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8篇

时间:2022-11-22 07:14: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学习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前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笑话或者故事,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导入《南辕北辙》的故事,可以向学生播放《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录音,然后让小学生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很多学生会考虑到,如果方向不明确的话,只会越来越偏离目的地。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列举日常生活中去图书馆、公园、学校或者游乐园等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位置与方向”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引导小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逻辑性、科学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数学概念、定理、计算公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很难理解、记忆,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小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自己家里电视、桌椅的宽度、长度,然后计算电视机的面积。

三、联系生活实际

篇2

一、从实际生活问题中启发学生

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诸如:“哪张统计图是用于羊毛衫销售的”或“哪张统计图是用于泳衣销售的”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学生就会得出结论:羊毛衫一般在冬季销售,而泳衣一般在夏季销售,他们就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答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此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创设生活情景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方法去研究、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一方面,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能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自信程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引导学生在班上展开“购物游戏”让学生自愿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品等,让其中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然后让剩余学生扮演顾客去购买。这一环节结束后,两方学生再互换角色。这样的游戏对学生掌握人民币的知识有很大帮助。在此游戏中,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类实践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有数学存在,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再现实际生活情境

由于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都是无数次、反复地从生活现象、生产现象的试验、研究中抽象形成的,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对此进行二次处理,可以通过再现相关的生活情境,启发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知,进而为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奠定夯实基础。例如,教师在教授循环小数时,若只进行传统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其强大的模拟现实功能为学生播放红绿灯的动态画面,借此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然后再要求学生对红绿灯的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总结出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即按顺序重复出现。如此一来,学生对循环小数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这种教学方式摆脱了枯燥式讲述和机械式灌输,利用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总结出数学概念,从而让他们理解得更为透彻。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并始终遵循“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策略,为最终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这一数学教学目标而努力。此外,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一贯制学校 数学 衔接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16

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受关注时间较长,早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编制十年一贯制教材。200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组织召开了“第四届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经验交流会”,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会议认为衔接工作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等方面开展;同时提出中小学的教学应注意“瞻前顾后”,重视数学概念,关注说理和表达,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加强计算基本功训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课题实验也积极展开,如2005年福建省东山县确定的“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课题研究,再如2007年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衔接――小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有多所学校试点,多达三至五年的实验时间,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实验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主持研究的并非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实验的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交流,所以理论上的成果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迄今初中、小学这两个学段在教学上仍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初中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极度不适应,另外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导致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客观上造成了初中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因此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1 研究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能够逐步扭转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上的脱节现象,使教师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能够为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快适应中学的数学学习铺路搭桥,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都能很快地得到适应,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同时,让小学教师了解初中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让中学教师及时掌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动态,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更快地把握学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内容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初中与小学在数学教学方式上的衔接等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根据访谈中提炼的问题,编制《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2.2 访谈法

获得关于新课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原始资料,从中提炼目前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对策。

2.3 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有一定文献价值的文字材料。

2.4 行动研究法

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不断总结与反思。

2.5 案例分析法

在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学生中培养和收集学生数学学习的典型案例,进行个例跟踪。

3 研究内容

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可以吸纳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小学骨干教师参与,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及时地沟通交流。在研究人员的分工上,可以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安排,分成三个研究小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每个小组均安排有中学、小学教师,便于了解整个义务教育段每个教学内容的要求,方便不同学段的教师沟通交流。在每个研究小组内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与衔接问题难点的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合力剖析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剖析中小学转换阶段学生思维发展、心理变化和数学认知过程三个方面的规律,探索和优化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上研究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知识的衔接;从小学和初中教法上的差异出发研究做好数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既从小学角度也从初中角度双向解决两学段数学教学的衔接过程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效衔接的管理对策。

4 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并行之有效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措施,提升数学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效率,使大部分七年级学生能顺利通过数学学习过渡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成果可以以调查报告、教学案例、论文集等形式体现。

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初中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小学毕业生,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都非常有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一贯制学校方便进行案例式分析、个例跟踪,所以也具备操作的现实条件。研究从数学学科入手,切入点小,操作面也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创新本校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模式。

参考文献:

[1]蓝锦江.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8-79.

[2]李琴.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J].新西部,2011,(15):250.

[3]黄训志.谈怎样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J].科学信息,2010,(13):674.

[4]袁巧玲.浅谈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J].新课程研究,2010,(5):98-99.

[5]谢清芳.有关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与教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9,(23):685.

[6]吴俐俐.中小学衔接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议――以数学教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3):193-195.

[7]李晓龙.如何实现从小学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09,(1):76-77.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强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时候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想要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广大数学教学共同研究讨论具体做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课堂地位的变化,要转变之前学生被动性倾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和教师交流合作替身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引导其开发智力,肯定学生的观点,解放其双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以此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点,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能够遇见教学效果,还能够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参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述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极为重要,要保证目标适当并且符合实际发展状况。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确定,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确定。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要研究学生所经历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研究其在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构建、情感形成、态度发展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新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设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认识,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形象性,实现其层次的推进性。只有形象生动的问题设计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出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循序发展,实现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实践之后能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认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认识,这样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为长久稳定。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周长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也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展开性质研究,进一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总结性质、归纳定义,确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方形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特点,确定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以其行动为开始的,不重视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练习,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一件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形象的比较所总结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会让其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所展开的抽象思考和只是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性的知识内容,研究其特点,在发散其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动手活动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更多的学习体验。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细致设计构建有助于教学实施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更能够强化知识概念给其留下的印象,使其牢固掌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认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研究问题,使其实现思维的发展,强化其动手能力。

(四)有效的练习设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层次性强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手、脑、口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提升其能力,保证其获得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国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6)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强化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的时候培养学生做人的品质,想要让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学习,需要广大数学教学共同研究讨论具体做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课堂地位的变化,要转变之前学生被动性倾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和教师交流合作替身教学效果。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引导其开发智力,肯定学生的观点,解放其双手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其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发展,以此呈现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是教学活动最关键的一点,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能够遇见教学效果,还能够作为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参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的明确表述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极为重要,要保证目标适当并且符合实际发展状况。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确定,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确定。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要研究学生所经历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或情感体验,研究其在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构建、情感形成、态度发展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新环境下的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开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设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

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认识,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的形象性,实现其层次的推进性。只有形象生动的问题设计才能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出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循序发展,实现数学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尽量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主体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尝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实践之后能够完成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这种知识认识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认识,这样才能让知识掌握的更为长久稳定。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在向学生介绍周长的相关知识之后,学生明确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也就是求四条边的和,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展开性质研究,进一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教师在给予一定的指导,带领学生总结性质、归纳定义,确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正方形的教学工具,引导学生研究探索正方形周长的特点,确定其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带领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是以其行动为开始的,不重视实践和思维发展的练习,就不能实现思维的有效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一件事物展开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形象的比较所总结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会让其形成深刻的印象,之后所展开的抽象思考和只是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性的知识内容,研究其特点,在发散其思维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动手活动能够提高课堂的活跃氛围,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更多的学习体验。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细致设计构建有助于教学实施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对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内容,更能够强化知识概念给其留下的印象,使其牢固掌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寻找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安排,尽可能的让学生结合多种感官认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其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研究问题,使其实现思维的发展,强化其动手能力。

(四)有效的练习设计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通过难易适中、层次性强的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深化知识理解,实现思维发展。

结语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教学,实现手、脑、口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提升其能力,保证其获得知识内容,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国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06)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问题;策略

数学在学生的学习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数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近年来,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更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能力的要求。虽然我们现在进行了课改,但是客观地来看,仍然有很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以此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虽然我们取得了进步,但是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虽然现在进行了课改,但是在课堂上,大部分还是“老师讲,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小学生积极活泼、好动,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上课效率比较低,教学效果偏低。

2.学生实践学习能力差

大部分课堂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按照课标要求传授内容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关键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部分教师认为: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就挤占了自己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对低年级的学生家长而言,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孩子写字慢,怕耽误孩子的睡眠时间,甚至出现帮孩子写作业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确定全面的教学目标

课标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领悟了课标的精髓就会为教学目标注入灵魂。教师应该按照其要求,摸清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理解掌握能力相一致,或高或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一定要设计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这样也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增加课堂活跃的气氛,增加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可以把课堂变成一个小的生活圈,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发现自己身边的数学处处存在,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和新鲜感。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1]。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好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学不会,其实是还没有真正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爱上数学,就会觉得越来越简单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安插一些小游戏,将学生分组来进行有奖竞答、快速抢答等,对于获胜的小组或者学生给予奖励。

4.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学生的小学阶段是最好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阶段。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概括、理解、运用、总结的能力。现在的数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道题学生能够学会类似的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渗透相应的内容,通过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长期培养,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打好基础。[2]

篇7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小学教师 授课水平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91

小学阶段是学生为数学学习打基础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努力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并使学生们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对于我们自身的数学教学来讲都是比较重要的。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师们在数学教学中也开始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何根据最新的形势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根基,如何更好地根据人才培养新标准制定出最适合学生们数学学习的新的教学策略等,这些都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背景下作为教师群体来讲需要努力的方向。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我们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呢?笔者结合对于新课改的相关了解和自身对于数学教学的一些经验总结,总结出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大家接下来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受益。

第一,加强教师群体对于新课改的理解,进一步结合新课改下针对考纲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行使得教师们以往所坚守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着革新的“命运”,想要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育教学形势下的需求就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还要不断地汲取新的“营养”,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于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教师们也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很多教师一直是在不断地摸索着前进的,这对于教师来讲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验来不断地汲取和总结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却不应当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实验品,因为有句话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我们不能将学生作为屡次教学方式实验的样本,作为教师来讲,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首先应当是主动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积极的参加校方组织的关于新课改的相关主题讲座和相关教学培训班,不断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方式,并学以致用,及时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总结和获取到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再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这才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做到的地方。

第二,营造相对和谐而具有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构建友好而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采取最适合班级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环境的好坏也能够影响到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高低,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年龄相对小一些,对于很多事情的喜好往往具有主观性,对于自身所处于的环境评价的高低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也是具有较大的影响性的。比如说,如果我们给学生们营造的是一种比较宽松而且自由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也会慢慢地放下内心的芥蒂,逐渐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继而慢慢地放松自己,让自己开始适应这个教学环境。在一种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们也会比较容易敞开心扉,与教师和同学讲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意见之类的话语,这对于教师们接下来更好地开展好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工作来说也是非常有效的。当然,除了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之外,我们还要通过努力与学生之间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来赢得学生们对我们的认可,在对我们产生了比较好的印象的基础上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展好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较之于师生关系一般的班级来讲,如果教师本人能够在个人形象和教学方法上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可,那么学生们在教学中最直观的反应就是会认真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并且期待通过好的表现来赢得教师们的喜爱和认可,这样的话教师们的课程授课也会得到好的结果,对于教师个人授课水平的提升来讲也是比较有利的举措。因此作为教师来讲,我们要努力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照顾到学生们的感受,不断地寻找更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做到微笑示人,让学生们对我们自身产生一种好的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的授课水平会使得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轻松一些,也会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升自身驾驭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教学环境是应试教育背景,因此对于学生们学习内容和学习基础上我们下的工夫相对多一些,而对于学生们个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我们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以后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会有比较积极主动的表现,这些情况的形成主要源于其所处的教育教学大环境。

篇8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一线教师教学方式逐渐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教师不仅在乎教学内容讲解的多少,最主要的是重视学生学法与解法的指导、 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面对较难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 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萌芽和基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数学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 ,采取科学猜想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 “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 还应重视 “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思维在于激活 , 自主发现的习惯在于数学教师的循循善诱,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一定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讨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探究很是关键,但教师适时地开启学生的智慧,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会使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会有相当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成绩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留时间、机会让学生之间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辩辨真知、相互促进,而且课外或生活中也团友爱、结伴帮助 ,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优势要,同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此时是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最佳时机.例如,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平面上有等边ABC,请你在平面上确定一点 P,使PAB,PBC,PAC同时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 P 共有几个? 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争论不休,此时我引导小组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合作交流研讨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尽可能地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好方法,同时更是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知识逐渐加深,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计算时不能出错,检验时仔细认真,总结时无一疏漏,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很的榜样作用,躬亲示范,教师守时快速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道大题,学生也会迎头赶上;教师细心地按步骤检查,学生也会奋起直追;教师总结时抓住要点知识,归纳简洁明了,学生也会删繁就简,抓住关键,一周结束要利用自习课复习本周的学习内容,一月结束要利用复习课总结本月的内容等. 教师自己准备一本记录本 , 记录平时教学中易错、较难、偏怪等习题,待总结时拿出来一一解决. 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纠错本”,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作好记录,要注意积累资料,对自己的作业本、试题、笔记本、纠错本等作好积累,并时常翻阅,随时复习,通过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 “ 懂 ” 到 “ 会 ”, 由“活”到“悟”,在感悟中养成习惯,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四、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是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五、培养学生课后认真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就能学到很多新的的知识,复习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引起重视,扬长避短;还可以增强记忆,防止遗忘,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 当然 , 小学数学还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也就学会了学习,学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英.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J].青海教育 ,2005(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