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8篇

时间:2022-11-01 15:23: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 数据挖掘技术 开发

引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是基于计算机原有的功能基础之上,融入了一些统计学理论,使人们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众多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信息中抓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引领了社会各个领域内的数据量潮流,人们要想在无限的数据中采集有用信息,就必须深入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研究。

一、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流程

1.1明确数据挖掘目的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开发具体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需要明确数据挖掘目的,进而选择对应数据库。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的数据挖掘目标需要依靠不同的挖掘技术数据算法,如果目的不明很容易造成最终开发结果的偏差[1]。

1.2数据选择和预处理

明确数据挖掘目标、数据库后还要对所持有的数据进行选择和预处理,数据选择是要将数据中的部分信息纳入数据挖掘研究范围内,预处理是将这些数据中的错误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正,确保列下有用信息。

1.3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过程中要有两个步骤,其一是根据挖掘目标确定接下来要利用的开发技术和采用的算法,其二是在确定了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后构建出数学模型,以此来推动挖掘技术的开发。

1.4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的最大作用就是对开发出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成果进行检测和验证。如果数据挖掘结果不能够达到数据挖掘开发目的要求,就要及时进行修正,如果数据开发结果符合数据开发目的要求,那么就可以将其投入到实践应用之中[2]。

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

1、可视化技术开发。要想得到有效的信息,就需要从计算机系统中获得的信息入手,但是当前的网络信息中存在不少的隐性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就要依靠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采用计算机挖掘技术可以有效的抓取隐性信息的某些特征,当利用散点图的方式将这些隐性信息表现出来。所以可视化技术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开发项目中的一个重点。

2、联机分析处理。网络是复杂的,其中的网络信息和数据更是十分的庞杂,要想快速、准确的抓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需要依靠联机分析出不同地域和时段的多维数据,联机分析处理方式需要依靠用户的配合。在处理多维数据时,需要所有计算机用户自行的使用或者筛选出分析算法,利用这些分析算法对数据做处理,这样对探索数据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决策树。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需要对决策树进行规则化建立,决策树是一项重要的开发项目,因为决策树的作用是发挥预测和分类的功能,对所处理的数据信息进行具体的预测和分类。目前开发的决策树算法已经有很多种,主要有SLIQ、SPRINT、ID3、C4.5等,SLIQ算法具备连续性属性,还可以对数据做出具体的分类,SPRINT算法与SLIQ算法有同样的功能属性,并且这两种算法可以通过大型训练集对决策时做出归纳[3]。

4、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在开发之中借助了医学神经系统的研究结果,将人体神经元研究脉络通过技术处理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神经的研究,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深入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计算机中研发出的神经网络是安全输入、输出和处理单元三种类型进行规划的,这三个层面代表了计算机神经网络系统,当前的开发结果中显示,可以利用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的调整、计算和整理。

5、遗传算法。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在自然学科中,生物基因可以通过遗传中的不同变化促进后代的自我优化,利用这种思想理论,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中也可以通过对不同模型进行组合、演变来创新开发出新的数据算法。

结束语: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属于当前社会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功能得到验证,极大的促进了社会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相信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将会得到更多方面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夏天维. 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探究[A]. 《Q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1.

篇2

[关键词] 四肢骨筋膜间室综合征;针刺;中药外敷

[中图分类号] R6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21-04

目前国内外对于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治疗常规采用切开减压加二次植皮缝合,但采用切开减压法的治疗方法往往会出现术后伤口存在一期的游离植皮闭合、二期的清创缝合加游离植皮等操作。由于一期行游离植皮闭合,往往闭合伤口的创面较大,取皮面积需要量也增多,会给患者在美观上造成影响,另外还会因为创面的渗出过多,导致植皮不成功等[1-2]。二期清创缝合加游离植皮较一期往往效果会好,但因创面渗出较多,且换药次数明显增多,费用高,患者依从性较差,并且也会伴有瘢痕残留的现象。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本院采用 针刺加外敷祛风消肿酊的方法治疗四肢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效果较为突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收集时间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男17例,女3例;年龄4~80岁,平均(43±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并伴有软组织挫伤病变。其中小腿挤压伤者17例、足背碾压伤者2例、大腿压榨伤者1例。就诊时间为45~120 min。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对于符合下列内容者进行选择:有明显的外伤史;发病部位多为小腿、前臂;伤肢疼感明显,伴有剧烈痛,末端动脉搏动变弱,皮肤伴有明显程度的苍白色,肉眼可见暗红色的斑块及水泡;部分体温有所升高,脉搏变快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测定筋膜间室压力要>1.1 kPa(1 kPa=7.5 mm Hg),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尿肌红蛋白试验呈阳性。

1.3 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并入选的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针刺加外敷祛风消肿酊法治疗。祛风消肿酊制法具体过程:取定量的羌活、白附子、白芷、南星、天麻 、防风,均粉碎放置在容器内,加入定量的75%乙醇,密闭浸泡30 d,最多一个半月,滤过,即得。针刺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确定针刺区域(即压力增高的组织间室体表区),常规消毒,消毒面积需超出针刺部位2~3 cm。②消毒完成后,采用常规1 ml的注射针头在已消毒的皮肤上做垂直广泛的针刺。针刺采用散刺法,根据所刺部位面积的大小刺10~20针,针刺深度以穿破皮肤及皮下脂肪,到达筋膜间室为宜,因高压向低压液体的廓清作用,广泛的针刺后,可使骨折处的出血、组织间、筋膜间室内外的渗血、渗液、血浆、水肿液、毒物、组胺充分排出体外,从而降低筋膜间室内的压力。③针刺完毕后,有液体自针道快速渗出,待渗出物的渗出速度稍许减慢后,用消毒棉球拭干分泌物,然后用浸湿祛风消肿酊的无菌敷料块覆盖减压区域,以维持针道通畅。对照组行切开减压和抗生素治疗。具体的手术指征包括:肢体肿胀明显,并伴有疼痛;筋膜间隙张力变大,轻压即痛;肌肉会因动牵拉而产生疼痛。

1.4 观察指标

①效果评价:采用《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中的规定,其中治愈:症状减轻或消失,机体功能恢复明显,无留有后遗症;好转:症状有所改善,机体功能基本恢复,后期伴有少许后遗症;未愈:功能无恢复或改善,甚至丧失,致伤肢残废。②两组的消肿时间及总费用。③两组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无瘢痕残留,对照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残留。试验组中治愈、好转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未愈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09,P

2.2 两组消肿时间及总费用的比较

试验组消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7,t=16.77,P

2.3 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应用抗生素的较少或不用,对照组则必须使用抗生素,多为联合应用(表3)。

3 讨论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3-6]。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目前国内外对于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治疗常规采用切开减压加二次植皮缝合[7-8]。一期行游离植皮闭合闭合可导致植皮不成功等情况[1-2]。二期清创缝合加游离植皮会伴有瘢痕残留的现象[9-10]。有报道显示,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应遵从的原则主要有:采用较为简洁高效的复位及固定手段,不对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无创或机体损伤较小[11-12];能够以最短的治疗周期、最低的医疗费用完成最快的伤口愈合及组织恢复。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针刺加外敷祛风消肿酊的治疗方法治疗四肢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采用针刺法来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疾病在古代已有迹象,《薛氏医案》记载显示:“伤损肿痛不消,有瘀血在内,急宜砭之”。 其中,“急宜砭之”的“砭”和“砭刺发泄”的“砭刺”可理解为当今的针刺减压治疗。《针灸甲乙经》中曾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针刺可“为开道乎痞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取经络之血”,即为放出经络中的瘀血。参考上述方法施针行刺,对于患者而言,不仅能够肉眼观察到所刺之处会渗出较多暗红色瘀血或浅黄色组织液,而且患者伴有自觉的疼痛会急速减轻,此为“针刺引邪外出”,且针刺能够刺激局部组织,提高人体组织的兴奋性,机体的康复免疫系统有所启动,患者的机体新陈代谢得到更好的疏通,治愈的效果便十分明显。

另外,本研究中配合使用的祛风消肿酊为玉真散加减而得,方中白附子、南星可辛热升散,祛风痰,解痉挛,逐寒湿并消肿止痛,作为主药;防风、白芷、羌活均有祛风散寒、止痛胜湿的作用;天麻性辛、温、无毒,有抗癫痫,抗悸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平肝息风的功效,均作为辅佐药。乙醇可以行气血、通经络,作为使药,合而用之能祛风寒除湿邪,达到解痉、通血、止痛、消肿、利筋等的功效。玉真散自古以来是用于破伤风的主治方。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属血瘀症,把该方拓宽用途于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3-16],是根据中医“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之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无瘢痕残留,而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残留。试验组中治愈、好转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未愈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09,P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针刺加外敷祛风消肿酊治疗对四肢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效果显著,但该治疗方法重在早期进行,若四肢筋膜间室综合征中后期,间室内压力过高,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则还需立即切开减压[17-20]。

综上所述,针刺加外敷祛风消肿酊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效果明显,能缩短患者的消肿时间,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目前关于此病例的收集样本量较少,关于其更深入的机制研究,仍然需要大数据、多中心的试验来证实。

[参考文献]

[1] 郭小惠,孙玲娟,谭富海,等.保守治疗与切开减压疗法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费用比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3,33(34):25-26,55.

[2] 陈铖,王万春,张莹.对骨折治疗“优化选择”与“合理选择”的理解和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 31(6):4-6.

[3] 李代江,郭小惠,胫腓骨骨折伴筋膜室综合征的保守疗法[J].中医正骨,1999,11(5):46.

[4] 刘海燕,边朝辉,张博,等.脱水治疗结合广泛针刺减压治疗早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6(24):1412-1413.

[5] 李绪雄,易振安,熊元,等.广泛针刺减压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4(13):29-31.

[6] 黄雪莲,叶新苗.玉真散的源流及其应用论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4(28):968-970.

[7] 王红霞,李天发,孙广晓,等.冠脉诊疗术后术肢血肿的中药外敷疗法现状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4):165-167,170.

[8] 陈一平.中药冰敷预防急性闭合性小腿伤患者骨筋膜室综合征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8,15(05):67-68.

[9] 王进东,申永胜,徐继辉,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中药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26-2028.

[10] 李运涛,肖文,陈信军,等.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预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5):67-68.

[11] 金国军,曹逸,孙立喜,等.消肿散治疗四肢闭合性骨折后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36(1):51-53.

[12] 喻德富,王友华,陶然,等.足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治疗[J].交通医学,2007,21(2):150-151,153.

[13] 韩文冬,张强.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与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6,12(2):175-177.

[14] 刘照宏,梁峭嵘,石星,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指标评价小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2):1165-1168.

[15] 王德刚.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处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4(8):206-207.

[16] 陶晓,周玲霞,楼敏,等.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通络祛瘀生肌方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4):425-426.

[17] 魏任远,姜卓男.三种创面处理治疗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4,9(5):698-702.

[18] 梁峭嵘.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指标评价小腿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A]//第二届血管和浅表器官国际超声研讨会论文集[C].2007:155-159.

[19] 温萌,舒礼良,苏刚,等.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骨筋膜间隔综合征一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169-170.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117-02

当今时代是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设备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高效、准确地提取出人们需要的信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与社会问题。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推断数据的学科,统计知识可以无缝地为大数据相关问题服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各个院系都相继开设了与统计相关的二级学科,如数学学科下偏重理论教学的数理统计专业,经济学科下偏重经济应用的经济统计专业,生物学科下偏重实验论证的生物统计等。为了优化当前统计教育的不足,本文从数学学科下的统计学教育出发,以其相关专业为基础,初步探索了兼顾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分析研究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文以数学学科下的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和贝叶斯决策作为研究课程,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具体而言,这两门课程在实践前都属于偏重理论教学的统计课程,其授课形式为课堂的理论讲解和相关案例的PPT分析。虽然课堂教学中涵盖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缺少了必要的动手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利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对这两门课程分别进行了如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一)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是一门研究按时间顺序记录的随机事件变化发展规律及其未来走势的统计学科。原有教学模式以平稳时间序列模型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定义讲解、统计性质分析、具体建模步骤、案例分析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以下基于SAS统计软件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预处理实验。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以数据为根本,利用SAS软件提供的时序图、样本自相关图和白噪声检验表,对时间数列的平稳性与纯随机性做出检验。(2)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平稳性和非纯随机性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基于SAS样本统计特征的差异,识别三种不同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的方法,以及后续的参数估计、检验优化和预测分析的程序实现。(3)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实验。对满足非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确定成分与随机成分的SAS建模方法与相应的实验分析,特别是对ARIMA模型和GARCH模型的软件实现。(4)多元时间序列的建模。通过该实验使学生掌握SAS软件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以及多元时间序列数据的建模。在上述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相应的实验作业,强化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具体而言,在学生进行完实验教学的环节之后,要求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生活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课堂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验环节的软件实现,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对实践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与走势预测,并将最终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实践报告。

(二)贝叶斯决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

贝叶斯决策是一门根据贝叶斯统计知识进行决策推断的学科。该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统计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经典统计学的基础和贝叶斯统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决策论、博弈论、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原有教学采用以贝叶斯理论与统计推断决策的理论内容为主,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为辅的方式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型。一体化模式教学实践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分别加入了决策的公共知识和效用及其测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1)决策的公共知识实验。该实验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通过全部同学的集体参与,从实验的角度说明公共知识这个概念在统计决策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该实验要求每个同学写出一个1~100之间的一个正整数,谁的数值最接近全班平均值的一半即为实验的获胜者。通过这种形式,以换位思考考查了大家对在该问题中的公共认识,即平均值的可能取值,并据此做出决策。(2)效用概念的实验。效用是统计决策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不同于量化的收益函数,它是一个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决策度量指标,是影响决策的核心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效用函数的测定。由于效用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核心指标,而不同的决策者在不同的决策问题中往往又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因此,如何快速而准确地测定出决策者的效用函数是从决策理论到实践问题的关键。该课程的实践环节针对这个问题,实施了相应的效用测定。为了方便问题的开展,该实践中以两人或三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间的效用测定,并将效用测定的提问方法、关键点效用值的测定结果、一致性检验等内容形成实践报告。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的经验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统计课程教学,目前已经积累了近4年的教学经验。相关的教学经验为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模式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后续改进和更多统计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有益的基础。目前的一体化统计教学经验分析如下。

1.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统计素质。在数学学科下对统计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在原有侧重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这平衡了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的课时分配,让学生既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又能根据实践中存在的疑惑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学生对统计教学态度的改变,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模式也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构建过程转变。

2.一体化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统计学的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了统计学科兼具理论与应用的双重定位,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一体化模式的教学下,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作用,很多同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自主地去解决一些自己关注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查阅了1880―2014年地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的知识论证了地球是否正在变暖以及变化速率的问题;有的同学则研究了华北地区近10年间对外贸易的数据,利用统计建模预测了未来的经济走势,并作为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更多的同学则根据实验实践的内容,进一步深化相关选题,作为了毕业论文选题等。这都表明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一体化模式助力了学生的未来。一体化模式的优势不仅限于课堂教学,它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统计综合素质,这让他们在考研和找工作中更具优势。例如,在考研的复试过程中,一体化模式下的学生因具有统计学实验实践的经验,会利用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而更受导师重视;在找工作中,很多同学也因较好地动手能力而得到如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望

在目前数学学科下统计学的教学中,虽然一体化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在已经实施一体化模式的两门课程中,实验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是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的,尽管目前的实施效果不错,但仍缺乏理论的进一步论证。其次,有限的教学课时限制了一体化模式的全面实施。当前的一体化教学是在原有课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额外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的。最后,不同统计学科间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叉,不能形成统计学整体的一体化模式。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下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做如下三方面的改进:(1)优化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改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学习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借鉴已有的教学理论来调整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统计相关的企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统计人才的最新需求,从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2)提高相关统计课程的教学课时。目前,很多学校,如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相继实施了三学期制,其中的短学期可以作为统计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时间,这在时间上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充分实施。(3)统筹兼顾数学学科下的统计类课程,从总体出发整合、设计综合性的统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下不断完善和改进的统计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为本科阶段统计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一条新的培养途径。现有的初步经验表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综合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何剑.统计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21-1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