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11:3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一年级毕业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师生结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29-02
近年来,农类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有关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内容。我院在借鉴总结各兄弟院校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农类高职院校师生结对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农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农爱农,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等“五个能力”,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需要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难点
学生存在“学农不爱农”思想 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行业,从事农业的人社会地位不高,这是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农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从事农业比较辛苦,许多学生学农不爱农,在就业选择上,也希望与农业完全脱离。所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须解决的前提。这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不仅包括对社会责任感、事业成就感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通过分析引导,使学生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对现代农业有正确的认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已经完全不同,需要大量具备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观念转变与对农业的正确认识,离不开学校、教师(包括校外的教师)的引导。同时,教师的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可以产生榜样的作用。
农业知识技能学习掌握容易但应用难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不仅涉及多种多样的作物种类、生产方式,而且与光、温、水、气、土、肥、生物等环境因子构成一个复合系统,使得农业生产情况千变万化。虽然涉农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学习相对比较容易,但包括产品销售、质量安全在内的农业生产情况的多变和知识技能的灵活掌握与实际应用则是农类高职人才培养的难点。这一难题的破解,仅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具备相当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际(实地)指导和长期培训、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
农类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当今社会一个毋庸置疑、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进入农类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如何将这些“差生”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毫无疑问,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将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涉农专业的高职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需要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指导生产者,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师生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及表达技巧。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困境,是农类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探索符合农类专业特色及高职学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在这方面,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
农类高职院校师生结对教学模式
师生结对是一种建立在导师制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更紧密、更多互动的一种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就业过程当中。在这种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更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参与导师日常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可在具体实践中深入体会书本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导师则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性格特点布置适当的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评价与鼓励,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师生结对的核心是寓教于学、寓学于做、教学互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素质为基础,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目的。
师生结对教育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师生结对 教师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师生各自进行自我介绍,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自我介绍本身就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学校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将收集的学生志愿反馈给各位导师;再由导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选择确定学生名单,反馈给学生所在系。学生所在系将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的名单上报学校,学校经进一步资格审查后,公布师生结对名单。每一年级的校内外教师可与3~4位学生结对。师生结对中的教师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组合体,也就是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校内外教师的组合不仅可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师生结对中,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校内外教师的职责与分工要明确。校内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对其职业进行规划,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校外教师主要指学生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开拓学生视野,对其就业前景及现实情况给予指导分析。
师生结对实施的时期和内容 师生结对贯穿于整个教学、实习、就业过程中,开始于认知实习教育。在第一学年主要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其间师生结对主要是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的思想。要组织学生进行认知学习,如带领学生参观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高新技术品种示范园,近距离与农业企业成名人物交流等,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浓厚兴趣,转变对传统农业的观点。在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方面需要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实训总结发言、课堂试讲、讨论交流等方式实现。第三学年主要是毕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除了全程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外,还需要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操作、深入市场了解产品营销等。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在农药营销、种子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同时,鼓励毕业班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
教师与学生实行滚动式结对 每对校内外教师每年可增加数量相对固定的学生与之结对。如校内外教师组在第一年结对3名一年级学生;进入第二年后,可再增加3名一年级学生,而原来3名一年级学生成为二年级学生;进入第三年后再增加3名一年级学生,原来二年级、一年级的学生分别成为三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入第四年后再增加3名一年级学生,原来的三年级、二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分别为已毕业的学生、三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即师生结对连续进行3年,相当于完成一个滚动周期,在每个滚动周期中,每对校内外教师都有一、二、三年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可以经常交流(朋辈沟通,由于年龄相仿容易交流),高年级学生既能够起到辅导低年级学生的作用,也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包括对专业的认识、就业前景、学习体会、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锻炼等方面。另外,已经毕业的“同门师兄(姐)”对其师弟师妹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农类高职院校实施师生结对教育模式的体会
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及毕业生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实际评价是衡量师生结对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我院涉农专业实施师生结对教育模式已有三年,从所了解的情况看,实施结对教育模式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在实践中,笔者对师生结对教育模式有如下几点体会。
校内外结对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师生结对一方的教师,其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结对教育的成败。学校对师生结对中的教师应该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具有历史使命感,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不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技巧、应变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要调动校内外教师的积极性 要保障师生结对的成功,除了教师应具备必要的条件外,学校也应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部门要有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和行动。管理者要尽可能为一线教师提供方便,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同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爱教师,赏识教师,尊重教师情感,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此外,还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对优秀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更应将师生结对培养的效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参考条件。
因材施教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师生结对效果的重要保障 农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知识不一定必须在教室里才能学得到,教学不一定必须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因此,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学校需要转变观念,多听取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及学生的意见;同时,灵活不等于随便,专业教师必须对采用的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深思熟虑,并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基于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8,(6):112-117.
[2]李艳娥.构建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4):4-7.
[3]吴翠荣,吴翠玲.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124-127.
[4]赵永红.以分段式教学为切入点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28-30.
[5]何军.走“工学结合”之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3):80-85.
[6]赵玉如.美国校长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J].天津教育,2004,(1):29-30.
[7]苏叶兰.学校管理中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4,23(4):55-56.
作者简介:
2021年暑假结束前,根据上级通知文件精神,桃李学校严格执行“阳光分班”实施方案,一年、七年新生入学分班工作在校领导班子的组织领导下,各位家长代表的配合监督下,阳光分班工作于9月3日上午顺利完成。
一、坚持平行分班原则
根据教育和科技局分配给我校的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名单,经校领导班子讨论决定,一年级、七年级各设4个平行班。本次分班采用电脑程序根据性别随机分组,一年级男生29组、女生23组;七年级在保证原桃李学校毕业班学生不变的情况下,男生16组,女生15组。最后根据各班男女生比例相等的原则,由预设好的班主任进行抽签确定学生所在的班级。
二、实行阳光操作
1、学校在班主任确定、任课教师搭配等重要工作程序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班主任人选,再按照“均衡搭配、结构合理”的原则,确定与班主任配套的各学科任课教师。
2、本次分班过程全程专人录像,保留了完整的影像资料;电脑分组、制作组签、班主任抽签全过程都在家长的参与和监督下完成的。
3、抽签结束后,现场公示分班结果,由现场家长代表签字确认。
三、严格控制班额
学校根据新生入学登记人数、师资和教室情况,一年级、七年级各设置4个班级,同一年级中最大班额和最小班额之差一不多于3人。
严格控制学生非正常流动。
为了更好地满足两年制临床医学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使语言学习、专业学习与医院实习三者教学相协调,研究和改进适合我校两年制军援留学生的汉语课程体系,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调整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截止到目前的2018年春季学期,汉语课已经全部调整到晚间上课不再占用正课医院实习时间,同时根据学生具体的实习需求,自学生下临床起,汉语课程已经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弱化HSK3级应试内容,大量加入实习汉语口语基础内容。保持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学员在晚间上课的条件下,依然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可见,学员们对汉语学习充满动力、对汉语教学充满期待,急需课程调整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两年制临床医学留学生汉语课程改革的设想
将两年制基础汉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年级上学期的基础汉语学习时期,第二阶段为一年级下学期的达到HSK3级汉语水平辅助医院实习时期,第三个阶段为为期整个二年级的辅助医院实习,延展汉语能力时期。第一阶段基础汉语学习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打汉语基础,并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听说能力,因为两年制学员来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员自身素质及培养目标与预科学员也有较大差别,所以,汉字书写能力暂时不作为学生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向之一。第二阶段为提升汉语水平辅助医院实习时期,为教学关键时期,本时期内,学生已经开始了医院实习,能开口说汉语,能认读汉字,能使用汉语和医院实习时所接触的医务人员及患者交流的需求大大增强,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让学生使用汉语对其医院实习进行辅助。第三阶段的教学在学生升上二年级后开展,此阶段内,学员实习任务变得更重,开始为一年后的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做准备。所以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是继续辅助学员医院实习,延展学生达到HSK3级水平之后的汉语能力。
三、具体实施方案
拟将学员分成两个平行班级。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汉语综合课、复练课、生存汉语口语课及听力课,综合课的教学目标为完成相当于HSK二级水平汉语课程的教学。复练课的授课内容为辅助综合课内容,带领学生做相关复习和知识点操练。听力课、生存汉语口语课作为功能性课程,突出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围绕着学生在华学习可能涉及到的生活学习内容分话题展开,并在学习中相互借鉴贯通[2]。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汉语综合、汉语复练、实习汉语(基础篇)三门选修课。汉语综合课重要教学目标为完成相当于HSK三级水平的汉语教学。开设实习汉语(基础篇)课程,旨在辅助学生医院实习,让学生能够与医院的患者及医务人员进行基本的汉语交流、发展与其专业相关的汉语能力。一年级的汉语课程设置应本着听说领先,听说并重,保证学生通过不到一年的汉语学习,达到相当于HSK三级的汉语水平,同时为辅助医院实习提升听说能力[2]。学生升上二年级后,实习任务变得更重,也开始为一年后的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做准备,超过半数的学员希望能在此阶段继续汉语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为HSK四级水平及以上。故此,在二年级应开设汉语中级综合、实习汉语(提高篇)、中级汉语听说等至少三门汉语选修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汉语学习需求及学习时间选择适应的汉语课程,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员医院实习中的汉语水平,延展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的目的[3]。
关键词:和谐;承诺;反思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每年学校大队部都会在一年级开展“入队前承诺”活动,通过自我承诺、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三自教育,让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通过这项活动养成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卫生习惯等等。当然在教育的开始,还是要以他律为主要手段,老师要教孩子怎样做,让孩子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一个标准,下一步将是引导孩子为这个目标努力,虽然知道了但不等于能做到,按要求让学生不断提高,要有层次地展开教育。
自评依靠他评为手段,到了学生入队的时候,学生才会在不同程度上有飞跃,这才是圆满的总结,才是一项活动的结束。
这里的结束代表的是一项活动的结束,教育不能通过一件事、一个活动、一个层面而达到教育目标,一个教育目标要通过很多层面,例如像刚刚提到的承诺过程可以分为班级承诺、学年承诺、学校承诺;而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有联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教育活动到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不断的实践。
论语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的道德意志不是在一个阶段形成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阅历,有不同的认识,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形成的过程,说明教育时时刻刻在进行,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养分,学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庭,家庭使学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场所,而定型则在于社会,只有每个阶段连续、不断的给力,才能最终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的小学生用自己饱满的精神面貌加入其中,他们承诺要用自己最好的表现为红领巾增添光彩,争取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他们坚信:我承诺,我能行!大队部通过上队课,讲解队的知识,使小朋友们对少先队这个陌生而又向往的名称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通过爬格子的评价形式使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自我约束基本具备了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条件,大队部在期末班级表彰中为突出的学生颁发了预备少先队员的证书。这与四月份的六年级“毕业前承诺”活动的教育目标是有些相似的,都是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教育策略。不同的是六年级的“毕业前承诺”活动是为了管理即将因为毕业而有些散漫的大孩子。为的就是让刚入学的孩子和即将走出小学大门的孩子能够自己树立标杆,通过这种自我约束使其养成好习惯。
这样反复了几个春秋的养成教育活动,慢慢的突然萌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通过一年级“入队前承诺”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已经形成了优秀品格,而通过五年的学习生活,在六年级毕业前还要以承诺的形式来约束这些孩子的坏习惯呢?为什么学生已经养成的好习惯会变质呢?一段时间的反思让笔者感悟到问题可能就出在两个“承诺”中间这段时间,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可能是永久的,因为学生不仅有学校一个“课堂”,“家庭”“社会”都是孩子们的课堂。
就是因为学生有三个“课堂”,才会使学生知道在每个“课堂”应该怎样表现,孩子会考虑在家中的这个“课堂”我该怎样成为一个乖孩子;在学校这个“课堂”我该怎样讨老师的喜欢;在社会这个“课堂”要怎样展现自己的个性,追求时髦。渐渐地,学生就形成了双重人格。而“双重人格”的形成也非朝夕。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学生在自己的书桌上发现了一个陌生的文具盒,交给了老师,老师随意地问了句“谁丢了文具盒”,一个声音“我靠!谁给我扔那了”!老师大跌眼镜,满脸涨红,在全班同学和一位科任教师面前批评了这个学生,并让这个学生和捡到文具盒的学生重新“演”这一段,孩子在强迫中说“文具盒是我的,谢谢你”“不客气”。
时间过得很快,这个学期还有五十天就要过去了,同学们宝贵的高中一年级的学习时光即将进入尾声了。
今天我们高一年级召开了一次很好的很及时的总结表彰会,刚才表彰了学习优秀学生、进步学生和文明守纪学生,徐x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姚主任总结了上半学期同学们的学习和纪律情况,对大家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姚主任讲得很好。
参加今天高一年级学生会议,我想给同学们讲三点:
第一点,我要表扬一下我们高一年级教师群体。从XX级建立以来,老师们立足学生基础,认真组织教学,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学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行一案三学四步教学模式,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全员导师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级部领导和二十二位班主任从严管理,起早贪黑,拼上靠上,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我们年级的同学们。更值得一说的是,在最近刚刚结束的全市高中学科优质课评选中,我校共夺得12个市级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奖人数名列全市高中学校之首,而这其中就有高一年级的政治学科的李x、生物学科的陈x、化学学科的x、美术学科的x、地理学科的x、物理学科的贺x和英语学科的卜x七位老师,这是我们老师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一级同学的幸运。
第二点,我要表扬一下我们XX级的同学们。从总体上看,我们这一级同学遵规守纪,积极向上,课堂上能够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自主自习能够安静学习,秩序很好。尽管同学们的入校成绩并不突出,但由于我们教学工作抓得紧,大家不同程度的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甚至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较强的学生,在期中模块达标测试中,800分以上由11人上升为23人,15班刘畅同学取得894的好成绩。第二层次班级中,12班刘贵鑫同学、11班李文豪同学均超过800分,第三层次班级中,3班张璐璐同学成绩达760分,进入年级前60名;20班冯洪运同学746分,进入年级前100名,都应当表扬。还应该给予特别表扬的是15班的殷宪哲同学,这个同学不但各科学习成绩突出,而且在历史学科学习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他所写的论文《一个傀儡的力量----汉献帝》在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韩昇赏识,四月初清明节小长假期间甚至登上了大学讲堂,为山农大师生做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近期还将应邀去其他大学开设讲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天道酬勤,我相信,我们这一级同学现在的努力一定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得到回报。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一年级;必要性;紧迫性
[DOI]10.13939/ki.zgsc.2016.22.20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的选修课程,其组织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期间的最后一年,也即毕业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开设,因为大多数学生面临工作以及考研阶段,为此,大四开设有必然的矛盾性,这会使很多学生在真正需要参加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深感迷茫,同时也会导致很多由于工作失利而抑郁,更甚者,会发生其他更严重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无法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就连毕业的时候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等大众性问题,在毕业之后都深感迷茫,为此,为了使得大学生提前树立职业角色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我职业能力,应尝试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职业规划课程。该课程的开始,一方面是当今社会形势下对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明确职业规划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新生自身树立职业方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诉求,为此,本文从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该课程能够惠及学生,同时对学校在后期课程不断创新和尝试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或者建议。
1 职业规划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学校和学生个人相结合,对大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主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诸如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最终使得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安排。对高校来说,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安排,一方面,使得大学在课程设计方面相对更加完善,从而对于大学教育大纲的安排,能够具体落实到实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大学开设职业规划课程,能够根据市场的一些变化,加强学校自身在以后的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这样对于学校后期的就业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铺垫作用,对于后续学生的择校、择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1]更值得一提的是,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习与自身智慧潜力相匹配的专业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出社会和院校更多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学科带头人。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说是职业规划课程,其开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特长,结合市场环境的需要,制订相对完善的有关方向性的计划,这样对于学生自己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好的作用。简而言之,大学生入学时期正是其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此阶段,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对其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真正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会碌碌无为,而会在工作当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就,从而建立自信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2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依据现有的大学教育体制,高校一年级新生对专业的选择是没有主动权的,所学专业是否是自己智慧潜力所在是不确定的,是否可以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做职业测试和职业规划,发掘个人的潜力所在(国内一些中学开设的特长班就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潜力所在),让天生我材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让人才喷涌而出。笔者的建议是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基础课程,这为大一新生开设任何一门选修课程,都增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真正意义上,在大一时期就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其很大的必要性,主要是囿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据权威资料统计,现在大学毕业生,5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50%,10年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人数可能不到20%,通过进一步采访,发现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于职业规划不清楚,而且这种不清楚往往是在进入大学的伊始,因为缺乏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得其无法对于未来职业市场的前景以及自己的职业方向,有一定程度的把握。[2]第二,相关资料进一步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部分学生,后来有很多转到非本专业岗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在本专业相关岗位上做出较好成绩来的人。第三,目前一些大学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由于开设时间一般都在大四,开设时间短,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质性地为大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方向,更多的人可能终其一生,做了很多的职业,考了很多的职称,但是到头来最多只能做一个基层管理人员,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往往是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却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这三个现状,使得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了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新要求。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现有毕业生的需求,迫使学校用科学的发展观念,进行就业指导的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方面的创新,无外乎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两个方面。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针对高校管理阶层,真正能对大学生后期就业有帮助的,主要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这方面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和服务,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3]因此,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方向转化,势必会在高校构建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为此,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意义重大。
(2)社会的需要要求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各行各业的员工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员工的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然而,大学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教会其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但是相关的专业知识,早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针对大多数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讲求效率的原则,无形当中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会增加,因为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自己的专业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清楚,更别说对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了,因此,现有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基本上是无法胜任相关工作的,可见,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提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认清职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样,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的关键正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举措;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熟悉工种。总之,基于社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能够使学生适应市场需要,意义重大。
(3)大学生提前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上述存在的问题方面,也指出,一些从事着非本专业的工作,走到了职业的巅峰,而从事本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工级别,因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结果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潜能和职业前景不明朗。据调查显示,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初期,就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同时又对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职业目标的规划。因此,要从大一开始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又能够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充分发掘各自的职业潜能,努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 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
上述也有涉及,建议高校在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只修一些基础课程,而到下学期开始由学生申请专业,大二再进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状态,使得在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带来了时间上的紧迫性,正是只有大学一年级不开设专业课,所以才有时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大学一年级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到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需要。[4]另外,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紧迫性,也来源于当下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开始,就放弃了学习的兴趣,沉迷游戏或者不断兼职,这些都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现状,为此,应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紧张、语无伦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表现出不理想的状态,为此,针对职业生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有较强的紧迫性。
4 结 论
面对人生大舞台,追求成功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其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未来的事业充满期待,并愿意努力,但是成功仅有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需正确的择业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特殊的心理状态以及课程安排时间的特殊性,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从高校开设职业规划内涵和意义,以及大一新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必要性、紧迫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大学生在毕业后,一上岗就能熟练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也给自己的成长插上翅膀。更能让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各学科领军人才和社会各阶层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5):35-39.
[2]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9):39-43.
关键词:集中-分散;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计算机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一流的IT企业更希望在校园招聘中招到“来之能战”的“高手”,这样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从近些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尽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进入行业顶尖企业的学生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特长不突出,动手能力欠缺。这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的培训周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毫无疑问,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2 存在的问题
1)实践内容前后割裂,没有形成体系。
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3个夏季小学期都安排了实践环节,但实践内容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过渡,很难形成体系,每个实践期间都在训练新的内容,但是没有一项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自如。
春季授课的教师很少考虑如何设置课堂实验内容为夏季小学期实践环节做铺垫;而那些在夏季小学期的实践中学有余力的学生,秋季学期的相关课程中又没有安排实践内容的延伸。这样的集中式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沉淀知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2)实践环节任务简单,内容与实际问题脱节。
由于夏季小学期实践时间受限,学生要在2~3周的时间内学习知识、工具、相关技术,还要检查作业,完成报告,真正留给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时间有限,导致在实践内容设置上受到限制,实践题目、内容及涉及的技术大多源于课后习题和实验指导书,内容简单僵化,与实际问题脱节。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不足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缺乏沉淀,学习不深、掌握不牢。
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沉淀,而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往往在几天内将实践中用到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做一个较综合的课题。但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个套路,理解不深,记忆不牢,随学随忘,不会灵活运用,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一成不变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是自己查阅资料、需求分析、设计方案的能力得不到深入的培养。
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来看,企业不仅仅看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更希望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参与企业项目。因此,这种集中在三个年级夏季小学期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跨年级贯通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的获取需要时间来沉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实践的内容前后毫无关系,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浅尝辄止。因此,我们从宏观、全局、四年贯通的角度设计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实践内容。
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设置,我们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软件开发、硬件设计、移动互联等几个方向,每个方向细分为调研、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现等环节。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将大一的夏季小学期实践内容打通,统一完成专业认知实习和电信业务程序设计实践任务。大学二年级夏季小学期前两周,学生统一学习硬件软件相关实践内容,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某个方向产生了兴趣,再在二年级夏季小学期后半段选择软件提高和硬件提高两个方向。一旦方向选定,则一直延续到大学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如图1所示。
这种前后关联、层层深入的实践教学前后衔接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时间,把握适当的深度和难度,既注重最终整体能力的提高,又注意每个实践环节结束后的阶段性成果体现,整个实践环节形成贯通式的实践内容,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集中―分散式教学模式。
为了保持知识的延续性,应建立重点课程与实践内容的串联协同模式。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设定不同的实践内容,内容设计与前后夏季小学期实践内容相关联、层层深入,保证基础较差同学能够顺利完成基本任务,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设计与实际项目内容接近的任务,以提高这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团队完成较综合的题目,注意团队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避免分工不明确和工作量不均匀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实践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提高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
大学一年级的夏季小学期集中式实践结合春秋季学期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内容;大学二年级的夏季小学期集中式实践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大学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集中式实践则结合嵌入式和软件工程系列课程,设计同步的内容和任务,并将实际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入分散到各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点,设置不同的实践题目,基础好的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高年级的题目,跟随高年级一起完成实践。
如图2所示,以软件开发方向为例,大学一年级主要结合春季学期的C++课程的进度,同步安排一个周的实践,主要是分配任务、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学生从一个实际的问题入手学习程序设计的整体思维和方法,一方面为大一夏季小学期的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带着问题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C++等课程的积极性。
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期间安排2周左右的实践当量,实践任务在大学一年级C++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任务难度,鼓励学生使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前期的实践经验,对软件感兴趣的学生动手能力会大幅提高。在大学二年级夏季小学期中,我们将为该类学生设计实际工程项目中的一部分作为实践内容,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
大学三年级学生将先后学习计算机网络、组成原理、系统结构等课程,学生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实践内容将向网络互联应用领域深入。这个学期的实践设计可以在前两年实践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网络方面的程序设计,如将单机版的系统改成网络版的系统。实践任务侧重与行业接轨的综合项目的开发流程和技巧。在大学三年级的夏季小学期中,可以让热衷于软件方向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及部分模块设计中。
3)集中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与协同评价机制。
实践环节的考核工作往往不易把握,尤其是上述方案将部分实践分散在春秋季学期的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考核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也是对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肯定,是保证实践环节成功的关键。
针对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考核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集中-分散相结合的一体化考核与协同评价机制,通过分段评分、综合评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最终成果演示将结合答辩直观地评鉴总体情况。对于分散实践的完成情况则重点采用阶段性汇报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3所示,将实践环节细分为调研报告、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实现、成果演示、答辩、实习报告、文献检索、实践总结、内容扩展等几个模块,其中前3项分散到春季学期进行,分别占实践总分的5%、5%和10%。系统实现、实习报告等模块集中在夏季小学期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这部分占总成绩的70%。秋季学期除了完成相关文献检索和实践总结以外,教授与夏季小学期实践内容相关课程的教师引导学生延伸实践内容,将新学的知识运用到已完成的实践任务中去,通过10%的加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该机制不单单考核实践结果,而且考核实践过程。考核的重点不是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段评分、综合评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探索分散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
一、国内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
国内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可以归结为不同的层次:直接通过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交往、具体组织中的交往和制度保障下的交往。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划分,是因为这三种层次的交往体现出学校对跨年段交往的教育意识的高低,它们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逐层推进的三个水平级。具体而言,不同层次的交往形态的实施背景和原因是不同的,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所要努力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因而所产生的价值也有差异。因此,这样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学生跨年段交往实践。
1.活动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
活动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即直接通过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交往。这一层次的交往形态体现出的对交往的教育意识虽然不及组织和制度层次,但是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交往能够产生巨大的发展价值,成为学生深刻、难忘的体验,甚至可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节点”。具体活动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学校大型活动。科技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都存在学生跨年段交往的形态。以体育艺术节为例,在运动会准备期间,不同年级学生间可以进行多元交流。如低年级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向高年级的学生求助。常州市新桥中心小学二年级学生在设计运动会的道具和队形时,“不会跳兔子舞,不会画小鲤鱼的头饰,想到了向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求教”。在运动会开展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之间也能实现多元互动。低年级学生观看高年级学生的比赛,为他们加油、呐喊;高年级学生在比赛技巧等方面给低年级学生指导、建议等。新桥中心小学还让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比赛的裁判等。
二是主题班队会。主要形式是邀请高年级或低年级学生参与。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二年级班主任薛老师开展的《小纸桥,大学问》主题班队会就邀请了一位三年级学生(学校科技节比赛的冠军)参与。二年级学生在搭纸桥的过程中,可以向三年级学生请教;并通过观察三年级学生的操作,改进自己的设计与制作,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三年级学生作为班队活动的资源,能够对二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帮助。但是在这次活动中,三年级学生过早介入,使得二年级学生折纸桥时受到了影响,也即三年级学生的加入禁锢了二年级学生的思想,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如何参与活动会增大活动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若方式不当,则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学习活动。主要指高低年级学生间开展的合作学习等活动。福州市晋安第二中心小学进行体育教学跨年级合作学习。通过高低年级的学生以一对一交朋友的办法共同完成一系列趣味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合作与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是毕业生回母校参与活动。包括邀请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担任活动主持人等。上海市七色花小学的毕业典礼,邀请毕业生回校担任主持;向明中学邀请已经毕业并升入高中的学生回母校为初中生作报告。过程中,不仅低年级学生能够从毕业生身上学到很多,提升自己的发展动力;高年级学生也能通过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发展自己。
五是联谊及其他活动。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举行联谊等各种活动。学校中还存在大量的不同年段学生间个人性的交往,如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网络交往等。
直接通过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并不具备制度层次交往的独一性,也不如组织层次交往的常规性,其体现出的对交往的教育意识不及制度和组织层次的交往,活动中是否存在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主要取决于活动的性质、类型和内容。尽管如此,若在具体活动中适当地促成学生跨年段交往,不仅能够促进活动的教育价值的实现,更能使学生通过活动中的跨年段交往实现发展。同时,这一层次的交往对具体活动内容有很大的依附性,且具有一次性。
2.组织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
在学校系统内,组织是指为完成学校教育学生的任务而设计的结构和程序。学校组织生活内含学生成长的空间,具体活动的开展成为组织运行的基础。组织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即具体组织中的交往形态,包括社团、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书苑等。尽管这些组织并非专门为学生跨年段交往而成立,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跨年段交往空间,并且促成了学生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是学习组织。上海市育才中学成立了段力佩学苑,为不同年级、有共同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场所,并安排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各个年级的学生在自修课到学苑自主学习,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与研讨,并且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
二是社团组织。很多学校成立了丰富多样的社团组织。如上海市七色花小学、育才中学、建平中学等都有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体育运动等各种类型的社团。学校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互动。这不仅使学生交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通过交往、互动,学生的特长和综合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是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这些组织发起的活动中涌现出大量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大队部实行“师徒带教”,即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既有助于大队部培养后备人才,也提升了高年级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再以学生会为例,各部门的成员都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在日常活动中他们之间存在丰富的交往。各部门策划、组织、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跨年段交往形态,既包括组织、策划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也包括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具体组织中的跨年段交往形态所体现的对交往的教育意识高于活动层次的交往,但不及制度层次的交往,相关组织并非以促成学生间的跨年段交往为直接目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是达成组织活动主要目的(如促进学习交流、兴趣培养等)过程中的附属产物(也有一些组织并不成为学生跨年段交往的支持系统,如由同年级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学习组织等)。尽管如此,实践中很多学生组织中都存在跨年段交往形态。这种交往主要是兴趣相投的学生之间开展的互动,交往内容取决于具体的社团活动内容。同时,组织活动的常规性也决定了学生跨年段交往的常规性。
3.制度层次的学生跨年段交往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学校需要系列制度保证学生的生活,制度具有较大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制度层次的跨年段交往即学校相关制度保障下的交往形态。相关制度的形成源于学校对学生跨年段交往的明确的价值意识,该形态以学生跨年段交往为直接目的,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具体如下:
一是高低年级学生结对制。也有学校称其为“大手牵小手”,指的是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
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实行一四年级结对制,即四年级学生作为志愿者与一年级学生结对,开展系列活动。包括:开学初,指导一年级新生学习进校礼仪,帮助一年级学生成立班务岗位,指导、帮助一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在午自修时间进入一年级班级,用讲故事、演小品等方式协助教师一起关注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和一年级学生组建联合小组,取组名、设计组标等;开展儿童团知识的集中宣传和培训,帮助一年级同学做好成立儿童团组织的准备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一年级学生得到了哥哥姐姐很多具体的帮助,四年级学生从志愿服务中也收获很多,包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耐心,体会到快乐,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等。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大手牵小手”系列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制度。每年新生入学之际,学校都开展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结对仪式,四年级学生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一年级新生指导和帮助,实现全面的跨年段交往。这有助于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会自我管理,正如他们所说,“有了哥哥姐姐的帮助,我们这些小不点儿,一定会更好地学习,更快地成长!”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也有高低年级学生结对的制度形态。五年级学生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结对,带领一年级学生认识校园,帮助他们入队,教他们跳集体舞,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等。
二是“班导”制。即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辅导员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学阶段,且为高年级学生个体与低年级学生群体的交往形式。但在具体的交往行为中,以高低年级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主。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军训辅导员制度即属此类。高一新生军训阶段,学校选拔综合能力较为突出的高二学生担任高一年级的军训辅导员,在内务、动作训练、选课及高中学习、生活适应等方面给予指导,并提供一些服务。访谈表明,该制度对于高一年级学生顺利实现初中到高中的转换及适应新生活,高二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跨年级学院制。这是学校为具有共同兴趣的各年级学生搭建的交往平台,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定期开展的活动中实现交往。这属于高低年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形式,但在具体的交往行为中,高低年级学生个体之间能够实现多元互动。上海市七色花小学(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实行跨年级学院制,通过定期开展各种活动,为不同年级的中、外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实现了跨年段交往,不仅有助于他们充分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而且其特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看出,制度保障下的交往形态具有独一性,即为学生提供跨年段交往机会是学校设立相关制度的根本动力。这一层次的交往体现出的教育意识高于组织和活动层次。同时,制度保证促使学生之间展开了多元的交往形式,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形式,也促使学生之间实现了丰富的交往内容。
由以上可以看出,国内中小学存在丰富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从实践对象上看,学生跨年段交往在小学、初中、高中均广泛存在,并且不同级别的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从实践领域来看,既有丰富的、一次性的活动层次的交往,也有常规、多元的组织层次的交往,还有建立在明确的价值意识基础上的、比较稳定的制度层次的交往。从跨年段交往的具体类型来看,其形式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但每种形式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个体间都能够实现充分的互动。在具体的交往行为中,交往内容也相对丰富,包括学习、课外活动、行为习惯、班级建设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学校介入情况来看,多为学生在活动、组织、制度体系中自主、自由进行交往,学校、教师层面的介入不够,鲜有学校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或培训,也缺乏对跨年段交往的评价体系。从实践反思的水平及力度来看,中小学普遍缺乏对大量存在的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的分析、反思及研究。很多学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少量学校虽认识到其价值,或建立了具体的制度,或在组织、活动中落实,但缺乏对跨年段交往的研究,没有对其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实施相关行为的动力或是由于学校传统的延续,或是由于主观上对其价值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跨年段交往尚处于自由发展的阶段。
二、国外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
通过对学术开放资源及相关网站的检索发现,国外有很多跨年段交往项目,包括跨年段指导(cross-age mentoring)、跨年段辅导(cross-age tutoring)、跨年段学习(cross-age learning)、跨年段合作(cross-age collaboration)以及跨年段咨询(cross-age counseling)、跨年段帮助(cross-age helping)等形式。这些项目以跨年段的学生交往为主要形式,内含明确的教育意识,具有完善的运行体系,与国内制度层次的交往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一是学生跨年段指导项目。美国早在1904年就专门成立了“大哥哥大姐姐”(Big Brothers Big Sisters)指导项目,现在不仅美国50个州共约370个社区在参与该项目,而且还有其他12个国家也加入了该项目。高年级通过与低年级学生结对开展活动,如一起读书、玩接球、去博物馆等,对其进行指导。它关注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双方关系的发展,并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人的价值和意义,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到2007年,美国有超过50000的高中生作为指导者参与该项目中,超过了成人指导者(10000)的数量。堪萨斯州赫斯顿市实施的Peer Mentor Buddy Transition Program中,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作为志愿者指导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开始他们通过写信加强对彼此的了解,然后四年级学生到中学和指导者见面。指导者会将自己介绍给小学生的父母,描述他们将怎样帮助小学生。一年后八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将结成伙伴,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如“Reach for Success”小组活动。八年级学生帮助五年级学生加强交际能力,与其探讨与学校有关的话题,如欺侮、友谊、社会服务、团队合作等。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八年级和五年级学生都有了很多发展,而且他们之间发展了很好的关系。再如,南卡罗来纳州比福特市的Big People of Little People项目,让中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以及改善对学校的态度。
二是学生跨年段辅导项目。在这种项目中,高年级学生针对具体的学科学习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如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实施的Breakthrough Silicon Valley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学生教学生的模式,也即高中生或大学生作为教师和指导者与初中生结成伙伴关系,创造出一种高期望、高学习成绩的文化。暑期课程和课后的项目课程都由高中生和大学生来教。在专业的“指导教师”(Mentor Teachers)的帮助下,这些高中生和大学生开发课程,制作课程计划,教给初中生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导教师会定期观察并给予反馈。这种模式在全国33个项目中使用。调查表明,参与该项目的初中生100%提高了数学等成绩,而参与该项目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大多数因为辅导经历,顺利地进入教育领域工作。再如密苏里州堪萨斯市的The Longan French Magnet Peacekeepers项目,让五年级学生和一年级或幼儿园学生结组,每个月五年级学生为小朋友阅读,并告诉他们如何在学校里成功。
三是学生跨年段合作学习项目。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教师Whitney成立了阅读/写作工作坊。大学生和小学生同时写作,并互相提问和互动。弗吉尼亚州克拉克县一所公立学校的幼儿园教师Nichole和其他教师共同发起了四、五年级学生和幼儿园学生交往的项目,除了传统的阅读活动,该项目还整合了图解、木偶、戏剧创作、音乐、运动及其他的互动和合作活动。加拿大多伦多开展多文化背景下的跨年段合作项目,让九年级学生和小学生开展5个系列的读写方面的合作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且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提升了其学习素养。
四是学生跨年段咨询及协调项目。Atlantic High School创建了T.A.L.K. (Together Achieving Lifelong Knowledge)项目,由高中生提供同伴咨询和协调服务。学生自荐并由学校管理者和咨询者推荐共同确定人选,然后对其进行一个学期的培训。上岗后,学生每周都到教室,进行一些冲突的协调和解决工作。他们访问初中,教初中生如何解决冲突,以及如何进行咨询工作。该校成为了Florida Peer Helpers Association的主办者,并在县和州开展了很多项目。该项目已经持续了7年,共约有40个学生参与。
五是学生跨年段帮助等项目。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市高中开展了Peer Mentor and Peer Ambassador Programs,初中生和高中生志愿帮助新生。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学生大使(Peer Ambassador)欢迎新生,并帮助新生熟悉学校文化,鼓励他们参与课外活动,并在课程方面给予帮助等。
可以发现,很多项目都被称为学生跨年段指导(mentoring)项目,但其中实际包含了辅导(tutor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及咨询(counseling)、调节(mediation)、帮助(helping)等形式。在具体项目中,这些不同的交往关系确实没有明确的界限,相互之间交叉、混合使用的现象很普遍。但也有学者在项目实施的意义上对不同的交往关系进行区分,具体如上表。
除了以上这些专门的跨年段交往项目,各国还努力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跨年段交往。如美国学校教室设有电话、电脑、电脑打印机、电视机、电视和广播传输系统,并且全校联网,每天早晨,孩子先在自己的座位上收听学校高年级同学做的新闻报告,或听校长的讲话,然后再开始上课。日本一些学校把餐厅作为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在一个宽畅的午餐室里共同进餐,这能使平时很少有机会说话的孩子们相互之间一起交谈。
由此可见,国外的交往形态多属制度层次、内涵明确的交往价值意识。相对国内而言,其实践机构更加多样,不仅包括学校层次开展的项目,还有很多社区、国家层次的项目;其实施范围更加广泛,大多数为跨校交往,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并且确立了较为系统、健全的运行模式;其交往内容更加细化,如聚焦于学生的读写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其涉及面更广,包括少数族裔学生、学习困难生、有生理缺陷的学生等在内。这同时也反映出国外对于学生跨年段交往内含的教育意识更加清晰,而国内不仅需要提升这一意识,更需立足于自身实践开展具体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生跨年段交往形态都非常丰富,小学、初中、高中均广泛存在,并且交往内容涵盖学习、活动、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保持对这一实践形态的敏感,为学生创建一些切实、有效的交往平台,并对其价值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反思,是当前学校尚需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