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茶产业8篇

时间:2022-11-12 16:33: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茶产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茶产业

篇1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茶产业发展。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精神,总结回顾____年度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全面安排部署今秋明春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刚才,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冉茂超同志总结回顾了____年度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具体安排部署了今秋明春生态茶产业发展工作;县茶叶协会会长周小刚同志总结回顾了上半年协会工作,具体安排了协会下半年工作;新景乡、塘坝乡、黄土乡、晓景乡、谯家镇、土地坳镇就生态茶产业发展作了交流发言;县财政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局就生态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懿兴茶业、新景茶业、富民农牧专业合作社代表也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会后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相互借鉴。下面,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正确估价,全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自20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生态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茶园面积快速增加。20__年至____年春全县新建生态茶园13.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万亩,幼龄茶园7.64万亩),发展速度居全省41个重点产茶县的第14位,茶园总面积居全市第五位,现有投产茶园5.6万亩。建成塘坝、新景、黄土、谯家万亩茶叶乡镇4个,千亩以上的茶叶村34个,百亩以上的种茶大户86户。有无公害茶园面积6.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6.3%;每年套种花生、蔬菜等适宜作物5万亩以上,达到了以短养长、以种促管、以种促收、以产业促农业的目标。同时,加大了全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力度,做到基地建设与良种繁育配套发展,每年繁育良种茶苗300亩以上,基本实现了自繁、自育、自给的目标。(二)产业链条逐步延伸。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有资质、有实力、讲信誉的生态茶产业企业落户我县,为生态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加工企业逐步增多。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家,总投资达4600万元,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方式,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0家和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地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小型加工厂17个。二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懿兴茶业、新景茶业两家重点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千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化精细加工。全县茶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涉及绿茶、珠茶、红茶、黑茶等多类茶产品。三是市场开拓初见成效。通过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切实加大茶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以“懿兴雀舌”、“画廊雀舌”、“谯家翠芽”、“千年古茶”“武陵春富硒茶”、“武陵功夫红茶”等为代表的茶产品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为市场占有率打下坚实基础。(三)主导品牌基本形成。按照“党政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组织茶叶企业以“____古硒茶”为主导品牌,先后多次参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阳等地举办的国际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其中“懿兴雀舌”、“画廊雀舌”、“武陵功夫”茶等产品荣获名茶金奖3个、银奖6个,逐步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一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县茶叶总产量累计达36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收入1.08亿元,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收入水平显著提高。____年农民采摘茶青共增收3150万元,茶区10500户,户均增收3000元,积极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2.9万人就业,其中从事茶园生产和管理人员2.78万人,从事茶叶加工人员500多人,从事茶叶市场营销人员700多人。三是生态效益显著提高。我县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受到破坏后很难修复,而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本身又是经济作物,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是我县非耕地开发的最佳选择,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增强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国发2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生态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基本途径,把生态茶产业作为18个重点支持的产业进行扶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国家、省、市关于发展生态茶产业的政策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实现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企业不断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把生态茶产业建成富民兴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动生态茶产业再上新台阶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到2015年全县新建高效生态茶园22万亩以上,着力打造茶叶“两区两带”即谯家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新景茶叶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以新景为核心的清香型绿茶北部茶产业带、以谯家为核心的栗香型绿茶南部茶产业带。年均茶叶生产能力达到2.86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36亿元以上。无公害茶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100%,其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0%,有机茶认证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20%。重点扶持建成年生产能力20__吨以上的茶叶省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厂17座,小型加工厂70座,培育地方优良品种2个以上,新建茶叶产地综合市场1个,茶青交易市场20个,培育、壮大茶产业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____古硒茶”打造成省内外知名品牌。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茶园基地建设。鉴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超前谋划,为顺利完成茶园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加强幼龄茶园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务必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今年的幼龄茶园管理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切实加强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管理。

(三)着力抓好生产、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按照茶叶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新变化,结合本地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地环境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标准化生产和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我县投产茶园面积已达到5.6万多亩,经过三年努力,至少将有10万亩茶园投产,需要有10万吨的加工能力。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企业的茶叶加工与工艺水平研发,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切实把我县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

(四)着力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市场营销是茶叶从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也是生态茶产业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培育中介组织,培养营销人才,组建营销队伍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全力打造我县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扩大影响力,提升茶叶营销水平。

(五)着力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一是整合品牌资源,打造____茶叶新形象。要围绕“____古硒茶”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合力打造“____古硒茶”品牌。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画廊雀舌”、“千年古茶”、“懿兴雀舌”、“武陵春富硒茶”等茶叶品牌为基础,不断研制茶叶新品种和新产品,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消费群体、消费层次,积极开发高中低档办公用茶、旅游用茶、礼品用茶、外销用茶等,形成沿茶系列产品,树立沿茶新形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____茶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机制,统一策划,并制定____茶叶品牌方案,继续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茶叶博览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研讨会、展销会、旅游节等大型活动。通过与著名品牌茶叶同台亮相,扩大知名度,还可以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品质,创建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六)着力强化督促检查。各种茶乡镇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要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工作督查,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县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茶办、督查办、效能办定期深入各种茶乡镇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落实。

四、抢抓季节,扎实工作,确保今秋明春茶园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超前谋划,保质保量完成。严格按照市下达的今秋明 春新建茶园2.5万亩,力争3万亩的目标任务,提前做好图班作业设计工作,留足移栽茶苗的好区域好土地面积,确保顺利完成茶产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茶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提前做好2014年度新茶区规划,搞好作业设计,制作规划图,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四个选好”要求,制定茶区发展区域布局规划。选好区域: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无环境污染、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的宜茶区,以茶区为基本建设单元,每个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0亩。选好地块:选择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坡度较缓的好田好土种茶。选好种植主体:选择有实力的茶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亩至100亩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茶区建设的主体。选好品种:根据茶树品种的适应性和适宜性的原则,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合理调配和布局茶树品种,扩大良种的种植比例。二是建设项目茶区。2014年度新建茶区规划实行报批制,各种茶乡镇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统一布局,集中打造,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在1:10000地形图上制作规划图,实行图班作业规划设计,报市级审批。新建茶区规划设计图和竣工验收图由县农牧科技局协调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和勾绘,规划设计图、竣工图每个小班面积不超过300亩。茶区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按100亩茶区配套建立一个30立方米的蓄水池进行规划布局,有条件的茶区要建立喷灌或滴灌系统。

(三)密切配合,严格落实责任。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级各部门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全县茶产业发展。县农牧科技局、县茶办要做好茶苗、肥料等物资供应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县林业局要做好晓景乡2500亩高标准茶园建设;县交通运输局要把通乡、通村公路与茶区产业路配套建设相衔接,重点是客田镇、新景乡的30公里茶区路建设及硬化;县供电局要保障茶叶生产用电;县水务局保障茶叶基地 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晓景乡下半年1000立方米小水窖的配套建设;县工商、税务、卫监、质监等部门要做好企业申报、QS认证、商标注册、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市场建设和加工环节的管理,保护消费者和茶叶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茶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广大群众积极自愿参与发展生态茶业产业的社会环境;县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保障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种茶大户购买农机具、加工机械、茶青采摘及主要物资所需的资金;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树立为茶农服务的意识,积极支持生态茶产业发展。

篇2

关键词 茶叶产业;四大体系;五大工程;安徽石台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4-02

石台县位于皖南山区,是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重点产茶县,全县8个乡镇78个行政村,涉茶农业人口7.63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3.4%。全县有40个茶叶生产重点村,其中茶叶专业村有10个村。全县茶园面积5 400 hm2(其中可采茶园4 400 hm2),无性系茶园面积1 900 hm2,产量3 805 t,产值2.05亿元。与2010年相比,面积增长22%,产量增长26.7%。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 850元。

1 石台县茶产业“十二五”发展成效

1.1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石台县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形成以“石台硒茶”为统领的天方富硒茶,雾里青、西黄山为代表的名优茶,发展形势良好,产量占全县产量的30%,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60%。精制“祁红”和出口眉茶产销形势良好,产量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70%,产值占40%,形成了“红、绿”并举的良好局面。

1.2 质量安全保障有力

近年来,大力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活动,积极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系统控制茶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石台县入选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试点,获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1400 hm2茶园被省商检部门列入出口原料基地。全县21个茶叶品牌获无公害认证、8个获绿色食品认证、12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石台香芽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石台富硒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方集团、日新茶业、西黄山茶业等一批茶叶加工企业清洁化改造,应用质量管理体系、HACCP认证等,促进茶叶质量安全水平[1]。

1.3 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围绕提高加工增值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天方集团跻身中国茶业百强企业行列,日新茶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西黄山茶叶等7家市级龙头,县级茶叶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6家。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262个,茶叶专业合作社58个,茶叶营销企业50多个,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茶叶企业群体,带动了7万多茶农增收致富。

1.4 茶旅融合逐步形成

石台是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境内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5%,负氧离子含量超世卫组织标准35倍以上,是安徽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地区。该县天方集团和西黄山茶叶等茶企业采取会员制、股权制等方式,推出“认领自家茶山、喝上自家放心茶”及“聚茶山-众筹”新营销模式,每年为会员配送等值茶产品和提供免费体验采茶、制茶、品茶,游秋浦河、吃农家饭等体验活动,创建“定制+众筹”石台硒茶产业发展模式。全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0余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6 0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6 000余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与先进地区相比,石台茶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投入不足、基础薄弱,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较小;茶叶清洁化加工水平低,规模企业较少,设备落后;石台县硒茶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低;茶旅融合还没形成品牌,配套服务衔接不上,同质强、特色不明显;茶食品生产才刚刚启动,茶叶精深加工还处在空白,产业链延伸不够。

3 发展思路和目标

3.1 发展思路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及天然富硒资源的优势,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茶园绿色增长模式。按照“一核三区”区域布局,建立“四大体系”,实施“五大工程”,以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集约节约、生产清洁可控、废物循环利用、绿色提质增效为发展重点,加快石台硒茶供给侧调整,走生态茶、健康茶、养生茶特色发展之路,推进茶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造互联网+硒茶产业平台,创新石台硒茶“定制+众筹”产业发展模式[2],拓展茶旅结合深度、延伸发展特色硒功能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好石台硒茶特色品牌,做好祁红传统品牌文章,提升石台茶叶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使茶产业成为石台农民脱贫脱困的支柱产业,将石台打造成“梦里茶乡、休闲圣地、养生天堂”。

3.2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5 700 hm2,其中高效茶园面积达60%,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提高到50%以上;新建400 m2以上清洁化加工厂10座、改扩建清洁化茶厂100座,清洁化加工能力占总加工能力的75%以上;实施茶产业绿色增长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50%以上,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率达50%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率50%以上。按茶的不同功能建设100个茶园观光点。全县茶叶总产量4 500 t,茶叶总产值6.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可支配收入达到6 000元以上,年均增9.5%以上。

4 发展对策

4.1 布局重点区域

根据茶叶重点区域布局原则和准入标准,从全县8个产茶乡镇实际,根据茶产业发展现状,细分为“一核三区”:“一核”以县城为核心区,“三区”为:在牯牛降、仙寓山为纽带的南部山区,构建石台硒茶等名优绿茶核心产区;在丁香、小河等西部乡镇,构建祁红、出口眉茶等核心产区;在七都、横渡、仁里、矶滩西北部4乡镇,打造红绿兼制的茶叶产区。

4.2 建立四大体系

4.2.1 建立茶叶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建立政产学研对接平台。围绕茶产业发展,搭建县与院(校)科技互动平台,借“智”为推进石台硒茶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建立产学研推进机制。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组建专家团队,解决产业发展中技术瓶颈,借“才”为推进石台硒茶现代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应用推广模式。建立一整套有效促进石台现代生态农业(茶叶)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借“技”为提升石台茶业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4.2.2 建立茶叶质量安全体系。一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重点产茶乡镇、茶园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主要原料基地建立茶叶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形成茶叶安全有效防治和预警体系。二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开展统防统治,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三是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坚持产、管并重,推进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开展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对开展茶叶“三品一标”的给予奖补。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从田头到餐桌产品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守牢质量安全底线。

4.2.3 建立茶叶技术保障体系。加大茶叶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力度,建立茶叶技术推广服务队伍,通过农机、农信、农艺“三化”有机融合,实现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向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转变,给石台硒茶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4.2.4 建立“互联网+茶业”推进体系。一是培植茶产业电商平台。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县、乡、重点村及茶企业的信息终端,实现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二是扩大茶业物联网应用领域。围绕茶旅深度融合,在牯牛降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建设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旅游观光、康体养生及“定制+众筹”为一体硒茶小镇[3-4]、生态小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内涵,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三是提高茶业物联网应用能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茶产业物联网领域集聚,加强培训与宣传,让更多茶业人分享“互联网+”的增值利润,以“互联网+”引领现代茶业转型升级。

4.3 建设五大工程

4.3.1 茶树良种繁育提标工程。加强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巩固扩大现有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开展地方茶树品种选育,筛选地方优质种穗,建立当地茶树良种茶树资源圃,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茶苗。

4.3.2 茶叶生态基地提质工程。通过地方良种选育和引进及低效茶园改造等工作,到2020年全县建立高效生态茶园3 000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覆盖率达50%以上。推进以红桃标准茶园、莲花山生态示茶范园为模板标准示范茶园建设,推广茶园耕作机械、绿色防控设施等,在全县建立规模化标准示范茶园100处、面积1 400 hm2。

4.3.3 茶叶加工设施提规工程。按照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标准,加快规模茶厂清化化改造步伐,现有乡村茶叶加工点达到茶叶清洁化生产标准,每年改扩建茶厂10家左右、面积达200 m2以上清洁化加工厂,到2020年全县标准化清洁加工厂达到100家以上。

4.3.4 茶叶经营主体提升工程。一是培育上发好力。从龙头企业“强体”、合作社“规范”、家庭农场“增量”、产业化联合体“三产融合”等开展分类指导。二是服务上加大力。着力提升茶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等,在提供技术物化服务同时,提供品牌经营与质量安全服务、产权交易服务、融资保险服务等。

4.3.5 茶叶市场品牌提效工程。继续举办石台县茶叶节,支持鼓励企业到大中城市开展各种形式的茶叶品牌推介活动,到省内外市场设立品牌销售窗口、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多种经营形式开拓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通过政府引导与扶持、企业开拓和市场培育,使“石台硒茶、祁红”成为市场主导品牌。

5 参考文献

[1] 陈晓,陈政.发展贵州生态茶产业的思路及对策[J].贵州茶叶,2008(3):36-39.

[2] 谢芬,杨江帆.构建闽北武夷生态茶产业经济圈[J].茶叶科学技术,2009(1):40-44.

篇3

关键词 高山生态茶;主要做法;成效;发展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80-02

毕节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多为喀斯特地貌,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孕育了毕节悠久的产茶历史和优异的高山生态茶品质。近年来,毕节市把高山生态茶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构建完善农业发展体系做出尝试。高山生态茶产业突出产业规划为引领,机制创新为支撑,品牌培育为抓手,科技发展为先导,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发展[1-2]。

1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截至2015年,毕节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6万hm2,其中无性系茶园5.02万hm2、无公害认证茶园3.11万hm2、有机认证茶园2 333.33 hm2。茶园已投产2.88万hm2,同比增长20%;产茶8 571 t,同比增长19.04%;实现农业产值73 366万元,同比增长27%。已建成连片4 000 hm2茶叶产业示范带1条,已启动建设2个茶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省级示范园区、2个涉茶类市级示范园区。全市范围内茶园面积超过666.67 hm2的乡镇18个,超过200 hm2的村81个。纳雍、金沙2个县已着手开展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工作;市农科所调进40多个茶树新品种在七星关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建立了良种茶树品比园。

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茶叶生产企业99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个,地市级以上41个;经过多年茶艺经验积累,还组建了1支规范的乌撒茶艺表演队。“贵茗”“府茗香”“乌撒”等9个茶品牌获贵州省著名商标;“清水塘”牌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纳雍县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并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金沙县已获农业部“中国贡茶之乡”地理标志登记;金沙县清池镇、大方县猫场镇荣获“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称号。

2 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重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立足毕节高山生态茶产业实际,按照“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原则,请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编制了《毕节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集中打造以纳雍、金沙为主的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区,计划到2020年,全市建成茶园6.67万hm2,其中投产茶园5.33万hm2,总产量达3.2万t,实现总产值32亿元,平均产值6万元/hm2;打造区域公共品牌1个,省级著名商标5~8个,孵化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个,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孵化国家龙头企业2家。

2.2 强机制,激发内生活力

2.2.1 营造创优氛围,促进产业发展。毕节市通过组织举办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促进高山生态茶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4月,组织全市首次手工制茶大赛,选拔8名制茶能手参加贵州省手工制茶大赛,并荣获1个二等奖和3个优秀奖;2015年5月参加贵州省春季斗茶大赛活动并荣获3个优秀奖(其中:纳雍县2个、大方县1个),2015年8月下旬又精心组织2015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大众品茗暨“奢香贡茶杯”夏秋茶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增加了外界对我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了解程度,加大了群众的参与力度,提升了大众口碑和知名度,营造了活跃的创优氛围,也从加工、市场、文化等方面促进了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升级[3]。

2.2.2 激活优势资源,加快市场拓展。毕节市在民革中央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组建了28家茶企为股东的纳雍县平远茶业有限公司,并在河北设立了产品销售旗舰店,让高山生态有机茶产品走进了华北地区;赫章夜郎王茗茶业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东南亚及俄罗斯大量需要红茶的契机,积极组织出口红茶30 t,改写了毕节市茶叶没有直接外销记录的历史。另外,金沙县奥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赫章县夜郎王茗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河北共开设4家宣传茶叶专销店,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全市有20余家茶企均自行在市内开设茶叶销售专营店,个别茶企还开设茶楼(馆),主要销售自己生产的茶叶产品。同时,积极组织茶企参加2015年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五一”品茗等活动,广泛宣传、推介毕节市丰富的茶叶资源;邀请省内外茶企前来毕节市实地考察,有效吸引他们的广泛关注。目前,金沙县三丈水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纳雍县含露香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分别与贵茶集团、广州盐业签订了产品营销合同,另有4个茶企签订了意向协议。

2.2.3 优化融资环境,强化金融服务。为提升毕节市茶叶加工技术,市级财政于2014年拿出2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36家茶企(专业合作社)。目前,毕节市正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茶企(专业合作社)产权确权工作,并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 000万元、争取农业部支持700万元作为毕节市农业融资担保资金,以便更好地引导金融部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全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2.4 突出科技支撑,提升竞争实力。为提高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毕节市茶产办向毕节市科技局申报了《幼龄茶园增效促管技术运用》《绿茶粉加工》《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科研项目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科技含量的全面提升。目前,无性系茶树繁殖及育种技术已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应用,茶树平衡施肥、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叶机械化生产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4]。同时,鉴于高档礼品茶销售市场萎缩,毕节市许多茶企把目光转向了提升大宗茶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之上,在采摘原料时不再一味强求单芽等高端原料,并在红茶、黄茶等新茶类上下功夫,个别茶企开始尝试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2.3 树品牌,打造精品名茶

2.3.1 加强品牌培育。充分发挥毕节市“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地理优势和茶叶产品无污染、香高味浓、经久耐泡的特点,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商标品牌管理模式,按照“政府统筹、企业参与、统一策划、专业打造”的原则,大力推进“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奢香贡茶”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并支持极少数经济实力非常雄厚的企业自主打造或收购打造毕节市特设品牌“纳雍古茶树”“金沙贡茶”“威宁乌撒烤茶”等企业品牌。

2.3.2 强化质量保障。为进一步提高茶叶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毕节市积极鼓励、帮助和指导茶企(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组织产品生产、狠抓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并精心收集各种认证资料向有关部门申报质量认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确保每一位消费者均能够享受到高山生态茶叶的质量安全保障。目前,全市已有31家茶企(专业合作社)获得QS认证,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已分别达到6 873.33、2 333.33 hm2,所产茶叶产品经各级质量检测部门多次检查,合格率达100%。

2.4 兴文化,增强产品内涵

毕节市产茶历史悠久,纳雍、金沙的古茶树样经全国权威古茶树专家虞富莲等专家评审,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久远的民族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了威宁“罐罐茶”等独具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也形成了文化底蕴丰富的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为了让这些茶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山生态茶产业发展,毕节市已编辑出版了《纳雍古树茶》一书,并与《舌尖上的黔茶》编辑部签订合同,开辟专版宣传毕节市茶文化、茶产品;近期还将编辑出版《毕节茶文化》。同时,借助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授予纳雍县“中国珙桐之乡”之机,于2014年5月6―8日举办了“珙桐之乡授牌仪式暨纳雍茶产业品牌建设研讨会”,依托民革中央的倾力帮扶,举办了“绿色崛起、古F馨香、同心筑梦、实干兴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3 发展对策

3.1 正确树立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发展观念

进一步以要求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从思想上正确树立起发展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就是守住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推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理念;紧紧围绕着保护生态与发展2条底线认真开展工作,重点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茶与自然植被和谐共处、茶艺与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茶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广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享受的同时,促进“奢香贡茶”区域公用品牌在较短时间内冲出贵州、享誉全国,为落实“贵州茶产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大力提高基地质量和效益

一是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地认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山生态茶基地。二是加大以新带改建设力度。坚持发展新茶园与改造老茶园并重[5]。三是抓好标准示范茶园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认真建设好示范示范茶园基地,再辐射带动广大茶企(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茶园的科学管理水平。四是抓好古茶树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优良地方品种。由于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在毕节市健壮生长的这些古茶树资源已形成了耐贫瘠、耐寒、耐干旱等特点,非常适宜在高海拔地区推广。必须结合毕节市实际及时出台古茶树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政策,倡导古茶树区域的村民和茶企(专业合作社)制定相应的村规村约,加强挂牌管理和建卡建档,确保古茶树这一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培育出毕节市当家茶树品种,进而实现从卖茶到卖苗的转变。五是注重茶旅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茶林间作、茶园生态养殖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另一方面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茶旅结合协调发展。

3.3 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对现有茶技干部再深造和茶企管理者理论提升,出台相关政策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创办各类民间茶叶学校、培训机构,抓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加强科技人才引进[6]。注重各类先进实用技术或科技成果转化,强化QS认证与管理,鼓励参加“中茶杯”“黔茶杯”评选活动,在有效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同时确保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

3.4 努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着力培育1~2个茶产销联盟(企业集团),实现资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工升级的同时,推进加工、销售职能分离,以便每个茶企都能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和促进精制茶厂的优化改造,淘汰部分无资源优势或布局不合理的家庭式作坊,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水平;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茶叶企业、茶农成立茶叶商会等各类茶叶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茶农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知名大企业、大品牌落户,合作开发茶叶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茶业综合效益;加强金融服务,在市、县(区)创立投融资担保平合,着力解决小型茶叶企业贷款难问题;抓好茶叶保险财政补偿保费机制建设,提高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的抗风险能力[7]。

3.5 努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茶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完善的茶叶拼配技术体系、产品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二是突破当前以区域抓茶产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整合资源,抱团出山,做大做强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业。三是加快推进地理标志与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与认证,构建企业自我保护、行业保护和司法保护相结合的机制。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报刊等宣传工具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宣传推荐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进一步提升毕节市高山生态茶产品、茶品牌的知名度。五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与国内重要茶叶销售渠道合作,在餐饮店、旅游景区等地开设茶吧,在各大超市开设专柜。六是以喝茶健康为主题,推广茶文化,广泛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七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市外茶叶直销店、专卖店的建设,拓宽毕节市茶叶产品的销售渠道。

4 参考文献

[1] 王立新,阮仕君,聂宗顺,等.毕节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5):255-258.

[2] 牟东岭,郑元红,陈祖瑶,等.贵州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考[J].贵州农业科学,2015(9):256-258.

[3] 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J].乌蒙论坛,2007(4):64-65.

[4] 申翠岗.毕节试验区茶叶发展思路探析[C]//贵州省毕节地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7:2.

[5] 聂宗顺,聂富祥.毕节地区茶业现状及对策[J].耕作与栽培,2003(3):5-6.

篇4

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包含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等内容,低碳生活也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此外,低碳社会的提法也日益受到重视,这是人类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又一次大的飞跃。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则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减排、追求绿色GDP。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制度创新,这需要工业企业界转变思维,从根源问题抓起,以开放式的思维模式,迎接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笔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则是近些年来在中国逐渐兴起,尤其是哥本哈根的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逐渐被关注,低碳经济也日益浮出水面。但是,低碳经济对于鄱阳湖生态区而言还是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发展还有待时日,因此,将低碳经济模式引入到鄱阳湖生态区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含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在内的共38个县、市、区。其中,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地区。因此,笔者将调研的重点放在了景德镇地区陶瓷产业的发展现状上,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一、景德镇市老厂姐妹窑沈玉珍调研纪要

“姐妹窑”实为姑嫂窑,窑厂的两位厂长分别是沈玉珍和邱国荣,她们是姑嫂关系。公司成立于1995年,注册资金是10万元。“姐妹窑”主要烧制高档瓷器,是景德镇老厂地区唯一一家烧造高档瓷器的窑厂,老厂其它窑户均为烧造中低端瓷器。“姐妹窑”厂内专门烧制高档瓷器的窑炉,是2009年贷款兴建的,耗资十几万元,总计需二十万元资金进行周转。

“姐妹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两方面,第一是资金问题,第二是工人聘请问题。资金问题又分为几个层面,第一:窑要年年检修,修一次需耗资两万元。第二、原材料上涨,“姐妹窑”是烧造高档瓷器的窑,在高档瓷器烧造方面成本偏高。平均烧制一窑瓷器,“姐妹窑”比普通窑多耗费一瓶煤气。今年气价涨到325一瓶,最高时还达到过410一瓶,烧窑所需气价不断上涨,但是窑户所需收取的费用跟不上气价上涨的速度。在工人聘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熟练工人很难招聘。

从上述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姐妹窑”仍然采取传统的陶瓷烧造模式在生产。燃料成本不断上升也成为“姐妹窑”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尖锐的矛盾,窑厂的创建者也深感生机难以维系。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的研发,不断研发出新型的清洁、低成本、无污染的能源来替代目前的燃气。另一方面,技术工人难以聘请,大多原因在于景德镇作坊内恶劣的工作环境,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规划,从根本上改变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改变陶瓷从业者的观念,转变政府飞职能,只有这样,景德镇的陶瓷创意产业才能实现低碳的良性有序发展。

二、景德镇市御瓷坊调研纪要

御瓷坊是专门制作高端礼品瓷的企业,位于轻工部陶研所院内,现在采取私人承包的模式进行运作,景德镇市政府和部所也给予很多政策补助。御瓷坊以景德镇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为依托,设有生产基地和展厅。

御瓷坊的产品类别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仿古官窑礼品瓷,以花瓶为主。第二类是新官窑,利用现代元素对传统官窑产品进行创新,产品类别包括:茶具、文具、瓶子、礼品,甚至还有计划涉足首饰领域。

御瓷坊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人才的聘请,高端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优秀的工人很难聘请。尤其是高端精英型人才很难请到,御瓷坊也出不了很高的价钱,大部分管理人员在御瓷坊是兼职工作,这也导致御瓷坊得不到最好的设计。工人聘请方面,画工尤其难请,这是劳资双方的问题。

第二方面的困难主要来自资讯和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景德镇资讯相对匮乏,如果针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建立一个类似阿里巴巴的平台,就能够更好地推广景德镇陶瓷品牌的整体形象,让更多人了解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如果私人业者互放资讯到网上会存在抄袭的问题。

御瓷坊现今的建设目标是在景德镇之外开设专卖店,准备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现在只有专职设计人员一名,外加一名大四学生在做设计辅助设计,属于技术工人类型,设计力量相对薄弱。

从御瓷坊的现状分析得知,设计力量薄弱抑制了御瓷坊的发展规模。众所周知,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创新的支持,只有政府、企业双方都认识到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扶植,景德镇的陶瓷创意产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结论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亟待转型,要依托设计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篇5

治理环境污染,寻求生态环境平衡,实现社会经济双翼齐飞的生态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当下主旋律。自本期始,《经济》杂志开设“生态经济”栏目,该栏目由《经济》・中国生态经济研究院出品,调研当前中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寻找创新模式,推出优秀榜样,为未来生态经济发展趋势提供智力支撑。

广东省湛江市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很好地构建起生态新干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湛江初步实现了“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绿色崛起战略规划目标,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处南海北岸、大陆南端的湛江,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落后,一度被指为“人口大市,经济小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历史上的湛江错过了太多;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机遇中,湛江的既有优势需要得到充分发挥。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可以说,湛江是当前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统一体最好的地方追溯标本。

产业转型:工业产业生态化实践

湛江的美丽,只有到过湛江的人才能真正领略。

湛江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地处两广交汇处,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到“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再到“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湛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在任广东省委书记时曾到湛江考察,提出了“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的目标。当时,他站在一望无际的红土地上,对湛江的领导者说:“别人现在有的,你们很快就有;你们现在有的,人家很难再有。”令在场的人印象深刻。

湛江一方面要l展,改变历史以来的落后面貌;另一方面要坚守蓝天碧水,不触底线。突破点在哪里?蓝色港口经济成为它为数不多能攥在手里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此,湛江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引入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在历史湛江赋予再发展机遇之时,走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以前湛江港口是“过路港”,虽贵为“南海明珠”,但系中间周转,少有加工,难以产生附加值。“现在我们要发展临港工业,我们不是处处开花,首先是集中在东海岛这个点上,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去规范发展行为。”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对调研组说。

为了拉动GDP和港口物流产业,湛江谋划建立了产业转移园,同时引入湛江钢铁项目,在湛江东海岛上拉开了钢铁、石化、造纸工业建设的大幕。相伴而来的问题是,被当作支柱产业引进和打造的钢铁、石化、造纸,也是当时被广为诟病的传统产业污染源。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湛江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重大课题。

“我们正准备申请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因为东海岛现在的产业选择主要是钢铁、石化、造纸,从环保的角度来讲,我们会面临产业选择带来的压力,但湛江正全面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工业产业生态化,既要发展,又要少污染。”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心声表示。

工业产业生态化是湛江的发展目标,核心是利用港口和岸线资源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同时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重点工业企业生态化改造,课题组对此做了实证调研。

港口循环经济:“钢铁+石化”产业耦合循环

湛江依托东海岛的港口优势,以湛钢项目和中科炼化项目构建钢铁和石化两大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申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

一方面,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建设和完善钢铁、石化各自的产业链条,促进本身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两大产业的耦合度,推进两大产业原材料供应、能源消耗、“三废”排放、产品销售与物流等环节的高效衔接,促进整体运转效率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力争成为重化工业之间耦合循环经济领域的示范。

同时,港江还围绕钢铁、石化两大产业,构建上下游产品供销链条,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域整体运转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调研组赴湛江调研恰值湛钢点火一周年,高耸入云的烟囱矗立在晚霞中,有力的管线掠影在海天之际勾勒出一幅恢弘的画面,颇显壮观之美。

湛钢项目是在广东省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的基础上实施的,历经30余年的时间,总投资696.8亿元。目前主要产品是制造汽车所用的热轧精品高端板钢,主要供应我国两广及东南亚地区。调研组发现,这个处于全世界最先进行列中的钢厂,不仅生产工艺世界一流,环保排放管理也是世界最严。

该公司总经理刘代德介绍说:“湛钢建设初期就按照国家排放要求来设计。建设过程中,国家又出台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最严限排标准。严格地说,湛钢不在珠三角之内,但是我们还是按照特排标准升级改造。节能环保特排标准升级改造是什么概念呢?就投资额而言,环保投资约6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

湛钢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着力打造生态钢厂。主要是采用先进的设备及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低能源消耗、高能源转换,不给当地“造负”。

比如在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湛钢投资6.7亿元,建设了23套水处理系统,包括常规生产废水处理、深度废水处理、生活水处理、酚氰废水处理、冷轧废水处理等设施,实现了100%的废水处理;同时采用串联供水,实现了98%以上的水资源重复利用。每年厂区废水处理回用量约1200万立方米,相当于西湖蓄水量的1.6倍;在水资源获取方面,实施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纯水和废水回用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湛钢基地淡水资源缺乏的难题,减少了对社会淡水资源的消耗。

在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湛钢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化,在企业内部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最大化,兼顾了社会产业链之间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实现了高效率、低消耗和低排放,综合利用率达99.96%,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建设了含铁固体废物处理中心,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厂含铁尘泥100%厂内循环使用的钢铁企业。

在湛江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湛钢通过绿色沟通机制,与周边和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构建了和谐的企业-地方关系,用各自的资源互通有无,充分实行循环利用,实现和谐共赢发展。与“近邻”中科炼化项目合作,进行能源和物质的交换,运输渠道和中转环节共享,互惠互利,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与市政部门合作,对所在地东海岛的市政生活用水集中处理并回用,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减少了钢厂的淡水资源消耗;在高炉预留喷吹口,在社会配套政策成熟后,利用高炉热效应处理钢厂及社会废旧塑料、轮胎以及工业垃圾,以减少工厂及城市垃圾。

同时,湛钢作为一家企业,在环境成本、产品成本、总成本和收益之间形成了特有的比较优势。

“湛江工业化程度较低,但湛江有区位市场优势,两广地区是钢材需求大省。我们的产品既可以向两广地区供应,还可以辐射到东南亚市场。另外,钢厂矿石主要是依赖进口,湛江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物流优势,矿石可以很快到达钢厂,与内陆钢厂相比,运输距离大大缩短。”刘代德总结。

湛钢落户湛江,利用比较优势,不仅实现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同时为广东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作出了贡献,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并保持区域生态良好,是传统产业在湛江实现多赢的最好佐证。

“生物质+光伏”新能源模式

湛江以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为载体,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质和太阳能资源优势,最大化利用生产企业的有限空间,实现了生物质发电与光伏发电两种新能源的立体架构和互补应用。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作物秸杆和林木砍伐加工的废弃物都直接用于炊事和取暖,甚至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能源转换效率仅为10%左右。这不仅会产生大量废气,还容易引l火灾。利用生物质能源发电,既可减轻大气污染,生物质燃料燃烧后还可作为优质肥料直接还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粤电湛江生物质电厂总投资9亿元,理论回收周期11年,是全国单机容量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生物质发电厂,也是世界最大的生物质电厂。发电机组年设计发电量6亿多度,每年节省约20万吨标煤,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另外,秸杆的采集每年还可为当地农民增收约3亿元。

同时,该公司在物料存储库房顶上建设了容量为1MW光伏发电项目,与生物质发电项目组成了新源发电集中示范基地。光伏项目采用多晶硅光伏组件,已于2012年8月21日建成发电,光电转换率达14%以上,年平均发电量为108万千瓦时,每年可替代标煤389.31吨。

该公司总经理黄家崧对调研组表示:“除了利用厂房空间开展光伏发电,目前也在对厂区周边风能发电进行可行性研究。”这种精细化利用大自然资源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企业生产层面外,该电厂还把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公司园林绿化结合起来,园区绿化责任分配到每个部分,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造纸业循环经济模式

作为湛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浆纸业,在传统理念中属于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对湛江的生态贡献是否成正比?很多人抱有疑问。

“作为一个湛江的造纸企业,尤其像湛江晨鸣,现有自己的制浆生产线,如果没有好的循环经济项目及环保处理方式,整个公司不会有任何利润。”湛江晨鸣浆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峰伟对调研组表示。

湛江晨鸣碱回收生产线是整个循环经济的主线,项目配套日产蒸汽600吨的碱回收锅炉,每年回收石灰1000多吨,重新用于制浆漂白生产线。“制浆造纸是一项高成本、大投入的工程,水、电、气成本占比很高。我们通过碱回收锅炉蒸汽回收和石灰漂白液回收,生产成本低于没有做碱回收的企业。”常峰伟说。

如此,循环经济的效益就被创造出来了,同时环保功能也得到提升。公司制浆所产生的废弃物全部作为燃料用于发电;废水经过深度处理后,COD排放指标小于80毫克/每升,排水的指标远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自备电厂烟气除尘效率达到99.98%,脱硫率达到95%。

除了重点工业的内部循环模式,湛江还将循环经济延伸到整个城市资源上来。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市政资源与企业资源之间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循环对接,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重复利用,即“资源-产业消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湛江实现城市、产业“双转型”的必由之路。

以三大“传统型高污染”产业安身立命的湛江,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8.5%,比广东省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比全国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同时,湛江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2%,PM2.5年均浓度值为2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3.20,在广东省排名第二。

事实证明,湛江三大产业虽然传统,但却是经过科技、循环、生态化处理的产物,其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了对湛江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贡献”。在别处是去产能的对象,在这里却焕发出新的生机。

城市转型:构建

“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基础

调研组在湛江调研期间,恰值《湛江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15-2025年)》出台,是城市转型的全面版。用这个规划与当下湛江的实践相对照,能够发现,基于自身城市发展规律和从现实需要出发,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打造绿色城市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具备“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城市转型就是一句空话,顶多也就是一些枝枝节节的形象工程,难以升华。

目前,湛江工业已经构建起循环、清洁、低碳的产业体系,效果非常明显。湛江的产业发展汲取了以往大城市病的经验教训,坚决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之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转型。

为此,湛江率先提出“三个城市”(海绵城市、循环城市、脚印城市)的概念,并将“三个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推动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调整,实现产城融合、升级发展。

“产业转型的方向是绿色化,城市转型的方向是生活化。”在王中丙看来,湛江提出建设“三个城市”其实就是按照“车行顺畅、慢行宜人、水行生态、风行流通、物行循环”的要求,努力实现产业绿色化和城市生活化。这也成为《湛江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15-2025年)》的指导核心。

“脚印城市”低碳实践

南北纵贯湛江市区的椹川大道全长9公里,自2014年底“瘦身”,机动车车道宽度由3.7米改为3.25米,40%多的路权分给了公交车、电动车和自行车。

交通改造是当前湛江城市变革的一部分。2015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脚印城市”是湛江低碳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脚印多了,车印就少了。王中丙市长将其归纳为三个优先:步行优先、骑行优先、公交优先。如何实现这“三优先”呢?他对调研组介绍说:先把围墙打开,建设紧凑型街区,让市民在步行可达范围内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二是打造可以随时停下来的生活化街道,不再像现在的城市马路一样,冷冰冰的还很匆忙;三是路权的科学分配,新建道路40%进行低碳出行规划,分配给公交车道、电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四是建设连续的城市绿道,骑自行车可以不下来,目前湛江城区的绿道总长度达300公里;五是建设公交都市,发展大运量公交、新能源公交和轻轨交通,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和市民已经在骑自行车上下班。

其间,湛江市探索TOD开发模式,按照公交、行人优先的原则重新分配路权,缩窄机动车车道,划出公交专用道,改造了市区32条道路。到2020年,低碳出行分担率达到60%,是湛江“脚印城市”给自己提出的生态指标。

金沙湾片区垃圾分类试点

定位于生态海湾城市,湛江把绿色循环发展的理念延伸到了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深入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例如,在城市管理方面,湛江市正大力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示范社区和美丽社区等。

金沙湾片区作为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坚持“五分”原则,即分类、分袋、分放、分运、分责。赤坎区和相关部门采购并安放了1100个分类垃圾桶,免费向片区居民发放了100多万个垃圾袋。市供销社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设置了金沙湾再生资源回收站和有害垃圾存放铁皮屋,购置了垃圾清运三轮电动车12台,实现“六统一”,即统一全程管理、统一培训规范、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车辆,确保垃圾分类、回收、集散、运输等全过程规范运行。

据赤坎区副区长甘强介绍,自“六统一”实施以来,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截至2016年6月11日,共回收可回收垃圾1200斤,有害垃圾35斤。目前,金沙湾片区可回收垃圾的回收量从刚开始的每天12斤,增加到每天约200斤。

有统计数字显示,运到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去年5月为147吨。垃圾分类自6月开始后,6月为144吨,7月为135吨,8月为132吨。也就是说,8月比5月片区垃圾减少15吨,减量幅度为10.2%,效果十分明显。

湛江市注重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引导废品回收行业规范发展,用市场力量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形成了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的又一个支撑。

生态效益贡献

通过发展临港工业,引入传统产业,推动湛江绿色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城市转型,进而又带动产业调整,实现产城融合、升级发展,是湛江城市与产业“双转型”的实践逻辑。其中,绿色生态是核心支撑。

目前,湛江已初步形成“海、城、河、湾”的生态基底,先后获得“花园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使得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了较好的基础。对此,调研组对发展中的湛江生态效益贡献做了数据提取。

节能减排成效

湛江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实现。2015年,湛江市单位GDP能耗、碳排分别达到0.373万吨标准煤/万元和0.686万吨CO2/万元,相比2010年分别降低18.56%和19.16%。2015年,湛江市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化学需氧量8.65万吨,氨氮1.11万吨,二氧化硫3万吨,氮氧化物2.38万吨,比2010年分别下降18.09%、13.28%、4.76%和37.37%。

工业是湛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15年,工业单元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426万吨CO2,约占能源消耗产生碳排放总量的57.7%,是湛江市碳排的最主要来源。

已形成一定规模碳汇能力。2015年,湛江市碳汇规模达879.43万吨,相比2010年增长36.74%,碳汇减碳规模占能源碳排放量的35.58%,对湛江市降低碳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去产能

“十二五”期间,湛江完成83个重污染减排项目,整治淘汰燃煤锅炉140台;累计关停水泥产能353.8万吨、造纸产能27.64万吨、印染产能1.39万吨。

能源结构调整

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实施新建项目与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挂钩机制,增加天然气供应渠道。2014年?2015年,湛江清洁能源使用率分别为54.03%、76.79%,呈逐年上升态势。

篇6

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督导检查 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

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实施,贯彻落实省站《关于开展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督导工作的通知》(晋农生态发[2012]26号)要求,省站派出督导小组于11月29日~30日前往长治市和晋城市,12月4日前往晋中市,分别对三个市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抽查了长治市襄垣县、长治郊区,晋城市泽州本文由收集整理县,晋中市榆社县。省督导小组成员包括省站资源环保科赵少婷、阎宏毅及大同市农业环保监测站马军,三个市农业环保站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也参加了督导检查工作。

在长治市,督查组首先听取了长治市农业环保站的工作汇报,了解了全市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随后来到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范岭村,听取了襄垣县农委工作汇报后实地查看了工作人员土样采集过程,同时针对采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场给采样工作人员进行了讲解示范。接下来督导组来到长治市郊区西柏兔乡中村,检查了土壤采集工具等准备情况,在田间实地演示了土样采集整个过程,要求县农业环保站一定要认真规范采样。督察组连夜赶往晋城市,听取了晋城市环保站的工作汇报。第二日督查小组抽查了晋城市任务最大的泽州县,采样任务为1483个。督导小组前往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查看了土壤样品风干场所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随后来到泽州县夏村镇,现场查看了工作人员土样采集过程,查看了现场填写表格并纠正了表格填写不规范的地方。Www.133229.COm泽州县土壤样品采集过程比较规范,并有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全省学习借鉴,同时任务完成进度较快,检查当日已全部完成野外采样任务。

在晋中市,督导小组前往榆社县农委听取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榆社县采样任务498个,是晋中市最多的县,目前已完成样品野外采集工作。通过现场检查土样风干场所及风干方式,发现技术人员土样风干规范操作方面存在误区,部分样品在风干过程中有交叉混淆,督导小组要求立即进行整改,重新采样,重新风干。榆社县农委表示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在一周内完成重新采样及重新风干工作。

在三个市,督查组还分别要求市、县农业部门要做好文件、数据、信息等资料的保密工作,档案及电脑管理做到专人负责,专业电脑不能联接互联网等。

篇7

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输送。受虫害的茶园其夏秋茶产量减少在10%以上,严重的则损失30%~50%的产量。此外,遭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后的芽叶,加工后碎末茶的数量明显增加,成品率降低,对茶叶品质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无公害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一、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

假眼小绿叶蝉又名浮尘子,它属同翅目,叶蝉科。其生长阶段与泰山茶4月至9月底的生长过程相一致。假眼小绿叶蝉一年发生9~12代,若虫多栖息于芽叶嫩梢叶背上;成虫则在茶丛老叶下或茶园杂草上越冬,当早春转暖时开始取食危害。茶树发芽后开始在嫩梢皮层内产卵繁殖,当温度上升到17℃~26℃时开始大量生长繁殖,15~20天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虫态混杂,世代重叠。受气候影响,假眼小绿叶蝉一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在5~7月和8~11月,6月和9~10月虫量最多,分别危害夏、秋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特点是怕光、怕湿、趋嫩性、繁殖快。

二、适宜推广的几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虫害的作用,贯穿于茶树生产的全过程。方法可通过适时采摘、合理修剪、选择抗病虫品种、养护土壤、培育壮树等农事操作实现。及时采摘茶树嫩梢芽叶,破坏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和繁殖的场所,既能保证茶叶质量,又可以直接防除病虫,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通过清除茶园的枯枝落叶,铲除茶园内外的杂草,破坏假眼小绿叶蝉的越冬场所,达到降低其越冬成活率的目的。秋季如果虫量多,可适当推迟封园。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食物链的原理,用以虫治虫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其特点是效果明显、不污染环境、防治成本低。假眼小绿叶蝉的天敌主要是蜘蛛、瓢虫等捕食性动物。保护利用这些天敌是对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治的一条重要途径。茶园种植银杏或板栗等树木、冬夏两季在茶树行间铺草均可给害虫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

因植物源农药对益虫也有杀伤作用,所以只在虫害发生较严重时才能使用(用药后7天内不能采茶)。在若虫的两个盛发期可喷施获得国家认证并取得生产资格的植物源农药来防治。比如苦参碱,它是从苦参的根中提取,对害虫具触杀和胃毒作用。要用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来防治害虫,最好选择阴天下午4点钟或傍晚喷药,24小时内喷施两次防治效果最佳。苦参碱药效缓慢,应提前3~5天施用。另外,冬季用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封园,可以防止成虫越冬。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从生理学或生态学角度,利用光、热、颜色、温度、声波、放射线等物理因子防治害虫的技术。如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物理和化学诱杀等方法。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对黄色有趋性。茶园中安装黄杀板,每天及时收集板上的害虫集中杀灭。色板设置高度以高于茶篷表面10厘米为宜,诱杀板设置数量应达到每亩10块以上,诱杀效果非常明显。

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将害虫数量控制在不造成经济损失的范围内。有效地防治害虫既提高了泰山茶的产量,又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及加工成品率,对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篇8

互联网电视产业的成长路径

在互联网宽带普及、网速提高以及智能联网设备大众化等客观技术要素的共同推动下,公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以及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家庭中观赏视频节目的主要媒体终端——电视机,正在不断呈现出与互联网内容及业务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趋势。于是互联网电视以及OTT(Over The Top)TV的概念应运而生,视频内容提供者无需再建物理网络,通过互联网络即可直接面向用户提供视频、游戏等信息内容服务,媒体终端主要以智能电视一体机、智能机顶盒等为主。就互联网电视而言,其产业成长期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互联网电视萌芽期:依附式发展阶段。部分国际电子制造商其实在20世纪末就已提出电视“智能化”的概念。微软早在1999年就已耗资数10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力推“维纳斯”机顶盒计划,期望能够借助便宜、高效的家庭数字信息网络终端解决方案,帮助大众早日融入网络化社会,但囿于当时互联网带宽以及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最终以失败告终。2005年间盛大推出的盛大“盒子”等机顶盒产品同样也相继夭折。苹果公司于2007年3月推出了Apple TV电视机顶盒产品,用户可以通过Apple TV在线收看电视节目,但也一直也未能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国内电视厂商于2008年-2009年期间,陆续推出了以创维酷开、海尔模卡、长虹乐教、TCL MiTV为代表的具有联网功能的电视机产品。2010年初,电视行业通过SoC系统级芯片技术方案,全面整合CNTV、华数、百视通等网络播控平台资源,运营范围开始逐渐向非视听业务领域渗透。这段期间的互联网电视产品基本依附于硬件生产厂商,他们牢牢把控着媒介内容,并通过采取“液晶电视+网络接口+固定视频网站内容”等封闭模式形成闭环控制。

互联网电视形成期:融合式发展阶段。2010年3月,谷歌、英特尔和索尼宣布联合开发Google TV技术平台,该技术通过嵌入电视或机顶盒,可以方便地将网络内容引入电视媒体。2010年5月,谷歌推出了与索尼、罗技共同研发的配置英特尔芯片、运行Google TV软件的全新电视机产品。2010年6月,TCL推出了中国首款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电视。2011年4月,三星推出了首款32寸3D智能电视。2012年5月,作为一家PC厂商的联想集团推出了ideaTV智能电视。这段期间,互联网电视硬件厂商开始深度依赖互联网技术公司,双方之间的不断融合促使着互联网电视产品呈现出智能化发展趋势。但由于电视生产商还是未能跳出传统电视行业的思维定势,仅仅是将电视媒介与智能操作系统技术做了简单嫁接,对互联网用户的潜在需求缺乏了解,未能将网络内容资源与用户体验深度契合。因此,这段期间的互联网电视产品虽推出市场多年,但始终未能引爆用户需求。

互联网电视爆发成长期:独立式发展阶段。2013年3月5日,乐视网与富士康宣布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联合推出乐视TV超级电视与机顶盒等互联网电视产品。同年3月19日,小米“盒子”面向试点城市正式发售,首批1万台小米“盒子”在几分钟内全部售罄。2013年7月,乐视超级电视上市,其通过“高配低价”的高性价比优势以及全新的“电视机收入+内容收入+应用分成+终端广告”业务模式,迅速引爆了中国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热潮。随后,2013年9月,小米公司了首款47英寸3D智能电视;阿里巴巴阿里智能TV系统,联合华数传媒推出机顶盒产品,联合创维集团了家庭互联网电视——酷开电视;爱奇艺联手TCL推出了跨界合作互联网电视产品 “TCL爱奇艺电视——TV+”;百度推出了百度影棒……互联网公司在这段时期开始全面进入互联网电视行业领域,并逐渐形成主导力量。互联网电视行业也正逐渐摆脱与硬件生产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的依附关系,以OTT的方式跨越物理网络与硬件终端壁垒,呈现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具有开放、多元等特征的独立行业生态特征。

在差异化博弈中构建我国互联网电视产业生态圈

互联网电视产业目前虽已初步形成了多方共同参与的开放式产业生态圈,但由于内容提供商、平台服务商、电信网络运营商、终端生产商还尚未找寻到各自的明确定位,导致互联网电视产业的自身形态依旧处于多方博弈期。就宏观产业环境而言,电信运营商主导的IPTV、广电运营商主导的数字互动电视、互联网企业主导的视频网站、广电内容生产商主导的网络视频播控平台等多股力量盘根错节,互联网电视在与他们的差异化发展博弈中,逐渐吸纳并融汇各方优势资源,在合纵连横中呈现出多元化的产品形态以及兼容并包的开放型产业气质。

我国互联网电视的自身产业生态系统主要由终端产品层、媒介内容层、平台服务层、网络运营层、产业管理层、消费用户层六部分构成。

终端产品层。主要是由终端生产商以及硬件配套服务商组成,他们主要提供终端硬件以及相关技术服务支撑。目前互联网电视主要有智能一体机和机顶盒两种形态。智能一体机是将电视显示屏、CPU等计算硬件以及操作系统合而为一的产品形态。机顶盒则采用了“屏—机”分离模式,盒子内部集成了计算模块与操作系统,它可以轻易便捷地帮助传统电视转变成为互联网电视。二者与由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主导的数字互动电视、IPTV不同,他们接入的网络内容不是自家的封闭系统,而是以OTT方式直接连入开放互联网。

媒介内容层。主要由影视内容提供商以及软件应用开发商构成。在国内,由于受政策限制,目前互联网电视不能开展直播节目服务。影视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海量、优质的点播视频节目,则充分满足了当代电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由于互联网电视终端具有较强计算能力的硬件以及操作系统,使得第三方应用软件成为其媒介内容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拓展互联网电视的业务领域以及商业模式。

平台服务层。主要由如优酷、爱奇艺、PPTV等网络视频运营服务企业,以及拥有网络视频集成牌照的CNTV、百事通、华数等播控平台构成。平台服务层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为用户进行内容供应与分发。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我国互联网电视集成机构所选择合作的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包括一体机和机顶盒),只能唯一连接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 这使得集成牌照方事实上成为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的平台主导方,占据着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网络运营层。主要由电信行业掌控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宽带网络运营商以及歌华有线、天威视讯等由广电行业主导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构成。网络运营层主要为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网络基础建设,保证产业发展在良好的基础网络环境中运行。

产业管理层。分别由掌管电视节目生产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掌管应用软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工信部,掌管互联网电视终端生产的工信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掌管广播电视网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掌管电信与互联网传输网络的工信部等共同组成。产业管理层在互联网电视产业生态圈中拥有影响产业格局、划定业务类型以及监管运营等强势力量。

消费用户层。主要是由互联网电视终端消费者以及内容服务消费者构成。由于互联网不断消除了消费信息不对称情况,产业链中由硬件生产商所主导的“品牌”重心正在向“消费者”重心转移。互联网电视用户不仅具有决定是否购买硬件终端与产品服务的生杀大权,用户集群数量更是成为互联网电视是否能够成为第三大网络入口,并最终实现广告价值与增值服务价值的核心要素。互联网电视用户正在成为产业生态中的核心决定力量。

互联网电视行业生态圈的各要素主体通过相互作用以及密切联动,逐渐将各个参与主体的资源整合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并不断拓展出崭新的业务模式与行业商业价值。在巨大商业价值的粘连下,互联网电视产业生态圈已初步形成,它在产业宏观层面正在进行的差异化博弈,其实都在以搭建共生共赢生态系统为核心。

从“硬件思维”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转基因”重构电视产业价值链

互联网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不断体现出其媒介属性,它不仅改变了媒介传播生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正在用“互联网基因”和“互联网思维”以或激进或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着全方位转基因改造。而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肌体”中,一旦被注入互联网“转基因”,其自身行业固有生态平衡体系就会被迅速打破,且不断衍生拓展出充满变数的新边界。在乐视、小米、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还未“侵”入电视行业前,尽管已经出现了互联网电视的硬件产品,但整个产业圈依然是固守着“硬件制造思维”的理念,各厂家比拼的还是以视听体验为核心的电视硬件性能指标,未能将产业视角真正聚焦于用户,从而难以发现用户需求的真正“痛点”。当乐视、小米、爱奇艺通过将互联网的“躯壳”与“灵魂”全部植入互联网电视产品中时,这些完美融合了终端智能化与网络化、多元业务一体化的创新型互联网电视产品一经,便迅速引爆了用户需求。

电视行业产业价值链一般是由下游终端、配套硬件生产商,中游网络运营商与平台运营商以及上游电视内容提供商组成。经过互联网“转基因”改造的互联网电视,正在迅速搅动整个电视产业的价值链条体系。一方面,互联网电视围绕客厅大屏用户的潜在需求,除提供高清电视节目外,还为用户提供了区别于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使用体验的全新模式,使其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进入互联网的第三大终端入口。当互联网电视跨界成为网络流量的重要入口时,付费内容收入、广告收入、应用分成收入、会员服务收入、增值服务收入等互联网业务模式也同时被嫁接、移植进自身业务体系之中。这使得互联网电视有能力挣脱传统电视产业价值链的体系束缚,并伴随互联网不断强大的社会行业渗透力量,不断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与延伸性的全新价值链体系。

另一方面,当互联网电视将“互联网思维”注入电视行业之中时,原本弥漫在电视行业中的“硬件制造思维”正在被彻底颠覆。以用户中心、追求极致用户体验、追求简单形式、网络社会化、产品快速迭代更新、注重流量与平台、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开放分享等互联网“基因”正源源不断地融入电视行业的血液之中。当玩惯了通过低价、免费策略获取平台入口与增值服务空间的互联网公司不断靠近电视行业主导权时,电视机的硬件价格与利润率被不断拉低,整个电视行业正在不断由销售硬件获利转为依靠后向的增值服务获取价值,产业价值链重心也随之不断向内容与服务资源方迁移。于是,在电视行业传统价值链条上拥有强大话语权的终端硬件生产商的权力正在被不断稀释,传统电视行业的利益壁垒正在不断地被穿透。

“当然,互联网厂商不是瞬间可以淹没传统电视厂商的洪水,与电视厂商需要寻找互联网时代新玩法需要学习时间和成本一样,互联网厂商也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稳定可靠的产能以及尽快找到广告内容运营收入与硬件成本之间的甜蜜点。最终胜利的也许不一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互联网智能电视品牌,然而却一定是互联网模式的胜利,智能手机的今天也许就是智能电视的明天……”经过互联网基因重组以及在差异化博弈中构建而成的“互联网电视”产业生态,正是在内化吸收互联网模式的渐进式成长过程中不断实现着自我革新与超越。

当跳出电视行业生态圈,在宏观信息社会视域中全面审视互联网电视发展趋势时,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电视的爆发式成长其实是暗合了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当代信息社会的互联网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智能设备、物联网等网络科学技术正不断将网络信息接收终端延伸至多个领域,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层变革。在终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三屏”(电视机屏、计算机屏、手机屏)是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其中经过互联网基因重组的计算机与手机早已迸发出惊人的产业价值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而电视则是最后一个被智能化、网络化的媒介终端。但纵观“三屏”的发展历程,当下的互联网电视行业中还未出现与当年苹果手机与iPad平板电脑相类似的彻底革命性产品。互联网电视的成长将进一步分裂传统电视的生态体系,但其仍然只是社会网络化发展潮流之中的一小块领域。对未来而言, 互联网电视只有拿出更多的革命勇气,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坚持不懈地追求极致设计与产品创新,才有可能在这个声势巨大的网络社会进化浪潮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