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表达感恩的短句子8篇

时间:2022-09-13 05:1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表达感恩的短句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达感恩的短句子

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翻译题型 特点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13年下发文件,自当年12月考试开始,将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和实体结构做出调整,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全面型人才。此次考试内容的调整,使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题型更有针对性,题型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此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题结构调整体现在:将翻译题型的分值提升到占总分值的15%,将此前的单句或是短语的翻译调整为汉译英整个段落(约140到160个汉字),翻译的内容囊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由此可见,翻译题型的难度与以往相比,答复增加,而且也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翻译新题型的特点

笔者结合2016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翻译真题,对翻译题型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归纳。

(1)词汇具有中国特色

翻译题型中涵盖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其中会有很多中国特色的词汇。例如,2016年6月的真题中出现了“墨子”、“武术”、“传说”、“神话”等。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汇,英文中没有相应的翻译,所以一般会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墨子”通常译为“Motze”。此外,考生应在日常的学习中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报纸报刊,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 “花脸(painted role)”、“文人(intellectual)”、“雅士(refined scholars)”等。

(2)含有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是翻译题型中经常考查的考点。被动语态标志性的词语有“被、受到”等。例如在2016年6月的真题中“有些风格模仿了动物的动作,还有一些则受到了中国哲学思想、神话和传说的启发。”这句话中划线部分就是被动语态的明显标志。因此在译文中,考生应使用被动语态,将其翻译为“Some of the styles imitate the movements of animals, while others are inspired by Chinese philosophy, myth and legend.”此外,一些句子中的被动语态并不明显,考生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例如,2016年6月的真题中“据说他的风筝用木头和竹子制作,飞了三天后才落地。”划线部分就应该翻译为“It is said that his kite was made of wood and bamboo, and it landed after three days’ flying.”

(3)可转换为定语从句

通常来讲,翻译试题的语段多为结构简单的短句,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若干结构较为复杂的长句。有的时候,也可以将若干短句,合并为一个长句,避免句子的过于琐碎。例如, 在2016年6月的真题中“功夫(Kung Fu)是中国武术(martial arts)的俗称。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自卫的需要,狩猎活动以及古代中国的军事训练。”这句话中,两个句子当中都有“中国武术”,可以将第二个分句译为定语从句,即译为“Kung Fu 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he origin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ed of self-defense, hunting activities and military training in ancient China. ”

三、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的翻译策略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最常见的解题方法就是直译法。这一类型的考试对考生的翻译水平不做过高的要求,考试只要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出现大的语法、语言错误即可。翻译的段落多以短句为主,但是对于一些长句的翻译要采用一些翻译策略。

3.1 转换语态

转换语态指的是在翻译中,将原文的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是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例1:随着技术和安全措施的改进,发生核事故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14年6月真题)

参考译文: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and safety measures, there is little possibility for nuclear accidents to happen.

原文中“可能性”应该是被“降低”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将这种被动关系翻译出来,另外,译文中还使用了there be句型,进行语态之间的转换。

3.2 词性转换

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通常多使用动词,而英语则多使用名词和形容词,这种转换某些词语的词性的方法称为词性转换法。

例2:通过阅读,人们能更好地学会感恩、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14年6月真题)

参考译文:Through reading, people can learn better how to be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原文中使用了三个动词“学会感恩”、 “有责任心”和“与人合作“,但是在译文中要讲这些词转换成形容词 “grateful, responsible and cooperative”。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可惜啊除了要积累必要的词汇之外,还要掌握基本的汉译英翻译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和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篇2

前不久,笔者应邀为某教科所命制一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根据要求,该试卷须参照全国卷设置三道语言文字运用主观考查题,分值15,必须原创。

这三道语言文字运用题及简析如下:

1.某地举办一个大型文化节,打出了这样一幅标语:“笑纳八方客”。请你从语言得体的角度对标语中“笑纳”一词的使用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字。

说明: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要求对指定的词语进行评价,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使用语言。

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题例甚多,但本题不是要求简单地做出判断并修改订正,而是要求“从语言得体的角度”对“笑纳”一词的使用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对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的考查就变得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命题充分体现出了“陈字见新”的特色。

本题考查的针对性很强,社会上语言使用不得体的情形时常可见,“笑纳”的误用可算是典型。动辄“笑纳”别人的东西,张口“笑纳”他人的意见,谦词敬语错用而浑然不知。报刊、影视作品也不乏错用“笑纳”的例子,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这里的“笑纳”就是明显的敬词自用。

我们在做这道题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答题时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笑纳”是敬词,只可他用。(2)“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3)“笑纳”的对象是别人送的物品(人被当作物品送人的情形不多)。(4)“笑纳”改为“笑迎”即可。

2.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文字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言准确,语意连贯,富有哲理。每处内容均为8字。

①“________,________”,从善之人行善积德,其思想境界就会自然提高升华,虽然像登山一样步履艰难,但确实是在提升着自己,逐步走向高尚,走向美好;而从恶之人则恰恰相反,其未来的命运就如高山崩坍一样,急速地走向堕落,走向毁灭。

②“________,________”,爱是可以传递的,传递爱就像送人馨香四溢的鲜花。当我们施爱于人时,别人就会感恩,奉献爱心的人也会更多地得到别人的关爱。传递爱的人会收获幸福和快乐,心灵会不断地博大、温煦、丰盈。爱心互动,遍地花开。

说明: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从语段中准确筛选信息并在规定的字数内加以概括,重点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根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概括语意的能力。

常见的“压缩语段”,多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给某某下个定义”“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 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特点是“变繁为简”。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原创题,旨在通过语言表达应用题间接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是极富新意的“压缩语段”考查题。站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角度,补写属于扩展,但扩展的内容由语段中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语段的归纳和概括,这又属于压缩语段的性质,一道题中,既有扩展又有压缩,设题科学,具有灵活性。补写的第一环节是研究语段中已经给出的文字或题干中的显性或隐性信息,这些文字或信息决定了补写的内容,使试题具有指向性。

本题题干为“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文字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语言准确,语意连贯,富有哲理”,且有“每处内容均为8字”的限制,考查指向很明确。画线处的内容必须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补写;“语言准确”暗示了答案的确定性,照应了材料中的两处引号;“语意连贯”是要求补写的内容和所提供的材料要话题统一,中心一致,前后协调;“富有哲理”则要求补写的内容语言凝练,富有内涵。“每处内容均为8字”的限制是在暗示考生正确选择答题的形式。考生只要认真审题干,仔细读材料,注意“8字”之限,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素养,正确解答这道题应该不难。

3.把下面的长句加以改写,用四个连贯的短句来表达,使意思更加容易理解。不可改变原意,可增减必要的词语。

这些文句的深刻内涵即作者因杜甫诗才旷世却不能见用于世而生发的不平之气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沉痛反思。

说明: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要求把一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重点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主要考查根据特定要求对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变换的能力。变换句式要求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依照试题的要求,重新组织语句。句式的变换,只是句子形式的改变,而不是句子内容的改变,变换的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与上下文保持连贯一致。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变换句式的试题通常采用互换和重组两种形式,长句和短句的变换多采用重组的形式。

长句和短句是就单句而言的。一般的单句中那些结构复杂、用词较多的句子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长句一般有如下特点: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较为复杂,二是并列成分用得较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变短句的一般方法是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句子主干(与主干关系特别密切的修饰成分也要提取出来),使之单独成句,该主干句或作为首句总领以下句子,或作为末句总括以上内容。然后分析修饰语(定语、状语),将修饰语变为分句或单独成句,再将这些短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本题看似一道中规中矩的句式变换考查题,但是长句结构较为复杂,语意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提取主干时会发现宾语中心词不是一个,而是“责任感”和“反思”两个词语,提取主干使之单独成句时,可以把与主干关系特别密切的修饰成分“社会”和“沉痛”也提取出来,主干句就是第①句。第②句一定要把“生发的”变为“生发出”,使之充当该短句的谓语。由于试题要求写四个短句,第③句和第④句要分别表述“这些不平之气中”“蕴含着”的内容。

附答案:

1.“笑纳”,敬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哂笑”之意。“笑纳”的意思是说,自己送给对方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对方笑话了,所以应是“自己送礼物请对方笑纳”。从“笑纳”一词本义看,它是有专指范围的,只能纳物,不能纳人。“笑纳”当改为“笑迎”。

2.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赠”也可写为“予”,“留”也可写为“有”)

3.①这些文句的深刻内涵是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沉痛反思。②作者因杜甫诗才旷世却不能见用于世而生发出不平之气。③这些不平之气中蕴含着作者的社会责任感。④这些不平之气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沉痛反思。

也可以这样回答:

①这些文句的深刻内涵是作者的责任感和反思。②作者因杜甫诗才旷世却不能见用于世而生发出不平之气。③这些不平之气中蕴含着作者的社会责任感。④蕴含着作者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沉痛反思。

语言表达得体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压缩语段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信息不丢失,继而归纳相同信息,删繁就简,使语句简洁,然后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变换句式的考查,要求考生首先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再仔细分析原句的句式特点、结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变换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最后还要检查变换后的句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意。

篇3

一、考点梳理

“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上下文特定语境,在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在风格色彩、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中进行比较,选出其中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

近几年高考中常把对选用句式的考查同对语法、修辞的考查结合起来,同扩展和变换句式结合起来,既注重形式的一致,也注意内容的一致。其知识依托为句式的基本特征、语法与修辞知识等。

二、知识储备

句式类型:

(1)主谓句(具备主语和谓语的句子)与非主谓句(无主句、省略句、独词句)。(2)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肯定句(对事物做出肯定判断)与否定句(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4)设问句(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注意和思考,再自己回答问题,阐明观点)与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观点)。(5)主动句(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与被动句(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6)单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与复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成分)。(7)口语句(口头上交际使用,自然、亲切、活泼、生动)与书面语句(书面上交际使用,庄重、谨严)。(8)常式句(从一般汉语的句式看,通常语序是主+谓,动+宾,装饰语+中心语,偏+正句)与变式句(为某种修辞需要,故意将语序颠倒)。(9)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严密,抒情深沉、细腻。长句多用于政论、科技等语体中)与短句(短句表意简短、生动、明快、有力,叙事简明,抒情强烈激越。短句常用于口语及文艺作品中)。(10)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匀称、节奏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艺性文体中)与散句(结构不同,字数长短不一。随意抒写,自由畅达,灵活自然)。

三、答题方法

选用句式

(一)句子形式上一致

1.话题保持一致。即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要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做题时须弄清语意、句式特点。注意上下文陈述对象、观点与材料一致。从汉语的表达上来说,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内容,但不同的句式之间常有细微区别。要结合语境,弄清所选句式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2.句式结构一致。选用句式主要考查:短语类型的一致,句式结构的一致。句式一致能收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的效果。做此类题,必须有深厚的语法基础,掌握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掌握句子类型:单句、复句(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

3.时间空间一致。选用句式题所给语段有时从时间上考查其协调一致性,有时从空间上考查。此类题中的时间、空间顺序比较明显,所以难度应该不大,须分析时间,从古到今,从先到后,从早到晚;分析空间,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等。

(二)表达内容上一致

1.情调氛围一致。选用句式题所给语段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或一种特定的情调和氛围,或冷落萧条,或闲适畅快,或悲凄伤感等。对于景物描写的语段,要分析语境因素: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分远、近、动、静;色彩有亮丽、暗淡之别;气氛有热情、凄凉的区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有褒有贬。所有这些在语段中都应保持和谐一致。做题时,须细读语段,归纳其情调氛围;还要注意所写景物及其特征与语段所给景物及其特征的一致性。

2.符合内在逻辑。选用句式题所给语段一般有明确的话题,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做此类句式选用题要注意:分句间的衔接关系,以及整体的和谐性,弄明白句间的逻辑关系。

3.揣摩语气和语调的轻重。句式的不同,会使句子的语气和语调相应地发生变化。做此类题,应特别关注句式的变化。特别提示:选用句式题有时并不是单独地就某一考点进行考查,而是进行综合性考查,所以应多方面注意思考、分析。

变换句式

(一)长句和短句互换

1.长句变短句方法:首先提取出主干句,抽取原长句中的修饰成分,使之独立成句,并加上必要的人称、指示代词作主语,可加入关联词使语句通顺。

2.短句变长句方法:首先找出或搭建一个主干句,然后使其他句子变成主干句的修饰成分,最后合理安排这些修饰成分的顺序。

(二)散句变整句方法:先将材料切分成若干语意层次片段;然后确定母句;其他句子按照母句,组合成若干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排比句或对偶句,可采用重复性词作为整句的标志;最后调整理顺句子。

(三)重组句子方法: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注意分析原句的意义层次关系,理出合理的表达思路。

【同步突击】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 。

A.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B.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那么,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

C.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那么,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而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

D.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那么,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一段话,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清晨,稻地野滩的草棚院里,雄鸡的啼声互相呼应着。在大平原的道路上听起来,河水声和鸡啼声是那么幽雅,

。繁星一批接着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东方首先发出了鱼肚白, , 。

①空气又是这样的清香,使人感到分外凉爽、舒畅②使人感到分外凉爽、舒畅,空气又是这样的清香③霞光辉映着朵朵云片④朵朵云片中透射出霞光⑤还没消雪的奇形怪状的巅峰中也透射出霞光⑥辉映着还没消雪的奇形怪状的巅峰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春词》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蜻蜓飞上玉搔头。

A.楼上花枝笑独眠

B.行到中庭数花朵

C.无边光景一时新

D.狂风落尽深红色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字。

生物体生长发育需要多种元素, 。习惯上将需求量较大的元素称为大量元素;而将占生物体总重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享有“生命的火种”“长寿元素”“抗癌之王”等美誉。中国知名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新疆和田、重庆江津土壤中硒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地区,科学研究证明: 。而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四十多种疾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 ,如超过人体需要,就可能引起病症。

5.请根据要求表达对以下事件的看法。

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目前被推荐学生的名单都已公布,除了江苏无锡天一中学少年班年仅14岁的洪欣格以“写作水平突出”引人注目外,获得推荐的学生,大多是各自学校公认的分数尖子生。

(1)请以一名应届高三普通学生的口吻,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答:

(2)请以其他高校一位校长的口吻,连续用两个反问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

答: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为“新能源汽车”下定义。

①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是非常规的车用燃料。②它的技术原理先进,技术新,结构新。③它的先进技术综合体现在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④其动力来源或者还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

答:

7.将下列划线句,变换成整句。

篇4

翻译技巧讲解

1. 重复现象的处理

汉语中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为了表达得更清晰、生动,汉语经常采用原词复现的形式。而在同样的语境中,英语则倾向于省略或变化,不用重复的词语或结构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汉译英时,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不至于产生重复、累赘之感,考生需要采用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的省略和替代等方式,对汉语的重复信息做相应处理,以使译文自然、流畅。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一系列连接东西方的路线。丝绸之路延伸6,000多公里,得名于古代中国的丝绸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在中国、南亚、欧洲和中东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译文:The world-renowned Silk Road was a series of routes that connect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 extended more than 6,000 kilometers. The Road was named after ancient China’s silk trad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South Asia,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点评:原文中多次出现“丝绸之路”,甚至在连续的三句话中重复出现,如果考生重复将其译成the Silk Road,译文会显得拖沓。在第二句译文中,考生可以用代词it来指代上文的the Silk Road。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对于重复出现的名词,考生在翻译时可以用代词来替换。在第三句译文中,考生可以采用上位词(指概念上外延更广的主题词) the road来替代上文的the Silk Road。由于英语中定冠词可以起到“定指”的作用,所以the road指的就是上文提过的the Silk Road。

2. 注意时态和语态

时态和语态是汉译英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汉语句子的时间状语涉及过去,译成英语时就应用过去时;如果汉语句子讲述的是一般的习俗和习惯,译成英语时就应用现在时。汉语中有被动标记的句子可译成英文被动句,而一些主动句也可以通过转换用英语被动句来翻译。

过中秋节的习俗于唐代早期在中国各地开始流行。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节日。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

参考译文:The celebration of Mid-Autumn Festival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when people pay tribute to the moon. On this night, under the moon-lit sky, people enjoy family reunion and admire the bright, full moon.

点评:原文中第一句话的时间状语为“唐代早期”,所以这个句子译成英语时要用一般过去时。接下来的几个短句说的是中国的一般习俗,年年岁岁都是如此,翻译时其时态应采用一般现在时。

月饼被视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人们将月饼作为礼物馈赠亲友或在家庭聚会上享用。

参考译文:Mooncakes are indispensible delicacies during the festival and are sent as gif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or eaten in family gatherings.

点评:原文由两个句子构成,如果在译成英文时都用“月饼”作主语,就可以把两个句子连在一起。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将原文第二句话变为被动语态来处理,即“月饼被作为礼物馈赠亲友或在家庭聚会上被享用”。

3. 语序调整

汉英两种语言的语序几乎是大同小异,“同”的通常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异”的通常是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汉语的定语多前置,英语的定语位置则较灵活,但较长的定语通常后置。汉语的状语通常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偶尔出现在句首;而英语的状语则一般位于谓语或宾语之后,通常出现在句尾。考生在汉译英时需要正确调整语序,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汉语短句,需要先确定出短语的中心词,而后将修饰成分重新安排,译出流畅的译文。

中国园林(the Chinese garden)是经过三千多年演变而成的独具一格的园林景观(landscape)。

参考译文:The Chinese garden is a unique landscape gardening style which has evolved over three thousand years.

点评:原文中“经过三千多年演变而成的独具一格的园林景观”的中心词是“园林景观”,修饰语“独具一格的”较短,在译成英文时可将其放在中心词前,修饰语“经过三千多年演变而成的”较长,译成英文时可处理成定语从句放在中心词后。

它既包括为皇室成员享乐而建造的大型花园,也包括学者、商人和卸任的政府官员为摆脱嘈杂的外部世界而建造的私家花园。

参考译文:It includes both the vast gardens built for the pleasure of the members of the Imperial Family, and the private gardens created by scholars, businessmen, former government officials, made for escape from the outside world.

点评:原文中,“为皇室成员享乐而建造的大型花园”的中心词为“大型花园”,前面的定语过长,翻译时应后置。“为皇室成员享乐而建造”的中心词是“建造”,前面的部分应该移到中心词后翻译。“皇室成员享乐”的中心词是“享乐”,“皇室成员”再向后移,如此由后而前,层层剥离,就能够处理好较为复杂的汉语句子。同样,“学者、商人和卸任的政府官员为摆脱嘈杂的外部世界而建造的私家花园”的中心词是“私家花园”,其他修饰成分按照“建造”“学者、商人和卸任的政府官员”“为摆脱嘈杂的外部世界”的顺序安排,增添一定的介词来连接,也能够很快得出译文。

4. 采用亮点句型

汉译英时,考生可适当采用一些地道的英语结构和句型,以使译文更具表现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分数。

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等四大发明才被引介到世界各地。

参考译文:It is along the Silk Road that paper-making, gunpowder, the compass and printing―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spread across the world.

点评:汉译英时,考生可以采用英语的强调句,也就是“It is/was … who/that”结构来翻译,对“通过丝绸之路”的信息进行强调。本句也可以采用一般句型来翻译,将其之后的句子“欧洲也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各种商品和植物,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译为强调句:“It is also through the Silk Road that Europe exported various goods and pla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market.”无论把强调句用于哪个句子的译文中,都能使其成为亮点句型,使译文具有更高的质量。

典型的中国园林四周有围墙,园内有池塘、假山(rockwork)、树木、花草以及各种各样由蜿蜒的小路和走廊连接的建筑。

参考译文:A typical Chinese garden is enclosed by walls, inside which are ponds, rockeries, trees and flowers, and different styles of buildings connected by winding paths and corridors.

点评:对于“园内有……”这个句子,考生可以按照原文的语序,采用倒装结构“Inside the garden are …”来翻译。因为原文有两个并列的句子,所以可将前一个句子作为主句,后一个句子处理为从句,从而将倒装结构转化为定语从句“inside which are …”来翻译,如参考译文所示。这样处理的亮点在于倒装句的运用。

翻译真题及参考译文

以下笔者给出此次六级考试中出现的三道段落翻译题的原文及参考译文,供考生参考。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一系列连接东西方的路线。丝绸之路延伸6,000多公里,得名于古代中国的丝绸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在中国、南亚、欧洲和中东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等四大发明才被引介到世界各地。同样,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porcelain)也传遍全球。物质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欧洲也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各种商品和植物,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参考译文:The world-renowned Silk Road was a series of routes that connect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 extended more than 6,000 kilometers. The Road was named after ancient China’s silk trad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South Asia, Europe and the Middle East. Along the Silk Road, paper-making, gunpowder, the compass and printing―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spread across the world, as well as her silk, tea and porcelains. The exchange of material culture was bidirectional. It is also through the Silk Road that Europe exported various goods and pla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market.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中秋时节庆祝丰收。这与北美地区庆祝感恩节的习俗十分相似。过中秋节的习俗于唐代早期在中国各地开始流行。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拜月的节日。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人们合家团聚,共赏明月。2006年,中秋节被列为中国的文化遗产,2008年又被定为公共假日。月饼被视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人们将月饼作为礼物馈赠亲友或在家庭聚会上享用。传统的月饼上带有“寿(longevity)”、“福”或“和”等字样。

参考译文: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people have celebrated harvest on Mid-Autumn Festival; a custom similar to Thanksgiving in North America. The celebration of Mid-Autumn Festival became popular throughout China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festival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8th month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when people pay tribute to the moon. On this night, under the moon-lit sky, people enjoy family reunion and admire the bright, full moo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was listed a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6 and became an official public holiday in 2008. Mooncakes are indispensible delicacies during the festival and are sent as gifts to relatives and friends or eaten in family gatherings. Traditionally, the mooncakes have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on them that symbolize longevity, happiness or harmony.

篇5

关键词:内初班;语文教学;咬文嚼字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13-01

一、 内初班学生汉语水平

经过几年的汉语学习,内初班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用汉语与人交流的能力。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了许多汉字和词语,能听懂汉语,并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这对民族学生来说,非常了不起。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在听的能力上,老师语速稍微快一点,这些学生就听不懂;在他们的脑中,汉语只是以一个个字或词语的形式存在,所以在说的能力上,学生汉语发音不准确,说话断断续续,不能流利的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读的能力上,学生也是吞吞吐吐,在写作上,病句、半截话是经常出现的,很多时候还词不达意。

语文学科基本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在对内初班的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我觉得语文的工具性,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语文教师既得通过语文课向民族学生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得通过例课教会学生掌握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教学中,老师们既要教得实,还要教的巧。能较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效率。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理解程度。所以语文课一定要“咬文嚼字”。在这里,“咬文嚼字”不是指过分斟酌字句,死扣字眼,不注重精神实质,而是指能让内初班的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本意,而且还能知道这个词语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中国文化中汉字的一些基本用法。针对内初班学生的特殊情况,语文课上的“咬文嚼字”还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掌握。

二、 语文课上的“咬文嚼字”

1、 嚼字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1]对内初班的学生来说,积累字词是学习汉语最基本的任务。虽然内初班的孩子都已是初中生,但仍需要像教小学生一样教他们识字认音。中国的汉字多而且复杂,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来说,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那多音字,形近字。而这些字音字形恰恰是中考经常考的。

2、多音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在教学多音字时,不妨耐心指导学生查字典,弄清这个字的每一种读音都有哪些意思。通过对词语意思的归类去判别我们所遇到的字该读哪个音。

3、形近字

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偏旁的方式来让学生识记生字。比如“骸骨”的“骸”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骸” 的偏旁换成别的来组成新的词语。学生会一口气说出“核、该、刻、咳、孩、亥、骇 、赅”这些词语。其实在更换偏旁的同时,学生就已经学会了这个字。此时,教师再讲解“骸骨”指肉体腐烂后剩下的尸骨,跟骨头有很大的关系,再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知道“骸骨”的“骸”字是“骨”字旁。形近字还可以通过对偏旁的形象解释来区分,如“燥、噪、躁”三个字,在初中的各种练习中出现的次数很多,但学生总是分不清楚。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噪”的偏旁是“口”一定跟声音有关,比如“噪音”;“燥”的偏旁是“火”,“干燥”的东西就容易起火。“躁”的偏旁是“足”,人“急躁”的时候就会跳起来。通过这样形象的解释,学生就会牢牢的记住这三个形近字。

4、 咬文

近几年,语文教学中,“让课堂多一些语文味” 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许多的公开课中,总会看到这样的环节“品味语言”。我想,语言作为思想内容的载体,对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况且,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强化了工具作用,字词句篇语修逻,再好的文章也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从而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丧失,书卷气的消无,语言的贫乏。[2]所以,语文课上对语言的品味,是刻不容缓的。对于内初班的孩子来说,更具有语文味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充实、扎实而且快乐

5、“咬”的是“语言的形式”

篇6

对举手法的适用范围是很广泛的,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它既可以用来说理也可以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观点,所以有意识地运用对举手法,不仅可以提高考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对事例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

以上议论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概括简洁;而且长短错落,读来朗朗上口,可谓声美形美意更美,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举可以用于叙事、写景(或状物)、抒情性的文章,或者使用对称的句式铺陈渲染,形成整齐匀称之美;或者使用长短句而整散并举,实现回环跌宕之美。

例2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不易觉察到它的黑。

生动的比喻,整齐的句式,既摹其形又显其神,表现力很强,表达效果显著,把对举手法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举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对举,即上下文中词语、句子或句群的相对列举或描摹。

例3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使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结构对举,即文章在整体构思上结构安排上分为两大块,或同类并列,或相对列举,或正反对比。

例4都是国主人君,然而对事情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面对成功,面对独坐咸阳,策封十八路侯的项羽,他却一味地忘记所有不足,忘记所有足以让他跌入深渊的处处隐忧。

面对失败,面对身寄人手,沦为人奴的勾践,痛定思痛,选择铭记,铭记他的所有优势,铭记他的可能,铭记一切足以使他日臻强大的方法。

“乌云晴日上”,乌云压城,风雨将至,然而不要忘记乌云之上正是晴日。“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要在逆境中铭记希望。

“清流暗藏礁”,清流汩汩,杀机暗藏,倘若你若忘记,也许会葬身鱼腹的危险。让我们在顺境中正确忘记。

再如2005年满分作文《烈酒》采用板块结构将全文分成三个有机的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明白了忘记的要义——忘记一切不值得纪念的东西,“忘记痛苦,生活就会多一份快乐与温馨。忘记仇恨,生活就会多一份甜美与激情”;第二部分阐述了铭记的真谛——铭记一切该铭记的东西,“铭记欢乐,一切将会变得多彩。铭记温情,你才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最后总结全文,“擦亮你的双眼,摘一朵淡泊却幽香的,喝一口浓烈却香醇的美酒,携一腔激情与感恩,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精彩”。整篇文章对举运用灵活,结构对称严谨,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事例对举,对举既指语言和结构等形式上的对举,也指文章内容的对举,即材料或事例的对举,形式上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相辅相成。

比如《逝者如斯 当忘则忘 当记则记》运用对比手法将“铭记”和“忘记”巧妙地加以演绎,列举了李白和苏轼:面对人生的困境李白选择借酒浇愁,在忘记中找到自我;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晚年却对亡妻念念不忘,让人触摸到一位有血有肉的文豪形象,通过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我们明白了“忘记”和“铭记”的要义。文章感情充沛,结构匀称,句式整齐,运用对举,增强了说服力。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以道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立足课本、钻研教材,发挥语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其次,让学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悟而有所“德”。如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在生活上讲攀比、图虚荣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类似菲利普夫妇的小市民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对待金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在校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蕴含中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抓好语文课堂,注重诱导点拨,重在自然渗透。

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内容,体验文中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古文《三峡》时,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三峡的优美景致所吸引,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并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熏陶渐染。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情弦,感染他们的情绪,达到情景交融,以景化情的境界。创设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表演展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象。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感染力。如分角色扮演《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不要贪慕虚荣。其次,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法,如运用插图、挂图、幻灯、录音、录像、演示和语言描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后出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用轻快、优美的音乐伴奏进行配乐朗诵。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伴着联想,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产生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感。再次,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内化为自己的高尚品格。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又如在讲述《心声》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

(1)“写的是谁的心声?”

(2)“他的心声是什么?”

(3)“为什么以‘心声’为题”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5)“如果你遇到了和李京京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李京京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历久不衰、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格言或名句,它们涵盖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语文老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把它抽出来重点分析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摘录成册,作好读书笔记。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会受益终身。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被中学语文教师忽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我爱我家》,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除了分享他们的故事,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世界时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是父爱和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完善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是“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涵,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以道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成章、谷生华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篇8

[关键词]日语学习 比较

日语的学习一向有着“笑着进去,哭着出来”之称。所谓“笑着进去”,大概是说为入门容易。中日一衣带水,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日语汉字主要由汉字、假名、罗马字组成;日语的语音仿效了我国的汉音、唐音和吴音;日语的平假名、片假名借助了我国汉字或汉字的一部分,平假名形似中国书法艺术中的草书,片假名形似汉字中的偏旁,如同平假名中的あ(读a),便是从汉字草书中的“安”演化而来;日语的词汇大约一半是汉语词汇。因此,许多中国人看到日语时稍加推敲就能够了解许多日语词汇或者是短句的意思。但必须注意的是,中国的汉字及文化传到日本之后,经历了演变、发展,自成体系。无论是在意义还是读音方面,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并且因为日本本土没有经历过外族入侵及大规模的战乱,所以自身语言、文化得以系统地保留和传承。从日语的词汇中我们可以发现,日语的词汇中有汉语,有外来语,其中外来语又包含了德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多个语种的词汇。甚至,很多词汇与汉语大相径庭,日语中的“娘”是女儿的意思;“新聞”是报纸的意思,这就对那些熟悉汉语而初学日语的人造成了一定困扰。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笑着进去,又尽可能笑出来呢?

一、从与古汉语的比较中学

汉语与日语虽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但自古以来就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有着特殊的联系,两种语系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有着种种渊源。

如人称代词省略是古汉语中常有的事,而且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也有较大的不同,如单复数无不同表示法,第三人称代词具有不成熟性与指示代词关系密切,古汉语中没有表敬称的“您”,但有许多表示尊称与谦称的词语。人称省略也是日语学习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与日本相比,现代汉语说话时“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必不可少。日本民族结构单一,日本人重视集团性,不强调自身的个性,并且日语有一套完整的敬语体系,说话的对象及方向性全靠谓语的不同来区分,所以初学者在使用日语表达时,首先要克服的是必须去掉“私、あなた”等人称代词。

在古汉语中,人们说话为了尊重对方,常常堆砌许多敬词和谦词,不仅对人的称呼有一定的规矩,就连动作行为、器具物品都要用上一些敬谦词来修饰。譬如称人,为了尊重对方,常用对方的身分(如君、大夫、卿等)或美德(如夫子、子、先生、叟等)来称呼。同时,也用压低身分(如仆、常隶、下走、小人等)或贬低德行(如寡人、不毂、不才等)的方法来称已。因为尊人和谦已是相反相成的,谦己的结果正好加重对人的敬意。又譬如称述行为,为了敬重,在述说对方的行动时,常常加上一些表敬副词,如“请、幸、辱”等,在述说自己的行动时,也常加上“谨、敬、窃、敢,等敬谦词。

日语的敬语中也有“尊敬语”、“谦让语”等复杂的体系,它可以通过很完备的敬语语法手段清晰地表明内外、尊卑、亲疏关系而无须言明主语。例如在汉语中,诸如“我丈夫”、“我太太”等是通过附加人称词来区分内外的,而在日语中则是通过“夫”、“御主人”或者“妻”、“奥”的不同词语来区分内外的,特意地说“我的丈夫”反而不自然。

古汉语表达中忌讳 是经常出现的。忌讳也是委婉语的一种,中国人最忌讳病和死,说话如果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这尽可能用其他词语代替。日本人则对数字的吉凶很敏感。在西方人的眼中,“13”是一个跟灾难和不幸联系在一起的可怕的数字。日本人虽然对“13”也很敏感,但他们更讨厌“4”和“9”。这是因为“4”与“死”发音相同,“9”与“苦”谐音。日本人过正月时,要在门前立“门松”,避开29日,就是因为避讳“9”。日本人偏爱奇数,在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婚俗当中,有“三三九度”即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用三只酒杯交杯换盏,每杯三次共九次,以表示相亲相爱,美满幸福。“七五三”是日本人在祝贺中表示吉利的数字。这正好与我们的“四合礼”,相反,中国讲究成双成对,喜欢偶数。

二、从中日文字与词汇的比较中学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有3500个,现代日语常用汉字有1945个,这些汉字在字形和字义方面的有异同。字形方面,有中国简化而日本未简化的、日本已简化而中国未简化的、中日两国都已简化的和中日两国都未简化的汉字;字义方面,有两国语言中常用汉字的常用义项完全相同的汉字、常用义项部分相同的汉字和常用义项完全不同的汉字,在对照分析的基础上以求对学习有所帮助。

中日词汇的语义异同大致也可分为三类:意义相同的同形词、意义部分相同的同形词和意义不同的同形词。

意义相同的同形词。在两种语言中可以等值互译,文化伴随意义差别不明显。はな(花)除名词功能外,象征意义基本相同,即比喻年轻的姑娘。

意义部分相同的同形词。指的是在两种语言中文化伴随意义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或只有某一种语言中具有文化伴随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则没有。例如:同样是蔬菜类的词语,日语里的“青菜に塩”(往青菜上撒盐)是无精打采的意思。“大きい大根”(大萝卜)是比喻大而无能的人、大草包。

意义不同的同形词。指的是只在某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即没有对应的词。这一类词被认为最能反映其民族文化特征。因为词的本身就代表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汉语中这类词也不少,如“马褂”“豆腐”“ 华表”等。日语的颜色词如“海老色”“ 鸟的子色”“ 山吹色”“小豆色”等等是日本人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一种体现。

如果一个中日同形词是音读汉字词,且意义与中文汉字相差甚微,那么我们掌握日语单词便容易多了。进而我们可以根据其同义来推测一个文法并不能很好理解的句子。当然我们切不可以忽视同形词还有其歧义性的一面。如“大丈夫”一词,在日文里它的含义是“不要紧”“ 靠得住”“ 安全”“ 放心”等,但中文里,它的含义却是“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汉”。这类带有歧义性的词在同形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这一特性,而望文生义,以为同形词就是同义词,那就必然会造成误解。

三、从与日本文化的比较中学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文化而存在,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远古的甲骨文,经过夏商周朝战国时代的发展,到汉唐时代,经济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文明进入辉煌时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日本通过朝鲜半岛,接触到了当时中国的这些发达的文化,通过派出使者等方式对中国文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着,日本人的礼仪文化、报恩思想等日本文化中更是渗透着浓浓的中国儒家思想;日本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的影子,但又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道路,又有着与中国文化极其不同的特性,这些,都使得日语的学习远远地有别于其它欧美国家语言的学习。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日语。

在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时,我们中国人会实事求是地说“还可以吧!”“是吗,谢谢你的夸奖啊!”之类的话。但若是日本人则会说:“不不不,我做得并不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中国人认为谦逊谨慎是美德,与此同时又认为,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也是有大志之表现。但日本人即使自己做出了成绩,也要尽量不突出自己,表现得谦和些。这是因为受到“和”思想和集团主义观念的影响,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依赖集体而生存着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所以做出成绩时也要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尽量避免给人以自我显示、高傲的印象。

日本人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睦关系,在日常交往中十分顾忌对方的心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语言不当而刺伤对方,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日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日本人判断事物、表示态度时,很少明确地说“是”或“不是”,而是喜欢用“可能”、“大概”之类的模糊词语。他们之所以极力回避正面回答,是想给自己和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而中国人崇尚的是“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的坦率的表达方式,若不了解日本文化,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去理解日本人的话,那恐怕要引起一些误解。

打招呼(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寒暄语也表现了日本“和”的心理。日本家庭主妇接到丈夫同事打来的电话,即使不知道对方与丈夫的关系怎样,在知道对方身份时通常都会说“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这表现了日本人“和”的心理,也表现了日本人的感恩心理。除此之外还有“ありがとう,すみません”(谢谢)之类表示感谢的词。在日本,不管是在什么人之间都经常能听到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其中“すみません”译成中文有谢谢和对不起的意思。说这一句既道了谢也道了歉。这样就能使“和”的氛围持续下去。在中国,亲近的人“谢谢”“对不起”之类的话很难说出口。

又如,在《标准日本语初级上》的第15 课的会话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今 重さを 量っていますから 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因为现在我正在称重量,所以请你稍等,在中文里,象这样的情况是不会用原因句去说的,而是用两个叙述句说成“我正在称重,请稍等”,但是日本人往往会用表示原因的“から句”来说,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日本人做事总会首先体谅对方的心情,请对方等待是麻烦到对方的事,所以要体谅地进行解释,而中国人讲客观事实,所以用客观陈述句来讲,这些都是中日之间表达的差别,也是不同文化的体现。

学习日本文化有很多途径,较为有效的就是通过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解。日本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都较为充分的体现在这些大众传媒的工具当中。如动漫《海贼王》,深受日本大众喜爱,其中体现的热血的拼搏精神是被很多的日本人所尊崇的。然而,东野圭吾写的《白夜行》则反映了日本人极为压抑与阴暗的一面,从而可以发现日本人的性格是具有双重性的,是拼搏和压抑相互融合的一种双重性格。在这些媒体中,不仅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将会明白容易理解的暴露于大众的面前,而且一些日常生活中高频率使用的词语或句子对于日语学习者则会更加深刻的记于心,对于一些日常用语的使用场合,敬体与简体的差异等等也将会有更好的理解。众所周知,学习最佳的来源就是生活。

参考文献:

[1]武心波: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平:日本风情录,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邢福义:文化语育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