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03:45: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闻外宣交流材料,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门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全国百强县第75位,成为江苏省苏中、苏北的“排头兵”。这其中,“外宣”成为海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宣传,提高本地知名度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然而,宣传经费不足、人手紧张等是许多县(市)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县域外宣工作的开展。如何才能克服上述问题,进一步做好县域对外宣传工作呢?
近年来,海门市委宣传部在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中着眼于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抓住特色,努力探索出一条县域外宣工作的可行之路。
“四个制度”唱响海门
――外宣例会制度。对外宣传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市委宣传部制定了外宣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外宣工作会议,研究策划外宣选题,分析研究全市对外宣传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提出和解决外宣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新闻通气会制度。外宣工作涉及外事、外贸、科技、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部门,必须建立对外宣传的统筹协调机制,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统筹规划。为此,我们于今年初推出了新闻通气会制度,邀请各部门、各乡镇以及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全方位地介绍情况,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中更好地了解海门日新月异的变化,及时掌握对外宣传报道的亮点,增强协调与互动。
――新闻联系人制度。外宣工作最重要的是扩大信息传播辐射面,提高宣传效果,因而有必要健全新闻采集机制,及时掌握各地、各部门的动态,使对外新闻做到高质量和高效率。为此,我们今年首创了新闻联系人制度,从各部门、各乡镇组织起一批热爱宣传报道,熟悉基层情况的人员,与宣传部保持热线联系,随时报送有价值的新闻材料,每年底进行考核评优。这些新闻联系人为外宣工作注入活力,形成专业与业余互补的外宣局面。
――对外宣传的激励机制。媒体宣传和外宣品是对外宣传的有效方式,是对外宣传工作的桥梁和助手。为了鼓励多出外宣精品,推动全市外宣工作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建立健全了对外宣传的激励机制,把外宣评比奖励和外宣品评比表彰制度化,努力营造对外宣传的良好氛围。全市每年评选外宣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增强各单位外宣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好地“唱响海门”。
“独唱”变“合唱”
――上下联动,由“平面”变“立体”。
发稿联动全市形成以宣传部为主体,市内新闻媒体记者为生力军,基层通讯员为补充的发稿机制;去年海门全市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用稿达600多篇次,其中在人民日报用稿8篇,中央电视台用稿15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稿27篇。
通联联动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中央、省市、境外、周边地区如上海等媒体的联系和沟通。今年至今,我们接待来海门采访的记者50多批200多人。
质与量的联动加强策划,突出重点稿、头条稿,今年各媒体的重点稿和头条稿达到80多篇次。
――借助外力,由“独唱”变“合唱”。借助外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花钱少、见效快的成效。在解决外宣资金的短缺问题上,我们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式。
首先,争取财政支持,在央视九套、四套等对外频道播出专题片和形象片,叫响“江海明珠 中国海门”的主题口号,在香港《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台湾《经济日报》、台湾《工商时报》等报刊专题宣传海门。今年以来,政府投入的宣传资金就达近百万元。
其次,借鸡生蛋,由企业出资,在宣传企业的同时,宣传海门。如今年4月,总投资6亿多元的海门商业步行街项目建成,企业急需扩大知名度,吸引投资商。我们主动介入服务,指导企业投巨资,在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大力宣传海门即将纳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利好消息”,宣传海门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商来海考察。
再次,组织重点乡镇、开发区对外宣传。海门经济开发区是江苏省级开发区,为了宣传其投资优势,我们协助其在香港《商报》等香港媒体刊登了“江海门户开放潮”、“江海门户产业潮”、“状元故里展新姿”系列报道,使港资成为其最大的投资者,综合引资成绩在地区各开发区中名列榜首。三星镇是全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家纺产业是其特色,全镇90%的家庭、80%的人口从事与家纺相关的工作。为了扩大对外影响,我们帮助其在香港《明报》等报刊作了宣传,大大提高了它的对外知名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我们仅协调乡镇、部门外宣经费就达70多万元。
引来“名家”探访海门
――借力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重大活动组织宣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重大活动,体现了当地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也是市内外各界关心的热点,其中包含了众多可以对外宣传的资源和机遇。
每年四月,海门市油菜花绽放,大地一片金黄。从1995年开始、以“金花为媒,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为内容的金花节,是海门市每年招商引资、联络中外客商、对外展示海门形象的重要活动。每年金花节我们都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道,吸引国内外的关注。今年金花节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以及香港《商报》、香港凤凰卫视等境内外知名媒体共刊播稿件、图像近百篇次。其中,与中央电视台四套合作的金花节专场文艺晚会,在央视四套《互动星期天》栏目播出,不仅明星为海内外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还穿插海门实景、领导嘉宾访谈等内容,如邀请著名剧作家苏叔阳探访海门的历史踪影、人文景观后,妙语评说海门,从各个角度擦亮了这颗江海明珠。
――借力部门、乡镇活动宣传。今年,海门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市外宣部门主动与民政部门联系,指导对外宣传。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相继刊播了有关海门民政工作以及社会化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报道,极大地扩大了海门民政工作的影响力。
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是全国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为了扩大家纺行业的影响,海门市举办了中国叠石桥家纺产业高层论坛,国内众多家纺行业领导、专家云集海门。我们一方面邀请了众多媒体参会,另一方面组织了一组有关海门家纺产业发展状况、国内外家纺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稿件向有关媒体散发。30多家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报道,扩大了海门家纺的知名度,也宣传了海门。
[关键词] 新媒体 企业外宣 翻译 发展趋势 多维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和数字媒体为企业外宣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为企业树立对外形象、拓展国际市场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那么,新媒体对企业外宣翻译的发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在数字媒体环境下企业该如何调整外宣翻译战略思维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外宣翻译的必然趋势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基于数字技术革命,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介形态[5]。本文所要讨论的新媒体环境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环境和手机媒体环境。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企业外宣翻译受人员、地域的空间等限制,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采播、传输和处理,使信息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着国内外互联网和WIFI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大,数字媒体环境下潜在的消费群体受到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在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互联网即时性、空间延展性的特点,纷纷将企业品牌、形象进行对外推介,以获得更多的商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兼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是媒介形态的集大成者。为企业创造了外宣的机遇,扩大了外宣的范围和力度,同时新媒体传播的广告效应也满足企业外宣目的。
新媒体环境对企业外宣翻译模式影响
媒体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企业外宣的传播模式。传统的企业外宣模式主要包括人体媒介模式和传统媒介模式。人体媒介模式主要是由人通过口头翻译的方式介绍并推广企业的产品,具有真实性、即时性和目的性特点;传统媒介模式主要借助印刷、广播、电视等媒介方式宣传,具有广泛性、广告宣传性等特点。但是这两种媒介模式各自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新媒体则融合并扩展了人体媒介模式和传统媒介模式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和手机数字媒体构建了新的媒介外宣模式。
与传统的媒介外宣模式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外宣模式综合了人体媒介外宣翻译的互动性和传统媒介外宣翻译的宣传性和广告性的特点,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互动性。网络传播结合了人体媒介外宣翻译的同步式互动传播的特点,重新为企业与受众之间建立信息双向流动的空间,保证了传播与反馈是同步的、即时的。第二,平衡性。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面对蜂拥而至的网络信息,受众开始有选择地筛选企业外宣翻译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馈,企业以受众的需求为标准对外宣信息进行增删修改。企业和受众之间需要不断交换彼此的身份,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平衡发展。第三,实用性。互联网为中小企业创造生存的空间,全世界公司99%是小公司,小型公司为节省开支,纷纷转向网络。第四,多维性。在新媒体时代,企业对外宣翻译传播流程控制性弱化,企业原有的信息传播绝对中心地位逐渐消融,网络终端的各个受众之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其对企业外宣翻译的态度相互影响,需要对外宣翻译效果进行评估。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外宣翻译的研究方向
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对外宣翻译的形式、内容、策略和传播模式进行战略性地探究, 把握外宣翻译发展的契机。
1.企业外宣翻译形式的媒体性:宣传性+广告性+娱乐性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6]。新媒体以多种形式在译语语境中使目标读者对该企业及其产品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达到购买产品或进行合作的目的。
2.企业外宣翻译内容的延伸性:文化性+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外宣翻译的形式以媒体性为特征,也影响到内容的媒体性。企业外宣翻译内容将会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企业简介,所有有关企业的实用信息,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新闻、用户评价、互动平台等都成了受众关注的内容。企业外宣翻译需借助新媒体把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以文化的形式传播,渗透到受众的生活。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只需要移动鼠标或者手指轻轻触摸手机屏幕就能搜索到所需信息内容,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品牌形象尽收受众眼底。
新媒体所提供的各种符号能够有效地刺激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抓住受众的时间则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延长受众关注企业时间。互联网互动空间和微博互动空间为企业和受众之间开辟了沟通和交流的互动平台。企业通过开辟用户登录平台、会员和非会员交流平台增加受众对企业的反馈。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微博互动了解用户信息,尽可能地锁住并延长受众的注意力和时间,激发消费潜能[5]。
3.企业外宣翻译策略的人文性:目的性+跨文化性
翻译策略是基于宏观层面的一种思路,译者在着手翻译前, 根据翻译目的、原文内容和文本功能制订的工作方针。企业外宣翻译应遵循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也就是说翻译活动是由其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陈丹认为翻译的目的论特别适合实用文本如法律文件、技术资料、广告、外宣材料等的翻译[2]。翻译时,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1]。企业外宣翻译应遵循的次要原则是跨文化性。企业对外推介的过程同时又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威密尔认为跨文化交际应当把不同的行为习惯、价值观以及交际情景考虑在内[1]。企业对外推介英译时应当充分本着以人为本,为客户服务的思想,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性的不同,在翻译时用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方式,实现达到提供信息、宣传的目的,体现翻译策略的人文性。
4.企业外宣翻译模式的多维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外宣翻译内容和模式呈现多元化,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采用相对应的翻译模式。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企业外宣翻译采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翻译目标受众对象不同,翻译策略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结论
目前,我国外宣翻译中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还不成熟,传播手段受到了束缚。例如新闻网站仍以文字报道和单向传播为主,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其与受众的互动。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大力投入媒体传播研究,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新媒体技术应用。国内企业要想打进国际市场,必须提高其品牌意识,借助新媒体的依托打造企业文化品牌。企业要顺应市场需求,放眼未来,加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外宣翻译的水平,达到扩大国内外市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陈丹.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企业对外推介的英译[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6-39.
[3] 长江日报. 北青网. 检索日期: 2011年11月22日,来源: :
[4] 洪明.企业外宣广告的目的论维度[J]. 外语学刊,2006, 103-106.
[5]张幼斌, 李亚昕. 新媒体对广告传播模式的影响[J]. 新闻爱好者, 2011,42-43.
关键词:外宣翻译;翻译策略;特点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因此我国的对外交流也随之频繁,外宣的重要性也就尤为突出。在外宣工作中对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翻译的质量,进而发挥出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
一、外宣翻译的特点
1.并非需要逐字翻译
外宣材料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并且信息量较大,其内容包括了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政策文本、科学技术说明、散文评论、文学作品等。在党的十文件翻译原则中,现实翻译是一门极具创意的艺术。这种原则的出现给翻译提出了两个较大的难题:第一便是将翻译资料中的重复文字和多余的部分删掉,使翻译在极大程度上做到天衣无缝;第二便是将原文字中所隐喻的意思挖掘出来。中文中具有修饰性的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将其省略。所以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切忌逐字翻译,且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
从外宣的翻译资料看,外宣的题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表达型的官方文告类,第二种是信息型的新闻报道和类,第三种是呼唤型的公共宣传品类。后两类是外宣翻译的主体,主要以文化和读者为中心。这种现象的产生便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外宣翻译的策略和方针:若想使外宣翻译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翻译的政治目的和社会功能,就必须对本土文化和读者的心态有所了解,着重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宣工作者应以本土文化为主要出发点,对语言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2.政治性较强
外宣的主要内容便是宣传我国,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外宣材料中经常会涉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军事、经济的利益得失,是我国较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反复推敲和深思熟虑,进而将外宣资料进行准确的翻译。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维护我国的。
二、做好外宣翻译的策略
1.明确读者群体
外宣翻译的实质便是将中国的新闻翻译给不了解中国国情或者是不太了解中国国情的人去看,其和文本翻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外宣中需要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文化有所了解并且逐步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工作习惯。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差异或者是减少差异,让读者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到中国的相关信息。
2.较强的目的性
笔者认为,外宣的主要目的便是让不了解中国的人了解中国,让不认同中国观点的人接受中国的观点,逐步提高中国的知名度和形象。所以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3.采用读者较容易接受的手法
要让外国人切实了解和接受中国所的新闻,就必须学会使用西方人的思维进行思考,采用他们的写作方式进行翻译和宣传。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得较少,他们的习惯与中国的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若想将本土文化进行有效宣传,是十分困难的,必须要采用不同于我国的报道要求。外宣工作者在看待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着客观、可信、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心态,并且不断朝着符合西方国家的要求逐步改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宣工作对于中国对外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外宣工作者承担着宣传我国的重要责任,即积极向世界宣传我国,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外宣工作者还能有效地将中国的文化、观点表露出来,塑造出较好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也将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蔡强,凌征华.红色旅游外宣资料的特点与汉英翻译理据探析[J].中国商论,2013(23):113-114.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河南、内蒙古、陕西、河北、广东、江西、、湖北、新疆等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文章已相继在此栏目中刊载。感谢各地方的外宣干部关注这个栏目,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宣办主任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拨冗接受采访。在我们的努力和读者的支持下,愿此栏目越来越朝着大家预期的目标发展下去。
中央电视台前不久播出了《再说长江》,里面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当提及重庆时,解说词称:“这是每3个月都要更新一版地图的地方。”
从经济地理来看,重庆处于中国的大西南,从自然地理来看重庆刚好处在中国的交叉线上,是中点。而且重庆有交通之便,铁路方面正在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枢纽之一,9条铁路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其中至少有4条计划建设的高速铁路经过重庆。如果坐火车的话,从重庆到广州5个小时,到上海8个小时,到成都两个小时,到兰州3个小时。
《对外大传播》: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的时间还不长,在此之前重庆一直是被作为整个巴蜀文化的一部分来宣传的,其实重庆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特色、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这也正是重庆在成为直辖市后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你看来重庆都有哪些区别于其他省份的优势?
周波:对一座城市而言,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它的区位。从区位优势来说,重庆市是“东部的西部、西部的东部”,承东启西。在交通上,重庆拥有水路、航空、铁路、空中索道等多种交通优势,这些是其他省市不一定都有的。因此,重庆是全国唯一拥有如此齐全的交通优势的地方。拿高速公路来说,重庆是南北之间、东西之间的节点,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两条高速路。2006年重庆空港吞吐量达800多万人,增长幅度达到23%。增长幅度可能是全国排位第一的。
打造西南地区的物流中转站。中央交给重庆的任务是成为西部地区高效、通畅、便捷、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自然人文条件。重庆有广袤的山区,农村人口多。这有别于其他的直辖市,虽然重庆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但是“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格局是不争的事实。
人文特点。重庆历史上有4次移民,血脉大融合,重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外省市的血统,从生物学上讲就是“杂交”。这使得重庆人有着各个地方的优势,包容性很强,无论你说上海话,还是北京话,在重庆都没有人把你当作外地人。这种血缘上的包容性使得重庆接受新事物快,也乐于使用新技术。
重庆是座山城,不能骑自行车,只能靠步行。因此,这里的人们说话快,走路快。反映到性格方面,重庆人刚毅、“抱团”,语言耿直。对于任何文化,不管是服饰还是其他文化,总是能很快捕捉到。
20世纪20年代,外地人来到重庆建立“湖广会馆”、“同乡会”等,但是这些组织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为什么?重庆的包容性融入骨髓,所以外地人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在重庆,大家对待操不同口音的人都很宽容。在一个单位里,很少有人说,“这个人说的话我们听不懂,我们不理他。”大家会放慢语调来说,如果你还听不懂,重庆人会憋着普通话和你说。
《对外大传播》: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作为一个新兴的直辖市,同时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情况下,重庆将如何在继续宣传推广解放碑、长江三峡、大足石刻这三大重庆品牌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品牌,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塑造新重庆的新形象?联想到网上的一条消息,它说,2004年11月,重庆对外宣传正式弃提“火炉”、“雾都”等称谓。目前,重庆想打出去的城市品牌是什么?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转变?
周波:我到国外去,发现很多老式地图把“重庆”的“庆”拼写成“KING”,其实早就改作“QING”,此重庆非彼重庆。重庆在哪里?在大西南,在长江的上游。重庆毕竟是一座内陆城市,它成为直辖市的时间还太短。北京也曾经被称作“PEKING”,但是北京目前的拼写是“BEIJING”,很快大家就接受了。韩国的首尔也是如此,之所以这么快就能扭转,因为它们是国家的首都,备受大家关注。
怎么介绍重庆?重庆是抗战的大后方,是“二战”中中国的临时首都,是远东地区反法西斯的指挥部。美国人民对重庆比较熟悉,这根源虎队曾经在这里战斗过。
三峡中有“两个半峡”在重庆。最近两年,我们注重和湖北联手做三峡的推广工作。之前,国内外很多媒体大肆做“挥别三峡”的选题,其实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也有很多风光可看:乌江画廊、小小三峡……游三峡,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达湖北的神农架,安徽的……这些和九寨沟一起联合起来,共同打造成大西南旅游的精品项目。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很遗憾的是,目前大足石刻的对外宣传不够,大足石刻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一样,技艺相当高超,甚至不同于其他地区由若干佛像组成,大足石刻所在的大足县有将近两百多处石刻,用一连串的石刻讲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朝拜团来访,那些教化故事教导人们向善,远远超越了宗教作用,前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说“(它)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另外,摩托车也是重庆的一个品牌。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摩托车产自重庆,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摩托车也产于此。重庆生产的摩托车百分之九十用来出口,经过重庆人的努力,重庆产的摩托在东南亚地区打败了日本产摩托,尤其是越南、柬埔寨、非洲等用摩托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家和地区,一提起“重庆”,大家就很熟悉,很有感情。
解放碑是我们打造的一个名牌,是重庆中央商务区,那里集中了重庆的贸易,如同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解放碑所在地自古就是繁华的码头,从最早朝天门码头往来的船家交换货物,到后来有人聚集居住,形成了以商贸、经商为重点的一个地区。曾经有人说,重庆的解放碑像日本的银座。当时我还没有去过日本,不敢这样比。等我看到日本的银座之后,我发现重庆的解放碑一点也不比它差。
解放碑是重庆最发达、最时尚的地方。重庆话中“打眼”,就是形容一个人在路上左看看,右看看。重庆很多人都习惯于周末到解放碑“打望”,也就是南方人口中的“逛街”,不买任何东西,也会去逛逛街,从中吸纳最新的潮流资讯,接受新鲜事物。
重庆的帅哥靓妹敢穿,敢追新,原先说世界上流行什么东西,不出十天半个月重庆就能刮起同样的潮流风,如今这个节奏更加快了,很可能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重庆街头就出现了一模一样的东西。这种敢和国际接轨的精神,说到底也是拼搏精神。
坏好事,好事传千里
2007年2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大厅中举行的“重庆直辖市十周年”的新闻会上,触目可及的来自重庆方面的工作人员都带着一个小徽章。
《对外大传播》:在关于重庆外宣的各种报道和材料中我们发现“形象”一词非常醒目。为什么重庆紧紧围绕“形象”做文章?在这种“形象”战略中重庆收获了什么?你心目中的重庆形象是什么样的?
周波:我们现在正积极征集“重庆的人文精神是什么”,等最后的结果出来之后,准备大力推广这一人文精神。
由市政府牵头的对外活动中,你能看到我们每个人都佩戴“人人重庆”的标志,一方面我们利用视觉识别系统,让这一形象不断在外人的眼中、头脑中强化,利用了CI(视觉识别)这种被广泛运用的国际传播手段,然后从政府这个层面不断推广。
用形象标识展现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特质,作为省级行政单位,重庆是第一家。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呢?一提到上海人,我们头脑中第一个反应是“精明”。说起山东大汉,那就是“豪爽”的代名词。浙江人嘛,很会做生意。这些都属于人的特质。那说到重庆人呢,我们需要用一个形象标示来展现重庆人的风貌。从2003年底向全球征集方案开始,到2006年1月正式确立“人人重庆”的形象标识,紧接着用两年的时间推广它。之中的反反复复不足为外人道。
我们说的外宣是“大外宣”的概念。对外说明重庆,不仅要对外国说明重庆,还要对重庆之外的省市说明。道理很简单,在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一直被作为四川的一部分宣传。即使是国人,也许知道“重庆”,但是未必了解“直辖市重庆”,这一情况是区别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很少有人会称呼天津为“天津直辖市”,因为它作为直辖市的时间有五十年了,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可重庆呢,周边的省市如云南、贵州知道,越往东走就越少有人了解“重庆直辖市”。
重庆的外宣工作不好做,和沿海城市频繁的对外活动无法比拟,甚至与同是内陆省的陕西都不好比,陕西有兵马俑,世界上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搬出“兵马俑”就能震翻人。老祖宗没有给重庆留这样一碗饭吃啊!
所以重庆的外宣牢牢抓住几十个国际友好城市,如美国西雅图、日本广岛、韩国的仁川等,以“友城”作为突破口,二次辐射到它们所在的国家。
为什么我们总是提“凸显形象”,打个比方:婴儿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很模糊。
对外形象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正面形象指优秀的,值得大肆宣传的内容,负面当然是不好的消息,人的正常心理都是希望只遇到正面的事,少遇到或者最好不要遇到负面的事情。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
2006年夏天重庆的大旱,这是坏事。有些同志就发愁说“坏事来了”,怕得不得了。有什么好怕的?躲是躲不过去的。能不能从中把握机遇呢?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发生时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天然气喷至30米高,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是这一事件让全球知道了开县,现在开县不井喷了,你可以想一想如何开这张牌。如今,“彩虹桥事件”而出名的綦江县的少儿版画和农民版画展已经办到国外去了。西雅图的市民在看到展览后说,没有想到农民也能画出这样的版画,“是哪里的农民?”“綦江县。就是那个垮桥的綦江县。”一问一答间,别人一下就知道了。
一个地方经常因为历史上的名人和典故而出名,所以对待事故不要背沉重的包袱。有时事故也是品牌形象。我们很多搞宣传的同志总想“遇到好的放大,遇到坏的压下去”,可今天的传媒技术如此发达,怎么可能压得住?但重庆人的团结通过井喷和大旱,通过中央媒体和境外媒体的一些宣传报道也随之“走出去”了,比如受灾群众扶老携幼一起转移,那可是十几万人啊。再比如受灾群众受到免费吃饭、免费住宿的招待,这也是群众自发的。我们做得不够的是“对坏事之后的好事宣传不够”。
说了这几件事,每一件都让大大小小的领导挠头,无论哪一件都是坏事,有人说:“重庆怎么这么倒霉啊?”可是我做了六年外宣工作,我觉得这些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如何主动引导舆论,这才是考“才艺”。
《对外大传播》:重庆新形象的树立、重庆外宣的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据悉在今年的重庆“两会”期间,书记曾三次提出要对重庆进行品牌推销,提出,加大“重庆品牌”的推销力度,让重庆在外的形象响亮起来。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在推销“重庆品牌”上外宣办都做了哪些工作?
周波:打造重庆的品牌形象是通过一连串的形象载体,如工业、教育,等等。无数个品牌最终形成了重庆的品牌形象。这就需要我们外宣工作者来整合,原先的小打小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重庆”这一品牌,还要有策划,有针对性。
改变原来外宣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
外宣最怕自说自话。2005年6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支持下,举办了“魅力重庆网上行――中国网络媒体赴渝采访周活动”,作为庆祝重庆直辖八周年和迎接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系列里宣传活动之一。那次活动效果非常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一同,形成对重庆的大规模的、大密度的正面舆论宣传态势。
这样的活动还有哪些?它们在提高外宣有效性,积极探索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外宣渠道和方式,展示重庆新形象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的作用?面对《对外大传播》记者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周波一一作了解答。
《对外大传播》:说起重庆就不得不提重庆丰富的饮食文化,重庆火锅名满神州,重庆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同时重庆又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重庆外宣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推介重庆服务的?
周波:改变原来外宣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重庆每年的对外活动原先都是各个单位自己制作宣传品,后来发现使用的数据都不统一,现在所有对外的宣传品都由市委外宣办统一制作,这样既整齐划一,又保证了专业性。
用外国人的笔和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如在重庆直辖十周年的新闻会上,CNN的首席记者吉米就向王鸿举市长提问。他曾经去过三次重庆。
2007年,我们准备借助国新办的平台邀请驻京的西方媒体组成采访团来重庆采访。2006年12月出台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后,我们据此制定了对采访团的接待方法。就是要分别接待,“你想看什么,我们就带你去看什么”,这样减少了我们和境外媒体之间的隔阂。
另外,由国新办牵头的“中外摄影师快拍48小时”也在今年举办。从外国人的角度去观察重庆的人文风情和自然地貌。
和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共同举办“易地采访”,组织中央媒体和西方主流媒体在重庆开展为期一周的采访,根据每个媒体自己感兴趣的点,制作10~15分钟的节目。我们还将对这些节目进行评比。
在重庆有很多外商投资的企业,也有不少外国留学生。我们准备办一场“外国人眼中的重庆”摄影比赛,这些普通外国人和前面提到的外国摄影大师不同,他们在重庆生活、学习、工作,用重庆话说“嘎嘎”(“犄角旮旯”的意思)都知道,他们拍摄的重庆必定是让他们流连忘返的重庆。
2007年是重庆直辖十周年,也是十周年,我们准备和香港的TVB电视台共同举办“渝港十年”的晚会,在内地和香港地区同时播出。通过一台晚会展示两地的交流、合作和发展。
2004年,部长刘云山在重庆考察,有一天晚上他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便悄悄坐上一辆出租车,逛了逛重庆市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司机向他介绍了路过的每一处景点和特色小吃,就这样开了一路车,刘云山部长听了一个多小时介绍。之后他跟我们说,没有想到重庆出租车司机的素质这么高,对重庆一句不好的话都没有。
你在任何一个场合遇到重庆人,说他来自四川,他们总会强调“我不是四川人,我是重庆人”。当然这样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这种强烈的突现自我的性格深埋在每个重庆人心里。
说到重庆的外宣工作,不能不说到我的同事。他们个个不甘落后,想把对外宣传的事情做好,无论是新闻会还是互联网管理,他们知道对外宣传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两次的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能从基础做起。也许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会把框架搭好,为我们的继来者勾画未来的蓝图,真正为家乡的老百姓做一些贡献。经济上讲究可持续发展,对外宣传要跳跃式发展,经济发展和对外宣传相辅相成,先是经济发展让人们重视对外宣传,而对外宣传做得好,又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我常常说,自己要低调,事业要张扬。对区县和市级部门,我也提出“对外宣传要做好服务,不能添乱”。让每个部门觉得需要对外宣传,主动找上门了,要求我们把对外宣传的配套服务做好。这些都不是很高档的、很宏大的目标,但实实在在。
周波任外宣办主任之前在共青团和宣传部工作过,这两个地方都需要和工作对象打成一片,之前做共青团工作,和现在从事对外宣传工作,接触老外时他从不胆怯,行政命令交不来朋友,只能依靠个性魅力真诚待人,赢得朋友。如今的传媒格局里,想要掩盖什么是不太可能的,其实做错了并不可怕,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嘛,任何事都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只有直面媒体,直面公众,坦荡人生,才能赢得人心。
最后,周波借用了重庆市长王鸿举在重庆直辖十周年的新闻会上说的一句话:“‘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来重庆。如果你去年去过,前年去过,千万不要以为对重庆已经非常熟悉了,今年的重庆是直辖十年了的重庆。”
“公共外交”是指面向外国公众的一种国际交往,它表达的方式是文化性,而非强迫性;主体不是政府外交部门,更强调非政府组织。而大众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优势。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选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二是坚持客观报道,展现大国胸怀。三是采用 “我在现场”的第一人称采编方式,加强冲击力。
相对于针对某一短期冲突性问题而展开的报道,公共外交中的媒体作为更倾向于持久、真诚的态度和文化表达。开展公共外交的大众媒体需适当转变思路、创新做法,以实现长期的积极效果。1、以积极态度推动对话交流。2、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按新闻规律办事。3、转变思路,内宣外宣整合推进。新闻报道必须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国内外受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在报道国内问题时务必要注意国际因素,在报道国际问题时也必须联系国内影响。以文化交流为主打的媒体公共外交,在节目制作上需要更多投入,使节目质量精益求精。
(摘自《新闻记者》 文/赵凯)
整合:2010年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新数字技术使传媒发展实现了对于介质的超越、传受关系的超越以及内容服务与非内容服务界限的超越。因此,整合,将成为2010年传媒发展的一道新景观。
一、与他媒介之间的整合。媒介融合无非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资源(品牌、内容)共享降低成本;二是通过聚集整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市场能力、来攫取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市场价值。因此,我们应以市场需求和媒介功能的整合来形成双赢、多赢的媒介合作模式。由此,我们便有可能在自身资源和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平台、多介质的整合,借助内容和广告的多重“落地”,实现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多重价值实现。
二、与传播的“全民生产”能力的整合。有研究报告称,到2010年全美国发生所有重大事件中有可能普通公民个人首发新闻占比将达到70%或者更多。也就是说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新闻、表达新闻这方面已经不占绝对优势,它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公民新闻运动的浪潮所挤压。但是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潮流和现实来实现某种传播生产方式的创新。
三、与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整合。媒介不仅是内容汇聚的平台,也应该成为便利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在促成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汇聚整合的前提下,传媒可以找到自身为社会、为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价值的新增长点。
(摘自《新闻与写作》 文/喻国明)
新闻评论应有五个高度
“独家观点”日益重要的今天,党报的新闻评论应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理论高度、民生高度、文字高度来正确引导舆论,提高舆论的权威性。
1、政治高度。新闻评论需要一种政治家的眼光,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辨明是非利害,做出正确判断。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不断强化导向意识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
2、时代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理论指导着当下中国前进的方向。新闻评论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和起点上,准确把握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
3、理论高度。要让党的各项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让读者深刻理解这些理论成果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帮助广大基层干部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
4、民生高度。要站在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去审视和发展,它就会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关怀百姓,真正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5、文字高度。新闻评论的文字要准确、顺畅、生动,要有艺术性的高度。多从群众的心理出发,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有亲和力的话语来表达,少一些自上而下的宣传灌输。
(摘自《新闻窗》 文/苏鹏)
新闻媒体应警惕这些
“网络热点”
人们在网上看到的消息,特别是论坛里的热门的帖子、话题,可能很多是不真实的。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对这些“网络热点”的辨别能力,以免无意中加入炒作大军。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吕本富认为,按照正常传播规律,一个热点话题在网上的传播高峰正常为三天,在三到五天后,如果突然再次出现传播高峰,又没有特殊原因导致旧话重提,这样的高峰就极可能是人为推动上去的。普通人以为因偶然爆料或者媒体曝光而出现的热点话题,其实大部分是被一股潜藏的势力操纵。
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对这个潜伏于网络深水中的灰色产业链曾做过详细报道。这股潜藏的势力是这样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的――搜集竞争对手材料,做负面消息,选一两个重点论坛炒作,两周后负面信息增加到五六百条。最后达到用搜索引擎搜索,基本上前几页全是负面信息。当一个网络公关公司接到一个案例以后,先由策划人员策划,有项目经理监管整个流程,有人专门写帖子,之后交给媒介,媒介再把帖子交给论坛的版主和下边的“水军”――即公司雇佣的,由成百上千人组成的发帖、回帖的造势人员。一个打压对手的帖子,甚至是一个夸张得变形的故事,就是这样被形形的网络推手包装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关键词】外宣翻译 教学模式 文化输出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人才能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是一座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现阶段要求的外宣翻译人才,深感压力重重。本文从对目前中国外宣翻译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对外宣翻译教学提出了一定见解。
一、中国文化输出及外宣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前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已经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强大,更是精神的强大,文化的强大,语言的强大。文化输出要依赖语言的翻译水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对外传播,就不会被世界认同和理解,甚至会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在遵循翻译的共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去理解。广义的外宣翻译包罗万千,几乎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在狭义上,外宣翻译包括各种政治文献翻译、新闻文本翻译、公示语翻译、信息资料翻译等。
二、外宣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外宣翻译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一些译者的基本功不扎实,白字连篇,导致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还有由于一些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不足,虽然译本拼字无误,语法正确,但外国读者却很难读懂;有的译者以文本为中心,将外宣翻译等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翻译,忠于原文,未在译文中加入个人创造。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历来重视文学翻译,轻非文学翻译。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未开设专门的外宣翻译课程,仅开设了普通的英汉互译课程。在该课程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更注重文学文本的翻译,认为只要文学文本翻译做好了,其他的文本翻译都不重要,甚至用文学翻译的方法笼统对待所有的文本翻译,使得非文学文本翻译质量日益低下。
另外,高校英语专业较为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性,相关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在课堂上未对该课程引起重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别的比较,这样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进而在翻译外宣文本时,不能用外国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得翻译文本不被外国读者理解,未达到外宣翻译信息交流的目的。
三、外宣翻译教学改革探索
1、重视夯实语言基础教学
在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初期,容易被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影响,无法静下心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潜心研究,往往错过了大学阶段第一年的夯实基础阶段。此时,教师应当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不断强调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在词汇教学中,不仅停留在词义的理解上,还需对词汇的具体使用、搭配规则以及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加以详细解释,更关键的是对学生课后巩固训练要加强。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避免学生犯同样的错误。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利用多种学习途径,对有限的课堂学习内容加以补充,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加快提高语言基本功。
2、注重实践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加入外宣翻译实践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翻译材料和仿现实的翻译场景,涵盖面应尽量广泛,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用目的语言解决实践问题。为学生创造接近目的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目的语,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寻找课外实习实训的机会,通过线上翻译、会议记录翻译、产品性能翻译、公共场所标志语翻译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体会外宣翻译的过程。
完成实践环节后,教师务必对学生的习得进行点评,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发扬亮点,从而加强了实践积累。通过实践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估,学校亦可将实践环节成绩纳入评估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运用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扎实的基本功。
3、摒弃不利的传统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首先,在外宣翻译的课堂,教师必须跳出非实践意义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翻译课堂上,教师们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析强调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甚至反复考查学生对翻译标准的记忆,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的学生学完了翻译课程以后,对翻译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另外,在大量的文学文本翻译中,学生习惯于用纯文学的语言。忠于原作者的视角进行翻译,而大量的外宣翻译不能用文艺的方式进行处理。学生们牢记各种翻译理论知识,再用文学语言翻译出的外宣文本,往往让外国人贻笑大方。
众所周知,跨文化交流现在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国人接受,在“文化输出”的视野下,如何输出,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如果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不强,又不愿多学习相关知识,没有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且没有根据目的语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在语言转换时进行调整的自觉性,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跨文化引导。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资源,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例如出国进修、文化考察、多阅读跨文化书籍、多与外籍人士沟通并及时作出书面总结。
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增强“外国人和中国人文化有异”的意识,注重对学生外国文化的引入和讲解,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思考,认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时应该时刻有一种“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意识,母语文化对异国文化不应该是一种抵制,而应该是一种推动。在中国“文化输出”的视角下,外宣翻译工作对外宣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摇篮,高校英语专业应及时对外宣翻译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最教学模式进行适时改革,培养出能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外宣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果笑非.外宣翻译人才基本素质论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2(5)
[2] 胡兴文、张健. 外宣翻译的名与实[J]. 中国外语. 2013(5)
[3] 刘春阳. 谈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J]. 外语学刊. 2013(1)
[4] 王小兰、刘奕. 外宣翻译与专业英语教学[J]. 中国地质教育. 2011(4)
[5] 张琳. 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J]. 榆林学院学报. 2011(5)
【基金项目】
新常态下,宣传工作就是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展示新形象,扩大影响力,推动大发展。
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构筑内外宣传大格局,把党的声音宣传好、群众的故事传播好、正能量传递好、互联网阵地守护好,是各级宣传工作者的责任。
以创新发展为“加油泵”
增强宣传活力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同的受众需求,固有的宣传工作思维模式和传统传播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创新,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动力源泉,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激发活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手段创新。指出:“手段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传播手段的创新,要求宣传工作者积极尝试将传统媒体优势与新媒体技术特征相结合,依托信息技术调整工作流程、完善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形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针对年轻群体,要创新手段,开拓新兴媒体这一互联网阵地;针对“自媒体”群体,要提升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权威性,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加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培养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两者取长补短、共同发声、共促发展,扩大覆盖,构建内外宣传大格局。
内容创新。围绕宣传重点,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体提供不同的宣传产品,如新闻、小品、歌舞、小说、微电影、微视频等。在新兴媒体的宣传上,要形成系列的外宣品、微外宣品,以短文配美图的方式接连不断的进行传播,扩大影响力;在传统媒体上,要深度宣传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事件,用鲜活的语言解读政策,用生动的故事传播好群众身边的好故事,让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此外,在传播内容和话语体系上,要更加贴近群众,尝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产品形态和表达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宣传工作者还需要思考如何让新媒体报道既简短又吸引人,既快速又有权威性;如何让传统媒体报道在深度上更加满足读者需求,在典型报道上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等。
理念创新。指出:“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一方面要有超前意识,积极、主动备足宣传产品,变坐等上门宣传为主动出击宣传。如备足选题库、材料库、图片库、视频库,做到早策划、早准备,按媒体所需量身定做宣传产品。另一方面要内外宣传相结合,在内宣上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和理论的普及力度;在外宣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路径加大对经验的总结和典型的推广。此外还要创新宣传方式,对一些典型的新闻事件,通过开展研讨会、座谈会、巡回报告、图片展览、文艺创作、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进行复合式、叠加式的宣传,把正面宣传的效果释放出来。
以协调发展为“动力阀”
打好宣传组合拳
宣传干部要有协调各方的能力,让宣传工作有深度、有力度、有强度、有广度、有高度,形成内外宣传大格局。
要有策划写稿的能力。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懂策划,还要会写稿,配合前来采访的记者全面把握采访内容,了解地方思路和政策。
要有会宣讲的能力。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政治上过硬、笔头上过硬,还要在嘴巴上过硬,要把上级精神吃深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宣讲的方式让群众接受。
要有协调媒体宣传的能力。没有媒体的参与,典型宣传出不去,即使有宣传产品,也没有平台传播,所以宣传工作者要有协调媒体宣传的能力。
要有协调各方参与宣传的能力。仅仅依靠宣传部门单兵团作战,宣传工作难以形成大宣传格局,只有得到各部门和单位的配合支持,才能聚合成较大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宣传磁场效应。
要有协调采访对象配合采访的能力。只有采访对象积极配合,才能挖掘到更多的好故事、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鲜活生动、感染人,传播才能深入人心。
以绿色发展为“生态屏”
织牢宣传安全网
当前,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微信、博客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即时传播、在场传播、多媒体传播更加普遍,改变了定时、定媒体、定口径的传播模式,多N媒体传播信息、相互影响,容易产生思想、言论、舆论的交锋。如果不加强监管,一些危言论将寻机渗透。
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宣传工作,要求宣传工作者必须织牢宣传安全网,加强对宣传工作的安全保障。一方面加强对新兴媒体的监管,确保发出信息的安全,做好网上正能量的传播;另一方面加强对负面舆情的处置与引导,把负面舆情转化成正能量的传播器;加强对传统媒体的审核把关,确保发声的安全可靠;加强理论传播的统筹,确保理论传播的口径统一。
以开放发展为“驱动器”
打通宣传大通道
宣传工作的作用一方面是内聚力量,另一方面是外树形象。
内聚力量就是通过宣传提振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凝聚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动力。外树形象就是通过宣传提升形象,以吸引外界投资,实现加快发展、推动跨越。
宣传工作要有开放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让自身的资源优势、工作经验、服务环境得到很好的展现。
主动走出去。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汇演,对外传播独特的文化元素;通过招商引资,向外界展示自身的资源优势、服务环境;通过特有的文化产品交流,对外展示自己的自信和实力。
积极请进来。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借智宣传;邀请各大媒体前来采风,借力宣传;邀请国外专家参与研讨活动,借势宣传;借助各种旅游推广活动,让游客成为旅游景点的传播者。
以共享发展为“落脚点”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一、工作目标
围绕食品药品安全年度重点工作,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加强工作信息报送、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努力实现宣传能力有新提高、宣传载体有新拓展、宣传成效有新进步,树立良好的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宣传形式
(一)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景区、进工地、进军营”——八进模式,组织讲座、食品免费快检、药品真伪鉴别、展板宣传、发放资料等社会互动一体化的食品药品服务惠民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法制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月”、“药品安全宣传月”等开展以“健康饮食、合理用药”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10场次以上。
(二)深化宣传载体互动。以“亚红热线”行风对话、E网为载体,搭建与群众交流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药监论坛平台;以民生360。——食品药品监督之窗、县报为载体,搭建全民参与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平台;以县手机报、局网站为载体,搭建食品药品消费安全的警示平台。
(三)坚持内外宣传结合。一是抓好内宣,切实加强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加强重点工作跟踪,及时通报季度局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报送反映工作成效、亮点的经验性材料;加强综合信息、专报信息的报送力度,争取市、县级领导指示肯定,借力推动工作。二是加强外宣,着力提升新闻媒体正面报道率。充分运用拍摄专题节目、开辟县报专栏、组织记者专题采访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及媒体通报有关情况;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主动策划、组织好对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引导,取得社会各界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四)继续开辟宣传阵地。开辟公共广告牌、公交车电视、社区宣传园地、走廊宣传橱窗等阵地,扩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面。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2013年是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做好今年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对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克服以往宣传工作停留在“设点摆摊”层面以及宣传工作是形式性工作的思想,以更高的起点、从更高的层次来加以谋划。因此,各部门务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宣传工作,牢固树立信息宣传也是监管的理念,将其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各科室、下属事业单位和各中队要指定1名宣传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信息报送和宣传工作,按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宣传工作(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