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13:0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英语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962年以来,大学英语虽历经了四次较大的教学改革,但是仍然无法解决社会快速发展与大学英语教学观念和效果滞后所产生的矛盾(蔡基刚,2010)。张尧学(2002)认为公共外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是造成这种现象8steachere@Tl:e727-5038381ACADEMICRESEARCH的主要原因。我们需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外语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工具,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有效地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胡壮麟,2002a)。Richards(1984)在LanguageCurriculumDevelopment一文中指出语言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需求分析,通过分析才能确定语言课程的内容、目标和目的。束定芳(2010)则列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在教学定位、需求分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九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2001)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学科结构与社会行业需求脱节。通过对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的全体英语教师及部分学生的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由于英语学习的内容从小学阶段到中学甚至大学,高重复率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懈怠和厌烦;教师过于强调语言基础教学使学生感受不到英语学习对其今后职业的帮助和收获。由此可见,对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不清晰、不恰当,以及过于强调语言的基础学习,使大学英语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处境。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通过简单地缩减学时、学分,或者大班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改革,毕竟这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实则是更强调了英语工具性这一特性。因此,在这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该如何定位才能帮助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国务院总理指出要坚持职业导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必须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这无疑是释放出了一个积极信号:高校在其大学教育改革中将拥有更多的自。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定位问题
对独立学院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强实践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那么在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定位才能体现并且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但归根到底还是基础英语与ESP之争,以及ESP当中不同类别之争。HutchinsonandWater(s1987)将英语划分为ESP和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两大类,在ESP之下,继续划分出两个分支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EOP(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Jorda(n199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EAP细化,提出了两个全新的概念ESAP(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同时指出了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英语教学的内容,侧重专业知识性,后者侧重学术上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英语(EGAP)、专业英语(ESAP)和行业英语(EOP)都属于ESP课程。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将其大学英语定位在EOP,应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而对于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来说,大学英语的定位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了。以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为例。大学英语一直以来就被定位为基础英语,贯穿一二年级共四个学期。许多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在三四年级几乎没有另外开设与英语相关的课程。部分文科专业在大二之后则会开设一门至两门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但学时很少。贸易和金融的国际试点班则在大一和大二分别开设一门和两门由外教讲授的ESAP全英语课程,这样的班级一般只有2-4个。但通过对试点班十位学生的访谈,他们表示外教全英语授课的专业课对他们来说挑战性很大,这类课程开课过早,学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加上专业方面的英文词汇量不足,要听懂不容易,英文原版教材理解费力,用英文回答专业问题有较大困难,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希望能有一门介于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过渡课程就好了。由此可见,商贸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问题有这几点:定位不明确;在ESP课程上缺乏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ESP学时太少,教材难度跨度大;能胜任ESP教学的师资不足;ESP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大多数独立学院普遍存在上述类似的问题。通过前文对ESP的分析和了解,不难看出,访谈中学生提到的过渡课程其实就是属于学术英语(EGAP)的范畴。我们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大学英语不仅仅只是指EGP的教学,它还包括ESP;其次,要知道学术英语(EGAP)和专业英语(ESAP)是有很大不同的。通过调查,蔡基刚(2012)强调学术英语是目前大学生所缺少的,并强烈需要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蔡基刚(2012)指出学术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用英语回答或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包括材料收集和整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讨论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开展及案例分析能力等。这些能力,不仅对那些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有帮助,而且对于那些想在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学生也大有好处,EGAP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不可否认,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或者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总体来说要弱一些。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大学英语的对象都有着他们自己的专业,如果在英语的学习上,让他们把如此多的时间都用在基础英语上,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哪怕学生们英语基础打得再好,也不过是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英语根本无法胜任职业要求。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定位上,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应加大ESP课程的开设力度,而且,必须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定位,开展教学活动。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大一学生必须强调基础英语的学习,大二大三就应该对ESP有所侧重,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大二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但是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EAGP的课程,以取代必修的基础英语,这种作法不但不会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促进他们语言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实现了EAGP课程的教学目标,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经过两年基础英语学习的这部分学生到了大三也应该开始进入EAGP的课程学习,而对于那些已经完成了EAGP学习任务的学生此时则可以给他们开设更高一级的ESAP课程,大四则可以对所有学生开设一些通识类课程作为选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都应做需求分析,以需求定位,进行分层教学,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职业需求。
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独立学院在对自身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中,首先,学校必须重视ESP课程,而不应把重点放在基础英语教学上;教师要正确认识到ESP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不应以功利主义的心态认为学生今后未必在工作中使用英语就否定ESP课程。其次,目前各高校选用的ESP教材五花八门,较为混乱。独立学院应根据本校学生情况仔细选择,同时,也应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优质教材。最后,从国外学术英语(EAGP)的教学情况,它是语言教师也能够胜任的,不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背景,没有专业教师的合作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学校在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的同时,也对合理优化教师资源,以胜任ESP教学,这样,还可以解决因基础英语学时压缩而带来的教师过剩的问题。
首先,是教材的差异。一套好的教材应该具有实用性、系统性、趣味性等特点。同时在编排上不仅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要层层递进,不断的复习与巩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目前市面上的教材琳琅满目,以外研社版教材为例,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衔接性、连续性都比较紧密,同时系统编写的教材内容,由易到难,层层加深,层层递进,不断的巩固、复习符合英语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英语教师的讲授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材的选择非常灵活,课程设置划分更加精细,听说读写单独成册。若从基础性的角度来说,并不利于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中学英语教学大多讲授语言点为多,真正的语言实践与交流相对减少。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意识不强。而大学英语则更加侧重语篇分析及文化背景介绍及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
二、关于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内容的衔接对策
1.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由于中学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基础,高中英语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高中英语与大学的英语教材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注意教学内容的上下衔接,阅读方面更要注意编排的衔接性、趣味性、科学性及系统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尽量避免重复。如此以来,大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发挥其特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2.词汇量的上下衔接。词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没有词汇无以成句,没有句子则构不成篇章。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所言,“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没有词汇,什么也表达不了)。可见词汇量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从《标准》和《要求》两份纲领性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求》的词汇量较之《标准》而言有着明显的增加。但其中依然有交叉的地方,即积极词汇部分。《标准》中九级语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而《要求》中一般要求要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约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仔细研究,怎样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词汇尤其是积极词汇,使之与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进行有效的衔接。
3.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及扩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目的语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等。阅读则是最快了解这些内容的途径之一。因此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大学阶段,阅读教学中对于背景知识的扩展都是必要的。
三、结语
1.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对应性分析
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内容通过教材目录可以反映出来,在编写与选择大学英语教材时,目录是重要的评价内容。课程标准是根本,换句话说是根据标准来编写教材或者选择教材(对照目录)。对于专业化的英语课程教改,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的匹配通常是要依靠自编教材才能够实现对应。
2.课程教学方法与教材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对应性分析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匹配的教材作为支撑。目前主要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种: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个任务,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高校大学英语还设计了口语交流、专门用途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文章鉴赏、英语讲演等多个选修任务,为学生提供兴趣学习机会。有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则对应的教材就要打破传统教材的结构体系,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设计编排。
(2)情景教学改革。因为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因此造成了大批的哑巴英语人才。一些高校就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了机场出行、酒店餐饮、职业交际等多种语言学习情境,开展在虚拟场景下的交互式的、角色扮演式的大学英语语言教学。这种情境教学,需要有情境式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
3.教学与学习要求和教材辅助内容的对应性分析
(一)微课的形式
微课起源于美国的可汗学院与翻转课堂,其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创造者可以把多种形式的知识作为微课的内容。微课既可以是一个小知识点,作为学生的课外补充学习资源;也可以是真实的课堂记录,用摄像机记录下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的课堂活动等;同时,微课也可以是一节课的重难点解答,抑或对某一理念的讲述。
(二)微课教学的特征
微课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目标明确
教师使用微课教学方式主要是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通过微课来展现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内容设计贴合主题,时长一般控制在5~8分钟,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而精,能够在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丰富
微课多以短视频为主,其内容涵盖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类型多样、趣味性强,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3.获取便利
微课的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求学习者能够连接互联网终端即可。由于微课大部分是小视频格式的主流媒体资源,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相应的资源,便于获取知识。
二、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引入微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把微课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实现学生的在线学习,也可以使教师们共享资源。
(一)课堂教学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的载体,短小精悍,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将其穿插于课程的导入、重点讲解、难点教学、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之中。微课能够让枯燥乏味的专业英语课程变得生动形象,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1.巩固旧知识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掌握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相应的微课视频,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帮助其巩固之前所学的旧知识。
2.导入新知识
微课教学是导入新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依据新课主题设计新颖的问题,制作精美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让学生观看,能够较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良好的效果。
3.突破重难点
教师可以把重难点制作成为微课,结合图式、列表等微课方式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实现知识的贯彻渗透。
4.拓宽知识体系
英语学习需要一定的语境,单靠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以延伸教学内容,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自主学习
在教学领域,微课已成为在线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把自己制作的微课内容共享至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观看,方便灵活,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的资源和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主要归功于微课的以下优点:
1.微课内容可重复利用
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吸收能力有所不同,微课视频能够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反复进行播放,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视频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2.微课形式灵活精悍
相对于冗长的学习材料,学生更愿意接受微课的时间长度。将大学英语中较长的章节,浓缩为精简的几个部分,把学习内容制作成一个个连续的小片段或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
3.微课主题易于归纳
梳理与总结归纳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英语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律,微课鲜明的主题与结构高度总结了教学内容,使高职学生易于自主进行归纳总结。
三、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反思
(一)微课开发应注重整体性与连贯性
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具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缺点,短小精悍既是微课的优点,也是其短板。有时一个主题的内容很难在5~10分钟的一节微课内完成。因此,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围绕相关的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称为微课程。将微课程体系化后,学生就可以沿着“切碎→连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最终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从微课走向微课程,是微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微课开发应有计划,突出实用性
英语微课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它的功用,必须有计划按步骤开发应用。应根据学校条件,教师自身条件,学生的学习支撑条件与特点,联系教学实际,科学开发应用,突出实用性。一是聚焦于大学英语课程中学生不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突出“解惑”功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悟与探究、自主构建与能力提升。
(三)课堂学习与微课预习紧密结合,及时反馈,注重实效性
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预习,完成教师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任务。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明确精简的任务驱动下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次天的课堂学习必须就预习内容及时反馈、交流,解决自学中的困惑,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评价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认真自学,提高微课学习的实效性。
四、结束语
区别于早前的语言学派,认知语言学既弥补了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忽略“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所具备的固有规则”这一不足,也避免了生成语言学过于强调语言自治性而引发的循环论证问题。为此,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确定为“现实———认知———语言”,所提出的隐喻、原型、范畴以及构式语法等概念,既在理论上拓宽了人类对语言的认知维度,也为应用性的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我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历了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面应用及理论反思几个阶段,迄今已二十余年(束定芳2009)。从开始对国外学科知识的关注与引介,到将理论运用到汉语本体研究,再到理论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中国认知语言学在国内学界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综观学界的研究内容,还基本停留在“模仿———运用”层面,鲜有理论上的创新,这一点是值得国内学者反思并加强的。
2、语言对比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过,“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这充分说明对比在语言学习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Linguistics),又称“对比分析”,从对比的角度出发,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描述其异同,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综观其学科发展,首先产生的是“对比分析”这一共时的研究方法。随后基于二战后外语教学的需要,美国语言学家B.Whorf首次提出“对比语言学”的名称。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Lado出版了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标志着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潘文国,2002)。由此可见,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基础是外语教学,二者在目的与方法上始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从《马氏文通》开始,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努力,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学英语的热潮,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学科建设方面,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提出对比语言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步骤及方法等,强调语言项目的共同对比基础,运用统一的理论进行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然而与认知语言学相比,对比语言学的独立程度稍显不足。究其本质,对比只作为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尽管国内“对比语言学”的提法层出不穷,笔者经过反复考量,认为这一指称有待商榷。综上,虽然“对比语言学”是否作为独立学科尚无定论,但“英汉对比”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仍给英汉语的研究及教学提供了思路。
3、英汉认知对比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语言对比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事实也证明对很多语言现象都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简单再现外部世界的物体、事件或关系,而是人类将自己对外部事件的认知用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基本经验相似,因此同一意义的表达在不同文化与语言中具有共性,这为语言对比提供了可能。但不同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并体现在语言文化上,这使得对比存在必要性。文旭(2009)指出,认知框架下的语言对比在国外已具雏形,但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果只分散于部分著作与论文中,如赵世开先生的《汉英对比语法论集》,沈家煊先生的“英汉对比语法三题”等。更进一步,探讨二者的结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笔者认为也十分有意义。下面就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3.1语言的意义———范畴化理论
认知语言学指出,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人类以范畴化认知外部世界,从基本层次范畴认识物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在学习使用语言时,属于基本层次的词比其他层次的更显著,易掌握。如汉语中“汽车”是基本层次,人们提及此概念时,既不会说“交通工具”,因为太抽象,也不会说“跑车,奔驰车”等,因为太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虽然不同语言的基本范畴相近,但仍存在细微差别,因此英汉语词汇在范畴上不能构成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对于二语习得,我们不能拿二语中新的语言形式套用学习者母语中旧的意义,而是要引导学习者通过对照两种语言的异同来掌握二语中新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这些新知识所形成的网络体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英汉语词汇在范畴上的异同,例如英语的cousin和汉语的“表姐”、“堂弟”等词并不等同,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英汉文化差异及认知范畴区别。结合这种思路,我们不妨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式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一概念的汉语义联想尽可能多的英语表达,从而作文语言多样化,避免行文单调。例如“优点”一词,引导学生联想advantage,merit,virtue,strength。同时引申出“缺点”,英语对应disadvantage,drawback,shortcoming,weakness。这两组词可构成一个知识域,使学生了解英汉语在词汇意义上的对应方式,意识到写作时可以替换使用。
3.2语法的意义———构式语法
认知语言学关于语法的研究派系众多并各有重点。Croft(2004)指出该框架下的语法理论主要包括四种,即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ackoff和Goldberg的构式语法,Fillmore的构式语法,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尽管诸学者有不同的思路,但大体上构式语法的特点由Holme(2009)总结为:(1)语法是由符号综合体或构式构成。(2)语法能够表达意义,建立形式与意义的表征关系。(3)语法意义像词汇意义一样是经过概念化处理的范畴,用于记录某一特定方式的认知情境。构式语法强调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对习语、词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比如way构式(Goldberg1995),what’sXdoingY构式(Kay和Fillmore1999)。同样的,构式语法也成功解释了汉语中长期困扰学者的特殊用语,如沈家煊(2006)分析了“王冕死了父亲”,陆俭明(2002;2004)分析了“吃了他三个苹果”。相对于乔氏句法理论,构式语法在解释力与发展前景上有很大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结合英汉对比,引入构式语法的概念与思路,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帮助他们识别语言中存在的大量构式,加强他们对构式的整体把握。例如英语中的therebe存在结构、双宾语结构、系表结构等,都是学生看似掌握但容易出错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整体输入这些构式,记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不是分析语言内部语法;再结合汉英互译练习,通过模仿进行语言输出。此外,对于英、汉语中同一概念但表达对应方面容易忽略的构式也要注意。如“某地有某人/物”这一认知概念,英语对应的表达是therebe结构,但学生容易出错。如“我们大学有5000多名大一新生”,这个句子看似简单,但很多学生写成Ouruniversityhasmorethan5000freshmen.相信所有能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掌握该句的英文表达Therearemorethan5000freshmeninouruniversity,但为什么自己输出时会犯错呢?这就反映了学生对于英汉双语的认知及构式理解有偏差。这些都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反复强调的。
4、结语
1.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理论,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得到了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的实证研究支持。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判断,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答会明(2007)从心理学和语言学习研究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四级英语成绩与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显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在包括学习焦虑、学习策略等在内的影响英语成绩所有个人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瓶颈作用,充当着过滤器的角色。李昆,俞理明(2008)在研究了大学生英语学生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归因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后发现,它们都与大学生的自主英语学习行为具有显著的关系,但影响最大的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坚持性、努力程度、认知投入和学习策略的运用。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面对困难时总是设定更高的目标,付出更多的努力,显示更强的持久力和耐力,并在成功学习中获得乐趣。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比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更善于运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2.自我概念与语音学习假设理论。
有多种因素影响和决定着个体的英语自我效能感水平。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及能力的感知和评价,心理学家往往把自我效能感归属于自我概念这一范畴。国内语言学习研究学者王初明教授在2004年撰文提出并论证了自我概念与语音学习假设理论。这一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语音学习自我效能理论。王初明的研究证实各个层次的中国学习者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时,语音效能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中介变量,其影响力超过笔头英语成绩,对整体英语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学习信心的增强或打击均有较明显的作用,甚至改变人的性格。王天发等(2007)的实证研究也在大学生英语学习者这一层次证实了语音效能仍然是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解释自我效能总分76.9%的方差,与自我效能总分的相关性高达0.877。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考察语音训练对学习者语音效能以及英语学习自我效能的影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语音训练对自我效能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语音训练男、女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语音训练对笔试成绩高、低水平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山东省一所普通二本高校156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笔者教授的两个相同年级和专业的自然班。其中实验组77人(男生39人,女生38人);对照组79人(男生42人,女生37人)。平均年龄在19岁,学习英语时间平均在8年。在第二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中,二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4.21和75.16(满分为100分,没有口语部分测试),因此在整体英语水平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视为没有差异。笔试成绩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分别由考试成绩前25%和后25%组成。
3.研究工具。
在参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07)附件中的口语自评量表和魏源等《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本研究设计了比较符合二本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量表”,共25个题项,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选项分别赋分值1到5分,其中5个为反向题(第3、7、13、19和22题),采用反向赋分。25个题项的总得分范围应在25至125之间,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出于研究需要,我们还要求被试在实验前后就英语语音重要性和自身语音水平进行评价。
4.实验设计。
在实验开始阶段,发放了语音训练需求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结果和生源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发音问题制定了发音训练的内容和练习的顺序。语音训练持续一个学期,共十八周的时间,对照组的口语课堂内容按正常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在口语练习频次和内容上保持了一致性。
5.语音训练内容。
根据生源学生英语发音问题和调查问卷的结果集中反映的语音困难,共列出重点训练发音内容十六项。在英语逐渐被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今天,我们在语音训练过程中弱化像连读和弱读等不影响交流的发音内容,并提高对带有母语口音发音的容忍度,而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对影响交流理解的方面,如重音、语调等,应遵循音位教学和超音位教学相结合的试验训练原则。
6.数据收集。
实验前、后两次向被试发放“大学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量表”,取得的数据经过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了处理,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分析研究。为了完善和证实定量研究的结果,还对六名同学(3名男生和3名女生)进行了两次半结构性访谈。
三、结果与讨论
1.语音训练能显著提高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
首先,在教学实验前向被试发放“大学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口语自我效能感是否存在差异。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平均值分别为52.164和51.227,两组之间在0.01置信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被试所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下等水平。为了考察语音训练是否对学习者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在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再次向被试发放口语自我效能感量表。实验教学结束后,t检验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差异极其显著(p<0.001);从总体看,实验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m=75.893)显著高于对照组(m=66.358),表明语音训练能显著性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
2.语音训练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
为了探求语音训练对男、女生口语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对实验教学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男、女生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内,男、女生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它们在显著性差异的水平上呈现出一定差别。在对照组内,男、女生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在0.001置信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男、女生的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在0.01置信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数据表明,实验组内男、女生之间英语自我效能感差异更为显著。也就是说,相对于男生,语音训练在提高女生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上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通过对六位男女生的访谈,也部分解释其中的原因。首先男、女生在对待语音问题上存在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更看重自己的发音,认为标准而悦耳的发音会大大促进自己在课堂或其它场合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女生也更有可能怕自己的发音问题而丢面子,从而失去很多口语练习的机会。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在语音的标准和规范上付出努力,她们对待语音训练的态度更加认真。测试也证明在语音训练结束后女生也往往在发音水平上提高得更多。
3.语音训练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差异。
生态外语教学审视和构建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系统,是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待的,既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系统的协同进化,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涌现。也就是说,生态外语教学要求生态课堂必须是有机整体的、动态演化的课堂情境。正是生态外语教学这些特点和要求,使得在现实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需要关注的系统层次、要素关联、环境影响等方面较为复杂,进而使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面临从认知到机制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法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4.建立生态课堂协同进化机制
形成性评价指“课堂中教师、学生及其同伴通过获取、阐释和使用学业陈果的证据改进教学后续步骤”的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不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干预。通过整理250多项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研究成果,1998年,PaulBlack和DylanWilliam最终发现,课堂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策略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所有教育性干预研究报告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报告显示,其对于表现不佳的影响特别强烈。形成性评价的本质是通过课堂内外的互动,找出学生当前的水平和目标的差距,给出反馈,帮助提高学生水平。在这种程度下,形成性评价是学习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具有互动性和动态性。国际研究界对形成性评价的普遍理解是形成性评价是以学生与教师、同伴以及教学资源的互动为基础,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互动中得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具体信息,针对其学习困难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形成性评价的动态在于它没有固定形式,但是有其工作模型。MargaretHeritage设计的“形成性评价环”形象的表明了形成性评价动态推进过程。MargaretHeritage将形成性评价分为十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于互动动态。这些环节分别是学习进程、学习目标、成功标准、获取学习证据、解释证据、诊断差距、给予反馈、教学调整、搭建支架、缩小差距。开展形成性评价时,首先要确立目标,取得并解释学习证据,诊断学习者的水平与目标间的差距,互动并反馈,以此调整教和学,从而缩小差距,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形成性评价。确定目标、获取学习证据、反馈和改进构成了形成性评价的整个过程。形成性评价针对的是具体内容,教师评价的内容应是学生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的形式是综合了互动、反馈、纠错、调整以及其他手段。它没有固定形式,而是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反馈,帮学生纠错和调整。
2大学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从《基本要求》提出到实施,历经十年,但是通过调研,其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不准确,许多评价手段依然属于终结性评价,问题如下:第一,简单的将形成性评价理解为对学生平时表现做出的评价。比如平时举行定期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其实这不过是将其拆分成若干次阶段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已,并没有涉及到对学生学习具体内容的反馈环节。第二,错将形成性评价简单等同于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这里这提到了评价的形式,没有涉及到评价的内容,无反馈和改进,无效。第三,部分老师误以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但表扬和鼓励若不是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则不符合形成性评价的要求。第四,误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多开展小组活动或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等。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或者对参赛学生的水平进行测量,本质上没有“干预”,不能称为形成性评价。第六,部分老师把形成性评价看成是评价结果收集册。这种收集册是对学习结果的收集,并没有针对具体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干预学习。第七类问题是个别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课堂中的任务检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比较接近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思想,但是一些教师未对学生表现提供具体的反馈并相应地对教学作出调整,则还是未能形成形成性评价。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形成性评价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对具体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的过程。
3讨论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