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园贷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12-27 13:44: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贷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贷调查报告

篇1

摘要: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涌现出来很多网络贷款平台。金融业向学生群体扩张,在学生中掀起了网络贷款的热潮。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很高涨,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把大学生当成了抢食目标。大学生利用所贷款项,提前消费商品,进行创业,随后是一个还贷的煎熬和信用问题。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网贷的调查报告及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贷;调查报告;策略

1网贷的由来

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即由具有资质的网站(第三方网贷[1]平台)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到现在为止比较活跃的有350家左右。

2高校网络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2.1错误的消费观:享乐、攀比、跟风。女生追求时尚,喜欢精致高档的衣服与化妆品,男生喜欢购买高档电子产品,然而,他们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父母,校园网贷为其提供了一个便利可行的途径。

2.2网络借贷平台门槛低、易贷。为了抢占市场,扩大业务,贷款程序过于简单,其中一些平台甚至只需要提供身份证与学生证即可办理贷款业务,也不筛选学生是否有偿还能力,从而纵容了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一些不良平台打出“零利息”、“低利率”、“3分钟到账”等广告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

2.3校贷风险难以预见。网络平台贷款容易,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太多,包括“个人与家庭信息的泄露”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家庭住址、学号、银行卡号……事实上,这些真实的信息随时存在泄露的可能,给大学生人身与财产带来带来隐患;、“合同陷阱”以及平台贷款过程中所产生各种手续费、利率、滞留金等,往往导致他们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越陷越深,他们不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提起法律诉讼,而是采用威胁、骚扰、跟踪等极端的方式进行催款,给大学生人身与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惧最终,在债主的威逼胁迫下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酿成后果。

2.4导致大学生信用缺失,影响其学业与未来的发展。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信用危机必然会影响大学校园和大学生。”[4]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才会轻易的向网络平台“伸手”;没有按合同的规定的期限还款,产生大额度滞留金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的结果;严重的在全国个人征信咨询系统中被记录逾期贷款,影响以后的银行贷款与未来的发展等。

3大学生网贷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

从调查数据(表1)上看出,大学生选择校园网贷,很多都是用于个人消费,而其中绝大部分是跟风消费或攀比消费。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入手一部iPad而选择网贷的,宿舍里的同学都在用,自己没有很丢面子,用iPad看网络视频、上网购物等,非常便利。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有许多学生使用过一些大型网络购物平台推出的分期类网贷产品。“此类网贷产品相对来说比较靠谱。”“但还有一些网贷产品则有高利贷的影子,门槛低、费率高,而不法分子又用种种手段掩盖了真实费率,导致学生中招。”调查显示大学生月均消费1212元,超三成学生生活费不够花,41%的学生生活费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并有结余。超三成大学生曾入不敷出,其中24%的学生偶尔生活费不够用,8%的学生经常不够用。被调查学生选出消费比重最大的三项支出。男生每月主要消费在社交和娱乐(51%)、饮料、食品(11%)和形象消费(38%)方面;女生每月食品(24%)、化妆品消费(62%)和社交与娱乐(14%)方面消费。当生活费无法满足开销时,43%的大学生选择放弃消费,而其他人会选择“向父母求助”(40%)、“先消费后付款”(20%)、“向朋友借钱”(15%)等形式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不少学生被校园贷“套牢”。39%的被调查学生反映身边有人使用过校园贷类借款。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大学生经济来源为父母供给。父母在子女进入大学前就应该开始指导孩子树立预算观,帮他们明确信用卡、债务、网贷、罚息等概念,培养健康、积极、理性的财富观念,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学校也应加强宣传引导,加大金融与网络安全知识普及,从源头上遏制借贷高消费及“高利贷”现象的发生。

4针对网贷的防范与对策

4.1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新生入学之初,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正面引导,理性消费,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观与消费习惯,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与消费清单,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4.2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习惯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法律思维的习惯,比较强调自我,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法律,听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报告,针对热点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法律陷阱,防范大学生出现不良贷款等事件造成恶果,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4.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经常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跟踪观察;特别是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如陷入网贷陷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家校联系,共同协调,防止极端案例的发生。

4.4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场所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参加社团与志愿者活动等,营造一个充满学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理性消费。

4.5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现实生活中,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要以诚信为本,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总之,我们引导他们理性消费,注重对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避免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还需政府、高校、家庭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制止乱象。

参考文献:

[1]禹海慧.我国P2P网络贷款平台的弊端及管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4(2):121-122.

[2]张跣.大学生网贷多维反思笔谈[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5):86.

[3]桂媛媛,陈彦华.大学生网络贷款调研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2):79.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网贷;原因探究

一、背景

根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在校大学生。其中,过半的学生需要进行借贷来填补生活费的不足,潜在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可达上千亿元。在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信用卡业务被叫停后,许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都想在这个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自产生之初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校园贷只是其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从2014年起,以大学生橹饕服务对象的多家网络借贷公司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获得了多轮投资。这些校园网贷产品的共同点是,只要是学生身份,就可以申请信用贷款,通过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进行先消费,后还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结果概述

笔者分别于2016年5月和2017年1月先后在线上和线下对华中地区多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1100份,回收问卷1095份,有效问卷92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4.3%,符合统计要求。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422人,占比45.72%,女生501人,占比54.28%,男女比例为1:1.19,使用网络借贷平台的262人,占比28.38%,没有使用过的人为561人,占比71.26%。

(二)对比分析

为了减小调查数据的误差,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分成两类人群,一类是具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人,另一类是行为理性的同学,将这两类人群的特征进行对比,归纳出有非理性网贷行为人群的特质。在查阅网上各大机构的大学生网贷使用现状调查报告后,我们主要根据以下5类情形筛选出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网贷数次,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100元的人;平均每月使用网贷一次,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500元的人;平均每学期使用网贷1-2次甚至更少,并且每次网贷数额超过1000元的人;使用网贷用来购买超出负担能力的商品的人;还款时选择向朋友借钱或者再次网贷的人。符合以上5种情形的共有56人,是具有非理性网贷行为的(以下简称“非理性”);另一类行为理性的共867人(以下简称“理性”)。我们主要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消费习惯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基本信息

性别比例上,在非理性网贷行为人群中,女生有19人,男生有37人,女生占比66%;在其他行为理性的同学中,女生有465人,男生402人,男女比例为1:1.16,接近1:1。年级分布上,“非理性”的人群绝大多数来源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比重为82%,其中大二学生人数最多有36人,占比64%;“理性”人群中各年级比例分布与“非理性”较为相似,但大二、大三学生在非理性人群中占比66%,“非理性”人群中这一数值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女生更易进行为理性网贷行为。多数女生相较男生更喜欢购物,当欲望太多而又无法满足这些欲望时只有借助于网贷,女性天生比较感性,更容易产生不理智的行为。此外,处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非理性网贷行为的可能性较高。从一名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大一主要还在适应大学的生活,忙于社团活动等;大四时心态已经比较成熟,忙于为以后的“出路”做准备。而大二大三这一阶段处于大学时期比较“尴尬”的时期,对未来较为迷茫并且时间较为宽裕,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果落入“网贷”的陷阱,因此学校方面应加强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监督教育。

2消费习惯

从影响消费的因素来看,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选项,分别记为5、4、3、2、1。“非理性”人群消费时会受广告宣传的程度得分为2.57分,而“理性”人群此项得分为2.43分。“非理性”人群对广告的接受度略高于“不理性”人群。从消费时考虑因素来看,“非理性”人群消费时看重价格的程度得分为4.22分(满分为6),而“理性”人群此项得分为3.89分,两类人群此题得分都高于平均分3,但“非理性”人群对价格更加敏感。此外,“非理性”人群对品牌看重程度为2.24分,高于“理性”人群,说明“非理性”人群消费时较为注重品牌。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易受广告影响、价格敏感、虚荣心强的人进行非理性网贷行为的可能性较高。一方面,“非理性”人群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更易受到外界影响,当某些不良网贷平台抛出“低利率”、“放款快”等噱头时,他们更易落入陷阱;另一方面,这类人群可能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在广告的作用下乐于尝试新的产品或服务,对校园网贷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可能会导致他们受不良网贷所害。

三、原因分析

篇3

【摘 要】如今校园贷盛行,引发了多起恶性事件,并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但是“校园贷”不该是高利贷。造成悲剧的不是校园贷,而是人们内心的贪婪与无知。校园贷行业暴露的种种问题,折射出资本与公益的彼此抵触,校园与社会的相互入侵。但这些并非天生矛盾,是可以通过后期不断去规划完善的。相信通过学校与政府等第三方的监管,校园贷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关键词】矛盾;利弊;监管

2015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有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另据速途研究院《2015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结果,61%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消费。

一、校园贷所带来的好处

校园贷是在校园信用卡停止使用后新产生的一个事物。而校园信用卡之所以被废弃,是因为一些学生使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过度消费,产生了大量的坏账最后无法偿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学业,连其家庭也被拖入其中,背负上巨大债务。而校园贷是消费贷的一种。消费贷目前在很多银行都已推出。这种模式的推行,既有利于活跃消费,也能帮助银行创造贷款收益。但是,作为贷款人在借贷时,必须对自己的还款能力有明确的预期,这就要求贷款人有可靠的经济收入来源。

上述校园贷是由银行推出的一种专门根据大学生群体量身打造的一种小额贷款。它不仅仅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满足所必须的生活需求的问题,还能活跃消费,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能帮助银行创造贷款收益。但由于调查得知,当今使用校园贷的学生,仅仅有一少部分使用由银行审核发放的贷款,而更多的则是使用网贷。花样繁多的学生网贷途径大致有三类:

一是单纯的P2PJ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

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

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

中山大学金融系黄教授表示,从行业角度说,大学生的确属于比较优质的贷款对象。“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生要从网络平台借款?与传统银行给予大学生的信用贷款相比较,网络平台贷款的利息和手续费都要高,且信息不透明。”

网贷的客户群体比传统银行贷款的群体数量多自然是有它的原因,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下款速度快,审核标准低。往往大学生只要通过一张学生证,一张身份证还有亲友信息就可获得几千至几万元不等的贷款。无需审核甚至当天下款。这些都是需要繁琐的审核程序的银行所逼你不了的,但也就是这样的低门槛,给后续还款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二、校园贷所存在的缺陷

校园贷的确有助于大学生进行提前消费,但同时也给这些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校园贷的还款方面,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选择从其他平台进行贷款,以归还已有欠款的女生人数为0。而还有一部分的男同学选择了以一种冒险做法: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极易演化成“越滚越多”的情况,最终滚成一个再也负担不起的大雪球,引发悲剧。

以名校贷为例,其利率号称月息0.99,看着利率并不高,但实际上未按照其等额还款方式,年利率高达21.25%。这是因为名校贷利息计算中,本金从来没有递减,自始至终都是你最开始借的钱数。哪怕后来的几个月你还上了一部分,但还上的这部分仍然要收利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中间的水有多深…… 21.25%的超高利息,已经是银行贷款的5倍,要知道年36%就是非法高利贷了。这还是超低月利息的名校贷,很校园贷利息远不止0.99%,夸张点每月 6%,8%,甚至10%的都不是没有可能。

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8月13日下发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货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2016年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是4.35%,四倍也才是17.4%,算算大学生贷款年利率有多高。

还有更坑人的平台服务费 很多大学生贷款平台,在放贷的时候,会扣除一部分咨询费,咨询费占贷款额的10%-20%不等。网站对学生的解释是,这个钱只是押金,如果不逾期还款,这些钱最后是会还回到贷款人账户。 平台收的只是押金,还是有条件返还,听起来貌似没吃亏,只是钱晚点到手而已,所以很多大学生虽然不高兴平台收这个押金,但并不影响他们去贷款。

实际上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坑:

借款方其实再这里使了几个伎俩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一是多支付利息:贷款10000元,拿到手的只有8000元,却要按10000元本金支付利息,实际上网站就是收了贷款人的钱再还给贷款人,自己只拿了8000元本金; 二是以物抵金:很多平台并不给贷款人现金,,而是给电脑手机之类的数码产品,而挂价相比进价又高出很多,平台又可以从其中赚取高额差价,谋取利润。

借款的学生往往连这些利率与手续费都没有搞清楚,只听信了低利率低手续费的虚假宣传语就盲目的借款。等最后雪球越滚越大,自己的还款能力再也追不上利息所增长的速度时,才开始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

三、校园贷的利弊比较

一个正常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债务违约的大学生自己承担责任,而不是出事了就找父母解决问题,或者假借同学身份信息继续借款以贷还贷,牵扯进更多无辜的人,把恶劣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自担亏损,而不能采取一些监禁,威胁等极端措施来破坏校园的安全,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但金融监管部门要做好金融教育,及时惩罚金融机构滥发贷款于前,利用暴力、株连手段追债于后。“校园贷”固有其风险,但它也应该发挥出其固有的作用,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切实的帮助。不能,也不该是高利贷。监管部门更是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校园贷更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利用得当就可以切实得到帮助,而若是利用不好,则害人害己,影响了自己一辈子的前途与命运。到底如何看待并有效应用,还需要当今大学生分清利弊,自己把握尺度才行。

参考文献:

[1]蔡恩泽. “异化”的校园贷须回归本义[N]. 河南日报,2016-11-29(011).

[2]蔡炳先. 谨防“校园贷”陷阱 理性消费是关键[N]. 三亚日报,2016-11-02(009).

[3]程墨. “校园贷”有陷阱 大学生要当心[N]. 中国教育报,2016-06-10(001).

篇4

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绿色课堂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人类在饱尝生态环境恶化遭到肆虐后,开始直面现实,注意保护生存的环境,同时注意到要开展环境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与实践中去,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一、生物学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都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可见,在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生物学科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可比的优势,同时也肩负着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

二、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途径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又如,在讲“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时,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

(2)有效利用课堂活动,进行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活动”内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控制污物排放可以防治大自然,改善空气的质量,进一步了解植树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热爱的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探究实验“废旧电池的浸出液对绿色植物生活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废旧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玉米种子)生长的危害和污染环境的能力极强,严重影响种子的发育和生长,使其不能正常健康地生长。小中见大,废旧电池浸出液如果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后再进入各种动物的体内,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难以排除,会对生物造成很大的损害,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随意丢弃废电池,这一切都是举手之劳,而对于我们地球环境却意义重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有效利用时事热点,进行环境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关注时事、跟踪热点,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让学生关注有关“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的新闻报道,及时了解核泄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核泄漏会导致核辐射,核辐射对生命,不管是人类,还是生物都会有毁灭性的伤害,核辐射越大,生命死亡的速度越快,目前造成了全球的恐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保护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要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耳闻目睹地对资料进行采集与分析,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2)组织环保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实践活动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开设环保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环保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利用校园空地开展绿化实践活动;对校内外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到社区进行噪音监测及对生活垃圾分析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巩固

和加深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发挥个性特点,成为环保小

卫士。

(3)组织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极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寒暑假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生态资源调查,如“身边的水资源状况、白色污染情况、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等,通过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①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②观察当地的池塘、河流等水环境的污染情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的学生写出了《校园白色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小论文,在参加市举办的学生小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调查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和危害,真正树立起环保的责任心。

三、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要改变自己环保知识贫乏的状况,有较丰富的环保知识。如果教师有很强的环境意识,有很强的自身参与感,那他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在生动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才能自觉地挖掘学科中的环保教育的内容,把生物知识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创造条件。

总之,“活化生物教学,打造绿色课堂”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Abstract: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the continuous fermentation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social hot debat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ts potential risks has been criticiz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analyzes campus network credit risk, loan risk, investment risk, naked loan risk, hidden security risks and the risk of information leak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of campus network lending control.

关键词: 校园网络借贷;风险;管控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lending;risk;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224-02

0 引言

2016年11月30日,随着借贷宝10G裸条和视频外泄事件不断发酵,校园网络借贷成为2016年轰动全国高校及社会的主要舆论话题之一,裸贷、跳楼、等不断冲击着民众的眼球,引发了广泛热议和教育界、学界的沉重思考。

1 校园网络借贷的时代背景

1.1 信用卡淡出高校校园

2009年下半年,大陆的信用卡市场结束了五年的疯狂的扩张期,市场开始回归理性,逐步成熟起来。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同时期大学生信用卡不良率则在4%左右,远远高于同期的信用卡不良率2.83%,随后多家银行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1.2 P2P网络借贷的出现与推广

P2P网络借贷,简称P2P或人人贷。它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征信体系的成熟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平台个人对个人或者点对点的新型借贷方式成为了可能。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随后风靡全世界。

1.3 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实践

2007年,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在随后的七八年间,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由于既无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也无监管机构的状态下,开始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和野蛮生长期,在2015年达到了顶峰,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了3433家,全年网贷成交量9823亿元。在法律失位、监管失位、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始终处于争议的漩涡和中心。

1.4 P2P网络借贷进军高校校园

随着监管政策法规的出台,收益率下降,再加上行业警报的频频拉响,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着成立以来最寒冷的冬天。为了在未来的金融市场站稳脚跟和谋得一席之地,很多网络借贷平台纷纷调整思路和战略布局,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的网络借贷平台,大学校园成为网络借贷平台战略布局中潜在的优质金融市场,于是P2P网络信贷平台纷纷进军校园。

2 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在进军校园以后,在满足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创业启动金提供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潜在的风险和漏洞如“裸贷”、“被贷款”等让P2P网络借贷在校园金融市场的前景蒙上阴影。

2.1 信用风险

P2P网络借贷的内核是信用,这是P2P网络借贷的立足点。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旺盛的消费需求、缺乏固定的收入来源和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超前性、非理性的消费文化特征,这也引发了大学生潜在的信用风险系数的增加;其次,根据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当代大学生整体的信用认知现状让人触目惊心。

2.2 还贷风险

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占据据统计,90%左右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的支持和援助,还有部分依靠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假期打工等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生活消费。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低息、免息等优惠政策让不少同学心动,然而大学生群体非理性消费理念导致的过度负债的问题,让同学纷纷掉进了不良平台的“陷阱”,走上了高利息、高利率的还贷之路。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较差,让不少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利率不明的虚假产品所蒙蔽。

2.3 投资风险

2016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为10.45%,远远高于同期的银行业年利率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等。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如此高的回报自然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商机”和理财最佳投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把平时积攒下来的生活费以及四处从同学、老师借来的钱款全部投入到校园网络借贷平台,企图赚取高额的利润和丰厚的回报。但是监管的缺失、法律的失位,很多P2P网贷平台出现欺诈行为、跑路的事件屡有发生,经常导致出借人经常血本无归。事件回顾:2016年4月,郑州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十余家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投资,最后被套牢,身负百万债务缠身,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2.4 裸贷风险

裸条借贷,简称“裸贷”。很多不良借贷平台受利润的驱使,利用在校女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急于使用现金的需求,推出违背社会公序良序和违反法律法规的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或者视频作为担保的“裸贷”产品,引诱女大学生上当受骗。事件回顾:2016年6月,借贷宝第一次裸条风波爆发;11月,借贷宝裸条门第二次爆发,超过10G的大量女学生通过“借贷宝”借钱时应出借人要求留下的、视频正在流出,年龄最小的年仅18岁,引起争议无数。

2.5 隐性担保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所有流程都是在平台在线完成,注册、申请、提交资料、审核,看似正常的填写材料信息(如身份证信息、父母、辅导员、舍友的联系方式)掩盖了隐性担保的本质,一旦违约或者如不能按期还款,父母、辅导员、舍友的手机就会收到密集的电话和短信轰炸,内容从恐吓、威胁以及人身攻击不等,无所不用其极,造成极其恶劣的形象,同时暴力催债的方式时有发生。

2.6 信息泄露风险

大学生群体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经常碍于同学情面将个人身份信息提供给同学或朋友,结果导致“被贷款”和深陷透支陷阱的案例时有发生。案件回顾:2016年10月,湖南18名大学生发现“被贷款”50余万元,而利用他们个人信息贷款的是湖南某高校学生会主席的大四学生黄某。

3 校园网络借贷的管控

如何降低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潜在风险,激活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优势和活力,规范校园金融市场,净化适度宽松的校园氛围,一个有效的理性路径就是,对其本身风险和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规制供给和管控。

3.1 引入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准入制度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校园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和漏洞,给予了很多不良校园网络借贷可趁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校园进入应该持审慎的态度。笔者建议:一是通过立法,建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格准入制度,规定最低注册资本,明确放贷额度、利息标准等重要事项。二是通过相关实施细则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严格管控其Y金流向渠道,确保资金被合法利用。三是平台应当履行适当性原则,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校园网络借贷应以解决学生的正常学生的学习如生活需要为目的,其平台服务费、交易模式,产品都应该由相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

3.2 征信体系的整合、开放与合作

首先,我国的征信体系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相对滞后,使用面窄(仅为金融部门使用)且使用率低,不能有效为全社会使用。完善征信系统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征信信息“孤岛”状态,为全社会服务,发挥征信信息的最大价值。其次,开放与合作的工作模式,打破平台之间的壁垒,消除信用盲区,避免个体在不同网络借贷平台反复、恶性借贷事件的发生,凭借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共享各P2P网络平台的信用数据。

3.3 加强金融与法制教育,注入理性消费理念

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理财和消费教育,纠正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的错误观念,树立理性消费、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其次,作为大学生,通过金融学、网络安全学等相关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学习,提升自身金融信用意识和理财实践能力,学会基本的利率计算和综合评估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防“裸贷”风险,警惕消费陷阱。第四,加强诚信教育,提升信用知识,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的的构建。

3.4 加强监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第一,2016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加强监管,从监管力度、消费观教育力度、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三个方面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进行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整改校园贷问题的“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再一次表明了整改校园网络借贷的决心和急迫性。

第三,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再次了《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做好校园网贷教育引导工作、做好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工作和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把校园网贷风险防范具体落在实处。

一系列的专项整治工作,重拳出击,清扫害群之马,让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成为众矢之的,暴露在阳光之下,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市场,为校园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净化空间。

3.5 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安全建设和技术的资金投入,防止黑客的攻击,降低网络的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法制教育,严防平台内部工作人员违法出售用户信息,谋取私利。

参考文献:

[1]薛洪言.校园信贷市场的冷与热[J].清华金融评论,2016(3):69.

[2]姚良,陈文.美国P2P监管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7):64.

[3]黄益群.科技哲学视角下的P2P 观察思考与展望[J].商,2016(9):151.

[4]朱琳.大学生消费信贷的互联网衍生及其规制逻辑[J].金融发展研究,2016(7):42.

[5]刘绘,沈庆.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1):57.

篇6

关键词:云计算;高等院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155-02

A Research on Strategic Construct of Informationization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GUO Ming-jing

(Faculty of Mathematic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t present. Cloud computing is the effective technology for making use of resources at this stag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blems existed, discusses the role of cloud computing will be applied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school management of institution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mputing proposes the strategy for informationization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ld accelerate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pace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informationization throughout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storage-pool; cloud-compu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ization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高等院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高校校园网络化、管理科学信息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教学科研现代化。高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而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必将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1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1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现状

根据2005年由复旦大学牵头,全国17所高校共同参与讨论的《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成果和2005年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情况如下:

1) 校园网络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已建立校园网;综合类、理工类、文体艺术类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情况总体较好,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也已经达到较高普及率。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等已经基本上全部联入校园网,多数高校的教室也提供了校园网接入环境。

2) 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提高图书资源、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对师生员工的服务质量;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得更多的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科研信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加强学校基础数据的管理等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实施效果的主要体现。

3) 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网络教学新模式开始引起不同领域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1.2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建设使高校计算机设备需求增长幅度加剧问题。根据2005年公布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315所高校中,平均每所学校接入3665台计算机,综合类高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数量为7280台,其中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此后10年里,全国近千所高等院校还要继续进行信息化建设或实施更新改造,围绕着教育信息化的各种需求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2)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促进高校的信息化,政府责无旁贷。国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往往是学校财政中的一笔常规预算,像基本的电费、取暖费一样。但在我国,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还没有常规预算,大都来源于一些项目款,如211、“十五211”等,也有学校靠自筹资金或社会赞助。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设备和软件系统更新与高校财政上的捉襟见肘的矛盾,导致高校只能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地节省[3]。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不够高、应用效果不够好。学校在系统维护投入、信息化人员培训投入方面不理想。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方面的意识淡薄,导致高校数字资源共享和利用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学校和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

2 基于云计算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要满足教育网络所需要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性、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4]。这些目标的实现,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角度上看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投资才能够完全实现,使得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当的缓慢。而采用云计算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整合现有的硬件资源,降低软件的采购成本,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加快院校网络建设及应用。

2.1 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2007年第4季度兴起的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云”(Storage Pool)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云计算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的特点有:1)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一般由数十万台服务器构成,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3) 云计算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4) 云计算具有通用性,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5)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6)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按需购买,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维护成本和更新费用;7) 云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设备来构成[5]。

云计算最简单的涵义就是将运算能力提供出来作为一种服务,企业或个人可以透过网络取得。使用者所需的数据,不用储存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放在网络的"云"上面,在任何可以使用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使用。云代表了规模庞大的运算能力,由服务供货商建造大型机房,提供各种软件应用,让用户随时使用媲美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与最新应用软件,同时间却不晓得服务器的位置或数据的所在,就像是天上的云一般,虚无飘渺又抬头即见。

2.2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策略

1) 搭建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办公系统。基于云的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所有的应用程序统一安装在云端(服务器端),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工具访问服务器即可实现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文档的编辑,用户的文件数据可以在服务器端备份。首先,文件数据的集中存储提高了高校网络数据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避免了重要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丢失,减少了重复存储,节约有限存储空间和成本;其次,应用程序统一部署在服务器端,便于网络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和维护,免除了终端用户各自购买安装和更新软件的工作;最后,由于系统及应用软件都安装在服务器端,客户终端计算机设备的要求很简单,库存的旧机器只要能够运行浏览器工具的都可以再利用,节省了大量的终端硬件、软件采购成本。

2) 建立廉价的大型高性能分布式数据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实验课程和科研工作对实验室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远远超过了高等院校数据中心设备更新的速度,导致现有的服务器无法满足信息处理的需求。通过云计算,可以将大量中低端的服务器,甚至是已经闲置的服务器资源组合起来,利用集群和分布式计算软件工具,使每台计算机完成的少量计算综合在一起实现大量复杂计算处理功能,加快实验的完成时间和质量,提高实验效果,加快高校科研步伐。

3)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云计算构建方式。例如,多个院校联合建设,共同享有云计算应用服务。因为云计算的扩展性非常强,多个院校可以将各自现有的硬件资源共同加入到一个“云”中,减少单个院校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投入,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单个院校可以租用“公共云”(谷歌、亚马逊和IBM均有公共云),按照使用的流量和应用情况,支付相关的费用,并享用专业的管理维护服务,免去了独立设置专业的数据中心维护人员的成本;有实力的院校也可以聘请专业公司替自己搭建 “私有云”,独享云计算的服务。

4) 构建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实现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6]。基于云计算的通用性和虚拟性特点,可以支持不同应用,使各种格式数据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资料等能够轻松实现不同设备终端(如,手机、PDA或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共享,使得高校可以开展多种网络教学新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所需的资料,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信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7]。

3 结论

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对21世纪的我国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对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将云计算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文章结论是:高等院校应该选取合适的云计算构建方式,实现高校现有设备的再利用,数字资源的高度共享和安全可靠,提供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加快高校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总而言之,云计算在技术和应用上将会日渐成熟,院校管理者需要尽快做足准备,便能安享云计算服务所带来的灵活性及效益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勇,刘文云. 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6(3):141-143.

[2] 任友群,程静.高校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制订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50-52.

[3]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9-12.

[4] 李文英,张立新.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10):71-75.

[5] 张健.云计算的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 2009(1):15-18.

篇7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不仅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它的扩展领域也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各种媒介,其类型也极为多种多样,包含从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广播、影视,到近代的网络、手机、视频、数字出版物、电子报刊、动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们通过文字、图形、艺术、影像、声响、数码、符号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施加各种影响。媒介已成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对未来社会与文明将产生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在精神上与物质技术上预先做好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评估与创制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导美国学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中最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与使用能力,媒体的互动能力以及能够创制与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养的培养中,特别注重下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谓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够对信息的作者、动机和观点,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等进行判别与鉴定的能力,进而甚至能对媒体的结构性技术与类型、媒体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体的经营背景具有识别推断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媒体特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媒体活动,逐渐使自己成为媒介信息独立创制人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树立有助于把媒体消费过程转化成积极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纳过程,对某些基于不良商业动机和其他罪恶动机所产生的具有严重误导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备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养是反映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一种人文素质,也是媒体消费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品位。

二、大学与媒介素养

大学是集知识、人才、信息于一体的重要集体,也是近代信息的创制、储存、传播和频繁使用的一个集中场所。特别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评价与创制,规范大学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确保校园以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不仅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根据2005年“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方面,在对媒介的理解与判断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动应用与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是传媒产业和传媒消费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一般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提升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学中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科技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同时他们已构成当前媒介信息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普及与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树立起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当前大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全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几项部署性建议

中国大众传媒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正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响着社会和广大受众。大学生作为思想和行动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已把各类传播媒介视为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和扩大。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与认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传媒信息中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杀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来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宁斯・布莱恩特曾提出:“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词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大学生通过个人的直觉领悟来形成自身的媒介素养,很少通过正规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的途径来获得。这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们无法在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判断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将信息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资源。我国一部分大学及传媒类高校已开展对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逐渐被一部分高校列为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基础培养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倍受各界重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为大学生培养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鉴于媒介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 学生本身和社会大环境的紧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源头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机构,要在着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媒介素养认知度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高校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纲要及其逐步实施的计划。要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有关设备,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要规范高校网络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要大力组织各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探讨。 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诱导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服务,并在努力将媒介变成积极向上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同时,要设法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控制与防御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发挥其应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人力优势,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编排或渗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提高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开展类似“媒介素养论坛”的活动,以学校自身影响力邀请知名媒体人士来校园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涉及校内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的校园媒体活动与组织中,鼓励他们积极地与校外媒体接触,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视野。

(三)大学生应不断增强对媒介素养培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本身应明确树立媒介素养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对媒介素养培养要求的计划。要对准积极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为意识。努力掌握各类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过程,加深对媒介实质的整体理解。作为有较强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运用媒介信息。当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群体来正确引导全社会对突发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媒介一样,担负着信息正确导向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大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与巩固

媒介的消费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迈向社会化和全民化。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充分觉察到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准备工作显得十分滞后,经常受困于由信息汇成的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由于很早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情况就好得多。我国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和普及工作。除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内容中去,再通过逐渐普及,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 应将个人、公众、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励,形成全国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应从整体上注意防御与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提升社会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度与安全性。

结语

正确地使用传播媒介,发挥其应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出于媒介自身,有时还可归结于某些社会原因,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一种主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责无旁贷地学会如何主动地取得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

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大量出现,物流行业不断完善发展,网络购物安全性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网络消费。根据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在校学生的比例高达28%。其中大学生因每月有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费,消费有一定的自主性,成为了网络消费的重要群体之一。大学生受到西方超前消费观等因素影响,从倡导节约的消费观逐步发展为提前消费的消费观。2009年起,以招商银行为首的多家商业银行纷纷暂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大学生信用消费市场瞬间遭遇冷流。大学生所支配的生活费无法满足所需要的消费,很多民间小额借贷公司及平台趁势介入。作为电商巨头的京东向大学生开展了“京东白条”服务,支付宝也推出了“蚂蚁花呗”信用消费贷款服务。《2015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61%的在校大学生倾向于使用网络分期购物。

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借贷,网络借贷不需要繁琐的手续资料,操作流程简单快捷,使得其快速发展。但在这同时,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自我规划意识浅薄以及对自身的还款能力了解不到位,让他们面临高手续费风险以及无法还款风险。还有一些不良商家与信贷公司联手,向学生推出高利息的业务和商品。甚至有一些网贷平台在利益驱动下,为大学生提供放贷业务,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形成诱导。网络借贷实质上是一种金融投资,缺乏可靠的信用凭证,同时在没有严格资产与信用审核的情况下,其中包含的风险不可小觑。

一、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为研究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的影响因素,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大学生网贷消费的数据来源。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未能提供过多公开可利用的数据。为解决该问题实现本文研究目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设计一份具有充分效信度的问卷是本文研究成功的关键。通过对已有网贷研究现状的回顾设计了初稿,然后在部分大学生中进行了预调研,最终形成了《大学生网贷消费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网贷的了解情况及使用情况设计了23道题目;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影响网贷消费风险的各因素强弱程度的看法,选取了六个风险因素,按照强弱程度分别赋予1-5分。

2.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各地区部分大学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35份,剔除部分答题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回收共计182分,有效回收率为77%。样本具体描述情况见表1。

根据此次调查问卷统计,本次调查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大四学生,女性受访者较多于男性受访者。从表中可以看出,使用网络借贷的大学生比例占到受访者的一般。由此看来,网贷已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关于大学生网贷消费现状的特点:

(1)大多数学生生活费固定且有限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较强的生活工作能力,有超过80%的学生生活费来源于父母。有少数学生通过校外兼职打工与获得奖助学金来增加自己的生活费。学生的生活费固定而有限。大多数学生可支配的生活费在1500元以下,导致部分同学的生活费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后无法满足额外的消费需求。这样的情况下,这部分同学可能会选择贷款消费。

(2)生活消费与电子消费成为大学生网贷消费的主要用途

从图1可以看出,服装鞋包、化妆品等生活消费类的商品在大学生网贷消费用途中占比最大。其次是电子产品。珠宝等高档消费品以及教育学习消费品仅占小部分。生活类消费品是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是学生在日常必要支出外花费最大的一个部分。快速更新迭代的数码产品也是大学生追求的商品。大学生对科技新品的兴趣加上或多或少的攀比心理,进一步加快了网络借贷的发展。一些分期购平台与电商合作推出电子设备分期购买活动,推动着大学生消费。

(3)学生自身偿债能力不足,发生逾期还款情况

在使用网贷的学生中,仅有18.07%的同学觉得还款无压力,其余很大一部分同学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还款的压力。有34.94%的同学发生过逾期还款的情况。大学生拖欠还款现象较为严重。

总体而言,目前使用网络借贷的大学生除了在贷款前缺少慎重的考虑外,还比较缺乏信用意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逾期未还款的严重性。发生欠款后,有些同学对欠款得过且过,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自身缺乏偿债能力,会选择向父母寻求帮助。这种不理性的贷款行为让逾期情况不能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二、诱导学生过度消费,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

大学生注重享乐,比较容易获得借款会让大学生的消费欲提高,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还会在同学之间形成相互攀比的不良心理,这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有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在诸多的风险问题中,大学生网贷消费中逾期无法偿还欠款的风险是最突出的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对于各个风险赋分1-5分,五个风险的评分都在3分以上,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认为网贷消费存在较大的风险。其中无法及时还款的风险得分最高,成为了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中最值得重视的风险。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下面将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网贷消费逾期风险各因素的强弱程度。

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因素实证研究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网贷消费面临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学生借款逾期还款问题。选取了贷款金额、消费用途、月贷款频率、个人月生活费、选择网贷的利率高低、个人还款信用意识这六个与逾期问题相关的变量,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1.问卷结构效度检验

在对问卷调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考量本次问卷调查所收集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如何,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从KMO与 Barlett检验结果来看,KMO的统计量为0.617,一般认为,KMO值小于0.5时,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值大于或等于0.6时则表明该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本研究问卷的效信度是令人满意的。同时Bartlett检验中的sig值为0

2.提取主要因子

本次研究使用SPSS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提取的方法为主成分法(Principal Components)。在表3中,前两个因子的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之和达到62.631%,已经可以较好的解释网贷消费逾期的风险因素。同时按照碎石图上因子的排列来看,前两个个因子的特征值都接近1且差异较大,从第三个开始,特征值差异很小。因此,可以删去剩余四个相关程度较低的指标。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作为研究影响网贷风险的主要因子。

3.因子命名

因子命名是对公共因子进行理论解释的过程,一般根据因子旋转前后的成分矩阵图将得分靠前的因子与得分靠后的因子进行区分,探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赋予相关的因子概念。

表4为因子旋转前和进行了方差最大因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图,通过对旋转后的因子进一步分析,给出因子命名结果。从前面三个步骤中确定选取了两个因子,分别为第一因子和第二因子。第一因子在贷款金额、个人月生活费和月贷款频率上有较大载荷,命名为贷款数量因子。第二因子在个人还款信用意识、消费用途以及选择网贷的利率高低上载荷较大,命名为贷款主观因子。

4.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因子回归分析

表5为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即为回归得出的因子得分函数,由系数矩阵将2个公因子表示为6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

这两个因子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网贷消费中最突出的逾期无法还款的风险问题,但是单独使用某一公因子并不能对该风险问题的认识做出综合评价,所以,可以按上面表3解释总方差表中的两个公因子对应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综合统计量为: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一系列描述统计分析后,我们看一看出大学生网贷消费中风险问题最为突出的在无法及时偿还欠款上。根据已有研究选取六个影响因子,利用因子分析对大学生网贷消费的逾期风险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从综合统计量方式可以看出,第一因子的系数大于第二因子系数,这说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贷款金额、月贷款频率以及个人月生活费这三个因素是最具影响力的,消费用途、个人还款意识还有选择的网贷种类与之相比还是其次的。可见,贷款金额与贷款频率是最直接影响逾期风险的因素。往往使用次数越多,申请金额越大,所需要偿还的欠款也越高。而个人月生活费直接反应个人的偿债能力,学生的偿债能力越高,能够偿还的欠款就越高,这样可能发生的逾期欠款就会相对减少。根据因子得分函数,大学生如果进行网贷消费,最首要的,就是考虑自身的情况使用网络借贷,这样才能降低网贷消费中的风险。

四、大学生网贷消费风险的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大学生面临的风险问题,可以从学生自身、学校及政府政策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降低大学生网贷消费的风险。

1.学生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影响大学生网贷消费逾期欠款风险主要在学生贷款金额、贷款频率和个人偿债能力方面。首先要对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消费能力有深刻的认识,在能保证还款的基础上进行提前消费,控制自己每次贷款金额以及使用贷款的次数。同时需要学生深刻意识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产生贷款欠款要及时处理,以免生成不良信用记录。学习有关的理财知识,增强风险观念。在进行网贷消费前谨慎选择网贷平台同时对自己所要选择的网贷平台进行详细的了解,防止有些非法借贷平台骗取自己的有效信息。

2.学校加强管制,进行风险意识教育

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不仅知识对经济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财知识教育,同时也应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供其他专业学生学习。同时应该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和风险意识,借助一些媒介,实施反p骗教育和学生诚信教育。

3.政府规范市场,完善相应监管制度

政府应该推进自律监管体系,同时可以颁布条例完善监管制度。网络借贷没有完全纳入政府的监管范畴,其独特性使得它的监管模式与传统银行大相径庭。由于其发展还处于起步加速阶段,还未成立较多的相关法令和条例。首先应该倡导平台自律监管,然后政府进一步建立行业性规范和专门的法律法规,加速健全社会征信系统。出台市场准入政策,严格控制高利率高手续费的借贷平台交易。最后,政府也应该像学校一样加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当合理的提前消费。

五、结束语

网络借贷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满足学生提前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问题。对于探讨大学生网贷消费的风险以及控制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利用网贷进行消费并成功偿还欠款可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实质性的贡献。但进行网贷消费也会出现欠下巨款无法偿还的情况进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进行网络借贷消费应该趋利避害,针对风险实施相应的管理对策,规避风险,正确利用网贷进行消费,最终实现社会社会、网贷平台和学生之间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毛能.新生代大学生微消费贷款研究[D].浙江大学,2016.

[2]季振华.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及其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

[3]张瑜.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业务模式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J].经济视角(上),2013(12).

[4]王永峰.大学生分期市场成长与问题浅析[J].科技经济月刊,2016,01:132.

[5]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4):32-35.

[6]黄震.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经济导刊,2012(11):61-62.

[7]雷舰.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监管对策[J].国际金融,2014(8):71-7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