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6:09: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德育自我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09-01
自我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方法,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自我教育法的发展
(一)古代的自我教育法
我国古代的德育思想理论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儒家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主流。而儒家的自我教育思想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先贤以自己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对道德自我教育进行了阐发,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自我教育方法。儒家自我教育思想发端于儒家的心性之学。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主张德性发乎人的内心、基于人的本性。
从孔子到宋明理学,儒家心性之学关注的核心是人自身内心的教化,反映了儒家对主体自我的肯定,体现了儒家对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关切。这意味着儒家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强调自我内心的一种“定力”,主张在人的内心中寻找善恶美丑的标准,诉求的首先是人的“自律”而不是“他律”。这就为儒家道德自我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时期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法
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自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以及新时期大学生的新变化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法的运用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当今的教育研究只是注意探讨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方法,往往不去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自我激发的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大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要求,即有了充分的自觉性时才是有效的。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因素有二:一是外界影响,即是社会和家庭、学校的要求。二是内在要求,是指大学生自身对物质和精神的要求。因此,教师运用这个方法时,要激越大学生的进取心,要提出对其品行的具体要求,要指出大学生的缺点和弱点,使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自我教育的倡导和研究确立了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他的“表先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而下的灌输“成为合理的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两种途径与手段。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现,因此对自我教育的研究与剖析将有助于高校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二、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
汤秀云认为,“自我教育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思想进步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兰刚认为,“自我教育,就是以自我价值判断为标准,在原有观念和价值图式的基础上,对外来信息进行反应所形成的品质的过程。”。
顾名思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法是大学生按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是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开展的,也是大学生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品德向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方法。
(二)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进入大学的青少年年龄基本上在18岁,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身体发育已经成熟,机能基本成人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发达,越来越富于独立性、批判性;情感丰厚奔放,文饰性与开放性并存;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向显著;富有远大理想,注重面对实际;世界观趋于成熟,可塑性依然存在。大学生的这些身心上的变化,为其进行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三、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第一,自我修养。所谓自我修养,就是大学生在其思想、道德、政治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而达到的一定程度和水平。大学生可以通过反省、反思来提高自我修养水平。
第二,自我总结。大学生在学校里每天的生活丰富多彩,因此,大学生要善于每天进行总结,在总结中发现自己近期在思想、道德、政治和学习上的进步与不足。通过自我总结,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反思能力。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下午好
先作自我介绍,我叫xx,xx年出生,大学本科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xx年参加教育工作,在土华小学主要任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级组长,团书记,92年调入xx中学任教,主要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学工作,96年
任语文科组长,99年9月开始担任教导主任。我曾分管教学、德育、课程设置及编排、教材、教师继续教育、职称评定、小一招生及转学、随班就读等工作,今年成为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会员.?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教导主任,20多年实际工作的经历,我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有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
从教20多年来,我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虚心好问,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从大局出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少工作时效性、原则性都很强,都能想方设法、准确、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着“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的原则,我不浮夸、不抢功、不爱出风头,脚踏实地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四个学期,主动代上语文课一两个月,没拿一张代课票,去年,我主动分管了教学管理工作,从没向学校提出要什么额外报酬。
但是,校长和老师没有忘记我,给予了我不少荣誉:先后评为优秀团员、优秀青年教师,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xx年xx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获区政府嘉奖.
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的厚爱。
2、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不忘记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学习.96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99年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教导主任后,我更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考取了普通话测试水平二级甲等;今年还参加广州市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班学习。我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区电教论文评比三等奖,区德育论文三等奖,xx年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勇于创新》和《不向命运低头》收入该书中。发表了《市场经济下更要加强师德建设》,《浅谈随班就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被小教科录用。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着重指导的教育理念,也是当前广大教学同仁非常重视的一个教学领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初中教学中,组织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一般是由班主任来担当,可以说班主任选择的开展方式和策略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班主任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程,还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值得借鉴。本文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多方面论述开展有效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 德育教育 有效策略
初中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且不稳定的阶段,面临着外界的诱惑,极易被不正之风所干扰,所以初中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x,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改善传统的教育方式,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那么我将针对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浅谈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1.通过班级会议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在初中教学中,班级会议是每周都有的总结性活动,班主任是班会的策划者,而班干部则是班会的执行者,所以班主任德育教育观念主要是通过班干部的实际管理来传达,于是在班会的每个环节上,教师都要有详细的设计,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班会来指引学生的思想工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班主任忽略了班会的重要性,当成一堂简单的自习课来完成,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以“一次月考的总结”为例,虽然说一次月考只是一次简单的考试,但是这完全是一次班主任开展有效德育教育工作的机会。其一,教师可以在班干部的帮助下,引导学生针对这次考试进行有效的自我总结,了解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进而促进自己的进步。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二,一次考试,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活动,帮助学困生重拾信心,同时也引导优秀生做一个不骄不躁的人,从而在今后更长远的学习中,面对成功不骄傲,面对失败不气馁。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长远的进步。
2.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工作
班主任主要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于是班主任为了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养成崇高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例如,班主任如果是物理教师的话,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深挖物理学家的发明史,或者是某个物理学家对定理的探究,以这样的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就以“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发现”为例,教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讲解牛顿发现定理的故事,也算是为学生之后学习做一个铺垫。同时,通过讲解牛顿发现定律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顿的探索精神,对牛顿的毅力和坚持感到敬佩。并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倡导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这样的物理实践,通过自身的钻研来了解物理原理,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着的学习使命,从而将其化为动力,引导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德育教育在学习中的渗透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学习精神,使学生具备德与智的双重发展。这样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从人文德育方面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熏陶,引导学生思想上的积极向上。
3.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德育教育工作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有效的实践活动,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特定的主体,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并且从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来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与活动的意义,进而达到加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比如每年的三月五日都是学雷锋日,班主任可以借助这个契机,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主题开展一次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来参加义务劳动,帮助环卫工人做自己力所能力的劳动,从劳动过程中可以感受环卫工人工作的艰辛,我们生活的洁净环境都离不开环卫工人的劳动,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爱护环境的人,不在任何一个地方乱扔垃圾,这是最基本的素质,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同时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去慰问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可以事先排练各种节目,为老人们带来生活的欢乐,也可以和老人们多交谈,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或者帮老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减轻老人的负担,从而让学生继承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丰富人文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好学生。
【结 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虽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学科,没有针对性的测验,但并不说明这样的教学活动不重要,广大班主任应该更加重视这样的课程或活动,在保障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管是对学习还是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培养崇高的品质,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团队凝聚功能、性格激励功能和优势辐射功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校园文化出现功能缺失。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在拓展文化宣传手段和建设校园文化制度两方面寻求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校园文化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不仅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的多种功能,从文化教育层面上深入开展德育工作,是现阶段开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的创新点之一。
一、大学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要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品牌的重要体现,对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以下几点重要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先进校园文化的发扬使校园内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时代精神。它熏陶和约束着广大师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意志品质,促使广大师生提高思想境界,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奋斗动力,共同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
2.团队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可的价值观念。由于共同创造,师生员工对它有着血肉相连的紧密感和亲切感。同时校园文化渗透进校园方方面面,对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助于学校上下同心协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共谋学校长远发展。
3.性格激励功能。一方面,是一种对个人的性格激励作用。激励教师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激励学生艰苦奋斗,立志成才;促使全校形成振奋精神、你追我赶、公平竞争、互相学习的激励环境与机制。另一方面,是一种对精神、文化的反激励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反作用于自身,从而产生深刻的自身变革,使校园文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提高,在一种内循环的模式下激励文化本身的推陈出新。
4.优势辐射功能。校园科技文化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艺术社团到农村、到社区送温暖等一系列树立学校形象、打造名校品牌的活动,充分发挥着校园文化的优势辐射作用。“走出去、引进来”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大量资源,丰富了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性缺失
面对资讯暴涨、网络崛起与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的强烈碰撞,当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多元价值观取向,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校园文化的功能性缺失是造成这些情况的因素之一。
1.价值导向功能的缺失:个人主义兴起。
在文化多元化与家庭规劝力日渐弱化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面对大量形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由于对各种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错误地将个人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看做是时代的主流、最利自我成长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冲击。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功能部分“失灵”,个人主义逐渐兴起。
2.团队凝聚功能的缺失: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泛滥。
校园文化一直鼓励学生社团、学生创业的发展,但关注的视野更多停留在鼓励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上;较少地开展针对大学生全体共同参与的思想教育活动,从全局上进行集体凝聚力、向心力、合作力的深入培养,导致团队凝聚功能的缺失。加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许多“80后”大学生将“创业”视为实现梦想的捷径,崇拜着年轻致富的同时代创业者,也做着一朝成名的美梦,但缺乏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实干精神,“邯郸学步”式地将他人的经历拿来作为自己实现梦想的手段,结果造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泛滥。
3.性格激励功能的缺失:抗挫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欠缺。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心理成熟度不高、抗挫能力低下、责任意识欠缺。归结起来,源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做事目的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盲目认可自我导致做事急躁欠考虑,遇挫后失望沮丧情绪严重,无法自我解压、自我激励;做事滞后,不从实际出发考虑自身特点,又导致了结果失败,形成恶性循环。而校园文化没有形成对学生有效的督促,使校园缺乏一种激励环境和机制,从而导致这个大环境下的性格激励功能缺失。 转贴于
4.优势辐射功能的缺失:受惠环境缩小、反馈资源有限。
校园文化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校园内的文化发展繁荣,既没有更多的“走出去”,向外界宣传推广校园的独特文化,又没有更多的“引进来”,将校际间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合作,补充本校文化资源,导致了校园文化优势辐射功能的缺失,致使受惠环境缩小、反馈资源有限。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性重建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以各种文化宣传形式作为方式手段,努力探索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首先,通过设立宣传思想工作主页、制作网上新闻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台等一切可利用的宣传阵地的作用,贴近广大师生员工,做好热点引导,强化对外宣传,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建设起由平面到立体的广泛、深入、全面的宣传网络,将大学生德育工作全面铺开,并且有重点地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反复教育指导。
其次,邀请相关专家对校园学生社团的文学、艺术等活动进行指导,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科学知识讲座和竞赛。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能力;二是贯彻德育基本理念,变大条大框的理论道理为循循善诱,取得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的双丰收。
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观校史馆、烈士陵园、历史文化博物馆或利用清明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教育,将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始终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2.校园文化功能性重建,要以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作为环境保证,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教育队伍建设3个方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勤奋能干的教育队伍,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规章制度是基础,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根基来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着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深入地开展,使师生员工规范自身行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自觉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是建立学生社团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校内学生社团,繁荣社团文化;二是建立一系列辅助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制度,例如活动场馆管理制度、活动经费报销制度、活动管理安全制度等。
(2)组织机构是血脉,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结构保障。
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支撑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运行,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结构保障。首先,组织机构梯队构建要合理,上下级间的职权要分明、同级间的责任要明确;其次,建立一套详尽完备的问责制度,严格把关对每一个环节把关,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再次,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根据问责制建立奖惩制,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专人负责校内外人士的信息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作出调整。
(3)教育队伍是灵魂,是校园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力量。
德育工作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辅导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首先,要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制观念;其次,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骨干作用;再次,要重视自身形象建设,注意一言一行在学生中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自己培养成一名理论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服务意识深刻、全心全意投入到培养新时代合格大学生历史任务中的高校德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朋辈教育 研究生 思政工作体系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并出现了“低龄化”的新特点,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相应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推进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研究生新特点及其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研究生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和同学朋友,其次是父母,最后才是学院的思政教师。当代研究生呈现出低龄化明显,较易于接触新事物,重视人格养成、实践,更容易听取同龄人的意见的新特点。目前,各高校虽然加大了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力度,然而,总结归纳研究生思政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工作责任不够清晰,主体意识不强。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数量在急剧增加。研究生数量的高速增长对学校资金、师资队伍配备和教学设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更多的是关注于研究生的科研与学业。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化,思政课程定位模糊,实践环节缺失。思政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当前研究生“低龄化”的新特点,沿用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师生引导方式,效果不明显。且没有把思政课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起来,而是单纯作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的,缺乏实践。
3.研究生工作缺少评估制度,反馈机制尚未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是与本科生考核共同融入在各项工作中,因此研究生工作的落实状况没有显性指标体现。
教育方式老化显然是核心的问题。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德育更需如此。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以当代研究生能够接受或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德育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朋辈教育”内涵及应用
所谓“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相互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及时进行思想、心理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1]。
澳大利亚的Gigi Foster和Paul Frijters调研发现[2],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和同辈人是互补的,可以相互提高。且经研究,对于研究生来说,同辈人正面的互补性可以激发其内在斗志,教育效果会更加明显。芬兰的Kokko认为[3],老师与学生具有相同或相类似的经历,会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美国的Li Han研究认为[4],在大学中,朋辈影响还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受同辈的影响。这一结果与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女性更容易受好友及闺蜜的影响的结论相吻合,女性具有更好的“非认知能力”。
朋辈教育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运用于预防艾滋病、性病、戒毒及性教育等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朋辈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在心理健康引导、新生教育等方面已经卓有成效[5―7]。李红亚认为[8],青年期的大学生 正处于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 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 难免偶尔出现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卫生问题。而对他们的心理辅导, 往往也需要特殊的方式与技术。对于更愿意,也更容易从朋友同辈群体中接受有价值的观念、模仿有益的行为方式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朋辈教育”的方式是非常适用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教育”的重点和关键环节是对学生骨干分子进行培训。合肥工业大学积极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激励、约束和自我教育功能,进行教育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9],但是成体系的朋辈教育还很少。
三、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
1.配好班子、培养骨干,铸就优秀朋辈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合力育人。
突出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增强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的配备力量。选配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思政教师担任研究生思政主管,同时配备在读优秀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政助理,强化研究生班长、党支书等骨干力量的培养。形成思政主管―辅导员―年级骨干三层朋辈教育工作队伍。并定期组织研究生思政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组织研究生工作队伍进行适当的拓展培训,强化工作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合理划分研究生管理体系,形成朋辈教育凝聚平台。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别,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的班级概念逐渐增强,而博士生课题组的概念已经强于班级的概念。因此,将硕士与博士分开区别管理。硕士研究生按专业组成班级,在班级当中设置“双负责制”,即班级班长与党支书双负责,班长负责日常事务的通知与管理,党支书负责班级思政工作的教育。而博士生则按学科平台划分,形成平台党支部。平台党支书兼任平台学生负责人,一人负责整个平台的博士生的信息及相关思政协助工作。
3.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以社团为基础,构建朋辈教育载体。
在研究生活动中以研究生会为核心,同时设立研究生创业社团、研究生青年联谊会、研究生志愿服务团、研究生体育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组织和社团,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推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以社团为基础,定期组织相关活动,鼓励朋辈互助,优势互补,增强凝聚力,优化朋辈教育的环境,发挥朋辈德育的功效。
4.大力树立研究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扩大朋辈德育影响力。
定期举办“校园十佳大学生”、“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自强之星”等校园优秀人物评选活动,发动大家的积极性,挖掘身边的典型,以评优促进提升,以评优促进改善。同时,组织全国三好学生、年度人物和在科技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报告会,固化下来,每年如期举办,且将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研究生的一项社会实践课程,进行学分化,提升影响力,扩大影响面。
5.实施自我考察,以朋辈教育为核心,以自我教育为目的。
为使朋辈教育落到实处,使研究生及时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让所有的研究生在学期初填写一份《学期个人计划表》,至学期末再填一份《学期个人总结表》,使得两张表贯穿研究生自我考察的全过程。考核以学期为周期,采取研究生自评、民主评议、班级(党支部)评议三级评定的办法,每学期对每名研究生进行一次评定。对于表现优异的研究生进行一定的奖励,激励研究生自我考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6.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的旗帜效应。
高校中研究生来源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是研究型大学中的研究生对于校园的“认同感”不强,常常游离于学校及学院的管理之外,因此,可以发挥党支部的组织力强、号召力强的优点,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强化党员的先锋作用,发挥党员的旗帜效应、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让党员在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使党员成为思政教师的得力助手。
四、“朋辈教育”中的几点思考
1.强化核心价值观念的把握。
思政教师在“朋辈教育”中不仅要成为研究生的朋友,而且要注意以骨干力量强化对研究生核心价值观念的灌输,在朋辈教育中起到导航的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教育研究生。
2.发挥研究生的自主性。
自觉与主动性是朋辈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最终的目的。在朋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形式激发研究生的主动性,让研究生在周围的人教育中成长,在成长中教育周围的人,相互促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主动性,自我加压。
3.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
为发挥朋辈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固化一些工作细节与章程,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模式。同时注意适时适当地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表彰鼓励,树立典型,形成典型引领、比学赶超的良好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
[2]Gigi Foster , Paul Frijters. Students’ beliefs about peer effects[J]. Economics Letters 108 (2010) :260-263.
[3]许占鲁. 论朋辈教育制度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第30卷,(5):38-39.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德育教育 职责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做人、健体、生活、审美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思想教育更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进课堂的前提下,作为知识性、思想性并有的基础外语学科,其教学的首要原则应是“外语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有机的渗透并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英语教学采用山东省高职高专统编通用英语教材《新时代大学英语》,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取材于我们的生活,甚至是人类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兼具的特点。作为英语教师应活用、巧用教材,努力挖掘其中丰富的德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思想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 激发学生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我校学生多来自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村,他们认为自己既没钱出国,也不会遇见老外,学英语没什么用。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学生从小学就不认真学习英语,课堂上酣然大睡,对学英语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利用教材对学生适时教育,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情况,了解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要想使学生对英语感兴趣,教师除了认真教育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外,还要在教学中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变自己的常规教学方法及模式,让学生始终感觉到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组织书写、朗诵、阅读、征文、口语和唱英文歌曲等比赛,使学生尽可能地多使用英语,在应用中尝到乐趣。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师生间感情的培养。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并且会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 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
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众所周知,英国的绅士化教育是举世有名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教师应在点滴上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课堂用语,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英语教师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标准的、原汁原味的日常英语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问候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第八单元Money中谈到李嘉诚与一枚硬币的故事,让大家了解到李嘉诚的金钱观 “I think money should be used, not wasted.”“钱是用来花的,而不是被浪费的。”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再不会有学生不屑于去捡躺在地上的小硬币了,金钱不该被浪费。教材里还提到许多与金钱有关的格言“A high-minded man accumulates wealth by fair means.”“君子爱财取之有道。”“Wealth is nothing without health.”“失去健康,钱再多也没有用。”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就教师而言,课内渗透要多方位:(1)灵活掌握教材内容;(2)通过启发来领会内涵;(3)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自我教育;(4)适当延伸、深化主题。在英语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名言警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这套教材,时时刻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又要充分挖掘更深的内涵,真正寓德于教,教书育人。
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疑问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实现创新。”英语教师不仅让学生们对英语感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在想象创作中开启思维,训练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 培养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校学生虽来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但大多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以自己为中心”,到了学校也“惟我独尊”,遇到困难就退缩,遭遇挫折就气馁,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弥补这一缺失,利用教材中名人的介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力。总之,英语教材中到处都有德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有机渗透,潜移默化,达到教书与育人双赢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