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23:22: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 0126-01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问题
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以说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新生满怀期待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殿堂时,往往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情愉悦。然而,入学后却马上面临了非常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矛盾,感到自己心中所想和实际所见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又从兴奋愉悦的心情一下变得迷茫起来。尤其以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人接触的学生为甚。
1.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管身处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对其将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感觉困难甚至面临着障碍。比如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处理问题极端,对他人有成见,甚至偏见,这一类学生往往会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严重失败而不自知。根据长期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最希望拥有的是“真诚的友谊”,60%以上的大学生最害怕失去的是朋友。可见,人际关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内心里的主导位置。
1.3情感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外,大学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感情生活,这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已不可避免的开始需要面对恋爱和爱情。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却往往不够成熟以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时不能作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疾病。对异性的好奇和期望,但同时有不具备相关的性知识,性常识,故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1.4就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就业就可以说成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很多,有的依靠个人的能力,有的依靠家庭的帮助,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下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困惑并引发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甚至一蹶不振,迁怒于人,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故此,就业问题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关注。
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具体的做法和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1调节情绪
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大学生经常在情绪上感觉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同伴配合协调,与对手竞争拼搏,这些感受都可以有效的调理大学生的心里情绪,甚至可以带来愉悦的正面情绪。除此外,我国传统项目例如武术,龙舟赛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甚至还可以升华个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大学生经常从事类似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其负面的情绪,增长其乐观的感受。
2.2提高智力
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协调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作出正确判断以获得高效率的锻炼形式,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在与同伴的组合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力。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促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性变得更加成熟。
2.3培养坚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力是体现一个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积极态度,故此,意志力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中进行培养。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项目可以从某种层次上给人提供培养意志力的条件。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某些运动例如滑雪等运动又可以说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要求运动者需要不断的克服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和主观困难(如疲惫、恐惧、压抑、失意等)。在对这些困难进行克服的过程中,不仅增强的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也可以将其适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4协调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最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用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你的情绪、你的心情将会处于极佳的状态,对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充满友好,自己也会从中获得非常美好的感受;反观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经常会感到压抑,心情糟糕、烦躁,无精打采,缺乏乐趣,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可以长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既能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用,又同时实现了相互的配合和协助,既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又共同承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4]李印东.体育与健康[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8.
(一)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形成一定的社会交往面,从而有利人们改善其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相应地,人们的社会联系面也越来越窄,必要的人际交往也日益淡漠,然而在社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早在十几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说明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中就提出了与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人们与他人协作与配合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疗治学生的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在现代心理学界已被公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心理治疗手段,特别是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尽管在目前来看,心理上疾病的产生原因以及为什么体育锻炼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还没有十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大量治疗实践中已证明体育锻炼是一种疗效很好的治疗手段,并在国内外开始流行。但是,笔者必须指出只有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能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三)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除了培养和发展其上述能力外,还能使其性格得到磨练,使其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刚毅和坚强。在体育锻炼中,促进大学生学会对自身动机以及需要进行合理地控制,从而促进其个性倾向性向着成熟方向发展,使其克服孤僻,在运动中学会淡忘痛苦与烦恼,学会人际关系的有效协调,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著名学者麦亦尼在其著作中提出:游戏和运动对人们具有巨大的乐观、保持友谊、消除紧张、启发独创等心理保健价值。
(四)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所有的行为活动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所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可以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而形成。体育锻炼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人们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克服大量的来自主客观的障碍与困难,所以体育锻炼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己的性格与能力,还能使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有效提高,也使体育锻炼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身价值所在,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学生间互相了解和互相协作的机会。
在当前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多人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舞蹈、球类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学生间往往都是利用身体动作、表情、手势等等方式进行交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着间接的或直接的交流与接触,不经意间产生亲近感,以及安全感与自信心。老师在活动开始前,要合理分析学生的技术水平,尽可能让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进行搭配,或者女生由男生带,或者技术水平低的学生由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带。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间交换搭当,使其交往面得到一定的扩大,从而认识和交往到更多朋友。
(三)努力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而获得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与手段。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深刻又强烈,在忧伤与憧憬、欢乐与痛苦、挫折与时取、失败与成功的情感交织中,可以促进学生在调节自我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更加成熟。鼓励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去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体育,是对一个生命有机体进行训练以促进生命机体新陈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并产生促进生命体成长的一切条件和因素的指导过程。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通过身体活动,结合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逐渐深层化,其内涵并非仅仅说明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它并非仅限于表现在一个人身体的疾病状态或虚弱现象。体育教育与健康可谓关系密切,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的体质现状
为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检索到大量关于对高校大学生体质研究的相关文献。整理汇总,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探寻大学生体质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应的运动对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内相关学者经过资料整理、归类,统计分析等过程发现,大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尤以身体素质方面突出。此与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诸多研究与分析并行不悖。具体表现在,营养不良率增高,学生肥胖率增高,超重者的大量出现[2];大学生身体素质中的耐力素质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男生力量素质亦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偏低等。还有学者以华侨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3]。研究表明:学生对健康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等,从而影响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下降明显,特别是肌肉耐力和肌肉力量;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设施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总的来说,现在大学生的健康现状确实不容乐观,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如何开展高校体育使大学生养成一种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表现形式,具有那么多的功能和优点,让太极推手走进大学校园,带来健康,同时也使项目得到积极的推广。
3太极推手的概念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4]。根据“陈王庭造拳说”,它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编的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并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5]。关于太极推手的定义很多,笔者经过比较认为这一说法比较全面: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理论为基础,以习练者为活动主体,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简称十三势)为主要活动内容,习练者双方斗技较力从中获得所需,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大学生学习太极推手,由于他们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结构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体验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上比一般的学生更深刻,也是理想的学习阶段。太极推手的文化自身优势对高校学生的健康价值不可估量,在现今西方体育横行下它是一枝奇葩,给人新的视角,也让人们反省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回归的意义。
4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的健康价值
4.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生理方面的影响
4.1.1太极推手对大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里他们时常面临着学习、生活以及择业等各方面压力,这促使他们的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在加上大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较低,很少有时间空间调节自己,因此,他们的情绪会经常性的表现为易怒、烦躁等,严重最终或会造成头痛、过度疲劳、胸闷、血压升高或冠心病等不良疾病反应[6]。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思想高度集中,用推手的术语来说,重在练习“听劲”,即肌肉的本体感觉,把注意力放在“粘点”上,感受捕捉对方用力,培养良好的心态及静定功夫,太极推手拳论中讲求“以静制动”,其就基于听劲的基础上。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身心的松静状态下,机体对对方的功力判断的更准确。在放松内心平静状态下与,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能够稳定情绪,这是太极推手习练的重要结果。因此,它是良好的镇静剂,可以帮助消除怯场心理。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功效,势必要下一番功夫去习练体会。太极推手的训练是在练一种“功夫”,需要耗费时间去推敲揣摩,才能于身受益。
4.1.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太极推手的呼吸方式讲求深、长、细、匀,简单的四个字在现代生理学中给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也从中体现出国人的智慧,对身体健康养生的重视。随着太极推手项目的发展,对呼吸的要求也有变化,尤其是呼吸频率将加快,心率一般要求在105-135次/分钟之间,吸氧量是最大摄氧量的40%--50%,介于每搏输出量最大值(125次/分)左右[7]。对于太极推手不同水平的习练人群来说,心率波动幅度会有所区别。有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水平较高的习练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小,呼吸表现为深长而平稳,因此在太极推手对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太极推手的发放环节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肺功能有重要影响,其发放过程中讲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吸蓄呼发等”,其简短浓缩的字语中蕴含着深厚的道理,这与《运动生理学》[8]中的理论是可以相互支撑的,因此,正确的发放可以提高肺泡气体交换率,为细胞摄入、利用氧提供方便。
4.1.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机体肌肉的影响
机体在正常的肌肉锻炼状态下,一定范围内肌肉初长度的增加,肌肉的收缩力量也会相应的增加,相反,肌肉的初长度缩短时,收缩力量减小[9]。太极推手对神经系统的控制及体液调节有着重要能动作用,因此,太极推手的练习能够有改善血液循环,保证皮肤肌肉的健康。大学生在进行太极推手的过程中,上肢在对抗过程中不但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还要有大力量的保证,身体的稳定要求有腿部肌肉的力量做保证,而且在进行“四正手”等技术动作时腰部的力量是完成的保证。因此太极推手在给大学生娱乐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全身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
4.2太极推手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价值
太极推手属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它的心理健康价值值得大学生去研究和练习。在太极推手的对抗过程中,初学者或急性者往往喜欢使用蛮力,在这种主观愿望下反而是自己的弱点暴露,被对方借势通过“引进落空”,最终造成失败的结局,我们经常说的“四两拨千斤”也映证了这个道理。随着对太极推手的不断习练及实践,加上对拳理的理解和体悟,习练者会明白冷静、沉着的重要。因此,太极推手对急性者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太极推手对于大学生果敢、机敏性格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推手在技击中倡导“随曲就伸”、“舍己从人”[10],外在表现为对手之间的斗技较力,内在是“和合”运动的重要代表,通过高尚的礼仪及点到为止的武德,培养人内在的修为。因此,太极推手对好勇斗狠者的性格改变是很有效的,尤其是在遇到太极推手水平强于自己的对手时,在惨败的教训及对手武德涵养的感染下,会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因此对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此外,太极推手给大学生提供了陶冶情操的课堂空间,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加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太极推手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感情,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焦虑、敏感、抑郁、敌对及偏执症状等,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情绪良好化、智力和精神的良性健康[11]。
4.3太极推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价值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技击表现形式,太极拳的套路练习是太极推手的基础,作为太极拳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提供价值。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都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瑰宝。多年的发展更验证了太极推手所具有的强身健体锤炼身心的良好效果。在太极拳中我们知道其蕴含的“和合文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太极拳术与“和合文化”的融合,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并最大程度地开发习练太极拳者的个人潜能[12]。因此,大学生习练太极推手,通过对太极拳健康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学习,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发展与他人和睦关系,友善尊重他人,培养高尚的武德。大学生在太极推手习练中通过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与了解,增进距离,相互帮助,忘记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同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更好的相处他人,友善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13]。
5结论
[关键词]体育文化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聂锴(1979- ),男,辽宁丹东人,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陕西 西安 7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G6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91-02
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影响和效果。国家教委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1.健康的定义。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的章程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的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医务监督、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卫生保健措施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解决。体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任何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育部近年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我为中心。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一帆风顺、父母溺爱的独生子女生活,形成了他们或多或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遇事总想着自己,推卸责任,不懂得反省,这种认知结构往往会造成与他人的矛盾与交往障碍。
2.社交能力弱。很多高校学生面对新环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舍友关系等。曾有调查显示,相对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压力,更容易存在性格内向、心理自卑、缺乏自信、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疼爱和庇护,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帮助完成,以致他们进入校园后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对校园生活中各种突况的应对和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有时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责任,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恢复心理平衡,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4.自我意识不健全。曾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与自我意识有关。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地自我认知,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积极地提升自我,健康地发展自我。
三、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体育文化活动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由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来自学习、择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近年来,国内不少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如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慢跑等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改善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拔河、踢毽子、跳绳、轮滑等体育文化活动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宣泄、减轻或迁移来自于生活、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起到有效的健心作用。
2.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潜藏在人体身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是影响青年成才的一种智能要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补充和延伸学生缺失的一部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协作交流的能力素质。如学校间的友谊比赛和夏令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良好的集体责任感。
3.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很多体育文化活动都具有集体性、协作性的特点,参与者无疑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在健身的同时,这种带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能够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消除不良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活动的适应性,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对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教学包含多方面心理因素,既有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学习的心理因素,也有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意志及情感教育的心理因素等。这要求体育教师不光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通过运动促进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课程建设。笔者所在高校体育课设有球拍类项目(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球类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类项目(武术、太极、拳击、跆拳道),休闲类项目(健美操、形体、游泳、轮滑、腰鼓),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按一定比例分班对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些娱乐功能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轮滑、台球、体育舞蹈、游泳等)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又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起到调节和改善情绪状态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心理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相互呼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一览无余,而这些表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发现每个可能引起生理和心理变化的现象,调整教学,减轻学生心理负荷,达到机体和心理的平衡。
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除基本的体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文化活动,注重活动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性,例如花样跳绳、舞龙舞狮等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既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还可以丰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学校还可以大胆引进特色体育课程,包括街舞、瑜伽、轮滑、国际象棋等课程,在运动健身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开展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运动项目。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当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相林.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周伟大,马菲菲,高幕峰.重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2(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91-02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但由于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国外文化良莠难辨,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在认识社会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找到有效措施,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从根本上分析大学生心理需求,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又被称为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它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内在力量控制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内在力量就是动机。而动机的产生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导致的,这些需要按照个体人格发展的程度不同对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的排序,这就构成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的最底部,是人类对于生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类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不可避免的最强烈的维持生存的行为动力,包括对空气、水、食物、睡眠、分泌、生理平衡和性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中,除了性以外如果有其中任意一项不能够被满足,人类将无法正常地运转生理机能,甚至威胁生命。马斯洛认为,只有在满足这些基本需要,能够维持生存之后,人类才会对其他因素产生新的需要。
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相比要高一级,已从生理方面上升到了思想层次。安全需要来自于稳定生活的欲望。对于每一个社会人来说,都会存在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以及防御实力的欲望。人类在生理需要满足之后转而想要得到有保障的生活,因此产生了对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安全、家庭安全等因素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被称作归属与爱的需求,这比安全需要的产生原因更为复杂,与一个人的民族、生活地区、生活习惯、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个人性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得到关心和照顾,在家庭、团队、同事、朋友中得到理解的爱护,是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有着无法度量、难以察觉的性质。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三部分,也可以称之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望。这是人们追求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个人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从外部来讲,尊重包括受信赖、高度评价、有社会地位;从内部来讲,是指能独立自主、有实力、能胜任等。这些尊重要求会使人充满热情和信心,对生活十分享受,体现自身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次的最顶端,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群,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着较一般人较好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需要在合适的工作中展示这些才华,发挥自身的潜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物,从而感到快乐。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然而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中,人的需要是有差异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了解了人在每一特定时期或环境里的具体需要,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和管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刚刚成年的特殊群体,心理尚不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诸多客观因素很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疏导、消除障碍,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沉淀,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强大的阻力。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平均水平较低,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和毕业实习的大四学生中。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化会产生诸多不适应。例如,新环境的不适应、教育模式的不适应、生活习惯的不适应等。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愿意选择异地求学,这来源于大学生对于认识新鲜世界和摆脱父母约束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但在面对崭新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生疏的地区风俗等不同因素时,茫然失措的慌乱由心而生。对于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却无法合理支配大学相对宽松的时间,不知道如何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在大学里目标不明确,从而挂科、留级,浑浑噩噩而无所收获。
对于正在参加实习工作的大四学生来说,强大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让刚刚准备走出校园的他们有些望而却步了。校园生活单纯而轻松,但社会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场。因此,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将目光放在了考研究生,继续学业上。而那些准备好迎接挑战的学生在工作实习时,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卷入了职场大浪中不能自拔。恐惧、无措、疲惫、不自信等心理问题无处不在。
2.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时代是集体生活的模式,同学之间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这就体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城市,生活背景、文化习惯、个人性格等因素的差异都将影响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大学生思维纯粹,对于人际关系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思想隔阂造成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由此导致的错误归因给人际关系带来了更加消极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了自卑、胆怯、孤僻、自暴自弃、忌妒猜疑和悲观厌世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未来发展。
3.学习障碍。大学的教学模式与中学时代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大学里,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学习时间和教学内容都相对轻松许多,但这种没有强制性的制度却造成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业压力。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及院校扩招造成的竞争压力增大等原因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旦这些压力和障碍不能得到合理排解或通过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对学生自身、学校甚至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无法估计的。
三、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解析。
1.生理需要障碍。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部分大学生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家中经济状况不能满足其在大学生活中的生活正常开销。学费无法按时缴纳、生活费用无处可出等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给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而无法保证学业的正常进行。同时,在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和热情洋溢的大学同学时,明显的心理落差令贫困大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阻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
2.安全需要障碍。在大学生刚刚入学和即将步入社会这两个阶段,都存在着影响大学生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现实。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对未知社会的不确定、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恐惧,以致缺乏安全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从稚嫩青年到一个完全的社会人之间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迷茫和无措是必经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自身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大部分大学生能够通过自我调控,平稳地度过这段没有安全感的特殊时期而得到成长。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无法摆脱这种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屡遭挫折之后更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影响到了日后的工作和学习。
3.社交需要障碍。复杂的人际关系将某些大学生的神经调动得十分紧张。由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同学之间在课堂之外相处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比中学时代有所增加。但人际交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找的真挚的友谊和纯真的爱情,但在所谓的缘分背后,与人的交流和相处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乐观热情、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较容易获得社交方面的心理需求,内向孤僻的学生不善言谈总是在人群中被孤立,更加缺少社交需要的满足。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与世隔绝、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社会人成功的案例。
4.尊重需要障碍。大学生仍处于学生时代,对于未来生活有梦想,虽然距离梦想实现可能还很遥远,仍渴望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希望受到别人的信任和高度评价。因此,有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竞争,加入学生会,参加社团,活跃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这就是为梦想努力,满足尊重需要的表现。但这些优秀的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剩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感到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十分颓废却又对改进无从下手。他们隐没在人群中仰望那些优秀同学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但由于缺乏自信让他们从来都不敢去尝试。日益增长的自卑情绪助长了悲观厌世的心理,成了不健康因素。
5.自我实现需要障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也应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对于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能够从事称心如意的工作,完美地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让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但在现实社会里,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需求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生面对着强大的就业和工作压力。调查表明,在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性质相关工作的大学生只是少数,在职场中能够从事自己感兴趣和擅长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自我实现梦想的破灭,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及悲观情绪不利于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成熟,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这就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校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高校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增加经济补助和就业扶持。对于部分贫困大学生而言,最大的要求莫过于能够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完成学业。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完善“奖贷助补勤”的助学体制,给不同困难程度的学生提供切实的经济保障,确保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在资助过程中,重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励志辅导,疏导不良心理,培养自信乐观、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此同时,学校应以学生个人特点为前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拓展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关键词 高校体育文化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体育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方式和满足现代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需求及精神向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较大冲击、各种压力将出现在大学生面前,主要表现在家长期望值过高、心理比较闭锁、自我认同危机、就业压力等,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日趋上升。而体育是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科学实践;是改造自身人文精神状态的人文实践,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的意识形态和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研究,是当前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1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1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
要对高校体育文化加以界定,首先要确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并拥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
1.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构成了校园文化群。高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群中较为特殊,它的内涵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总目标而实施的传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文化现象。它包括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师生的体育爱好与志向,学校体育的风气、传统与习惯,学校体育管理队伍及各种业余体育团体的组织机构、群体活动、课余训练、各类竞赛、体育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体育道德风尚、体育精神价值等,但不等同于校园体育现象。
1.3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高校体育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增长学生才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拼搏进取的精神有显著教育意义;
(2)高校体育文化具有娱乐特点,能愉悦身心、调节情感,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
(3)由于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影响较大,在西方新思想涌入国内的同时,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精髓不断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相融合;
(4)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渐成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明显的个体倾向,属自由结合的群体性活动。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标准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怯弱、孤傲、冷漠、问题行为以及躯体化症状等,具体表现为:过度依赖、不能自理自立、任性、自我中心、情感淡薄、心中无他人、骄横、不合群、不善交往、缺乏承受挫折能力和生存能力等。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导致的问题行为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23.35%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06年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公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有3条原则和7种能力。3条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7种能力是: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康复能力。
3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主要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实现。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身体的运动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而拥有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来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健康的心理可以维持人的正常情绪,保持人的正常生理状况,使人能适应环境、社会各种变化和刺激。体育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能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其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体育活动方式,作为娱乐消遣的生活方式之一固定下来,让身体的生理改造和心理调适在健康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
3.1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价与认识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体验自己存在的价值,即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恰当的客观评价,不会提出苛刻、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社团的校园体育比赛,参与球类、棋类以及野营等形式的户外活动,来维持和增进大学生的正常情绪状态和生理状况,适应各种环境变化的刺激,形成健康心理,全面提高机体各器官功能,使大学生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体验健康的愉悦和自豪。
3.2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互相沟通,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互相配合协助,共同体会体育的真正内涵;既要征服自我,又要征服对手,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种精神可感染在场的参观者、服务者,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友谊,使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可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提供一个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能客观地对待人生和社会生活。
3.3高校体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自尊、自重、不畏惧、不贪求,争取在社会行为准则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大学生在紧张文化课学习之余,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有利于心理调适并恢复到最佳心理状态。体育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心理宣泄的机会,在动作完成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感,产生愉快情绪,体会到修身养性、谦虚忠诚的内涵,实现精神的升华;能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心理、情绪失衡时能够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
3.4高校体育文化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体育比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活动形式,大学生利用公平合理竞争来表现自己,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在竞争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无畏困难、敢于拼搏,有利于大学生摆脱猜疑和不信任,促进个体社会化。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改造自我,适应社会的过渡阶段,自身对外界的心理承受压力的可控性显得尤为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文化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轻、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文化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整个社会能否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就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文化的优势,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议从下面三个方向做起。
4.1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规划
高校体育文化规划是其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规划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竞争、敬业精神等;规划应把体育文化与学风建设融为一体,制定出远期目标和近期的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强身健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加强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使大家更好的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4.2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心理亲和力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由于体育具有的实践性特质,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继承,都与活动和练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高校其它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完善的体育设施是促进和改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4.3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特色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形成并能够延续的相对稳定的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自觉的经常的基本特征,并具有教育、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力量。由于各高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和师生结构等不同,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思路不同。因此,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
总之,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学习体育文化范畴内的各种体育运动或运动技能,正是源于其对体育文化的认同、理解和需要。校园体育文化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为手段、以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为载体,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可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各种职业和社会环境。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人文文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其中长期熏陶,形成终身体育观,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溪海.高校体育文化探析――兼谈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观念的革新[J].山东体育科技,2004(2):84-86.
[2] 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91-93.
[3] 冯霞,尹博.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体育学刊,2004(4):5-7.
[4] 谭红,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09-111.
[5] 文世平,廖小林.加强大学生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体育科技,2002(2):11-14.
体育舞蹈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体育舞蹈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大学生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体育高教研究,1992(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尤其以体育教育为突出。免费论文,养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为此,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文件,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大庆市3所高校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对大庆石油学院等3所高校在校的996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其中男生603人,女生383人。就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体育锻炼态度,以及体育项目的爱好等问题进行调查。
1.2.2 访谈法
调查问卷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内容包括体育课应开设什么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等。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为此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数据上的支撑。免费论文,养成。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本研究以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所用的时间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
2.1.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差别很大。
表1 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