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14:36: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爱心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不可以划上"="。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得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一)、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方面,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只要我想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意识,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取、甚至去夺。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看成具有潜在的危险的事情,因此孩子的全部创造都是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完成,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虽然在学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体生活,也常听到老师、父母教育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还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主心骨,因此互相帮助等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甚至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大人们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大人们那种表面上的夸奖。可见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比如: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引导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是与表扬教育、挫折教育等手段并行的,只有其他教育相互配合使用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
(二)、把握"惩罚"教育的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比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的惩罚就是别具一格:他罚犯错的学生画画、罚写作、罚做好事。这类彰显学生特长的罚,与其说是罚,毋宁说是一种激励。这么富有人情味的惩罚,哪个学生不乐意接受呢?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控制惩罚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刺伤师生关系、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二是把握惩罚尺度,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有些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警百",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部分老师当着其他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初中生较特殊的年龄特点是多反叛,有逆反心理,被批评后极易产生思想疙瘩,此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三是掌握惩罚的主动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老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能犯"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的错误。因为了解、调查清楚后,就可以把被动批评变为主动批评。恰当、适时的批评犹如一帖良药,使人幡然醒悟,催人奋进。不经调查的批评会对学生不公平,而犟学生会背上思想包袱,不服气之余会继续犯错,而内向学生则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意志会极为沉沦。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三)、严格惩罚与体罚的区分。
性质不同:教育所必需的处罚来自于学校的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可见惩罚教育和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严格区别,所有的依法处罚教育都不会有体罚。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
后果不同:因为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性的批评中扬蹄奋跑。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让学生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走出错误。如有些孩子集体意识差,好吃懒做的习气明显,本该他做值日的时候一溜烟跑了。如果老师仅对他说教一番,并让他补上,他极有可能拿老师的说教当耳旁风,下次依然如此。可如果我们在对其进行教育的前提下,带有惩罚性地再让他做两次,情况可能会大为改观。所以,教育带点儿惩戒手段未尝不可。只要"惩罚"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寄之以望、使之受益,那我们的"惩罚"教育就是成功的。
(一)艾滋病使得人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艾滋病患者在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后,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恐惧、害怕、过于焦虑的一种紧张心情,他们(包括一般人)普遍认为“只要是得了这个病情,这辈子就算是完了,而且还会传染,一不小心给别人感染上怎么办。”等等的问题就随之接踵而来。
(二)设立艾滋病心理咨询平台以及公众咨询电话
对于艾滋病咨询者容易产生紧张、悲哀心情的特点,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咨询人士要轻声细语的说话,耐心的讲解,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美好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就像是朋友般的聊天,这样效果会很好。否则的话,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理由,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社会失望,甚至发生自杀等无法挽回的局面。面对艾滋病这样的疾病,很多人觉得难以启齿,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也不愿意面见其他人,那么设立咨询电话是非常有必要的,免去了咨询者的尴尬,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但是电话聊天内容也需要讲究正确的方式方法,不能对他们大声呵斥,不能不耐烦,不能问他们具体的电话、姓名等,除非咨询者自己开口告知,打消他们的疑问与心理紧张的问题,正确引导。
二、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
(一)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与教育
让社会各界的媒体(手机、电脑、电视、书籍、报刊等)帮忙进行宣传教育,开设一些艾滋病宣传的栏目,对于怎样进行预防艾滋病的途径、知识和具体人物的预防事例进行刊登出来,而且要多次报道,让看到宣传知识的人们进行口头宣传,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相信效果一定不错。
(二)开展大型的艾滋病活动座谈会
我们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举行一些健康知识讲座的宣传,要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人们的眼球,尽可能地吸引越多的人们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及时地了解艾滋病的具体情况,如何预防、如何减轻病情,对艾滋病的预防有很大的作用。
(三)打印一些广告牌,宣传纸以及教育课堂
在公共场所、娱乐场所、医院、社区等人流量集中地多的地方放置一些提前打印好的大广告牌、宣传纸、报纸等,让人们随处随地可见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以及传播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一)进行经常性的健康教育知识活动的宣扬与传播
“任何事都要进行提前的准备工作,不能等到发生的时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句话告诫我们:对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时时刻刻进行,预防其发生,在社会人民当中积极地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措施,给人们的心中注入健康的警醒剂,尽量地避免艾滋病患者的出现。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群,需要采取不尽相同的健康指导工作,这可以归纳为:在校学生需要经常接受知识的教育,使得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知道社会中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能碰,不会轻易地被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所影响。比如说:染上一些诸如吸毒、生活作风不好的问题等,毕竟接触知识的范围或者是了解的东西比较多,自然对于防范的意识就强;对于高危人群需要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染以及危害性,不要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认为那不会出现在自己的身上,等到发觉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二)一定要确保艾滋病患者的饮食健康
艾滋病患者的吃饭方面主要以高热量和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一些食物为主,然后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每天所必须的供给量。因此,在选择饮食物品时,一定要注意选取的东西要符合艾滋病患者的体能,而不是随便选取,任意给点食物,填饱肚子即可,在平常的生活习惯当中,给病患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饮食列表,让家人牢牢记住这些,按照规定给患者服用,不能任其发展,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那样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三)让艾滋病患者适当地做一些运动,增强体质
选择恰当的、或者是艾滋病患者的病情缓解的时候,让他们适当性地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增加自己的体质与身体的灵活程度,有益于病情的缓解,也能够使得艾滋病患者的心情放松,达到身心愉悦的境界,这样的效果等于免费的精神治疗。
(四)夫妻生活尽量减少接触或者是采取安全措施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模仿能力,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定不要忽视了这极为重要的一点。如果班主任对工作充满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则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他们的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发展的基础。
教育和爱是相通的,爱也可以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但爱更是一种力量,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爱也可以是一种沟通,可以增加师生的感情。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以自己的标准来划分的优等生和差等生。我们在对待优等生时,都表现出了一种宽容和理解,但其实最需要宽容和理解的是我们眼中的差等生。我们在对待差等生时,要摆正心态,将爱和教育、尊重与要求、理解和引导结合起来,要用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感动他们,这样的班主任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2做好表率,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至十五周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对老师很“崇拜”,老师的言行都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走得更近,模仿效应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更大。然而,他们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受年龄特点和社会阅历的制约,就可能导致他们认为老师的言行都是对的,或者明知某些言行是错的,但看见老师都如此,他们也就会认为可以如此。因此,班主任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所谓“德高为人范”,就是这个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有胸襟开阔,做事公正有理,为人善良热情等等优秀的品德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班主任要求学生要遵守班规、校纪,守法,首先自己就要以身作则,恪守职业道德,不迟到不早退,做遵守校纪校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典范。班主任要求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自己首先要做好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就不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班主任要时时注意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去带动、影响学生,真正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教学生以真知、新知。做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就是育人。
3班主任在工作中敢于承认错误,确立自省意识
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管理当中,每天都要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与学生产生一些小的摩擦或矛盾。事后,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确实是自己的失误,那么班主任应该有站出来承认错误的勇气,借此来感化对方,让对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唯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内心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指出其缺点和毛病,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引导他们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只有老师敢于承认错误,确立自省意识,学生才会有样学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其实班级更像是一个大家庭,而班主任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兄长。兄长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时刻都充满温暖的氛围,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4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互为作用的结果,是班主任抓好学生管理,有效开展班级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础。这种关系取决于教师是否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还取决于老师是否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思维活跃,需求也开始多样化。了解、把握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欢乐和苦恼,班主任工作起来才会更有目的性,才可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抓好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工作。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如果班主任是站在上级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去和他们交流,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内心活动,很难了解他们的真实所想、所需、欢乐与苦恼。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平等要求。而教学过程中的双方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这本身就有一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感觉,就会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等”观念,从而导致学生在心理上与老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哪怕你讲的东西他都认为是正确的,他也佩服你、敬重你,但他敬而远之,对你不愿意,或者是不敢讲真话、内心话,更不敢畅谈欢乐、倾诉苦恼。这显然影响班主任工作的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
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经研究调查显示:“人对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事,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则要求甚严和细心,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十戒: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候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有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孩子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幼儿教育论文,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核心期刊。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明,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自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更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若在他犯错误时说反话则会误导孩子,使他遵循、认可“反话”。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你希望一个2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应极力践行这十戒,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发展,有个美好的未来,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应充分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充满爱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为了孩子,做到这十戒,我们又有何不可!为了孩子的未来,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利用好这个杀手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时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将来与自然和睦共处,形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良好地理品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时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未来的世界、生活,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很自觉地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学,在决策时会思考此项目的环境效应,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应培养学生如下地理品质:1.人口适度发展的人口观 在我们国家,每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似乎影响不大。多生一个孩子,对我们国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一,每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人口;还使得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也困难重重。其二,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比如用乱砍滥伐来获取木材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后果。当然,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等。既要让学生知道当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时,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对我们同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使他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口观,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在环境中享受的环境观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遭破坏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直接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班级、现象、学校,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如建立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就寝环境;建立一个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构建良好的班风、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只有热爱自己班级、学校、家庭的环境,才能以这份爱心,以更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去爱护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资源观 对待资源的态度,一方面是节约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期刊网。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施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构筑的资源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这个资源系统被破坏,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养成节俭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草稿纸重复利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赶时髦,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增强节约资源的地理意识。与此同时,建立更广博的资源概念,时间也是资源,珍惜时间,充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同学也是资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交往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也是资源,怎么样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各方面的长进就比较明显。同学之间也会因为对自己身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4.于己、于生态、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上游山区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林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然而,他们往往没想到,因他们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湖淤塞,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区的人们就要用数倍于上游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财富的代价,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设施。而一旦洪水泛滥对下游地区所造成的灾难,则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各个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则不是指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还给同学灌输如何实施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着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同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有趣的优势,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素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比如粉笔的充分利用;讲台上粉笔盒的整理、粉笔灰的清理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现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公民。
一、立足高起点,力争教学质量优质化
1.专家助教。我园组建了由省内外专家、幼儿园名优教师组成的家长学校讲师团,还聘请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李洪曾教授作为我园家长学校教师的专家顾问。幼儿园每学期面向家长开展2—3次集中教学,新生家长3—4次,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原家庭教育杂志社副社长来祥康教授的《和孩子一起定界限》、主编方竹玲老师的《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市妇保院副院长的《幼儿几种常见疾病的预防》、市教体局安监科科长的《安全教育从家庭开始》、绍兴市家长学校讲师团成员的《幼小衔接讲座》等。
2.自主学习。为保证教学效果,我园还经常利用家长会等各种机会向家长发放家教方面的学习资料,要求家订家长学校的教材《家庭教育》,新生家长做到人手一册。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宣传窗、各班的“家长园地”栏等,还专门开辟了家教专栏,并在幼儿园网站专门为家长们提供了“家园互动”栏、幼儿园亲子QQ群、幼儿园家长委员会QQ群、班级家长QQ群等,使家长们有了家教经验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凸显亲子情,力争常规工作创新化
几年来,我们家长学校常规性的活动平均每月一次以上,活动力求创新化,凸显亲子情。
1.自主式的家长会。家长会采取自主辨析式的参与模式。如:在家长会上,班主任通过在家长中问卷调查确定几个讨论主题,然后请家长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一代表阐述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班主任总结提升。大班的老师会邀请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经验的家长来介绍经验;小班的老师会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家长观看孩子在园的生活片段,然后组织家长对幼儿园、班级工作进行提问,了解自己关心的话题等等。我园各班家长会家长座位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圆桌会议,有的是小组会议,并为家长提供水果、茶水等。
2.体验式的家长开放日。幼儿园每学期都要推出“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除了教师上课这一固定的内容外,我们都会安排不同形式的其他版块内容。
一是家长助教,如请小学教师家长为班级的家长介绍幼小衔接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上一些小学低段的课等;二是孝心活动,如组织大班孩子为家长洗脚,中班孩子喂家长吃汤圆,小班孩子给家长捶背、喂桔子等;三是记录反馈,请家长记录自己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回答问题的次数、注意力集中情况等。活动后请家长把自己参加本次家长开放日的体会、感触或建议写在反馈表上。
3.趣味式的亲子活动。为增进家园间的交流,每学期幼儿园都会安排多方法、多形式、多互动的亲子活动,如家园同乐亲子汇演、广场书香校园风活动、爱心义卖活动等。每年六一前夕幼儿园会举办“爸爸妈妈厨艺秀暨美食节活动”,整个活动围绕“展示、评奖、品尝”三个环节展开,让孩子在与父母一起选菜、买菜、做菜的过程中体验生活,而且让孩子们感受到与同伴自由结伴、共同享受大餐的快乐。 转贴于
三、追求新发展,力争亮点工作特色化
1.爸爸俱乐部打响父职教育。为了缓解家庭教育中“父爱教育”普遍缺失的局面,让更多的阳刚之气融入到幼儿教育中,我园于2007年发起倡议并成立了“爸爸俱乐部”。俱乐部成立5年多来,各类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爸爸们在俱乐部里演绎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1)爸爸教师。每学年,成员爸爸都要不定期地为幼儿园提供助教活动,如果自己没有特长,则邀请自己的同事、朋友来园助教。如:交警队的爸爸来园组织孩子们学习小交警;医生爸爸为孩子们介绍身体的结构、一些护理知识等。(2)爸爸“天使”。爸爸俱乐部每年都要组织部里的成员开展献爱心活动,带领孩子一起播撒爱的种子。爸爸们组织孩子走进贫困山区看望大山里的孩子,走进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爸爸们的爱心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们。
论文关键词:体育后进生,厌学,矫正
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学校体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体育后进生的厌学心理,主要是指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缺发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技能时屡遭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败情绪,并因此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同时有些体育教师只重视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考虑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快乐体验。其结果,往往是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对成功丧失信心。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自信心。
那么如何矫正后进生厌学的消极心理呢?
一、消除疑惧与对抗情绪
体育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相互接纳的情况下才能上好体育课,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大多数教师对后进生易反感,厌弃,而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谅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认识和情感障碍,给他们注入更多的爱心,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以赢得他们的拥护和信任,对体育教师转变看法,增强向师性。
在具体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师生共同完成的体育游戏,比如“喊数抱团”、“猫逮老鼠”、“大海网鱼”等。通过这些游戏能很快的消除师生之间的疑惧与对抗情绪,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二、 平等对待教育论文,增强自信
实践表明,教师对体育后进生的轻视是存在的,这种轻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自我评价也会随之降低,他们往往表现出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以至于逃避学习,习惯于以异常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意。
1、集体教学时,尽量照顾后进生,位置一般放在中间,前后左右都安排好的学生,已尽量使学生看到老师同学的规范动作和听清讲解为原则杂志铺。
2、分组教学时,要尽量培养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也培养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教师在个别辅导时,要抓两头带中间,不要忽视后进生,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好的信心。
4、通过心理暗示法,使体育后进生克服畏缩、羞涩、懦弱或强硬,执拗反叛等性格特征。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自信心。可采取,“呐喊法”老师喊:“1、2”,学生喊:“3、4”;老师喊:“3、4”, 学生喊:“嗨、嗨”;老师喊:“嗨、嗨”,学生喊:“嘿、嘿”; 老师喊:“谁最棒?”,学生喊:“我最棒!” …… 老师每次发出口令,要要求学生也喊出口令同时完成动作,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多灵活运用“呐喊法”,提高体育后进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激情。
三、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动机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隐蔽意图,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调动体育后进生内心的积极心理因素,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有利时机。如要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方向、力量、速度、节奏)适当降级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使体育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和喜悦的情感体验。这样,通过不断地强化,不仅可以消除后进生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愿望,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调查学生的体育兴趣所在,根据学生的期望选取教学内容,比如,每节课可以教一些学生喜欢的“健美操”、“武术散打”、“篮球”动作作为热身运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四、借助心理补偿,克服自暴自弃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里失衡失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的不足,以维持自身心理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进生并非样样都差教育论文,有的后进生跑得慢,却投的远,有的后进生投的近却跳的高等等。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后进生发挥优势,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从而认识自己的价值,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
在具体教学中多评论体育后进生的优点所在,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是了不起的。比如评论不完美的动作,说:“这个动作很有潜力!”、对于错误动作,说:“有点紧张,不过很矫健”,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是有优点的。从老师的认可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
五、区别对待,注重个别教育
造成后进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体育课失去信心的后进生,要用古今中外勤奋成才的具体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深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对因体质差经常生病的后进生,要从增强体质入手,逐步树立自信,组织同学关心,帮助他们。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育德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讨和加强中学生的道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思想道德的研究似乎还显得较为薄弱。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一般是学业后进者,这里聚集了大量问题学生,所以,中职生的道德现状更应引起大家的担忧和重视。
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课堂,依托课本,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着手,加强情感投入,从而起到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的效果。在这里,笔者想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它的育德功能。
一、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德
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人整体素质的高低,自然也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好坏。教育学认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进行美感(即审美)教育,“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这是“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之一。学生只有认识到什么是美,才能更好地抵制丑。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以美育德、以美育人,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沉浸郁,含英咀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
通过《荷塘月色》(苏教版,以下皆同)《富春江上》《黄山记》等文章的欣赏,学生可以认识自然之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通过《边城》《受戒》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人性之美,认识到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另外,《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伟大而高尚的灵魂;《〈论语〉七则》让学生体会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仁”学;《鱼我所欲也》教会学生舍生取义的精神;《送东阳马生序》教导学生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赤壁赋》《滕王阁序》引导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屈原列传》赞美了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让学生感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尊严。这些都是蕴涵在课文里的美的东西,语文老师应注意将它们挖掘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体味,去欣赏,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二、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以情明理
部分中职生之所以出现道德的坍塌和人格的裂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爱。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爱心去抚慰学生的心灵。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所以道德教育,攻心为上。语文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语文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容易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因而应该自觉担负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死板说教,简单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中职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借助课文所营造的特定氛围,灌注适当的情感,加以道德教育,拨动学生颤动的心灵琴弦,使之更好地接受自己所要灌输的道理,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讲授《荷花淀》一文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篇小说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在孙犁的笔下,我们找不到战争留下的痕迹,这儿有明朗的夜月、凉爽的清风、银白的湖水、薄薄透明的雾、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舒展、美丽。当学生沉浸在这淡雅疏朗、诗画般的意境中时,老师可以做这样的提问:“家乡是如此的和平而美丽,我们能不能容忍侵略者对她进行蹂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人民的热情,很自然地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德功能
适当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亦能起到良好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借助集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多重元素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比如,在对第四册剧本欣赏单元进行讲授时,我让学生欣赏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在看电影《》时,学生完全被鞠躬尽死瘁、而后已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当看到总理临终嘱咐这一段时,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另外,电视片《壮丽的三峡》可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讲解词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电影《城南旧事》则通过英子明亮而纯真的眼睛让学生感受人性中的真诚、善良。这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得到了升华。如果只是就文论文这样简单的课堂讲授,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好的效果。所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很好地增强语文教学中的育德效果。
四、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绝大多数中职生毕业后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由于人生阅历的欠缺和认知能力的不足,他们对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走上岗位后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很清楚,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根据这一情况,职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对学生和社会都有裨益。比如,在讲授《敬业和乐业》一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梁启超所阐明的“敬业”与“乐业”的职业精神。语文老师还应结合时代精神,阐释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敬业”和“乐业”的时代意义,教育学生参加工作后做到“乐业、勤业、精业”。同时,还可结合第一册第二单元《青少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的深邃思想,教育学生树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奉献自己,报答社会,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回报社会”的职业观。
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老师应将这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中职生在盎然的兴味中得到美与道德的陶冶,促使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