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学概论论文8篇

时间:2023-01-12 05:44: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学概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学概论论文

篇1

1.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建筑工程需要,构造做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教材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书本中明显欠缺,加上构造做法变化很快,即使采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教材滞后这一问题?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时学习新的规范、新的构造做法,做到除旧补新,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构造做法,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不讲或可以在教学中简单带过,不做深入讲解。教师授课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连续性的情况下,自己适当调整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五、结论

篇2

笔者从课程自身特点、授课学时、学生及老师等方面剖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的涵盖内容较广,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两大篇,为学生重点讲解的是民用建筑设计,主要介绍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建筑物的六大构件组成(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和门窗)、各构件所起的作用,及每一构件具体的构造方式。比如屋面构造,不仅要知道所选择的面层材料,还必须了解每层的做法,包括厚度、砂浆的比例等等。课程结束后还要给学生安排设计任务,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沿袭多年,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觉得这门课学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理解课程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构造方法等内容时却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考试时也很难答出理想的考试成绩。

1.2授课学时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分配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大量缩减,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却纷繁杂多,学时和教材内容之间互相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3学生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一方面,学生认为授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见过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运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诸如平、立面的单元及组合方法,线条的处理方法,如何体现建筑形体的美感、质感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典型建筑实例现场演示,即使依靠最详细、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也是无法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外观的,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因缺乏想象而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2.1教学内容精炼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精挑细选”,删掉老旧重复内容,强化技术应用性与时代性。如《房屋建筑学》教材里的墙和基础构造这一章里,有专门的一节内容涉及3~4个篇幅来介绍实心粘土砖,包括它的制备工艺、组砌方式、施工方法等,而现实中,在我国多数地区,这种粘土砖因会消耗大量土地中的粘土资源被政府颁发明令禁止使用,而以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类砌块来代替,但从目前出版的各类教材来看,仍普遍存在以实心粘土砖为讲解重点,而对其他砌块却介绍很少的局面上。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教材中还会找到很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而教学大纲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所以如何选好授课内容,与时展相并进,是确保学生将来学有所用的关键。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通过寻求多样化、丰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

2.2.1教师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课程讲授、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讲解告一段落后,针对基本概念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或某一建筑工程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信息往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学生们理解薄弱的地方,从而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这对于老师能够自始至终的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大有裨益。

2.2.2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大跨、超高、新颖、奇特的建筑结构日益增多,这些结构形式很难通过叙述表达清楚,只能通过搜集图像资料,加入文字、影音、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幻灯片呈现给学生,采取这种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感受,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可将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随时将学习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并在授课时有针对性详细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就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2.2.3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各种建筑构件相互连接的方式错综复杂,头脑中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若能将现场实际工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讲解“屋盖支撑”这一节时,只凭教材上的图形学生很难理解各种支撑布置情况,这时可带学生到屋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物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支撑及其布置情况,以及各种支撑的作用。这样通过屋盖结构现场教学,学生对屋盖结构就不再陌生,对屋盖与各种构件的连接也会有较深的认识。

2.3实践教学要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们会对民用建筑在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过程有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命题多样化、工程化。给出多组接近工程实例的课设选题,最好每人一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方向自主选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过程管理。设计前,为学生进行设计专题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过程、规范、构造及建筑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表。课程设计期间,加强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进程和设计能力都要有所记录;(3)科学的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应制定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量,结果应能反映出每名学生在设计期间的综合表现,例如课设成绩可从设计计算书的内容、施工图纸的绘制、平时表现、答辩情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综合考量。

3结语

篇3

1.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教学内容包括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前所用的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现代建筑工程需要,构造做法也不能跟上时代潮流,教材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高层建筑大量涌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书本中明显欠缺,加上构造做法变化很快,即使采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存在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如何解决教材滞后这一问题?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及时学习新的规范、新的构造做法,做到除旧补新,结合工程实际讲授构造做法,一些落后、过时的内容不讲或可以在教学中简单带过,不做深入讲解。教师授课内容在保证课程内容连续性的情况下,自己适当调整重点和非重点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

教学中优先选用新出版,编写质量好的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是培养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所在。针对教材内容滞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例如添加和介绍国家推广的节能建筑的设计知识和构造做法,学习和更新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最近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去生产第一线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工作,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建筑设计理论要求不太高,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房屋的建筑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构造上,一般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构造方案,并绘制相应的建筑施工图。教学内容还应包括讲授新规范、新标准的要求和控制,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建筑实例布置学生查阅与运用设计工具书,以此培养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应用规范、标准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建筑平面组合设计的时候,结合现行的走道式组合设计中走道的设计,查找建筑规范中对走道具体的宽度、长度的要求,安全疏散距离的规定。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下,中国学生从小到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不去多加思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到了大学,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就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上课是人到心不到,喜欢睡觉、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

①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的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启发式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教师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教师上课的时候应尽量深入浅出,知识的讲授由容易到复杂,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情绪,调整自己讲课进度,经常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上课教学中来,体会到课堂学习是一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还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布置预习,给学生留几个问题课后思考。如在讲解屋面设计,可先以两坡屋面设计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思考四坡屋面该如何设计,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绘制出两种屋面平面图,进行对比性分析,分析出相同部位、不同部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提问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知识量增加,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②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进行组织,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4~5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上课时布置下一次讨论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资料、亲自去观察周围已经建好的建筑物构造做法、尺寸设计等内容,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在讨论课上各组派代表发言,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补充发言,做到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学习内容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南方隔热做法的种类时候,就布置同学去调查实际生活常用隔热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法,上课的时候请同学讲解。建筑工程做法很多,教师不可能全部地讲解,由于建筑具有共性,只要弄懂工程做法的原理,总结规律,遇到不同问题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找到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我院《房屋建筑学》课时安排为48课时而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图片内容特别多时间短,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如何在短的课时内讲授这么多的内容,就需要改革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和画需要的时间多,也无法多角度灵活地反映建筑的空间关系。讲授建筑节点详图,建筑平面布置工程案例如果采用在黑板上绘图不仅浪费时间,速度慢,而且学生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黑板一擦黑,就无法再现。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添加一些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书本知识过于枯燥、乏味,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就靠教学手段的改革。

2.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做法。

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我校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好处显而易见,传递的信息量大,大量的图像让学生一看直观明了,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艺术效果,使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把图片、文字、图像及动画制作成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灵活。房屋建筑学中的建筑构造有大量节点详图和建筑设计案例可以通过课件准确的表达出来,时间短,效果好。课件不但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学生也可将这些知识拷贝在自己的电脑上,反复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密切相关,教师在没有条件带学生去工地的条件下还可结合录像、模型、实物照片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已建好的建筑物、在建建筑物,由专业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讲解,直接接触各种构造节点的做法、分析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纸与工程实例的对应关系,巩固学生对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在讲授楼梯间设计的时候,对已建的工程的楼梯不同部位一一照相,再利用照片对照进行讲授,具体到楼梯净宽设计、平台宽度设计、踏步高度、宽度设计、梯井宽度设计,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比仅靠嘴来讲授,清楚明了得多,学习效果好。

四、考核方法改革

1.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完全闭卷考试,重点放在学生对建筑基本理论和构造方法的掌握上而考察学生设计动手能力的试题较少,原因有两点:一是考试时间短,设计题目不易做完,二是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让学生全部熟记是难以做到的。分析得出结论,单纯靠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问题,开卷考试又会使学生放弃对一些知识机械记忆,忽视本课程的学习。房屋建筑学课程既需要必要的理解性记忆,还需要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找到一种理想的考核方法。

2.考核方法改革具体方法。

我们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特点的考核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分数的60%。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布置的小设计,例如外墙身剖面设计、楼梯设计、屋面设计等占期末总评20%。第三部分平时出勤情况占期末总评20%。第一部分着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应用知识部分,重点考核学生的运用所有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和绘图水平,第三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样的方法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与西方的大学相比,他们部分平时的考核比例可以达到60%,期末的考核只占40%,我们觉得考核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应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将考试方式综合运用,这样才可以扩大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避免学生的只靠临时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综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核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五、结论

篇4

1.重难点内容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偏差。本门课程涉及内容很多,所包含的重难点内容也相应较多,学生在整个学期中要想做到掌握所有重难点内容,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难点内容记忆的混淆。例如外国古代部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相关内容,以及外国近现代新艺术运动时期众多艺术流派的出现等,由于涉及流派风格各异、人物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混淆,张冠李戴的情况。

2.纯理论知识讲授,容易形成单调感。《中外建筑史》主要是以讲授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如果单一的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授所有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感。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针对上几个问题,本人在近年来的《中外建筑史》课堂上尝试采用一些解决方法。首先,想要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基本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放矢的选择重难点内容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讲解,把其余内容作为课下辅助阅读理解。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解决课时不够的困难,《中国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三部分内容以基本采用5:5:4的分配方式来完成一学期16周的学时安排。其次,在所讲授的重难点知识中,发展时间从公元前3千纪一直贯穿到近现代,其中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典型实例等都极为庞杂,如何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和错乱是重要任务。我的做法是:在所讲授的每个时期或地区内容中,寻找出一条主线来贯穿整个时间轴,在这条主线上把重要人物或重点实例或事件穿去,使得学生在掌握该部分内容时能够产生联想记忆,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样就使得记忆的难点和要点主要是这些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最后,关于纯理论内容的讲授,如何使学生避免产生枯燥和单调的感觉。我的做法是将授课方式多样化、授课内容趣味化。采用讲授、讨论、角色转换等方式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讲授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再来就是增加多种可能使得授课内容更加有趣味性。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内容、关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及互动讨论等都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有所增加。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在几年的授课实践中,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基本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授课内容有选择的删减之后,大大减少了课程任务量,使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对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难点内容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一个重难点内容,掌握由重要人物和典型实例所串起的主要发展轴线,使得整个历史阶段的内容有了相对容易的记忆点。以古罗马部分为例,这时期重要建筑类型多样,有庙宇、广场、斗兽场、图书馆、浴场等。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建立的主要发展轴线便是古罗马人对于公共建筑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热忱。在这条主线之上包含有古罗马时期最为重要的几个建筑实例,有万神庙、大角斗场、古罗马广场群等。对于重要势力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容易很多,这样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记忆方式效果较好。再来就是教学方式的多样话和趣味性的提高,由于加入了相关内容的视频作为辅助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只是从教师一人视角来了解历史发展过程,而是有了多方的理解和解读,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增加趣味性的一个好方法。再加上让学生对于近现代的建筑大师的自我解读,更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兴趣度,促使学生自发的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混凝土结构、结构力学、结构抗震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培养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预算、招投标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置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结构设计、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预算和招投标等岗位,这些工作岗位都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具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已由多层建筑设计转变为高层建筑设计;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必须掌握高层建筑结构的识图与读图等知识,清楚高层建筑中哪些是主要受力构件,哪些是构造构件,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高层事故应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有赖于该课程的学习;土木工程预算和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大量的分析计算都要靠计算机来完成,要求工作人员要在看懂图纸(很多是高层建筑图纸)的基础上建立分析模型,做到不多算、不漏算,这也有赖于该课程的学习。工程专业开设该课程的意义由此可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该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希望能为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内容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工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欢迎的是具有完备知识结构又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人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涉及很多计算,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该课程的学时往往十分有限,因此,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并注意兼顾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将该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与布置、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高层建筑地下室和基础设计等,与先修课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基础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等有紧密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现象。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师处理与已开设课程重复的内容时,应做到“重复的内容讲差别,相似的内容讲典型,突出重点”[1]。例如:荷载计算部分的一些内容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相关内容相似,按照相似的内容讲典型的原则,对该部分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高层建筑结构的风荷载计算(考虑风震系数),而活荷载计算可不考虑不利布置;框架结构设计部分的一些内容,与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按照重复的内容讲差别的原则,对该部分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如何调整位移比、周期比、轴压比、相邻层刚度比、层间位移角、层间受剪承载力比等高规参数;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部分的一些内容,与基础设计和基础工程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按照重复的内容讲差别的原则,教师可重点讲解高层建筑“筏板基础”“桩基+筏板”设计中的常见错误及其原因。

二、课程教学模式

在开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整合课程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将“教、学、做”有机结合,着力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处理“懂”与“会”的关系,学生可以先懂后会,也可以先会后懂或边懂边会。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建筑设计院、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所,广泛开展直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一体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PKPM软件应用、工程设计实践和考核[2]。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讲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设计理论、抗震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内容为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学习评价指标;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与提升,广泛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力促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应做到课堂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相结合[3]。第一,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难点,并向学生指定课外自学的内容和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化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矛盾。第二,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4]。大学生思想独立性强,思维灵活,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因此,在全班或小组内围绕一个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如在高层结构选型内容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以某“高层设计采用哪种结构体系较合理”为题在班级范围内开展讨论,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通过主动思考掌握高层结构体系的有关知识。就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讲,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到黑板前陈述意见,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也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向学生明确课后的复习内容、预习内容及思考题。对于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或课外学习小组(宜以宿舍为单位)讨论。教师还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以高层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应用为基础的小型竞赛活动,如PKPM建模大赛等,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第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笔者的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觉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难以理解,难以联系具体工程实例;结构设计只是停留在单个构件上,不明确结构整体设计的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入工程实例,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比如,对高层建筑常用的三种结构,即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可借助实际工程项目,依次详细讲解抗侧力构件的布置、主要高规参数的控制、平面的布置、施工图的绘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清结构设计的整体思路,加深对规范条文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可以来自企业生产实践,也可来自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工程设计实践项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实践(包括结构选择、结构建模、施工图绘制等),是提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PKPM软件应用教学

PKPM软件应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教学步骤:(1)结构布置的讲解与练习。在此步骤中,要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用PKPM软件建模的技巧,理解“抗规”关于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基本要求。结构平面布置要求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质心和刚心重合[5]30−31;结构竖向布置的要求主要是抗侧力构件沿竖向不突变等。(2)PKPM基本计算参数输入练习。在此步骤中,应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工程结构的实际情况输入PKPM相关参数,并理解基本风压、基本雪压、设计地震分组、抗震设防烈度、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等参数的含义。(3)PKPM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和参数调整。在此步骤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相邻层刚度比、轴压比、整体稳定是否满足要求,并对不满足要求的参数进行调整。

(三)工程设计实践教学

开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强化工程概念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在工程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参观调查当地已建高层建筑,了解其构型、结构体系、存在的施工问题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高层建筑的建模,如15层以下教学楼、办公楼、宾馆等框架结构的建模,20层以下住宅楼等剪力墙结构的建模,20层以下写字楼、公寓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模。

(四)课程考核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常规考核方法是笔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但笔试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80%,这容易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该课程的考核应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采用笔试、上机操作、实践环节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试卷的制作可参考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资格”考试;上机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0%,可以给定房屋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PKPM软件完成满足结构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构建模;实践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30%,内容包括考察报告的撰写情况、在分组建模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

如前所述,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向学生明确课后的复习内容、预习内容及思考题,其中预习的内容可以是参观现有高层建筑结构,调查了解其结构形式、结构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等,并形成文字。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总结引出新课题。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可按照理论讲授―例题解析―学生练习―归纳总结的步骤组织教学。如在讲解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时,可先分述每种结构体系的概念,再举例分析典型的结构体系布置,然后让学生画出附近教学楼等高层建筑的结构,最后归纳总结常见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课堂讨论教学环节一般可采取学生自由发言与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安排有小组前期调研的情况下,应紧紧围绕小组代表的汇报发言开展现场提问。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到建筑设计院、工作室参观实践,以实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黄淮学院在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设置了建筑设计院校内实践基地,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到这里结合教学内容参观实践,无疑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实现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邵莲芬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海成,徐海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72―75.

[2]刘圆圆.浅谈《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8119―8120.

[3]孟丽岩,王涛,陈勇,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77―78.

篇6

(一)梳理纲目法专业应用实践教学是系统工程,梳理纲目、抓纲带目才能做到“先做正确的事情,再把事情做正确”,才会有正效应。“纲”就是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给谁培养人。这要靠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指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四项“逐层构建”,因此学部首抓这个纲。“目”是怎样培养那样的人,靠教师、教学方法、教材、课程建设“多方构建”。采用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后修订教学与实习实训大纲,使“逐层构建”和“多方构建”先后有序。

(二)点亮特色法通过教育教学设计,实现“专业不新、特色新”。通过教学实践积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新的课程体系以及职业适应性训练课等方面重点突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学专业突出BIM设计实训;建筑工程管理与造价管理方向将突出广联达应用软件、PKPM应用软件实训;毕业设计围绕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项目管理三大方向;建筑工程方向的结构计算在手算的基础上,强化PKPM应用软件实训;道桥方向调整纬地、桥梁博士等实训软件的使用,强化职业适应性训练。毕业实习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践行真题真做等方面也要瞄准了应用性人才的专业能力指标。

(三)深抓机遇法创造机会,放大机会,开拓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新局面是应用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与北京华通设计顾问公司的合作最初是学生到对方企业实习,利用这个开端,放大到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企业留用。将实习合作放大成为深层次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了稳定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在积极申购广联达软件同时,与广联达软件公司深度洽谈,成功运作创办了广联达示范学校和广联达应用软件认证基地。利用哈工大建筑数字化中心教师来学校授课的机会,酝酿产、研、学三方创办“BIM设计”联合培训的构想。“BIM设计与施工”平台模式是未来主流趋势,但由于建筑信息模型构建信息量大、操作复杂,虽有无错设计与施工、立体化全息化等诸多优势,研究型院校土建类学生还是不愿涉猎,抓住目前的空窗期,同中国图学学会确定BIM设计软件应用Ⅰ级认证事宜,对学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四)教师先行法落实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营造终身学习、定向提高的学术氛围,重点培养优秀骨干力量,以点带面,创造下厂一线实训实践条件,促进其向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干事其实就是干人”,只有具备优秀的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适合东方学生的教师队伍,专业应用实践教学改革才有后劲和支持力。根据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特点和兴趣取向,明确教师的学术方向,每人负责一个领域的科技文化竞赛项目,保证学生准时有序地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践行“复杂管理简单化、常规管理模式化、全面管理规范化”三项基本原则,专人专项、有条不紊地带动学生课余文化建设。

(五)兴趣激活法通过教师定期定向指导、学生自发组建学习社团联盟、高年级学生作为参赛主体、低年级学生作为参与补充等一系列措施,学生的第二课堂被有效激活,老带新、强带弱、强强联手,使得学生竞赛活动在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后取得显著成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价值认同得到最合理的途径获取,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得到空前加强。

二、突出应用型特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一)借助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全效激活“第二课堂”利用学生与教师的课余时间定向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或学术联盟,采用树根状拓扑发散形式,多点开花,全面振动。通过获奖荣誉对其他学生形成强有力冲击感受,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竞赛团体中来,第二课堂教与学的氛围具有规模后,就会反馈于正常的课堂与实践教学,“一”“二”相长,学风建设水到渠成。

(二)打造应用性职业认证平台率先在东北地区同层次学校中开设《BIM设计软件应用》课程,创建“土木建筑应用软件实训室”以满足硬件需求取得了“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承办院校资格,使建筑信息模型设计、设备与施工应用实践软件技能提前跨入最新前沿阵地。这是被业内称为“第三次设计技术革命”的全新领域,率先占领会带给学生就业实力的强力支持。大力推进广联达软件应用,成为“广联达软件应用示范院校”,取得“广联达应用软件认证基地”资质,与强势企业合作建设人才教育基地,逐步改良应用实践环节的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求得与实习、就业市场接轨。

(三)变“实习基地”为“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深层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关系把合作教育基地建设成为集“专业技能培养”、“新技术应用”、“生产实习”、“教育信息反馈互动”功能为一体的平台。通过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规范基地管理,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基地校企双方师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水平,创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篇7

(福建省长汀职业中专学校福建长汀3663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职语文课程及教学改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建构主义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而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如何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让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应时展的要求,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 :建构主义;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47-04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一)建构主义的涵义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人们认识事物的原理和教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何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则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因此,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人们现有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会在新的情境中通过人们的协作探究、会话交流产生新的认知,而且会在不断更新的情境中不断更新和超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不能由他人灌输获得,别人灌输的知识只能成为形成新认知的一个要素,而真正的个人认知需要由认知的主体自己去构建。

(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论,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其将学生看做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它认为,知识并不能够被输入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外界的互相作用建构对知识的新理解。这个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知识和事物中的重要性,明确了学习者的主置,明确了知识必须由学习者在不断更新的情境中去更新认知。所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从来就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的——甚至是在推翻前人的所谓真理中前进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识记,教学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进行灌输。教学应该是让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让学习者在与他人协商对话、交往沟通和质疑中构建知识的意义。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教学的主体对象,强调了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者主动体验,在与他人的共同协商对话、交往沟通和质疑中构建知识的意义。教师只是在学习者认知的过程中起到组织指导、促进帮助的作用。因此,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学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

二、传统语文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比较存在的不足

我们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要通过吸收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继承。其实,许多传统的教学理论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如启发式教学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种“启发诱导,有求乃应”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好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固定的教材,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中我们只注重教学效果,却不注意升华学生的精神;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应用,却不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建构;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却不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只想把成人对世界的理解强行让学生接受,却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潜质;只想让学生“学会”,却忽略了学生在“会学”中的收获及“乐学”的体验。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割裂开来,语文学习成了为学习而学习,而不是为了体验(应用)生活、人生和社会而学习。语文知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不能应用到生活、社会和工作中。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为实现中职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还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主参与”,这些改革要求刚好契合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或者说,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可以为实现新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学习法、情境学习法、主动合作学习法、“抛锚式”学习法、内在驱动学习法等学习模式都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极佳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为语文学科服务学生发展拓展了空间

基础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要为专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虽然改革后的新教材有许多亮点,但是单一的教材仍然难以满足各种专业的发展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之一,各专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我们就应该为其提供不同的专业知识储备,让语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够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在不影响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目标的前提下,应该突出语文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四、中职语文教学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改革的思考

我们引入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是紧紧围绕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的,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较难达到这个目标。

(一)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改革中职语文课程模式

1.中职语文课程模块的构建

为使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能更好地推行,达到培养新时代的新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应该对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新的语文课程模式可以借鉴模块式教学法成功的经验进行构建。在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可考虑增加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设立职业模块的内容,以及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设立选修模块的内容,将课程分为必修模块、职业模块和选修模块三部分,如图1所示。

在编排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适当引入一些新文学素材,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去发现和品味生活美、文学美,让语文活在学习和生活中。

在利用现有的职业模块教材时,教师要结合专业要求和工作中的具体应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专业合理地选材,删除与专业不相干的内容,让职业模块的教学真正能够为专业服务。

选修模块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大胆尝试。课程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建立选修子模块。各子模块由备课组统一设定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按照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如讲座、活动、调查、交流研讨等方法。选修模块的内容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且有很强的时代特点,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

模块教学按模块划分,每个模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如表1所示。

2.新课程模式的教学安排

新课程改革必然会影响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为适应新的模块教学模式,就要对旧教学模式中的班级、教师和教学地点固定的形式进行调整。在进行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教学时可以仍旧按行政班级授课,但在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时就要打破原有班级限制,让学生到自己选修课程的班级上课,并且由选修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学校在为选修课安排教学时,要为选修课安排一个全校统一的时间,以便在统一的教学时间里组织语文选修课教学。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之后,中职语文教材出现了几个版本,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各种版本教材有了较大改进,其中也有许多亮点。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让新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就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新课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了一些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和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外,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任务驱动法、情境学习法、主动合作学习法、综合性学习法、内在驱动学习法等也是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文学作品的赏析应用情境性学习法就不错。可以应用音乐、影视、图景再现等多媒体形式将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处专门设置的情境中感受和品味文学作品的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互相协作、交流探讨,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如,应用文写作教学就比较适合应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方法将写作的要点传授给学生后,可以再现真实情境任务,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写作内容。总之,教学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感受体会,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三)改变师生课堂角色,改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并且掌控课堂。学生对教师不敢质疑、不敢创新。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全然不是这样,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信息的加工者,教师只是在学生建构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它注重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相互协作,师生在新知识建构中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关系。

(四)倡导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这种只注重独立不注重协作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合作应对问题,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应对问题时进行协作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应有协作精神,学习者应在共同讨论、交流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对新知识的建构,以达成对新知识的共识。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学习者协作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

(五)交流合作成果,最终完成意义构建

传统教学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死记硬背的问题,学生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建构主义理论将知识点学习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在探索知识时不断与他人共同探索交流心得,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学生在探索得到新知识时,因为存在情境设置、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等因素,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应用交流会话分享结果的教学程序有利于使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更接近真理。知道了知识的前因后果,则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

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建议

(一)融入时代气息,拓展教学内容

融入时代气息,构建开放的大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们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该让课内外的知识融合起来,把富有时代气息的影视剧欣赏等语文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也可以把语文赏析的技巧应用到编写短信贺词、专题微信中。这样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将语文的技巧应用到了生活中,既拓展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二)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课堂

平等的课堂关系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之一,没有平等的课堂关系,课堂气氛就变得凝重沉闷,交流合作也就无法进行。要建构和谐课堂,首先要求教师放下师尊,敞开心扉,尊重学生的思想,让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只有学生敢于对话,敢于质疑,新知识的建构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三)注意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学生正处于对新知识探求的活跃期,依照学生兴趣方向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成效最好。只要学生有兴趣探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反思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二是教材。教师应按照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灵活调整教学深度、教材难度。

(四)完善考核机制,倡导多元评价

教学考核起到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作用,也对监测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推动课程教学向好的方面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因其注重学生对知识建构的探求过程,所以仅仅应用传统模式的终结性评价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我们要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倡导多元评价和多层面评价,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力求评价的客观公正,让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开拓了新视角,也为中职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但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才能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霞红.高效课堂——问题的核心作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1(1):28-30.

[2]陈文丽.改进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三点设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6-37.

[3]徐斌艳.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4:294.

[4]刘喜云.对构建高职应用数学课程体系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35-37.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说

建构主义是从认知主义理论中引发出来的一个分支,该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 世纪90 年代最早提出的,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心理学家也努力推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理论的提出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提出了要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积极创设一个适于学习的教学环境,促使学习者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教学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得以有效地实现。

2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三种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等几个步骤来完成。即明确学习主题,建立知识框架;进入问题情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共享协作,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模式,指先要为教学而确定真实事例或问题即所谓的“锚”,随即向学生呈现该内容即“抛锚”。此类教学模式中“锚”的确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确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据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指教师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可在不同的时段、情境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授同一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不同角度进入同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而全面的意义建构。

3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有几大“瓶颈”急需突破:

首先,生源问题。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语言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均较薄弱,语文的词语运用能力差、语法知识欠缺、读写水平低下。

其次,教学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属于近些年才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教学的很多方面还处于稚嫩状态:传统一元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也稍显陈旧,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最后,教材问题。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对教材及教学内容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仍需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多元性、时代性、联系性的教材出现,以弥补对应用型人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不足。

基于以上现实,笔者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三年制及五年制新生做了问卷调查,并与各专业教师进行了沟通,结果显示,三年制学生因为参加过高考,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能力相对高于五年制学生,各专业教师则更强调在语文课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职场能力的培养,故此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我校不同专业需求,我们大胆进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规定三年制《大学语文》课教学,以“文学欣赏”(随机进入式教学)、“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口语表达”(抛锚式教学)三大模块作为重点;而五年制《阅读与写作》课教学,则以“不同文体文章阅读与写作”(随机进入式教学)、“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随机进入式教学)、“应用文写作”(支架式教学)、“口语表达”(抛锚式教学)四大模块作为重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

4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但由于受到了多年应试教育及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他们“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较为严重,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性的教学。

4.1 构建“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在“文学欣赏”模块教学时,构建“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亦即学生可根据自己偏好“随机自由”选定内容,亦可通过不同渠道,设置多种学习平台,选择喜欢的学习路径进入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剖析,以增加文学欣赏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内存”。如在“徜徉诗海,感受美韵”――古典诗歌《春江花月夜》赏析时,设置了如下学习路径:以音频、视频创设情境,用“月亮”这一意象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多方面随机进入学习,学生们从以前对“月亮”意象表达“思乡”或“相思”等情感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其内涵深入挖掘,进行多层次思维能力训练,并加以理论化整合后,“月亮”意象得以延伸至:永恒和圆缺的循环变化,古代文人寂寞与孤独的惆怅,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态……,进一步拓展到对于“春 ”、“花”、“夜”等诸多意象的联想和分析,既提高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训练,最后,师生采用自我评价、组间互评、扩展评价等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此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4.2 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专业能力和职场素质尤为重要,为此,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对我校三年制及五年制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模块的教学,效果凸显。

在应用文写作模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分解学习项目,先行搭建知识框架即脚手架,引导学生掌握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然后,指导学生写作。

如在学习“求职信”写作时:搭脚手架――详细解析“求职信”的内容要素和格式要求;设定情境――学生自主结成小组,在分析求职岗位的能力要求和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个人情况进行求职材料的准备工作,之后以小组某一同学为例,结合他的求职材料,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分析这位同学求职信的写作内容;合作学习――小组同学根据讨论分析的情况,结合求职信的写作要求,模仿范例格式、结构进行写作训练,分头展开写作,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总结归纳,消化提升,最后由学生对求职信修改、定稿;效果评价――模拟职场现场招聘,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在同学面前介绍本小组求职信的形成过程,相互借鉴,以求达成共识。

4.3 创建“抛锚式教学”模式

把“抛锚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口语表达”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无疑为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满足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口语教学中,我校高职各专业遵循由易到难的阶梯性原则,按照“自我介绍”、“倾听”、“朗读”、“演讲”、“有效沟通”顺序进行讲解和训练。以“有效沟通”为例,高职生由于封闭自己、认知偏差、教育缺失等原因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沟通障碍,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完成“有效沟通”的口语表达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与人沟通能力。根据教学任务设置情景即“抛锚”――为教学确定真实事例或问题,播放我校毕业生在工商银行作为基金经理助理,与不同客户进行沟通的视频;确定目标――学会职场有效沟通的技巧即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根据语境,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提高交际效果;自主协作学习――各小组可在本校范围内自由选择“食堂”、“小卖部”、“体育馆”、“图书馆”等能够进行沟通训练的部门,完成实地演练,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方式来提交作业;效果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效果极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以新型的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师生观和学习观为依托,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意趣,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蒋波.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2.

[2]盛艳.新课改视野下的支架式教学:师生角色调适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2(8):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