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18:31: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考学习计划,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注重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并不代表培养幼儿的技能就不重要。正如没有一定的技能也就无法用画笔表达心中的感受一样。在教学中尽量选择幼儿身边的熟悉的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幅画就是孩子的一个内心世界,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非常好:“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一定画不出很好的作品。”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和教他们学习绘画技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渗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择合理系统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我认为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考虑。主观上教育者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客观上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地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每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都要遵循这一规律。例如小班孩子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思维也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表现事物不完整,往往表现的是事物中印象最深刻的某一部分。针对这一特点,给小班幼儿选择的内容多以生活中常的可用图形来高度夸张和概括的事物为主。例如 蝌蚪、 小花、 小草、雨点、伞等。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兴趣培养上。内容的量也不宜多和杂。
中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在成人启发指导下找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如教他们画小鸡,让他们知道小鸡的特征和动作形态,用稍浓一点的墨画出小鸡的头、翅膀、身体,用小笔蘸浓墨画小鸡的嘴、爪、眼睛等。接着再教他们画燕子,这时可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小鸡和燕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法亦可教画小鸟等动物。同样,学会了画葡萄就可很容易地学会画枇杷、樱桃、荔枝等水果。选材时可将同一类内容安排在一起。这不仅使幼儿学得快、学得牢,也学得轻松。
大班幼儿在中班的基础上各方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想象力得到了极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例如:在画小鸡时,你可以画葫芦架下的小鸡;也可以画草地上的小鸡;和鸡妈妈在一起刨土的。这是一种想象。因此,这阶段的选材是把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作为一个重点。可制定一些主题画、想象画或自由命题画等内容。
综合上述,给不同阶段的幼儿选择教学内容应从围绕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季节等方面去考虑。
三、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
(一 )首先教幼儿认识绘画工具
1、用操作探索发现法认识宣纸
我给幼儿每人两张纸,一张生宣纸;一张熟宣纸。水、墨、毛笔,请你用这两张纸画画,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在画画过程中发现一张纸特别吸水,一张纸是不吸水的,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有了疑问,在他们非常想知道答案的时候你在告诉他,吸水的纸他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生宣纸;不吸水的纸他的名字叫熟宣纸,那么这两种纸在画画时怎样用呢?这时老师可以出示两张典型的写意画(生宣纸)和工笔画(熟宣纸),请幼儿观察这两幅画的不同,老师还可以做示范一边画一边讲解什么是工笔画和写意画,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即认识了宣纸又了解了两种画法。然后,请幼儿在生宣纸上画小鸡,请你注意墨色的变化。让幼儿在画画的过程中解决墨色变化的问题,等幼儿有了问题之后老师在讲解,和幼儿一起探讨浓淡深浅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墨色的变化。
2、用观察法认识毛笔
老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大小、毛质不同的毛笔请幼儿摸、闻、蘸墨试等方法来区分不同大小、毛质的笔,它的用法也是不一样的。
3、用对比法认识颜色
老师给幼儿提供水彩、水粉、国画颜料、油画颜料和图画纸、宣纸、布、水和与其相应的笔,请幼儿感受认识国画颜料与其他颜料的不同。
(二) 其次教幼儿画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指导要点是这样说的:“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就拿国画小鸡为例:我请幼儿观看一段小鸡活动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请幼儿思考两个问题:小鸡的样子和小鸡的动作形态。之后请幼儿说一说小鸡长的样子,学一学小鸡的动作,我们认识了小鸡也了解了小鸡的动作,那么,我们如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呢?就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画画。在幼儿画画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如:我的画面太湿了,太黑了,水多了怎么办?等等。这时有的幼儿就不再用笔大面积的去蘸墨了,他会用笔尖轻轻地去蘸,并且会把他的发现告诉身边的同伴。在幼儿充分的体验实践之后,他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之后请幼儿带着她的疑问来听老师讲小鸡的画法,这时候幼儿听得更认真更专注。在老师的讲解的过程中解决了幼儿的疑问。最后请幼儿再来画小鸡。在幼儿画画时放上古典的音乐,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自主画画。
四、教幼儿画画应注意的问题
1、绘画的工具材料必须准备充分。
2、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实践,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要充分体现《纲要》精神,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现大胆创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4 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和幼儿喜欢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学中要始终考虑到幼儿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国民经济计划学看成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一门学科,非社会主义国家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存在这门学科,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国民计划学,但却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编制它们的国民经济计划.二战后,法国从1947年到1988年已连续制定并实施了九个发展计划旧本从1956年到1985年也已编制和实施了8个中长期计划;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的国家都普遍制订和实行各种类型的经济发展计划。这种国民经济计划的实践是不可能没有理论指导的·也相应的有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理论指导.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美国刘易斯的著作丛书《发展计划》、日本林武郎著的心发展计划指南》等书,都详细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它们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我们不能因为它们与社会主义的的国民经济计划学在体系、结构、理论和方法上的不同就否定其属于国民经济计划学。但这决不是说我们主张把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等同起来。
这里要说明的只是国民经济计划学是否只是社会主义专有的问题。至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内容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问题。正是我们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主要问题。我们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研究的内容和资本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研究的内容就其自然属性而言具有共性,就其社会性质而言具有不同的特性。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民经济计划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及内容是存在着二重性的,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即通过计划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社会属性即通过计划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计划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变动的规律性,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就要按比例的发展,就要研究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纯技术性的针划方法。从这个意义上它所涉及的是自然属性方面,各个社会并无什么区别。这也就是不同社会国民经济计划学所具有的共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指出的“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濡要t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二定数t的社会总劳动是,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①但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除了具有自然属性方面以外,还具有社会属性方面.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他们(指人们一编者注)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②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必须通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利用反映这种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达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目的.这便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的特性,亦即它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
在国民经济计划科学体系建设上,要正确处理其内容的共性和特性的关系,既不能象过去那样片面的否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国民经济计划和国民经济计划学,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单纯地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产甚少研究自然属性方面,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一也不能片面地否定国民经济计划学所具有的特性,一味地强调其共性,把两种不同社会属性的计划学混为一谈。针对我国过去强调计划学社会属性较多的情况,现应在坚持必要的社会属性的前题下,来深人研究其自然属性方面,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发挥计划调节的应有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计划学。现许多同志提出要建立“一般计划学”,其意义在于推动我们去大力研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东西方制定计划的共性内容,强调研究计划的自然属性.但也应该看到,不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具体国情.建立只反映自然属性的“一般计划学”设想在现实经济实践中是很难行通的。
二、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首先是通过“一化三改”将国民经济转移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荃础的轨道上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无庸讳言,从那时起到为止这一段长时期中,我国搞的实质上是产品经济,国民经济实际上按产品经济模式运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学实际上也是产品经济计划学。党的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地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随粉产品经济的坚冰被打破,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学虽然在某些方面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其科学体系、框架结构和内容上来看,却没有根本上从产品经济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血肉相联地注人到商品经济的肌体中去。
事实证明,现在的国民经济计划学仍然相当严重的滞后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更不要说,理论走在实践的前面,有力地指导实践的发展了。
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一般经济活动都是以市场为中心而展开的,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方式。在这种体制下计划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当代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钧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调控包括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调节机制。法国经济学家马赛和帕斯卡隆,他们从法国实施计吃叼仁的实践中提出了二元调节的理论,认为计划与市场是有相互补充的关系,市场通过价格波动传递信息,对经济进行短期调节,计划则启发一种长期决定.提供未来环境中由珍贵信息组成的预测,象航标一样指导国家行动.计划是市场的调节者,是总市场化的研究者.是不确定因素的削减器,是反盲目生产的手段。因此,一个合理的权力体系应该结合计划与市场进行二元调节。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计划的基础是市场.从上可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不要国民经济计划学,而是不要产品型国民经济计划学.要的是市场型国民经济计划学,把国民经济计划学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在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巨大作用。
要把计划学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首先要在进一步彻底破除产品经济观念和确立商品经济观念的基础上,破除产品型计划观念,确立市场型计划观念。为此,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搞清产品型计划与市场型计划的不同特点:
(一)从计划的范围和着重点上看,产品型计划襄括一切,是有全面的搜盖性,即包括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环节,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经济、社会和科技所有方面,但其着重点实际上是重生产、投资计划,轻社会、科技计划,重生产环节的发展,轻流通、消费环节的发展.市场型计划从宏观调控的意义上讲仍具有全面的硬盖性,需制定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宏观控制,但它的着重点,是把市场能够正常调节的部分还给市场调节.而把市场不能正常调节的部分作为自己调节的重点,如去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把市场无力提供具有“同时共享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污染等外部效应问题纳人计划管理的范畴,把建立、维护和管理平等自由竞争的市场,反垄断以及弥补市场调节果,克服市场调节盲目性等列人计划工作的重点。
(二)从计划所使用的调节手段来看,产品型计划,项目无论大小,产品无论巨细均纳人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经济的运转和计划的实现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型计划的手段一般有国家订货或提供信息的指导性计划,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政策性计划;财政和金融手段,法津手段以及少量适当的行政手段,其计划不具有行政约束力;
(三)从计划的分配环节上看,产品型计划用物资分配和划拨清算的办法取代了市场交换,生产资料尤其如此,实际上实行的是否定市场无流通的产品分配制度.而市场型计划的确定则以市场为基础,列人计划的产品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流通,而不是采取直接分配的形式;
(四)产品型计划是直接的计划,上下一般粗,企业没有自,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而市场型计划则尊重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实休的地位,给予企业微观计划的制定权;
(五)在许划所使用的方法上,产品型计划制定计划的方法,主要是传统的静态的编制计划特别是年度计划的方法,经济的发展难以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而市场型计划制定计划的方法,主要以编制年度计划为主的方法转变为主要编制中长期计划的方法,由静态的计划方法转变为动态的计划方法.主要研究编制计划的方法转向主要研究规划和调控的方法,并加强市场调研的方法;
(六)在计划应履行的职能上,由产品型计划的指导、组织执行和监督的职能转变为市场型计划的宏观决策与调控、社会经济服务与协调和微观建立与塑造的职能.
从上可见,产品型计划和市场型计划是有很大区别的。应该承认由产品型计划转变为市场型计划,意味着计划体制的根本性变化,它必须通过计划体制的改革来加以实现,这也是计划工作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因而是艰巨复杂的,不是轻而易举的。同样应看到的是,自以来,我国由产品型计划向市场型计划改革的轨道上已经前进了若干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冷静地说这个转化仍处于初期阶段。国民经济计划学应对这个转化的全过程及其发展阶段作出理论概括并揭示其规律性的东西,以反映和指导这个转化,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根据市场型计划的特点来改造计划学的内容。
三、国民经济计划学中的定性和定t的关系
国民经济计划学要解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就应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定最分析.可以说,没有必要的数t分析就不能完成这门学科的任务.没有定性分析的定盆分析只是数学游戏,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定量分析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也是说不清楚的,我们可通过定全分析来完善定性分析。但是回顾这门学科过去的状况,则存在着重定性分析轻定t分析的倾向。在定t分析上,由于较多地采用静态传统计划方法,使定t分析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主观随意性、模糊性、不规范性,并显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即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近几年强调采用的现代计划方法,对加强定量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方法和实践两张皮的结合上没有很好的解决,影响了定t分析的具体效用;在内容章阐述中所引人的数据上.也往往陈旧过时,数据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有些只适用过去产品经济的计划方法现仍保留在计划学内容中,这就更造成了定全分析与经济发展实践的脱节,在阐述某些理论原则时,不是把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理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已经阐明了原理作为前提和出发点,运用它来指导本学科独立内容的建设,而是相当程度上存在着重复经济理论原理的现象,而且与部门经济学的内容也有相互重复现象。我们认为上述问题必须在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上进一步加以改进。
在定性分析上,要尽快使之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要在政治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已阐明原理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计划理论。要加强定量分析,除了前面市场型计划第五个特点所阐明的计划方法的几个转变而外,要变传统的静态的综合平衡分析为总量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性平衡是全面的价值平衡,过去的财政、信贷、物资、外汇和劳动力等专项核算,已不能完整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总体平衡;要变比例的量的分析为结构分析。市场经济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比例关系的静态的研究上,而应从动态的结构变动中研究产业变动的量的规律性;要加强现代化方法的运用如消费的分析和预测、资本产出比、部门间投人产出分析、线性规划、经济计量模型和模拟模型的研究和运用,要把现代方法和传统方法融合起来以计划工作的过程即计划调查、计划设计、计划预测、计划决策、计划调控和计划评价为脉络,研究汁划方法.研究计划方法在计划工作各了阶段上的具体运用,使计划方法的运用系统化、规范化;还要在内容的阐述由及时引入必要的数据,结合必要的实证案似分析。
四、正确处理自我完普与借鉴吸收的关系
商品经济及其相连的市场经济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世界性范畴。要真正完善地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型国民经济计划学,首先和主要地是把握我国吐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吸收其它让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必须有原则、有分析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工作的经验和国民经济计划学的有用成份。
【关键词】考研;物理化学;中国科技大学;试卷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相关专业一直都是学生热衷专业,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其科研成果数不胜数。每年吸引大批学子报考,科研成果备受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试卷的分析反映出考试的趋势、方向。作为考生把握考试试卷对其个人有着很大作用。
1引言: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国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中国科技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院校,每年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聚集在一起,研究高科技技术。因此,中国科技大学每年吸引大批的考研学子报考。为了让学生们能正确的把握报考和复习的方向。了解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考验试卷的变化和规律就十分有意义。
2 近十年中科大物理化学考研试卷综合分析
文章对2004年―2014年物化试卷进行比较分析,并浅谈它的特征和规律。首先将对试卷的考查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各年、整体的相互关系和趋势。(参考书目《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
2.1 物理化学考研试卷考查内容分析
分析试卷首先要对试卷的考查内容进行分析,以达到整体掌握考试试卷的特点。2004年―2014年的试卷中,对应的指定教材十四章内容,每章内容所占分值进行统计。
2.2 考查内容进一步清晰化分析
为了更直观观察,这里采用堆积柱形图,以分值作为纵坐标,以章节作为横坐标作图。
2004年―2014年间,试卷考查内容几乎涉及到十四章中的每个章节。其中06年最为特殊,第七章的统计、第八章的电解质溶液、第十一章的化学动力学基础(一)、这些内容都没有涉及。然而其它年份都有考到,并且从堆积柱形图中还可以看出第十一章的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在十一年考查所占分值堆积中属于第三。因此,对于06年的考试试卷不需要过多的分析。今后考研的学生也不需要太多关注06年的试卷。同时,还可以看出:第一章气体内容只有05年、06年、08年、09年、10年。这五年有考到,而且考到分值很少。因此,对于今后报考中科大物化的考生,第一章内容不需要重点复习,只需要理解即可。同样,对于第六章化学平衡,每年所占分值并不高。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因此第六章同样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堆积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五章相平衡,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十三章表面物理化学,是这十一年来考查的重点内容。考生要注重这几个章节的复习。
2.3各块内容具体分析
将试卷考查内容总共分为五大块内容:第一块包括:第一章的气体和第七章的统计热力学;第二块包括:第二章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三章的崃ρУ诙定律;第三块包括:第五章的相平衡,第六章的化学平衡,第十三章的表面物理化学以及第十四章的胶体分散系统和大分子溶液;第四块包括:第八章的电解质溶液和第九章的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第五块包括:第十一章的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和第十二章的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观察和分析图表2可以看出,第一块内容在十一年中总体分值最少。第三块内容十一年间总分值最多,第二块内容相对次之,第四块内容以及第五块内容相比第二块和第三块又少一点。因此,可以看出在这十一年间,热力学部分是考查的重点。其次是动力学部分。
3结论及运用价值
通过对近十年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考研试卷的分析,从内容上主要是对学生的运用数学物理学科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考察。因此要求我校今后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相关专业的考生,注重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和习题进行反复练习。
参考文献:
[1] 靳雷华.最近十年物理高考计算题规律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 巩曲爽.我国毕业研究生增长趋势模型构建与拟合推测[J].理工高教研究,2010,1:83-84.
2013年是河北省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第2年,研究认为今年的化学试题结构与2012年高考化学部分基本一致,与2012年相比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意。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难度,整份试卷中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题目比重明显增大,对学生的知识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其中第27题就是一典型试题。该题对高考备考复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1河北省考生得分情况
此题是有关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是一道流程题,与当前倡导的环保要求一致。题目要求考生对文字、反应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河北省考生答题得分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对试题背景知识的的分析及试题解答的策略
2.1试题及解答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3。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 + 2OH- + 6H2O = 2Al(OH)-4 +3H2。
(3)“酸浸”一般在80 ℃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LiCoO2 + 3H2SO4 + H2O2=Li2SO4 + 2CoSO4 + O2+ 4H2O,2H2O2=2H2O + O2;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2NH4HCO3= CoCO3+ (NH4)2SO4 +CO2+ H2O。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6C。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 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CoCO3、Li2SO4(填化学式)。
该题学生的得分率偏低,一方面说明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锂离子电池的类似的知识是很陌生的。根据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学生能否获取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所以研究锂离子电池的背景知识对试题的解决意义重大。
2.2对试题背景知识的的分析
2.2.1锂离子电池充放电机理的分析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非水电解质和隔膜4个部分组成,两个能可逆脱嵌的锂离子化合物构成正负极,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
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主要采用材料LiCoO2,负极采用材料炭,将负极和正极隔开的隔膜,LiPF6的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或碳酸二甲酯(DMC)溶液为电解液,具体电池反应可表示为:
电池表示: (-)Cu,LixCn|l mol·L-1LiPF6-EC+DEC|LiCoO2,Al(+)
负极反应:LixCn-xe-nC+xLi+
正极反应: Li1-xCoC2+xLi++xe-LiCoO2
电池反应:Li1-xCoO2+LixCnLiCoO2+nC,
0≤ x≤0.5(x>0.5,Li1- xCoO2脱氧,晶体不稳定)
锂离子电池也称为“摇椅式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组成。在正极中,Li+和Co3+各自位于立方紧密堆积氧层中交替的八面置。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碳负极,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这种嵌入或脱嵌很复杂,一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1)在正常充放电情况下,Li+在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和金属氧化物的层间嵌入和脱出,一般只引起层面间距变化,不破坏晶体结构;从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看,锂离子电池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可逆反应。
(2)在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嵌入负极的Li+采取“层——边端——表面”储锂机理,锂在碳层中既非原子也非完全离子化,同时碳材料中的氢参与了电子的储存。有研究认为,锂这时呈“锂亚原子”状态,这种状态的锂既有原子的性质也有离子的性质。此时的能带理论计算表明,LixC6的主要形式LiC6的电荷转移式可写作Li+C6-,对于正极LiCoO2而言,同时也有Co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到+4价。
(3)在放电时,对于正极而言,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采取“在两个O-Co-O层之间嵌入了一个锂夹层”储锂机理。锂嵌入LiCoO2体系后不是以原子态存在,也不是典型的+1价离子形式存在。有研究认为,锂这时呈“锂亚原子”状态。这种状态的锂既有原子的性质也有离子的性质,同时有正极Li1- xCoO2中钴的化合价+4价降到+3价。对于负极LixC6而言,研究的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在充电的过程中,随注入负极的电子数增多,“锂亚原子”的电荷基本保持不变,碳负电荷增加,氢的负电荷显著增加。因此,如果忽略碳材料中的氢参与了电子的储存,则很显然,负极的放电反应主要是LixC6中的碳失电子。
2.2.2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回收的分析
2.2.2.1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组成
一般而言,将正极活性材料LiCoO2、导电剂碳粉、粘结剂PVDF溶解在有机溶剂甲基吡咯盐中,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地涂在铝箔两侧,在氮气流下干燥除去有机分散剂甲基吡咯盐,再按尺寸剪切成极片。由于钴属于战备物资,资源有限,价格较贵,且对环境有污染,因此在实际的处理上,对LiCoO2正极材料进行改进,引入一些其他元素,以提高其性能。废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里含有的元素见表1。
2.2.2.2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方法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在几百次至1 000次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重视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方面的研究非常多,特别是Co和Li的回收研究更是重中之重。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27提供的回收Co和Li的方法体现了“碱煮—酸溶—萃取—反萃取”的特点,分析如下。
该方法的特点是:先用碱浸方法处理经深度放电并拆开后得到的作为正极集流体的铝箔,这时极片里的A1与NaOH发生反应:
2A1+2NaOH+2H2O=2NaA1O2+3H2
由于LiCoO2不溶于碱液,因此LiCoO2和剩余的少量铝以及其余的金属、乙炔黑、一些粘结剂(PVDF)通过过滤即可和滤液分离,分离后得到的不溶物被酸溶解进入溶液中,其中炭粉和一些粘结剂则留在渣中,这时发生的有关方程式有:
2LiCoO2+3H2SO4+H2O2=2CoSO4+Li2SO4+4H2O+O2
2Al+3H2SO4=Al2(SO4)3+3H2
Fe+H2SO4=FeSO4+H2
Fe2O3+3H2SO4=Fe2(SO4)3+3H2O
NiO+H2SO4=NiSO4+H2O
CuO+H2SO4=CuSO4+H2O
FeSO4+H2O2+H2SO4=Fe2(SO4)3+2H2O
2LiNiO2+3H2SO4+H2O2=Li2SO4+
2NiSO4+4H2O+O2
经过酸浸处理后,溶液里面还含有很多杂质离子,这些杂质离子必须予以除去。经过分析还可以得出酸浸处理后溶液里面杂质离子浓度以及种类,见表2。
根据溶度积原理,通过调节溶液的pH,这些离子中的杂质Fe3+、Al3+就可以完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余下的离子可通过萃取而达到除杂,得到的萃取液在经过反萃取就可以实现Li+、Co2+的分离。
萃取关键环节是萃取剂的选择。研究表明,对硫酸体系而言P204、P507主要用于硫酸盐体系中,萃取剂P204、萃取剂P507属于酸性萃取剂,其对各种金属阳离子的萃取平衡pH值都不同。根据此特性,实验可通过控制水相中不同的pH值来实现金属离子的萃取分离。首先使用P204在pH=2.6时使杂质离子进入有机相,Li+、Co2+留在水相,接着对水相中的Li+、Co2+用P507在pH=5.5时进行萃取,使Li+留在水相而Co2+进入有机相,最后对有机相中的Co2+用2 mol/L的盐酸溶液反萃取得到CoSO4溶液,对该溶液再用沉淀剂就可以得到CoCO3。
2.3试题解答的策略
通过试题背景知识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试题背景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概念有一定差距,试题的陌生度较高,因此把试题所给的每一步都弄清楚再解题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通过分析该题的重要知识节点,再分析该题重要知识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因果关系的信息整合方式,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应该是解决该题的最佳策略。
(1)审题获取尽可能多的解题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屏弃无用信息。例如:酸浸前后钴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沉钴形成的CoCO3存在的环境、充放电电极反应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等,屏弃该题中萃取——反萃取等对解题意义不大的信息。
(2)对所获得的解题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进行辐射整合。例如向化学主干知识的辐射整合,可获得该题[(1)、(2)]的解决方案,向关键信息特别是制约解题成败的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辐射整合,可获得[(3)]的解决方案,向充放电电极反应以及电池反应的关系辐射整合,可获得[(5)、(6)]的解决方案,向自己积累的类似问题的知识系统辐射整合,可获得该题某些问题更优化的解题方案。
当然在辐射整合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该题的[(4)、(5)],这些问题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4)可能受到CoCO3本身的性质和环境酸碱性之间因果关系以及解题人对这种因果关系关注程度等因素的影响。(5)可能受到该锂离子电池的反应机理、Li1- xCoO2或LixC6放电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的价态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因素在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是困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过程的优劣也全方位的体现了一个应试者的素养,从高考选拔优秀人才的角度看,[(4)、(5)]也给更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以下就[(4)、(5)]分析处理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对于(4)的分析处理:从该题的流程看,CoCO3是难溶的,而难溶碳酸盐一般情况下在强酸性溶液中是不存在的,而(4)的要求是完成CoSO4和NH4HCO3的反应,并且生成物中必有CoCO3,因此可以按如下两步实现反应物到产物的转化:
CoSO4+NH4HCO3CoCO3+NH4HSO4
NH4HSO4+NH4HCO3(NH4)2SO4+CO2+H2O
NH4HSO4的水溶液具有强酸性,NH4HSO4可以和碱性溶液中的NH4HCO3反应,因此可以使第一个化学反应平衡向右移动,进而趋于完成,把两者相加即可以得如下化学反应:
CoSO4+2NH4HCO3= CoCO3+(NH4)2SO4 +CO2+ H2O
对于(5)的分析处理:从2.2的分析看,电池反应的机理是很复杂的,如果还是按照一些老的方法去处理该处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可以用电荷守恒的方法回避一些不清楚的机理问题,但又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 = LixC6,对此可以解读成对负极注入xe-电子,为了保证负极的电荷平衡必然有xLi+进入负极,进而得到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反应,而同时正极必然有xe-电子出来。为了保证正极的电荷平衡必然有xLi+进入电解液。而作为正极电极主要物质必然有LiCoO2- xe-- xLi+= Li1-xCoO2,把两者相加就可以得到充电时的电池反应,进而得到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1-xCoO2 + LixC6 = LiCoO2 + 6C。如果得到了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则(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的原因自然就会清楚。
(3)利用对信息进行辐射整合处理的结果,对试题进行全方位的再推敲,进一步优化完善解题结果。
3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启示
高考过后的考题研究应该是教师提高日常化学教学质量以及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的重要工作。通过高考试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分析如下。
3.1对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高考化学27题的评价
2013全国新课标(Ⅰ)高考化学27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质量水准很高的试题之一。尽管很多人对该题的命题质量存在微词,但从试题的背景知识以及解题策略分析看,该题具有命题起点高(密切联系当前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问题)、落点低(试题的解决方法都指向化学基本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为各种能力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化学素养的空间)、试题各问之间存在隐性的内在逻辑关系(为试题的正向分析和逆向分析建立了隐性的桥梁,为有能力认识到这一桥梁的人提供了解题方便)等特点。
3.2对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的启示
从该题的命题角度看,该题考核了化工流程、化学实验、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以及思维容量比较大,从知识背景看该题密切联系实际,反映了当前的热点问题,试题的解答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面对复杂的试题环境应试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说该题对抑制题海战术等低效率的复习备考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中重视构建学生系统有序的知识技能体系,形成并完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应有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搞好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复习的重要工作,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工作,也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
3.3对化学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启示
一、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
什么是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这是心理学中相当重要而又意见纷呈的问题。从现代学习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来看,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实用主义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过程,正好是其文本细读反馈环路的不同组成部分。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在效应器(R)和感受器(S)之间引起了行为变化,即R-S;结构主义――强调刺激由感受器传输给脑神经(O),从而形成认知结构,即S-O;实用主义――强调心理活动对适应刺激时所引起的效应器官的机能活动,即O-R。如果把这三者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环路。
较清晰较具体的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知识刺激阶段、思维操作阶段、言语表达三个阶段,刚好形成一个学习反馈控制环路。其中,后两个阶段的主体是学生,第一个阶段则主要由外部环境给予提示和控制。当内外和谐一致时,便体现出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1. 感官的知识刺激(听、读、看);2. 大脑思维操作(加工、处理、贮存信息),发出言语指令,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机能活动(说或写);3. 反馈到所接受的学习目标,检出偏差、纠正偏差,达到和原来的学习目标一致。
二、基于细读心理,优化教学设计
1. 知识刺激阶段――目的、兴趣占先机。
小学生文本细读心理过程的知识刺激阶段又叫“信息输入阶段”。指在细读文本之前,先确定知识刺激点,即确定明晰的细读目的,然后围绕细读目的,补充相关知识,形成认知前提,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情感前提。形成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的这一行为又称“前置性反馈”,整个“前置性反馈”的过程便是知识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提供具体明晰的细读目的,补充与文本契合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细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细读目的的引领下,以兴趣为内驱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前抢占先机。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伊始,就以“看到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引发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纷纷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之后,窦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的思考走进课文学习。明确的细读目的,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和细读文本的极大的兴趣。
2. 思维操作阶段――圈画评点不可少。
小学生文本细读心理活动的思维操作阶段又叫“信息编码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小学生根据细读目的进行阅读。在阅读理解中,有运用旧知识、旧方法,有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在新旧知识和方法的相互碰撞中,使小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得以同化顺应,能力和情感都得到了发展。这个阶段内隐的心理活动要求小学生必须在强烈的目标意识下,使思维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的展开。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圈、画、评、点等有形的阅读方式阅读,使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留下可供观察的思维痕迹。例如,张祖庆老师执教《金钱的魔力》,在进行到第二板块――聚焦托德的“笑”,要求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拿起笔圈圈画画,想一想这个片段中哪些文字具有漫画风格;也可以在关键词边写一两句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如,盛新凤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时,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自己做好的批注,然后向学生提出,默读课文中相关段落,思考文中写到居里夫人几个疲倦的原因,并像老师一样做好批注。
正是这样指向细读目标的圈画批注,引发了学生具有思维价值的交流。同时教师或同学在“细读”过程中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成为调节“细读”活动的重要依据,使文本细读活动始终指向于目标。
3. 言语表达阶段――说写讲练共徘徊。
小学生文本细读心理活动的言语表达阶段又叫“信息输出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通过“细读”进一步推进学生做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操作活动,把内隐的思维活动变换为可观察的言语行为,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讨论、回答问题)、读(各种方式的读)、写(做练习、写模仿文),通过观察学生外显的言语行为,判断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并把学生的言语行为同细读目的相对照,及时调整、纠正或补偿教学行为,使之不偏离细读目的。
例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在该课结尾处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朗读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的演绎:第一轮,王老师出示课文人象共舞的段落,要求学生把文本中的“观众”“人群”换成“我们”,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出了此时观众陶醉其间的场景。紧接着,王老师再要求学生把文本中的“象群”换成“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此时更加兴趣盎然,许多学生边读边模仿大象跳舞的动作,课堂气氛高涨,连听课的教师也沉醉其间。正是王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高超的导读技术,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深刻体会到人象合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同时也内化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再如,曹爱卫老师执教《找春天》最后板块时,出示了一组春天特有的景物图片:春雨沙沙,小鸟叽叽喳喳,桃花朵朵,柳枝飘扬。向学生提出:“小朋友,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还会躲在哪里?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吗?”随着曹老师的这一问,小朋友在之前的学习铺垫下,轻松动笔,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
纵观名师们的经典课例,可以看到名师们用他(她)们精心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们呈现一道道精彩的课堂风景线,而这些设计无一不是暗合了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成果是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一种智力产物,它是基于农业科技而进行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故基于产品角度,结合社会属性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以下3类:公共产品类、私人产品类、混合产品类。之所以从社会属性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便于区别分析和探讨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各自运动规律,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基于此,以下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如何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行探讨。
2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性分析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供需方面的分析
2.1.1 公共产品类
2.1.1.1关于需求的分析 知识形态为这一科技成果的主要存在形式,故无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因此引致需求为其主要的需求表现形式,通常是由开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需求所引致的,利用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开发或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这是最终需求方所要做的,但成果产生方不会把成果以等价形式转给最终需求方,最终需求方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把所需要的信息向政府部门进行传递,通过政府再把这些需求信息传递给各个研究机构,最后由研究机构据此来进行生产或向最终需求方提高此类成果。
2.1.1.2关于供给的分析 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公共经济学界的共同认可,作为最终需求人——政府,在把公共类农业科技成果向研究机构进行提供过程中,还承担起委托人的身份;而公共科研部门在把政府的委托接受过来以后,就在事实上成为供给人,基于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再把其研究成果以论文等形式进行公开发表。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在其转化及供给方面在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即无法完全靠市场途径来实现其供需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非市场途径来加以实现。
2.1.2 私人产品类
2.1.2.1若独占许 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时,如图1所示。
由于所购买成果的使用权均为买方所独占,成果供给方若要实现其价值,只能通过1次转让,且也仅有1次固定的供给量,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纵轴平行的直线,E点为供给与需求的交点。在1次交易中成果攻击方可从中获得全部回报,由于供需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因而把供需平衡实现起来。
2.1.2.2若普通许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如图2所示,成果攻击方所获得的价值补偿,可通过多次转让来进行累计而实现,从理论上讲,若具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则可进行多次转让,而且随着增加的转让次数,相应地也增加了供给量,致使出现越来越低的转让收入,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横轴平行的一组直线S1、S2、S3、……、Sn,此外点E1、E2、E3、……、En为其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所成的多个均衡点。
2.1.3 混合产品类
竞争性及排他性,这是这类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有关私人产品的供需行为与本类产品基本相同,但本类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特征,因而具有其特殊的供需均衡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在上图中,S为混合产品总供给曲线,D1为混合产品私人需求曲线,D2为混合产品总需求曲线。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外部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
与普通商品相比,农业科技成果在使用价值方面,除了具有共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能够为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进行满足,并把正常的经济效应发挥在其转化应用过程中,这就是农业科技成果与普通商品所共同拥有的共性。此外,在转化应用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一系列强大的效应,诸如增值效应、正向溢出效应、渗透效应以及其他社会效应等,而且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成果应用范围,其外部效应也日趋明显。
3 关于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思考
对于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其外部效应很强,故在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实现这类农业科技的转化要通过非市场途径,但由于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在其转化过程中同样有效率的追求,因而其转化或多或少也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加快这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加强探索有关市场与非市场的结合。混合产品类农业科研成果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社会属性,故应把政府的推动行为与市场主体的能动选择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本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农业科技成果与其他普通商品相比,在很多方面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从经济学这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并确实采用有效措施来促使农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提高,对于促使我国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春梅.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
[2] 戴文标.公共经济学导论[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3] 王生林,等.构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 康涛,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11(03)。
论文摘要: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外语等级考试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为确保外语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快捷开展并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需要针对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三个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考务管理模式。
论文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考务工作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20世纪50年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即把管理责任具体化和明确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追求的是工作精细和完美。具体而言,就是管理要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突出重点,精益求精;管理要覆盖工作的所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小事抓起,细致入微地管理,注重效率与效益;管理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并将组织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实际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是一种责任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一种执行力的管理。
二、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以下简称“外语等级考试”)作为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且规模很大的教学考试,实施20多年来,在管理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报考外语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加之近几年社会考试作弊等不良考风在高校的蔓延,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极为关注,给外语等级考试考务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细节决定成败”,规模如此巨大的外语等级考试,更要在每一个考务工作环节上认真细致。因此,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运用于外语等级考试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外语等级考试,只有以国家考试的标准严格要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真组织好考试,努力做到“五个到位”(即执行措施到位、工作细化分解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检查监督到位),形成“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工作机制,才能实现“零差错”完成考务工作的目标。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为了确保外语等级考试的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快捷开展,并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考前、考中和考后管理三个阶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考务管理模式。
1.考前精细化管理
做好考前的工作是确保考试有序进行的前提。为此,我们做了很细致的工作。
一是组建了5支队伍。(1)考试领导队伍。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外国语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校纪委(监察处)、学工部(处)、财务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研究生工作部、网络中心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外语等级考试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外语等级考试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考务办公室,由主管考试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和主管大学外语教学工作的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教务科科长担任副主任,负责考务工作的筹划与实施。(2)巡视员队伍。建立了以学工部(处)、研究生工作部的领导,以及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成员的校内巡视员队伍,负责考风考纪的监督检查。(3)考务员队伍。各校区的每个考区都设立考务工作组,由教务处副处长和部分科长、外国语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教务处部分科长任考务组组长助理,教务处干部、部分学院教学秘书任考务员,具体负责考区的考务工作实施和管理。一般每个考务员负责8个考场的考务管理工作。(4)监考员队伍。在各学院、学校各职能部门推荐的基础上,考务办按照“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和有监考经验”的标准选聘监考员,努力保证监考人员队伍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并遵循“年长者与年轻者搭配、监考经验丰富与经验略少者搭配、不同院系部门搭配;由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主监考”的原则安排每个考场的监考员。多年来,我校外语等级考试监考员队伍基本稳定。(5)试卷核查员队伍。从教务处干部中挑选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的4位同志组成试卷核查员队伍,对考试结束后移交到保密室的全校各语种各级别试卷袋和答题卡袋认真核查,进行最后把关。
二是召开了4个会议。(1)考试领导小组会。为保障考试能够如期顺利进行,确保考试平稳而有序,在考试前半个月左右召开外语等级考试领导小组会议,部署考试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把工作落实到位,共同抓好各项保障。如会上对考场安排、供电保障、放音设备检修与调试、试卷运送及保管、考生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进行周密的部署。会后,各部门及时做好考前准备工作,确保万无一失。(2)监考员培训者培训会。为保证对监考员的培训到位,考务办公室制作好对监考员进行培训的课件后,主管考试工作的教务处副处长对培训监考员的培训者先进行培训,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强调培训注意事项。(3)考务员培训会。在对监考员进行培训前,由考务办召开考务员培训会,会上,考务办主任强调考务员的工作纪律,考务办副主任对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进行具体布置。(4)监考员培训会。在考试的前一天下午,由教务处所有副处长和外语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按三个校区的各个考区分别对监考员进行培训,强调外语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认真传达教育部考试中心、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的要求和规定,强调监考员的职责、纪律,要求监考员要熟悉有关文件并对这些文件进行解读,提出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明确考前、考中及考后的工作任务,告诫监考员要熟练掌握运作细节,克服凭经验、想当然、无所谓的思想倾向,要按照统一规程严把细节关、环节关,“怀‘一失万无’之心,做‘万无一失’之事”。
三是编印了3本工作手册。考务办认真梳理考务工作程序和要求,针对大学英语四级、大学英语六级、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分别编印了《工作手册》,规范了各个环节的考务操作,巩固关键环节,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工作手册》包括:考生守则和监考员守则、监考员和考生进退场的几个时间段、考场布置及试卷发放要求、监考员操作规程和缺考及违规违纪记录、考务工作要点、考务员工作情况汇总表、考务助理工作情况汇总表、监考员培训要点、试卷核查员核查答题卡袋、备用卷袋情况汇总表等,共16份材料。
四是建立了6类人员责任制。以文件的形式和工作会议布置的形式,明确了考试领导小组、考务组、考务助理、考务员、监考员、试卷核查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规范了工作内容和程序,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实践证明,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全、培训工作到位、相关材料完备、责任制度明确,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重要法宝。我校尚未出现过因考前准备不充分而影响考试正常进行的现象。
2.考中精细化管理
考中管理主要是要确保考试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并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在此环节,我们特别注重人性化管理,坚持“以考生为本”,努力为考生提供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为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我们细化了考试过程中的工作流程,并强调在施考过程中,既要按照监考员操作规程所列的时间点履行工作职责,严肃认真地维护考场纪律,又要态度和蔼热情地关怀考生,尽可能地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服务于学生,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在考务行为、考务语言、考务礼仪上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如事先准备一些备用考试用具如铅笔、橡皮擦、签字笔等,为那些忘带考试用具的考生提供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要求穿高跟鞋的考试工作人员在考场里走路要轻声,监考员不能携带手机等影响考生应试和与考试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减少在考场内的不必要走动(特别是听力考试期间不得走动),监考时不要长时间站在某一考生旁,等等。
为有效地防止考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坚决做到“三杜绝”(即杜绝大面积作弊、杜绝出现雷同卷、杜绝出现试卷传出或流失),我校采取了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式。
在人防方面,考试期间,一是考试领导小组成员亲临各校区和考务工作现场检查、指导,使本考点的考试工作自始至终处于坚强有力的领导之下,杜绝考务人员、监考人员协同考生作弊。二是校内巡视员分片分考场负责包干监督检查考风考纪,特别是学院党委副书记深入其学院学生所在考场检查是否有替考现象,他们切实履行职责,不走过场。这一举措不仅对考生产生威慑作用,对监考员的工作也有监督作用。三是监考员严格监考。为确保考场内无替考,组织考生进场时,监考员将准考证、有效证件以及考生信息表中的相关信息和照片逐一对照,正式开考后,监考员再次逐一检查证件;整个考试过程,两名监考一前一后站立监考。
在技防方面,为严防高科技手段作弊行为,考试期间,我们在考场安装了手机屏蔽仪器。
通过以上措施,使得整个考试过程中,考场秩序井然,作弊率降低。如2009年我校考考试违纪或作弊考生人数仅7名,考生作弊率为0.035%;2010年考试违纪或作弊考生人数下降为4人,作弊率为0.019%。
3.考后精细化管理
考后阶段最主要的是要保证做到试卷册、答题卡的份数不少,分类清楚、顺序不乱、首尾不倒、卷袋不破、密封完好,考场记录单收齐,考生人数与实考人数统计准确,考生违纪情况填写真实准确。为保证考试材料报送到自治区招生考试院后无任何问题,我们设计了四道检查关口。
一是考务员关口。要求考务员认真验收每个考场的考试答卷、答题卡的数目及排序、整理的情况,答卷不缺少、不丢失、不损坏,保证排序、装订、密封良好,认真检查试卷袋、答题卡袋和《考场记录单》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正确。同时,要求监考员、考务员一起在试卷袋、答题卡袋密封条讫缝签名。
二是考务助理关口。考区考务员收齐所负责考场的试卷袋、答题卡袋和《考场记录单》后交给考区考务助理核查数量是否够、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填写、密封条是否贴好等。
三是考务负责人关口。考区考务助理将各考场的试卷袋、答题卡袋收齐后交给考区考务负责人审核并签字后,考区考务负责人再次核查试卷袋、答题卡袋上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填写,密封条是否贴好、是否签字等,检查无误后在主考人签字处签名。
四是试卷核查员关口。在考试材料装箱送往考试院之前,试卷核查员对全校所有校区的考试材料进行核查,确保数量不少,卷袋不破、密封完好,无漏填内容和签名。
由于我们做实做细了这四道关口的工作,我校外语等级考试的答题卡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招生考试院检查、验收,未发现任何问题,得到自治区考试院领导的高度赞扬。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高考 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21-02
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卷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命题,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的考查。与以往大纲版相比,试题注重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进行化学高考备考复习,本文重点从试题结构、试题特点以及高频考点和热点的分布分析近三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化学试题,并阐明哪些主干知识应在备考时重点复习,如何选做选修模块。
一、试卷题型结构、考点与分值分布
二、按知识模块分析试题的主要考查情况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选择题中一般考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3-4题,内容多为元素及其化合物,大都源于必修1、必修2、选修4,大多属于中等题,有1道为难度较大的题。总的来说,电化学主要考查电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离子移向。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主要考查内容为粒子半径大小、原子序数、沸点、结构示意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Ksp)主要考查内容为Ksp的溶度积常数的简单计算(有时结合pH计算)或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是否溶解或判断沉淀产生的顺序及转化的条件。反应热、焓变主要考查内容为盖斯定律。电解质溶液主要考查内容为离子浓度的大小、溶液的pH、水的离子积常数。此部分必做题与以往大纲版的小综合题差不多。化学平衡的内容往往独立为一道大题。
选做题考查的是元素的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晶体类型或化学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第一电离能或电负性判断、分子或离子空间结构、晶胞的有关计算。
综上所述,在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往往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为主,它们之间往往相互交叉、渗透,题目位置不固定,考查形式信息(图像、数据、表格、文字表述)的整合、提取和应用也不同。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在命题时,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很强。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选择题中一般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1题,一般考查生活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生活常识,主要都源于必修1和必修2。总的来说,知识点分散,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穿插在实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计算等大题中考查。以往大纲版常考有关H、C、N、O、S、Cl、Si、Na、Mg、Al等元素,但在新课标中增加了许多,如,Br、Pb、I等,但不再有无机推断大题。
综上所述,在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往往给出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加大实际背景材料,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创新型问题,难度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三)有机化学基础
选择题中一般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基本相对固定,一般考查的2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官能团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有机反应原理、有机反应类型上。但大都比较简单,都源于必修2有机部分,不涉及选修5。必做题中常以有机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但都以合成某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化学实验知识。其中,2012年2013年连续2年考查了有机实验。
(四)化学实验
选择题一般考查化学实验的1题,考查内容为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方法,这些内容都源于必修1和必修2。必做题中在2012年2013年连续2年对有机制备实验进行考查之后,又回归到考查无机实验。2015年考查了CO2的制备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实验。
(五)化学计算
选择题一般考查化学计算的1题,大多考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中等难度。此部分内容主要分散在各个大题中进行考查。难度一般较大,区分度也很强。主要考查质量分数、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计算,滴定实验中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三段式”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转化率、离子浓度、溶度积常数、电化学与pH的计算,等等。
三、模块选做题的考查特点与建议
(一)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特点与建议
主干知识点少且发散性弱,知识的逻辑联系难以建立,因此考点集中,便于集中攻克。虽然内容抽象、术语陌生,入门门槛较高,但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容易得分,但难以获得满分,适合记忆型的、基础一般的学生选做。
题目一般给出的信息:① 范围:前四周期元素; ②顺序: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离子)半径的大小; ③电子层结构与电子数关系; ④元素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新、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化合价。
问题主要设置考查方式:①元素的位置、基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图); ②晶体的类型与化学键的类型;③第一电离能、电负性;④杂化轨道的类型、空间构型;⑤典型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陌生反应方程式;⑥晶胞的计算,晶胞的密度,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配位键。
(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特点与建议
主干知识突出,切入点多,只要掌握各官能团的性质,即可快速推断解题,便于学生得分。但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易导致小错铸大错、连环错等现象;而且答题的模式的规范性强,易导致意外丢分。总的来说,有机知识系统性强,富有逻辑性,与以往大纲版的有机推断、有机合成题差不多。部分逻辑推理弱的学生难以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或无法完整推断。适合善于推理,有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选做。
(三)选修《化学与技术》的特点及建议
主干知识突出,主要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化学反应原理相结合的内容。考查方式往往以生产具有时代性的人类需要的产品为载体,以陌生环境为背景,重点考核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但不会过分追求工业生产过程及其应用的细节。相对前两个选修模块来说,难度要大些,区分度也更强,更体现为化学学科选拔人才的思想。适合化学基础牢固、逻辑思维能力强,发散思维好的学生选做。
四、化学备考复习建议
(一)强化主干知识基础
在新课标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中有4-5题,掌握必修模块的知识便可解题;有2-3题,掌握选修4模块的知识方可解题。选择题中往往有1道容易题,1道难题,5道中等题。大题的中等题,难度不大,但知识点细化,把多个基础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考查。要想取得高分,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和知识点间的联系。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应对每个知识点逐一落实,并及时进行测评,以便查漏补缺。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对五大主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再进行逐一落实与测评。
(二)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精心选做试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应尽量选择能让学生对每个基础知识点进行逐一落实的试题,最好是高考真题的原型与变型。有能力的学校可以自编练习,以更适合学生需要。在第二轮复习中,则以知识专题为主,精选各版本高考真题、模拟题来给学生进行练习。注重对信息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在第三轮复习中,在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同时,教师注意收集与时代紧密相结合的话题材料信息,多让学生做陌生环境下的试题,多让学生做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信息题。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生态环镜、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改加大了对有机化学、实验在高考中的考查。这表明了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而出现新的变化,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出现新的亮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我们应立足教材,理解好教材,把握好课堂的深广度,“以不变应万变”为原则,合理规划好复习进度,备好高三的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