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银行风险论文8篇

时间:2022-08-09 00:59: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风险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风险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风险限额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国际实践证明,风险限额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集中性风险,实现贷款风险的事前管理和控制,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出发,介绍了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组织框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想和展望。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著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风险限额管理涉及银行的所有业务条线,对全行经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董事会和高管层必须对此做出战略决策。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粗放式经营模式,偏重业务扩张,轻视风险控制,对限额管理理念在短时间恐怕难以接受,所以需要最高决策层下决心,方能有效地推动。决策者应对实施限额管理的战略意义形成共识,对工程实施难度做出充分估计,做好战略部署,集中优势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建设。启动阶段的前提规划至关重要,可考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协助完成规划,并由银行专家进行充分论证。:

篇2

巴塞尔委员会高度重视内部评级法(IRB)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作用,并将采取措施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应用内部评级系统及配套制度。当前,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正在成为全球银行业开展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本文将围绕巴塞尔协议的最新要求,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特点,探讨内部评级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运作方式与技术要点,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新资本协议与内部评级体系

内部评级体系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包括内部评级系统和内部评级体制,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信用风险管理的软硬件平台。新资本协议规定,具备并应用内部评级体系的银行有资格向本国监管当局申请实施IRB法进行资本监管。监管部门应对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实行经常性检查,以保证其符合巴塞尔协议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内部评级系统的有效性。内部系统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保证内部评级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评级系统应包括模型建立、数据收集、风险分析、损失量测算、数据存储、返回检验等全部过程。同时,银行应具备一套客观和统一的评级标准,并证明该标准涵盖了所有与借款人风险相关的因素。第二,内部评级应基于两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风险评级,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变量;另外一维反映债项风险评级,通过债项自身特征反映预期损失程度,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变量。第三,实现风险级别的细分。银行对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6-9个等级,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划分为两个等级。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基本风险指标,这不仅可以使银行更准确地测算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配置的资本,还可以使同一银行内部不同的分析评估人员对同一组客户做出一致性分析。

2.最低数据要求。内部评级法应建立在精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使用基本IRB法的银行,巴塞尔协议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高级IRB法的银行,必须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LGD。巴塞尔协议同时要求银行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加以保留,作为系统完善和检验的基础和依据。

3.评级系统的检验、升级与维护。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不仅要求样本内一致,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高。银行风险敞口在各等级之间合理分布,且任何一个等级中最好不超过总风险头寸的30%。银行应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性检查和更新,并进行标准化程序的后评价,以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正确性。上述条件所包含的技术参数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技术确认,同时满足新资本协议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要求。

4.内部评级的业务流程、组织机制和管理制度。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实施IRB法的银行,其各项评级结果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独立的评审加以最终确认。这些银行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操作流程和组织体系,以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一致性。

二、内部评级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内部评级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两个方面,它能够提供客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非预期损失率(UL)、违约敞口(EAD)等关键指标,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RAROC考核等组合管理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实践,国际先进银行基本上都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评级模型及IT系统,在相关的数据清洗、风险计量和流程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提高。

(一)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审批是信贷业务的起点,也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内部评级可以在信贷审批环节直接发挥作用,对信贷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通常,银行的客户风险等级分为10-20级。信贷审批标准与内部评级紧密挂钩,当评级低于某一级别(如CCC级)时,该客户被列入非投资级别,其授信申请将遭到拒绝。

准确、及时的内部评级对合理制定信贷策略至关重要。国内商业银行通常把注意力放在AAA级客户营销上,总试图对低风险客户给予更大的额度授信,而事实上银行从这类客户身上得到的收益相当有限,因为他们资信等级高,资金较充裕,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变相压低价格,缩减银行赢利空间。经验表明,评级位于A到BB级之间的客户往往是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应成为银行重点营销对象。

(二)作为贷款定价的计算基础贷款定价涉及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资金成本、税负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等多种要素,还要充分考虑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与客户谈判地位等因素,才能最终确定贷款利率。贷款定价的基本公式为:贷款目标利率=资金成本率+经营成本率+税负成本率+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目标利润率+/-竞争性浮动。其中,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是贷款定价中的关键和难点,需要在内部评级系统中计算生成,这就要求银行对所有客户进行内部评级,并计算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再结合预期收益率、资金成本和经营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信贷产品的基准价格,从而保证每个客户都能对银行实际收益有所贡献。在日趋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条件下,优质银行和劣质银行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就会通过贷款定价水平,最终反映到实际收益能力上。

(三)为风险限额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风险限额是在内部评级基础上,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即RAROC,RiskAdjustReturnOnCapital)的最大化原则,通过资产组合分析模型确定的风险敞口上限。风险限额管理是一种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近年来在西方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限额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计量分析基础上的动态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能够包含银行的各种政策导向,还可根据风险的最新变化及时做出调整。2003年,国内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各家银行年初制定的信贷计划几乎全部突破,助长了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风险限额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国际标准,加快建立、健全风险敞口总量的约束机制,要系统化地测定各敞口风险限额,实施以行业、区域、产品、客户为多维度的限额管理,并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实行连续监测。各敞口业务规模一旦接近或突破风险限额,银行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四)提高风险预警和预控能力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都放在风险的前期控制上,通过组建和启用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损失。近20年,随着管理技术的日益发展,风险预警已经逐步发展为内部评级的一项基本功能。作为评级关键指标的违约概率就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客户违约可能性的预测值,这就是说内部评级是对未来风险的前瞻性判断,而不是对客户资信情况的事后评价。银行可运用评级系统,定期监测所有客户的风险状况,以提前发现其异常变化,为风险预控提供技术支持。

(五)促进信贷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花旗银行是最早实施信贷政策体系划管理而在全球业务中取得成功的典范。近年来,不少国际化银行开始借鉴花旗经验,建立了涵盖主要国家、主体行业和重点客户的“风险窗口”,并据此监测风险变化,不断修订政策指引和参数标准。

内部评级在建立信贷政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首先,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领域。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际化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中引入了基于运筹学的模型分析技术,通过对国家、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和债项等方面的自由组合与交叉分析,使风险计算精度达到了一个崭新水平。

(六)用于计提损失准备金银行所承担的全部风险损失可分为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它们都需要被补偿或消化,以维持银行的稳健运营。预期损失需要以损失准备金的形式加以计入,成为银行管理成本的一部分,并在金融产品价格或贷款定价中得到补偿;而非预期损失需要由银行资本金加以消化和抵御。

巴塞尔委员会2003年的调查表明,在OECD国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银行直接按照贷款内部评级提取损失准备金,在其余2/3的银行中有一半以上在提取损失准备金时隐含地考虑了内部评级信息。从发展趋势看,内部评级提供的预期损失率在统计上具有系统无偏性,以此为基础提取准备金,能够达到在防范风险的条件下,最大化银行经济增加值的目的。

(七)作为经济资本分配的关键步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业务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该原则确立了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为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资本,在金额上等于资产的非预期损失。巴塞尔委员会调查显示,50%以上的国际活跃银行使用内部评级信息,将经济资本配置到各种产品或业务部门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还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风险暴露、期限及风险集中度等要素。

从技术流程看,内部评级是经济资本的计算、分配与管理的重要基础。首先,要通过评级模型确定单客户和单笔资产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以及风险敞口(EAD)等技术指标;然后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进行相关度分析;最后做UL矩阵的分解与调试。可以说,作为内部评级的一种延伸和高端应用,经济资本分配正在风险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八)为RAROC管理奠定基础RAROC方法是由信孚银行在1970年最先提出,它改变了银行考核体系只重视账面收益而不考虑潜在风险的传统做法,强调了风险度量在银行这一特殊行业的重要性。90年代后半期,该项技术在国际先进银行的广泛应用中得到不断完善,迄今已成为金融理论界和实践上公认的高级管理模式。

RAROC方法在创立以后,其公式、指标和分析口径不断发展变化。一般而言,RAROC=(总收入-资金轧差-成本支出-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其中,总收入包括利差收益和非利息收益;成本支出是银行经营管理费用;预期损失=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其计算基础是对客户和债项的内部评级。

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是以RAROC为基础构建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在评价盈利情况时,必须充分考虑盈利是在承担风险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风险过大,则该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时即便该业务能带来较大的直接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也未必能达到资本的最低收益要求。通过RAROC方法,银行可以选取一个适当的风险与收益水平,以便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三、发展和应用内部评级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出发,鼓励商业银行研究、开发和应用内部评级体系,逐步向实施新资本协议和内部评级法迈进。尽管我国政府宣布在2006年以前暂不实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就像世界贸易组织一样,为了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我们必须选择加入。几年后,如果我国实施新协议,在缺乏外部评级机构的条件下,标准法是不可行的,唯一选择就是实施内部评级法。届时,评级系统、基础数据、专业人才、管理体制和风险文化都难以在短时间获得。为此,政府应鼓励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先进银行提前做好准备,若要2008年实施新资本协议,那么现在就必须开始准备。

尽管IRB法只是新资本协议提出的一种资本监管方式,但它源于西方银行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凝聚了大量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应持续跟踪、学习和借鉴IRB法的实质内容,以此充实管理手段,增强风险内控能力。即便短期内不能达到IRB法实施要求,也应尽早建立能够应用于实际管理的内部评级体系,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推进内部评级配套制度的研究和建设。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地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要将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IRB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内部评级在信贷政策、产品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应用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实施IRB法创造条件。

(三)夯实内部评级的数据基础。没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再先进的评级系统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的数据量大、来源渠道不一、运算程序复杂,计算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新资本协议有关PD、LGD和EAD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相关业务系统的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建立中,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上。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早解决,将严重制约内部评级系统的应用。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快数据清洗和补录工作,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建立适合中国银行业特点的内部评级模型。目前,国外许多优秀的数学模型,如ALTMAN、KMV、穆迪RISKCAL以及标普MEU等,在全球银行业受到广泛认同。但这些模型大都偏重财务分析,有的大量引入利率、汇率、股价等市场价格变量,这对西方银行可能比较适用,而我国银行在内部评级时,既要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又必须结合本国实际,要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偏高等国内特有现象,研究开发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经营状况不佳而引起的财务风险。为了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识别,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为了进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识别,需要对以往银行所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应对措施,避免下次发生。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对财务资产负债表等财务资料定期汇总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发现潜在危机,同时,银行财务风险也需要对往来客户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客户的负债清偿能力是需要银行谨慎考核判断的。面对市场经济需要不断的进行市场监管,掌握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财务风险的原因,做出对策,规避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征

(1)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双重性和相关性:商业银行风险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与取得收益的机会,这不仅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影响,更受其服务对象的经济行为决策和活动效率的影响。正是因为银行风险的双重性和相关性,所以会使经济主体产生一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有效配置资源。(3)可控性:商业银行风险所具有不确定性,并非意味着不可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把风险控制到一定范围内。(4)加速传染性: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其他经济风险爆发,它会因信用基础的丧失而提高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5)集中累积性: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单一,使银行风险过于集中化;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通过向上级转嫁,逐级汇总到总行,这样风险将逐步累积。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一)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包括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国家风险的来源于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1、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未能履行契约中约定的义务而造成商业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它存在于银行的经营活动中。3、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物价上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4、国家风险是指因外国政府的行为而导致商业银行损失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取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包括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2、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工作失误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等引起的风险,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3、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无法抵御坏账损失,缺乏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安全的风险。4、法律风险:是指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效益目标不符的风险。5、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谋求长远发展目标和追求短期商业利益的过程中,不适当的规划和战略决策的商业银行出现非预期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原因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财务内部风险控制管理系统不完善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导致不能准确的对财务风险做出预警与分析,从而使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轨,造成资金的损失。银行内部管理系统不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造成各部门独立运作,风险管理的作用也随之降低。内部控制的监督问题也是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之一,银行整体的面貌、环境和机制都应该受到时刻的关注,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内部经营不停止,财务内部风险控制便不能停止。2、战略目标定位单一中国商业银行战略目标定位主要面向国家与大中型企业。主要是为了规避坏账的风险,缺乏整体的兼容性,过于单一的战略目标,不仅对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起不到过多的拉动作用,对于银行内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也得不到太大的推进作用。3、信用风险过高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要的经济业务,从中获取利息差实现盈利,然而部分借贷的个人或者企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的履行合约偿还贷款,这种信用问题会导致银行资金难以回笼,不良资产比重增加,从而减缓资本流通,财务流转出现问题,产生财务风险。4、财务决策不恰当由于商业银行没有良好的投资审核机制,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工具,加上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不根据实际情况考察,擅自以自己观点为中心进行决策,导致决策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经济市场不相适应,不被市场所接受。5、资本结构不合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介入了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各类业务,从而加快资金的流动,这使得商业银行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去运转,但由于利率市场的不稳定,经济波动幅度较大,这使得以信用为基础,但却是最大负债者的商业银行,一旦发生财务危机,资本套牢,资金周转不开,从而加大财务风险。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宏观经济体制尚不成熟,市场监察力度薄弱,导致以盈利目的的商业银行,过分看重利润以至于私下违法操作来达到指标取得发展,银行缺乏规避财务风险的工具,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到事前控制风险,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2、中国政府政策的庇护当地政府看过于重经济发展,出台各种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使各地金融机构与日俱增,金融竞争加剧,但是却忽视对于经济市场的监督与管理,造成市场的紊乱,经济的动荡,商业银行也从中大受影响,为了达到政府的指标,假账与虚假操作比比皆是。

四、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与对策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原则

1、可操作性:筛选提取银行相应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抓住核心内容,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做到方法得当,流程明确。这样不仅有助于降低财务预警的成本,也有利于提高财务预警的效率。2、可比性:为了进一步加强数据的可塑性,将银行过去与现在或与它行财务业绩的横纵对比,在制定表格的时候应保证项目的名称、内容、结构与现行的有关制度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可以得出的指标不仅可以与本银行自身内部过去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得出银行近期的发展趋势,还可以与它行的经济业绩进行比较,及时找出银行财务管理中的缺陷与差距,进行纠正。3、全面性:财务预警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它受多种要素影响。所以,要把反应银行财务经营状况与市场经济运营情况的各种数据结合起来,层层递进的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发现所有威胁银行财务管理的风险,找出原因,规避风险。4、及时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非对称性的周期波动,这要求银行必须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把握波动规律,时刻监督经济走势,及时分析风险指数,对银行目前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发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对策。5、可调节性:中国金融体制正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新的金融品种,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中西方经济交流也日益广泛,在此条件下管理部门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的预警模式,顺应中国的金融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的调节、完善自身的预警机制。

(二)商业银行财务预警指标

1、外部系统指标(1)通货膨胀指标通货膨胀是反应一国币值稳定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一国经济是否稳定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率过高,货币的供应量过多,从而加剧银行的投资风险并且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银行的高端客户为了规避风险会选择从银行抽出资金投入其他渠道以赚取利润。这样银行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2)财政水平指标财政收支差额与GDP的比率是测算一个国家财政负担能力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当财政余额比例较低,易于出现财政赤字,造成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动荡,名义利率上升,通货膨胀加快,贸易顺差加强。从而货币供给率大幅提升,由于市场中有大量的流动货币,容易引发资产价格的泡沫性膨胀,从而储蓄存款,不良贷款也会大幅提升使得银行压力过大。(3)利率水平指标利率是市场经济中调节平衡的重要杠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都会影响着利率的上下波动,出现较大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为了规避这类风险,通常以4%为国内外利率差变动水平预警值,并且运用利率风险敏感度的非线性模型来分析银行的净值状况与资产和负债利率的比重是否在合理的区间,来维持银行稳健经营。在预防利率波动的前提下,银行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定价以达到盈利的目的也是首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银行通常以净利差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净利息收人水平的指标,侧面反映银行在资金交易过程中的价格行为与自身效率。净利差=生息率-付息率=银行利息净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支出)/银行总资产。据统计2014年FP银行净利差为2.27%,表明银行在制定利率的过程中考虑较为充分,制定合理的利率进行借贷达到盈利。2、内部系统指标(1)流动性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在银行的日常经营中主要来源于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主要包括人民币流动比率,人民币存贷款比率,拆入资金比率、拆出资金比率。人民币流动比率=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该指标用以考察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配比关系,中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低于25%。2014年FP银行流动性资产余额为4195924百万元,流动性负债余额为3932639百万元,俩者之比为人民币流动比率等于106%,远高于央行规定的比率下限值。由此可判定目前银行处于无警状态,资金运营稳定,但也要不断进行监管,预防人民币币值大幅变化引发危机。人民币存贷款比率=各项贷款总额/各项存款总额×100%。为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中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75%。据统计2014年FP银行各项贷款总额为2028380百万元,各项存款总额为2724004百万元,两者之比为人民币存贷款比率约为74.46%。接近于央行规定75%的指标。暂时处于无警状态,但由于指标过于接近限定界值,且该指标越高,则表明银行负债对应的贷款资产越多,流动性越低。为了避免该指标值超过规定限值,此时FP银行应集中监察存贷款业务的进行,调整存贷款业务的结构,完善存贷款业务机制。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其主要用于弥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临时资金流动性不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4%。据统计2014年FP银行拆入资金余额为63098百万元,各项存款余额为2724004百万元,两者之比为拆入资金比例约为2.32%未超过央行规定指标,表明FP银行目前处于无警状态,但为了保证资金平稳运行,及时弥补资金流动性不足,银行还应该继续加强监管,规避财务风险。拆出资金比例=拆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8%。2014年FP银行拆出资金余额为1702百万元,各项存款余额为2724004百万元,两者之比为0.8%远小于人民银行规定拆出资金比例最高值8%。处于无警状态。数据表明就2014年度FP银行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资产结构较为完善有利于实现整体资产收益最大化,但FP银行还应不断完善拆借结构,注重监督、控制。(2)信贷风险指标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愿或不能履行合约、按时还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信贷问题数量逐渐增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与不良资产比率上升,资金周转不开,同时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防范能力较差,从而引发财务危机。为了防止有关信贷问题的发生,要求利用“五级分类法”包括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方面,将借款人的信贷风险进行逐级划分,按照相应的信用额度进行审慎借贷,增强抗风险能力。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总额/各项贷款总额×100%。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中国不良贷款率指标也逐年成下降趋势。根据2014年FP银行报表显示FP银行该年不良贷款总额为21585百万元,各项贷款总额为2028380百万元,两项求比为1.06%小于10%的不良贷款警戒指标。处于无警状,横向相比其他各大银行银行不良贷款率都维持在1%左右,为了保持竞争优势,FP银行还应该继续维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通过多收少带,债务重组等方式转化不良贷款,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不良企业的管理。不断的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实现资金合理运营,降低财务亏损风险。在同行业中赢得竞争优势。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通常是反映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防范能力,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提出拨备覆盖率最佳状态为100%。据调查2014年FP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49.09%,同比下降了70.56%,虽然处于无警状态,但由于2014年FP银行拨备覆盖率大幅下降,预测2015年在不良反弹的基础上,银行信用成本也会有所下降。目前,FP银行应该随时关注资产质量在经济波动下的表现,加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完善拨备计提体系,实行更加细致的分类监管。(3)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安全性的指标,标志着银行面对投资风险和业务风险所带来损失的补偿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表示着银行偿付能力越好,稳健程度越高。反之,资本充足率较低,代表着银行偿付能力较低,若风险资产过度膨胀引起资金大量亏损,易导致银行资本不足弥补亏损,产生财务危机影响银行正常运营。若其指标为负值,则表明该银行自有资本正在减少。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为了规避风险,通常情况下,银行资本充足率预警指标为8%。根据2014年FP银行年度报显示FP银行2014年资本总额为325974百万元,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2868897百万元,两者之比约为11.36%高于资本充足率目标比率8%。暂时处于无警状态,风险极小,但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也应时刻掌握资产与负债的比重,了解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若有重大偏差可及时进行调整,预防财务危机。

(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级别

通过以上银行财务预警指标的分析结果来看,FP银行各项指标均在第四级,属于安全状态,今后应进一步密切观察指标的变化。

(四)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

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加强对人员财务风险意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各个部门明确分工,互相配合,有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银行经营资金流动的监管,对银行每一笔业务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财务问题,做出处理,规避财务风险。

2、加强市场控制与监测

加强对市场的监察与管理,制定银行内部对各类和各级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根据业务的性质、复杂程度与风险级别,设定定期审查与监察跟踪,风险管理部门及时向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关市场风险与银行内部财务问题的报告,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进行分析与研究,掌握其运动规律,制定多种应对措施,及时调整经济策略,加以防范财务风险。

3、完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是取决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比率是否恰当,当银行结构处于最优时,银行的财务利益也就最大。在资本结构上,银行要存留一定量的资本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在负债结构上,需要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控制贷款增长速度,拓宽基本金来源,做到合理借贷,审慎借贷,强化借贷关系管理,优化资本结构,勇于创新业务,不拘泥于一种形式。

作者:宋云婷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郭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江波.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

[3]彭紫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篇4

目前银行业与传媒行业的合作还是以传统媒体领域居多,主要以流贷为主,成型的合作方多是出版、报纸、广电等有政府背景的单位或公司。选择这些行业主要是因为其风险相对可控,并且经营有一定保证。但是随着电视、电影市场的扩大,银行也开始涉足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项目贷款的运作,还有对动漫类等新兴产业的初步接触,都给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但是银行对传媒产业的介入整体较晚,对其产业的运作模式了解并不均衡,而且这些行业的主体多是轻资产单位,没有多少固定资产,更多是创意型产业,这也给银行量化其整体实力带来了困难,银行最看重的就是风险,能否把控风险是合作能否继续的前提。

二、银行资产在传媒行业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析及把控

1.行业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广电、出版、纸媒类的行业政策变化很大,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从结构到体制、从生产到经营,推动着传媒业的转型与变革。此后,国家分别进行了广电行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省一网”的合并、出版传媒企业进行集团战略性改组,推动产业化升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特别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网络媒体延续强势增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和合作加强,推动了人民网的上市。这些变化都迫使银行业重新审视传媒行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存量客户的风险点也有所转移,银行的既有客户多处于改制过程中,如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等,其原来多少都有些政府背景,改制后其经营基本交给了市场,企业自身有没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将决定银行资产的安全指数。这就要求银行进行更详尽的行业调查,做好行业发展预期,以加强对行业整体风险的判断准确性。

2.市场变化带来竞争风险。

2.1未来很可能出现“马太效应”,更多资源集中在少数强者手中。经过一轮改制之后,市场将会优胜劣汰,实力强劲的公司最终会整合上市,筹集资金开拓新兴领域达到良性循环,而较小的主体在竞争的压力下会逐步退出,整个市场逐渐形成遵循市场化原则运作的环境。

2.2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发展。目前传媒行业的盈利主要是依靠广告,随着近几年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广告分流,广告收入在逐年下滑,这也迫使传统媒体开展多元化经营,首先要打造好自身的品牌,然后利用自身的品牌平台延伸到上下游产业,线上线下联动。当然,具备条件的也会向非相关多元化产业发展。2.3各分项行业市场前景不一。出版和报纸类平面媒体将会加强与网络、移动等载体的合作,以扩大其覆盖面;广播类呈维持态势,电影、电视类的市场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电影业中的民营公司已显现强劲势头,如华谊兄弟、博纳影业集团等;网络媒体有着广阔的平台,将会呈上升趋势。依据此市场前景,银行必会对客户的竞争力做出筛选,有着相对垄断、影响力大、中央级省级的客户会成为优选对象,给予合适的信贷支持。

3.传媒行业普遍存在银行信贷担保能力弱的风险。

按现有的贷款担保方式看,多数贷款采取大型影视公司担保、提供抵押物、版权质押甚至连带公司法人的个人资产进行担保等方式。纵观以上担保方式多存在估值困难(如版权质押),抵押变现能力不强等问题,并不能起到真正的风险缓释作用。银行在第三方担保主体的选取上,尽量选择国有背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影视公司或者专门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在抵押物的选取上,优先考虑土地、房屋等能够较易实现抵押价值的资产;对于版权质押,笔者不建议采用,因为在中国当前物权法框架下,版权担保的法律效力并不是特别充分,而且缺少专业评估机构予以估值,一旦成品的市场反应不好,其版权价值也不会有多高,无法切实履行其担保职能。

三、总结

篇5

针对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的专门研究尚属空缺,但有关影子银行存在问题的分析也能为本文提供思路。Shin(2008)认为,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存在结构性内生性。影子银行系统实现流动性转换的过程中,通过高杠杆率相当轻松的获得流动性。由于影子银行承担的风险扩大,为平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其对新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导致其杠杆率进一步扩大,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影子银行风险的急剧扩张。CrottyEpstein(2008)通过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进行了横向的风险互换。在负债方面,影子银行从短期资本市场得到融资,形成了期限相对较短的负债;为获得高收益,在资产方,影子银行须投资资产抵押债券、股权等期限较长的资产。通过这种方式,影子银行与货币市场上的投资者、资本市场上的长期筹资人进行了资产和期限的互换。易宪容,王国刚(2010)认为,影子银行作为融资发起人在设计金融创新产品的时候,其前提假定(如金融风险正态分布,房价只涨不跌等)会与现实不符,从而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被严重低估。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成分复杂,透明度低,导致了对金融衍生产品难以定价。这样,影子银行体系成为了金融机构逃避监管、掩盖资产负债表真实情况的重要工具。

三、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PaulMcCulley(2007)最早提出影子银行概念,他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虽不是银行却履行银行职能的各类金融机构。”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就是把银行贷款证券化,通过证券市场获得信贷资金、实现信贷扩张的一种融资方式。也有研究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民间金融也归为影子银行而不仅仅局限于实体机构,如刘澜飚,宫跃欣(2012)认为尽管从单纯机构角度上考察中国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但广义上看,类似的影子银行业务客观上是存在的,如一些金融信托租赁业务、金融理财业务等可以看作是中国的“类影子银行”。本文更倾向于后一种即广义上的影子银行定义方式。金融管制放松促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推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融资模式创新,影子银行由此产生并迅速发展。其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这是影子银行的最基本特征。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影子银行的业务灵活性较强,使得法律在难以准确对其进行监管约束;二是透明度低。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依赖复杂的数学工具设计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化设计以及反复套嵌使得金融产品本身透明度就较低,加之金融机构不真实完整的进行信息披露使得影子银行透明度极低;三是杠杆化操作。通过保证金交易、回购交易等方式影子银行能够实现杠杆化操作,弥补了由于资金来源渠道限制而产生的资金规模较小等问题。杠杆化操作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当然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四、影子银行的风险生成机理

影子银行通过杠杆化操作实现对未来现金流的无限透支是其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来呈现影子银行循环透支未来现金流的机理,亦即影子银行风险的生成机理。采用对资产负债表各项进行赋值的方法以更清晰的表达分析过程,其中,自有资本率设定为10%。具体分析过程如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使得商业银行除发放正常贷款之外,也对信用级别较低的群体发放次级贷款,对无固定收入的群体发放ALT-A按揭贷款。而次级贷款和ALT-A按揭贷款存在较高的偿还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建立一个新的法律实体(即影子银行B)将这部分高风险资产剥离出去,实现风险转嫁。影子银行B以次级贷款和ALT-A按揭贷款未来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务抵押凭证(CDO)并对其进行包装,根据风险的高低分为不同等级,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给予其较高的信用评级,高级品CDO被评为AAA级。影子银行C为了规避CDO较高的违约风险又为其购买了一份保险,即信用违约掉期(CDS)。而影子银行D又以CDS的违约保险金收入为基础发行合成品CDO。如此循环往复,新的金融衍生产品被不断的创造出来,风险也不断积聚。假设商业银行最初资产规模为10000元,经过银行的运作过程之后,金融机构整体的资产规模达到了26360元,资产规模扩大了2.6倍,而风险也相应急剧扩大。整个金融创新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甚至爆发严重的危机。

五、结论及对策

篇6

(一)银行系统自身风险

1.影子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影子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是指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托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和兑付风险。这类金融业务主要包括银信合作、信托融资、信贷资产转让、委托贷款等,实质是贷款业务表内转表外。如银信合作,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向企业贷款,风险实际转嫁给客户;如委托贷款,商业银行以资产受让形式购买委托贷款,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其信贷规模的控制;如信贷资产转让,商业银行通过假买断将贷款从表内转移到表外,从而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过高水平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而言,往往是一种负担。相比之下,银行更希望将存款转移至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通常,银行直接信贷扩张会受到较低的贷存比与被政府严格管控的贷款额度影响,而影子银行的信贷业务却能更好地满足银行这些需求,这便导致了其信贷业务规模不断扩张。据统计,银行理财产品2012年全年发售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而2011年全年信托贷款融资增加了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万亿元,翻了近一倍。这类融资形式如果出现风险,将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其主要原因为此类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比传统银行的信贷更为复杂,在从最初的资金提供方流向最终的资金需求方的过程中,有以下多个环节会产生资金链风险:一是投资者要承担理财产品所包含的最终兑付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二是在中介发售理财产品和投资的过程中存在来自资金期限结构的转换风险。三是企业将承担来自资金使用方面的投向风险,该风险具体包含投向领域和回报率两方面。以上这些风险,最终会对资金链的稳定构成威胁,进而形成系统风险。一方面,当投资者出现损失时,有限的信息披露,易导致银信合作形式的风险提示效果低下,最终引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信贷扩大化或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多,致使其流动性低下,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2.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是指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信托公司在为民间借贷提供通道(质押物监管、抵押物处置等),会与商业银行的监管出现不同的标准,从而引发监管漏洞套利。引发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的主要原因源于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投向分布不均。例如,信托投资的资金主要是投向中小企业、房地产、煤矿、基础设施、地方政府等经济薄弱或者信贷受制的区域。其中,2011年信托资金主要投于房地产,但之后为了限制房价继续增长,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现,2012年信托资金则开始大量投于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

3.民间借贷风险民间借贷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属于最普遍、风险扩散通道最广的资金融通机构。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传统银行为媒介(如银信合作)的金融形式,这种形式在民间借贷中打破了传统业务边界,并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中,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由于手头掌握大量的资金需求信息,在利益的驱使下,纷纷涌入民间借贷市场。民间借贷在经济景气周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一旦经济周期出现波动,将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另一种是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提供服务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具有影子银行的特征,一是在于其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运作主要靠个人信誉维持,具有民间借贷雏形,目前尚未纳入监管范畴;二是私募基金可以直接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一旦出现风险,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以这些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的私募基金发展很快,应引起关注。

(二)系统外部风险系统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监管缺位的风险隐患。传统银行拥有大量来自于影子银行的证券产品,其资本跨境的流动有效增加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也有效地提升了资本的配置全球化速率。然而伴随国内影子银行的资本跨境流动,最终会导致风险全球化的发生。尽管相应的保险制度可以为银行提供保护,但国内影子银行却不在其中,由此可见影子银行的外部监管存在风险隐患,表现在:首先,对应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通常以内控为主,外部监管为辅,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外部监管不足;其次,各监管机构缺少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容易造成监管空白;再次,目前金融监管机构尚缺乏对国内影子银行系统现状及特征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缺乏相应有效的应急措施。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监管范畴划定涵盖不足在分业监管模式之下,监管部门负责统一监管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市场、期货市场、银行、保险市场、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而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这些机构却不属于此类,导致其还未被纳入监管的范畴。但以上机构却和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上联系紧密,很容易因此造成系统性风险。比如,在温州民间借贷问题中,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土金融业,却也严重影响了当地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

(二)监管存在空白领域商业银行在操作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时,常会出现双方进表、出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贷款“丢失”,致使监管部门判断银行信贷规模出现误差,最终对国家宏观调控实施的效果造成影响。其次,单一的监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商业银行业务不断综合化、交叉化的需求,这将导致监管机构在具体监管环节中出现纰漏,造成监管空白。

(三)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不同步尽管国内金融创新仍处在初级阶段,但伴随着金融业务不断综合化,保险、银行、证券等业务不断交叉化的发展情况,各种以规避相关部门对银行信贷进行监管的金融创新手段层出不穷。例如银行以发放贷款为由,通过保险、证券等方式收取咨询(管理)费用;部分银行通过信托公司,采用资金池等渠道制订信托计划,以开展信托理财与信托融资等等。如果这些金融创新不能被有效监管,就会产生金融监管空白,致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出现不稳定性、短期投机性,从而不利于金融稳定和安全。

三、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我国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制度、办法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相关规章制度,需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相关机构,必须尽快通过立法将其纳入监管范畴,以保证监管范畴的全面性,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第二,要对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及时充分地披露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关信息;第三,应严格规定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融资来源、杠杆率;第四,要加强对证券、保险、银行、新兴金融业务关联交易的监管,特别是对混业经营要规范化;第五,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保障投资者安全,全面维护投资者权益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信心。

(二)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随着影子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和不断综合化,保险、银行、证券等业务不断交叉化,国内传统的监管模式已难以适应于综合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强化对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起统一的、连续的、跨市场的协调机制和功能性监管模式。

篇7

论文摘要: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己经形成的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巫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法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为2.54万亿元(约合31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6%。在全部不良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80%,不良贷款率为22.2%。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各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资本的成效甚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羁绊。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人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人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构建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在贷款增量和存量考核方面,首先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即谁发放谁负责收回。存量方面除密切注意监测贷款的流动性比率外,还要对那些即将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划分责任,把贷款增量和存量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额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抵押承包制和责任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罚。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要给予业务部门应有的权力,又要防止将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个部门。

篇8

论文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呈单边升值的趋势,截至目前已升值10%。基于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面临贬值,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人民币汇率浮动频率和区间加大,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加大等一些汇率风险进行了探讨。

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l美元兑8.1l元人民币。截至2007年l1月2日,l美元对人民币7.4624元,人民币呈单边升值的趋势(见下图)。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中,如何应对升值风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升值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面临贬值风险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来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在境外股票市场,通过公开发行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比如建行、中行、工行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筹资以外汇计价部分资本金,由于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募集的外汇资金相对于人民币贬值,此为第一类风险;二是由境外战略投资者认购的一部分股权形成的外汇资本金,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改上市之前均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时大部分股份都以美元计算的,如中国建设银行引进美洲银行25亿美元、新加坡淡马锡公司l4.66亿美元,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特别是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较大,这些外汇资本金会相对贬值,此为第二类风险;三是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方式形成的外汇资本金。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也会发生变动,此为第三类风险。

二、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将会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头寸匹配和不同币种搭配,从而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对外汇资金需求不断上升,然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并没有显著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两年中,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业务贷存比一度高达90%12)上,反映出银行外汇资金供应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外汇信贷业务的需要,多家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了以人民币资金购买外汇,并向客户发放外汇贷款。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外汇资金来源问题,但是也造成了银行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币种不匹配。当人民币出现升值时,必然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汇率损失。

三、结售汇等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汇率浮动频率和区问不断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结售汇等中问业务的汇率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按照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天的波动幅度在千分之三以内。①目前,国内银行人民币兑美元的牌价一般按照前一天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确定,同时对前一天各分支机构结售汇的轧差头寸在市场中平盘。如果出现市场平盘价低于对客户的结算价,银行就要承担其中的汇率损失。

四、人民币汇改后,汇率波动幅度扩大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后,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比过去扩大,变动频率加快,如上图所示,人民币在汇改之后,一直处于单边上升通道。因此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增加银行受损的可能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水平的调整不仅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敞口头寸,也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出口类企业),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这也就影响到银行盈利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过去长期在固定的汇率环境下经营,外汇风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有待建立,外汇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相关的外汇风险管理的制度、技术、人员、体系等尚未经历过弹性汇率的检验。同时,外汇风险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离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很多出台制度和政策还只是停留在纸上,但在实际中实施不力,甚至根本无人执行。如交行在业绩公告中就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措施公布实施后,由于缺乏市场化的避险工具,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所采取的措施有限,汇率风险将对本集团盈利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