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语言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3-14 17:1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语言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16-0009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BL),是随着人们对E-leaming的反思而逐渐产生的一种学习理念。不同学者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如Singh&Reed,2001;Garrison&Kanuka,2004;何克抗,2004;钱宇华,2012),但仍有交叉之处。概而言之,BL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和手段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融合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面授的优势,弥补两者不足,既注重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作用,又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内外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Collis,2003;Bersin,2004;Oliver,2005;McLester,2011;Wang,2012;何克抗,2004a,2004b;彭绍东,2012)。我国外语界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混合式学习的理论探讨类(如赵丽娟,2004;凌茜,2009)、实践效果类(如侯建军,2010;王懿,2011)和模式构建类(如马武林等,2011)文章,但对基于混合理论的合作学习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未形成系统的模式框架,少量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如郭宁(2010)和李峰(2012)分别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方案、学习模式进行了探讨;彭绍东(2012)对混合式协作学习社群网络的特征分析指标进行了界定与应用。然而,目前外语界有关混合式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还很匮乏。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景创设工具和探究工具等(胡加圣等,2010:72-76),对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我国学者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CL)的研究焦点也逐渐从传统课堂合作学习(F2FCL)转移到了网络合作学习(Web CL),并针对Web CL的特点、模式及其效果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究(如归樱,2006;刘爱军等,2011)。笔者认为,传统课堂合作与网络合作学习都具有彼此无法取代的优势:传统课堂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其直接的面对面沟通形式,“在所有的沟通形式中,面对面沟通交流形式影响力最大、最有效,最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社会建构及自主性培养”(章志光,1996:253),且在传统学习中学习者一般不会产生信息过载问题(彭绍东,2010);网络合作学习的明显优势在于网络自身的共时性和集成性特点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交流工具,使合作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同时其文件记录自动保存、信息处理等超媒体功能使合作学习成员免去了传统合作学习中记录员、材料整理员、报告者等角色负担,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合作。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观”(束定芳、庄智象,2008:230-232)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观”(陈坚林,2005;何克抗,2009),将二者有效混合、实现优势互补才是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在借鉴前人有关BL和CL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广域网、局域网自主学习平台和QQ通讯软件设计出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多模态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并运用此实验模式在温州医科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实验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方面都具有明显作用。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实验研究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本模式能否在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及自我效能感方面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

(2)本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写作及综合能力;

(3)本模式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1.2 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温州医科大学,该校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分级教学和“课堂面授+自主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按高考成绩在大一新生中选取两个平行“快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2人,其男女生比例相当,高考成绩分别为为123.40和123.43)。两组学生高考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无显著差异(P=0.835>0.05)。

1.3 实验过程

本实验持续一学年共30周,其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3.1 实验模式的基本框架

实验模式以混合式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以多媒体网络教室、广域网、局域网自主学习平台及QQ聊天交互软件为硬件支撑,通过将“课堂‘面授+合作’”和“课外‘自主+合作’”相融合,将英语学习整合为融“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多模态学习实践共同体。本模式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配有2台数字化语言教学系统的教师端电脑和60余台语言自主学习平台的学生端电脑。自主学习平台为依托校园网运行的集自主学习、资源库、智能化题库、考试和阅卷等于一体,兼具师生答疑、论坛、公告作业互评等师生交互功能的“语言学习系统”。而QQ群的主要教学功能如图2所示。

本实验模式下的“混合”不仅指网上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表面“混合”,而是对所有要素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其“混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不同学习目标的混合:综合了知识、技能、情感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及其与现代学习环境的实践交互能力;②不同学习时空的混合:现实学习时空+网络虚拟学习时空;③不同学习方式的混合:网上+网下、异步+同步、自主+合作、接受性+探究性;④不同学习资源的混合:课堂学习资源+课外学习资源、教材资源+数字资源、自制学习资源+他人学习资源;⑤不同参与者的混合:学生(个体及共同体)+教师+计算机。

笔者在借鉴陈坚林(2005)“外语学习整合框架”的基础上,设计本实验模式的基本框架(见图3)。

实验模式主要包括三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面授式合作学习、在线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的课下合作学习。课堂面授式合作学习环境主要涵盖了包括自主教学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及教师和合作学习小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主要由自主学习平台组成;而课下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环境除了自主学习平台、广域网资源,还包括QQ群和合作学习小组。此外,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及QQ群平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答疑、监控和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本模式下的教学媒体(计算机)不仅是师生获取信息所依赖的认知工具,还是师生进行双向交流的重要中介,而教学过程将不再局限于师生互动,而是通过QQ群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及广域网将教学互动推延至学生个体与计算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计算机之间。

1.3.2 实验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实验模式下的基本活动方案设计可以用图4所示的三维坐标结构表示:X坐标表示活动内容,Y坐标表示活动序列,Z坐标表示教学目标。活动内容(X)和教学目标(Z)依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但教学活动序列(Y)具有共性;如以“追星”一课为例,教学活动大致包括Y坐标所示的环节。

依据以上活动方案,合作小组活动分为课堂面授前、中、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均不相同。

面授前网络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根据“子任务”通过互联网及自主学习平台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自主地开展预习,并通过“QQ群讨论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相监督、检查和探讨达成全组理解内容、掌握相关表达、形成对有关论题的相对共识。如图5所示,自主学习平台和QQ软件在面授前合作小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首先,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公告系统每次的合作学习任务,通过检查QQ群聊天记录对合作小组的讨论过程进行同步或异步监督、通过QQ私聊功能对合作小组学习进行引导,并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师生互动”或QQ“私聊”功能对学生的问题提供在线咨询、答疑等帮助。从认知和二语习得角度,面授前的合作预习环节是以自主学习平台、QQ在线和互联网学习资源为技术支撑,以师生对指定学习资料的再加工为起点,通过生生、师生的循环互动为课堂活动奠定良好的“图式”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根据学生在QQ群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并计人“平时成绩档案”。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本模式下的课内合作学习指合作小组在课堂环境及教师指导下共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现成果”的过程。其课堂基本活动流程包含检查及导人活动、个体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平台)、小组合作(及组间合作)、集体成果呈现、成果互评等。教师不仅应在“检查及导入活动”环节对面授前合作学习观点进行提纲挈领的梳理、对相关背景知识及重点表达进行简要清晰的呈现;还要在合作活动的准备、讨论、呈现、评价阶段充分担当起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以及资源提供者等角色:①个体自主学习指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平台上的指定资料进行分头“自定步调”的学习。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教师切换教学平台的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屏幕”进行解控,从而使得学生能在使用电脑的情况下自由掌控各自的学习进度;其目的在于留给各成员进行独立认知、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为其参与下一环节的小组合作讨论或集体操练做必要的认知和心理准备。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穿梭于各小组间以适时了解各小组的合作进展情况以及学生个体的语言输出情况,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指导。③在成果呈现阶段,教师不仅自己要对各个合作小组的表现给出点评,还应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观察并做出评价或评分(如图6所示)。教师则在综合各评价及观察基础上给出分数。这种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评估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利于其监控、评价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面授后网络小组合作学习:每次面授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检测活动或成果评估活动,以切实督促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确保合作学习的效度。各合作小组则需将合作成果发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作业系统”供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先由其他合作小组成员交叉评阅,再由教师评阅;最终按照具体任务设置师生分值比例,给出各组最终成绩并计入“平时成绩档案”。笔者在实验班拟尝试的课后合作互动活动主要包括:调查汇报及成果展示、根据主题表演小品、自编自导英语剧、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英语手抄报展示、观看视频或阅读相关资料后撰写报告及学习指定材料并进行水平性测试等;尝试最多的合作策略为小组调查法、共学法和切块拼接法。如图7所示,相比面授前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的合作学习在基本教学要素组成、组内合作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内容和互联网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却有两大明显差异:①合作学习范围扩大化,合作小组需将本组观点或成果通过QQ群聊方式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并在交流后进行组内探讨与改良。②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更为突出,除承担面授前合作学习中的公告、师生答疑等功能外,还为教师提供了设计测试、批改试卷、评估成果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提交测试、提交成果、学生互评等功能。

1.3.3 实验模式的实施

实验模式于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始在实验班实施,为期两学期。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内所实施的教学材料、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完全一致,课前课下作业亦完全一致;不同点为实验班需按照新模式进行基于固定合作小组的课内“自主+合作”活动和课前及课后“合作”学习活动,而对照班未被分组,其课内合作活动的组织形式随意,在课前课后更无需进行“合作”形式的学习。主要实施环节如下:

(1)创建班级QQ群,组建合作小组:创建实验班级QQ群(284783718),依据高考英语成绩、性别和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的学习动机、兴趣和风格特点,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分成8组,并相应组建8个QQ群内“讨论组”。

(2)引导学生熟悉合作学习基本技能:首先,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实践的方式使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熟悉自主学习平台的功能,尤其是自主学习系统、作业系统、论坛系统、公告系统和测试系统。其次,对实验班学生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辅导,主要包括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进行小组头脑风暴、如何关注交流过程中的交流信息与组员的反馈以及如何进行挑战与争论、如何形成小组决议、如何进行信息搜索以及如何用文字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等。

(3)制定合作小组周学习计划: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公告功能将学期授课安排和每次课的预习任务下达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并要求实验班各合作小组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共同制定每周的小组学习计划。

(4)监督合作学习过程:规定“英语”为QQ讨论组唯一讨论用语,每次课外合作学习后各组需填写“小组活动自评表”(包括活动时间、形式及地点、内容、成果、成员主要观点、小组整体及成员个体表现自评)。

(5)实施实验教学:笔者在实验班围绕听说课堂的13个教学单元共开展了26次课外合作学习和26次以上的课内小组活动;围绕精读课的14个教学单元进行了28次课外合作学习和28次以上的课内小组活动。课下小组合作成果的主要形式有小组讨论、英语话剧DV、演讲视频DV、小组歌唱视频、读书报告、调研报告、文章缩写、手抄报等,而课内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现场口译、主题演讲、主题辩论、写作作品展示、读书心得汇报、模拟采访等。表1和表2分别为本实验模式下听说课和精读课的教学实例。

(6)进行多元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平时成绩(50%)、期末口试成绩(10%)和期末笔试成绩(40%)对学生总评成绩予以评定。平时成绩主要有小组任务评估、个人平时测验和在线学习成绩构成:在小组任务评估中,实行将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总体评价机制”;在个人平时测试评估中,实行测试标准参照评价机制(即“基础分+提高分”:基础分指学生以往成绩的平均分;提高分则指学生测验分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在线学习成绩则由自主学习平台的成绩系统自动统计生成。

1.4 数据收集及统计

本实验数据收集及统计所使用的工具如下:

(1)自主学习能力量表:本量表采用Likert五点形式,即①到⑤选项分别以数字1至5计分。分值越高代表某方面越强。先由同行对量表提出修改意见,后以本校47名学生为受试进行预测,运用SPSS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内在一致性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剔除信度较差的3个项目,最后确定24个项目。问卷的cronbachalpha值为0.825,达到内部高度一致;所有题目经整合归为4个维度(见表3),各维度内部一致性变化,达到统计要求。在进行数据统计时,使用SPSS 13.0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维度的得分平均值、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对比分析。

(2)英语成绩数据采集方法:综合能力的前测和后测试卷均采用标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卷,试卷分值均设为100分,考题严谨、阅卷公正。笔者将成绩数据用于定量研究,并运用SPSS进行分析处理。

(3)反馈问卷和访谈:在针对实验班进行的反馈问卷中,笔者主要围绕“对实验模式及其实施情况的满意度、对其在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方面的感受”设计9个结构化问题。紧随其后,笔者随机抽取了9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面谈,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点:①对所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的满意度;②对实验模式的态度及建议;③实验模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影响

自主能力调查量表所得的结果如表3所示,实验班在各个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且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自主学习意识、动机、策略及自我效能感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4,t值分别为10.608、6.468、17.896和1.980),这说明实验班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验后明显高于对照班,证明“课内外一体化混合式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2 实验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由表4可见,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的平均成绩一样,且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t=0.054,p=0.957),即实验前两个教学班的综合水平是同质的;而试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综合水平测试的平均分分别为76.1和73.9,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3.089(p=0.003

如表5所示,实验班在口语、听力和写作方面的平均分比对照班分别高出6.4、6.5和1.9。经独立样本检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口语成绩、听力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和0.003,t值分别为3.811和3.074),但在写作成绩上无明显差异(p=0.212)。这表明本实验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听力具有明显效果,而在改善写作技能方面并无明显作用。

2.3 学生对实验模式的认可度

从问卷和访谈结果来看,总体而言,学生对实验模式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1)对实验模式和英语课程的满意度:82%的学生对本实验模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80%的学生“很喜欢”或“比较喜欢”英语课。这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及时帮助”;与老师、同学有较多交流的机会,“能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督促”;有助于消除自主学习的孤独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他们认为“英语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学习内容丰富有趣、课堂氛围轻松”。

(2)对实验模式在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方面的看法:73%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或“比较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自主性;77%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有利于”或“比较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兴趣。这两点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受访者普遍认为此种教学模式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搜集学习资料,“很多学生开始学会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使他们能根据评价结果及与同伴的交流适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时,他们认为基于网络的合作方式为其提供了一个相对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定期的合作任务和同学间的互评“利于改善他们的学习习惯,利于他们学会自我监控和评价”。

(3)对实验模式下具体教学策略的态度:83%的学生对基于QQ的课下合作方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认为“同学们对QQ功能都很熟悉,通过QQ交流观点、分享资料非常方便”。对于有些研究(如Hron&Friedrich,2003)中曾指出的“学习者在网络合作学习中会出现认知负荷和资讯交换困难”,多数受访学生认为相比面对面交流,使用QQ群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更加放松,且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更有利于促成讨论的深入性;有2名受访学生指出有时会因为学习者交换信息的杂乱无章、信息滞后和理解困难等问题而感到不同程度的不耐烦。针对“全英”的QQ群内语聊规定,大部分受访学生(7名)认为更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亦有少数受访学生(2名)认为“全英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清晰地表达观点,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影响交流”。这一点反映了虽然实验班为我校快班学生,但学生间的英语能力差距悬殊,部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仍比较薄弱。72%的学生对基于自主学习平台的师生互动、成果提交及互评方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66%的学生对蓝鸽自主学习平台的总体功能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在访谈中,有2名学生反映部分学生在作品互评中不够客观公正,影响评价信度,且尽管笔者在前期进行过系统性的辅导,仍有部分学生在前两周的学习中遇到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及对实验模式进一步实施的期待:68%学生认为“大家基本能持续交流,小组讨论过程很少冷场”,“组员间能通力合作互帮互学”;也有受访学生(2名)反映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有时会由少数人支配;有受访学生(1名)对同伴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担心小组成员不努力而影响其最终成绩。大部分学生(62%)“期望在英语课程中继续实行课内外合作小组”,此项的支持率比学生对合作学习模式及课堂教学的满意率要低些。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些学生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养成了“工具型动机模式”,往往期待英语学习活动与大学英语四六级直接挂钩,而把与英语应试无关的学习活动视为一大负担,对于本实验模式还未能完全认同。

3 研究启示

综上所述,基于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理念构建出的以互联网、局域网自主学习平台和QQ通讯软件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学英语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面对面合作学习中活动地点、时间和交流人数的受限问题,“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等角色负担问题及成员思考、讨论难以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不足,还弥补了网络合作学习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且难以达到面对面沟通效果的缺憾。其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是基于认知规律和自主性混合式外语学习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篇2

关键词: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1-0068-04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也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移动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得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以终身教育理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活动已经不止局限于学校学习,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更好的利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提高。由于人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种经历都各有不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已逐渐被更多的人推崇。本文在从移动学习和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的研究等方面对该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探。

二、移动学习的概述

1.移动学习的内涵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确切的共识,领域内的学者分别给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1]:一是,Paul Harris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和E-learning的交点,它能够为学习者带来一种随时随地学习的体验。二是,Alexzander Dye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些设备必须能够呈现学习内容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三是,Clark Quinn则指出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四是,Desmond Keegan给出的定义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方式上更加自由,只要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的地方(无论在机场、在床上或在他们选择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学习。无疑,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是移动学习。

几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学习给出了定义,可以看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核心特征,与此同时,Paul Harris和Clark Quinn 强调了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关系,Alexzander Dye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技术,而Desmond Keegan则从一种学习方式的角度去定义移动学习,他认为移动学习是对远程学习方式的一种进一步发展。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对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

2.移动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种扩展,它在具备数字化学习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点如下:

(1)访问方便灵活,学习者在移动终端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数字化学习对于时空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灵活、便捷的访问学习资源,完成学习。

(2)内容的碎片化[2],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学习状态,进行移动学习的时间是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中断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利于在短时间内吸收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

(3)学习的个性化,移动终端的私有性和学习者之间在个性上的差异,注定了移动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此,移动学习不仅仅可以使学习者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需求自定学习步调和进度。

(4)交互的及时性,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固有的特点,实现及时交流,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获取信息得到帮助,或者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即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得到反馈。

基于以上移动学习的定义以及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学习的主要优点如下:

(1)一旦将学习资源下载到客户端,即可实现无网络环境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随时随地学习;

(2)能够充分利用日常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互与合作学习。

3.移动学习中的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模式可以分为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基于短信服务的学习模式和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3]。

(1)基于离线资源的学习模式

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以及现阶段移动网络连接费用比较昂贵等原因的限制,在很多地方都不能完成流畅的在线学习,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离线学习在现阶段的移动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随时随地的学习在现阶段得以实现。学习者将学习资源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终端,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2)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基于短信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通过使用短信息的传送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将短信息发送给其它学习者、教师及移动学习系统平台的服务器中,同时服务器可以对学习者发送的短信息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并发回给学习者,以完成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在该模式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具备短信收发功能的移动终端,有效的与其它学习者、教师和服务器之间的进行交流并完成学习,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模式

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为基于连接浏览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可以像使用PC机进行远程学习一样,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浏览课程网站的内容、下载多媒体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与其它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行简单的信息查询并获取信息。同时,又使得移动学习具备了传统远程学习所不具备的移动性和便携性。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更新,移动终端的功能及移动学习软件越来越丰富,学习者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以及更加多样、逼真的交流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移动学习中的个性化学习

1.个性化学习的意义

个性化学习是具有或体现学习者个性的学习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个性特征。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学习者的社会背景、态度价值、情感等方面为前提,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不停的学习以提升自己,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千差万别,人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考虑使得学习者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个性化学习可以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和生存效能感[4]。

2.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关键要素

从移动学习的固有特点以及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移动学习是一种非常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同时个性化学习也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

在移动学习中,个性化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5]。

其中:

(1)“人”是指使用学习者的个性特质,如生理特征、性格特征和情感、社会角色、智力、行为方式甚至家庭结构等。

(2)“产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与之产生关系的特定物体,包括学习者使用的移动终端、学习系统、学习资源等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工具或者材料。

(3)“环境”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背景,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如生活习惯、工作状态、经济结构、居住空间等。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四、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系统模型设计

1.系统整体设计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界面以及清晰的学习导航与导学,同时可以依据各个学习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变化,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

本学习系统主要由学习者模块、教学策略模块、教学资源模块、课程模块、移动学习界面以及学习行为监控模块等6个模块组成。其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系统中学习者学习流程以及系统功能模块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分析

(1)学习者模块

学习者模块是整个个性化学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者模块详细的描述了学习者的特征信息,学习者特征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静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号等,这些信息在其生存周期内都不会变化,方便存储和管理。动态信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的信息,是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关键,包括移动学习情境、学习时间、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还可以依据信息变化周期长短分类保存。

学习者特征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填写注册信息,学习者在使用个性化学习系统之前,在注册过程中按照要求填写个人信息,并提交给系统,主要适用于静态特征信息。二是填写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测试问卷,学习者学习情境,以及原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填写问卷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后获取。三是学习行为监控,通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并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效果评估来获取学习者的新的特征信息以及原有特征信息的细微变化以完成对学习者模型进行更新。

(2)教学策略模块

教学策略模块中存放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该模块中包含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对教学策略所适应的知识类型和难度以及适合什么样的认知结构的学生等信息做出详细描述[6]。教学策略选择规则结合学习者模块,依据学习者特征信息和学科内容特点在教学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所需教学资源的调用,以形成最后的教学路径。

教学策略选择规则是创建个性化学习路径的主要依据,规则的创建不仅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还要大量的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本系统还结合了数据挖掘算法动态的进行规则生成,以完善教学策略模块。以关联规则为例,通过领域内专家或有丰富经验教师分析并确定了课程模块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还并不足以表示知识点之间的全部关联,关联规则则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中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可以挖掘出各数据项之间隐藏起来的关联关系,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动态的进行补充[7]。

(3)教学资源模块

教学资源模块是移动学习课程的核心模块,存储并描述了该课程与学习着相关的、丰富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便于学习者学习,各个资源都是由相对独立的、简单直观的、短小而完整的知识点构成,易于学习与理解。系统中教学策略模块会依据学习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具体的课程知识从该模块中选择适当教学资源。该模块对各个教学媒体资源都有相应的信息描述,包括资源类型、适合学习的时间长度、映射的知识点、相对应的学习者特征信息等。

(4)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针对具体的学科,包含了课程知识结构及具体的知识库。课程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本模块中纪录了具体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标明了课程统一的学习流程。教学策略模块和学习者模块相结合分析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偏好,并在课程模块原有的知识组织基础上进行知识点抽取,生成最适合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路径。

(5)移动学习界面

学习者通过身份确认后,进入个性化移动学习环境,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界面,这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入口,同时也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出口。在移动学习界面中,为学习者安排好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流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导航,根据学习者模型为学习者呈现与其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相适应的课程相关的资源连接。学习者也可以在学习界面中找到自己以往的学习纪录和学习成果,以帮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进行评估和改进,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6)学习行为监控模块

学习行为监控模块是保证系统适应性的重要部分。该模块不仅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表现进行监控还要对学习者内在心理层面上进行监控。可以通过跟踪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的学习痕迹并进行纪录,以及移动学习终端的定位等方法来实现对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外在行为的监控,监控对象包括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学习的各个时间段(通过纪录开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进入系统的次数和总时间量、课程学习的次数和顺序、在讨论区发表的文章和发言情况、学习者的作业和成绩情况和学习情境的变化等。通过对学习者的周期性调查,以收集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并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分析获取学生新的特征信息。学习者心理层面的监控对象包括情感、兴趣、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

通过对监控行为模块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的获取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上的变化,从中抽取出学习者特征信息对原有的学习者模块进行更新。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新需求,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不仅符合了这种需求,同时帮助每个人实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价值。在新的教育理念与移动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下,移动学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且得到了很大发展。固然,个性化移动学习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以及对于移动学习的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但这一学习形式终将会对教育行业带来巨大影响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玉斌,刘家勋.一种新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2]何明星.移动学习的特征与手机出版[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3]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建构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3).

[5]罗士健,朱上上,应放天,张劲松.手机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户体验[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2010(2).

[6]武栋.基于Web的ITS中学生模型与教学策略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7(5).

篇3

一、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存在的问题

语言学习系统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已在全世界得到普遍使用。语言学习系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简单对讲型——由放大器、开关、话筒和耳机组成的简单通话会话设施。第二阶段为单片机控制型——引入逻辑电路,控制台由原始开关换成逻辑按键。第三阶段为电脑控制型——控制台实现了人机对话、按键操作由光笔所代替。该三阶段的产品其音频信号的传输方式均为模拟信号,实为模拟电路系统。第四阶段为多媒体电脑控制的数字型,其信号传递方式为数字信号。但其功能设计仍是基于模拟电路的特点,其教材格式、接口定义都无标准,由厂商自行定义(所有教材信息源要由厂商处理后方能使用),交互性差、功能单一,缺陷仍不少。前三个阶段上的语言学习系统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只是教学上的辅助设备,它们都属传统型的语言学习系统。

传统型的语言学习系统多为模拟电路产品,模拟电路虽然技术成熟,但其技术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需求,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功能设计上:传统型的语言实验室功能主要包括广播教学、对讲、监听示范、有限空间内分组讨论,师生互问互答等,故在系统的设计上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对讲通话、学生单元功能操作等问题上,基本上是根据录音机的功能而设计,其电路为模拟电路,由此而决定了该类型的语言实验室功能简单、用途单一、几乎不存在交互性、自主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只是学习语言的教学辅助设备。

在系统结构上: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的主要设备是由录音机机芯和控制按键构成。由产品的功能、主要设备,在结构设计上自然就体现了以录音机机芯和控制按键为主体,然后通过各厂家自行定义的电缆、接口,将所有学生录音机与教师主录音机相连,再将音源设备CD、VCD、录像机的音源信息接入,构成整个系统。由系统的组成结构可知,机械部分占了结构中的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录音机机芯的机械振动,长期转动造成的磨损,所造成的卡带、绞带故障经常发生。此外磁头需经常清洗,费时费力,再加上该类型的产品连线错综复杂,长期埋于地下,故障率亦高,用户一般无法进行维护和维修;虽然此类型的产品中也有走带的慢放功能,但一变速即变调(即是电控机芯也有此缺陷),变速变调几乎成了这类型产品的通病。这对初学者、听力反应迟钝者是极为不利的。

在使用效果上:由于传统型语言学习系统信号的传输方式为模拟信号,故其抗干扰能力、音质、音色上都很差;功能的简单、单一决定了实验室使用率不高;系统的结构是以机械结构为主,故障率高就一方面造成设备性能不稳定,另一方面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费财又费力。若买的不是本地产品,维修的不方便,影响正常教学进度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模拟产品的功能和自身存在的众多缺陷,已决定了不能再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

前已述及,第四阶段的语言学习系统为多媒体电脑控制的数字型产品,如广州的兰鸽、长海数码、台湾的灯塔等,其信号传递方式为数字信号,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音质、音色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实现了变速不变调、模拟考试、自由测试等功能。但其功能设计仍是基于模拟电路的特点,功能也简单。使用范围单一,交互性、自主性都很差,因而也存在不少缺点。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缺点是命令格式为串行通讯,传输方式为串口,故一个学生终端发生故障,就殃及一片。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产品应运而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的自由环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维度,使现有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满足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需求。

1、硬件系统

多媒体电脑控制的数字型语言实验室的硬件通常由一台高档计算机和控制器以及几十台终端彩色显示器组成。如长海数码、浙江先锋等。

而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的硬件都是基于完全符合网络ICP/IP协议的数字化产品,这里硬件主要由交换机、主控机、网络服务器、音视频切换器、教学终端构成(国内类似的语音室产品硬件构成上也有不用交换机,而用高档计算机)。

资源服务器:P4/256M/60G/100M网卡

主控机:P4/256M/60G/声卡4个接口(linein/out,MIC/SPK)

主控机和资源服务器可合用一台计算机。

交换机:基于语言学习系统需求的网络带宽相对较小,只需分配到桌面100M即可。笔者在此建议用三个24换机,不用36口或32换机,其理由为:(1)3个交换机分别以100M上连校园网主交换机上。网络流量分散。(2)不用1000M连接,可节省造价。(3)用24换机与100M上连,每20个节点共享主交换机的一个100M端口,每个信息点可获取至少5M的独立带宽。(4)5M的独立带宽,足以点播2路VCD节目,或者1路DVD高品质的视频节目。

教学终端:建议用赛扬700型计算机,该类型产品读VCD效果好。

2、软件系统

多媒体数字型语音室的软件系统有很多,其中有些软件功能很强,有的软件还能将影片中原人物的对话切除,由学生进入原角色对白。故此处采用的软件系统并非唯一的。

主控机操作系统:建议用Windows2000,稳定性好。

服务器端软件:ServerV4.26

教学管理软件:DvServerV4.26

节目管理软件:programV1.0

三、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的特点

由系统结构框图可知,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数据交换的基础上,与校园网实现无缝连接,将经过A/D转换后的语音数据或音频的数据文件,通过标准的国际网络协议,传给教学终端,网络和终端之间的数字信号传递,它是嵌入式处理技术及DSP技术的典型应用,其核心技术是基于以太网的数据交换的IT技术。因此,该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化语言实验学习系统(耳机除外,目前尚无数字耳机或数字扬声器)。

在功能上,全数字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之上的,网络最大优势就是资源共享,利用率高,信息传递准确,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因此,该系统不仅包含了传统型系统的所有功能,而且又扩展了几十种使用功能,如数字化复读、电子阅览、自由点播、模拟测试、仿真电话会话、听力/口语复读对比,原声和口语声音波形比较,视频显示等等。这些新功能的增加不仅使语言教学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而且也改变了语言实验室功能的单一性:即既可作语言室,又可作电子阅览室、模拟考室、电子视听室等,真正体现一室多用。甚至学生在课后坐在寝室中,也可通过计算机自主调用该系统的语言资料或课件进行外语学习,或与语言室的同学相互学习、讨论,由此可见该系统真正体现了网络技术的优势:高效、准确、资源丰富、自主性、交互性强等,从而也改变了语言实验室的应用模式。

在结构上,由于该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的网络IT技术之上,故整个系统几乎没有机械部件,也就不存在卡带、绞带等机械故障。由于其连接协议,电气标准,数据传输协议,都遵循标准网络协议、国际网络标准,课件、VCD片均通用,不存在本校制作的课件或购的VCD需经生产厂家重新定义传输格式后方能使用的现象。基于通讯方式为网络通讯,非串行通讯,故不会产生一些数字语音产品出现的一座终端机发生故障,就殃及一片的现象。基于本系统采用了嵌入式技术、DSP等尖端技术,故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远远高于传统的语言学习系统。

在使用效果上:该系统采用的是全数字电路,在使用效果上与传统型相比发生了质的明显飞跃,不仅仅消除了失真、噪声干扰,实现了变速不变调,而且音质达到了专业CD立体声音质,网络化的应用又增加了几十种新功能,拓宽了教师、学生的使用范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声音、图像的同时刺激,使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更易发挥学习外语的效果。在高速、大容量、多用户、多资源的情况下学习外语,提高外语学习质量是显而易见的。

在软件设计上由于侧重于人性化,充分考虑了使用老师的要求和习惯,可把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动作转变为一个简单的按键功能操作,实现了产品的人性化。同时,还可以实现运程监控和委托管理。

篇4

关键词:学习参与 数字化资源 教学应用 策略

新课程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如何凸显师生在课堂上的双主地位,已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参与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体现,也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显著标志[1]。21世纪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缺乏也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影响,当前我国课堂仍存在诸如环节老套、学生参与低、扩展补充少等问题[2],致使学生兴趣不足、动手能力低下,难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充分交互与反馈等。因而研究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教学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学习参与

1.学习参与和学习参与度

学习参与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3],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表现。而学习参与度为学生学习参与的程度。学习参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其主动地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4]。对教师而言,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方法;研究学习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学习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智力因素承担着信息的加工、处理等,非智力因素指兴趣、动机、性格和意志等心理因素。前者属于认识活动,影响学习的快慢、学习的效果;后者是意向活动,决定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也是影响学习参与程度的重要因素。

在非智力影响因素中,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意志力、感知到的教学水平、课程满意度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参与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动机越强、自我效能感越高,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态度越端正、积极,参与度越高;而意志力越高,则表现为越能克服一切外界的困难,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满意度越高,也越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度。此外,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度。

3.学习参与的提升策略

学习参与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态、完善专业指导、展示教师和课程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进行挫折教育,使其正确对待课堂学习;其次,知识呈现要情境化,个性化、情境化、有针对性的乡土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的认知参与;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流程科学、实施可控、互动有效,通过及时的作业反馈、小组成果公开、同伴评论和讨论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参与氛围,提高参与意识;第四,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巧妙的评价设计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实现以评促学,提升参与度。

二、底只资源

1.数字化资源的内涵及优势

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设计开发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深入落实、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即可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资源[5],按类型可划分为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体现为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音频动画资源、教育网站数据库等。

数字化资源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共建共享,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改变传统“语言+板书”形式,利于课堂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媒体化、多样化、交互链接式呈现,不仅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通过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加快其专业化成长。

2.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原则

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设计,需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教学适用性、科学性、开放性、直观性、便携性、经济性等原则,与传统资源相结合,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数字化生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

1.学习参与对资源设计的重要性

目前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出现海量资源但又贫乏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建设机制不合理、交互性差、参与性低、不支持个性化教学等。此外,在进行资源设计时,参与式学习环境的建立也至关重要。因此,参与式的数字化资源,为学生营造真实的问题解决和知识探究情境,学生将通过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对知识的建构和发展,对促进课堂教学、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2.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资源设计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交互的发生是学习参与的本质表现,因此学习参与可体现为人机互动、人际互动、认知互动三个层面。

(1)强化人机互动,提升资源的人性化、情境化设计。人机互动指人通过与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有效的方式实现对话的一种互动方式,包括计算机通过输出或显示设备给人提供大量信息和提示、人通过输入设备给计算机输入有关信息及回答问题等。在资源设计中体现在人性化的用户界面、结构化的资源组织、情境化的资源呈现等。

(2)强化人际互动,提高资源的协作学习设计。人际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强化原有知识体系,也可能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形成新的知识内容。数字化资源应将人机交互进行拓展,强化人际互动,让学生接触更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数字化资源设计,可以增加交流讨论区、分工合作等,强化学生间的协作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强化认知互动,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设计。认知互动属于深层次的参与互动,也是影响学习者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设计数字化资源时,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主动性基础上,要强化对学习者的认知互动,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表现在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深化课堂训练与测试等。

四、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

1.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在设计策略指导下,以多媒体课件为例,展示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应用。基于学习参与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在完善多媒体课件开发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即需求分析、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素材准备、课件制作、调试运行及评价与修改,强化学习过程中参与而成,如图1。

笔者以小学英语为例,选取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In a Nature Park》部分内容,利用Adobe Flash CS6、Photoshop CC等软件,结合小学英语特点,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图2。该课件可打包为可执行文件,在脱离编辑环境下能够良好顺畅地运行。

该课件分为单词学习、课文内容、情境模拟、巩固练习、课外拓展五个模块。单词学习模块介绍了需要掌握的单词、拼写、音标、读音及形象化的图片展示,加上单机交互操作,可以让学生深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单词;课文内容模块呈现了全文拼写及对话,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协作对话,强化人际交互;情境模拟模块,通过“动画+拼写+朗读”方式,强化认知交互,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巩固练习模块分为连线题、选择题、想一想三个环节,通过多种形式,配合即时反馈技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提高参与度;课外拓展模块,通过一首歌曲、配合动画呈现,激发兴趣,同时拓展英语学习。“说明”模块,用于在网络等渠道进行传播时对资源总体介绍、保护版权等。

2. 教学案例应用及讨论

笔者在所在单位附属小学进行实践,并作为该节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辅助者,参与了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实施情况。

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可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界面简单、画面友好、导航清晰、操作便捷、提示到位,交互性强、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动画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其次,教师也可将课件发给家长,O督学生温习。由于该课件可作教学辅助型课件,也可作自主学习型课件,所以可让家长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家校沟通。

为深入检验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及多媒体课件的实践应用,笔者深入一线课堂观察、访谈。结果显示,通过实践,学习者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学习参与度也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或限制,如受环境条件限制,课堂上教师讲解、操作仍较多,学生主体性提升不够等,需后续做进一步研究。

在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人机、人际、认知三个交互层面构建了基于学习参与的数字化资源设计策略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表明,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参与度,同时“双主”的教育理念得以体现,丰富了优质教学资源库,从而深化了新课程改革。

――――――――――

参考文献

[1] 赵秋锦,王帆.教学应用型微博社群中的学习参与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 邓敏杰,马源颖.基于VRP的三维学习课件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2015(8).

[3] 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 侯志军,张巧梅.“学生学习参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价值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2(1).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高科技成为常态,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人们更加重视对孩子的灵活性、创新性的培养。尤其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在适应新时展的前提下,探究出新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将探讨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所作出的一些分析及研究。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教育现状下,小学语文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担,与此同时,语文老师也面临着教学任务重、学生不感兴趣等较大的负担,在这样的现状下,游戏化教学受到关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1.教学中教师对待游戏化教学概念不了解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语文游戏化教学的不了解,导致其应用不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网上略有了解,或者在极少数的公开课上见过,没有较成功的案例做引导,导致教师上课枯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不感兴趣,限制学生思维,而教师也在忧虑中。

2.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且难以调控纪律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偶尔使用或不使用游戏,因为要进行游戏化教学,就必须有教学设计,而在教学设计方面,许多教师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把游戏融入教学中去而且不能设计出游戏,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造成大多数教师不愿使用游戏;另一方面,运用游戏教学时,教师难以掌控课堂纪律,且大多数教师认为,过多的游戏会使学生听课不专心,注意力集中不到课堂上而使教学目标达不到。同时,有的教师完全依赖教材,自主开发游戏的能力有限,以及各种教学工具有限,这给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现行教学制度下,教学的评价功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也没有在游戏化教学方面的评价,这使得教师没有心思去研究如何使得游戏和教学融为一体,而教研机构也没有起到足够的引导作用,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失去信心及动力,而导致游戏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走向低谷。

二、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方法的完善

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通过游戏,学生对待事物以及知识会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认识,会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可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及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下文会给出一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完善方法及策略。

1.把游戏化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充分发挥,课堂质量会得到有效提升,教学目标也会得到尽早实现,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权,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的提升,教师应积极面对游戏化的教学,而不应逃避,应尽量把游戏带入课堂。再者,小学生比较好动、活泼,创新能力强,想法多,而教师应利用这个优点,去设计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的能动性。

2.在游戏化教学中,将趣味性融入知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玩耍是他们的天性,而单纯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枯燥的、不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语言方面还不太成熟,但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文课堂是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运用能力及语言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如何让语文课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天堂,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而游戏化教学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针对小孩子的天性,将枯燥的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中,借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3.在游戏化教学中,应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游戏活动结构

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寓教于乐,而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设置开放自由的游戏,使学生都能发挥自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调动参与性,从而深化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不再局限于固定模式,使得课堂生动化、有趣化,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目标及质量。

游戏化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固定模式,将它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让小学生不再怕语文的生涩难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加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与同学培养感情,在游戏中慢慢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作为教师,更应懂得去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结合学生的天性及个性,实施游戏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游戏化教学[J].大观周刊,2012(34):322.

篇6

1.把握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内容特点

对话教学就要把对话作为核心的主题,由对话作为中心点并延伸,构成一种具有鲜明主题,并且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做好预习以及交流工作,帮助学生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并与学生进行主题的分析并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阐述主题,再归纳总结,完成教学内容。

对话核心主题是教师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展开对话教学的中心主题,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载体,借助师生之间的隐性关系,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以及对话过程。紧抓对话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并且可以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根据对话教学大的主题框架,教师要学会把主题分成几个小主题,学生根据对不同主题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对话式教学要注重“点”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由每个提问做成一个个点。再由点拉成线,让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再由点画成面,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共同研究,把对话教学发挥到最大作用。同时,教师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要认真思考,不可轻易的否决或者认同,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共同进步。

2.分析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注意事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教学中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与学分开,不仅要教,更要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去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话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和谐、更活泼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已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主体较为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小学语文对话学习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处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不能帮助学生包办一切的事物,更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决定事情。教师只有与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人格平等的情况下与学生进行对话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进步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来会比较幼稚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为学生进行解答,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都处在一个成长的状态,教师耐心的解答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对待这种类型的问题的解答方式是考验一个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的教学课堂上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存在着许多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状况,让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去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目前的对话教学很容易使教师与学生进入对话内容的误区,脱离文本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候在教学过程中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联想到其他的事情,不经意间,教师也会被学生带到其他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上,把对话教学变成了聊天。这种状况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不可以完全否定学生的观点,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有时候会没虫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师的问题,只能完成较为肤浅的作答。这就造成对话教学转变为简单的对话,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有时候还存在教师的问题较为繁琐的状况,教师在课前没有完成较好的准备工作,在提问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导致问题趋于表面化,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无法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不能对课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3.强化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重视程度,主动去对对话教学进行一系列理论上研究,同时要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断完善对话教学。同时教研部门要及时整理出对话教学实施的一些成功的案例,让教师进行学习。还要较大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素质的培养,对话教学时一项非常考验教师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灵活的思维。学校方面一定要对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参考持一种鼓励的态度,尽量多的对教师进行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请一些国内名师在学校进行公开授课,让本校教师进行观摩,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常进行反思,不断总结自己失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进行反思性教学。反思教学是在总结自身失误中不断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改进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中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教师的每个失误都有可能影响一大批学生。教师要在课后思考自身的问题,并思考改进的方式,在下节课的时候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解答。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通过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得到提高。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Scratch语言;游戏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2-0063-03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普及,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学习技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多数学生能够在智能终端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软件,并熟练使用。利用计算机上网,使用搜索软件检索信息,借助Office应用软件编辑文本、制作PPT,这一切对学生而言已不神秘。同时,网络游戏以其独有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无限吸引力,使人们大声疾呼“狼来了”。信息技术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但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在“避不开”“堵不住”的时候,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者不得不对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并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径。

审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怎么了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常用工具软件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在其他学科课堂中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因而失去了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就学生能力培养而言,学生在学习上述内容的过程中,熟悉的意义胜于理解,与能力培养并无直接关联。曾在信息技术课堂出现过的编程教学,因Q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晦涩、程序编写的烦琐等多重原因,已经淡出了课程教材范畴。综观如今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几大问题必须关注:

1.偏重技能的价值取向

在现行教学内容中,网络学习、画图、PPT、Word等,无不以认识软件功能、熟悉应用技术为教学目标取向。虽然工具软件应用技术对学生了解技术手段特征及其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便利具有直接意义,但学生获得这些常规性通识技术的途径绝非仅局限于课堂。一方面,由于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这些技术被教师们广泛应用,使学生因不再好奇而失去了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上述内容即使课上不讲,学生也会在数字化大背景下,通过多种渠道自然习得,使信息技术学科因缺少特色而失去不可替代性。

2.熟能生巧的学习特征

现行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中,“把握”基本上是指“认知”和“熟练”,很少与“理解”相关联,“信息素养”常常被解读为“了解功能”和“熟练使用”。因而教学活动的“思维能力培养”成分较弱。当意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唤醒创新意识的编程教学退出课堂之后,信息技术课程本应具有的创新教育特征随之消失了。

3.有悖于童趣的学习特征

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原因基本与“新奇”“游戏”相关,恢复课程活力的关键是探索出“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途径,使课堂教学借助儿童极强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将丰富的想象能力引导为创造力,并在创造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将不仅使课堂成为儿童的课堂,而且将培养目标指向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慎思:网络游戏与信息技术教学能结合吗

网络游戏具有的沉浸性特征使它抓住了人们的兴趣点,特别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而且给人以超乎现实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使人在虚拟的环境中获得接近真实的成功体验。课堂的乏味往往会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漠视学习是体验过程中产生的“自悟”这一本质特征,游戏与教学的合理结合或许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柳暗花明。

1. Scratch语言具有儿童适应性

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开发的一种电脑编程语言,人们可从麻省理工学院网站免费下载。它可以帮助年轻人发展学习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实现集体合作学习。Scratch编程语言是一种积木系统,积木可以通过多种指令结合,共有100多块“积木”可以使用。另外,还有一个视觉图像库,使用者可以借助图像编写程序,完成卡通动画故事创作。

诸如算术、条件、逻辑等数据运算,顺序、分支、循环等程序结构,常量、变量、链表、串等数据存储,控制、交互、消息、事件等响应机制,多媒体资源、文件处理、参数以及面向对象等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最核心的知识,均可通过直观、趣味的游戏故事创造被学生快乐习得。

2. 游戏编程联通的课堂与生活

游戏是真实生活的虚拟再现,游戏编程就是要借助Scratch编程语言,将学生既有经验中的故事分解为角色、场景、事件,最终将角色和场景的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连续地呈现出来。在游戏编程过程中,作为游戏脉络的故事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故事的拆分基于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游戏编程的目标是将故事再现出来,具体呈现的方式反映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课堂与生活的联通生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以“猜拳游戏”为例。猜拳是孩子们都玩过的游戏,熟知它的规则:游戏共有剪刀、石头、布三个手势。二人同时用手做出相应形状而出,输赢判断规则为:剪刀赢布,布赢石头,石头赢剪刀。那么如何将这种传统游戏用编程的方式呈现出来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游戏规则,提炼相关信息,诸如“二人”代表程序中要有两个角色,“输赢判断”会用到条件分支结构等,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梳理程序结构流程,进而进行游戏的编写。在整个过程中,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领学生合理规划程序编写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游戏编程与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整合,而且这种整合昭示着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明辨:游戏编程引入课堂后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样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结构、阶段、程序而言,通过长期而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特色的教学样式。作为结构框架,教学模式突出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既往的教学模式探索中,人们大多局限于教材特定的教学内容,或是改变呈现顺序,或是变革呈现方式。鉴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技能训练指向和教学模块的并列性特征,使我们的多种改革尝试均收效甚微。为寻求突破,我们不得不引入新的教学内容,进而在改变教材既有内容的学习样式上做深入的思考,引入Scratch编写游戏程序就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探索。

引入游戏编程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以运用Scratch编写游戏为活动主线,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处理、上网知识、电脑绘画、PPT制作等原有教学内容贯穿起来,以完成一个游戏程序创编为教学活动周期,以引领学生将好奇心、联想、想象迁移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渴望和喜爱为切入点,以卡通动画游戏创编为载体,以编程语言、网络工具、常用技术工具知识学习的相互融合为特征,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活动样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游戏编程是教学活动脉络,在创编游戏原型的故事创编环节,重点学习文字处理技能;在游戏设计制作环节,重点学习上网知识、电脑制图与绘画技能;在游戏环节,重点学习PPT制作与应用技能。

笃行: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三方面动因的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游戏编程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

(1)游戏编程教学的引导策略。引导重点体现在设计游戏原型――故事的创编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与语文教学结合,学习故事的文字表述,同时练习文字处理技能。

(2)游戏编程教学的过程性扶助策略。扶助重点体现在游戏创作过程中,按任务需要与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结合,在依托网络检索资源、判断资源价值、提取并运用资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学生自主、竞争、成功体验的引导策略。在游戏创编完成后,引导学生以PPT为载体向同学自己的作品。在活动召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与竞争意识,在推介自己产品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4)游戏编程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不同阶段的相应任务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而非目标本身,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基于逻辑思维能力的信息素养。教学既是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更是思维锻炼的过程。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是五年级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将熟悉的知识用程序编写出来,是一件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编写程序过程中,学生需要上网搜集素材、对素材进行处理,这其中涉及了信息检索和图片处理等知识,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编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编写程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实现了Scratch编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迷宫游戏”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小游戏,掌握一些基本的脚本命令就能编写出来。但怎样把一个简单的迷宫游戏变得更加有趣、与众不同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玩过的游戏,遇到好玩的游戏时,思考它是怎样设计的,怎样把它应用到自己编写的游戏中。当学生有好的想法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与同学积极地交流,相互学习。在编写这个迷宫游戏时,有的学生想到通过点击选择游戏地图这一环节,还有的学生想到设置“怪兽”阻碍小球前进,设置“礼物”帮助小球前进,学生们经过思维的碰撞,合力创作出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迷宫游戏。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化学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和成绩不高的前提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在对其原因的分析基础上,从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习题的处理;第二课堂开展五个方面,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进行了论述。

一、分析学生兴趣下降的原因

在初中九年义务教务的基础上,初中化学只有50分,课本知识简单,内容涉及面广,但又缺乏体系。使得许多初中毕业的孩子上了高中后不适应。根据教学经验和调查分析:

1.长期以来,受教师观念的影响和中考的冲击,在毕业班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应试味道太浓,探究实验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实验教学开展面临许多困难,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无趣激发,无思维碰撞" 的课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下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初中化学知识简单,内容广博,但缺乏形成体系,分值也少,学生重视度不够,使得许多学生,基础不好。

3、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行,面对新课改知识面广,教学进度快,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4、高中作业量加大,难度也加大学生不适应。

二、结合本学科实际实施可行的调动兴趣的方案

1、利用实验,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造条件把教材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以增强学生动手机会。

(2)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胆矾受热分解的实验,先可提出“结晶水合物受热稳定吗?加热胆矾可观察到哪些现象?”的思考题,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使学生在探索中会发现结晶水合物受热不稳定,蓝色胆矾晶体受热生成白色硫酸铜粉末;残余的白色粉末中有少量黑色和黄色杂质;试管口流出的液体显浅兰色等。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就会收到比验证性实验好得多的效果。

(3)尽可能让学生参加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只有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暴露问题,纠正和解决问题,才可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4)可以补充和创造实验,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动的实验教学,严密的逻辑系列,不断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学生的情绪就会步步高涨,兴趣就会充分激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设计学案、创设问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涉及的问题学生知道多少?学生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仔细分析学生的认识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按自己设想,进行教材结构的重组,精心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拟成一个个的问题链,使学生的认识与问题发生作用,并有针对的精选习题等,并将它印发给学生,上课时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会留给学生第一手资料,同时节约了学生上课记笔记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在学案的设计方面,我们组的王芳、王佳老师做到也非常好,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

3、从教学手段上――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观性好,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教学中微观和抽象的内容较多,像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电子云的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知识。利用图形、动画、音效等各种媒体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模拟和再现物质微观的结构、状态和变化过程。“百闻不如一见”,电教媒体的直观性使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

(2).模拟或再现化学实验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拟错误操作。例如,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稀释浓硫酸的错误操作;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通过电脑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较大,很容易造成中毒事件。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三是能够展示一些实验的本质。

(3)加大教学密度,开拓学生视野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电脑多媒体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好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则能大幅度地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使化学教学更加有声色,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使教师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4、习题的处理

(1)超前备题

学校的计划有时会有一定的变化性,比如:召开教大工会、党员会、教研组会、以及年级组会等。这时学生需要自习,在其他学科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我会抓住时机下发提前备好的习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可以说为该学科争的了练习时间。

(2)分散处理法;

我们化学教辅是世纪金榜,我会在讲每一单元前把该部分习题做完,并进行归类分散到每节课里,以备在讲该部分内容时穿去。这样我觉得教学很轻松,无形在习题训练为课余节约了时间,进而增大了练习量,是训练非常到位。

(3)上课严要求,下课勤检查

用我们校长常讲的一句话“守好自己的阵地”。为了守好自己的阵地,我上课决不容许学生干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一旦发现一定严格处理,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能也不敢做别的。课后作业要勤检查,把作业落在实处。

(4)习题后记录

在每讲完一部分习题后,我会把学生做错多的和一些比较重要的习题抄于教案纸上,过一段时间印发给学生重新练习,检测学生是否对疑难点搞懂。

这样也是对教学的第一反馈资料,使我能对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5、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化学模型的制作

制作模型,有的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教材制作;有的可配合教学,在学习之前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制作有机模型:甲烷、乙烯、乙炔、苯和碳60等模型;制作简易灭火器;制作简易滤水仪器;制作酒精检测仪器等。这样可弥补教学教具上的不足,让学生鼓舞也很大,如果教师用小组制作的仪器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回感到兴奋和自豪。

(2)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

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就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然后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到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实验得出研究结果,他们将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就更加培养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动手做实验,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设计,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我在教学中只是个参谋,我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

(3)将家庭实验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