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19:46: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承载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任,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为基础教育合格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51-0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监控、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
我国对于教师素质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在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具有专门性和指向性不可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关系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宁夏师范学院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出课程体系的七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专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加强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个别课程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程相对薄弱、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为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宁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宁夏师范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由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趋于成熟,凸显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分析,并未体现出学校师范性的特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趋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学校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使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应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现学校地方性的特色。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学生缺少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设,两门课程结合讲授,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共2学分,36学时。而笔者在第六学期承担《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访谈,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教师职业,近4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这部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方向和目标比较明确,但这并非是通过《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确定的,而是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给自己的定位。还有40%以上的学生学业方向和目标不太明确,选择毕业后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理论课程偏多,专业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偏少。其次,个别课程开设的学分过大、学时太多,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程。第三,开设的课程缺少民族性、宗教性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识素养。第四,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五,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够紧,甚至脱节。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等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学校现有的微格教室需要承担9个师范类院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加之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1.紧扣办学定位,明确、落实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特色。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经历中,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坚持“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的设计思路。即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在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加强专业导引和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德修养。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入校就逐步树立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划,避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茫然性;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引》和《教师素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了解和掌握教师素养,成为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从教的知识素养。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学校是应用性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上应体现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选修课程空间,增加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②适当压缩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大学英语》在一年级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年考试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二年级将《大学英语》设为选修课程,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确认实践创新素质拓展学分。③针对西北民族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西北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增设《当代中国民族理论解读》课程,设置《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理解民族问题,正确把握民族教育问题。④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为此,一年级主要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四年级适当开设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⑤根据中学实际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分解,设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研究》与《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理论,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从教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从教的能力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全过程、两层次、十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践内容按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设置;安排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通识必修课程实践、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等十个模块。强化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将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尽可能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学生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2)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边界; 学术概念; 学科研究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01-03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不到30年的短暂实践中,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是无庸质疑,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对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检点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检点是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意识,批判的目的是澄清问题;同时它又是建设性的,它要求我们不仅找出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明确努力方向,知所取径。
一、问题检点
1.学术概念需力求精准
在学科话语系统建构过程中,基本范畴和概念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话语,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话语已经逐渐为学界内外所使用、所认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学术话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具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区分缺少严格的、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涵义的理解却不一致、用法也不统一。由于概念的混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难求专业精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的随意使用、随意替换和有意无意的混用倾向,正在危害着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学科边界需更加明晰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学界需进一步统一意见。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整理,发现有些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超出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偏离学科甚远,有些选题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毫无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通过对一些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与其他学科重叠现象严重,有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并不紧密,如“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等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科而言,研究边界模糊,没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边界、盲目的论域扩张,看似学科发展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较大隐患。
3.研究方式需重审与转换
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是成熟理论通常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理论式研究。即从抽象的、理论的层次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研究这种对学术探索活动起重要作用的方式并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科建设共同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清理;部分专业研究者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博士生中有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对实践中的问题还没有从经验中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思考的思维习惯,研究论文缺少理论的视角和理论的深度。
二是问题式研究。注重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多采取经验概括、案例分析、工作总结的研究方式。目前,真正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且理论提升不足,普遍推广性低,应用性不强。
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存在着自身潜在的、隐性的不足。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处理好把握理论与面向现实、借鉴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短学术沉淀不足、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科发展举步艰难、研究队伍存在着“短板”等原因。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报道,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思想政治教育44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1]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充实了生力军,从长远来看,必然会促进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每年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长期搁置,无暇理睬。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二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三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各项需求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四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涉及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内化、外化、反馈等环节,由观念到行为转变的不可度量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颇多挑战、要求和问题,需要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不懈求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导师是热爱这个专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他们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固着于原有学科的思维方式。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同,对学习者的思维训练不同,使出身于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多少都带着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背景、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的烙印。对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熟悉,使他们轻车熟路地运用原来学科的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我们从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读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一个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借鉴模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会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专有的概念系统、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式慢慢地溶解和替代。
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他们虽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心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没有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科价值的关注和认同,希望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发展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思考
1.增强自觉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质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因此,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严谨严格的治学风格。学术研究于研究者不仅是职业,也是事业和志业,研究者对学术研究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端正学风,求真、求实、自省、自警,尊重学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责任,聚焦关乎时展的大问题,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并重,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扫除研究中的随意、空泛、庸俗等弊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位、文化品位,不断推陈出新、返本开新,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批判、自省,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力戒浮躁心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谋求学科的规范发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粗放式、自发式、经验式的发展转向精细化、自觉式、科学化的规范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倡规范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的需要。提倡规范式发展,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则。规范发展才能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才能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
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的独立品性与借鉴发展的关系。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是指研究者和学界同仁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学科的高度予以建设与对待,将之作为学者的学术基地和精神家园,避免随意突破学科边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学风;二要打破学科壁垒,不能有“门户之见”。所谓打破学科壁垒,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需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开拓国际视野。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学科体系。
3.建立学术的争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评不多,围绕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学术争鸣更少,研究者经常的状态是忙于自己观点的阐述,无暇旁顾,可能也与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有关。真正的学术争鸣是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心平气和地切磋。就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言,理论讨论阻隔、学科建设争鸣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抑制了学术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水平离不开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和深度交流,达到充分的学术探究、思想交锋、平等对话,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曲解和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才会以更高的学术品位呈现于学林。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初建阶段。一门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研究者长时间的努力和携手共进。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过学界同仁近30年的系统建设和努力,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就历史长河而言,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刚刚开始在学科层面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还在讨论,学科建设的许多核心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处于初建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刚刚起步不久,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尤其是切中中国现实的、为中国大众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仍需要加强建设,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坚持特色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本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形成导向作用,在教学方面指导和规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在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研究导向和研究侧重,凝聚一批具有相同研究旨趣的科研攻关团队。从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全国范围许多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逐渐意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优势,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尝试。比如:一些理工科类的院校依托本校科技研究平台和研究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民族院校和边疆地区的院校侧重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些农林类院校依托本校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研究优势,注重开展生态伦理、生态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思维的研究和教学;还有一些院校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借鉴和吸收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学方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视野。同样也应该看到,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各院校仅仅是从各自的经验和传统出发,从院校自身来看缺乏系统的学科支撑和长远规划,从全国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来看,又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指导和规划,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既要厘清思路、整体规划、服务大局,又要突出特色、独树一帜。具体说来要突出以下三方面特色。
第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地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是一项面向实际的工作,其直接任务是为教学科研单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和输送人才。从以往的人才毕业流向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扎根于母校所在省市,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从院校自身来看,各个院校又是才智汇集地方,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参谋助力,具有较强的才智针对性和辐射力。例如,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科点培养目标,无论是从扎根西北的毕业生,亦或是学院教学科研贡献,都为西北地区边疆稳定和谐、民族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重要、独特的力量。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不仅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培养专门性和针对性人才的需要。
第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时代背景下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来说,也意味着在内容、载体、规律和方法等方面也需要及时地调适和更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合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网络和人学等前沿性问题的教育教学,在教学载体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介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方面也要不断熟悉新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学习规律,掌握新情境下的人们的认知习惯、交往习惯和沟通方式。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合理设置新的教学研究议题,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的时代责任感。
第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是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紧密结合的。一方面,专业建设依托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专业建设的特色也是扎根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学科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建设在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整体部署的同时,也要顺应和依托各个具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课程规划、教材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筹划、形成特色。例如,在民族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科类院校以及职业技术类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是各有侧重的,即在围绕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色建设一是要根据所在院校的性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培育方向和教学定位,二是要基于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传统,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总体规划、阶段性任务和目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合理导向和不同侧重。
二、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学科范围内唯一能够衔接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阶段的二级学科,其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逻辑和培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个培养层级的基础阶段,本科生的培养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尝试建立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往往更多的注重“专”的一面,忽视了专业的通识教育和实践培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现口径过窄的弊端。拓宽专业口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宽口径,实现两个“并重”,即: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训练和实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拓宽本科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要实现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五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育的结合、主干课程和辅修课程的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引导教育和自主教育的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改变以往单纯的灌输教育,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目标方面着力培养本科学生的“一专多能”,即在夯实专业功底的同时,实行主辅修制,使毕业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辅修专业的相关知识,拓宽就业面。第三,注重本科培养的教学实践。当前,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在教育教学的环节中要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设立固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形成系统完整的专业实践体系和操作流程,并且相应地增加专业实践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保障专业实践的扎实有效开展。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培养要求,硕士研究生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本科期间的教学为主转变为科研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收集的能力、研究问题的发现能力、议题阐释和论证的能力、逻辑推导能力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硕士生培养的三年时间里,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第一,硕士生一年级阶段的培养重点以夯实专业功底、尝试科研入门为主,在研一阶段需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不同于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此阶段的要以开放和引导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相应地增加学科前沿和科研方法论的讲授比重。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经典名典,“制定本专业的指导性(或基本)读书目录,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术训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求”。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对于通识性科研方法的掌握。第二,经历了硕士一年级的“磨合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都有了较为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且导师和学生相互之间也逐渐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此阶段导师对于硕士生的培养要根据不同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和职业规划,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如,对于完成硕士学业就要找工作的研究生,既要注重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根据不同学生职业规划和定位,有针对性地安排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具有一定科研潜力和研究兴趣的研究生,需要指导学生在专业的深度和精度上下功夫,不仅要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性研究方法,也要精通专业领域的研究特性和研究方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确立固定的研究方向和选题,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三,硕士生三年级阶段在遵循上一阶段培养思路的同时,应重点围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熟悉和巩固所学知识,熟练研究方法论的应用,强化学生在专业研究的精细操作方面的能力。而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则是一种精英式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打下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扎实基础,而且也要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能够对理论和现实中的重点问题展开系统全面的阐释和解题,并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有所创新和突破。国内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一般采用导师负责制,也有采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负责制的培养方式,一般采取导师或小组指导下的博士生独立研究、自学为主的形式。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学科平台和学术氛围有着特殊的依赖,这就需要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学术群体的整体联动优势,为博士生开展研究工作创造平台、营造氛围、提供契机。导师在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和调整培养计划、指导研究选题和学位论文,同时也要关注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状况,使博士生能够德才兼备。同时,独立和创新是博士阶段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特征,博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博士生涯也要有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步骤、研究方向和领域、阅读文献和书目等,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此外,博士论文的撰写也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头戏,在研究主题的遴选上要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掌握学术前沿,填补研究空白,回应现实需求,创新研究方法,规避重复选题;在研究规划上,既要有宏大叙事,又要精细化和操作化,掌握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研究方法和论述方式上,既要继承已有研究方法,又要有所创新突破,既要保证各个章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具体行文的内在逻辑,确保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协同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2-02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数字电视以及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代表,对信息传播乃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正在确立“三观”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我国涉及新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1]。目前,我国网民已近六亿;手机网民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约为一亿。新媒体世界如此精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涉及其中,如痴如醉;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深受影响。
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2]。新媒体酷似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能释放出正能量,也能引起副反应,不断地产生着双重影响[3]。新媒体改变了高校过去那种高楼深渊的高等学府形象,网络文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大学生们为伴,随时随地提供着“地球村”丰富而精彩的各种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大学生“三观”形成受多方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新媒体世界里,新旧观念相互交替着,冲击着。网络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距离已经变得不再使人们感到遥远。在网络世界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确立。首先,因为网络最早诞生于西方,所以网络思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企图通过新媒体给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灌输其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2.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有害信息时不时地混杂于新媒体这个庞大体系之中,使得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三观”的正确树立受到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摇摆,令他们困惑。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产生分离,致使大学生思维混乱,是非辨别能力受到考验。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其“三观”有事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思想观念凸现出双重甚或多重标准,道德判断失衡,“三观”取向紊乱。他们有时可能随心所欲地从网上攫取所需信息,使所谓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利益得以膨胀。另一方面,新媒体对激励机制、社会竞争和利益驱动等一系列市场机制过度渲染,以至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日趋显露。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也可导致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道德底线蒙受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使得价值目标发生偏离。
当然,新媒体的登场更多的是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度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对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着力维护、管理、掌握和应用这如期而至的新媒体技术。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新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新媒体管理的失范,隐私的伦理问题、某些舆论的偏颇等事件频发,媒体领域正在抓紧探索和制定新媒体使用与管理规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且也往往是信息的制造者。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大学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识别能力,避免不分良莠地搜索信息等等方面,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具有其固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浩瀚的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性无法保证,道德约束形同虚设,常可导致人际间或单位、部门间的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条件,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若过度频繁,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
3.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它可能在无形中摧垮青年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一些大学生最终失去理性与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培养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江苏大学瞄准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成功地开办了“江苏大学菁英学校”,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锤炼作风品格、优化能力结构、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入手,在全校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学员,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将来能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时代精英。在举办过程中,菁英学校为学员提供必要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学制为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开课;课程内容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以及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毕业时,每位学员必需提交毕业论文1份,并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论文若干篇。平时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均合格者,即颁发江苏大学菁英学校毕业证书。目前,已有上千名优秀生受过培训,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骨干或带头人。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对策探讨
新媒体高速发展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策略、贴近大学生的平台与契机[4]。
1.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运用能力,着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校教师应提高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5]。这样,教师在大学生中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不断提高师生间的网络互动效果。教师可通过建立QQ群、博客、飞信、微博的方式及时地与大学生保持沟通,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教育方式并举,构建高校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倍投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发适用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教材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立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积极应对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直接从互联网获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教育者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此时,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角色和地位,改进教育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网络作为先进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开通“官方新浪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网络环境,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能力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潮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管,推进信息立法与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信息部门要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多地了解或掌握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大学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6]。网络传播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状况的主客观把握将可能愈来愈依赖其技术逻辑、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张力甚至悖论干预生活。因此,反思网络传播可能导致的人文困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当代传播,2006,(3):70-72.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5]赵贵生.论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3-1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状态;科学发展观;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论文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化”的作用;教育的时间上总是体现其“集中学生”而忽视其“点滴积累”和“循序渐进”;教育的空间上总是限于“围墙内的说教”而忽视教育结构的“全面、协调”和“整体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仅靠课堂灌输很难完成其使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教育,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理想、道德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工程技术型、职业应用型大学,“工程师”、“技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师只注重对“物”的处理,而忽视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个行发展、思想品德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培养。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意识里,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知识课程,靠死记硬背便可以修到学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点对点”、“人对人”的具体工程,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发达,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留学生论文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宽泛。“灌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这种“逆反心理”和“抗药性”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3.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偏执于“外化”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想表现十分依赖于外部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都应该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于心灵世界,变成其自律的品质。但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时,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甚至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也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为自律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
二、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到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1.价值导向遇到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这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两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冲击,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选择问题。
2.教育手段上遇到的挑战。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之多、传播速度之快、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工作总结这些信息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不少消极、迷信、有害的。我们传统的课堂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环节。
3.人生观确立遇到的挑战。当前利益的多样化,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驱动让当代大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私欲膨胀,追求个人价值体现的鲜活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而教育学生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恐怕收效甚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三维状态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过程三维状态的核心所在。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凸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学生被作为客体对待的局面,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专业选择、课程安排,到开放思想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独立人格的呵护都要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不单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还要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熏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做人,具有正直的人格魅力;学会选择,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生活,具有旺盛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成长。
2.“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硕士论文“可持续”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那就是要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I生教育”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高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必须改变其时间的集中性给学生造成的强迫灌输感觉,必须打破政治课教师给学生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的意识障碍,建立专业课老师“双纲”教学的机制,从而让有关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解、升华、内化。这里有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地选择,传授给个体,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3.“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开放应当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培养大学生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这是保持对别的国家的文明与制度平等理解、理性认同的重要前提,是保持对其他民族精神气质、文明、制度具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基础。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思维的习惯,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全局眼光,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偏见和狭隘观念。
四、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从关心和理解大学生人手,创新教育方法。
1.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跟进式”教育方法。毕业论文首先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富有爱心、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导师”团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问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取学生的信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升华、内化德育要求,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中来。
2.落实“全面协调”发展观,创新“立体式”教育方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学生在学校五天正面灌输的东西,学生回家两天抵消了。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把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伦理道德等问题,学校还要靠网络来解决。高校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充分开发网络“隐形教育”功能,延伸思政时问,拓展思政空间,化被动的“堵截”为主动的“疏导”,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进行“五大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当前的封闭状态,通过开展全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规则意识教育,让学生懂得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危害;通过爱国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通过危机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时时有一种危机感;通过公民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3.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创新“管理式”教育方法。“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其社会性。要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从生活、学习、就业人手。著名学者、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权威张尉萍教授早在1999年就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学是治党、治国、冶企的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社会的管理。通过自我控制,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好处;通过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体验到提高思想素养,提升人生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快乐。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第14条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方面,要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向,注重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培养其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风格;三是就业指导方面,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求学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塑造者。导师的个人学术风格、人格魅力、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和人生态度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师因素。
一、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许多大学生毕业时选择考研以缓解眼下的就业压力,研究生数量激增。读研的学生中有许多品学兼优者,但也有少数人政治上不要求进步、道德水平不高、心理脆弱、有程度不同的信仰危机,而这些都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仅仅停留在党支部、支部活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入研究生阶段,支部活动比本科时少了很多,研究生大都把自己的时间放到了科研、专业课学习以及实习工作上,支部活动组织少、活动陈旧缺乏新意,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一份调查问卷中显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只有12.9%的研究生选择“专心听课”,有47.3%选择“看专业书或英语书等与本课程内容无关的书”,16.1%选择“打瞌睡”,23.7%选择“聊天”。这说明,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重不足。
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职责。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比较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秉好、思想动向等等,在频繁的接触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亲密的师生关系,方便导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导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严谨的治学风格等等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调查显示,当问及“导师对您的影响”时,86.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有一定影响和影响大”,70.4%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人格魅力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知,导师在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天然的时间优势和主体优势。
二、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的问题
(一)导师类型多样性遭遇学生读研目的多样性——师生关系多样化
事实上,研究生导师有多种类型。有学者认为根据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导师分为:奋斗拼搏、经济实利、顺其自然和学术至上等四个类型。奋斗拼搏型一般为青年导师,他们有精力也有人生理想,期望在经济和事业上都能够获得成功,因此奋斗拼搏成为他的工作状态。经济实利型一般指学术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取得成功,但遭遇瓶颈,自知难以突破转而追求经济利益。顺其自然型指仅仅把导师当成一种工作,对于经济利益和学术造诣都没有过多的追求。学术至上型则把追求真理和科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愿意一生为之奋斗从而收获尊重和物质利益。当然,导师不仅在学术事业中有不同类型,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生境界、价值追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质量也引起很多人的担忧。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但很多人读研的目的似乎背离了原有的初衷。有学者对2010年广东省13所高校的1000名研究生学习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4.4%的研究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还有22.1%的同学为了暂缓就业或随大流而选择读研究生。由此可知,研究生读研更具有功利性或者是对自己人生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导师的类型多样性遭遇研究生读研目的多样性,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也就更加复杂。有比较功利性的,学生管导师叫“老板”,因为研究生帮助导师做项目,导师发“工资”,二者形成了“雇佣关系”;也有松散型的,从研究生入学到毕业,除了毕业论文指导见过几次导师之外,二者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这种“放羊式”的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也有严谨型的,导师无论在个人品行修养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凡此种种,多样化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也对导师参与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发现,当今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详细如下:
1.1 教育效果不好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教育效果不好,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大学生都个性十足,思想突出,不愿意被束缚和约束,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的难做。
1.2 教育方法不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了,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信息技术异常发达,大学生基本都选择通过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都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时如果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采用传统的方法就不适合了,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1.3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传统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太多的互动,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根本性的作用。如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如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局限在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上,就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变成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网络有着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受大学生欢迎,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网络教育是今后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网络资源的投入,通过信息和网络传媒技术, 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当今全球发展态势、最前沿的动态和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而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2)构建相应的德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重视大学的党建和团建网站、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借助网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变成宣传校园文化的工具;(3)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网络的监控,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是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可以借助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互动,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2.3 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组织基本国策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径,定期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大学生掌握当前的形势变化,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2)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研究优势,应该创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路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知荣明耻,促进社会的和谐。(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善于创业的精神,进而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进而为社会多做贡献。
结束语
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效果不好、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最后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主要包括: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校@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庄秋琴,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 现代交际,2012(6).
在学生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的态势下,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要使这项复杂而繁多的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有序化和高效化,我们需要引入先进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系统,实现对学生的信息化高效管理和服务,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准确、全面而丰富的学生信息,更好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减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分析
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依赖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和对象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和主体,教师要全面获悉和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着眼点,通过科学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由此可知,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也是教育主体和客体最终达成统一与一致的过程,而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层面,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系统、针对性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思想政治决策。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学生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及经历、知识水平均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其思想变化状态,寻找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路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使之更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在科学、先进而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之下,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的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网、BBS等平台,获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情感,从多维的角度跟踪和观察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实时心理状态,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上的认知的转化程度,通过对各个细节的准确把握,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先进性。
(三)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的效能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较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工作效能,最大程度上节约教育成本,通过规范化的学生信息采集、录入、整理、修订和更新,可以通过完善而优化的学生电子档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四)减轻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压力,实现个性化的思想教育
将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极大地减轻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精力浪费的现象和问题,可以真正、充分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价值,将其从繁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成长引领,更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和层次化的需求,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可以更为仔细而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向。同时,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这个信息化板块,实现对自身的评估和测试,如:学生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之中的心理健康板块,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测试,更好地增强对自我的教育和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获得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评估的效能
在系统论的视域之下,反馈与评估是有效保障系统稳定的重要要素,只有在反馈与评估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控制。由此可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和支撑,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之中,包涵有信息预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借助于网络信息反馈通道,如:学生处信箱、校长信箱、学生管理工作通告等,快速获悉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利用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中的公告系统,实现信息的适时和告知,并实时采集、检索、分析各种反馈信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服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尽管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提升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运行效能,然而,我们还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够完善
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应当丰富而完整,要涵括对学生的所有管理信息,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学习成绩管理信息、学生心理状态信息、表彰与惩处管理、宿舍管理信息、校内外信息、家庭管理信息、社??实践信息等,然而,在实际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信息之中,大多将目光局限于学籍管理、成绩奖惩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家庭表现、心理变化状态、社会实践方面的管理信息较少,同时,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常规性、显性信息较为关注,而学生管理的突发性、隐性信息了解较少,这就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全面、准确地获悉学生的所有信息和状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无法达到科学化教育的要求。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更新显得迟滞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准确、全面地获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尤其关键和重要,在利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即时性,以更为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建构过程中,存在数据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迟滞的问题,系统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在系统平台之中,缺少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全方位的更新变化追踪,这种学生管理信息滞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系统的良性运行。
三、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性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要使用简单实用、功能清晰、操作便捷的界面,能够适宜于管理员、教师、学生不同等级的使用者登录并使用,并在自己的权限之内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操作、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自动数据逻辑运算,具有极其精准的数据反应速度和使用效能。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体现:(1)用户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确保正常运作,用户可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具有使用的安全性。(2)班级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全校班级的管理,可以独立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查询操作、添加操作、修改操作,管理员是层次最高的信息管理者,学生则是层次最低的信息使用者。(3)个人信息查询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生个人的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及处理,包括学生个人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号等,管理员与老师具有相同的权限,学生则只能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操作,无法增添或删除信息,也无权?λ?人的信息资源进行修改操作。(4)课程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课程进行设置,包括任课教师信息、课程变动信息等。(5)成绩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学生的成绩的管理,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查询、改动、浏览等操作,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操作、无权修改。(6)奖惩信息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对学生的奖惩信息进行编订、公布,教师可以对这一信息进行修改,而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和浏览操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管理奖惩信息的公开和公正。
(三)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块设计
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构之中,首先表现为系统平台的模块化特征。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之中,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这些不同的子模块相互链接和互动,表现出双向、多元互动的功能特征,具体的系统平台子模块设计为如下内容:
(1)基础数据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获取系统运作的相关基础数据信息,如: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信息、生活设施设备管理信息、教职员工管理信息等。
(2)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全面采集学生的档案信息、新生入学注册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学籍异动信息等,通过这些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模块,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这也是系统平台的基础。例如:在新生注册入学信息中,可以采集学生的学号、宿舍寝室等基本信息;毕业就业模块中可以采集学生的毕业去向、毕业从事相关职业等信息;学籍异动信息可以采集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留级、入伍等信息。同时,还要采集和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党员发展管理等信息。
(3)教务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实现对教务相关信息的管理,即:课程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教务管理等,其中:课程信息管理要采集班级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等;学生成绩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本人成绩;毕业生教务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必修课及选修课学分、英语等级、计算机考级证件等信息。
(4)学生日常生活后勤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具体可以采集以下信息,其中:1.学生宿舍管理信息。要全面采集学生的宿舍寝室、床位、宿舍生活等信息;2.水电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水电耗费情况;3.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校园卡的基本信息登记及挂失、补办情况等。
(5)学生其他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中,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奖惩管理。要全面采集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包括国家级奖励、省级奖励、市级奖励、校级奖励、院级奖励等,还要对学生的处分记录进行登记、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管理。2.奖学金及助学金贷款管理。要采集学生所获取的奖学金的名称、金额、获取时间等;贷款信息要采集贷款申请、金额、银行等信息;助学金管理要采集申请、补助金额、勤工助学岗位审批等信息。3.各级学生干部管理信息。要采集学生在学校的干部任职情况,如:职位类别、职位名称、任职起止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