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07:21: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阶段学习经验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教育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小学教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理论学习体系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全面地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
一、小学数学概念
1.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深度的加深,很多概念会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和修正,因此小学概念相对而言比较简约。为了衔接生活和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概念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且以具体性为主。同时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小学数学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如图形辅助式、字形结合式、定义式等。
此外,虽然小学数学概念经过了简化,但是数学概念是有较强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经验来源
在概念化阶段,有专家学者研究了圆锥形底部结构的经验来源,并认为经验的不足是导致概念出错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老师将经验分为生活经验和积累活动经验,积累活动经验又包括直接数学教学活动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和专业设计的教学活动经验等。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当其中一种经验出错时,另一种经验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多种经验共同作用,从而形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获得的来源有经验和学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个人的经验总结并不完全是正确的,通过学习,可以纠正经验获得的概念知识。有学者指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修正学生生活经验所获得的错误概念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将常见的错误概念纳入教师手册以供教师参考的重要教学建议。
此外,有些概念无法或者较少在生活中接触,此时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分数学习进行调查分析后得知,学生计算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数学概念,而一味地背口诀来解题。强调教师的教学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是有效弥补生活来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
2.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
(1)概念同化法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注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借助图像、数形结合、比较分析、预先设置错误、理清概念、精选习题巩固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魏勇提出了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这和雒晓霞的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本质是一样的,皆是强调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2)APOS理论
此理论建构过程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或活动(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概型(Scheme)阶段。各阶段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APOS理论教学模式表
针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操作阶段,以刚性材料为基础,注意适度性、典型性和有效性;过程阶段,运用问题串引思维深入;对象阶段和概念阶段则应以多元化的操作,丰富和完善概念。
目前,关于该理论较少运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仅有少数的文章运用该理论分析小学数学概念的编排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要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该理论目前在中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较为丰富,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加深对APOS理论的实践都是有益的探索,能够弥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空白。
参考文献:
[1]闫天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郑小龙.小学数学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的数学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4):37-38.
[3]张景媛.数学文字题错误概念分析及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1994(27):175-200.
[4]方文邦,刘曼丽.对我国小四年级数学低成就学童在分数学习的迷思概念、错误类型与成因之探讨[J].科学教育月刊,2013(358):20-35.
[5]魏勇.数学概念定义应注重直观并展示普遍性数学思维方法:以极限概念定义为例[J].大学数学,2014(30):36-41.
[6]雒晓霞.初中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可视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在思考:基于两种数学概念的比较[J].浙江教育科学,2006(06):48-50.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对口升学;教育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而对口升学作为其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的亲睐。然而真正踏踏实实地研究对口升学的人并不多,其中的许多领域还是空白。研究型学习的研究在全省及至全国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其在对口升学方面还没有被广泛且实用地研究。笔者从事对口升学的一线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了,而将研究型学习应用到对口升学方面也有几年的时间了。现将一些经验总结一下,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通过研究型学习在对口升学中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初中毕业之后,绝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读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而一些达不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同学一部分选择了技能培训学校或流失,剩下的一部分进入到了职业教育学习。这些学生不但成绩相对较差,而且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也不好。比如:上课迟到、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睡觉,搞小动作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通过研究型学习在对口升学课堂中的应用实施,使许多学生改变了过去的不好行为习惯,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主动地解决问题。
2. 通过研究型学习在对口升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职业学校的学生成绩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选择对口升学的学生成绩也不好。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实施,通过任务驱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勇于发言,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从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划分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等建立良好的规范制度,使学生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导入阶段(约10分钟)自学阶段(约10分钟)、交流阶段(约20分钟)、总结阶段(约5分钟)等环节的实施逐渐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组员自评、组员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在评价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加以改正。在相应的奖励制度的促进下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将学习任务视为乐趣,乐在其中。
3. 通过研究型学习在对口升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研究型学习的理论学习并将之付诸于实践。改变了过去“一张黑板,一只粉笔”的“满堂灌”式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组织者,而是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和同学生们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并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只是在关键地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多鼓励,少批评,使上课成为教师轻松,学生放松的一种享受。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日语 语言实训
应用日语专业是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小语种发展前景设置的一门注重语言综合素质、打造语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无论是从基础语音教学到综合语言能力提升,还是从单纯语言能力培养到外贸应用实训设置,都严格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在这其中,如何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教学对于日语应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基础,超越基础,语言实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起点低,绝大部分学生从零起步全新接触日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部分。传统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理论分析往往滔滔不绝,课堂操练缺乏应用性,语言的工具性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应用,造成“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把握“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高职教学尺度,实施语言实训。
(一)《基础日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着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强化应用实践
《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培养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四个学期每周课时分别为八、八、八、六,这充分说明了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加强语言实训,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时,教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展开课堂语言实训环节。
1.突出语音,严格训练
教师设定计划,在前四十课时中要求学生语音过关,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晨读,任课教师进课堂辅导操练,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和表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晨读活动,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整体提高了新生的语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良好习惯。
2.探求教法,提高实效
日语是以古代中国的吴音为发音基础的,因而日语与江浙地区方言之间有着不少的同音字。根据日语的这一特点,教师采用对比法,结合地方方言的发音特征,使学生更易掌握日语的发音。比如,对于日语中的五个鼻浊音假名的发音,让学生结合体会“外国”的“外”在方言中发音“ηa”;在起步阶段,较多同学R和N不分的情况,可以先体会宁波方言中“六”的发音“ro”等。通过这样的辨析讲解,加深了初学者对语音的分辨和理解。
3.提供舞台,加强实训
“每日演讲”是《基础日语》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训项目,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利用课堂前五分钟上台表演。教师在开学初把“每日演讲”的展开形式、具体要求、预期目标等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要求学生思想重视,责任到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现场评论,并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准备、呈现到吸收评价反馈,是一个积极主动应用日语的过程,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用日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演讲主题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有些还意外地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师生评价,触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质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学好和运用日语,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日语听力》:以“听”带“说”,以“说”助“听”,增强学生听说能力
“听”和“说”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充分利用视听教室齐全的听力设备,开展课堂实训,增强专业学生的听说技能。
首先,教师收集与专业知识匹配的音像资料,利用现代化媒体,带给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和专业应用性突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扎实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革新听力教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分层次教学,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做到课堂参与度不断扩大,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信心。“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外教师还在课后联系学生,疏通学生情感障碍,消除畏难情绪,使听力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日语会话》课程: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提高表达技能
学以致用是《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有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训手段分为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编对话。
1.表演对话。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中的语言、语调,用流畅的语言和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交际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需注意纠正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即“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好。
2.改编对话。借助表演对话的经验,要求学生改编对话,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对话。在对话改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同时还重温学过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3.自编对话。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场景可设置为学生熟悉的校园、超市、广场等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编排情节,确定对话流程。
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结合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选择商务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成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之前提前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有的放矢地练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商务对话。
二、扎根课堂,走出课堂,语言实训在学生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一直来是学生课堂之余锻炼综合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既扎根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展现自我风采,体现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实例证明,此类应用性专业技能活动,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日语专业借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训。
(一)组织语音语调测试
在专业基础课堂中,学生首先需要过语音关,为此,应用日语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语音语调测试,以赛促练,通过对参赛者现场朗读的测试,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与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赛前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强化正确流畅的语音语调的途径,比赛中的开口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举办日语卡拉OK比赛
日语卡拉OK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校园文艺活动,既舒缓了较为紧张枯燥的专业学习生活,又为部分在音乐表演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迎接挑战的良好精神面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一批日语发音标准、音乐底蕴上佳的校园歌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学生用日语演唱,把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紧密了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创办日语节
秉承“院系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原则,创办日语节,这是语言实训环节中全面综合的一项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了节前的活动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海报宣传、活动用具采购等具体环节,学生通过布置场景、临场组织、设计应急预案、进行节后总结、展示成果,全面地实施了语言实训。
以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首届和第二届日语节为例,活动分为“节前演练”、“现场展示”、“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
1.节前演练。全体同学分组后,每位学生明确角色,投入准备,不断演练,事先进行排演。组长全面负责,将本小组的策划过程及实施步骤以PPT演示和现场示范形式进行讲解,以便互相学习经验,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2.现场展示。充分演练之后,学生们结合实际,将所学的日语知识、日本文化融入到八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的展示活动中。“日本世情”以日本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身临其境地表现了“日本插花”、“日本茶道”以及其他体育文化的内容,辅以展板和物品的呈列的,带给观众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和风庭苑”以梳丸子头、穿戴日本服饰为主题,使参与者体验到了日本服饰文化;“晴偶屋”和“美味寿司”两个展位,需要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动手制作日式食物和日式饰品的成就感。其余的展位有,临摹日本名著中的漫画人物、经典中日歌曲翻唱、日本知识趣味问答及姓名翻译“留下真名,带走假名”等展位,日语专业学生在向全校师生的展示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同时增添了专业自豪感,增强了深化专业水平的意识。
3.经验总结。采取各小组总结汇报的形式,由各组负责人对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对应做出的临时反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总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专业教师在如何规划实训活动进程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验总结,不单纯是日语节活动的句号,更是对日语专业语言实训操作的阶段总结和概括。
4.成果展示阶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提炼日语节的各项成果,利用展板,向全校师生汇报成果。展板中的各项成果的汇集使学生重温了日语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日语节作为一个既扎根理论又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随着不断地上规模、上档次,必将成为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展示日本文化、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
三、迈出校园,融入企业,语言实训贴近求职就业
国家对高职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把见习实习作为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应用日语专业的语言实训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语言实训贯穿见习及实习阶段,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除通过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提高外,还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重点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模拟日企面试,提高实战能力
日企是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日企面试中获得成功,应用日语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日企面试环节,不仅使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而且为学生求职就业作好铺垫。
进行模拟日企就业面试时,教师以企业为中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课前,教师就面试主题,把部分问题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中,师生展开模拟面试;模拟面试之后,教师进行专题辅导,讲解日本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地参观企业,加强专业学习,增重就业砝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外贸进出跃的经济城市,市区及周边汇集了一批日商独资或中日合资的企业,例如,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等。宁波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寻求日本市场的本地企业和公司,例如维科纺织、戈凌蓝服饰等。通过联系这些企业,寻求合适的参观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见习。见习实习时真正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实地见习中对应用更有感触,对加强专业学习更有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中提高认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实习阶段语言实训是日语专业毕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以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漏补缺为主。学生运用课堂内外吸收的实训技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既能用现有知识辅助工作的完成,又能丰富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办公室文秘工作中,灵活运用日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迅速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要领和宗旨;学生在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中,参照外贸日语会话和外贸操作流程的理论实践,以理论辅导操作,以操作补充理论,更好地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辅导学生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言实训的成效。在实习阶段后期,根据学生反馈的实习心得和实结,制作结合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问卷表,由全体同学认真填写,再由教师整理形成日语专业实践实训的经验总结,为实训模式研究和环节设计的改进提供素材。
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中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设想,但实际操作已经证明多样性的语言实训环节不但加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推动应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节选).
[2]宁波教育学院2008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
[3]许陆华.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连大学学报,1998,(6).
[4]吴丽娟.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1,(6).
[5]任常毅.谈高职的日语课堂教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6]司学会.运用对话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能力.辽宁高职学报,2008,(5).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索图形与几何的相关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能体现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研究图形与几何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一、活动研究的背景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活动中总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在“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因为几何图形不能直接动手操作,再加上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不能解决,更何况难题了。这样的死循环给教学带来了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不能在解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就会导致小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都不喜欢枯燥乏味的知识。几何中的大部分知识正好是乏味的,比如,旋转、平移求角的度数等。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只能被动学习,做不了学习的主人。小学阶段正好是打好“图形与几何”基本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加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小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带动手、脑、眼多个感官一起分析图形,理解核心概念,自主获得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才能在空间观念上有更多发现。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演算和推理,才能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发展。
二、加强“图形与几何”概念的途径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数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玩是小学生的最大爱好,因为在玩耍中小学生会感受到快乐。所以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该加入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活中的图形。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准备与几何贴近的生活物品。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球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盒牛奶和一个篮球。学生看到牛奶和篮球就会想:是要进行篮球比赛,牛奶是奖品吗?球、牛奶已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顺便可以进行分组传球比赛。教师要利用生活物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是随处可见的,并不是陌生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让学生觉得学习几何不困难。
2.紧密联系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要想让学生学好几何,学好图形,就必须让这些数学问题贴近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图形就在生活中。把数学问题引入小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有利于小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这样解决过一次,就能有所理解去掌握几何概念,等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的时候便可以将发现的几何问题数学化,并且解决它。只要将数学几何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也表示数学方法的积累。
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教师也应该引入丰富的图像和物体来增强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能够将图形和生活灵活联系,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变化特征,又能丰富“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的经验。
3.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是老师讲课,还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数学训练能将几何知识具体化。在自己动手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老师也可以组织数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操作会更加直观掌握实验步骤,能够自主尝试新的实验。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时候,先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度,然后让学生猜想。学生可以自己用尺子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还有的学生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每个角剪下来拼凑在一起,发现三个角加起来就是一个平角的度数。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仅使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还给他们树立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动手学习的基本意识,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
4.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后应用做准备
小学生的活动经验都是自己在活动中积累的。通过一定的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力有所提高。实验过后学生也要学会总结,让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经验,因为人都会健忘,总结了以后图形的概念才能一直刻在学生脑海里。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更让他们及时地做经验总结,为后面学习中合理运用这些经验,探索到新的知识做准备。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活动经验是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一次或者两次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数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进行长期积累。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几何教学。
参考文献:
反思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笔者通过实际教学发现两种交叉重叠的分类标准: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反思,另一种是以时间线索为主的教学反思。以教学内容为主的反思有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一课(需多课时完成的)、一节、或一章、一学期、学年、学科的教学反思,以及整个小学、中学、大学等教学段的教学反思。由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在时间上是线性的,为避免交叉重叠,笔者主要讨论以时间线索为主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下来,我们总有“成功、基本成功或不成功”的印象,但是细心的教师不是只停留在这个大体的印象阶段,而是会追问为什么成功,或者说为什么失败,这就进入课堂教学的反思阶段。首先反思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学目标合理,接着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紧凑,层次脉络是否清楚,能否以一条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这个线索是否优化,能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这条线索的所有点是哪些;接着反思呈现知识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哪些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些方法自认为不错,但效果不佳;最后反思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思考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上偶发事件和临时应变措施,自己的教学思想等问题。山东枣庄的邵明老师认为教学反思要记:“本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教学中的明显不足”四方面的内容(《人民教育》,2002年第9期。)。瑞格更是将课堂研究细化成二十多个问题,如:1.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做什么?他们如何读过课堂的时间?2.课堂中发生了哪些互动?谁对谁说话,说些什么?3.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它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和学生行为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4.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思路。我们将这些成功和失败缘由搞清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参考。
测验和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又是对教师前一阶段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教师反思的大好时机,教学中的大部分问题一般都会通过测验表现出来。我们要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成绩统计、命题评价、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反思。成绩统计要统计学生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差、全距、组数、组距、及格人数、不及格人数、优秀人数、及格率、不及格率、优秀率;命题评价要计算试题的信度指数、效度指数、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系数;存在问题要对试卷做出科学鉴定和总结,看看试卷能否真正达到考核目的,命题是否反映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现状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要求相符合。在对教与学方面两方面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为今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累经验。
(成都师范学院数学系,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本文总结了笔者组织开展数学建模培训以及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实施方案和培训经验总结,并结合大学阶段的高等数学教学,探讨了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并将竞赛培训的有关经验应用于大学数学教育之中。
关键词 数学建模;数学模型;竞赛培训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本项比赛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推动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我校每年11月组织学生报名,随着比赛的逐年举办,学生的热情也是日渐高涨。通过近几年的培训参赛,我们再历年的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有更多经验值得总结探讨。
1 领导高度重视建模竞赛活动
此次建模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和学校、教务处、学生处以及数学系等领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系成立了数学建模竞赛工作小组组织安排此次竞赛活动,学校以及教务处给予此次活动更方面的支持,亲自动员并多次亲临现场看望学生,学生处领导积极解决暑期学生生活方面的各项苦难,数学系领导亲自参加竞赛的培训工作,细心了解学生及培训教师的情况并积极解决,使得此次活动能顺利圆满的进行。
2 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培训和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角是参赛学生,选择参赛学生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参赛成绩。我们于每年11月启动了全校规模的报名活动,为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系指导教师在报名之前进行了“走进数学建模”主题讲座。学生报名热情高涨,积极半报名参加。
选拔分为预赛和复赛两个阶段。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选拔参赛队员:首先要对数学建模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有创造力,勤于思考,用于创新并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能熟悉操作计算机;最重要的还要有团队合作意识。经过预赛以及复赛共选拔出30-40名同学进入竞赛培训名单。
3 科学系统的培训方法
此次竞赛培训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每年3月至月,培训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向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Matlab的使用;学生欠缺的知识(如运筹学,概率统计等);常用数学模型(如规划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回归模型,层次分析法等)。经过第一阶段的培训,学生已经具备的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具备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8月至9月,数学系对参赛学生进行了暑期培训。经过第一阶段的培训,有33名同学进入了暑假培训班。按照比赛要求,每三人一组,分本科专科组,共十余队,其中本科组四队,专科组七队。由于比赛在9月初进行,暑期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我校暑假的特殊情况,学生的食宿等各项问题都需解决。数学系领导及时与学生处以及各部分协调,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在本阶段培训以模型的案例分析为重点,主要从近年竞赛真题出发,通过对试题的分析,讨论,加深对数学建模的认识,同时学习了竞赛论文的写作规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准备比赛,数学系还邀请了四川省数学建模竞赛阅卷专家来校对培训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能力。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大量用到计算机,数学系在培训期间对学生全天开放数学系实验室,并有培训老师现场指导,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练习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
4 组建一支专业的培训教师队伍
在数学建模培训中,培训教师是核心。指导教师保证培训效果和竞赛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数学系从本系老师中抽调了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组,制定培训方案,组织学生培训。从3月份集训开始,到9月份比赛结束,指导教师放弃了周末以及暑假的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尤其是暑假近一个月的培训,在高温的情况下给学生上课,所有的老师都是任劳任怨,从未有过一个老师争报酬,讲价钱。为了最后的比赛,和学生一起在暑期奋战。
5 重视参赛工程的指导
在学生参赛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是学生完成竞赛的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做好参赛学生的心理指导,比赛是在连续72小时内完成的,并且要和同组的队员合作,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是极大的挑战。有很多学生中间会有放弃的心理,此时需要指导教师的鼓励和关心。指导教师细致的思想工作,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断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学生顺利完成比赛的保证。二是做好论文细节方面的指导。论文格式的规范与否与能否获奖息息相关。在竞赛的最后阶段,指导教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论文格式,并亲自帮学生检查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题目、摘要、
关键词 是否合适,
参考文献格式是否正确,论文是否完整等各方面问题。这些细节是论文是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数学系在比赛期间抽调了十余名教师在比赛三天中对学生全天进行指导。
6 竞赛培训与大学数学教育相结合
数学建模竞赛想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要依靠竞赛培训,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兴趣不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数学建模恰好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们不仅仅是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是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经过近几年的竞赛培训,我们总结了建模中一些和高等数学密切相关的实例,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融入相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乐趣。同时,在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融入相关数学软件的应用,增强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为数学建模打下良好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难点
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
七、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
2、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3、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八、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九、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确立研究方案;
2、开题论证;
3、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创造性学习个案及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继续深入研究。
2、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随笔等。
4、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十、参考文献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关键词:PDCA法;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66-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教学成果的总检阅。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应是系统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过程,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
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研仪器更新不足等现象,同时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这都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面临的问题
1.学校管理层面
过程管理不到位。学校制定有毕业论文总体管理规范,但由于学科专业数量多,各专业特点不尽相同,造成相应内容不够细致、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存在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因此缺乏对毕业论文过程可行、有效的监管。论文成绩由答辩分数和论文评阅分数组成,缺乏前期准备、开题、实验操作能力和中期检查等过程评价。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没有引入淘汰机制等。
教学资源短缺。学校给每名本科生提供的毕业论文经费有限,显然不能满足创新性科研实验的开支。
实验硬件不足,实验设备数量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从容地进行细致的实验和数据的获取;另外部分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需专人专岗操作,禁止本科生实践操作,他们得到的只是最终的数据和结论,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教师方面
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缺乏有效的全程指导。每年一个导师必需指导10个左右本科毕业班学生,由于导师同时还要上课、承担科研课题、指导硕博士研究生,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对本科毕业生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等指导工作中无法做到人人兼顾,部分导师则把任务分派给不具备指导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因此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方面
精力投入有限,态度不够认真。本科毕业生很少去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遇到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寻求解决方法,而是过分依赖导师或网络资源。而且,毕业论文环节开始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而在这段时期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等各方面压力,很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只要找到工作或考上研究生,学校在就业率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的压力下,就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问题而不让他们按时毕业。这种心态导致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实际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都极其有限,甚至敷衍了事。这也成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PDCA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项目研究的内容、目标
PDCA原是企业工作质量循环管理方法,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等工作循环的方法。PDCA 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是分析现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方针、目标以及活动计划;执行阶段主要是指进行必要培训,大胆放权,让执行者自主行事,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阶段是总结执行计划的情况和效果,找出问题;行动阶段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制度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反馈至下一循环P阶段进行解决。PDCA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首先是这四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各阶段可以存在交叉,但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其次是周而复始、连续循环,其中处理阶段是推动循环不断深入发展的关键;第三是环环相扣,在循环中提高。每次循环都完成一定的预定目标,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次循环的计划,实现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益不断地提高。
PDCA方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质量改善的科学程序,不仅能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也能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将PDCA方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能够将以往经验性的工作方法转变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使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质量得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效能。
2.具体工作计划和分工
计划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总体管理规范的质量要求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地制定学生毕业论文计划。论文指导教师应该事先充分与每个被指导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论文计划,确定论文的目标、任务、时间、要求、应变措施等要素。计划工作在不违反学校对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应聘等实际需求情况。
执行阶段。论文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鉴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来找自己答疑,更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该定期召集学生进行会议交流,解决学生执行计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特点,在论文选题、资料查找、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方法选择、写作技巧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检查阶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和执行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点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初稿完成、修改稿完成、论文定稿、答辩准备等,这些关键点构成了毕业论文检查阶段的重要检查点。论文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计划中对学生明确这些关键检查点及其检查时间、检查标准等,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执行毕业论文计划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查、互查和教师抽查。
行动阶段。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检查阶段的反馈信息,寻找学生在毕业论文实际执行阶段的不足之处,分析造成执行结果与计划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制定消除偏差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措施的执行制定计划,指导学生执行这些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如此不断进行四个阶段的反复循环,论文质量获得不断提高。
三、毕业论文PDCA法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计划分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促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提高并进行书面经验总结推广,形成管理标准。
实践教学措施如下:
1.奠定毕业论文计划执行基础
大学四年的教学期间,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互动座谈会、学术交流会、讲座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个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兴趣,进而选择参与专业教师的研究项目,逐步建立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大学三年级时,刚刚接触专业基础课就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专业兴趣的基础上确立一个研究方向,进而专注于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提前制定毕业论文的研究计划,明确PDCA方法四个阶段的进度、方法及过程控制的要求。
学生参与各指导教师成立的不同课题小组,定期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介绍收集的文献资料、最新专业动态、研究新方法、专业新理论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增购仪器设备,合理使用实验室现有设备,统筹安排各课题组的实验时间表,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
2.做好学生思想教育
由于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找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
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重点针对强化学生责任心,明确近、远期目标。督促学生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所研究目标。
3.发挥教研室的作用
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学术水平。
由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检查组,安排时间分别对各个课题组的进度、质量进行检查,并做出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改进意见和信息依据。
每届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教研室要总结成功经验和提出存在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同时,把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提出整改措施和计划,作为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四、小结
实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阶段的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有的放矢,调动和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
在本项目成员组指导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49名2009级和38名201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推行PDCA循环管理法,毕业论文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
参考文献:
[1]常金玲.基于PDCA的信息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模型[J].情报科学,2006,24(4):584-587.
[2]廖志玲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