体验,用真切的情感和理性的逻辑去思考问题,进而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实现进步。

结语

问题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它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自我的逻辑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能够深化拓展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桎梏,提出了三点措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立华. 谈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J]. 科技资讯,2012(33).

[2] 黄厚江.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J]. 中学语文教学,2013(3).

篇7

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爱,而他们自身的情感世界缺失却很严重,有的甚至已经没有学习的斗志,想着不劳而获。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想让学生自愿地融入语文课堂中,为师者必须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谈他们关心的话题,讲他们能听得去的内容。语文课绝不能只是老师在讲台上热血沸腾的侃侃而谈,要想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共振”效果,前提应该是学生的心中也充满着相应的各种情感。可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相应的情感世界呢?

一、爱自己

爱自己就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讲《老人与海》时,我让学生画出喜欢的句子来,谈一下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结果学生不约而同的划了这样一些句子:“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我不能阻止他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他。”……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句子表现了老人的顽强、坚定与执着。这时候我就会总结:人在绝望的时候,从生活中去寻找绿色的希望,这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老人如此,他背负得起苦难,包容得了荣辱,因此他不会被打败。于是大家要向桑地亚哥致敬,因为“硬汉精神”正是我们想要的。

在对待《游褒禅山记》中“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些句子时,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想说什么就谈什么,结果大家畅所欲言,谈志向,毅力,机遇,志力……其实,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有毅力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树永久长青,活得有意义。

我把《氓》《孔雀东南飞》《祝福》三篇文章放到一起,每篇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让学生们讨论一下,该如何用今天的视角看待她们的人生呢?最后总结是:《氓》是爱情来的时候要清醒,要慎重选择爱情;刘兰芝和焦仲卿用生命来表达真爱,但更应该珍惜生命;祥林嫂是不幸的,人应该自尊,自爱,自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二、爱父母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双腿,这是人生的不幸,但他母亲在,希望就还在。学习到“我与母亲”这一节时,每个学生都是面色凝重,心中想了很多。“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读到这里谁能不动容,母亲的目光是一双长长的手,牵扯着史铁生走向未来。“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讲到这里的时候,班级有一个平时很叛逆的学生,他很激动,说自己平时就总和母亲拧着做,就像藏猫猫。现在想来太不应该了,觉得自己的心太狠了,回家后,要和母亲说对不起。大家都由衷地鼓起掌,当然掌声是送给他的,更是送给我们自己的。有一种爱超越生死,刻骨铭心;有一种爱血浓于水,动人肺腑。这样的爱,学生怎么能不感动?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会学生认识到父爱与母爱是不一样的,应该理性的去理解和爱父母,爱是一门艺术。《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百善孝为先,应该及时行孝,切勿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三、爱祖国

祖国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大家都应该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去爱祖国。学习《苏武传》时我问学生,是什么力量让“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如果换做我们,能否做到?这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苏武这样做是保守节操的,但也有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就成了正反两种意见,可以辩论一下。最后大家都支持正方的观点,认为苏武可以忍辱负重,牧羊风雪;这都源于他对祖国的爱。这是苏武坚守对故国的信念。是对祖国的可歌可泣的忠诚。《苏武传》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这种爱。我们要像苏武一样,时刻做到祖国在我胸。

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但他为什么要“夜缒而出”,只身赴秦?又是什么力量让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上智压秦国群臣?还有一个年纪轻轻正当大好年华的刘和珍君怎么会为正义献身?做一个真的猛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舍身救国。在困难面前,唯有敢于担当,才能冲破黑暗,获得成功。

四、爱他人

篇8

关键词:穿越;时空;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91-03

一、什么是穿越剧

(一)穿越剧的定义

穿越剧是对穿越时空这一类型题材电视剧的简称。而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就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了另一时空(B时空)展开一系列活动的事件。穿越剧如《寻秦记》,剧中主人公项少龙乘坐时光穿梭机,从2001年的香港穿越到了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的赵国,并参与和见证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二)穿越剧的产生

穿越剧是怎么产生的,如果要溯源,那么源头可以归结为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人类生存世界的思考和探索。从古代古希腊甚至更早的时候,人们就对时间进行了很多种思考,但是真正从科学上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一种时空理论,还是从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开始。爱因斯坦曾指出,当一个物体达到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变慢,这一现象称为“时间膨胀”。而当这个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倒流。但是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指出:光速无法超越,时间不可能倒流。但是另一位大物理学家霍金却力证穿梭时空是有可能的。不管这些推理论断是否成立,从穿越剧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大胆的设想与高深的物理知识为编剧们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根据,埋下了伏笔。其次,穿越剧的产生得益于科幻小说中穿梭时空的奇思妙想。1895年英国小说家威尔斯发表了一步《时间机器》的科幻小说,引起了人们对于时空旅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一百多年后,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为同名电影搬上了大荧幕。之后,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层出不穷。日本漫画《漂流教室》在上个世纪70年代问世,叙述主人公高松翔在一次莫名的大爆炸中,连同整所大和小学师生862人一同来到了荒芜的未来世界。这部漫画于2002年被翻拍成同名电视剧。而中国香港第一部穿越剧《寻秦记》则改编自黄易的同名武侠仙侠小说……因此,如果说物理学家们的时空观为穿越剧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想象可能的话,那么文学作品则为穿越剧的生根发芽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但是长久以来,“穿越”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单独提炼出来,而是融入在科幻小说、恐怖小说、探险小说、武侠小说、魔幻小说或神话小说当中。直到最近几年,中国内地网络文学声势浩大,穿越文独树一帜,成为网络小说题材的一种,然后穿越文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于是顺理成章,穿越剧的提法应运而生,在今天可以视为电视剧的类型之一。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穿越剧归属为科幻剧或奇幻剧(如美剧《迷失》)。某些悬疑剧中也会带有穿越情节,不过其中的穿越只是作为点缀,而非主线。在日本,穿越剧可划在灵异剧的范围之内(如《漂流教室》)。在华语圈里,台湾电视剧《超级女巡按》(1993)可算是穿越题材电视剧的鼻祖,之后《寻秦记》(2001)《穿越时空的爱恋》(2002)均掀起收视热潮。可见穿越剧在港台较之内地是要先行一步的。直到2006年《魔幻手机》的播出开启了中国内地穿越剧的先河,而2010年的《神话》则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地第一部穿越剧。

二、穿越剧的形式

关于人类是否需要“虫洞”(连接宇宙遥远区域的时空细管)来进行穿越,或这个虫洞是否真的存在不是编剧们要考虑的问题,想象力才是实现穿越的关键。在电视剧中,这个虫洞的存在可以是各种方式的,穿越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

(一)按穿越的表现方式分为直线式穿越和往及式牙越

1.直线式穿越:如果把时间看做一条轴线,把人看成是在这条线上能够自由活动的质点,把这个人所在的时间点看做原点,那么这个质点一旦在这条轴线上发生位移,就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前,即回到过去,一种是置后,即来到未来。这类穿越是最广义上的穿越,表现手法也很简单,华语圈的大多数影视作品都在此之列。如《穿越时空的爱恋》是主人公从2002年穿越到明朝朱元璋时期,《九五之尊》中则是主人公从清朝雍正十三年穿越到2003年的香港。

2.往复式穿越:主人公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然后再从另一时空穿越回当下所在的时空,这种往返交替式的穿越就是往复式。如美剧《迷失》就是往复式穿越的代表。广义上的时间穿越并不是《迷失》的核心内容,但穿越却从第一季到大结局到六季无处不在。这种穿越并非实际上的身体穿越,而是心灵闪回、意识流在过去和今天之间不停地穿越的穿越,每次看似无关的“昔日回忆”和“今天的遭遇”总是能在每一集的最后找到一个交点,将这一集的主题进行升华。从第三季“闪前”(一种向未来的穿越)的出现,到第四季闪前闪回交替出现,人物关系和剧情的铺垫逐一明朗,但在明朗的过程中却又不停地编织出新的线索和铺垫。如果说《神话》《寻秦记》的穿越是一根穿过时间的线,那么《迷失》的往复式穿越就有如一张纵横交错的巨大的网,交织在整个时间和空间的长河里。

(二)按穿越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分为有意穿越和无意穿越

1.有意穿越:剧中角色根据某种目的自觉进行的穿越,而非盲目穿越或者意外穿越。

2.无意穿越:是指穿越剧中角色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的穿越,是意外穿越,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如《九五之尊》中吕四娘欲行刺雍正皇帝,两伙人正在船上打斗,不料突然风云变幻,龙卷风将雍正皇帝和吕四娘卷到了2003年的深广公路上。这种令人始料不及,没有任何征兆和准备的穿越,就属于无意穿越。

(三)按穿越对象分为肉体(原身)穿越和精神穿越

1.肉体(原身)穿越:即人物完整地从某一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其体态、容貌、服装等都没有变化,思维方式和智商水平也没有任何改变。穿越剧中多数是这种穿越形式。

2.精神穿越:主要是指意识、灵魂或者心灵意念的穿越。日剧《追梦人》(2007)中,原棒球选手小木骏介曾因伤退出棒球界,却在下定决心重返赛场的时候意外死亡。在神的帮助下,小木“借尸还魂”,附体在年轻的社长朝日奈孝也身上。“借尸还魂”或者“附体”就是灵魂的穿越。而美剧《迷失》前四季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心灵的闪回,意识流的穿越。

(四)按穿越媒介分为“科技”穿越、“异能”穿越、“自然力”穿越、“事物”穿越

1.“科技”穿越:即借助科学的力量实现穿越,比如科学家

或发明家发明创造的时间机器或者时光穿梭机帮助主人公实现穿越(《寻秦记》),或者是利用医疗器械,移植脑细胞从而介入另一个人的超时空世界。

2.“异能”穿越:即借助神仙法宝或者妖魔鬼怪这样具有异能量的物质实现穿越。如《神话》中易小川和高要被虎型坠与宝盒带到了秦朝;《穿越时空的爱恋》中小玩子和张楚楚则是被游梦仙枕带到了明朝。

3.“自然力”穿越:即穿越的达成是受自然现象或者某种灾害的影响,如风雨雷电、地震火灾等。在《穿越时空的少女》中,和子经历了地震与火灾之后拥有了穿越时空的能力;而在《漂流教室》中,是一场地震让主人公们穿越到了未来。

4.“事物”穿越:就是主人公通过物质实体完成穿越的过程。如港剧《巴不得爸爸》(2010)中,楚慈莫名其妙地被困在电梯,然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衣柜钻出来,穿越到了他父亲的时代。

(五)按穿越的时空关系分为时间的穿越、空间的穿越及时间和空间的同时穿越

1.时间的穿越:也就是穿越时间。而穿越时间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时光倒流,回到过去;一种是时光前进,穿越到未来。《穿越时空的少女》(1994)中,女中学生和子在一次地震和火灾中意外的拥有了超能力,她渡过了完全相同的一天――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事,经历同样的地震和火灾。穿越到未来的穿越剧则有《九五之尊》(香港)《漂流教室》(日本)等。

2.空间的穿越:也就是穿越空间。关于穿梭时空有一个“外祖母悖论”:一个人穿越到过去,在其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跨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呢?霍金在这方面提出了观点:一旦发生“时空穿梭”,那么时空便会进行分叉,以那个穿梭时空的人到达的时间起,产生一个与原有时空平行的时空,新产生的时空与原时空互不干扰,各自进行发展。12J这种多个或者说是平行时空,在美剧《危机边缘》就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力证。

3.时间与空间的同时穿越:多数穿越剧属于简单的时空穿越,那就是主人公从所处的时代穿越到了某个时期,穿越后发现所处地点也发生了改变,从A地变成了B地。复杂一些的还属美剧。《迷失》中前4季的主角,被分散到了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两条非常重要的故事线,而这两条故事线隔着30来年的时间,彼此影响,而他们所处的时空关系总在变换着。

三、穿越剧的内容及比较分析

各地穿越剧因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剧情上必然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一)中国的穿越剧

首先,主人公穿越后,一定会在其穿越后的那个时代有所作为,要么建功立业,要么辅助他人,总之就是在有意无意中影响身边的人和事。《寻秦记》中诸如“完璧归赵”“秦皇登基”“焚书坑儒”等重大历史事件是项少龙的帮助参与下或是因为他的关系而形成的。

《九五之尊》中,雍正皇帝穿越到现代,尽管不再是至高无上的王者,但是具备帝王非凡智慧的他依旧能够在二十一世纪大展拳脚。其次,如果剥离‘‘穿越”这个概念,那么会发现剧集的内容可以归结为言情、武侠、职场、商战等题材。所以,中国的穿越剧,“穿越”得还很表层很外在。尤其是内地的穿越剧,编剧在编写穿越时空的故事时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逻辑错误颇多:主人公穿越到了距离自己非常久远的时代却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现代人的特性,且穿越到古代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拥护历史,挑起一肩重担来捍卫历史,而不论那历史是好还是坏。很多时候,内地的穿越剧,情节发展依靠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性,而是历史的巧合,甚至很多东西编剧也解释不了,所以内地的穿越剧还有待提高。中国香港地区的电视剧多半是胜在节奏和重点的把握上。即便布景服装简陋,但剧情的设计和节奏的把握上却依旧很有心思。《寻秦记》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即使删除了原著中的诸多女人,但40集的长度依旧被填充得十分充实。而台湾地区的穿越剧,其实更像披着穿越外衣的偶像剧或言情剧。观众收看《终极一家》,被吸引的不止是剧情,更多的是对“飞轮海”等帅哥们的拥趸。

(二)日本的穿越剧

日剧很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故事怎样,整部剧集都充满着浓浓的励志情结,而这一特点在穿越剧中也同样显露无疑。穿越也好,现实也罢,日剧其实换汤不换药,打动观众的永远是人心。不同于《迷失》眼花缭乱的穿梭轮回和时空往返,而是认认真真的讲好故事的本真――穿越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不论是《重返少年时》的亲情主题,还是《求婚大作战》的爱情主题,“穿越”都是感情的随附品。也许正是因为那沉甸甸的感情才让日剧里的时空之门为之打开。在东方,情感线索永远贯穿全篇。穿越剧也不过是借助“穿越”的外壳,核心讲述的依旧是情感问题――弓杀情、友情、爱情。

(三)美国的穿越剧

一般涉及穿越题材的影视作品多为喜剧或冒险类的浪漫主义题材,也就是整个故事为这个概念服务,这一点在国产影视剧(包括港台)中尤为明显。但是在近年的美剧里已经很少使用这种老套的方法了,即便有也不会作为主要卖点。华语剧中那些接近无厘头的剧情和表现形式更像是肥皂剧。而涉及穿越的美剧,一般都是很严肃的推理、冒险、悬疑、科幻、灾难剧等,编剧们一般不会玩弄这个概念,而是会更务实地将概念好好服务于剧情,打造一些实实在在的精彩的美式“穿越剧”。

(四)穿越剧的差异性

如果说在东方主人公的穿越多数是依靠神仙法宝来实现,那么在西方主人公则多数是凭借严谨的科学探索来穿越的。除了要应对穿越带来的各种问题之外,还会孜孜不倦地探索导致穿越产生的原因,抑或穿越工具根本就是主人公自己制造出来的。这种区别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传承千年,日韩等国也深受其影响。而以美国代表的西方,更崇尚科技的力量和人的要素。在美剧里,那些玄妙的理论与推测似乎真的如同一种科学预见。如果说内地剧多是以情为主,那么美剧就像一场“brainstorming”。美剧的穿越背后,有庞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等专家学者支撑,而内地的穿越剧似乎凭借编剧的想象就足以完成。

四、穿越剧的特点

(一)新:题材新鲜,形式新颖,内容创新

穿越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如武侠、言情、伦理、悬疑等)是个新生的题材,时空交错的情节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

(二)奇:编剧奇思妙想,带领观众畅游时空隧道

科技发展的今天,电视特技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因此我们看到了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穿越方式,而那些穿越方式效果逼真,如同身临其境。

(三)特:穿越剧不同于常规的电视剧种,好像带有魔幻的色彩,但是又不同于神话剧,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神话剧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戏剧。这类戏剧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有出现。在欧洲,古希腊的题材,大都取自希腊神话,悲剧诗人给神话以新的解释,赋予它以现实意义的内涵。在中国古典中,这类剧目也很多。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天仙配》等。穿越剧则不必以神话故事传奇传说为基础,具有随意性和任意性。

五、穿越剧走红的原因及价值功能

穿越文是当下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更被很多网友们奉为必备读物。而穿越剧也因为它的新奇特备受瞩目。尤其在中国,每一部穿越剧都会赢得高收视率和热议。《寻秦记》是2001年香港TVB台庆大戏。

《九五之尊》让女主角张可颐捧得2003年度TVB视后桂冠。内地《魔幻手机》(2006年)《神话》(2010年)在中央台播出,均为收视冠军。夸张地说,人人都爱穿越,人人都有穿越的梦。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源于人人心底深处的美丽“白日梦”。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默默无闻平凡无奇,但是内心深处却充满英雄情结,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然而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人们不能完成“理想”,于是人们会将情感寄托或者转移。在文学作品中或影视剧里,人们将自己代入其中,和角色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为角色去叱咤风云,建功立业。

另一个原因,很多人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回到回去,是为了“追悔”,去弥补昔日的遗憾。另一部分人则渴望穿越到未来,则是想提前见到未来发展成为何种状貌,从而满足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