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级课程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2-09-16 07:3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级课程心得体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级课程心得体会

篇1

1.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把大多数“自我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交流讨论、总结反思都要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自己设计、探究、交流等等。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要乐于“蹲下来看学生”。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知、探究,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讲授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这个问题时,我发给每个组几张自制的紫色石蕊试纸,一张滴上事先做过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软饮料瓶(瓶中的水溶有二氧化碳)中的液体,结果试纸变成红色,将这张试纸放在一个干净的玻璃片上,同时让学生思考试纸变成红色的原因。有些学生猜想可能是水使试纸变成了红色;也有的认为是二氧化碳使试纸变成了红色。这时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将蒸馏水滴在紫色的石蕊试纸上,结果紫色的石蕊试纸没有变色;同时将一张干燥的紫色的石蕊试纸放人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结果试纸也没有变色。此时,有的学生想到可能有新物质生成。这种物质是什么呢?这时我又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将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在紫色的石蕊试纸上,结果紫色的石蕊试纸都变红了,这个实验说明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变红,此时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可能水中生成了一种酸。这时可以告诉学生这种酸就是碳酸。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刚才变红的试纸,学生惊讶地发现红色已经褪去了,原因何在?有的学生认为可能是碳酸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了,也有的认为可能是分解了,说法不一。此时,我让学生先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了成红色,再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加热并将沸腾后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结果原来的变红的溶液又变成了紫色,石灰水也变浑浊了。对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早就有了了解。这时不用我再解释,学生已经很自然地想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而碳酸又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同时也了解到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很容易分解。这时,我又追问是不是二氧化碳与石蕊反应而没有与水反应呢?学生思考后认为刚才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没有发现变色,所以不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石蕊反应了,而是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2.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为学生的智力发展、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品质。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科学的方法,为学生的智力发展、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对科学方法的传授形式多样,呈现的方式主要通过实验、基本概念和理论、习题和化学史等方法。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放式教学

基于对上面两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认识和反思,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更倾向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通过实践、对比、论证、分析,探索出“角色定位--网络先导―环境开放--互动探究”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明确开放式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实施开放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者,起组织和督导作用,是活的要素。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转换自身的角色,把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容易让人们忽视的恐怕就是情感效应的因素。教师的亲和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情是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这句话道出了情与教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真诚的感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真诚的感情是爱的使者,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相互依赖的桥梁,使教师顺利地实现教育目的。

二、 网络先导教学是我们计算机操作教学的必要手段

我校现有学生用微机室两间,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在60人和40人,基本能保证学生在上机操作练习时达到一人一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或自制课件进行演示示范,并结合必要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例如在学习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操作时,我们利用网络教学软件的“全屏广播”功能来进行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示范操作,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已的屏幕上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尤其是非常关键的操作细节,这就免去了学生睁大双眼紧盯大屏幕之苦。操作示范后,教师即可关闭“全屏广播”功能,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进行相关项目的操作练习。教师还可以从他的操作中取长补短,又可以指出其错误所在及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防止了学生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学习环境的开放性

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从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入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智能发展,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提出不同于书本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让学生觉得自已有主动权,能做出自已感兴趣的事,以激发其自发学生的动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探索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坚持以实践为中心,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可体现为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任务的灵活性。

四、网络互动学习是我们计算机操作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3

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带给教师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所以,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知识和理论,并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就一定能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化。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师生互动,我的理解是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一方被另一方牵着鼻子走,或者一方机械灌输,另一方生吞活咽。“动”是高层的积极主动地思维活动,绝不是形体上的肢体活动。教师应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具有趣味性、真实性、挑战性。在讲授新编的教材课程中,我们发现首先课文的标题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打折销售”等都变成了教科书某一章或某一节的标题,感觉不像教科书,而像一本有趣的读物。在讲课中学生一看到标题,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使他们感到这就是现实生活的问题。其次,在书的设计中非常巧妙地引入了学生喜欢的卡通图和小动物,使学生感到新颖和有趣,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生动、浓厚,更让学生感到上数学课似乎在玩动物图片。最后,教科书的编写还具有挑战性,如讲生活中的数学时,曾提出“1万步有多长?100万册数学课本摞在一起会有多高?1000万,1亿究竟有多大?”等。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但通过学习后才发现许多问题与想象差距很大,感到学习源于生活,而又富有挑战性,相应的,他们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

篇4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综合实验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建立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了适应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圳大学医学部秉承“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展探索性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科研活动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构建的背景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构建一方面在于我校大力倡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基金项目,如“大学生开放基金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校级项目”,学生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较强。2012以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累计承担开放基金项目236项,挑战杯项目129项。科研项目的支撑为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学部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科生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分别为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生导师。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很早接触了导师的科研团队,有很固定的科研场所,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此背景环境下,2012年适逢我校医学部进行系统器官课程整合。在系统器官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也将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整合为机能实验课,将部分机能实验学时减少,增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36学时,最终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开设。

2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开设对象为二年级的临床学生。教师于放寒暑假前布置创新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或导师自主选题在假期内进行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开学提交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开题报告课堂讨论,确定方案后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并进行进展答辩。获取数据后,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结题答辩,并最终提交实验论文。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索性实验课程开展的时间贯穿一个学期,业余时间实验室均向学生开放。

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委,将学生的实验论文编集成册,论文集内容包含:领导寄语、优秀开题报告、优秀中期报告、优秀结题报告、学生感想、花絮、学生论文展示和教师总结。论文集的制作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科研成果,实验教学的优秀成果可以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外,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有目标地培养,并组织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3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辩结合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规范性。成绩评定包括开题报告成绩(20%)、中期报告成绩(20%)、结题报告成绩(30%)和平时表现(30%)。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效果分析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5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其次,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是一项相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解决科研经费、场地和相对应的实验设备。在如今实验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学院对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应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虽然全部学生参与了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有部分学生从导师方面得到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仅靠本科生基金项目经费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经费支持无法满足,应当进一步增加该课程教学经费的投入。

篇5

1.新课教学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某些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采取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使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变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另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画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代替“讲”,用翻“图”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2.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高度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素材。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此,这对初中生而言并不难。

4.备课要认真、充分

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4.1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重组教材、迁移知识,切忌一个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复制”,一个班又一个班地“放映”。例如在备课“黄河”时,我将教学内容由浅到深地分成四大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灾难几多许;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县长等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更和谐。

4.2认真研究教材,寻找记忆窍门。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抽象、难记的知识,使其简单化,有利于学生识记。如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工业区内主要有六个工业城市,学生很难记准确,没有方位感。经反复研究教材插图,我这样设计:先记首都(东京)、在东京南方为横滨;再利用濑户内海记(大阪)――大阪位于濑户内海的东海岸,神户位于大阪西边,这样就记住了四个――比做两对“孪生兄弟”;名古屋位于两对“孪生兄弟”中间――比做一个“独生子”;北九州位于九州岛的北部――也比做一个“独生子”;同时可利用横滨来记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位于横滨的西方。这样学生对六个工业城市的空间分布位置就会很清楚,其中横滨和神户为日本著名的两个海港。又如俄罗斯境内的北亚三条河流,我结合初中学生快毕业的现状让学生这样巧记:自西向东,快毕(鄂毕河)业(叶尼塞河)了(勒拿河)。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效益,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提倡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投影、录像、幻灯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组合教学。改变将课本内容原样照搬到课件的做法,以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以表现或演示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所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6.搞好区域地理教学

篇6

【摘要】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学习,研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课改的要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多一点成功的体验和创造的信心。教学中要力求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重视学法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转变观念;和谐氛围;学法指导;利用资源

淮安市初中化学于2005 年秋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十年多来的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加深了我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我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体验和感受,现将我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从“面向少数学生,追求尖子生”转向“面对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二、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学习是学习的追高境界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积极主动的探究”。下面是我在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上课之前,我先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作好准备:淤请在自然界中找一找哪些场合存在二氧化碳?看谁发现的多。于你都知道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知识呢?由于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同学们参于准备的兴致很高,课堂上更是兴奋不已,个个跃跃欲试:“我呼出的气体中就有二氧化碳”、“灭火用的灭火器里有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汽水里也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能变浑浊”……

在学生各抒已见后,我接着又问:“现在,我们想通过实验来显示二氧化碳能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怎样才能得到二氧化碳呢?”学生回答:“用我呼出的二氧化碳”、“我查过资料,可以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可以制得二氧化碳”……这时,我顺手拿起一名同学带来的可口可乐,“能不能从可口可乐中获得二氧化碳?如何获得?如果有了二氧化碳,那么,你想探究二氧化碳的哪些奇妙的变化呢?又如何进行探究呢?”在同学们汇报了时,我一边耐心的倾听,一边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我在充分肯定同学们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相继做完了实验。但实验效果却不尽如意:有的实验小组做二氧化碳灭点燃的蜡烛实验时,出现了蜡烛不灭或者在上方的蜡烛灭了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的现象;也有的小组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红,加热仍旧是红色。对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我没有视而不见,更没有抱怨和责备,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这样,同学们通过亲手实验探究和观察思考,不仅直接感受到了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而且还真切地体验到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重视学法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健康活泼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对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我采取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再做适当的引导、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顿悟、内化的过程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如在进行化学式命名的教学时,对于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考虑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化学式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只是给出曾经学过的一些化学式,如CuO、KCl、MnO2、Fe3O4等,让学生自己命名,并引导他们对这类物质化学式的命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关于组成中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命名,学生可同样根据已有的知识顺利完成,如K2MnO4、CuSO4、CaCO3 等,但在给H2SO4命名时,学生却卡壳了,几乎异口同声地读成了硫酸氢。对此我并不急于进行评价,而是在黑板上写出了碳酸的化学式,然后问学生“H2CO3”表示的物质名称是什么?学生在若有所思后,主动地对刚刚的错误进行了纠正,我及时地对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真切的体验了类比迁移的重要方法。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化,尤其在硬件设施上,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每位老师都配备笔记本电脑。化学老师们应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的功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化学原理,如原子内部结构的构型、溶液形成原理等,都可以用flash动画形象的进行描述,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篇8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1、新课标和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让学生学习什么?

新教材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读本,而是从事教学过程中经常积累的经验和在设计过程中

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新教材的特点是:问题多,活动多,图片多,不仅有正文教材(即陈述部分),还有大量的活动教材。这种教材编写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容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①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都提到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的都很符合实际,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自由时间去交谈有关气温和降水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能力,有创新的人才。

②讲到七大洲几何轮廓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笔画世界”,然后让学生结合地形图来想像它们的形状,然后用橡皮泥试着制作七大洲的形状,这样给学生自由时间去完成自己喜欢的游戏,符合课标中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以上两个事例中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教会学生思考,把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因为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过程中灌输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2、新教材让学生怎么学习?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和参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以活动

促发展是教材设计的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等。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克服、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在自由的空间飞翔。

我感受到学生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动手做,动脑想。

(二)存在的困惑: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由于理解认同新课程理念比较肤浅,我对课标的解读及其行为化,操作化,活动化处理的水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课程改革理解不深,造成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

1)将对课标的研读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对课标中内容标准的把握不准确,对活动建议、评价建议等没有深入地研究。

2)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适应、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能灵活变通,不能估计师生互动。

3)对学生学习地理基础水平、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及生活经验等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缺乏关注。

4)地理程程资源缺乏,教具陈旧,教师收集,制作课程资源的能力不高。

2、教学新理念和传统教学观的整合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想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但在课堂上往往受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常常有意无意的围绕传授知识的框架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外的深层次的功能。

3、开展活动和落实双基脱节。

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务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利于教学创新的教学评价环境尚未形成。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流于形式,面面俱到,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与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对新教材处理的几点做法

(一)以“活动”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

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内容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做第43页的活动1、2题,让学生一堂课的开始首先得出了一个结论,天气与交通,与生活,与农业生产,与战争等都有密切关系,并加入了二战期间偷袭珍珠港事件与天气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节要学习多变的天气是多么重要。与生活,军事等多么密切相关,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内容学习时,我首先让学生做50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得出结论,原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及我们冬夏饮食是受气温决定的,热带沙漠的住房特点等。从而让学生觉得气温学习是有用的,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海陆变迁时,我先让学生看活动内容,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竟能发现人类活动遗迹?从而打破由“沧海桑田”神话导入而采取更现实的事例导入新课,学生必然会感到好奇,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二)“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水样,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类水样贴上标签,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学生收集了学校附近安广镇龙泉泡水样,有的收集了乐胜乡永乐村的水样,针对这些水样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安广镇龙泉泡水样受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所致,从中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树立节水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将乡土地理有机地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使地理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

(三)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将活动内容作课题研究和作为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

如在学习到空气质量高低时,空气质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第48页举出人类影响空气质量的事实,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现状原因,有无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可让学生就上述事例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小论文。

(四)巧妙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如地球仪知识学习完之后,可将制作简易地球仪作为课后作业,会增加学生主动动手能力,再如在学习地形图判断后,将活动2题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真正懂得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怎么来的。(五)以讨论、辩论、竞赛等方式处理活动内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