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08:54: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受访者中,18~24岁的占24.2%,25~29岁的占39.3%,30~35岁的占36.5%。男性占51.2%,女性占48.8%。30.0%的人来自北上广深,16.4%的人来自其他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占32.7%,三、四线城市的占16.3%,另有2.5%和1.9%的人来自乡镇和农村。
70. 0%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偶尔能说两句简单的、熟悉的。”来自辽宁本溪的“90后”银行职员齐娇认为,谈话中引用两句诗词很有水平。“虽然能回忆起来的还是小学、中学时学习的古典诗词,但如今越发觉得有意味。”
家住成都的“80后”会计师刘丽娜(化名)则认为,古典诗词应用和现代汉语稍有脱节,“生活中很难经常说古典诗词”。
河北省某重点高中语文老师苗卫国(化名)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在他看来,学习古典诗词不仅是学生阶段的事,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调查显示,在平时生活中,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仅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70.0%的受访青年表示仍要培养古典诗词爱好,15.5%的人认为不需要,14.5%的人表示不好说。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介绍,中国的诗学传统非常悠久,人们发现精美凝练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利于传播,又有利于记忆,很多古典诗词很容易传唱。
59. 8%受访者认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影响古典诗词普及
“许多词在古文中的意思与现在不同。即便懂了诗词含义,能否运用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齐娇认为,如今语言环境变了,导致古典诗词难以普及,“我们不光使用白话文,还生活在‘量产’网络语言的互联网时代”。
楹喂诺涫词难普及?59.8%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49.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应试教育导致。其他原因还有:难以理解,让一些人敬而远之(46.5%),缺乏有效的传播形式(40.3%)以及生活压力大,有效学习古典诗词的时间不足(22.5%)等。
尽管如此,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诗词鉴赏节目还是火了起来。为什么?65.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由于古典诗词本身具有民间基础和强大的文学魅力,62.8%的受访青年认为节目借助现代创意包装,使古典诗词本身更接地气,47.7%的受访青年认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这是一个正能量节目,有网友评论是众多娱乐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苗卫国说,“通过这样的平台集中回味那些诗词,让我们也能二次学习。”
56. 6%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古典诗词是非常有魅力的,它确实符合人们对文学的追求。”在刘丽娜看来,古典诗词很浪漫,“几句诗就是一幅画,能够表达深层的含义。”
“我们讲陶渊明、讲苏轼等,看似在解读一首诗、一阙词,其中所折射出的处世之道更是一种值得细品的思想。”苗卫国认为,人一生都应学习古典诗词,“因为其中有着深远的哲学思想。”
调查中,64.9%的受访青年认为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56.6%的受访青年认为古典诗词中的哲学能够塑造更高人格。
刘丽娜认为国家有关方面应该广泛倡导赏鉴古典诗词,“当全民的文化素养提升起来,人们自然会去关注那些经受住漫长时光淘洗的美妙诗句,享受纯文学带来的高雅乐趣”。
“古典诗词教育更应放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阶段学生学习负担相对较轻,学习兴趣更易培养。”苗卫国认为,当下的古典诗词教育甚至可以借助美术、音乐、动漫等载体帮助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
调查显示,76.8%受访青年认为中小学校应该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75.5%受访青年表示整个社会都要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程方平说,古典诗词是一种文学,不只是语句的凝练和修辞的手法,它还体现、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甚至有人说,诗歌比正史还要真实。因此诗词不应当只在课堂上受到重视,还要把它变成一种锻炼语言、传承文化、精炼思想的理想载体。”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程方平表示,诗学的普及是分层次的,既有蒙学层次的感受,更有美学和哲学层次的理解。普及古典诗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养,很多老师只讲诗词字面的意思,不熟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品,当代人会教、会学、会体验了,自然能从其中感受到种种乐趣。其次,书法、音乐、绘画等展示方式,都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普及。现在有人用河南话讲宋词,用西安话读唐诗,都很有意思。
“要提高传承者的历史责任感,仅能背诵大量唐诗宋词还是低层次的。通过古典诗词去了解、感受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情思,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程方平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韩雪莹 杜园春/文)
评论
学习古诗文,怎一个“读”字了得
近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上海16岁美少女武亦姝凭借深厚诗词积累和淡定稳健发挥最终夺冠,显示了这位“00后”上海女孩的非凡锐气。
随着一档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一个才女的走红,古诗文被热捧,国人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激活。不少网友表示要速去读书,诸多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人认为多学古诗词有益提高素养,会要求孩子每天都学。
毫无疑问,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古诗文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必须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书。
然而,做事最怕三分钟热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忌表里不一的形式主义。近年来流行的经典诵读、国学诵读等,常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当前,古诗文教育还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从小学到高中,每个阶段必背的古诗文篇目教育部都有规定。学生呢?考什么,背什么,不考的就不在读的范围之内。而且,即使是此类规定好的教学篇目,学生也不怎么好好学,老师也不怎么好好教,原因是高考考古诗文的题目分值很小。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指文言文的翻译必须准确无误,让译文达到不让人产生歧义,没有文字的遗漏或者增加意义。达,指译文要语句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雅,指翻译出来的文章流畅自然,不仅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优美、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译文的信和达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想达到雅的层次,对于古今汉语的掌握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还要有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对多数高中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水平就已经属于较高档次了。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方法
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学生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教师要以问题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师生进行欣赏、修辞的学习。在这其中还要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式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1.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进而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一些相对容易的文言文作品,比如《世说新语》《孟子》,或者从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半文言小说开始读起,之后再进行更难作品的阅读。
2.师生合作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项羽的《垓下歌》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思考《垓下歌》为何表达得如此苍凉和悲壮,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
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性格理解《鸿门宴》的艺术特色,能够有效地疏通文章,比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更加有效。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触类旁通,对于其他文章的分析和翻译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六个,运用得好,可以有效促进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
1.做保留
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无需做任何改变,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和书名等。
2.换词语
对于文言文中的常用或习惯用语,现代汉语已经变为其他说法的,都要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换为现代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将“吾”“余”换为“我”,“尔”“汝”换为“你”。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话当中的“倍”应当翻译为“背”,即“背叛”的意思,进而翻译为“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3.加内容
有的文言文语句在使用时会因为固定习惯等原因省掉部分成分,或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增加了成分。对于这些省略,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适当添加,使得译文通顺连贯。
4.调顺序
文言文经常会出现倒装句,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为正常的顺序进行翻译。比如《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前半句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应当为“以事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用事实来验证它”。
5.选意义
很多文言词语有很多的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因此在选用词义的时候必须恰当选择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需要学生日常多阅读和积累。
6.译借代
在文言文中,利用借代进行修辞的现象非常多。这个时候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因此须采取意译的方法,复原本义。
比如《陈情表》中,“当侍东宫”一句,“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以此借指太子,需要翻译成“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译成“担当管理东宫这座宫殿”,就会出现错误。
四、应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时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义和句义理解不准,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某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2.知识迁移
文言知识扎实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复习时,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抓赋分点
有些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而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翻译的句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
张鸿岑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下列分类,即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学知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常识与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等[1]。张先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分类很有道理。但张先生的这一分类形式主要是想让读者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非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践,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即汉语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修辞等,文学知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文化知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修辞等,但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简略,且随文学习方式易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化,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
1.语音
语音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拼音,但语音知识绝不仅仅是拼音,还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视的语文知识,即平仄、押韵、诗词格律等音韵知识。中国传统经学中的小学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等,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笠翁对韵》等皆为古代文人必背内容。当然,时代变了,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达到古代知识分子的水平,教师要教给孩子的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音韵知识。音韵知识可以被理解为文学知识或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领域太广泛了。因此,将音韵作为一种语言知识更能凸显它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赏析评鉴诗歌离不开音韵知识。但当前教科书中却普遍缺少这部分内容,导致许多学生在诗词赏析时往往抓不到“点子”。
2.语法
中国近些年的语文教材普遍缺乏语法内容,导致人们普遍不了解汉语语法的现状,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也不例外。笔者的一个做中学语文教师的同学问:“学生写了一个‘天上在飞飞机’的句子到底对不对?”如果连语文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给出的一个句子说得对不对,那我们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将语法知识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但是,正如顾振彪老师在《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中说的“不能喧宾夺主”与“不能脱离运用”[2],现在,如果要学生深入地学习语法知识,工作量极大,因此,语法不能作为重点,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3.词汇、文字与修辞
词汇学习要在文选中体现,可以延续过去随文学习的形式。文字方面,对应该在中小学教材里安排哪些字,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过去人们对修辞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修辞格的学习上,但修辞并不仅仅是修辞格,这是要纠正的内容。唐钺在《修辞格》中指出,修辞格只是修辞学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修辞学,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广义上的修辞除包括修辞格这一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相当多的诸如语音、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因素,以及为增强说服力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明显内涵要多得多。”[3]如何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才是修辞学习的关键,并非仅仅记住修辞格的用法和用例。
二、文学知识
1.文体知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语文中提到的“文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2)小说、散文、诗歌、戏剧;(3)赋、铭、论、书、记、说……
以上三种“文体”,都是文体,但它们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文体,并且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三个层面是混淆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会这样说,这次的作文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散文。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一点问题,即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能并列吗?语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在很多中学生的心目中,散文就是“抒情文”,这不是学生没学好,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没做到位。因此,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地区分这三类不同的“文体”。
而且,教材文体知识要更加系统化。例如,“诗歌”这一大文体实际上可以分成很多小文体。在学生学到《长歌行》、《短歌行》及《燕歌行》时,教师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歌行体”,但当前的课本知识并没有这一方面的介绍,学生很难了解三首没什么联系的诗歌为什么带“歌行”两字。许多类似的重要文体知识在课本中也没有提及。这些内容,教师一定会涉及,但教材中没有,他们只能在网络中查找那些未必准确的资料,说不清道不明,给学生留下遗憾。
2.文学史知识
目前语文教育中有关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知识。学习方式主要是随文学习,学到哪一课,教师就会让学生了解哪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这种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好处,但碎片化的学习也会让学生很难对文学史有一个准确的总体认知,导致学生形成“文学作品就只是社会环境或作者人生经历的反映”这一不准确的文学观。其实,语文教师在课文讲授时有必要加入一些文学思潮与文学事件方面的知识。例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究竟是怎样的?既然“唐宋家”是古文运动的代表,那么今文和古文的矛盾究竟源于何处?等等。当然,语文课绝不能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堂需要涵盖多少文学史知识,哪些文学史知识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这需要慎重定夺。
三、文化知识
中国语文课并不仅仅教授语言文学,它也担任文化传承的重任。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是混在一起的。学生入学,读书写字,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根据现代语用学的观点,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立足于一定的语境。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也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可见,文化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与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地位,其实并不矛盾。
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确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分阶段有序推进、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多元支撑、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多种策略[5]。这些策略中的每一条几乎都与语文课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普遍重视,文化知识在语文课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无疑会大幅度地增加。
实际上,文化知识可以更加系统化与传统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编排文化知识:(1)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如书信知识、称谓知识、书写知识等。(2)典章制度,如礼仪、制度等,像《鸿门宴》中的座位坐法,贬谪诗中的古代官制。(3)风土人情,如待人接物文化,《离骚》中的服饰文化、《诗经》中的植物文化等。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既体现出中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又能体现出国人在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后心灵的迷茫,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语文知识内容的传授来解决。这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使命。
四、语文知识内容设置的不足与建议
当前语文知识的内容设置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被安排进去,二是有些语文知识的编排不够系统。张鸿岑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基础知识是教材的骨骼,课文是语文教材的血肉。”[6]现在,语文教材血肉丰满,而骨骼接近于无。在当前的教材中,语文知识一般会出现在课文注释、附录与语文活动中。注释和附录的篇幅比较短,语文活动的重点并不偏向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授课中对语文知识也多采用随文教学的方法,只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会导致学生学不到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往往学到的语文知识会比较碎片化,缺失系统性。因此,中小学语文知识的内容设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语文教材要重新发掘语文知识短文的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经实行过将“汉语”和“文学”分科,停止分科教学后,停用汉语与文学教材,但以语文知识短文的形式尽可能地保留一定的知识体系。其实,语文知识短文这种形式还应继续运用。当前,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编写质量也不错,我们可以将一些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编到校本教材中,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试验。在主流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语文专家或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还可以编写一些带有语文知识短文的教材,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并且,主流教材的编写专家也可以重新考虑编写带有语文知识短文的教材。
第二,开展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的集中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多样化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与能力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某一领域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整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深入详尽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阅读很多相关文章,查阅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知识容量。此外,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各个语文知识点之间线索的建立,由点到线再到面,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在近几年,专题学习经过许多教师的试验,证明它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的。
第三,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改革,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国家应该痛下决心作出学科的时代定位”和“制定有普遍适应性的课程标准”。尽管这些很难做到,但确是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语文知识学习令人迷茫的地方很多,需要经历反复的争论,或许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都无法对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形成较为明确的答案。所有的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思考自身面对的问题,可以在自己的教学领域进行试验,每个人的努力合在一起或许就会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现“大进步”。
参考文献:
[1][6]张鸿岑.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0、112.
[2]顾振彪.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3]陈立娣,王鑫.修辞和修辞格之辨析[J].考试周刊,2012(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