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音乐教师师德8篇

时间:2022-09-25 05:13: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音乐教师师德,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音乐教师师德

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学生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音乐课堂学习习惯可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效互动,认真听讲,有效地提高音乐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是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课课堂常规的训练

每年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都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课堂常规的训练。音乐课堂常规的训练包括学生站、立、坐以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意这些相关的训练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随时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用上下音节表示师生互相问好,用某一个固定的和弦音响学生表示要“安静”。随着训练的深入,随着动作、音乐性的深入音乐课课堂常规就建立起来了。

二、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当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时,就会对游戏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聆听,大胆创造。当学生在游戏中积极表现的时候,学生音乐习惯的培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倾听”

小学音乐课堂需要学生养成聆听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起学生与音乐的密切联系。

1.静态地听

在音乐课欣赏音乐的时候,从学习习惯的角度教师就要对学生提出要聆听音乐的方法。如,要学会做音乐的好朋友,用自己的耳、眼、口、手等多种感官来感受音乐,以便在其他教学环节能够表现和创作音乐。此时可以闭上眼睛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音乐的不同风格。通过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觉。

2.动态地听

这种欣赏音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听的同时,用眼睛有意识地随音乐看书上的歌词,或者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欣赏,感知音乐形象;另外,还可以一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表演,一面用手做出相应的旋律走向、模仿律动等;或者学生可以随着音乐旋律哼唱,无声地随音乐进行小幅律动等。

篇2

初等教育中的音乐

在最近几年的初等教育中,瑞士教育部长理事会至少已经基本统一了教育体系。小学阶段主要是6年(少部分州是4年或5年)。中学阶段通常分为普通中学和综合学校两条线。高中通常从第9学年开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瑞士的第1至第9学年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音乐在瑞士学校中仍处于附属科目的地位。但在初等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即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其教学的整体性得到了强调,而且逻辑分析、情感和艺术能力方面的发展也同样受到关注。但实际上,传统的主科――数学、语文和自然学科仍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考试、选拔中,只看这些科目的成绩。

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的教学时间作为衡量该学科重要性的指标。在许多州,全学年仍是1周两节音乐课,而少数州某些学年,甚至整个学年中音乐课的数量被减为1周1节,还有在高年级完全取消音乐课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各州音乐课的设置这样分类:有进步的和发展不足的。

然而,最重要的却是教师的资质。在此,我们必须区分幼儿园教师和初中教师:前者教授所有的课程,而后者是某一科目的专业教师。前者通常持有综合教学证书,而各州和教育中心所颁发的这类证书对音乐课教学的要求则大为不同。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能完全胜任音乐学科的教学,也不能真正上好音乐课。而另一些则资质很高,工作富有热情。

瑞士的教师培训现在已经标准化,有几个州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即在第10年时)仍设有师范学院。在师范学院的5年中,这些学院开设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普通课程和培养小学教师所需要的专业课程。这些学院总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并对音乐特别关注,所以其培养的年轻教师中很多人都能够教授音乐课。

但教育部长理事会现在已经要求各州在今后的9年中要取消这类师范学院,而代之以教育学院(Padagogische Hochschule)。要成为被认可的教育学院,学校需要具备授予毕业证书的资格。学前和小学水平(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教师应被培养为全能教师,因为毕业后他们将成为主科教师并能够教授所有课程。他们不仅要能够轻松地讲授如数学和语文等主要科目,还要胜任如绘画、手工和音乐这样的艺术课程。而音乐课不仅意味着要有一双好耳朵、一副好嗓音,还要精通基本乐理,知道许多歌曲、音乐片段和舞蹈,并能较高水平地演奏一种乐器。无论如何,在早期和初中阶段必须为学生打好艺术基础。因为在以后的专业培训期间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基础的――教育学院的经验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前面所述,做好准备――也就是在师范学院的学习将是至关重要的。师范学院应承担起目前还由教师培训学院承担的培训教师的责任,即从艺术角度为专业教师做好准备,并随时提醒他们所肩负的职责。任何教师认证课程都不应把音乐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反过来也是一样。对于那些喜爱教师职业并了解教育学院的入学标准或中级考试的高中学生,应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学院或各类音乐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瑞士音乐教育协调委员会也把这些意见转达给教育部长们。

除一些特例外,在瑞士的公立学校中教授器乐还做不到,但是有一批成熟的、具有器乐培训资格的音乐学校。遗憾的是,政府的津贴在一些地区被削减了,因此只有极少的家长能够支付起他们孩子学习器乐的费用。

音乐教育的实验

瑞士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趋势源于学校深化音乐教育的实验。1988至1991年,在50所学校的1―9年级中,都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同时,还有相同数目的参照班参加了研究。实验组每周上5次音乐课代替现有的1周2课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给那些班级的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增加的课时是通过减少数学、语文和另外一门主科的课时来得到的。

该实验的结论总结如下:

尽管减少了20%―25%的主科课时,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下降。与参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在一些方面的表达能力还有所进步:在语言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在社交方面的成果非常明显,虽然社交氛围在各个班级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班比参照班的进步更明显,实验班的学生更加团结;在学习动机方面,实验班比参照班也有明显的收获。这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学校体现得更加积极,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上;第二,普遍来讲,学校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更加积极。

学校实验的结果表明:学习音乐(通过唱歌、演奏音乐、跳舞以及读乐谱和倾听音乐的教育)将会有助于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整体表达能力,并给生命注入活力。所有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都会有一个正常甚至更好的表现。

扩展音乐教育的实验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和讨论。但是,已经被验证了的音乐教育在音乐课之外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加强公立学校音乐教育的惟一根据,而是音乐本身,以及音乐对人类和文明价值的重要性。1994年以来,在“瑞士教师培训课程”的大纲中增加了每学期1周的深化音乐教育课程。在标题为“音乐作为一种教学原理”的思想指导下,教学效果已充分地显示:和普通课程相比,音乐课的局限性越来越小。音乐在学校里已转化为一种教学语言,成为许多不同特色的工具中的一种。

1997年1月,音乐教学法研讨会在卢塞恩召开,主题为“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个性”。人们从瑞士学校的实验中受到鼓舞,很多国家的代表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上面提到过的在瑞士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高中附属于各州教育部,因此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结构。为了使瑞士的综合大学承认各州自己的毕业证书,一些必要的条件需要得到统一。1995年,有关毕业证书的新认证法开始实施,各州有10年的时间来调整各自的规定。经过这些变化后,高中持续4年,提供7个基本科目,其中一门必须为音乐或艺术,占到了课程总数的5%―10%。

一个州的课程设置

以瑞士中心州在1993年1―9学年的音乐课程为例。它的组成框架是:指导思想、一系列总体目标和教学法。

A部分:指导思想

一、 课程的意义

音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具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价值。

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是在一个几乎连续的听觉环境的影响下认识自己的。他们感受音乐的社会化力量,这种力量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操纵性或破坏性的影响。

音乐作为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一致的。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唤醒、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天赋、能力和技巧。

音乐教育已经扩大了其领域,从歌唱到其他活动。所有的音乐活动皆可帮助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它提供了把通常是分开的智力、心灵和身体等不同领域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在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气质、获得的经验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共同演奏音乐培养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的社会化发展和人格发展。

音乐教学训练了听觉的感官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创造力,培养了想像力、记忆力、学习注意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二、 目标

1. 感受音乐感知觉存在于人的态度和思维状态的综合体中,它是外部对主观感受造成的印象。内心的开放、思想的宽容和所有感受的整合是形成不同感知觉的条件。

2. 了解音乐的世界虽然音乐的形象是不断改变的,但其基本结构几乎保持不变。为了了解这些基本结构,音乐经验要通过审视、对比、命名、分析、分类、合并和评估来获得。

3. 表达音乐音乐的经验和观点需要相应形式的表达,如唱歌、说话、运动、舞蹈、演奏音乐。

三、 教学实践

1. 总体教学音乐课应考虑到孩子的总体个性(思想状态、身体状态、感受状态和理解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各个方面都要得到不断的、均衡的培养。

2. 从经验和操作中学习音乐教育必须要以操作和体验为方向。实践活动应排在第一位。文字和书面是链条的最后一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但操作和经验必须在第一位。

3. 让学生自己变得积极学生应该(自己或在小组中)独立地唱歌、演奏、试听、用乐器伴奏、演奏简单的片段、再现或找到节奏和动作形式。

4. 从听力开始有意识地听是理解的基础,也是进行任何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它通过感知、体验、认知和语言,形成对音乐经验更深刻的理解。

5. 思考音乐音乐在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人,应反映出各种不同的交流形式。

6. 把音乐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原则音乐不仅仅被视为独立的科目,而且还可作用于其他各个科目。它的社会化作用、培养注意力以及发展德智体的力量尤其使它能够影响人的性格。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B部分总目标

训练内容

对音乐教育而言,5个训练内容是重要的:歌唱、听力、音乐演奏、动作和音乐基础。

歌唱:歌唱包括各种声音的训练,如唱歌、模仿、发音。虽然歌唱只代表了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可能还是处于中心地位。歌唱是一个完整、全面的过程。因此,歌唱就要包括一些其他的方面:

听呼吸语言注意力

旋律姿态节奏精神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对耳朵和嗓音的训练是最重要的。正确运用声音是有意识地听的能力和对声音清晰认识的能力,对嗓音的特别训练可以培养一个人在歌唱和表演时的自信。班级群体的歌唱能力应该通过独唱或在小群体里演唱得到提高。歌曲选择的标准要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音乐风格、形式的多样性。

训练内容――听:

在我们的5个感官中,听觉是首先发展的,也是最重要、最准确的。由于听觉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发展其基本功能,如对空间和时间的感觉。有意识的听觉教育和发展,是各种音乐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对环境的有意识的感知,孩子们和青年人通过积极地分析他们听到的东西去体验音乐的多种作用。

有意识地体验沉默和安静的能力对聆听音乐来说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听是指吸纳(积极的)和被吸纳(被动的);听应包括思想状态、理解和行动。理解之前先有积极体验。对耳朵的持续训练可通过定期的音乐实践而达到。在这里,音乐形式的选择起着次要作用,但是对于唤醒和保留孩子们的好奇心则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思想中想像音乐是很重要的。在听到声音之前呈现的图像、文字、音乐效果促使对声音的判断越来越准确,这是通过多次试听达到的。在音乐学校,只要孩子决定学习乐器演奏,那么在各个年级都应该提供乐器学习的机会。

训练内容――音乐演奏:

积极的音乐教育一方面需要自发的和即兴的创作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演奏已有的音乐(为歌曲伴唱、合奏)。为了满足这些活动和创造力的条件,有可能要利用旋律、和声和节奏乐器(身体乐器和自制的乐器等)。

乐器合奏表演也为听觉能力、社会行为、良好动机和加深音乐基础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训练内容――动作:

每一种文化的起源都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音乐和动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作为一种基本体验,对动作的体验先于耳和眼的体验。

在音乐教育中,动作总是与唱歌、音乐演奏、音乐听力或音乐基础相联系。它不仅仅有利于儿童和年轻人动作的协调并刺激其动机,而且还与其他学科建立了必要的平衡和联系。

在我们所说的动作中,不同时期、形式的游戏和舞蹈,即兴动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体是个人表达音乐的载体。

训练内容――音乐基础:

音乐基础的训练包括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世界的所有活动。这种基础将帮助学生在接触音乐时建立一定的独立性。学生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来开始训练。

节奏训练总是与语言、动作、歌唱和演奏相关联,并在大多数情况下用节奏器引导(基本时间或拍子)。在这里,节奏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旋律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对曲调的想像和音调的准确把握。

篇3

1.贴近生活,灵活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要将集中教学转为适时渗透,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音乐知识,适当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多角度理解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1.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笔者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1.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乐曲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让学生在动中感受到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1.3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人们的身边.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二、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该理念要求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声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奋具有感召力的进行曲特点,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再通过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到号召人民站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情感的教育.教学应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用最优美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从歌曲的艺术本体出发,挖掘歌曲的内涵,有步骤地解决重点难点,最后达到对歌曲形象有较为完整的展现.

2.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兼具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3.把握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的教学转变

3.1始终以听觉体验为先导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其鸣响着的声音里,只要会听,就能与自己的心灵产生对应和共鸣,就能享受到音乐的愉悦感和美感.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听觉的渠道接近音乐、走进音乐,进而感受和理解音乐.

3.2始终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发掘美、创造美的审美过程.离开了审美这一核心内容,音乐教育就失去了目标,因而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总是渗透着”真、善、美 “的内质与外构,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美 “的东西展现给学生.

3.3始终以情感体验为主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音响形式,付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听觉思维,并逐步转换为听觉表象和视觉意象,进而激起内在的情绪体验.音乐教育只有通过音乐情感的导入及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 “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三种情绪一定要注意:一是教师自身对音乐、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和真情的流露;二是教师对内含于音乐作品本身的深情与激情的发掘和演示;三是教师对学生音乐兴趣与爱好的动情与愉悦的激发和调动.这三种情绪的融合与渗透,必将产生相互间的情感共鸣,必然引发整体音乐氛围与教学氛围的互动.

3.4始终以鉴赏感悟为目的

篇4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小学音乐教学;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方法的运用是针对小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音乐知识以及对音乐课程的喜爱程度,实施针对性和差异性教学,这是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一)基本素质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状况不同,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属于先天性差异,这种差异是无法改变的。学生基本素质方面存在的差异在音乐上表现的很明显,比如说有些学生先天唱歌就很好听,有些学生唱歌则跑调。表现在音乐素养上就是音乐素养的高低。以上所提及的先天性差异是无法改变的。

(二)基本能力方面的差异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是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的,要求学生具备的一定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参与到活动中来,小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有接受、鉴赏以及分析和听辨能力,在这些能力方面不同的学生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

(三)音乐学习兴趣方面

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爱好程度程度不同,因此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也就不相同。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最好的导师就是兴趣,小学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喜好程度直接影响到小学音乐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法

现阶段很多中小学开展音乐教学的方法是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不仅不可以取消,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实践活动教育法

实践活动教育法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自己设计的活动中来。

(三)隐性渗透教育法

隐形渗透教育法核心在于感染和感召小学生,小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自己是在接受教育。

(四)互动交流教育法

互动交流教育法的核心在于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受教育者的学习环境变得轻松和愉快。互动交流教育法注重的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能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五)情感沟通教育法

情感沟通教育法注重的是学生个体思想,以了解学生个体思想作为基础,与学生进行感情沟通,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

三、根据小学生年龄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

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2年,这一年龄的阶段的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对很多事物很好奇,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结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片以及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第二阶段为3-6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认知领域在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体验感受能力增强。这一阶段5-6年级的小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在这一阶段对小学生开展音乐教学应该逐渐渗透变声期噪音保护知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这两个阶段进行分析时,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到自己所带班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细心观察和了解,设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根据小学生实际能力设计教学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资质、天赋以及爱好存在差异,因此从这点考虑,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师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材”,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材”,“材”就是以上所叙述的资质、天赋以及爱好,不能从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者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虑。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资质、天赋以及爱好,做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区别对待音乐资质、天赋以及爱好程度不同的学生,不搞“一刀切”。比如教师对于一些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该给予适当引导,为其进一步提供施展音乐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动作用,调动其他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对于对音乐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要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五、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准备

(一)熟悉教材

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前要对音乐作品反复聆听、演唱,将音乐教材中所具有的人文性、审美性以及实践性分析出来,创造行地将音乐文化知识与音乐创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这两种版本教材都是依据新课标来编写的,新版教材的实践活动主线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以及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在实践活动中采取聆听、演唱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小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小学生创编能力,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每一堂课程进行之前都要创编一个音乐主题活动,对教材进行充分挖掘。

(二)明确教学重难点

小学音乐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基本音乐节拍和节奏,注重的是对小学生歌曲演唱过程中音准、歌词处理以及歌曲表现能力培养,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以及创造力。比如教师在教授《春天》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活动分四个课时来安排,该首歌曲的教学重点是聆听和演唱等,让小学生在聆听和演唱中表达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教学的难点在于能够让小学生放松、清晰地进行歌曲演唱。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个人情绪以及学生参与音乐课程积极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程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改善主观情绪。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尽可能真实、自然、接近生活,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考虑到小学1-2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要采取游戏、表演以及故事和生活方式,让小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对于小学3-6年级创设教学情境除了采用上述1-2年的方式外,还应该创设问题、推理或者联想情境。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综合考虑音乐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新课标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特点出发,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应该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个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0-12.

篇5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一、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度依赖于练习发声、歌谱以及节奏训练等。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逐渐失去了自行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自主性。因此现在的音乐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新型的音乐教育中要多次聆听,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音调和旋律来掌握乐曲的特点。

二、合理使用音乐范唱

发声教育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范唱这一教学手段,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传统的范唱形式主要包括:录音范唱与教师范唱。教师范唱是指在唱歌时,教师将乐曲的风格、音准、节奏进行全面展现,在表演时,学生对老师表演的方式、风格进行观察,在学习范唱中产生共鸣。通过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进行新歌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正式学习歌曲之前就能够体验音乐的风格,这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在通过录音范唱学习音乐时,在范唱中体会歌曲的各方面特点,从而对歌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加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同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在音乐的集体教育方式上加强对这种学生的锻炼,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自信心。

在新课程教育中,学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本文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探讨了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方式,相信会对未来的音乐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篇6

我校有个分校,在市郊,那里农村孩子很多,还有很多住宿生,他们很少参加过音乐方面的培训,这让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市内学校的学生有了很大的差别。课上课下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这些孩子终于能一道轻松地视谱、和谐地歌唱了。

一、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课上和课下。在音乐课堂上,我摒弃了城市学校的音乐教学法,更加详尽地把一些初级的乐理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从最浅显、最基础的开始学起。比如他们不识谱,可以把歌曲先听会,然后再练唱曲谱,一句一句地“套用”,一段一段地模唱,直到唱熟为止。这种方法很管用,尤其适用他们熟悉的歌曲。在课下,我随时随地向他们讲解音乐理论,灌输音乐知识。我把录音机、音响设备遍布食堂、宿舍,弄得到处都是音乐声,吃饭听音乐,睡前听音乐,音乐游戏中的获胜者还可以得到我个人奖励的磁带,CD,U盘和MP3……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全面建立。

二、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的教育,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可见,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是多么重要。“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辨识善恶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塞缪尔・约翰逊),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我的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以前总听学生说“过关、升级”等游戏内容,而现在则更多地看到了他们如醉如痴地倾听着音乐,身心都在其中。人的各种情绪需要宣泄,唱歌即正常的宣泄,唱歌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侗族有句谚语“饭养身,歌养心。”由此可见,多唱歌是纯净心灵、优化人生的佳法。

四、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好胜心理是中学生的鲜明特点,音乐大赛、歌咏比赛、各种测试及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同学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而且也体验到了成功要付出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

五、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篇7

摘要:为什么中小学的音乐课总是没什么孩子愿意上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很多老师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就此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高校毕业后,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走上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遇上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使得他们的课程很难开展下去。经过我的一番了解,发现他们大多数是不会运用教学模式而导致的,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模式与大家分享。 

    一、趣味模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其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并乐于学习。 

    基本过程:引趣一激情~愉悦~主动学习 

    这类模式在中、小学各年级都能运用,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 

    二、和谐模式 

    特点: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和谐、轻松。 

    基本过程:诱导~共鸣~探讨一获得共识 

    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使教学中各种关系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文环境是使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初中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老师刻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通俗歌曲《二泉吟》,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让生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欣赏到那熟悉而又喜欢的通俗歌曲《二泉吟》,不由得和着音乐唱了起来:“风悠悠,云悠悠,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那凄美的歌声唱出了阿炳的情、阿炳的梦、阿炳的恨、阿炳的愁、阿炳的忧,歌曲与画面营造了与乐曲《二泉映月》相融的一种特定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合作模式 

    特点:学生间互教互学,技能知识互补,潜在目标是培养乐于助人及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基本过程:引导~讨论~演示~共同评价 

    适用于创造性较强的音乐教学环节或有点难度的知识性教学中,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示唱、奏、演的创造成果,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四、探索模式 

    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与研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基本过程: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 

    指导—发现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探讨、总结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为基础,反过来去解释与发现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有一例是识谱方法的探讨。上海有一位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地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这一方法,他总结了四点:一是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目标并不矛盾;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可以降低识谱难度;四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上唱歌课时,他不急于马上解决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识谱知识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美并逐渐熟悉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识谱,这时学生就有了似曾相似的感觉,识谱就顺畅多了。 

篇8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美的熏陶、享受,是一种典型的美育教育,学生或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任思绪自由飘飞;或通过歌唱有深远含义的歌词,跳风格各异的舞蹈,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心声……总之,学生们可以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所创造的美,理解音乐所创造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力、表现力、编创能力,还可以让自己的品行、修养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来实施美育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

教师可以把音乐教室美化一下,让音乐教室有一种音乐气息。如张贴音乐家头像、生平介绍,挂一些音乐挂图在墙上,让学生感觉来音乐教室上课真的是走入了音乐的殿堂,和普通教室明显不一样;座位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在教学中可常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

二、让学生通过视唱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在音乐课中,不管是演唱歌曲,还是聆听歌曲或乐曲,学生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视唱基础,否则就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所以,视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所谓的视唱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把乐谱转化成有声的歌唱的能力,让那些空洞平凡的音符变成一曲美丽的旋律。视唱教学一定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节奏、节拍、音准、识谱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

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

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

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四、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

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五、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抒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

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便给学生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头有的任意的物品或乐器,合作创编打击乐,结果收效显著,五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甚至还把自己创编的打击乐划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如涓涓细流,他们演奏完,脸上的愉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见,学生确实能够通过创编活动体会出音乐的创造美。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