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统计学研究生论文8篇

时间:2023-01-16 16:24: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统计学研究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统计学研究生论文

篇1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在课堂上以一些已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例,详细讲解医学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使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时,减少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减少文章因为统计学问题而被拒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用一些已经发表的、但是有明显统计学错误的论文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知道避免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的重要性。另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切不可误用,对审稿人指出的统计学错误要认真进行修改或答复。

篇2

关键词:文献综述;研究生学位论文;继承与创新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一、文献综述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介绍研究的现状,阐明选题设计的依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选题的创新之处。这样,既能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又可以使评审专家充分了解论文研究的价值,判断研究生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一)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寻求切入点和突破点

对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而言,综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分析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生通过撰写综述,对不同研究角度、方法,不同研究设计,特别是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批判与反思,可以深入了解各种研究的思路、优点和不足,在掌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寻找论文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首先,从对现有研究缺陷的分析中寻找问题;其次,可以通过对不同甚至是矛盾观点的比较寻找问题;再次,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思考或实践经验寻找那些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最后,可以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或方法研究问题。

(二)为课题的研究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论证依据

文献综述是跟踪和吸收国内外学术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学研究前沿动向并获得新情报信息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掌握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手段和研究方法。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启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论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线索,使相关的概念、理论具体化,而且可以为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提供丰富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资料,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

(三)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有专家估计,我国有40%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前其实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成果。重复研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将导致科研本身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文献综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提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重做前人已有的研究,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二、文献综述对论文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体现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

学术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创新是对现有研究不足的弥补或突破。任何研究课题的确立,都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基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的趋势以及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的可能性。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创新都是在其独有的遗产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因此,学术研究的创新具有历史继承性。

(二)文献综述对论文研究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具体体现

就某项具体的研究而言,文献综述起码要解决以下基本问题:一是要体现哪些人做了微观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观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观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是齐头并进的,还是分阶段依次递进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还是藕合关联的。二是要体现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则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与技巧性研究。如果说,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类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没有完成从原理到技巧的系统探索,那么还有哪些区域的研究是缺位的,这些区域是否函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要体现以往的研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后期研究是如何继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继续研究的起点或制高点在哪里,未来的研究空间如何拓展。四是要体现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们如何弥补这些不足。

(三)怎样通过文献综述实现研究论文的继承与创新

文献综述是为了明了过去研究的状貌,把握或占领当下研究的制高点,最终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写综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资料,充分理解已有的研究观点,并用合理的逻辑将它们准确地表述出来,并梳理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动态,理清研究现状进展与困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成功的文献综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释性的,是描述与解释、欣赏与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

研究生应当通过对当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献进行“再研究”,全面掌握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找出某一问题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综述体现某研究在该研究领域的继承及发展,进而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实现在某领域研究基础之上的创新,明确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三、结束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应通过文献综述找到研究的起点,但要力避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如果过分地依赖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种理论与观点,最终将难以实现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创新性成果。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之后,很难走出别人的思维框架,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别人已做过的研究,复述已有的学术观点或思想。另外,还有不少研究生喜欢或习惯于在别人做过大量研究的领域选择学位论文主题。在这些人看来,在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研究领域选题,可借鉴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如此种种,无疑都是对以往的研究过度依赖的表现,不利于学术创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王琦.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改革 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非常必要。如何进行精确的课程定位与设计、筛选精彩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达到“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

1.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有最新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通过对企业反馈信息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学生职业素养仍不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来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课程教学设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关注

2.2.1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领域,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形成文化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分为认识、体验与思考三个阶段,将理论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养。

3.课程教学内容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引导

3.1课时及选用教材

本课程共计34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分13周进行授课,其中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考查2课时,观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相关历史视频2课时。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2课程内容整体说明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知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体验模块的任务是通过两个具体项目任务近距离接触文化,进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从思想层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能力,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3.3课程具体项目(任务)要求

结合教材及市场、学生需求,依据历史分期及参观体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

4.课程教学方法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都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道具,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PPT,同时借助音频、视频播放来辅助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怀。

4.1师生互动式课堂

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每次课教师都会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识记三字经、成语故事解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的课堂氛围。

4.1.1识记三字经。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教师讲解三字经。通常铃声响过学生还不能立即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学生转换脑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解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教师引申为学生讲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诉学生璞玉要经过雕琢、打造,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做人也是一样,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4.1.2成语故事解读。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学生完成。每次课教师都会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脱稿口述成语故事,说清讲明史实缘由,不仅是事实的讲述,更要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早已了解,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大家并非熟知,通过课堂成语故事解读,学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带孟子从坟场搬到紧邻屠夫的镇子,继而又搬到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积极求学的良好环境才铸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时学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经典诗句,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认识水平。

4.1.3学习传统文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75分钟进行讲授,在多媒体教师中辅以生动精彩、逻辑清晰、内容简洁的PPT,让学生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在第一次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时,师生共同观看奥运会的视频、图片、宣传语、文字等相关内容,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观看蕴含悠久历史、辉煌成就的奥运会开幕式素材的同时,感悟祖先劳动生息的广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1.4提升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即点名提问,问题涉及到本次课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结合课堂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申至改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上。在讲完秦汉时期文化这一内容后,教师点名让学生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赞叹如此浩大的陵园工程时间近40年之久,征发近80万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对设计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业表示极大的钦佩。当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是依然能创造出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留给今人众多的遐想与崇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学生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是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场,启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课程在体验模块上共安排4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汇报。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简要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情况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游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参观感悟。首都博物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浓缩,其中展现当代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馆藏中有丰富的珍贵文物,学生身处其中既可以学习历史及科学知识,又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告诉学生体验式式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制定参观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协作进行参观,制作PPT,汇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欣赏馆藏陈列品,这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切身的感受会引领他们进入忘我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结:

本课程教学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传统、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蔡映辉,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1月

篇4

关键词:微信干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微信作为自媒体平台的典型代表,其凭借简易化的操作及便捷化的查阅和分享功能成为了时下年轻人最为青睐的自媒体社交软件。通过微信功能中的订阅号功能,自媒体平台运营者能够定期将信息推送至平台供关注的受众阅读、评论、转发和分享。中职学生是微信的使用群体中的年轻群体,日常紧凑的校园学习生活与技能实践相互交织,使众多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倾向于使用微信软件向他人倾诉,同时通过阅读微信订阅号推送的软文来寻求情感上的慰藉。故能否通过利用微信平台,将特定的心理健康和疏导信息传递给中专学生,以力求达到改善其心理健康的目的则显得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特定的微信内容对中职生心理是否会产生一定影响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国内学者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基于微信的心理干预及随访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实验分成微信组(n=42)和对照组(n=43),微信组通过微信群进行健康教育,团体互助,放松训练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干预和随访,对照组仅推送提醒复诊的短信,随访24周。比较两组健康状况简表(SF-36)评分、Morisky依从性问卷评分,以及治愈率。最终得到对接受巩固期药物治疗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微信心理干预和随访,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结论,①研究证明了微信平台对于特定人群将产生心理影响。国内研究人员王晓丹在探索微信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过程中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网络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共回收332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2.0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检验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沟通效率、娱乐性以及社交地位提升这三种正向的价值期望差异能正向影响行为态度(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进而促进持续使用意向的产生;而正向的维持人际关系的价值期望差异只能通过影响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向的自我展示价值差异对满意度和情感性承诺均没有显著性影响。②西南林业大学学者李田伟、李福源、刘倩在《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一文中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提出了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善用微信功能,顺势而为,不断摸索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方法。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学者杨莉、隆卫华则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一文分析了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探讨了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和消费影响。从关注"正"微信;"真"微信;做到"控"微信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微信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④丰怡;刘凤娥;杨莹在《微信平台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列举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中财同心圆”微信公众平台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来探讨微信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⑤因此,在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定位于中职学生群体,微信订阅号推送的特定心理健康信息对于中职生群体是否会产生积极影响,不同性别与专业之间又会有何区别,正是课题将要探寻与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通过选取某学院不同专业的80名中职生为被试,考虑到专业特点和性别上的反差特点,故选择理工类专业男女比例18/1的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以下简称机电系),和文科类专业男女比例1/9的文化与旅游系(以下简称文旅系)两个专业的学生,被试分别选自机电与汽车工程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文化与旅游系中职男生20名、中职女生20名。所有被试实验前都从未关注过学院团委微信,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4.83±1.14岁,学生平均入学年限为0.61±0.06年。

2.2研究工具

通过使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以下简称UPI)为测量工具。UPI为国内绝大多数大中专院校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的学生心理健康测量工具。UPl含60个项日,之中56个项目为症状测试题,4个项目为测伪项。学生在UPI的56个症状题上做肯定项选择时记1分、否定项选择时记0分。UPI测试总分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测试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UPI总分超过25分者一般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2.3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在被试进入中专后一个月时,对所有被试进行UPI的初次测试;之后让被试关注学院团委架设的微信平台订阅号,将定期推送的特定心理疏导信息(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焦虑调节方法等文字与视频资料)作为介入因素,在被试关注团委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疏导信息六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UPI的再测。两次施测均采用集体测验,测试条件尽可能相同。

2.4实验程序

首先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呈现院团委微信干预前后被试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变化;之后再以学生性别、专业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得出特定因素是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以此得出研究结果。

2.5统计学方法

该文数据采用SPSS2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显著性水平定为P

三、研究结果

学院中专学生微信干预前及微信干预后的UPI得分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呈现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该校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在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和微信心理

信息干预后的UPl总分均相对偏低。干预前,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10.35,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65,最低分值为0.00;全体均值为2.87。干预后,机电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7.36,最低分值为0.00;文旅系的UPI的个体最高分值为8.32,最低分值为0.21;全体均值为1.96。这说明学院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好,虽然有个别样本分数达接近10,但距心理亚健康界定值仍较远。

3.1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内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中职学习的心理健康变化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进而证明实验的有效性。将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实验前和试验后的UPI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机电系的UPI总分差异非常显著。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t=4.45,df=39,P

3.2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专业间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为讨论实验前后,不同专业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差异性区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1.108,df=78,P>0.05;实验后,机电系与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假设方差齐性不显著(P>0.05),t=-0.876,df=78,P>0.05。虽然试验后两个系的心理指数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较之实验前,差异却呈现略微减小的趋势,说明微信干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作用,个体心理障碍情况得到普遍性地转变。

3.3微信心理信息干预前后不同性别学生的UPI差异性比较

不同性别中专学生的UPI总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学校中专学生实验前后,不同性别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如下。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0.05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机电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0.326,df=38,P>0.05,差异不显著;而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前,t=1.358,df=38,P>0.05,差异不显著;文旅系不同性别被试实验后,t=1.634,df=38,P>0.05,差异不显著。此项分析证明实验前后,性别的因素都并未对各专业学生的UPI指数产生影响。

3.4 不同专业及性别中职学生在UPI上的差异性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在UPI调查中将中职学生的2个系部,2类性别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实验前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2、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中职学生UPI总分方差分析见表3。分析表明,实验前和实验后,不同专业和性别的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都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4.1微信心理干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微信平台的创新发展为心理疏导“口袋化”提供了便利,中职学生作为微信群体中的主要使用人群,其无论在人数规模还是微信圈的关注度上都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心理障碍的低龄化现象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相关组织机构的关注重视。作为学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和实践活动建设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应当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积极的心理疏导信息推送给中职学生,结合该年龄段年轻人心理特点,通过风趣、直观、举例的“粘地气”方式贴近中职学生群体,以科学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

4.2学生的UPI心理指数差异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前后的数据并未显示专业间存在显著性差异,UPI指数未呈现显著差异,但应注意到文旅系的UPI平均心理指数较之机电系稍高了0.63。刊载在《个性和个体差异期刊》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研究对来自16个拉丁美洲国家以及葡萄牙和巴西的总共31000名参与者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女性总体上比男性有更多的社会焦虑问题,因此,文旅系的UPI指数较高可能与文旅系女生居多的因素有关。

而在实验前后,微信心理信息的干预和引导让使机电系和文旅系的中职学生心理焦虑程度都有了非常显著性地下降,这反映出学院微信平台推送的心理健康知识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此种心理疏导方式或许可以考虑进一步在校园内推广,通过提升学生关注的人数和次数以达到更好地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5.1 学院微信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学院对机电系和文旅系两个专业的中职学生心理产生了良性的显著性效果,实验前后学生UPI指数下降非常显著。搭载新媒体的心理教学疏导方式或许将逐步形成社会趋势,并将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身体健康产生良性影响。

5.2 该校中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参与实验的两个系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受到来自专业、性别和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影响。

5.3 实验也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指导性方向。具体如下:第一,是否该校所有系部的中职学生都会在微信心理信息的疏导干预下产生良性转化;第二,家庭来源、独生与否、直系亲属职业等因素及交互作用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第三,微信心理干预信息推送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不同是否会产生不同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微信心理干预对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社会与公益,2015(8).

[2]王晓丹.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3]李田伟;李福源;刘倩;西南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微信时代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中国电力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年20期.

[4]杨莉;隆卫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心理健康影响分析.南方日报.企业导报,2014年23期.

[5]漆昌柱;徐培;杨跃青.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注释:

①微信心理干预对焦虑患者生活质量及依从性的影响 赵永忠;林子江;杨闯;王维千;林海西;医院管理论坛,2015年08期

②微信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晓丹;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篇5

关键词:中学;课程渗透性教育;专题课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性教育缺席、缺位的现实被归因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性教育学方向,专业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空白。而在当前学校性教育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的三无现实情况下,一些先行开展性教育的地区和学校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不少的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了“性教育”的字眼,而其中不乏有性教育开展模式的探讨。这些将“性教育模式探讨”作为研究主题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多是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多样化的性教育开展方式,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也有研究生们亲自蹲点中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和学术研究给了我们宝贵的探讨“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的机会。

研究发现,当前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开展性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呈现:

(1)充分发掘了中学生物课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等知识点,将初中生的性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学科教学中。并探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进入生物课的途径和成效。

(2)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教材中爱情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素材,探讨通过语文课对中学生开展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性教育内容。

(3)结合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班级管理课等途径开展中学生异往的性教育内容。

在“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策略为: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教育的科学知识、行为态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实验班通过课前、课后的对比研究,各项观测指标都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教育因此显现出成效。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这些研究在以下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1)研究伦理问题。在同一所学校人为地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有悖公平教育的伦理。

(2)在当前学校性教育没有广泛开展,而课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怎样走出实验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这是一个比“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3)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开展性教育和不开展性教育之间的差别,还是“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其他性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这值得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来探讨作为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成效、建设和推广机制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程渗透性教育”的涵义

所谓“课程渗透性教育”就是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新型性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彻现代性教育理念和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的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

目前,采用中学“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多是通过生物课渗透性生理学、性健康和性卫生等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青春期的异往、性道德、预防性伤害等品格、道德和能力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在生物课教研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中专设“性健康教育兴趣小组”以团队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主课”的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性教育教学环节。

在多年尝试的基础上,这两种主流的方式在多所学校开展。这客观上为我们选择实验对比样本提供了“自然环境”。我们选择了采用“学科渗透性教育”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各三所,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各选一个班进行试验设计对比,见表1。同时,在走访各实验学校的时候,对上课的性教育老师、校长以及前来参加家长会或性教育家长培训会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的定量研究资料和定性访谈资料均来自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立项课题“学科渗透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性教育成效比较。包括正确的性生理知识、符合主流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的比较。通过结构性问卷调查进行课前课后对比研究来探讨“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模式建设和机制推广。

三、结果与分析

在课前课后的对比中,两种模式三个年级的数据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性教育课程增加了中学生们对科学性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们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坦然、愉悦地接纳,引起了学生们对和谐异往关系的关注。

(一)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比较

因为两种模式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略有不同,性生理知识的比较主要基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所必备的关于两性生殖系统、功能、卫生保健等知识。

表2显示,相比较“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班级的学生性知识得分更高,并且成绩波动范围更小,二者在三个年级上都有显著差异。

(二)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心理比较

初遗/初潮是青春期的大事,如果没有来自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等的关心和指导,青少年往往容易恐慌。表3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初遗/初潮表示“不担心”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4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自身性生理变化感到“不苦恼”/“不困惑”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5显示,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中学生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持“否定/反对”态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发现,相比较“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首先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讨论问题也更深入,这些保证了“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上更深入、更成熟。

(三)两种模式下中学生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

性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包括了拒绝异慕之情外,就是掌握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表6、表7显示,相比较“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初二、初三学生掌握的拒绝异慕之情的方法更多,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更多。这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广泛参与、深入交流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性教育还只能以一种策略的方式部分地进驻中学校园,为中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情境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作为两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途径为性教育的开展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通过本文的探讨,结合四川省近年来推行性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生物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体育课等多学科资源中的性教育知识点,结合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性教育课程渗透环节,将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通过成立团队/教研小组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渗透性教育,在学校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同时,促进更多的老师了解性教育,支持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通过家长培训、教师培训等方式,澄清家长、老师和校长对性教育的各种偏僻的、错误的认识,获得家长、老师以及校长的理解非常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邀请外来的专家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师范大学,2007.

[2] 刘颖.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篇6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15.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15.01-2015.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15.03-2015.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5.04-2015.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篇7

关键词:城市电网;负荷预测;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TM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35-01

一、负荷预测概述

负荷预测主要是指通过观察负荷本身的变化情况以及经济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对有效的历史数据进行精密的分析与研究,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掌握其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逐渐的熟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掌握电力的需求量,并根据此做出事先的预测估计,减少用电恐慌。经过充分的、慎重的考虑,这些重要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增加用电容量的决策以及存在的一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前提下,能够完美的研究出并加以利用的一套方法,使其能够很好的系统地处理过去与未来负荷的问题。

二、重庆地区负荷现状

近几年来,重庆市的电网用电量以及用电负荷持续的快速增长,其主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温干旱造成的全网重点水库缺水,加上上游来水量偏少、汛末蓄水不足等种种原因,于此同时,还有火电厂的电煤供应量逐渐的日趋紧张,再加上这个区域内的六省(市)以及相邻华北、西北的电网中均存在着严重的电力供应不足的缺口,跨省区的电量调剂的电力资源是非常的有限。2011年在确保用电网内机组满发的前提下,重庆市电力公司投入大笔资金增加临时的外购电力。在外购计划中,外购电在达到306万kw这一基础上的同时,又临时的从江西增加了购买电量35万kw,这才保证了当日最大可调集电量勉强达到1133万kW。在全国其他的省市逐渐的陆续出现了用电负荷高涨这一情况之后,重庆市电力公司从湖北购得20万kW,这才解决了用电的燃眉之急。重庆市的电网最高用电量负荷打破了历年来的历史纪录——主电网负荷高达到900万kW。这一新纪录比去年最高负荷886万kw高出14万kw,增长15.7%。

三、重庆市电网负荷预测的主要方法

(一)单耗法

我们在进行具体的预测时,我们依据重庆市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切实的制定符合重庆市本身的规划目标,经过对规划期内每年的工、农业的综合产值的综合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工业的用电规划指标以及统计往年的国民经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单位耗电量、亿元产值耗电量等等相关的条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节本规律,最终分析出每种产品以及产值的综合单耗;接下来再根据国民经济相关部门所编制的产量指标、经济指标预测出单耗。

(二)电力弹性系数法、平均增长率法

电力弹性系数E是指重庆市总用电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以及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之比。平均增长率法是以时间T(年)为自变量,用电量A(kWh或万kwh)为因变量,根据历史规律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估算出今后电量的平均增长率K,若计算选用基准年实际用电量为A0(kWh或万kwh)则n年后用电量为:A=A0(1+K)?。

(三)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法主要是指对负荷密度的确定,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重庆市的各分区以及小区目前所存在的用电负荷密度,然后根据重庆市的电网的用电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相关的部分,依据这些现有的条件确定出各区的负荷密度的现有预测值。各区负荷总值是将各区的负荷密度预测值乘以各区面积。将各区负荷总值乘以同时系数(或除以分散系数)就可以计算出总的用电负荷量。即 ,式中Pi是各区计算负荷;KT是同时系数;P2为总计算负荷。

(四)回归分析法

按照重庆市现有的历史资料,从而建立起的与用电负荷相关的数学模型,再对该模型作数学分析。我们主要采用的手段就是利用统计学中回归分析法分析变量、观测数据,最终预测出未来的负荷值。在进行预测中期负荷的时候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法,再这一时期采用这一方法主要是由于预测的精度而言是相对较高的,但不可否定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结语

传统规划负荷预测的软件只是一个桌面形式的负荷预测工具,他是单一的,甚至于是无效的,它完全没有整个供电公司以及整个工作电压序列电网负荷的采集、整理和管理维护基本的能力,其预测的原始数据还仅仅是人工输入,不能满足用电负荷规划的日常需要。我国城市电网建设需求正在与日俱增的不断扩大,重庆市依据自身的电网负荷特点以及负荷预测的现有条件,研究符合重庆市发展方向的城市电网负荷预测方法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侯磊.城市电网规划总量负荷预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研究生论文,2008,5

[2]宋宝利.电力系统负荷预测[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篇8

【关键词】 基因疫苗;龋病;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pcDNA3gtfB on Japan’s Longeared rabbits by intranasal immunization, and observe the appreciate gene vaccine dose in rabbit immunization.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s two parts. Part one: 30 Japan’s Longeared rabbi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5 groups(each group 6) as follows: 200 μg, 400 μg, 600 μg pcDNA3gtfB plasmid group,400 μg pcDNA3 group,inactivated wholecell vaccine positive control group.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the rabbits were immunized twice,and plasmid groups and wholecell group were coupled Freund’s adjuvant with 1∶1 ratio.Part two:The specific IgG and SIgA in blood and saliva were detected by indirect ELISA method.Results ①The peak time of the antibodies appeared between 810 weeks after the first immunization.②The specific antibodies IgG and SIgA could be detected 12 week after immunization.③The level of salivary specific SIgA and serum specific IgG of pcDNA3gtf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egative groups (P

【Key words】 gene vaccine,dental caries,streptococcus mutans,glucosyltransferase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mutans)是公认的重要致龋微生物之一[1],而其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 GTF)是与粘附作用有关的重要毒力因子。GTF能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介导细菌的蔗糖依赖性粘附及细菌之间的聚集[2]。其中GTFI合成的水不溶性葡聚糖对细菌粘附尤为重要而备受重视[3]。杨锦波等[4]利用S.mutans葡糖基转移酶抗原表位基因gtfB构建pcDNA3gtfB,并进行了基因疫苗的动物免疫研究。杨德琴等[5]则证明了应用该核酸疫苗经颌下腺区注射可以诱导大鼠产生特异型抗体IgG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并具有防龋功能。本研究旨在应用重组质粒pcDNAgtfB经鼻腔黏膜免疫日本长耳大白兔,观察其免疫反应性;并且以三个不同剂量重组质粒pcDNAgtfB免疫长耳大白兔,以期摸索免疫的较佳剂量,为该基因疫苗的防龋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质粒和菌种:重组质粒pcDNA3gtfB的E.coliJM109(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龋病研究室提供);真核质粒pcDNA3的E.coliJM103(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提供)。UA159(S.mutans血清c型,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龋病实验室提供)。主要试剂:羊抗兔HRPIgG(Amresco公司,美国),羊抗兔HRPIgA(Genetex公司,美国),弗氏佐剂(Sigma公司,美国),重组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GTF,为本研究小组前期分离纯化),QIAGEN Plasmid Giga Kit(Qiagen公司,美国)。

1.2 方法

1.2.1 质粒的制备:将含重组质粒pcDNA3gtfB或空质粒pcDNA3的E.coliJM109、E.coliJM103接种于含氨苄青霉素的LBAmpr液体培养基中, 于37℃恒温空气摇床剧烈振摇12 h,按QIAGEN试剂盒步骤大量抽提和纯化质粒。

1.2.2 灭活全菌体疫苗的制备:复苏变链菌UA159(血清c型)接种于TPY培养基中37°C恒温箱中,18h培养。挑取典型菌落革兰染色,常规镜下形态学鉴定。过夜培养和大体积培养。6 000 g离心10 min,0.5%福尔马林生理盐水液(v/v)灭活。0.1%福尔马林生理盐水液制成混悬液,使菌液浓度达8×108CFU/ml。

1.2.3 实验动物及分组:将购于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动物室的30只1.5 kg左右日本长耳大白兔,根据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原则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①pcDNA3gtfB 200 μg组;②pcDNA3gtfB 400 μg组;③pcDNA3gtfB 600 μg组;④空白组:pcDNA3 400 μg组;⑤阳性对照组:灭活全菌疫苗组。

1.2.4 免疫方法:采用经鼻腔黏膜途径免疫动物,首次免疫后间隔4周加强1次。采用弗氏佐剂为免疫佐剂,首次免疫时,全菌组、疫苗组均以1∶1比例添加完全弗氏佐剂,加强免疫时则用不完全弗氏佐剂。

1.2.5 唾液和血清的收集:分别于首次免疫前1 d和免疫后第1、2、3、4、6、8、10、12、14、15周采集静脉血、唾液样品。采集唾液时,用2%盐酸毛果芸香碱(0.2 mg/100 g)先行颈部皮下注射,而后收集唾液约2 ml,10 000 g离心10 min,弃杂质沉淀,-80°C保存。耳缘静脉采血,标本室温放置数小时,将血凝块挑出,4°C条件下5 000 g离心10 min,收集上清,-80°C保存。

1.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间接ELISA法)检测血液、唾液异性IgG、SIgA:首先应用交叉连续稀释分析法[6]确定抗原包被的最佳浓度、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及待测样品最佳稀释浓度。将GTF稀释至10 μg/ml包被96孔板,3%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滴加100 μl待测血清( PBST 1∶10 稀释) 和唾液样本( PBST 1∶1 稀释),37°C温育2 h,分别加入100 μl (1∶1 000)羊抗兔HRPIgG和羊抗兔HRPIgA(1∶5 000)。TMB底物显色,酶联检测仪测OD450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用x±s表示两种抗体的各时间点OD值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P

2 结果

2.1 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水平的观察 随时间变化各实验组兔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OD450值结果见表1。表1 各实验组不同时点兔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 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8.19,P

随时间变化见图1。各质粒组在初始免疫后第8~10周出现抗体峰值,600 μg质粒组抗体效价较免疫前高2倍以上,阴性组免疫前后唾液异性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变化。图1 唾液中SIgA型抗GTF抗体浓度(OD450)变化趋势图

不同时间点组间SIgA型抗GTF抗体OD450值比较,各组同阴性组比较:从首次免疫后第3周开始,全菌组与阴性组相同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为P

2.2 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水平的观察 随时间变化各实验组兔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OD450值,结果见表2。 表2 各实验组不同时点兔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OD450值

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2.36,P

随时间变化见图2。各质粒组在初始免疫后第8~10周出现抗体峰值,600 μg质粒组抗体效价较免疫前高2倍以上,阴性组免疫前后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无显著性变化。

图2 血液中IgG型抗GTF抗体浓度(OD450)变化趋势图

各组同阴性组IgG型抗GTF抗体OD450值比较:从首次免疫后第1~2周开始,阴性组与全菌组和质粒组相同时点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葡糖基转移酶是变形链球菌的重要制龋毒力因子,自针对该酶的基因疫苗pcDNA3gtfB被构建成功以来,已有将此种重组质粒经颌下腺周注射免疫小鼠和大鼠的研究报告[4,5],但是用此种质粒免疫兔的实验报告却鲜见。

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至关重要,在各种免疫途径中,黏膜途径已经成为基因免疫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共识。随着对黏膜免疫系统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明确唾液中的分泌性SIgA抗体对防龋起主要作用。唾液SIgA抗体对抗致龋菌的机制包括干扰细菌对牙面的蔗糖非依赖性和蔗糖依赖性黏附,干扰细菌在牙面的聚集以及可能抑制细菌的代谢活动。因此通过黏膜免疫刺激共同黏膜免疫系统(common mucosal immune system, CMIS),诱导唾液SIgA抗体是更为有效的免疫防龋途径,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安全[7]。与肠道黏膜途径相比,鼻黏膜免疫可以避免抗原暴露在胃肠道恶劣的环境中,包括酸性环境,降解酶等;与生殖道黏膜途径相比,鼻黏膜途径更文明,更容易操作,更容易被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免疫后第1~3周开始兔的血清和唾液中开始出现特异性IgG和SIgA。直到本实验结束时,在接近12~14周的时间内,各质粒组检测到特异性抗体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cDNA3gtfB不仅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而且能够在体内存在一定时间。本研究采用了200 μg、400 μg、600 μg三种不同剂量的pcDNA3gtfB基因疫苗进行免疫效果的研究,以期发现较佳的免疫剂量。从ELISA的结果来看,200 μg、400 μg和600 μg均可以刺激出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异的抗体。

对于龋病这样一个多因素疾病,时间是致龋的一个重要因素,较长时间高水平的抗体效价更有防龋意义。在一定范围内,外源基因在体内的表达呈剂量相关性,但当质粒注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出现了饱和现象,即再继续增加DNA的注射量,蛋白表达也不会增加[8]。本研究数据显示,400 μg、600 μg的效价优于200 μg组,但是pcDNA3gtfB 400 μg组和600 μg组血液和唾液中抗体效价多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许可以从抗原结构对免疫反应的影响解释:抗原具有成百上千的位点和抗原决定簇,但暴露于抗原表面并决定其是否具有感染或是可以被免疫抗体所抑制的位点通常只有数个,而此结构是最终决定免疫反应有效性的关键[9]。

综上所述,基因疫苗pcDNA3gtfB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鼻黏膜免疫途径是一种方便有效的免疫途径。200~600 μg的pcDNA3gtfB基因疫苗对于1.5 kg左右、约8周龄的兔都是有效的免疫剂量,可以诱导出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异性抗体,且400 μg、600 μg质粒组效价优于200 μg组。

【参考文献】

[1] MatsumotoNakano M, Fujita K,Ooshima T. Comparison of glucanbinding proteins in cariogenicity of Streptococcus mutans[J]. Oral Microbiol Immunol,2007,22(1):305.

[2] Smith DJ, Taubman MA, King WF.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ynthetic peptide associated with a catalytic domain of mutans streptococcal glucosyltransferase[J]. Infect Immun, 1994, 62(12):54706.

[3] 樊明文.口腔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8247.

[4] 杨锦波. 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抗原表位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免疫动物实验研究[D].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2001.

[5] 杨德琴, 刘天佳, 曹福娴, 等.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免疫防龋实验研究:唾液和血清抗体水平测定[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 21(5): 396399.

[6] 巴德年.当代免疫学技术与应用[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3970.

[7] 樊明文. 关于免疫防龋[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5):27928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