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09:45: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模实训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肯定会有一种深深的遗憾。教育是我选择的,我一直在为之努力,在这个过程里,我在长大,在成熟,在实现着自己心中不停闪烁的理想!我不想留下遗憾!”
“实践是检验真实唯一标准”,教育不是说的,而是必须要来做的,用行动说话是教师这个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回首来时路,这几段话可以说是我们中学部全体同志思想和行动的真实写照,也揭示出我们能克服困难,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原因。
本学期我们中学部在学校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部室的配合下,在中学研训部全体研训教师的通力合作下,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继续深化全县素质教育工作进程,同时在强化研训教师个人素质、争做学者型教师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期初教学工作检查
3月1日2日两天,中学部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对全县初中进行了期初工作督导检查,通过听汇报、看学校计划、听课、查教案、调查校本培训等形式,了解各校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以往的经验,每位研训教师深入到乡下学校的时候,都要带着相应的表格,逐项进行详细的检查,然后认真填写检查表格,汇总检查意见而后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将检查情况报告给县教育局,反馈给基层校,促进了各学校教学及管理尽快步入正常的轨道。
二、以课改推进为重点,扎扎实实开展研训工作。
1、出色地完成学期初新教材集中性培训工作。
本学期是我县初一年级实施新课程的第二个学期,总结第一学期课改经验,搞好七年级下学期的教材培训,是新课程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为此各科教研员利用寒假的休息时间为此次培训做了充分的准备,于开学初学生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对基层教师进行了不同内容的相关培训。
开学初,从2月26日至29,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学科共有400多名教师受训。培训采用讲座、看录象光盘、研讨,答疑、互动交流等形式,会后广大教师反映这次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
在集中培训中,除了我们亲自开展的培训活动,还配合着市教师进修学院安排的全市性的北师大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几个出版社的教材培训工作。我县的相关教师也参加了上述的培训活动。
2、召开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
3月 10 日,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在首山镇二中召开。有300左右教师参加。县教育局韩局长、教师学校李校长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然后会议分学科进行,由学科教研员主持。教研员通过对上学期期末成绩的研究,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从教学成绩折射出的问题,并根据平时下乡调研了解到的新课程实施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既是对前段时期成绩的肯定,又及时地对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了矫正和解答,开得很及时。
3、组织市、县两级送教下乡活动
(1) 迎接辽阳市新课程送教下乡工作
3月27 日,在首山二中五楼电教室,语文、英语两科观摩课依次进行。从会议议程的设定、课程的调动、到听课人员的组织等方面都安排得很有条理。会后市教育学院刘文起院长、中学部的刘云英主任都对我们的组织工作很满意。
(2) 新课程理论巡回讲演。从开学初开始,应基层学校的邀请,以栗主任为主讲的巡回讲演先后到了首山镇一中、二中、乡中、三新学校、甜水中学等 所学校,听课教师有500多人次。讲演内容中既有新课程的理论阐述,又有生动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每次2、3个小时的报告,秩序井然,只有教师手中的笔在疾驰……
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校的邀请,这学期没能成行。
(3) 语文学科的中考前辅导
语文学科的中考前辅导应该说是含金量很高的一项工作。教研员到乡下学校现场做课,教高的个人素质博得了基层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赞誉。在唐马中学,我亲耳听到了王自强和刘红明讲的内容,很精彩。
(4) 语文学科在河栏中学召开教研会
河栏片五所学校的20多名语文教师到会,内容有两项:
首先,由张小霞、韩纪永两位老师做了两节七年级语文课,大家课后做了研讨、交流。
其次,由教研员对今年的中考进行考前预测。
4、优秀课评选工作
此次优秀课评选也即是市级优秀课的预选。全县教师积极参加此次活动,共有76名教师申报。此项工作由高冲和孟令娟两名同志负责。两同志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工作中,为了加强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我们采取了以下程序和措施:
(1) 认真制定《优秀课评选细则》和《优秀课说课标准》 。
(2) 严格优秀课评审程序。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我们采取了基层推荐——报名审核——现场抽课的程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以评促训,通过这样至下而上的评选活动加强了岗位练兵,真正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科教研员分成文理两个小组为教师的上课评分,避免了不公正的现象。
(4) 加试新课程理论。这是我们把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相结合的一个亮点。这一举措反响很大,进一步加深了基层教师对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此次活动共评选出优质课35节,报送辽阳市参加下学期市级优秀课的评选。
5、骨干教师培训
(1) 我们在7月17日在首山镇二中召开了县级骨干教师培训会。会议的内容有两项:一是集中听栗主任的报告,二是分学科安排的培训内容。这次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对骨干教师的要求,规范了骨干教师的管理,提升了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
(2) 语文学科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丹东考察学习。
时 间:4月22至25日
参加人员:部分学校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
主要内容:到省农村实验中学听语文科,听校长冯振飞的经验介绍;到凤成市东方红小学听作文课
效 果:冰心说过,墙角的花,孤芳自赏时,天地就显得小了。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天地有多大。
6、教学质量跟踪监控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工作永恒的主题。本学期我们搞了5次质量跟踪测试,其中初三是3次模拟,初一初二是期中期末测试各1次。这牵扯了我们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应该说我们的收获也是很大的。我们通过对调卷成绩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基层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新动态,以便能随时调整我们的研训策略。同时,我们教研员的威信也在这些工作中树立起来了。每次出题都是教研员花费心血最多的时候,大家平时广泛收集材料和信息,很多同志自费买了很多资料,以充实自己。可喜的是大家的付出换来了回报:基层学校对我们的试题非常满意,河栏中学、唐马中学、甜水中学等中学的语文老师曾主动向我们表示了这一态度。中考结束后,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模拟试题中的很多题型和问法也与中考试题一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用一句古语来表达就是:“功夫在诗外”。
7、学科特色教研活动
(1) 语文学科举行了辽阳县第二届“叶圣陶”杯师生作文比赛
(2) 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组织参加全国竞赛————取得佳绩
物理:国家一等奖1人,国二等2人,国三等4人。
化学:国家级2人,省级一等9人,省二等4人。
(3) 英语学科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
国一等7个,国二等22个,国三等25人。
(4) 英语学科召开初三复习策略研讨会
初三复习是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为搞好复习,英语学科在首山一中开会,针对初三英语复习的内容 重点设计了四节课,听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内容来听,并写下了自己的听课反思。这个会议对初三英语的复习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与会教师的启发相当大。
8、计算机培训
两年来此工作一直由路旭同志分管。所有关于计算机培训的动员、通知、沟通、编班、管理、准考证合格证的发放等都由他负责。为此耽误了个人的休息时间,花费了很多电话费而毫无怨言,其精神可见一斑。
三、继续教育工作
迎接省市继续教育检查是我们这学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此工作由刘红明和王力学两同志负责。“十五”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研训工作,使我县教师整体素质较“九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为“十五”末期继续教育验收是展示我们工作成果的机会,同时也能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管理,为“十一”五继续教育打好基础,所以我们把它当成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召开部内会议,认真学习省市检查的有关文件,讨论并制订迎检方案,确定自检自查细则,明确责任分工。
其次,专门召集教务主任开会,布置迎检工作,教育局王股长,教师学校李校长也到会强调其重要性。要求各学校自检自查。
第三,中学部同志到基层学校初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栗主任、王力学、刘红明对重点单位复检。
通过我们的努力,接受市检查的首山二中和隆昌中学顺利过关。
四、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加强业务学习,一直是本部的优秀传统,这个学期在业务方面,要求每人听课达到40节,每周写笔记500字。 所有同志都达到了这个目标。刘红明的学习笔记达三万字。华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自费到北京开会学习。还有许多同志自费买杂志资料学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合作意识和能力 模具制造能力 善于与不同人沟通 尊重他人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格的完善
当代社会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发展时代,团队合作比相互竟争更为重要,特别是中职模具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把所学的模具知识与技能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中的话,那么,他们所学习模具知识和技能将是无用的,他们所制造的模具质量是难以达到高水平和用户满意的,老师的专业素养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老师在教会学生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注重培养模具中职生,学会与同学、老师,以致于今后走向社会与不同人合作的基本能力,也是中职模具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情况却是,现在在校90后绝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父母大多数忙于打工挣钱,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小,这些中职模具生缺少管教,从小养成了自私、自由散慢的不良习惯,并且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自己想干啥就干啥,高兴时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不高兴时就迟到、早退,甚至于旷课,对于扫地、擦黑板、做广播体操、拔河等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总觉得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他们这种意识和行为显然与团队合作意识背道而驰,通过多年模具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针对中职模具生这种状况,模具专业课程标准应当有新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即在模具综合实训课的学习中,我除了教他们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加工技能外,更要着重培养中职模具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模具制造过程中,我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加工方法和见解,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乐于与老师、同学合作与沟通,以下是我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培养和组织学生合作加工塑料模具的一些心得。
一、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模具设计和编程的兴趣
我们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主动吸收和理解塑料模具的结构,而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等功能再现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使学生轻松进入到塑料模具结构动作之中,多媒体技术无疑能为模具实训课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激发中职生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和编程的作用,为塑料模具的加工方法、装配、维修、调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例如:我讲《管材挤出成型模具加工》的项目时,我运用课件演示塑料水管挤出过程,把学生带入到生产塑料管情境中,它的优势有:其一、增强了学生学习挤出模具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同时活跃中职模具生的思维,不用我过多讲解,再结合挤出塑料模具模型对其结构机头、口模、心棒、分流器与分流器支架有了更深刻感受和理解,解决了学生对挤出塑料模具这些专业术语理解和掌握、记忆。使挤出模具重点和难点得到了有效解决;其二、多媒体技术对于观察力不强、抽象思维较弱的中职模具生来说,借助网络及课件,再配以简要文字说明,更容易让学生对管材挤出模具工作原理和结构有了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利用UG软件进行挤出管材模具设计、编程就容易多了,以致于学生对挤出塑料管材模具铣削加工编程也水到渠成;其三、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也乐于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增强了同学间合作意识,为以后在数控铣床上加工模具零件的合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其四、我通过多媒体和UG、仿真技术,实现了学生对模具设计个性化的追求和学习主体与模具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了“主客融合,物我同境”的理想境界,引导中职模具生对塑料模具的感受、感悟、合作、体验和创新思维等过程,使中职模具生从中获得对模具设计、编程、加工等深刻认识与合作的体验,达到了事倍功半的目的。
二、 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增强中职模具生加工模具的合作信心和能力
我通过近年来《公差配合一体化》教学实践,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执行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中职模具生合作精神和团队观念及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对模具的结构理解,并且讨论、交流,老师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对模具结构、各主要零件作用和加工工艺的理解,在分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困难学生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但是,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本人认为,老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制定相应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在分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原的原则,对于组长要求能力强,乐于助人,有合作和组织能力,我采用方法:一是学生自荐,二是同学选举,三是老师指定或推荐,在模具加工中,我注重培养和提高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组长的分配、协调、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形成一个统一的团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模具加工学习后,我让学习小组每一个学生当一次组长,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己加工模具的信心。
三、 让学生参与模具加工的准备,培养中职生合作精神
在模具综合实训课中,我经常让学生课前准备模具加工所需要的材料、刀具、加工模具设备情况、图纸、工具、量具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我给每组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且都要参与模具编程、加工、和后续模具装配、调试准备之中,例如:我教《注射模具上模座板加工》这一项目时,我首先让学生用UG软件设计出不同厚度、不同材料的两个上模座板,用专业知识进行比较,指出它们有什么不同,最后确定方案,并且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各自设计、编程及加工工艺,要求较好学生把各自方案的优缺点详细记录,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比较准确掌握了注射模具上模座选材、编程、加工工艺的知识,并且达到了举一反三。为后面注射模及其他类型模具的成型零件和辅助零件的设计、编程、加工工艺确定打下基础,最后,我在新课结束后,让各组学生派一名代表说说为什么我们的学习活动进展得如此顺利,学生们一致认为,每一名学生充分准备和合作意识的加强是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学生们通过合作、沟通感到了自己在团队中重要性,因此更增强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愿望。
四、 老师充分发挥中职模具生们合作功能,各组学生共建和诣课堂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课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UG编程及模具加工的四维互动,中职生分组合作加工模具零件要想在实习车间课堂上发挥应有作用,老师应当紧密依托《模具综合实训》课中任务书的要求,为中职生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营造积极探究的氛围,激发中职模具生学习模具编程、加工的兴趣,培养中职模具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塑料模具成型零部件加工这一任务时,在学生正确理解冲压模具工作零件、结构零件的编程、加工、对刀及塑料模具上、下模座、垫板、支承板等结构件在塑料模具的作用、加工工艺时,我提出当分组加工塑料模成型零件时,从编程、加工、对刀等方面怎么下手时,有的学生想到了与其他同学合作来解决,若编程或加工中出现问题,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然后本小组进行改正,并完成成型零件(凹模)加工,其他小组加工好各自零件后,老师集中学生在实习教室或数控铣床前进行反馈总结,并向学生提问:若让你们加工挤出成型塑料模具或其他类型注射模模具,你们能加工吗?这时,大部分学生回答“能够完成加工”。从而使中职模具生在实际注射模加工操作中感受到了模具编程、加工是那么有趣,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加工,坚定了同学间合作学习加工模具的信心和解决模具加工中出现问题,感觉到模具加工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与设计、材料、刀具等准备工作相关的,体会到合作完成模具加工的优势的“甜头”,从此通过一体化教学点燃中职模具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和团队的重要性。
五、 抓住时机,注重激励,以评价增强合作学习能力和意识
古人云:“良言一句暧三冬”。作为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在个性上表现得非常叛逆,极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大,而同时,中职模具生又具有可塑性大,喜欢主动尝试,追求独立等性格特点,我在教学中结合中职模具生个性特征,充分利用激励评价方法,极大地促进中职模具生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我针对《模具综合实训》课特点,对中职生加工模具零件质量评价与模具企业的要求相结合;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模具加工过程评价与最终加工模具质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时,我不仅关注中职模具生在模具加工中铣床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和加工工艺理解掌握,更关注中职模具生运用模具专业知识在编程、对刀、加工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视中职生合作学习、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废旧材料及模具利用;培养中职模具生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通过中职模具生对模具零件设计、编程、对刀、加工活动完成过程,让分组学生按图纸的要求进行自行检查,我根据问答,实际检测加工模具情况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规程、工作安全意识等进行评价,增强中职模具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竟争力。
一、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
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模具产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方面,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人协同完成。笔者所在学校是中职技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生和少数高中生,培养的学生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业岗位定位在模具制造熟练操作工或模具加工工艺师(极少数)。因此,笔者觉得笔者所在学校应推行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法(见图1)。
1. 模块一:模具拆装测绘
作为直接生产操作工人,看懂读懂机械工程图是关键。因此,组织学生拆开各种模具教具实物进行测绘练习,让学生把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纸上草绘,再用电脑软件绘图。此法有以下优点:
(1)能结合以前所学模具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模具典型结构,为模具装配实训做准备。
(2)制图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并强化AutoCAD电脑绘图。
(3)把原来逐件制作纯消耗材料实训变为逐渐引导学生把图纸绘制出来的零消耗实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为CAXA实训做准备。
2. 模块二:实训教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CAXA(或Pro/E、UG)
实训时,可分组发放产品图纸,学生根据模具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用模具设计软件选择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架结构设计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此模具进行开模、合模、制品推出的全过程仿真练习,了解了模具制造全过程,从中找出设计的不合理处,为下一步加工实训做准备。
3. 模块三:普通机械,数控编程加工
对模具来说,一般标准零件是可以直接订购的,如标准模架、导柱、导套、顶针等,但模具的凸凹模(或型腔)是要进行加工得到的。任何零件的加工基本上都是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这一过程。模具一般是单件产品,因此加工一般是普通机械加工去除余量,再经数控机床编程进行半精或精加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且在下道工序能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出合格模具零件。
4. 模块四:模具装配、修配、调整模块
模具装配、调整不可能直接进行,此模块就要求学生具备钳工的一般技能。钳工一般内容包括:划线、工量具的使用、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套螺纹等,而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像学普通钳工那样照搬应用,要结合模具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冲压模具的凸凹模、塑料模具里的镶件是钳工技能训练中的旁证,可将四方体、六方体、圆弧锉配、十字配作、角度配作、钻孔、攻丝、套丝与装配等综合在一起制作一本可行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既可减少实训材料的消耗,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检验学生模具课程学习完成的情况。
在此模块中,装配最难点应属配钻、攻丝。因为孔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关系到装配的位置。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己设计所需孔深,把在理论课学到的螺纹底孔直径计算公式运用到实训操作中,在废料上按钻通孔、钻小孔、钻斜孔、扩孔、锪孔、铰孔、逐步过度到钻盲孔、钻多工件。尽管图纸上不一定要求螺丝清根,但实际的工况是要清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在盲孔攻丝中为了满足图纸规定要求,必须准备好空间让出丝攻到足够深度。这就要把孔钻深点,但若钻的太深超过切口就会钻到下一个零件上去,则会造成偏心问题。因此,应设计些简单的配合组装图,让学生进行加工并装配,为下一步装配模具做准备。
等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可把前面机加工合格的模具零件进行装配、调整、试模实训,试模合格后把此模具进行点评、展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该实训,学生能够将既往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上模块可打乱顺序进行,以解决机床、电脑设备少,学生多的矛盾。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批分模块进行实训,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尽量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实际案例
图2手柄
工件名称:手柄(见图2)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Q235-A钢
材料厚度:1.2mm
经过模具设计软件的学习之后,发放模具成品图纸给学生,让学生分组(5~10人/组)用Pro/E等模具设计软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模具设计计算(见图2)并转化为二维的装配图(见图3),零件图。此阶段是建立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才可进行。
图3二维装配图
经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编制工艺并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机加工,数控特种加工,也可选用钳工加工。工作量大的可选用机加工,如模架,可用加工中心数控编程或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编程方法进行加工(机加工模块实训);精度高的可用特种加工,如落料凸模,直通式,采用线切割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实训);而简单的,可采用模具钳工技能,如导料板、卸料板可先锉削、磨削后再钻孔(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最后等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装配、调整、试模。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其中要注意孔的配钻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三、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的设备、条件、资源等不一,教学方式的不同,普通固定的教材不适于每个学校。因此,针对“实用、够用”原则及模块式教学,应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如已开发的《钳工技能实训》和待开发的《模具测绘实训》以及《机加工、数控实训》。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式教学,会使教学目的明确,技能的掌握更简明快速,学生的适应会更好更快。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过程很长很远的研究方向,模具实训老师的专业进取也得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一、《数控铣削实训与考级》项目教材的开发
数控铣工是数控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配套教材《数控铣削实训与考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训练为主体的原则进行编写,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模式,突出项目教学,课程内容参照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标准,成系列按课题展开,考评标准具体明确,直观实用,可操作性强。它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该课程将每个项目分解成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铣床操作和零件加工等若干个任务,有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自我实践,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本课程第一模块为数控铣工中级技能训练,第二模块为数控铣工高级技能训练。第一模块15个项目,第二模块20个项目。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符合中高级数控铣工国家标准的项目进行训练。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及实训,学生能掌握如下的知识和技能:编制较复杂零件数控铣工工艺;掌握数控铣工的编程知识与操作规程,会编制数控铣工的一般程序;学会选用刀、夹具,学会测量并进行误差补偿;熟练掌握CAD/CAM软件的应用技术,根据零件图样进行三维建模和运用CAD/CAM软件自动编程及后置处理;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较强的产量和质量意识,树立学生间、师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第一模块15个项目和第二模块20个项目的训练,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取得数控铣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数控铣削实训与考级》内容结构举例
第一模块:数控铣工中级技能训练项目14:综合加工训练二
任务1:工艺分析及处理。零件图样分析、工艺分析、工件装夹、切削用量选择
任务2:程序编制。手工或自动编程
任务3:机床操作。对刀设定工作坐标系、程序模拟与调试、工件加工、在线测量
任务4:质量检测和评分。按数控铣工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检测
三、项目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项目课程如何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项目教学的一般步骤:选择确定项目名称与内容要求―设计项目任务书―组织项目学习小组,各项目小组接受任务并在教师辅导教学后组织讨论分工―学习、搜集、整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制订制作方案―教师点评并组织修改完善方案―组织实施方案(项目制作)―项目总结并展示相应成果―师生评价交流、提高相关能力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议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要发挥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到最终评价,由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的。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小组分工形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本课程重点在数控编程和零件加工上,数控编程方面建议结合仿真模拟软件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进行教学,零件加工方面宜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本课程的难点在工艺分析上,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加以克服。
2.如何评价?
实施项目教学能有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和“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习”的现代职教理念。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力求能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采用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实践报告、作品评价、自评、第三者评价、小组组长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作出综合评定。
经过第一模块的实训后,参加中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第二模块的实训后,参加高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师资、设备如何配置?
按每学期两个班,每班45名学生配置,每班配置2位专业教师,一主一辅。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8至10台。AutoCAD网络版45个节点一套;CAXA制造工程师等网络版45个节点一套。数控铣工模拟软件网络版45个节点一套。CAD/CAM机房一个,计算机50台(建网)。
四、项目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1.教师在项目教学设计时应做到五个“突破”。
突破45分钟授课制,推出项目教学专用实验实训周;突破单一学科、单一教时教学设计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项目或单元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制作项目;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在实训室等不同场地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制作;突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加强交流研讨、资料检索收集、社会调研、现场参观学习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指导;突破任务的单一性,选用项目可由n个工作任务组成,在任务驱动下,合作完成某一项目的制作。
【关键词】信息化;模型构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教学方式
一、引言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的开展,通过大赛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本文通过《车轮模型的构建与加工》项目为载体,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教”三种统一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宗旨,从项目准备—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展评—总结拓展六个环节来分析在CAD/CAM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高职四年级学生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机加工工艺有一定基础和一定的CAD绘图能力;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草图绘制、拉伸等操作,但实体造型设能力不够;在情感方面大部分同学对软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部分同学兴趣浓厚。
2.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CAD/CAM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分为5个知识模块,本项目将实体建模、装配、工程图及加工融合在一起。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草图绘制,前期项目是涡轮蜗杆减速箱的构建,学习了拉伸、孔命令;现在进一步通过车轮模型的构建与加工来学习旋转、阵列、放样、装配及制造命令的使用;后续项目是汽车其他零部件的构建;所有项目完成后的作品可以装配为一部完整的汽车,见图1。将命令练习和运用融入到汽车零件造型中来,从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生兴趣,满足“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
3.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分析,确定了知识目标是:掌握旋转、阵列、放样、装配的使用方法;技能目标是:能灵活运用命令构建和加工模型;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创新、合作的职业素养。重点为旋转、放样、阵列、装配及加工命令使用方法的掌握;难点为是零件实体特征构建一般步骤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信息化手段的运用
具体的教学过程见流程图2,大致可以分为:项目准备——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展评——总结拓展六个环节,下面将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突破的方法进行分析。
1.项目准备
存在问题:
(1)书本预习枯燥;
(2)知识与应用脱节。
突破方法:
(1)教学平台、电子教案(图3);
(2)模型库结构分析软件(图4)。
要上好一堂课,提前的预习思考必不可少,但是书本预习比较枯燥,为此搭建了教学平台,将知识点已更直观形象的方式存放于电子学案中。在课前,学生通过登录CAD/CAM技术教学平台,在课前根据学案了解学习目标与课程任务进行知识准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预习效果。
在以往教学中,知识与应用往往分步教学,为了让学生在将来就业更快的适应岗位,特地开发了模型库结构分析软件,将机械结构的知识融入到软件教学中来,做到学科的结合。打开软件,进入项目图标层,点击车轮,出现其装配立体图,再双击,零件分开,将鼠标放在相应的位子上会出现名称与作用,复杂的零件还可点开了解其剖面的结构,这样在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轮毂和轮胎的结构,为项目的展开作好铺垫。
2.项目引入
存在问题: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职业面向模糊。
突破方法:视频导入,职场角色扮演。
课堂开始播放一段关于为畅想未来汽车车轮的视频引入课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四年级的学生即将就业,然而职业面向模糊不清,所以将实训机房设置成开发部,教师担任项目总监,下达设计任务书(图5),完成四款不同风格
车轮的设计与加工,学生分成4个项目小组,组员推选项目组长,进行任务分工(图6)及进度把握,其他组员进行结构、外观设计、完成工程图和加工,任务完成后,可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职场角色扮演,感受工作气氛,有效地促进学生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项目分析
存在问题:模型构建无从下手,设计顺序不明确。
突破方法:小组讨论,构图游戏(图7,图8)
确定轮毂和轮胎的构图顺序与方法,是本项目的难点。学生们拿到图纸存在模型构建无从下手,设计顺序不明确的问题,为此在老师的引领下让项目组长组织同学们对轮毂轮胎的体素分解、建模方法、建模顺序展开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培养探究、思考的习惯。
针对难点,本课程特地开发了构图思路互动游戏,小组合作完成,点击开始游戏,根据中间的图片,头像变亮的同学选择正确的构图方中间更换下一步的效果图,下一位同学继续选择,通过游戏对形成的初步方案进行修正,思路进行导向,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合作意识,构图完成游戏结束。轮胎比较简单,以拖动图标的方式实现。游戏完成后,正确填写构图方法和顺序的表格,难点突破。
4.项目实施
针对问题:命令繁多,步骤复杂,难记易忘
突破方法:视频教学,实体建模技术词典
在项目实施环节中分为6个任务:
构建轮毂、构建轮胎、装配轮毂和轮胎、外观设计见图9。前4个任务完成车轮的设计。知识从结构到外观,能力从仿形到创新。
在每个子任务中,涉及到命令繁多,操作步骤复杂,难记易忘的问题。所以,在每个任务前,老师视频演示对命令的基本操作进行讲解,做好知识铺垫。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命令运用,是本项目的重点,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建模词典、同学探讨、老师辅导等方式来解决。从而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学、教”三种统一的教学思想。
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开发了实体建模技术词典(图10),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命令,打开软件,点击相应的命令图标,其知识点及操作视频就会出现。软件帮组老师为学生更快的解决问题,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对任务进行全程监控,如果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终端机上举手,老师单独辅导,从而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命令进行实体建构,突出重点。
模型设计完以后,转化为二维工程图,局部及剖视图能清楚的表达了内部的结构并标上尺寸,完成任务5(图11)。从图片到模型再到图纸完整的展现了产品的设计过程,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了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对轮毂进行了加工仿真,完成任务6(图12)。共有8个工序:粗车内轮廓、精车内轮廓、出车外轮廓、精车外轮廓、粗车底槽、精车底槽、粗铣端面及孔、精铣端面及孔。
5.项目展评
设计完后,先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仿形和创新作品(图13),项目组长介绍建模思路和外观设计,在展示中体现学生设计的亮点,找到不同的设计思路,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为了进一步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老师组织同学在线测试,电脑自动评判并生成成绩。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品给出过程和总结性评价,和在线测试成绩形成成绩单,学生可在线查询。在线评价反馈系统还可对整个班级的成绩统计分析,形成柱状图(图14),方便老师查阅,指导教学。
6.总结拓展
老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首先肯定学生的创意与探究学习的精神,对共性问题再讲解,对学习难点再突破,再将知识要点条理化,加深认识,强化技能。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将完成作品上传到平台,知识巩固。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学习论坛中交流讨论。从而打破了传统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成共同学习空间,不断提高。
四、教学总结
本实训课题基于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充分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践项目,旨在让学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伟.中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G].江苏教育,2013(2).
[2]侯小菊.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构势在必行[G].江苏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