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9:41: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的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3)健全对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及指标的建立
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基于一定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12万余名专职辅导员和4万余名兼职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相关要求,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不够全面
球、联动中国的重要新媒体平台迅速成长壮大,纷繁多样的信息内容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开放的传播平台和平等的话语体系,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成冲击,对辅导员岗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关键阶段,心理、思想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新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辅导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理论基础和职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不少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文件。但在高校贯彻落实中,缺乏针对辅导员群体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没有针对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岗位特点建立行之有效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辅导员实际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展开,新媒体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工作内容灵活性较强、工作过程较隐性等特点,高校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完善。在日常管理中,重辅导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升,针对职业道德的过程管理较少。在岗位考核中,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来评价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从而使日常管理和岗位考核等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未能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状况作出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尽管国家颁布了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一些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事业。但是一些高校辅导员选拔标准不够明确,辅导员入职后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辅导员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不高,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对于辅导员的客观要求。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与辅导员晋升、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关系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往往得不到真正落实。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不高,广大师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不强。辅导员找不到向纵深发展的职业路径,积极性受到挫伤,职业认同感降低,缺乏提升职业道德的动力。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举措
(一)进一步严格辅导员准入标准
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否则,职业道德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好准入关是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需求日趋多元,新媒体颠覆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思想碰撞日趋频繁,文化交锋日益明显,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年一个小代沟,五年一个大代沟”。辅导员必须具备新知识、新技能,拥有开阔的眼界视野、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创新工作方式,与学生无代沟地沟通交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要通过明确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标准,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能力的辅导员,进而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提出,要抓住辅导员职业道德培养重要环节,教育引导辅导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严格标准选拔出的辅导员仍需要通过培训来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加快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道德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通过辅导员对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承担起育人职责。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在具体落实上将职业道德摆到突出位置,贯穿辅导员培训的各个环节。将辅导员自我学习与组织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业务知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进一步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辅导员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较少,且辅导员队伍人员来源较为复杂,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看,主要有下列问题:
第一,学历水平低、理论修养不够。高职院校辅导员来源广泛,有从高校招入的青年大学生,有从后勤或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引入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极少。从目前的现实看,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大多数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心理学教育背景。这种情况造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引导。此外,辅导员由于日常工作复杂,很少抽时间进行学科科研和理论专业的学习,在专业引导和教育方法上滞后于学生的需求。
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归属感不强,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认同感,期待着进行转岗或进入其他部门。“现在高职院校内辅导员数量几乎都趋于紧缺状态,工作量大、责任重、权责不清,导致辅导员逐渐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无论在日常管理中,还是在教书育人方面都不会完全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信念慢慢地动摇,职业理想也会逐渐迷失。”
第三,部分高职辅导员师德差,缺少职业道德。“少数辅导员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师表形象欠佳,师德意识较差,自身修养不够,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的辅导员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存在组织纪律性松懈、生活散漫的现象;也有部分辅导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没有了原则性,在学生面前缺乏表率作用,不尊重学生,上课时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观点偏激,敷衍塞责等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院辅导员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师德情况客观上要求加大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从思想重视到行为落实,从制度建设到规范执行都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第一,思想重视,强化师德培训。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比较混乱,师德建设主要集中在一线教师中。考虑到辅导员日常工作忙,杂事多,对其师德建设的培训、行为的引导较少。为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师德问题。辅导员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其师德情况、言情举止对学校的声誉、学生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领导要加大辅导员师德进修、学习的机会,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多渠道师德教育专题讲座、访谈、辅导员师德知识竞赛等,让师德的重要性深入人心,让辅导员老师时刻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二,行为监督,督促高职院校辅导员注意言行。要重视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理论重视是不够的,要落实到行动中。辅导员工程繁忙,如果缺少监督,其行为的惯常性仍然让部分辅导员我行我素。所以,高职院校在重视辅导员师德建设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检查辅导员师德建设情况,做得好的辅导员要及时表扬、鼓励,做得不好的辅导员要及时纠正、整改。通过过程监督,在辅导员队伍中才能形成良好师德的风气,才能把重视辅导员师德的制度、政策贯彻下去,取得良好的师德建设成果。
第三,完善机制,增强制度约束。完善机制,主要是辅导员考核机制,要把辅导员师德考核纳入到辅导员管理、考核的重要环节,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考核采取学院考核和学生考核两个环节,对辅导员的师德情况进行系统了解,并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转岗、晋升相挂钩,最大限度促进辅导员重视师德建设,增强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对考核表现良好的辅导员,进行大力表扬,并优先晋升,对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教育,必要时进行师德培训和转岗等。通过师德考核机制,让辅导员把师德与职业要求相结合,规范自己的师德行为,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人文关怀理论的概念
一般认为人文关怀理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思想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引申到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肯定学生、丰富学生、发展学生、完善学生。
二、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和变化,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当代高校辅导员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构建师生关系的实践。具体地:
(一)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传统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基础愈加薄弱
首先,师生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教育被好多人等同于了商业服务,而师生关系也被定结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部分同学认为所谓师生关系就是“我上学我交费,你讲课你拿钱”,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其次,师生情感淡漠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大学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广泛。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陡增,现在高校中,一个辅导员往往带了几百名学生,又经常陷入各种事务性工作中无法自拔,导致很多学生一个学期也见不到辅导员一次。加之,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使其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来越低。再次,师生行为选择趋向功利化。在大学,各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其行为选择也是基于对行为结果的考量。作为辅导员,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以及如何规避群体性事件;作为学生,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而作为学校,则往往把注意力转向对学校经济状况和硬件条件的关注上。随着这种利益诉求功利化现象的加剧,师生之间也更加缺乏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理论指导
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多,主要工作职责有思想引导、发展辅导、生活指导和组织管理等,这要求辅导员在于学生相处中要学会扮演、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要做到以上几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面对上述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不足以应对的,人文关怀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缺。
三、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可行性
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具体地:
(一)人文关怀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特质相一致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标准的“九零后”,相比其它社会成员和其它年代的大学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质。首先,主体性。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的唤醒,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强调独立、自主、自我选择和创造,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其次,双重性。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尝尝同时兼具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等双重特征,这是这一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第三,向上性。尽管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的选择上会出现双重性的特点,但就其根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规划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他们在注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不愿将自己的未来局限于较小的空间内。而人文关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的主体性,承认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关怀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征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
(二)人文关怀理论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思想引导、发展辅导、生活指导、组织管理等。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相应地辅导员发展辅导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辅导员,主要承担的是“传道与解惑”的任务,具体来说辅导员应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问题入手、以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以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行的持续发展为宗旨,进行“传道与解惑”的发展辅导。结合人文关怀理论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本质是一致的。
四、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做法
(一)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当代大学生知识更新换代快、个性鲜明,辅导员必须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才能够让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想要信任、依赖甚至崇拜的情感,才能够真正当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地说这些素养包括坚定政治立场、提升道德水准、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人格魅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技能,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等。
(二)辅导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展的结晶,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与人文情怀理论不谋而合,具体地在实践中要做到:第一把学生当孩子,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充分展现出慈母般的浓情,严父般的爱心,传递着对每个孩子的信任与尊重。第二,把学生当朋友,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像朋友一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宽容、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第三,把学生当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任务就是实施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捧杀”学生,还要学会适时“棒杀”,既要从情感上接近学生,又要寓理于情,在原则问题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Abstract: The instructor is the Colleg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ckbone force,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healthy development shepherd, the leading the way person and the intimate friend. How studies to construct a high quality, the powerful political assistant to work the troop, regarding completes the university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to have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theory significance. Current university instructor troop and construction main existence: The troop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the job category is indefinite, career development space small and so on question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问题对策
Key word: University instructorTroop Present situationQuestion Countermeasure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1.1人员配备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学生的质量、素质有所下降,进而出现了高校教学资源紧缺、辅导员人手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等现象。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此外,由于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逐步实施,辅导员工作的职能也将发生细微的变化并有所延伸。学校机构精简后,几乎所有行政后勤机关都不直接对学生服务,各类烦琐事务统统压在辅导员身上。
1.1.2年龄结构不合理
从辅导员的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是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从辅导员的专业结构上看,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经验开展。
1.2辅导员工作性质不确定,工作对象变化大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的所带班级和人数也在增加,针对目前大学生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学生特点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辅导员工作中日常事务处理成了主要内容。高校辅导员要关注大学生方方面面,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为了做好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党建、宣传活动等工作,辅导员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无力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常常是发生问题以后再考虑补救措施。此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使得学校教育的权威影响力在减小。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2.1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合理化
重视辅导员的合理配备,优化辅导员队伍的结构。选拔、具有一定业务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从优秀的党员教师干部中选拔一些人担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专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教师的互补,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
2.2明确岗位职责,加强队伍管理
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问题,迄今仍没有统一的界定。这种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改变辅导员只是管理员或服务员或救火队员的现状。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我认为应该在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强调辅导员在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应注重“导”的作用。
2.3辅导员的发展机制与保障
首先要注重精神激励。在评先、评优工作中,确保适当评比比例。其次要专门设立优秀辅导员奖项,每年结合考核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单独表彰。最后在职称评聘中实行单独评审,专门开辟辅导员职称评聘系列,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为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创造条件。
【文章摘要】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高校教师得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青年教师给高校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在教学,科研,以及师风师德建设的方面出现了些许问题。教师是高等院校的核心,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的灵魂;资深的教师喜欢与核心中道德高尚者为伍,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喜欢聆听灵魂洁净的教师传道授业。因此,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风师德的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青年教师;师风师德
1 高校青年教师现状
教育部在1999年为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提出了大学扩招,随着高校本科生逐年的递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个庞大的队伍,即青年教师队伍。教育部截止2001年的统计,高校青年教师总人数已达到88万,总比例达到高校教师总比的62%。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有许多特点:这些人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7,80年代,捧着书本苦读二十余载,大多数直到拿到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通过层层选拔,才有资格到高校工作。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与传承的年轻人赋予了千钧重任。这数以万计的青年教师普通,平凡,没有骄人的业绩与显赫的名声。在做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时,许多青年教师在忙乱中已把“师风师德”四个字抛于脑后:只关心学术课题,不知国内外政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忙晋升职称,而忽略教学,使学生怨声载道;只与评审职称的教授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忽略同事间的交流与合作;只关心论文与课题的数量,而对学术的严谨性嗤之以鼻,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够自律。青年教师的现状堪忧,是社会压力,高校环境所导致的。如何使这庞大的群体在若干年后成为各高校的骨干与精华,如何使这几十万人成为副教授,教授之后为学生尊敬,为社会 叹服是教育理应考虑的问题。其中,不断加强高校师风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2 高校师风师德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
师风师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对政治的了解与关心,对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同事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得体的语言与着装,自律及要求等等。高校青年教师思维灵活,工作弹性大,大多数工作态度端正,充满着正面力量,高校需要这些青年教师夯实高校的建设,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过热的浪潮中,青年教师还需要道德沉淀与文化素质修养,以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职业道德,作风严谨,蓬勃向上的一支队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与五年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经验,总结出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一线教师学术作风不够严谨 教学工作不够认真
一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与精髓,是学生们答疑解惑,模仿尊敬的对象。而近年来青年一线教师人数过多,岗位认定与职称评定的竞争愈加激烈,导致青年教师们将精力大半投入到积累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数量以及奖项评选中。科研工作者普遍了解,论文的产出需要做实验,实验数据是大量的试验以及调研产生的,只有严谨的科研才会产出对本学科有积极贡献于社会意义的论文,青年教师有教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对于论文产出喜欢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许多论文的产出仅仅是为了凑数,这样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对本学科做出贡献。抄袭现象屡禁不止,且大都发生在青年教师当中。课题的报送面临的压力更大,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拿出切实的研究成果,还需要与申请部门协调关系。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面临如此强大的压力,导致很小部分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许多教师听到下课铃直接信步走出教室,不与学生交流,不解答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对学生有问题的邮件匆匆一瞥,做不出合理与学术的解释,许多教师一学期过后还叫不出三个以上学生的姓名,令学生及其不满,与师风师德建设严重相背离。与此同时经济过热又导致青年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收入过低,想方设法为自己再招揽一份兼职。在各个城市的私人培训机构,经常可见到高校教师在为中小学生们补课的身影。长此以往,青年教师教学的精力越来越少,会严重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影响日后的学习。最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科研经验使得课堂上理论内容较多而缺乏动手实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发挥。一些青年教师不够为人师表,课堂上有时满腹牢骚,将许多时间花在批判社会现状上,不给学生们正面力量,迟到早退的教学事故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自己忘记什么是 “为人师表”,学生们忘记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
2.2 青年辅导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
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大多都是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辅导员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经常可见学生与辅导员关于生活学习的问题促膝长谈,辅导员的确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情感的依赖对象。但是辅导员队伍的过于年轻化产生了许多道德建设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辅导员的调查发现现状堪忧。辅导员队伍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在道德上不太善于掌控自己,对学生奖惩不一,有的有严重的情感偏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犹豫躲闪。许多辅导员决定着奖学金等级,优秀学生的称号,学生党员的名额,这就使辅导员们有情感偏向,归根到底是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学生经常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乐于与辅导员探讨,有些辅导员在道德建设方面不够成熟,很少给出中肯切实的意见,这使学生有时感到困惑,不知遇到问题该与谁去讨论,及其容易走极端,说到底这是师德建设的问题。
2.3 教辅青年工作者思想意识不够成熟
高教的教学机关与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高校机关是高校运转的命脉。青年教师不断地涌向机关也给教辅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青年教辅人员由于社会经验少,对本校的运转缺乏了解,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态度冷淡,知识贫乏是青年教辅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青年教室们思想意识不够成熟,师风师德建设有待提高与完善。
3 完善师风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参考了不少讨论此论题的文章,大多数作者对师风师德建设的提出建议非常有限,且主要目标放在强化学习教育,规范教师行范,设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上。而笔者认为,师风师德建设欠缺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笔者决定另辟蹊径,提出几点完善师风师德教育的建议。
3.1 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以抵制学术不严谨作风
针对科研与教学的两座大山,笔者听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吴秀萍教授的评论“没有做过科研的教学工作者只能在讲台上重复别人的东西,不可能将创新能力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笔者深有同感,抵制学术不严谨的作风,应把第一步放在缓解教学与科研的压力,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中去。笔者认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应首先承担着一部分科研任务,学校应给与适量的经费让青年教师搞学术研究,并对青年教师的产出论文产出质量有严格的审订,只有发表出对本学科本专业有教学意义,社会贡献的论文,才有可能让这些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资格参与副教授的评选。而将更多的教学任务给予教授与副教授,因为学生更喜欢听有着科研经验,创新经历与学术积累的教授们上课,这样学生更有积累,更有启发,个高校产出的本科生更加有质量。只有学术严谨,才会更好的完善师风师德。
3.2 拓宽青年教师视野 成熟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
笔者指出,许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够成熟,没有文化沉淀,这导致了这些教师视野狭窄,不能更好的进行科研与教学,笔者认为,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应该至少学习一门与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做出课堂笔记与评价报告,以达到拓宽视野,充实思想的目的。同时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多下基层锻炼,例如在高铁建设现场试验,在其他高校实验室得出科研数据。此外,青年的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应由评审团反复讨论与不断修改,因为只有这样,青年教师才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不断的进行深入,创新;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会使师风师德建设进一步完善。
3.3 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氛围 强化管理与严格考核
许多青年教师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大多数是上班,下课,回家。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对学校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大事件缺乏了解,针对授课教师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辅机关应该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师风师德建设的氛围,积极倡导“德育为主,教育文本,教学育人”,定期将一线教师聚集起来,使教师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使这些会议成为青年教师表达意见,提出观点的有效渠道。同时,学校也应该强化管理和完善考核机制,多多听取学生们对教师的评价,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评选依据,使得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4 结语
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是一个永久的议题,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年教师,在工作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抱怨无济于事,可以通过理性的沟通而表达诉求,解决好青年教师工作中存在问题,才是建设师风师德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冷晓彦:《论新世纪高校师德建设》,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关键词:教学学术;高校教师;师德
大学最初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如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增加等。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高校强调的重点,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评价和奖励等越来越向科研倾斜,教师也不得不向科研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国内外的研究者用大量的调研数据说明此举降低了本科教学质量,社会对此大加诟病,大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他认为学术包含探究、应用、整合和教学学术,从拓宽学术概念的内涵角度来强化对教学的重视,“强调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好的研究者,而且是一个很好地知识传播者”[1]43。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李•舒尔曼等很多学者的认同,并对教学学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学学术在我国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维度等,并被看做是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之一,希望通过教学学术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2]49。
一、教学学术视阈下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1.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投入不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德是师之灵魂,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内化,既包括教师的道德信念,也包含师德规范。师德它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存在的前提,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教学是育人的载体,“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因此,教学是大学教师工作的重心,应是考量师德的主要依据。现实中,一方面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是对科研的倾斜、教学的忽视和教师个人对课题、论文等的片面关注的悖论。当前的高校招聘中,以学历为标识的博学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在职称评定中科研是主要考量因素,而对教学的考察则是次要的,起码不是显要的因素,这使教师忽视了或者说被迫忽视教学责任,对教学以工作量来代表。我们不难看出,“传道”甚至是“解惑”正从部分高校教师身上脱离,他们仅以“授业”为己任,更甚于将授业等同于课本、课件、课时等教学工作量。教学成为一种负担,是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额外负担,教师对于课堂、作业批改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但对学生的热情和精力投入都明显不足,备课缺少对学生的准备,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责任心和对实践、精力和热情的投入只能说是保持在最基本的要求水平,对教学投入的多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良心”。“教学任务量可以明确,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对学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几乎无人提及”[3]80。许多教师将育人简单化为“智加德”,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学习方面的智力因素,学生的教育管理被看做是“杂事”,是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于是出现了学生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课等问题便要求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似乎忘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
2.学术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学术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道德修为和规范遵守情况,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两者都是其师德的重要现实表现。近年高校的学术失范问题层出不穷,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更多的教师在学术责任上采取独善其身的原则,即只确保自身遵守学术规范,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师角色,缺少对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意识,对本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未能予以制止和教育。学术失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并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学术发表时才需要学习,本科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良好学术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一次的作业、实验数据、学期论文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抄袭、捏造数据,但是教师往往是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不去认真核实、反馈。由于“我国大学中,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论文中抄袭、剽窃现象相当严重,然而受到惩罚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有惊无险后会对不端行为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并将之以经验的方式传给下一届学生,并很快形成一种风气,而当“抄袭形成一种风气时,道德教育常常会流于空泛”[4]5,进而成为难以改正的陋习。这与教师学术责任意识和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以及对失范行为不作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缺少学术规范意识,对抄袭等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其失范行为不给予及时纠正,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久之,导致学生对学术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失范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不能将学术失范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校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归因分析
1.学科制度化的弊端。
在信息化的知识时代,知识呈爆炸性生产,个人根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知识组织,利于知识的传承、发展。高校中的学科不仅仅是一种按照知识划分的门类,更是对学术人的规范,在学科制度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聚集,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认识、身份认同。“学科对于大学而言,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即它并非一种行政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知识的功能组织形式,是大学传承、创新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基本依据”[5]7,其综合实力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考核等方面都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高校在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专业能力且主要是学科专业科研能力,职称评定是看教师在所在学科中的成绩,科研更是看重所在学科的论文、课题等,这一导向使教师过高的认同自己的学科身份,主要精力也是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对教师角色中的教育者身份重视不够,对教学责任和学术教育责任认识不足或是无暇顾及。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不完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方兴未艾。高学历、专业科研水平成为当前高校选择和考核教师的首要和主要标准,高校教师专业化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过于关注学科特性,对教师专业化中的教育特征关注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根本没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高校中的教研制度也远不如中小学完备,甚至基本形同虚设,入职后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基本是单打独斗。将学术水平代替教学水平,学科学术能力代表教学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忽视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特征,使高校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后天又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和专业发展的组织基础,专业精神、理念、教育智慧的提升与传承缺少可靠的渠道。高校教师在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缺乏使其专业化底气不足,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教学责任认识不清。此外,高校中的辅导员群体也是专业化不彻底的代表,尽管理论和文件都在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但实际上,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各种管理性的杂事。辅导员的杂事越来越多,辅导员的管理角色越来越突出,其专业化进程只停留在文件和研究的层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使得高校中易将教学与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这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识有德智分离的倾向。
3.高校管理中重科研的制度导向。
由于在高校教师招聘、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论文、著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的重视以及学术失范现象频现,学术研究责任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师德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移,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评价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等量化指标,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内在品德和“师道”的价值诉求,以学生利益为先、以学生为本的师道追求被忽视,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约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把学术等同于做研究,把学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研究生,在教育教学中对本科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忽视。师德不仅包含学术规范,而且涉及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责任。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对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包括以学生利益为先的道德关怀。正因为高校层面对教学学术的重视不够,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观构建还未形成,或者是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只得依从学校考核的标准,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出勤率、就业率、教师的课题、论文量。对教师评价中教学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将教学维持在最低要求上。一些学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但是即使对教学型也主要看其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科研。教师职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职,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物质、地位也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追求,而当前的薪酬主要以职称为标准确定。为了自身利益,教师必将迎合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主要精力在发表文章、争取立项经费等。由于科研容易量化、易评价,而教学的评价量化难度很大,教学方面考核的模糊和师德评价的笼统不具体,加上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导向,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博弈中,“趋利”于更易操作的科研。
三、高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1.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在入职之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是通过短期岗前培训获得的,这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办法,在研究生阶段选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分修完合格后再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解为师之道。世界各国也一直在位提高教学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努力,如博耶、唐纳德等人为了提高教学的地位,在概念上厘清学术的内涵,将教学囊括在学术范畴之内,希图通过从理论上明确教学学术的概念来提高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践中,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教学学术运动正是力促改变轻视教学的现象。“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个概念为起点,在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等人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以1998年成立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协会的建立为标志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开始了对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6]26。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并发展,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10月首批30个国家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需根植于实践中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教学发展中心等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2.重视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观表现。
“提升学术伦理道德、引导教师树立学术责任观应该且必须成为师德建设长远关注的核心问题”[7]92,师德不仅表现为规则的详尽、内涵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大学是为学生所设,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其学术责任首先是对学生负责。具体来说,教师的学术责任意味着他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准备,对授课内容、对象、方法等都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如实反馈学生状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教师的教学虽不如科研那样量化标准易明确,但绝不是完全不可测,即使是很多隐形的内容也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来。教师教学投入被用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谓教师教学投入,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实践、精力和情感的总和。时间、精力和情感构成了教师教学投入的三大要素”[8]14。这些可以从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师生交流、作业批改等反映出来,也许根本不用复杂的公式、科学的量化标准。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反馈,这看似简凡,但恰恰是师德的最直接的体现。
3.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
通过对学术责任感的重视,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精神力量,使教师深入理解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他们的师德要求更多的需要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学术的提出和氛围营造,能使教师从内心真正地去认同教学并提高职业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与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焕发生机、实现升华,教师学术责任教育也必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会更生动、具体、有效,这也是师德的实践表现,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随着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和师德的重视以及对高校市场化管理的重新审视和对高培养质量的追求,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点将被深入挖掘,并将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可操作的师德标准,教学学术将作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被重视。教学是教师的核心职责,是高校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也终究会以我们履行教学这一任务的好坏来评价大学,如果忽视、弱化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的科研就失去了自身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大学服务社会就会丧失最根本的依托和资本。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术道德实践,通过微观视野重新审视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希望高校师德评价能回归到教学本质,使师德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操作层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闫凤桥,译.新华出版社,2002.
[4]景祥佑,张简志诚,薛芳渝.大学生抄袭行为的经济分析与抑制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5]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
[6]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
摘要: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尝试探讨了加强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软实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形象管理 辅导员威信
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诸多,而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的形象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关注形象管理的辅导员更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促进教育效果的改善,从而提升辅导员个人从业竞争力。
一、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
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其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物关系的反映。[1]良好的形象往往是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辅导员形象是指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与反映。本文认为,辅导员形象管理的内涵就是对高校辅导员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要素进行开发和管理,全面提升个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策略
1.坚定信念,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最核心的素质[3]。高校辅导员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学习和弥补政治理论知识等,借助大众媒体关注时事;积极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教职工学习;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拓创新、奉献岗位,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党性认识;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注意言论的导向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
2.纵向发展,改善专业能力: 由“杂家”走向“专家”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普遍缺乏群体认同感,一方面是因为这支队伍并不强大,另一方面辅导员没有在大众心理形成鲜明的形象特征,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形象。以生为本,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自我认同感,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这是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形象和改变辅导员现状的关键。
高校辅导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加强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同时围绕学生管理和教育的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论文,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长,成为思想教育专家、成才规划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杂家”走向“专家”。
3.完善人格,提升品德修养、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十分强调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辅导员要多方联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热爱教育(学生)、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参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活动,参与“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学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力水平,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学会“慎独”,通过自律和他律来提高个人修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和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
4.坚持学习,增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处理好工作、学习与科研创新的关系,结合工作实际来思考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工作和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新方法;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教育课题的研究和学校相关部门举办的辅导员业务学习、沙龙,加强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这不仅是高校辅导员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5.尊重关心学生,行为示范表率
高校辅导员通过规范和管理自身的行为有助于提升自身形象。辅导员要在开展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摆脱“马太效应”的误区,在评奖评优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信任,并充满期待,以期实现“罗森塔尔效应”;辅导员要采取“亲民行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为学生排忧解难;指导学生制定学习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其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注意培养和锻炼辅导员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生涯规划指导能力等,更有效地服务广大学生。
6.整洁仪容仪表,美化外在形象
由于学生的“向师性”,他们经常关注自己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要做到仪容修饰美,要注意修饰仪容。生活中人们的仪表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礼仪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往往形成光环效应,这在实际生活显得非常重要。成功的仪表修饰一般应遵循适体性原则,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原则,整体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辅导员在整洁外在形象时,要结合教师特点和职业角色来设计和修饰、把握分寸、自然适度,避免随意性、夸大化和奇特性,从而形成美观大方、整洁健康、活力阳光的教师形象。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通过形象管理,有利于提升自身软实力、职业胜任力(竞争力)和辅导员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高校辅导员的总体形象,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效能。文章对高校辅导员形象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健荣,邱伟光. 高校公共关系教程[M ]. 上海: 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 24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