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16:34: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卫生职业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
生态位理论认为,个体为适应环境所采取的生存策略,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和资源的交换情况;二是个体自身应对环境因子的决策能力。个体在构建生态位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并打上环境的“烙印”。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是特定区位环境中(通常指行政区域)的职业教育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占据的位置,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对本地职业教育产生的“利基(niche)”现象,体现了职业教育在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具体来说,职业教育通过自身要素来影响区域发展的技术、人力资源、社会文化、资金和政策流向,从而提高发展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生态位构建的目的。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是一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自我调节方式,不仅强调职业教育与区域环境的协同作用,还揭示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反馈作用。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能够从环境、资源、能力等三个维度分析和解释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并检验区域经济社会的“系统设计”能力,还可以用来检验职业教育体系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程度,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区域空间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区域社会整体能力提升承担的作用。按照双轨迹演化观点,任何主体在环境作用下的生态位构建过程中会导致进化惯量与动量的变化。同样,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发展的惯性,这种惯性通常为职业教育对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最适宜生态位的贴近程度。职业教育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说明职业教育体系越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之,则不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相对的进化动量反映了职教主体偏离社会需求的程度,教育进化动量越大,其偏离社会需求程度越大,其趋适性也就越大。双轨迹演化模型的观点不仅反映了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与空间环境的协调演化规律,还反映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表现在职业院校发展状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布局和是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等方面。
(二)职业教育的空间选择
职业教育的空间选择就是建立与当地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布局和层级,并确定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我国区域经济通常以地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域板块机构。由于投资主体的关系,职业院校通常由地级市及以下行政机构主办,并承担着为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所以在空间选择上也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通常,职业教育的空间选择主要与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人口总量等有关,并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内部办学活动。区域经济总量的高低直接与职业院校的投入有关,地方经济总量越大,地方财政也就越充沛,职业教育经费自然投入也相对较高,能够改善办学条件。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育层级有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只有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似,才能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区域经济社会才能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办学资源。此外,产业结构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的层级与职业教育的层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区域经济社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时,职业教育也多半是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设置中等职业教育层级;当区域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多数时,职业教育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职业教育结构往往能够通过区域经济社会的反馈效应获得产品市场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从而指导自身发展。人口总量则与职业院校的布局、密度、规模有关。一般来说,区域人口总量越多,学龄人口也就越多,在职教与普教比例相当的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学生数也就越多,从而对职业院校的规模、布局和密度产生影响。
二、职业教育空间选择过程中的生态位构建现象
职业教育空间选择的过程是职业教育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发展出合适的层次、类型和结构并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职业教育选择区域环境后,早期的区域经济社会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设备、资金、政策、产业、技术和人才等职业教育要素;当区域环境改善后,职业教育将由补偿发展变为自主发展,如主动吸引企业合作,吸引政府、企业的设备、资金、政策投入职教体系,职业教育以产业增值、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产出回馈区域经济社会,形成一种良性反馈,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在区域经济社会中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生态位。从职业教育的空间选择与生态位构建过程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以及政府治理结构都决定着职业教育空间选择和生态位构建,而职业教育也能够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适应性。职业教育对区域环境提供的设备、资金、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甚至区域文化等具有适应性,并反映到办学体制、发展决策上。二是职业教育具有区域反馈性。以职业院校为例,当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能够持续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时,它们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能够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办学活动中。三是职业教育对生态位具有继承性。职业教育能够在当地现有的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能够对其生态位的上下游传递资源和信息,并施加自身影响,从而完成生态位的“稳定性”。因此,这是一种功能属性的继承,非知识与实物的继承。
三、生态位构建对职业教育产业空间选择的影响
(一)生态位构建增强了职业教育空间选择效应
职业教育受到区位空间的多重选择作用。区位空间通过产业、技术、人力资源、资金、设备和制度等环境因子,使职业教育在规模、组织形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特点。因此,以生态位构建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空间选择,可以认为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提供生源、经费投入、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承载空间,实现职业教育的正向选择;另一方面,匹配的职业教育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技术人才。正是这种区位空间下的双向选择作用,使职业教育具有独特性,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又使职业教育具备了多样性,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实现了最适宜区位空间的选择。职业教育不同区位空间的进化惯量与动量间的差异,正是其生态位构建上特殊规律的一种定量表征。职业教育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环境中尽管受到多重因子的作用,但其具有相同的生态位动力机制:进化动量和进化惯量的相互作用使区域空间内的职业教育个体达到动态平衡。这种动态性说明了职业教育主体对空间环境的选择在不同尺度上存在不同的“能级”,这种“能级”有可能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让职教个体最终产生不同的生态位,形成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所以,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可以通过空间中的多因素“巧妙妥协”达到平衡状态和多样化的生态演化结果,从而维持强有力的发展张力。
(二)区域经济社会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
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这些地区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高度的产业关联性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土壤”,具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本优势、办学差异化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等。但这些地理空间内部的不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同样具有异质性,经济类型、政策机制和区域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使得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的动力机制、发展路径也往往表现得不一样。设备、资金、技术、人才属于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而产业类型、地方政策和区域文化则属于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变量影响着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设备、资金、技术等内部变量的类型,如外向型经济区域的技术、人才等往往国际化,其传导到职业教育内部的变量也不同于内向型经济的区域。从生态位构建的要求来看,职业教育生态位的建立往往与外部发展环境的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外部变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属性,而属性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生态位的构建。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发展类型并不以地理空间为划分依据,而是体现了强烈的地区经济文化属性。当产业经济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时,职业教育在进化动量与惯量的双重作用下,生态位也受到深刻影响。因此,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属性在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中的中心作用,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空间选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适应型职业教育。具有本地属性的区位空间,强调地方性和社会文化在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中的中心作用。选择这类空间的职业教育具有较低的进化惯量和较高的进化动量。这些地区的资源环境要素产生的逆向选择,使职业教育从内涵到外延都需要进一步调整,直到适应区位资源的承载力为止。这种职业教育表现为外源性职业教育。第二类是发展型职业教育。具有产业属性的区位空间,强调全球化与产业技术在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中的支配作用。选择这类空间的职业教育具有较高的进化惯量和较低的进化动量。这类职业教育需通过扩大自身规模达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种内源性职业教育。第三类是行政主导型职业教育。具有政策属性的区位空间,强调政策与政府调控在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中的主导作用。这类职业教育进化动量和进化惯量介于前述两种类型之间。但这类职业教育同时受到外部资源环境和内部自身规模的双重压力,是一种多源性职业教育。
(三)生态位构建为职业教育提供不同演化模式
根据上述空间选择类型,按照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的结果,可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类型分为区域输出、区域融合和跨国输出三种形式,分别对应适应型职业教育、行政主导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适应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力资源在满足本地区需求外,部分输出到其他产业发展空间;行政主导型职业教育的产出能够被本区域吸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发展型职业教育发展为跨国输出型,这种输出不表现为人才的输出,而是将技术知识通过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全球化的流通。从职业教育空间选择的类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空间的职业教育生态位构建机制虽然相同,但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态位动态演化路径:一种是以注重物质———“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主体,大多选择地方性的区位空间,强调物化的人在空间生态位构建中的作用;另一种是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主体,大多选择具有新的生产技术和外向型产业体系的区位空间,强调虚化的知识技能在空间生态位构建中的作用。生态位构建具有不同演化路径的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对不同尺度空间的环境因子选择差异。这说明职业教育的选择可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改变,不同尺度上的生态演化路径可以产生不同的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质量保证;研究生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合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经历的基本训练, 即使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不能降低标准。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予学位的要求一般是: 通过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的能力,并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在开题前明确提出撰写论文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职业化”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理论课程的时候充分感受教师给予的知识与自己的实际之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作为自己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总结,论文写作是在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又要通过调查研究,撰写对自己的实际能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论文。
作为定性规定,在开题的题目中指定题目范围,以软性和硬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焕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事情的积极态度主要是看此件事情是不是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的作用。在开题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论文撰写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要在进入课题程序以后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如果这个内容我研究好了,在上我会有更大的进步,即完成学业又提高水平,甚至有可能与自己的待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在论文撰写结束后,能有些新的成就或能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将是对自己论文的一个最好验收。
二、切实加强导师的论文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力争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有价值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成果。指导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直接体现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当中,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来说,双导师制度尤为重要,在学校中要遴选那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科研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并且要求他们必须已经培养过三届以上的导师制硕士研究生;同时在企业中聘请相关方向的高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因为他们中很多人肩负企业重要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管理或高级管理,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现象相当敏感,这样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协助指导学生选题和论文撰写。
三、建立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论文水平的要求是对论文量的升华,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其中,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是论文水平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个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严把论文开题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要有一定的独特性、技术难度和量,最关键的是具有实用性。论文选题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善论文外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即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制度。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任务不断加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外审论文匿名评审制度防止“人情风”和“关系风”事件的发生。同时建立抽检制度,对论文进行再次审查并且建立学位论文评审的淘汰机制避免评审中的人情关系等非学术因素干扰学术评判,便于评审专家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给予学位论文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严格论文写作规范 建立网上论文格式审核系统。建立论文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1994.
[2]李振坤,林穗.工程T士学位论文知道探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理论所涵盖的一个二级学科,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最重要的标志。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研究其质量提升路径,对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在校学习成果的一种衡量和检验,是对学生专业研究和思考能力的综合检测,是研究生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通过读书思考、确定选题、查阅资料、组织框架,以及写作、导师指导反复修改的过程,使学生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刻透彻的理解和研究,亩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及规模的快速增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为保证论文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学校要提倡学术批评,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等良好学术氛围。学术把关人和研究生自律的学术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理由相信在合理的制度和自律的学术道德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将会逐步提高。同样,当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不高,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培养方案多年不变,即使在某些时候调整培养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而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开设课程。因此,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对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规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因人设课”的局面,真正从专业的角度来开设课程。落脚点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素养及科研能力。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一名合格的导师可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以德修身、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品质。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比如导师素质层次不齐、学缘结构不合理等。研究生和导师作为教育保障体系的两个主体,是高校科研产出和学术发展的宝贵资源,打造名师和培育高徒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等院校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责任,同时使导师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激励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引入良好的竞争机制,实施导师动态管理,逐步打破部分院校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三高”导师队伍。导师应不断丰富自身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主持领导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促进科研团队建设,激励研究生自主发展,争先创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科研活动的结果,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导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条件。导师是否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敏锐的学术视角以及较强的创新素质都深刻影响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过程,必须加强对整个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管理。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必须做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一般说来,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依据、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选题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参考文献等等。同样,也要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评阅工作。为了增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借鉴有的高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一定比例的“双盲评审制度”,被抽查的学位论文首先隐去导师及学生的姓名,然后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从已拟定的专家库中选择一定比例的校外送审专家,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并不知道哪些专家在评阅论文,评阅意见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回收”很多高校通过这种抽查送审的制度,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监督。另外,建立激励机制,做好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建立优秀学位论文评审和奖励制度,有利于形成一种激励和督促学生、导师和学校努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家建立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和奖励制度,已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很多高校和省级学位委员会也在积极开展校级和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并把优秀学位论文的获奖情况作为评价和考核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些措施都体现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管理的重视,也必将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马灯秀,王辉,徐加放.高教论坛. 2015(07)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探析[J].贾桂玲,刘晓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关键词:中职校; 班主任; 队伍现状; 建设策略
一、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作为学生引路人的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事关学生的道德水准、是非判断能力、奉献精神、对待人生的态度。本人利用一段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本地区主要8所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个别访谈
(二)调查数据特点
1、数据结构显示
调研班主任总人数:487人;
男女人数:男204人,占41.9%;女283人,占58.2%;
年龄层次:35岁以下占70%,35-45岁占28%,45岁以上占2%;
班主任任职年限:5年以下占70%,5-10年占26%,10年以上占4%;
职称结构:初级以下占60%, 中级占39%,高级以上占1%。
2、数据特点
(1)女班主任的比例高于男班主任
(2)35岁以下的班主任比例明显过高,年轻班主任是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主力军。
(3)大部分班主任的任职年限低于10年,甚至是没有多少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新手。
(4)班主任队伍中中级职称以下的占绝大多数,高级职称在中职校仍当班主任比例太少,从调查数据显示仅占1%。
(三)班主任工作特征表现
1、如果可以选择都不愿意做班主任;
2、班主任工作量没有具体核定标准;
3、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
4、学校班主任告急,有人却没有人愿意当;
5、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如陀螺一般转着,身体疲倦,精神压力大。
(四)班主任队伍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层面
现阶段中职学校生源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纪律观念淡薄、文化基础低,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自我约束能力差,给班主任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
2、班主任自身层面
班主任琐事多,责任大,耗费时间多、精力多,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普遍特点。
(1)班主任工作心理压力大
班主任除了班级常规管理外还要从事一定量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及其他需要完成的工作,双重角色的长期扮演让班主任倍感心理压力大,对班主任职业产生倦怠。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认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都不愿做班主任。
(2)班主任工作成就感较低
班主任管理一个班尽管只有几十个人,然而集体虽小,却五脏俱全,特别是职业中专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琐碎,与教学相比,成效很慢。
(3)班主任自身的不良思想阻碍班主任工作的发展
甚至有些班主任认为自己天生是当教师的料而不是当班主任的料,在这样不良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对班级不会花费多少心思,甚至是不负责任,恶性循环,班级是越来越难管,班主任是越来越不想管。
3、学校管理层面
(1)班主任工作量核定不清,难以激励班主任工作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师除了要当班主任,还要参与创新大赛、技能大赛、两课评比与五课调研、论文及课题,各项任务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而班主任工作的烦琐使得班主任根本无瑕顾及教学、教科研工作。
(2)缺少班主任激励措施,难以调动有经验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中职校由于生源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的确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建设中职校班主任队伍策略
(一)采取培训与自我提高方式弥补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不足
1、定期给班主任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邀请校内外德育专家给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班主任遇事处理的艺术水平与效果。
2、鼓励班主任通过写管理经验论文提高其管理水平
学校制订政策鼓励班主任撰写关于德育论文,发表或获奖将给予一定的表彰或奖励。
3、青年教师与老班主任结队
每一名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除了上岗前班主任培训外,让一名老班主任带一到两名新班主任,对年轻班主任的各项工作进行手把手指导,提高他们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管理工作能早点走入正轨。
4、定期举行班主任交流会
班主任交流会不仅说班级管理好的经验,更要说出班级管理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说出来后,班主任讨论共同针对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如果其他班主任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少走弯路。
(二)制定各项政策鼓励班主任提高工作积极性
1、细化班主任工作,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
细化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管理学生的白天学习与生活,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后,所有工作由宿舍管理员负责;校园内卫生承包给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做。
2、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
中职校通过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津贴,加大物质激励,扩大职称评定的班主任工作权重,加大优秀班主任资历政策。
(三)制定"班主任职级制",将班主任岗位等同专业技术岗位
1、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视同专业技术职务的好处
青年班主任是现阶段中职校班主任的主力军,如何激励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尽快成长并继续做下去,进而喜欢并擅长于班主任工作;此外老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吸引他们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视同专业技术职务是一种策略。
2、班主任职级制的具体做法
中职学校管理层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专业技术职务级别,规定一定的班主任职级,享受配套的经济待遇和工作报酬。
(1)将班主任岗位划分成四个等级,即实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和高级班主任。实习班主任工作满一年后,经学工处考核合格后可以晋升为初级班主任,享受初级班主任的各项待遇;初级班主任工作满5年后,经考核合格后并完成相应的关于班主任管理类的论文方可晋升为中级班主任,如果在任职期间因为班主任生病或生产等原因而暂时中断班主任工作,以后继续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可以累计折算;中级班主任累计任职4年后,经考核必须有一到两年为优秀或累计任职六年考核全部为合格方可晋升为高级。
(2)班主任职级制对应津贴
实习班主任每月基础津贴为400元,考核优秀加100元;中级基础津贴500元,考核合格加100元每月,考核优秀加200元每月;高级基础津贴600元,考核合格加100元每月,考核优秀加300元每月。
(3)班主任职级制考核办法
实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及高级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等由学校管理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要求。
3、班主任职级制的可行性分析
(1)"班主任职级制"为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2)现行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对班主任工作年限有了一定的规定,一旦职称取得,将失去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动力;而班主任职级制的实施将给老班主任提供较高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
参考文献:
【1】 周瑞华,班主任工作现状及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 雷蕴,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卫生职业教育》
【3】 丁宇,“中职校”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4】 孙建波,基于学生视角下的班主任工作,《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论文摘要:中专生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盲目套用中学或大学的教育方法。面对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挑战,中专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发展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着力提升其有效性。
中专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进人中专学习的,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思维活跃、思想稳定性差、自我独立感强,性格叛逆严重、富有朝气活力、基础文明修养薄弱、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中专学生表出出来的这些思想特征,是我们开展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学生发展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适应中专学生的思想特征,才能使我们的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一、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中专教育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改革,无论是中专学校办学环境还是学生的组成,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中专学生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相比于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国中专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彷徨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处于职业教育的相对较低层次,从教师到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中专学生本就是同龄人中学习水平较差的人,不管学校与教师怎样努力培养,都难以培养成人才。有些学生认为中专教育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进人中专学校就会被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继而产生在中专学校里书读得再好也没有用的思想。从教师到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中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2.价值观念偏差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也处于急剧变革中,文化与思想的多元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加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中专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来自各个途径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中专学生接受价值观念与思想感染也表现出多元的倾向。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对中专教育学习认识的不到位,使中专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偏差,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三观缺失、没有责任感与正义感,并且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甚至一些中专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直接影响其在学习与生活上的正常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对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理解较差,逆反心理重,上进心差等。
3.思想教育手段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学生成才成人的基础。不仅可以引导中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使他们对社会与环境有所认识,从而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但从当前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内容过于老套,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集中上大课、听报告等形式,对于接触网络与多媒体频繁的九。后中专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吸引力,而且厌烦心理严重。不少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反差,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二,加强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德育课是中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一方面,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开展,同样也应该让教师对此有所学习,从而改变教师对中专学校,对中专学生的认识思想偏差,提高对学校与学生的信心,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要着力通过教师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而不是单纯地靠书本知识。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接受学生,进而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学生上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2.突出心理教育
中专学生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偏差,使许多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是非观念淡薄等倾向,都表现出如今中专学生心理教育缺失的严重性。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中专学生的自身特点,突出心理教育。虽然这一时期中专学生渴望成才,但自卑心理以及经受不起挫折的心理特点却使他们容易放弃。要通过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其应有的人际协调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全心理,继而适应与融人社会。
3.创新思想教育方式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中专学生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比较而言,他们对新事物更容易接受,而对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则表现出逆反心理。因此,针对中专学生对网络等新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应努力创新思想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搬到网络上,让中专学生更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用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重新包装,继而展现给学生。与此同时,应该紧紧抓住中专教育中第二课堂学习机会多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既有政治性与知识性,又充满娱乐性,从而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结束语
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基础的中专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专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迷茫、心理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特点,是社会转型时期中专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与工作目标,要切实了解中专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将中专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娟,关于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2]张俊霞,浅谈做好中专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途径[J],科教文,2009,6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 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关键词:积极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有效途径 团体 开展
本文系新疆职业院校“十二五”规划项目“中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喀什地区卫生学校为对象(项目批准号XJZZDY042 )”课题的研究成果。
《正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富有活力、充满朝气,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中等职业学校使他们大部分人最终的落脚点,找准教育切入点,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表现出逆反心理、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性、打造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团体等方面的措施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并创新开展的心里健康教育,探索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对中职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达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已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如:我校90%是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年龄大多在15―20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的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所致,学习成绩欠佳,中考失意,产生自卑;由于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宗教因素等影响,加上社会偏见和竞争压力,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上职业学校出于无奈只能是最后的选择,认为无法就业前途渺茫,从而导致不愿意学习;不喜欢所学专业;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等。如何使学生摆脱这些消极心态的影响,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呢?我校就此问题次开展了《中职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喀什地区卫生学校为对象》的课题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高考或中考失利的学生往往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最终的归宿,作为以医学类专业知识为主的职业学校,如何使他们热爱专业,发奋学习必须要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入学的第一年是学习汉语的预科一年,学生爱源于不同,汉语水平层次不齐,对学生强化汉语带来一定的难度,从基础汉语提升到医用汉语的攻坚阶段,因汉语水平差专业课听不懂,最后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其看到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单,造成综合能力下降,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学习动力和兴趣欠缺,长此以往则产生了厌学情绪,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2、行为中表现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对立的反常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一般表现出盲目性、抵触性、放纵性、极端性、顽固性等的特点。对良好的仪容仪表、文明礼貌等等的给予拒绝,具体表现为: 一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思维发展不完善,喜欢独立寻求事情发展原因和规律。二家庭的影响,家长给予期望过高,给学生造成重大心理压力,同时又缺少沟通从而产生代沟,家长与孩子价值观不一致,造成矛盾产生;三学校影响,思想观念、价值观不同,四同学朋友影响,模仿同年人,由于在家里或者学校得不到理解和认同,自然而然就会在同龄人之中寻找共鸣,但是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而容易轻信别人,或者分不清善恶。五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完全是消极的,甚至是带有危险的。
3、心理素质狭隘,人际关系不够完善
我校学生普遍都处于青春发育期,属于性发育成熟而迅速,然而性心理却又很幼稚的阶段。因此,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有父母管到班主任管,由被动约束到主动约束行为的转变过程,有的学生戒备心强,不能很好的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矛盾产生;有的学生生活在自己的半封闭或封闭的状态之中,交际范围不够宽广,不具备沟通的技巧,性格孤单,不够合群;有的学生在与异往的时候,部分同学会表现出无知、幼稚的一面,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沟通娱乐,人际关系不够完善,严重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警惕性。
4、缺乏积极上上的勇气,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从年龄上来讲,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处于从青春期转向成人的发展阶段,在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将是他们逐步走向自主、自觉、成熟、独立的性格转型期。从现实生活来讲,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又由于不能完全熟练的对新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丰富等原因,造成他们在新的学习任务和环境中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的状态,从而感到孤独寂寞、茫然忧郁、恐惧不安,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
5、缺乏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团体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专业训练,而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尚没有以职业心理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并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参加任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都在工作实践中边教、边做边自学,这已经成为了制约中职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的瓶颈,我校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要有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才能胜任所担当的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积极探索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措施和建议
1、首先要建设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团体,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诊断与干预知识、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知识等,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定期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并清楚了解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及自身本阶段心理、生理特点。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从事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消除学生的错位心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2、营造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让班主任老师播撒一种持久的爱心,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师爱的爱心所取代,学生感觉到一种家庭式的和谐班级氛围,于是心理的窗户随时打开,心理压抑减轻,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转变
3、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000)
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由于形势的需要,责、权、利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帮助
4、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 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6、正确引导中职生健康度过逆反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宽容包括允许反复。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正常现象。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生成对抗行为或自暴自弃。因此,老师的批评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熟悉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其思想变化的一般规律,用辩证的方法处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做到教育有方,批评有度,因势利导,灵活多变,让学生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7、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学校以教学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能起到良好效果。这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良好的健全人格。首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和赞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重视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8、举办各类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课外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还能通过活动本身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通过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进行义务劳动,开展诗歌朗诵、歌唱比赛、民族舞比赛,摄影作品大赛等各种比赛,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在各种活动,展现个人才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奋发的精神。同时他们通过活动能增进情感,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9、开展各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拥有积极良好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面对学生出现的常见问题,要改变以往的被动辅导变为主动。辅导教师应走出办公室和电话的局限性,积极主动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团体训练。同时还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如何处理在学习、交往、情绪、个性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困惑和烦恼得到解脱和疏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体会
随着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如何积极探索中职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已成为中职职业教育必须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正确地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度过各种心理压抑、心理障碍、逆反心理的时期,针对这几项因素加强教育,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尤其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就要打造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成山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胡元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的探索》,《科技信息》,2009年第7期。
3、教育学论文 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作者:路鹏
上传时间:2012年8月9日
作者简介:热米拉・玉麦尔,女,维吾尔族,出生于1964年5月,在职研究生学历,校长,正高级职称。
关键词: 青年体育教师 教学后记写作 八注意
按照系统论原理,设计教学方案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方案及再实施等认识深化过程和实践活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教学之前教案的编写,更要重视教学之后教案的补写、修改,记录教学心得,悉心总结上课的得与失,强化教学反思:我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吗?我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了吗?我真正倾听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了吗?假如换一种方式,学生会不会学得更好……
粗糙、混杂、表现的教育现象经过反思的发酵、提炼和蒸发才会酿成精品。同样,只有在这样不断的反思与锤炼中,教师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斯霞、袁容等小学教育大家都是用一生的时间备课的,其经典式的教案是用他们的生命写成的,常写常新,永远没有不变的教案。语文教育家于漪长期坚持写教学后记,不少极富启发意义、闪烁着真理之光的教育论文就脱胎于教后记。让我们也像大师一样,深入钻研,认真反思,反复修改,不断超越,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让教案成为一首永远流动的诗。下面就写“教学后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1.注意及时性。每当上完一节课,都有许多体验和感想,特别是课堂上临场发挥和突发性的灵感。如效果好的教学方法,简洁有力的新知识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多角度的辅助练习,对教材处理的新见解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人们的大脑中停留的时间并不太长,转瞬即逝,如不及时记下来,就会付之东流,实为可惜。因此,应把这第一手材料及时记录在案,以备再用。
2.注意全面性。写“教学后记”要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不断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好的教学经验和教训,使教学往人们有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一节课的全面分析和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一般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考虑,具体可参考下列有关内容。
①这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成功之处是什么?
②重新上这节课,需要改进的是什么?
③教学是否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④教学设计合理吗?哪些需要改进?
⑤本课采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实践后认为哪种教法更好?
⑥本节课教学气氛愉快吗?双边活动是否达到了合理性?
⑦这节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上注重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
⑧授课密度怎样?巩固练习是否有梯度?练习适度吗?时间分配合理?
⑨场地器材效果如何?操作有无错误?
⑩是否渗透了德育,方法自然吗?
3.注意准确性。“教学后记”要记录下来的任何一项内容,都要力求准确,切中实质,特别是对某些知识的探讨问题。如果认识和理解得不深刻,则一定要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其他教师,通过讨论验证准确无误后记载下来,决不能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向学生传授,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此走向误区。
4.注意客观性。“教学后记”的目的就是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业务水平。因此,“教学后记”必须注重实际,体现客观性,辩证地看待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例如:同样一个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产生的客观效果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有时教师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学生的水平差异,这是不客观的,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起决定性作用,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要作相应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多积累经验,客观分析,搞好因材施教。
5.注意简明性。教师每天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如备课、教学、作业批改、班主任工作和教研活动等。因此,不可能有更多时间用在写“教学后记”上,所以“教学后记”要对所要分析总结、反馈的问题简单、扼要地记下关键的内容,这样:①节省时间突出重点、针对性强;②讲求实效,利于阅读;③利于材料的积累。
6.注意拓展性。写“教学后记”不能局限于本节课的分析和总结。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教学资料的积累,如把一些现代化的教学信息及成就、别人好的教学经验、教法研究的收获、实践改进方法、教具制作、技能培养要领、开拓思维的诀窍、渗透德育的方法等,记在教学笔记上,或制成资料卡片,分出类、编上号,以便查找。备课时从中选择适合本节课的内容补充到教学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7.注意持久性。教学经验的积累只靠几节课的分析和总结是完不成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体会较深的第一手资料不断记录下来,认真总结,及时归纳,从一点一滴做起,有一句就写一句,内容多则长,少则短,日积月累,长期坚持,绝不能半途而废。
8.注意科研性。写“教学后记”过程中,对任何一个记录下来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分析、总结上。对积累的材料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注意其科研价值,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此基础上写出有关专题论文,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同时培养自己的科研素质。
实践证明,写“教学后记”,不但是自我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学者型教师的重要方法。相信这项工作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的重视,并成为广大青年教师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赵薿娟.教学后记——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湖南名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6.
[2]彭满宏.重视教学后记反思教学过程——谈谈教学后记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吉林教育,2010.6.