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9:10: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比热容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可以有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计算大小,,却与这三个量无关,他反应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属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可以理解为比热容反应了各种不同物质的容纳热的本领,比热容大的物质容热的本领大;“相同质量的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情况下升高的温度不同”可以理解为比热容反应的是各种不同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改变较慢,为学生解决有关比热容的计算和解释一些与比热容有关形成的自然现象准备依据,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1、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2、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那个需要的热量多? 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那个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也相同时,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二)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温度计、钟表、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
(2)猜想与假设:(a)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b) 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3)设计实验:在两只相同的烧杯中放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煤油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摄氏度) 15 18 21 24 27 30
煤油的温度(摄氏度) 15 21 27 33 29 45
(4)实验分析
给水和煤油都加热五分钟,煤油的温度升高了几度?水的温度升高了几度?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2度,煤油需要加热几分钟?水需要加热几分钟?此现象说明了什么?
(5)实验结论
结论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结论一的引深: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说明不同物质温度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比热容小的温度容易改变,也就是说比热容是反映物质温度改变难易程度这一特性物理量
结论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结论二的引深: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说明不同物质容纳热的本领不相同,比热容大的容纳的热量多,这也就是说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热本领不同的这一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特性课本引入比热容的概念。(也就是课本引用了结论二来表示比热容这一概念)
2、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是C
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比热容表:(1)哪种物质的比热容最大?
(2)沙石的比热容是多少?他表示什么意思?
(3)每种物质都有它的比热容,水于冰的比热容是否相同?
(4)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可得:(1)水的比热容最大
(2)一般情况下液体的比热容比固体的大
(3)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4)比热容不仅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有关。
3、热量的计算
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那么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热量?
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多少热量?
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热量?
让学生讨论,说出计算方法。从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cm?t
Q: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单位为J
c:物质比热容 单位为J/(Kg・℃)
m:物体质量 单位为Kg
t:温度的变化值,温度升高时为(t-to);温度降低时为(to-t)
即:
Q吸=cm(t-to) Q放=cm(to-t)
(三)课堂练习
1.砂石的比热是0.92×103 J/(Kg・℃),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2.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在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 )
A.相同 B.铝块升高的温度较多多 C.铜块升高的温度较多
(此题引用上述实验结论一来解决会利于学生的理解)
3.状态一定的物质的比热容( )
A.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C.跟它的温度变化成反比
D.这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大小与上述因素无关
(四)小结
1.比热容的定义
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一、“课堂提问”教学教案的设计要求
(1)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有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提问设计;(2)在上课时,讲新课前,有复习上节知识的提问设计;(3)进行新课时,在学生再次预习的基础上,有对新内容的提问设计;(4)进行课堂练习时,有对学生进行练习题的提问设计;(5)进行本节小结时,有让学生进行本节小结的提问设计。
二、课堂上“课堂提问”教学的实施原则
1.提问要有目的,有意识,讲究艺术。由于全班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问题要因人而异,程度较差的应提出简单的问题,对答不上来的学生多鼓励、多给以启示。
2.提出的问题要出示在小黑板上,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特别是新课内容,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些问题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出示小黑板,明确提出的问题,能给学生一些思考或者讨论的时间,使他们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一些,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和回答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3.提出问题应把本节的难点分解,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在讲比热容,引入比热容的概念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物体升高温度吸热的多少跟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然后提出:质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引出比热容。在讲摩擦起电的原因时,可把原因分成两个问题:(1)对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来讲,它们电子的本领是否一样?(2)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哪一个物体带正电,哪一个物体带负电?这样设计教学学生容易接受。
4.提出问题应面对全体,不能只盯着几个尖子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出问题应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成为课堂活动中问题回答的主演者,面对全体即顾个体又提高整体,有利于本学科的全体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美林;退热;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058-02
高热是小儿急性感染常见的临床表现,持续高热会引起体内调节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高热患儿应采取积极降温措施。以往儿科降温总用滴鼻、解热点滴、肌注安痛定、肌注来比林等降温,疗效不显著。我科自2002年应用美林(布洛芬混悬滴剂/溶液)口服退热,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及分组
门诊发热患儿体温超过38.5℃,不分病种,随机分为治疗组(美林组)、(肌注)安痛定组。给药后3 0 min,1 h,2 h各测一次体温。美林组每次给予美林混悬液0.25~0.5 ml/kg,2岁以下每次给予美林滴剂5~10 mg/kg,安痛定组给予安痛定肌注。
1.2 疗效判断方法
安全有效:用药后2 h体温降至37℃ 以下;明显有效:用药后2 h体温降至37~37.9℃;无效:用药后2 h体温仍大于38.5℃。
2 结果
美林与安痛定肌注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2,3,4,5,6。
由表4可见:口服美林30 min后,52例体温降至38.5℃以下(占96.3%);26例降至正常;仅2例体温在38.5℃以上(占3.7%)。肌注安痛定后30 min,体温38.5℃以上者有21例(占38.9%);33例体温降至38.5℃以下(占61.1%);1例体温降至正常(占1.9%)。
由表5可见:口服美林2 h后,47例病例降至正常(87.03%);全部病例降至38.5℃以下。肌注安痛定2 h后,有8例体温仍大于38.5℃,降至38.5℃以下者46例(85.2%),仅有8例降至正常(14.8%)。
由表6可见:口服美林30 min体温下降(1.324±0.473)℃。而安痛定组下降(0.414±0.565)℃。统计学分析P<0.001,差异非常显著。口服美林2 h后,体温下降(2.542±0.671)℃,而安痛定下降(1.274±0.806)℃,统计学分析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口服美林与肌注安痛定相比,具有起效快和降温速度快、降温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效果明显。关于副作用,口服美林仅有4例退热同时大汗,无其他副作用。
3 讨论
发热在儿科为各种疾病同期症状,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尤其体温持续升高在38.5℃以上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造成抽搐,引起高热性惊厥等急重症[1]。因此有效快速地控制体温是儿科门诊医生的诊治的关键。
美林的主要成分是布洛芬,化学名为2-4-异丁基苯茎丙酸,用于婴幼儿、儿童退热,缓解感冒引起的头痛等。布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下丘脑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 E2(PGE2)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下移而起到解热作用[2]。布洛芬有较好的耐受性,口服吸收迅速,起效快,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本研究中,从表4可以看出:口服美林30 min后,96.3%的患者体温降至38.5℃以下,而肌注安痛定则仅有61.1%的患者体温降至38.5℃以下。可以看出,美林具有起效快的优点。
在欧美国家,布洛芬已作为儿童退热的首选药物[3]。布洛芬降温持续时间长,疗效巩固,可能与它和蛋白结合率高有关,可达到99%[4],使其进入中枢神经及其靶组织的速度减缓,从而延长降温时间。布洛芬可产生较强而持久的解热作用,因为尽管布洛芬的半衰期为1.8 h,但在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仍持续高于最小有效浓度,经证明布洛芬的降温持续时间高达8 h。本研究中,从表5可以看到:口服美林2 h后,87.03%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100%降至38.5℃以下;而安痛定组肌注安痛定2 h后仅有14.8%体温降至正常,有85.2%降至38.5℃以下。由此可见,口服美林具有解热作用持久、效果明显的特点。正因为它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从而在临床上优先应用[5]。
另一方面,口服治疗可避免以往肌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肌肉注射还可能造成儿童的焦虑和恐惧,以致于不配合医生的治疗,重复使用或使用不当还有造成小儿臀部肌肉变性的可能[6]。
本组观察显示:口服美林有着吸收迅速、解热效果明显、持续时间长、使用方便及安全可靠的优点,为儿科临床退热用药之首选。
[参考文献]
[1]胡仪吉,吴圣楣执笔.专家专题研讨.小儿常用解热药临床应用研讨[J].临床儿科杂志,1999,18(3):187-188.
[2]Davis NM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ibuprolen.The first 30 years[J].Clin Pharmacokinet,1998,34:101.
[3]胡皓夫.现代儿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20.
[4]胡亚美,张金哲,江载芳.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O00.454.
[5]Marriou SC,Stephensou TI,Hull D,et al. A dose ranging study of ibuprofen suspension as an antipyretic[J].Arch Dis Child,1991,66:1037.
[6]Nahata MC,Powell DA,Durrell M,et al.Efficacy of ibuprofe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fever[J].Int J Clin Parmacol Ther Toxico,1992,30(1):94.
关键词:物理课堂;长期发展;专业性;自主学习;变革;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15-01
近期通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在线培训,使我对物理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性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使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物理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转贴于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 新教学观 实验教学
信息化更是现代经济市场的产物,教育也要适应潮流。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
1.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立足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探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笔者提出,要想使潮湿的衣服较快变干,应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想办法。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办法,比如用电风扇吹、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熨斗烫、尽量把衣服摊开等。接着引导学生对以上多种办法的要素进行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最后作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蒸发速度的快慢还与环境湿度、液体种类有关。总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创新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它们大多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际、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启发、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及平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杠杆平衡条件、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关系等规律的教学,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独立思考,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创新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1.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创新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一课时,“大气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所以需要教师多做些演示实验,比如,将一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封盖在杯口,再按住卡片把水杯迅速倒过来。问学生,如果把手移开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充满好奇,教师松手后,水没有流出来,学生惊讶不已。另外,还可以向空矿泉水瓶内倒入少许热水,当瓶内出现白雾时,将水倒掉并迅速盖好瓶盖,过一会儿新奇的现象出现了:瓶子发生了变形,并发出一些声响,甚至会在桌面上轻微蹦跳;而打开瓶盖后,瓶子又恢复原状。以上实验操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精神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参,整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重组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案流程,推敲好教学细节,合理选择组织形式,使大众的教材内容变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研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探寻创新途径,培养创新能力
1.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具有较广博的知识,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如学习电功和电热时,教师可以补充:纯电阻电路,电热等于电功;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电路),电热小于电功(电能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少部分转化为内能)。
2.注重方法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法,理想化法,等效法,模型法,转换法,类比法,归纳演绎法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通过知识教学渗透方法教学,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在解决问题中,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处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异侧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现将物体与像互换位置,则成什么性质的像?此时应指导学生用逆向思维法分析:只要把原来的像当成物、原来的物体当成像,问题便轻易化解。
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
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物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物理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导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
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物理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物理。例如:学生熟练地记住水的比热容比沙子、泥土的比热容大,但是不能有效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的生活现象。学生把物理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物理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发式的转变。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
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
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
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物理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实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物理教学思维的改变,引起了物理教学的进步。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进度的仓促,全国同科类的交流平台缺乏,优秀的资源和成功的方案短缺,实验探究型教学是大范围内推广,在小范围内交流,阻碍了物理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难题,有效地促进了物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应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制作或借鉴相关的实验课件,通过实验步骤的逐步推进,注重知识的汇总,提高实验探究课的效果。学生顺着实验步骤,纠正偏差,理顺过程,总结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