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07:26: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绚丽多彩怎么造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以形象生动的字词表达为基本点
准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字词,不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本要义。所以,聚焦口语交际,必须以形象生动的字词表达为基本点,让学生在曼妙的词语密林里自由穿行。例如,在S版五下《猫》的教学中,学生发现老舍先生在描述猫尽职的性格特点时,写得特别精妙:“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一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现猫的尽职?
生:屏息凝视。
师:为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解释一下“屏息凝视”的意思。
生: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
师:那么,现在谁能“屏息凝视”一分钟呢?同学们纷纷举手,闭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黑板。
师:同学们现在感觉怎么样?谁能跟老师分享一下“屏息凝视”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无法呼吸,太辛苦了!
师:一分钟就喊苦喊累了,那你看看猫屏息凝视了多久啊?
生:好几个钟头。
师:那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生:猫在抓老鼠的时候一动不动,非常专注。
师:这说明老舍先生家的猫是一只非常――
生:尽职的猫。
师:那表示专注认真的词语,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吗?
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师:哇,真棒,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现在谁能用“屏息凝视”说一句话呢?
生:老虎屏息凝视,注视着山羊的一举一动。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积累了词语,而且学会了运用这个词语。灵活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只有持之以恒地聚焦语用,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与运用词语,假以时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会提高。
二、 以精妙绝伦的句式表达为切入点
“聚焦语用,关注表达”,是一线教师早已达成的共识。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鲜明突出的对比句,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等,都是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句子,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品味。所以,聚焦语用,必须以精妙绝伦的句式表达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绚丽多彩的句子里徜徉。例如,刘美芳老师在执教《七律・》时,就非常关注课文表达方法的渗透。仅仅一节课,同学们就理解、掌握了比喻、夸张和对比等多种表达方法。她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智慧的,为语用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 以别出心裁的篇章布局为着眼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篇章布局,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基础教育阶段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有: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多以时间先后为序,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来写;横式,多以空间为序,常见于游记中;总分式,即先总述,再分述。例如,S版五上语文《“心正笔正”的柳公权》一文的篇章布局就非常巧妙:课文按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分为三个部分,将柳公权铁骨铮铮的良臣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聚焦语用,必须以别出心裁的篇章布局为着眼点,为学生的谋篇布局有效导航。
四、 以独具匠心的空白之处为激发点
“无字处皆有意”。作者的留白,无一不寄托着深厚的思想情感,填补空白,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与课文融为一体。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最丰富、也是最需要锻炼的时期,解读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想象和构思,能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添砖加瓦。所以,聚焦语用,必须以独具匠心的空白之处为激发点,为学生的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例如,S版五下《冬不拉》一文:当王子拿着匕首捅向瞎熊时,作者却出乎意料地留下了一串省略号,真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此时,教师可适时激发学生进行补白:仔细观察第13页插图,发挥想象,将省略号化为一幅幅精彩的打斗场面,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激活了文本,赢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但我们也切忌泛滥式的补白,切忌见缝插针,牵强附会。补白必须围绕文本而生,因文生情,以促进学生思维。
五、 以紧扣课后重点的思考题为立足点
纵观小学语文课本的课后思考题,我们发现大部分课后思考题的设计都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强化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聚焦语用,我们必须关注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举一反三巧迁移。例如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提灯女神》一课的课后一道思考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再用它们各写一句话。
她不是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就是为的伤病员换换药。
南丁格尔不仅帮助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还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儿童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他们有着 颗天真烂漫的心,对世上万物充满了好奇感,拥有自己纯真的独特体验。写话,可以让孩子在观察、思考与表达中,体验多彩的世界,丰富内心的情感,展现生命的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从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来说,写作能力也往往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从小学低段开始就重视写话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低段写话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用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写”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一、挖掘文本资源,重视写话积累
深入研究教材,可以发现,这是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的土壤。书本上那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歌,一幅幅形象直观的插图,让孩子爱不释手、浮想联翩;课堂作业本上那一道道精心设计的练习,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提问,不断叩开孩子思考的大门。面对这样的课堂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挖掘文本,重视积累,带孩子步步进行写话训练,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组词成句,让孩子“乐于写一句”
造句是小学生练习写话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词语的功底,如一下第3课要求用“已经”造句,二上识字1要求用“秋天”“丰收”造句等等。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刚刚接触造句时,我们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学会正确运用,并要特别认真、仔细地批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段学生“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所以在批改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四方面: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或漏掉;有无错别字;语句是否完整、流畅;能否用上一些好词。
造句练习引导得法,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得更加灵动。如针对“今天,我真高兴1”一类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具有定情境性的句子——“今天,我帮助了一个同学,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真高兴!”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写话的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2.抓住语言特色,让孩子“乐于仿写”
(1)仿写特别的句型,掌握一定的表达方式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模仿是儿童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开始写话训练的必要手段。教材中,有一些特别的句型,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发现句子的特点后熟练运用。如二上教材中倒装句、被字句与把字句之间的转换,二下教材中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化等等。利用好这些课堂资源,学生脑海中的句型就丰富起来了。
(2)巧设读写结合点,掌握一定的写话技巧
何谓读写结合点?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进步理解文本,同时架起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低段教材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架设写话阶梯。如教学一上《四季》第一小节时,我问孩子:“春天除了草芽和小鸟,还有什么呀?”孩子们一下子说了很多,桃花、柳树、蝴蝶、迎春花……”原来这些都代表春天啊l你们真会发现美。那你能模仿课文也来编句小诗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小手。一句句充满童趣的小诗就从孩子的小脑袋瓜里跑了出来。
桃花红红,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柳叶绿绿,她对燕子说:“我是春天一”
泉水丁冬,他对小鸭说:“我是春天。”
像这样相同结构、句式反复出现的句子,只要善于发现与观察,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话的好机会。再如二下《找春天》有四个自然段是这样的: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这四句“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都是以暗喻以及拟人的形式出现,非常儿童化,适合孩子学习仿写。所以在朗读体悟了这四句后,我问“小朋友,你还能在哪儿找到春天呢?春天的景物怎么样呢?请你仿照课文第4~7自然段,写一两句,能干的小朋友写三四句话。”不会儿, 个个学生就像小诗人一样迸射出优美的句子。
牵牛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喇叭吧?
长长的柳枝垂到小河上,那是春天的秀发吧?
五彩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是春天的发夹吧?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那是春天的小手吧?
活泼的小燕子在空中飞翔.那是春天的使者吧?
读写结合点的训练,架设了一定的写话阶梯,让孩子们把平日观察、生活体验和语言表达融为体,实现了质的跨越。
二、运用专题写话,有机指导学法
小学低段写话常见的形式是看图写话,它是习作教学最初的训练,是培养、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1.学会观察,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是写话的首要条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学会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观察方法。
(1)看图写话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观察图画,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按照四要素说完整的话,如“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同时,要培养学生按定顺序观察画面的能力,如主次顺序和方位顺序。
表达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句式,让语句更连贯,更有逻辑性。比如并列关系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承接关系的“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等。
例如二上《园地四》的看图写话。
先看图,主要写谁7猴子,而非孩子们。
接着重点观察猴子分别在干什么。“一只猴子蹲在假山上津津有味地吃苹果。一只猴子在快活地荡秋千。猴妈妈给猴宝宝抓虱子。一只猴子在表演杂技——用鼻子顶起了香蕉。 只猴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跟我们讨吃的。一只猴子在欣赏风景……”
挑选你喜欢的几只猴子写,用上句式,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是一段有条有理的话——
天,老师带同学们去猴山观猴。猴子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猴真友爱啊!
(2)观察实物
如二下《园地五》,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通过指名说、老师评价,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部位时,抓住该部位的颜色和形状来说一说。课堂上,学生易将自己最先观察到的一个部分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介绍金鱼时就显得无序、凌乱。所以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之后,要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点拨指导,即从头一身子一尾巴进行有序的介绍。这样一来,学生连起来介绍时就更加有序、清楚了。
简而言之,指导学生观察的模式一般为整体一局部一按顺序一抓特点。
2.启发思考,展开想象
图最大的限制是静态,最大的优势也是静态,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观察中进入角色,大胆地、自由地联想,他们就能写出精彩的文字。
如指导一下学生观察《公园的早晨》一图,可以启发学生当看到鲜艳的花朵和碧绿的柳树时,想象时间是春天,地点是公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说什么,并能用简单文字表达出来。
3.多用好词,多写好句
二年级的孩子,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好词,这些好词可以通过老师的积极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学《我喜爱的小动物》中,有的学生用上了“圆圆的”“黑黑的”等叠词,“……像……”的比喻句式,我马上予以了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好词的运用让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三、引导观察生活,丰富写话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体验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
1-生活演练,写出真情实感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鼓励孩子写“一句话”日记。写的内容可以不作限定,如写当天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在家里做了什么……如果有家校联系本,建议就写在家校联系本上,这样一来,作为班主任老师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真是一举两得!
进入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句型,可以鼓励写周记或日记。要求不宜定得过高,不讲究字数,只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2.巧借活动,搭建写话平台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只要有心,就可以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作为 次契机,为孩子搭建写话平台。如小干部竞选时,提供一定格式的竞选演说词,倡导每个孩子写一写、选一选;当观看了云南受旱灾地区的图片后,组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写一写“我为云南小朋友加油!”的祝福语;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指导全班积极撰写光荣稿;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建立“悄悄话”信箱,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量身定制教学目标
教学首先自然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然而,绘本故事源自课外;绘本作文教学目前虽已轰轰烈烈,却处于摸石子过河状态,百家之言尚无定论。如同服装师尚未有服装版型,只能量体特制。对于绘本写话教学,我便从绘本故事、学情两者开量而制本课教学目标。
绘本故事《逃家小兔》的主要内容是一只想离家出走的小兔和妈妈的对话,说他想变小鳟鱼、小鸟、石头等逃离家,而妈妈分别回应变出捕鱼人、大树、登山人等去追小兔,最终小兔还是回了自己温暖的窝。
伟大的母爱流淌在字间、流露在或黑白或五彩的画面中。依据绘本本身的这一情感基调,于是我便将情感目标定位于:阅读绘本《逃家小兔》,体会母爱的伟大。
那么如何挖掘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点?绘本的文字精炼,大量的留白给人尽情想象的空间;精美的图画每一幅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大有文章可作。打开百度搜索,发现同行们有的就故事编写一曲唱响母爱的小诗,有的很巧妙地选取其中的彩色图画“看图写话”……可谓是百花齐放。试教的时候,也曾借取同仁的真经,但发现于己不够得心应手,于生有些勉为其难。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写话是这样规定的: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读着《逃家小兔》,不难看出,小兔和妈妈的对话里都有“如果……就……”这一对关联词。联想到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用“如果……就……”造句。于是,我预设了第二个目标:模仿绘本,通过想象,用“如果……就……”的句式,写写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兔妈妈会变成什么寻找小兔,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量体裁剪绘本内容
绘本中出现了小兔和妈妈的“七变”,由“绘本阅读”到“绘本写话”,到底何时何处才是最佳的交接点?过早,学生意犹未尽,刚走进故事尚未与绘本“共情”;一一累述,则又出现阅读疲劳,意兴阑珊而失创作热情。经过几次裁剪、调整,并将“七变”重新加以拼接、组合,终于有了一件较为“合体”的、满意的“服装”。
下面将裁剪、拼接后的“服装”(预设的教学过程)及设想意图加以说明。
一、学生听老师配乐讲“三变”故事
小兔变小鸟,妈妈变成树;小兔变小帆船,妈妈变成风;小兔变大石头,妈妈变爬山的人。
(随着轻柔的乐声,学生看着课件中绘本的精美画面,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强烈的视听效果很快就将孩子引入绘本故事情境。为后面教学作了铺垫。)
二、学生戴上手偶一起猜猜、演演小兔、妈妈会变什么?并说说,妈妈为什么不变成别的?
四变:小兔变小鳟鱼,兔妈妈变捕鱼的人
五变:小兔变小花,兔妈妈变园丁
(学生由先前的“观众”变成猜猜、演演的剧情编者、演员,变被动为主动,渐渐地融入绘本,为下一步的写话做热身。之所以把原序的一、三变调整后面,是发现绘本图画中含有品读母爱深意的因素,便于孩子理解妈妈变成这个而非那个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那么小兔还会变成什么?妈妈又会变成什么去找他?请用上“如果……就……”来写一写,还可以简单地画一画。
(有了前面的一铺垫二热身,学生已达到了最佳兴奋点,自己写写、绘绘已然水到渠成。此时不写,更待何时?)
四、男女生分角色继续读绘本故事,看看作家笔下的小兔和兔妈妈怎么变?六变、七变按原序,小兔最终回到温暖的家。
(一是为了让孩子的想象与作家类比,肯定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二则为情感的升华点火、加油――小兔不管变成什么,妈妈总能找到他;不管走到哪儿,妈妈的爱始终追随着他。)
如此,将故事的“七变”分别裁剪成三部分,依次让学生配乐听故事――猜读、表演故事――分角色读后续故事,逐渐引入故事情境――融入故事情境――升华故事主题,使教学有梯度。同时,将故事的内容加以调整,重新组合,更利于教学延着母爱的主线,引导孩子越品越浓,使教学有厚度。
巧引针线绘编“衣裳”
为了能使学生自绘自编“爱的衣裳”,多处巧引针线。
一引,在写绘之前。与学生共同寻找适于编织衣裳的“母爱”主线。
二引,在写绘之后。绘本听读、猜读“五变”教学之后,学生用典型句式 “如果……就……”自由写写、画画。孩子们的想法各式各样,无奇不有。那么,哪件“衣裳”闪亮着爱的光芒?写后便引导他们评评哪个想法妙,议议怎样改写更合理。如有学生创编――
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小钉子。”“如果你变成小钉子,我就变成家具好让你牢牢地钉在我身上。”妈妈说。
引导学生说说兔妈妈为什么不变成榔头而变成家具让小兔钉子来钉?体会是因为妈妈宁愿自己痛也不忍让小兔痛!
而有学生创编当小兔变成铅笔、妈妈变成铅笔刨去找时,引导学生想想还可以怎么变更显得妈妈关爱小兔,再进行修改。
关键词: 情感体验 阅读模式 阅读实践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和实际学情,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浓郁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文本之中,通过多角度、富有创意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对文本形成个性阅读体验与感悟,深化文本的深刻内涵研读,熏陶阅读情感,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厚学生的语言基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建构高效的阅读模式。
一、运用场景导读,引发阅读情感
教师要根据文本阅读教学目标,针对文本阅读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把文本内容转化成再现内涵场景,或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研读文本的活动场景,引发学生深入进行品读文本语句,体验、感悟、探究文本知识。在音画或对话场景中,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相互融合、共鸣,激发学生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激发和熏陶学生的阅读情感,自主地进入阅读探究活动中,感知文本的知识内涵,培养阅读文本的个性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时,课前,教师让学生在家中做一次盲人体验。新课伊始,教师提出:“昨天你们做了一次盲人体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一片恐惧、处于黑暗之中。”教师导读:“下面我们走入安静的内心世界里,感受安静却从不恐惧黑暗,能够运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和她触摸春天吧。”接着,运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在阳光明媚、莺歌燕舞、盛开着颜色鲜艳的花儿的花园里,盲童安静穿梭于花丛中,用她的双手轻轻地拢住一只蝴蝶……“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这个盲童安静抓住呢?是她的灵性引导她拢住蝴蝶的吗?”画面伴随着解说,深切地感染学生的阅读情感,相信学生此时的阅读情感与作者给予文本中的情感是相互共鸣的:在绚丽多彩的春天里,盲童安静无法用常人所看到的美丽景象,却是用她的全部身心,感受到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内容时,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运用个人朗读、全班朗读、默读、激情朗读等方法,使学生在朗读文本语句的过程中,在紧扣文本重点词句、片段研读活动中,自然站在盲童安静的角度上,与盲童安静运用独特的方式感受和触摸春天的气息,品味和感受生命的美好。学生有了与文本相互共鸣的阅读情感,理解了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文本情感,进一步体会了盲童安静热爱生活,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二、研读文本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立足于课程理念,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结构特点和思想内涵,紧扣文本的重点词句,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研读中推敲与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的意蕴,从而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更加灵动地感悟文本人物的形象,学到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透过文本语言的描述,体会到文本作者的胸中意、脑中像,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促使学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阅读情感,以更加贴切的表达方式,较为娴熟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内涵。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时,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教师提出:“同学们认真品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文中哪些语句表达这种窃读滋味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把这些语句列举在屏幕上:①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②急匆匆地赶;③总算挤到里边来了;④急切地寻找;⑤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⑥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⑦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在相互交流研读过程中,学生初步理解了这些描述文中主人公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到了窃读时那种的辛苦、累,那种害怕、提心吊胆,那种饥饿的窃读滋味,也表达出了快乐的窃读滋味。同时,也从文中主人公读到了自己喜欢的书,感受到了一种窃读的快乐。从以上一系列语句感悟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在窃读过程中虽苦犹甜,通过窃读汲取了许多知识,所以这种窃读是十分快乐的。教师出示文末语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学生联系上下文研读之后,深切地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窃读了那么多的书,获取了很多知识,才使她具有成熟、开阔的眼界,让她逐渐成长起来。通过文本语句的研读,学生相互对话,品味文本的深刻内涵,促使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有利于阅读情感获得深化体验。
三、开展阅读实践,提升情感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年级 教与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3
课堂是有效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永远的教学呼唤,是有效教学的追求境界。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它们完美契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补白想象,使教与学更轻松
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填补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清楚、完整。巧妙的补白,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课文中对梅兰芳受到师傅的打击后怎样下决心?勤学苦练时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书中没有具体描述。为此,我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生1:我觉得我很棒啊,我就不信我不能唱戏。
生2:眼睛没有神儿,我就练习,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师:是啊,梅兰芳不气馁,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动摇自己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梅兰芳坚定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
生:“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决心”“动摇”重读)
(学生边想象边朗读,把语言变成画面)
师:有决心就有行动,从此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身体疲惫,梅兰芳都怎样?
生:梅兰芳都坚持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梅兰芳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不是轻而易举,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这样,为理解下文“终于”一词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使教与学更扎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借助文本开展语言训练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条框步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课堂上恰当的学法指导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秋游》第三自然段用了三个“有的”,表现了孩子愉快的心情。用三个“有的”造句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出三个“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感受文本语言。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我点拨:“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同学在玩,能用三个‘有的’吗?”这样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的用法。最后,我再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试着运用。这时我问:“什么时候你们也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人在分别做着不同的事?比如说,下课了……”这样,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的回答游刃有余。这里教师不是刻意教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方法学习,学会运用,促使他们举一反三,真正学习语文。
三、抓关键词,使教与学更实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作了较明确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蹦跳”“涌”等关键词体会草原上羊群欢快的情景。学生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我过渡引问:“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小朋友们想去瞧一瞧吗?”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有个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只只羊儿。”我顺着问:“羊儿在干什么?”学生读出了第一句话。
我抓住关键词“蹦跳”提问:“羊儿是怎么蹦跳的?“蹦跳的小羊,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兴趣盎然,根据生活经验蹦跳起来,并产生了奇妙的想象。我接着引导:“蹦跳的小羊心情多快乐呀!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羊儿很开心?”引出“涌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我们什么时候也会涌出哪里?”学生造出带有“涌出”的句子:放学时,我们涌出校门,想快点见到父母;大课间活动时,我们涌出教室门,到外面活动。我最后总结:从“涌出”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们放学时想要见到家人的急切、欣喜的心情;通过“涌出”我又好像看到孩子们想要尽快游戏的强烈欲望。那课文中的“涌出”可以看出羊儿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异常出彩,并朗读了课文。
在孩子们的感情朗读中,我仿佛来到了无边的大草原,看到了欢快的羊群。我把我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作为对他们朗读的真诚肯定。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我也感到很欣慰。
草原因为羊儿的涌现热闹了,课堂因为孩子们的激情“醒来了”。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关键词的引出、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拓展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能使他们在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信息渗透,使教与学更深刻
有些课文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一味地朗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内容。相关信息的渗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见了,北京!》课文第一句话“北京时间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届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奥运会对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帷幕”他们更是很难理解。怎样让学生读懂这句话呢?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描述的时间、事件上来把握教材,行吗?经过反复揣摩,我想,不能生硬地向七八岁的学生介绍奥运会,但可以通过深入浅入的信息渗透,春风化雨般地将奥运精神传递给纯洁而幼小的孩子们。因此,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四个关于热闹场面的成语,大家还记得吗?(出示,齐背)
生: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师:这几个成语就是描绘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人们欢庆的场面。北京奥运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北京奥运会资料)
师:这届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9年,但它的影响却无比深远。(播放奥运会的剪辑视频。相机让学生了解“鸟巢”“五环旗”等专有名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奥运会闭幕式的现场看一看。(播放奥运会闭幕式剪辑视频)
有了以上情境的铺设,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形象的感受,使原本陌生的概念得到激活。这样,他们再读课文第一句话就有鲜明的形象,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摘要】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和名目繁多的写作技巧,语文老师如何“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孜孜以求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只想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成语改错 口诀记忆 仿例造句
Lead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cleverly through some learning methods
Ding Wenhong
【Abstract】Facing vast Chinese knowledge and writing skill with multiplicity of items, how do our Chinese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to fish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It is the problem that Chinese teaching staff has been seeking for.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ere just wants to write out hi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just for reference.
【Keywords】Correction of idiom with mistakes Memorizing through a pithy formula Making sentence through examples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和名目繁多的写作技巧,语文老师如何“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孜孜以求的问题,笔者这里只想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成语改错讲技巧。“成语改错”几乎是语文考试的必出题型,为什么出卷老师对这种题目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它不仅能检测出哪些老师能够讲解得通俗易懂,还能了解哪些学生学会了学习。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叶圣陶指出:“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但是,“单靠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注意归纳总结,得到真实的经验。这里笔者想就成语改错有哪些技巧,作一些思考探讨,以供师生复习时参考。
1.1 参看双音节词。如究竟应该写“山青水秀”,还是应该写“山清水秀”,恐怕很多人弄不清,因为大家可能认为高山肯定是“青色的”,当然应该写成“山青水秀”,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成语从形式上看属于由“山清”和“水秀”这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短语。意思是“山水清秀”,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写一个人“眉目清秀”而用的成语“眉清目秀”,知道了成语中的“清秀”这个双音节词的写法,就不会将类似的成语写错了。
那能不能将“无精打采”写成“无精打彩”呢?当然不能,因为这个成语不是并列短语,不能把成语中的“精神、神采”的意思理解成表示“漂亮之意”的“精彩”。同样,“闲情逸致”这个由两个动宾结构构成的并列短语中,就不能把“致”写成“至”,因为有“情致”一词,而没有“情至”之说。要注意的是“参看双音节词”的方法也不是绝对有用,如“歪风邪气”、“歪门邪道”中“风气”、“门道”可以连,“歪邪”就不能连,如果连成“歪斜”代进去,就变成“歪风斜气”、“歪门斜道”,这又都错了,这就需要用下面“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决。
1.2 考虑有关词性。究竟应该写成“语重心常”还是“语重心长”呢,这个成语虽也是由两个主谓形式的词“语重”和“心长”构成的并列结构短语,但找不到双音节词,这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看,在相同位置上词的词性,因为前面的“重”这个词从词性上来说是“形容词”,如果后面写成属于“副词”的“常”,显然就不能构成并列结构了,要想使这个成语变为并列结构,就只能用属于“形容词”的“长”。这样一推敲,恐怕比你“死记硬背”或者“盲目抄写”的效率不知要高上多少倍吧!类似的成语还有“德高望重”中的“高”和“重”等等。
1.3 不受前字影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中的“缭”和“暇”都有学生因受前面的“眼”和“目”的影响而写成“目”字旁。对“眼花缭乱”这个成语,我们从记字形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眼花”看成是原因,因为“眼花”,所以看纷繁复杂的事物就“纷乱”。而且实际生活中,与“丝线”有关的东西才最容易“乱”,这样就不至于将“缭”错写成“望”的“”。“目不暇接”是眼睛来不及看。“暇”是“空闲”的意思,与“时间”有关,与“眼睛”无关,当然只能写“日”字旁,而不能写成“目”字旁。
1.4 不能主观臆断。委屈(应为“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多用于描写人为顾全事情而勉强迁就。“委曲”使自己受委屈。如果按照自己的想象,望文生义,就很有可能将“委曲”写成“委屈”。曲(应为“屈”)指可数:扳一扳手指就可以数清,形容寥寥无几。如果理解成“弯曲手指,就能数清”就会将“屈”错写成“曲”。
好高鹜(应为“骛”)远:马快跑(下面应为“马”),追求。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如果望文生义,就有可能写错。趋之若骛(应为“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争先恐后地跑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着去(干某一件事)。含有贬义。常用来讽刺世俗中人盲目地、争先恐后地争名夺利。趋:奔赴,归附;鹜:鸭。下面应为“鸟”。还有如“关怀倍(备)至”,关心得很周到。备,周到。不是“成倍”的“倍”。
1.5 准确理解词义。“谈笑风生”很多学生会写成“谈笑风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是“风的声音”。如果能正确地理解为“风趣产生”就不会乱写了。“人才辈出”会有人写成“人才倍出”,是因为同学们把“一批一批地”理解成了“成倍地”。“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在交战前,都要把嘴磨利。现在多比喻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努力。“厉”即“砺”,磨快,引伸为奋勉。而有些同学不理解词义,又懒得查一查《成语词典》,误以为是再次鼓励,就把“厉”写成了“励”。与此相反,“励精图治”是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励”是振奋(振作)的意思,就不能写成“厉”。如“冲(充)耳不闻、穿(川)流不息、世外桃园(源)、故弄悬(玄)虚、甘败(拜)下风、走头(投)无路、缩(束)手无策”等成语都要通过正确理解语义才能进行正确书写。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如果不注意方法,只在考前强化记忆,过一段时间,仍然因不理解而写错。
1.6 注意并列短语。和颜悦色:“颜”本指额头,引申为面容、脸色。这个并列结构的成语里,“和悦”和“颜色”都可以连起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温和可亲”。而“察言观色”就要引起注意了,这里的“色”还是指“脸色”,而非“颜色”,因为“言为心声”,“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思考别人语言用意,观察说话时的脸色神态,有助于准确理解其语意。这里关键是不能把“言”和“色”连在一起,误写成“颜色”。
同样,求权(应为“全”)责备,责:求;备:齐全。由此可知,“求全”和“责备”属同义词,“求全责备”就属于同义动宾式的并列结构,意思是“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注意:“责”不能解为“责怪”)。其他如“偷(投)机取巧、开源截(节)流、披星带(戴)月、按步(部)就班”等并列成语都应正确理解,准确写成括号中的字,而不能误写。
成语浩如烟海,改错的技巧当然也不止以上这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积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揣摩出成语改错的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
2.口诀记忆更有效。语文面广量大,光是靠题海战术,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运用一些巧记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1 易混字形的巧妙记忆。
2.1.1 独体形近字的口诀记忆。
有些外形极相似的独体字,学生经常因混淆而写错。如果能编成与学习有关的小故事或儿歌来记忆,可能效果要好得多。如:老师上课提要求,自“己”(jǐ)讲课全开口,巳(sì)字闭口无言对,同学“已”(yǐ)经半开口。这样就可以把己、巳、已三个形似字区别开来了。
有些字还可以通过编成律诗来记忆。如“戌”(xū)字里面有军狗,义无反顾朝前走(巧用“天干”和“地支”,将“戌狗”的“戌”字中的一横与狗跑路的特点联系起来记忆);“戍”(shù)边将士精神抖,身带一点子弹留(把“戍”中的点和“子弹”联系起来记忆);“戊”(wù)字里面空对空,导弹飞来也不愁;“戎”(róng)马生涯保国家,十字路口不回头(将左下方的十字形象地记住)。
2.1.2 合体易混字的比较记忆。
有些字学生始终分不清,反复订正反复错,如果将有关的词语,通过一定的语境连缀起来,就会易记易懂。如:体育锻炼不能少,眼花缭(liáo)乱不潦(liáo)倒,要想登上(liào)望哨,解开“镣(liào)铐”往前跑。学生只要记住这句话,这四个左右结构的易混形似字就全部记住了。再如纯洁无瑕(xiá)的雪雕名闻遐(xiá)迩,栩栩如生的造型让人应接不暇(xiá)。当然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记住这些字会更好。
2.1.3 特殊字形的叙事记忆。如:颐(yí)和园里演《蔡文姬(jī)》,熙(xī)熙攘攘人真挤。这三个加点的字有一个共同的偏旁。这个偏旁的特点是中间有一个“口”字。
2.2 多音字读音的巧妙记忆。多音字读音也是考点之一,有些学生就难以判断清楚。运用编故事或说儿歌的形式照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①小强(qiáng)性格太倔强(jiàng),强(qiǎng)词夺理不应当,接受教育很勉强(qiǎng),差强(qiáng)人意有希望。
②小解(xiè)今儿真高兴,押解(jiè)文物去天津,浑身解(xiè)数都使尽,详细解(jiě)说真尽心。
③数(shǔ)九寒天,寒冷数(shù)天,路滑伤人,数(shuò)见不鲜。
④工作不能太劳累(lèi),疲劳慢慢在积累(lěi),一旦生病快就医,否则就会成累(léi)赘。
⑤中(zhōng)国经济腾飞,正中(zhòng)百姓心意,举世交口称(chēng)赞,万民称(chèn)心如意。
⑥成绩参(cēn)差(cī)很正常。参(cān)考书籍帮你忙,掌握方法是正道,人参(shēn)补品暂放旁。
⑦跟着(zhe)感觉添衣裳,保重身体别着(zháo)凉,学习着(zhāo)数要落实,着(zhuó)眼未来不心慌。
⑧和(hé)谐社会应和(hè)甜,和(huó)面包饺过新年,大事决不和(huò)稀泥,先讲诚信再讲钱。
这样的儿歌既有故事性,又琅琅上口,有趣易记,如果掌握了第1、2两条,完成中考指要第一题就会得心应手,易如反掌。如果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
2.3 标调规律的巧妙记忆。为防止有些粗心的同学把音调标错位置,可以让他们记住如下口诀:看见a母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号把点抹。
2.4 阅读题方法巧妙记忆。
整体感知明要求,关键词语细细瞅;
靠近问题找答案,梳理筛选不遗漏;
主观表述看角度,联系实际要讲究;
横看成岭侧成峰,正反理据必须有。
按照以上口诀做阅读理解题,才可以说掌握方法。
2.5 考场作文注意点的巧妙记忆。
平心静气,审清题意;筛选素材,确定文体。
抒情议论,点题总起;拟人排比,巧用修辞。
五至七段,结构合理;不能平铺,波澜迭起。
语言生动,行动具体;神态形象,心理真切。
情景交融,美妙无比;名句俗语,不可造次。
书写工整,切莫麻痹;结尾有力,深化题旨。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比较随便,想到哪写到哪,有了这个口诀就有了提醒,有了约束。广大语文教师不妨让同学们试试看。
3.“仿例造句”嫁接好。叶圣陶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语文教师倘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则学生就会练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也可由“教”逐渐进入“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再也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了,更没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去做精批细改的无用功,那样做的害处实在是多得说也说不完。
“仿例造句”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但很多同学“自己做时很吃力,老师讲时很轻松,做完之后放一旁,资源浪费太荒唐”。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将仿例造句的好例句进行理解记忆,经常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嫁接在作文中,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不仅做起“仿例造句”来易如反掌,就是写起作文来也会得心应手,公开发言也会“出口成章”。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肖月同学的作文《秋菊》的开头:“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温柔美丽的秋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来到了人间。在这秋高气爽的星期六,空气异常清新,老师带着我们去秋游。”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用“仿例造句”题将上文的开头改成下面的语言,效果就好得多。
很多人热爱春天,爱她的桃红柳绿,爱她的生机盎然;而我却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迎风盛开的,爱的高洁品格,爱的傲霜气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吴康同学写的《父亲的眼神》的开头:“他(‘他’指谁没有落实到位)的眼神让我从孤军奋战中感到了亲情的力量,他的眼神使我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了家的感觉(语意重复)。他的眼神是多么不寻常啊!”
后来,他根据老师的要求改成:“父亲的眼神多么不寻常啊,使我从独自徘徊的山重水复之处走向柳暗花明;让我从孤军奋战中感到了亲情的力量;使我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了家的温馨。”
改后将总结句放在开头起总领作用,并起着点题的作用,下面的语言更简明。
原文的结尾是:父爱(应为“父亲”)的眼神是多么令我感到(应为“感动”),令人敬佩啊!
经指导,小作者将结尾改成:“父亲的眼神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能融化我心灵的坚冰;就像一段舒缓的音乐,能抚慰我心灵的伤痛;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能驱散我心灵的阴霾。”
仿例造句的有效利用,要比语文老师埋头批改的效果不知好上多少倍。
冯扬同学的作文《音乐,谢谢你》的作文开头是:“音乐在原野上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游荡:它轻柔,如同母亲的手抚摸着我;它飘荡,如同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同父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它悠长,如同知心朋友给我的安慰。”
结尾:音乐,帮助了我,她不但减轻了雷声,还减轻了我的胆怯。(经过有效利用,小作者在这里插入一段:音乐,你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能融化我心灵的坚冰;你就像一阵清新的微风,能吹走我心灵的尘埃;你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心灵的枷锁。这样一加,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深化中心,总结交代感谢音乐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我要对音乐说:“谢谢你,是你让我克服内心的恐惧,活得愉快。”
冯扬同学的作文《感受自然》的作文开头是:“自然是一首歌,因为不同音调的和谐搭配,组成了一首优美欢快的歌曲;自然是一幅画,因为不同色彩的和谐映衬,绘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自然是一支舞,因为不同动作的和谐组合,组成了一支轻盈优雅的舞蹈。大自然让我们赏心悦目。”
中间从“嗅闻花香”、“轻触流水”、“欣赏冬雪”三个角度去写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结尾:(后来,作者在前面加上以下文字:“自然之韵,如春雨般绵延不断;自然之趣,如江流河海般滔滔不绝;自然之乐,如花朵般绚丽灿烂。”总结性的语言,与上文联系起来,会使结尾更有力。)“让我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感受自然,体会那独一无二、蕴意丰富的美丽。”
李丹同学的《妈妈的手》一文的结尾:“我听了妈妈的话,不知不觉地流下了两行感激的泪水,妈妈用大姆指小心翼翼地擦试着。”(经指导,该生在这里加上一段抒情议论:“我顿时止住了哭泣,因为伟大的母爱通过那双手,传递到我的身上,犹如晨曦对娇花的淋浴,春风对碧水的轻抚,冬阳对白雪的亲吻。”动情的语言怎能不引起别人的共鸣呢?)
杨刚同学的《面对中考,我选择努力》虽然写出了真情实感,也灵活运用了许多诗文,但为什么选择努力总是没有说透,后来加上了一段:“纵观古今,无论是历经寒暑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杰作《史记》的司马迁,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因为初三学习生活确实很辛苦,没有名人的榜样作用,也很容易松懈。所以加上这一段,就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